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4, Vol. 43 ›› Issue (10): 3205-3210.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0.014
林大雪1,赵厚本2,4*,李兆佳2,4,黄春华1,3,许伟华1
LIN Daxue1, ZHAO Houben2,4*, LI Zhaojia2,4, HUANG Chunhua1,3, XU Weihua1
摘要: 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在广东南岭地区分布广、数量多,其碳汇潜力不可忽视,构建苦竹地上生物量模型可以为区域森林碳储量计算和碳汇功能评估提供重要基础数据。本研究以广东南岭地区苦竹林为对象,采用随机取样法选取45株样竹测定各器官生物量,以胸径(DBH)为主要因子构建苦竹各器官及地上生物量模型,并探讨竹高作为第二参数加入模型对模型精度的影响,比较地上生物量不同算法间差异。结果表明:苦竹竹秆生物量占比为76.1%±0.8%,竹枝为14.5%±0.5%,竹叶为9.4%±0.4%。竹秆生物量占比与DBH呈显著正相关(P<0.05),竹枝和竹叶生物量占比与DBH呈负相关。以DBH为自变量的一元模型及以DBH和竹高为自变量的二元模型对竹秆和地上生物量均有很高的预估精度(R2均超过0.95),对竹枝和竹叶生物量预估也有较好精度(R2分别为0.888和0.684)。增加竹高作为第二参数加入模型能小幅度提高模型预估精度但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在估算地上生物量时,采用单一模型计算与采用先估算出各器官生物量再累加计算的差异很小。以上结果说明,苦竹倾向于采取先分配较多生物量给枝叶以快速进行光合作用之后再分配较多生物量给竹秆以稳定群落地位的生物量分配策略,在估算苦竹地上生物量时,采用DBH为单一变量的一元模型具有较好的估算精度,同时能减少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