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4-03
    目录
    目录
    2023, 42(4):  0. 
    摘要 ( 16 )   PDF (13303KB) ( 33 )  
    研究报告
    青藏高原雪白委陵菜(Potentilla nivea)叶片性状对海拔的响应
    贾傲, 郑梦娜, 陈之光, 廣田充, 唐艳鸿, 杜明远, 古松
    2023, 42(4):  769-779.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05
    摘要 ( 23 )  
    利用生态学常规方法、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技术,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冷龙岭不同海拔(3600~4200 m)原位生长及移栽的雪白委陵菜(Potentilla nivea)叶片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探究其叶片性状对海拔的响应以及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随海拔的升高,气温呈明显的降低趋势(约为0.66 ℃·100 m-1),而辐射和降水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对于不同海拔原位生长的雪白委陵菜,总体上其叶片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株高、叶片大小及比叶面积均随海拔升高呈减小趋势,而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重、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系数和叶片紧密度则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然而,从3800、4000和4200 m移栽到3600 m的雪白委陵菜,其叶宽、比叶面积、比叶重、叶干物质含量、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叶片紧密度均无显著差异。研究发现,无论是不同海拔原位生长还是移栽的雪白委陵菜,其叶片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结构均表现出对海拔变化的敏感性,植物通过来改变自身性状以适应环境,且叶片性状之间存在协同变化。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稳定性对间伐的响应
    郑子潇, 王丹阳, 胡保安, 吴会峰, 韩海荣, 程小琴
    2023, 42(4):  780-787.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10
    摘要 ( 15 )   PDF (2029KB) ( 45 )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其稳定性是土壤质量和肥力的关键指标,对维持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稳定性对间伐的响应,以山西省好地方林场的不同密度调控强度的35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1100株·hm-2(HT)、1415株·hm-2(MT)、1850株·hm-2(LT)、2100株·hm-2(CK))为对象,利用干筛法测定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及不同粒径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间伐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在0~10、20~30 cm土层中,MWDGMD分别表现为MT>LT>HT>CK和LT>MT>HT>CK;CK林分在各土层D值最高,在10~30 cm深度土壤中表现显著;>2 mm粒径团聚体主要存在于MT林分中。(2)各土层中,MT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各土层中,MT林分中>2 mm粒径团聚体土壤有机碳贡献率最高,达45.48%;深层土壤(20~30 cm)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正相关。因此,适当间伐利于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有机碳主要储存在>2 mm粒径团聚体中。从提升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稳定性角度,建议将该地35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在1415株·hm-2

    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影响
    李俊杰, 韩梦豪, 赵家豪, 胡敬东, 关庆伟
    2023, 42(4):  788-795.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13
    摘要 ( 16 )   PDF (1250KB) ( 88 )  
