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5, Vol. 44 ›› Issue (3): 983-990.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3.049
刘晓帆1,刘梦冉2,邱潮鑫2,孙艳敏3,郭红甫1,王淑利1,马盼盼1,丁会纳2*
LIU Xiaofan1, LIU Mengran2, QIU Chaoxin2, SUN Yanmin3, GUO Hongfu1, WANG Shuli1, MA Panpan1, DING Huina2*
摘要: 甲烷是产甲烷菌在厌氧条件下产生并主要通过植株传输到大气中的重要温室气体。但最近研究发现,植物在有氧环境下自身也能产生甲烷,这一结论还存在很大争议。植株是否排放甲烷以及甲烷产生的机制是什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有研究发现,果胶、木质素、纤维素、蛋氨酸和蜡质层是植株排放甲烷的主要前体,在正常或环境胁迫下可以检测到甲烷的排放。高温、紫外辐射、机械损伤和干旱胁迫等外界刺激下可以诱导植物甲烷的排放,有人认为甲烷的增排与植株体内产生的活性氧积累有关。逆境胁迫下,植株内产生的活性氧攻击细胞壁中的多聚糖链使之降解,进而使细胞中的甲氧基增多,导致甲烷的排放量增加。目前,对于植物体内甲烷排放前体认识还不够全面,甲烷的排放机制了解还不够清晰,是否把植物作为一种重要的甲烷排放源也还存在争议,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完善植物体内甲烷的产生前体以及产生机制,这些研究将为更好地统计大气甲烷排放源进而更准确估算全球的甲烷排放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