[1] |
陈天笑, 白晓刚, 张志威, 何茜, 胡冰, 曾炳山, 陆钊华. 不同种源顶果木幼苗生长、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比较
[J]. 生态学杂志, 2023, 42(11): 2561-2568. |
[2] |
汉光昭, 曹广超, 曹生奎, 冶文倩. 祁连山南坡典型区域不同粒径土壤颗粒有机碳δ13C特征
[J]. 生态学杂志, 2022, 41(10): 1948-1954. |
[3] |
杨升,刘星,邓瑞娟,陈秋夏,王金旺,卢翔.
不同种源秋茄胚轴和幼苗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6): 1769-1777. |
[4] |
黄河腾,黄剑坚,陈杰,陈玉娟,管东生.
不同遮阴环境下木奶果幼苗生长与生理生化的响应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5): 1538-1547. |
[5] |
赵桔超,朱彦辉,段国辉,杨昆.
基于MOD13Q1数据分析2001—2015年西双版纳植被变化特征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4): 1083-1092. |
[6] |
邓波,刘桂华,余云云,徐丹丹,叶青青,方升佐.
遮荫和种源对青钱柳三萜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2): 383-390. |
[7] |
刘旻霞*,车应弟,李俐蓉,焦娇,肖卫.
甘南高寒草甸微地形上植物叶片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9): 2473-2480. |
[8] |
贾文雄1*,陈京华1,张禹舜1,曹文侠2.
祁连山北坡草地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水热因子的关系
[J]. 生态学杂志, 2016, 35(3): 661-667. |
[9] |
邓云鹏1,雷静品1,2*,潘磊3,王晓荣3.
不同种源栓皮栎光响应曲线的模型拟合及参数比较
[J]. 生态学杂志, 2016, 35(2): 387-394. |
[10] |
周胜男1,2,梁宇1*,贺红士3,4,吴志伟1.
长白山森林景观历史重构的种源区划分及验证
[J]. 生态学杂志, 2016, 35(12): 3137-3147. |
[11] |
段国珍1,田有亮1,白淑兰1,何炎红1,代海燕2,薛海峰1,李济阳1,靳雅1,白玉娥1*.
内蒙古不同种源山杏核仁性状表型多样性
[J]. 生态学杂志, 2016, 35(11): 2935-2941. |
[12] |
赵业思,王建**,商志远.
树轮不同组分稳定碳同位素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性:研究进展与评述
[J]. 生态学杂志, 2014, 33(9): 2538-2547. |
[13] |
田丽艳1,2,郎赟超1**,刘丛强1,丁虎1,赵志琦1,刘涛泽1.
贵州普定喀斯特坡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组成
[J]. 生态学杂志, 2013, 32(9): 2362-2367. |
[14] |
.
贵州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同位素组成
[J]. 生态学杂志, 2012, 31(02): 241-247. |
[15] |
李机密,黄儒珠,王健,郑怀舟,黄玮.
陆生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J]. 生态学杂志, 2009, 28(08): 1655-16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