    探究不同间伐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南京无想山国家森林公园内2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样地为对象,于间伐1年、5年和15年后对4种间伐处理(对照,无间伐;轻度间伐,25%;中度间伐,45%;重度间伐,65%)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间伐1年、5年和15年后,林下植物种类分别为36、42和60种;与间伐1年后相比,5年后林内植物新增加20种,其中包括5种更新乔木;与间伐5年后相比,15年后林内植物新增加26种,其中包括7种更新乔木。(2)间伐1年后,重度间伐中林下植物种类最多,主要有菝葜(Smilax china)、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山莓(Rubus corchorifolius)等;间伐5年和15年后,不同间伐强度下林下植物的种类均有所提高,在中度间伐中出现最高值,同时,榉树(Zelkova serrata)、苦楝(Melia azedarach)、榔榆(Ulmus parvifolia)等乡土树种逐渐出现。(3)随间伐时间的增加,灌木和草本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增加(P<0.05),而优势度指数与之相反,呈逐年降低趋势,均匀度指数未变化。(4)间伐1年后,灌木和草本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在重度间伐下最大,优势度和均匀度多在轻度间伐下最大;间伐5年后,灌木和草本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在中度或重度间伐下最大,优势度在对照组最大;间伐15年后,各植物多样性指数多在中度间伐下最大。间伐后林下植物种类有所提高,间伐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具有积极正向影响,间伐强度为中度和重度时灌草层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显著增加,有利于乡土树种的定居并加速针叶人工林向针阔混交林过度演替。

    配比施肥对带状采伐毛竹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李承基, 官凤英, 郑亚雄, 周潇
    2023, 42(4):  796-803.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31
    摘要 ( 23 )   PDF (1607KB) ( 31 )  
    毛竹是具有经济、生态等综合价值的重要物种,带状采伐为一种新型的高效的可机械化经营模式,在伐后自然恢复过程中,施肥是加快林分恢复的重要措施。2019年选取大年毛竹纯林,在带状采伐后选取N∶P2O5∶K2O为2∶1∶1、3.5∶1∶2、5∶1∶2.5(A1、A2、A3)3种施肥配比和450、600、750 kg·hm-2(B1、B2、B3)3种施肥量进行二因素三水平施肥试验,探究林下植被多样性对养分输入的响应。结果表明:(1)采伐当年,林下植被多样性随施肥配比的N、K比例升高,Shannon指数(H)和Gleason物种丰富度指数(D′)呈显著递增趋势,与对照处理相比表现出低比例时抑制和高比例时促进;Simpson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呈显著单峰趋势,各指数受不同施肥量影响的差异不显著。(2)2021年,指数HD′的显著变化趋势消失;指数DE保持显著单峰趋势,施肥配比为A2时达到峰值。(3)在时间动态上,施肥处理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表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模式,2021年指数HD′和D较2019年呈下降趋势,指数E呈上升趋势。(4)林下植被生物量对施肥处理的响应与多样性相似,采伐当年施肥显著提高了林下植被生物量,一个大小年后出现显著抑制作用,A2施肥配比下生物量最低。因此,施肥可促进林下植被生长,增加物种多样性。在配比为N∶P2O5∶K2O=3.5∶1∶2的施肥处理下,林下植被对养分的利用更为充分,有利于提高毛竹林分稳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林下群落谱系结构
    谢川, 陈俊华, 谢天资, 刘雅琦, 李羽洁, 刘一丁, 慕长龙
    2023, 42(4):  804-811.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25
    摘要 ( 18 )   PDF (1433KB) ( 66 )  
    探索人工林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林下群落的谱系结构,可以为森林群落构建机制的解释和生态修复等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川中丘陵区不同林龄(15~24年、25~34年、35年以上)的人工柏木(Cupressus funebris)纯林为对象,基于被子植物分类系统Ⅲ谱系框架,选择净亲缘指数(NRI)和最近类群指数(NTI),研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林下灌草层的谱系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5~24年人工柏木林的林下灌草层物种的组成均表现出了谱系发散(NRI<0,NTI<0),即共存物种亲缘关系疏远;25~34年林下灌草层的谱系结构趋于谱系随机;35年以上的林下灌草层的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NRI>0,NTI>0)。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林下灌草的谱系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林下灌木层之间的NRI指数均呈显著差异,草本层之间NTI的指数也表现出同样的结果;处在25~34年和35年以上林下草本层之间的NRI以及灌木层之间的NTI均无差异,而与15~24年的相应指数呈显著差异。从同一林龄不同林下层之间的比较看,灌木层的谱系结构指数显著不同于草本层;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人工柏木林林下灌草层NRI和NTI均与香农多样性指数没有相关性。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生物量时间稳定性驱动机制
    张雪儿, 乔雪涛, 张春雨, 赵秀海
    2023, 42(4):  812-819.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15
