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5, Vol. 44 ›› Issue (4): 1191-1201.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4.033
盛漂1,2,阳敏1,2,陈文凯3,刘香江3,辛未1,陈宇顺1,2*
SHENG Piao1,2, YANG Min1,2, CHEN Wenkai3, LIU Xiangjiang3, XIN Wei1, CHEN Yushun1,2*
摘要: 为探究禁捕初期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影响因子,于2020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12月(冬季)对太湖18个采样点的水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共鉴定到太湖浮游植物7门67属130种,种类组成以绿藻门(65种)最多,硅藻门(30种)、蓝藻门(20种)次之。太湖全湖全年的优势种包括微囊藻(Microcystis sp.)、长孢藻(Dolichospermum sp.)和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不同季节与区域的优势种存在差异,但均以微囊藻(Microcystis sp.)的优势度最大。太湖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性,空间上差异不显著。夏季的平均密度与生物量最高,分别为(1.14±1.04)×108 cells·L-1、14.67±9.64 mg·L-1,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度。秋季的密度最低,为(0.32±0.55)×108 cells·L-1;冬季的生物量最低,为2.49±4.35 mg·L-1。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水深、pH、电导率、溶解氧、浊度、总氮、化学需氧量、亚硝态氮共9项水质指标为显著影响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基于优势种、多样性指数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的评价结果,太湖全年的水质为中度至重度污染。本研究可为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现状分析及太湖水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太湖禁捕退捕实施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