    摘要 ( 19 )   PDF (2592KB) ( 39 )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综合特征。通过长期大样地的监测数据,探究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机制。本研究以吉林蛟河21.12 hm2天然针阔混交林固定样地中连续10年的野外调查数据(即2009年、2014年和2019年3次复测)为基础,分析了物种异步性、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林分密度和海拔与生物量时间稳定性的直接和间接关系,探究并确定了生物量时间稳定性各驱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结果显示,生物量时间稳定性与物种异步性、林分密度和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路径系数分别为0.546、0.249和0.151。生物量时间稳定性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路径系数为0.086,而与林分结构的关系不显著(P>0.05),路径系数为0.021。海拔与林分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路径系数为0.443,对生物量时间稳定性有极显著的间接作用。相较于其他林分因子,物种异步性是温带森林生物量时间稳定性的关键驱动因素,生物多样性通过物种异步效应提高生物量时间稳定性。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分析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对天然针阔混交林生物量时间稳定性影响的相对作用,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及森林可持续经营有重要现实意义。

    沙漠先锋植物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生活史对策对降水格局的响应
    刘美玲, 李新荣, 谢惠春, 毛晓宁, 杜少波, 朱瑞清
    2023, 42(4):  820-827.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08
    摘要 ( 46 )   PDF (1509KB) ( 34 )  
    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是流动沙丘恢复过程中的先锋物种。然而,对于沙米如何适应流动沙丘这一特殊的生境,全球变化背景下沙米的生活史对策如何响应降水格局的变化,研究还相对匮乏。本研究采集流动沙丘不同部位的沙米种子库,分析了种子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并且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观测了3个年份(2017—2019年)的降雨模式对种群动态及繁殖特征的影响,进而阐述沙米的生活史对策对降水格局的响应。结果表明,沙米种子库主要分布在20~60 cm深度的土层中。3个年份不同降雨模式下的田间种群动态表明,沙米的萌发、存活和死亡对降雨变化极为敏感。持续稳定的降水模式(2018年)更有利于沙米种群的数量稳定增加并顺利完成生活史,实现种群的延续;而随机性较强的降水格局(2019)容易造成幼苗的大量死亡,不利于种群的生存及延续。2018年在持续稳定的降水格局下,沙米顺利完成其生活史,并进行更高的繁殖分配,使沙米产生更多、更大的种子,实现种群的繁衍。而降水波动性及不确定性最大的2019年,产生的种子数量较少,种子千粒重也较小。本研究表明,降水是决定沙米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沙米种子库的垂直分布异质性,赋予其休眠特征,这对于沙米种群的存续至关重要。萌发策略呈现为机会主义萌发特征,有利于沙米对沙漠生境不确定性较强且数量稀少的降水的有效利用;繁殖策略倾向于利用持续稳定的降水产生更高的繁殖分配,实现种群的繁衍。沙米生活史对策对降水格局响应敏感,在其适应沙区稀少且极强的不确定性降水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恢复措施对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影响
    张加涛, 张雅荣, 刘亚玲, 索明春, 徐柱文
    2023, 42(4):  828-837.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06
    摘要 ( 21 )   PDF (2048KB) ( 57 )  
    处于干旱地区的内蒙古荒漠草原,在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发生了严重的退化。如何有效恢复荒漠草原的生态功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科学合理地进行人为定向培育是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以乌拉特中旗荒漠草原为对象,通过控制实验探讨了不同退化程度下植物群落结构及地上生物量对不同恢复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在重度退化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短期封育提高了杂类草的相对盖度,使群落地上生物量增加2.11倍;添加有机肥提高了禾草物种丰富度,使群落地上生物量提高了3.97倍;补播显著提高了植物群落的盖度、密度,使群落地上生物量提高了9.76倍。在重度沙化区,补播显著提高了群落的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但对物种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在中度退化区,添加复合肥显著降低了短花针茅群落杂类草物种数,提高了禾草及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添加复合肥显著提高了柠条锦鸡儿-丛生禾草群落中禾草物种丰富度,但对植物群落盖度、密度及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喷施叶面肥显著降低了藏锦鸡儿灌丛化禾草群落杂类草的盖度和密度,提高了禾草的地上生物量。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半干旱区荒漠草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菌根类型对亚热带森林主要树种根叶功能性状关联的影响
    韩飞, 张家铱, 夏蕾, 高剑飞, 吉卉, 李洪波, 刘碧桃
    2023, 42(4):  838-845. 
    摘要 ( 41 )   PDF (1136KB) ( 50 )  
    叶片和吸收根(即1级根)是植物地上和地下资源获取器官,研究二者功能性状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本研究在江西省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选择了10种丛枝菌根(AM)树种和8种外生菌根(EM)树种,分析了叶片和吸收根的形态性状(叶厚度、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根直径、比根长、根组织密度)和化学性状(叶与根的碳、氮浓度及碳氮比)在不同菌根类型间的变异及关联。结果表明:与AM树种相比,EM树种的叶片较厚、比叶面积较小,且根直径较细、根组织密度和根碳浓度及碳氮比较低。AM和EM树种的叶片与吸收根的形态性状均不相关,而化学性状(氮浓度和碳氮比)在AM树种中呈正相关,但在EM树种中则不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管是AM还是EM树种,比叶面积与比根长均呈正交分布,可见叶片与吸收根获取资源具有独立性。此外,根直径与根氮浓度在所有树种和AM树种中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而在EM树种则呈临界负相关。根直径与比根长则是在所有树种和不同菌根类型树种中均呈正相关。总之,本研究的结果强调了菌根类型在调节叶片与吸收根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上具有重要性,并建议今后在评估木本植物根系的不同功能性状或根叶功能性状关系时应考虑菌根类型的影响。

    不同降水条件下沙鞭种群生殖株丛空间格局
    王志韬, 任珩, 辛存林, 张东梅
    2023, 42(4):  846-853.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3.014
    摘要 ( 15 )   PDF (1662KB) ( 36 )  
    植物空间分布格局是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殖株丛空间分布格局则能够揭示物种有性繁殖过程应对异质生境的生态学适应机制。本研究利用群落学调查和基于完全随机、泊松聚块和嵌套双聚块模型的点格局方法,分析了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种群生殖株丛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并探讨了空间格局对降水梯度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结果表明:(1)聚集分布是沙鞭种群生殖株丛的主要类型。在89、107.8、117.4、186、191.1 mm·a-1降水梯度上聚集尺度分别为0~90、0~35、0~100、0~125、0~70 cm;(2)基于完全随机模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对降水的响应规律显著,整体表现为随干旱程度加剧,沙鞭种群生殖株丛聚集尺度从0~125 cm下降至0~35 cm,聚集强度从24.92增长至97.14;(3)在89和107.8 mm·a-1降水条件上,基于泊松聚块的空间分布格局分别在27~28和6~7 cm中正向偏离泊松聚块模型,但符合基于嵌套双聚块模型的空间分布格局。沙鞭生殖株丛空间格局变化规律反映了物种有性繁殖过程及应对环境胁迫的适应策略,随降水量上升沙鞭生殖株丛种群采取扩张策略聚集尺度逐渐增大,而种间竞争激烈则采取“抱团”的策略,聚集尺度下降、聚集强度上升,在降水量较小时会采取在较小尺度中呈小聚块的策略。

    竹林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变异分析:以四川长宁县为例
    杨丽, 李祎, 单博文, 石雷
    2023, 42(4):  854-861.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3.006
    摘要 ( 15 )   PDF (2707KB) ( 85 )  
    竹林在我国视为一种特殊的森林类型,固碳潜力大;然而竹林碳储量的估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竹林的异质性分布有关。与竹林植被碳储量的研究相比,关于竹林土壤碳储量空间异质性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四川长宁县竹林土壤为对象,基于实测数据采用地统计法(克里金插值法)开展竹林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变异研究。四川长宁的竹林土壤碳密度在0~20 cm土层空间自相关程度低,在20~40和40~60 cm土层为中等强度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竹林土壤碳密度克里金插值的最优插值邻域为1.5 km。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碳储量不断减小,全县竹林0~60 cm土壤碳储量为2.45 Tg。空间分布显示,长宁南部土壤碳密度高值区呈片状分布,北部为块状镶嵌分布,总体呈现从南向北减少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全氮、土壤湿度和植被指数是长宁县土壤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本研究结果可为提高竹林土壤碳储量的估算精度以及竹林抽样设计、森林经营管理决策等提供重要依据。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
    韩丽, 李立军, 张艳丽, 赵鑫瑶, 杨金虎, 李志伟
    2023, 42(4):  862-868.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3.017
    摘要 ( 16 )   PDF (1988KB) ( 23 )  
    为探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壤细菌多样性分布及不同用地类型间差异,以内蒙古相互交错的农田和自然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区域,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农田和草地土壤细菌相对丰度表现为同一地区相似,不同地区差异明显,土壤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总丰度占75.1%以上;土壤细菌多样性表现为西辽河平原、燕山丘陵区、阴山北麓及河套平原草地土壤Chao1指数显著高于农田土壤;种植玉米的农田土壤Chao1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其他作物农田土壤;聚类分析发现,土壤细菌群落依据地理纬度与植被类型分为5类,即低纬度1类、中纬度1类、高纬度1类、草地1类、农田1类。

    不同滴灌模式下玉米光合响应特征、水分利用及生长发育
    徐晨, 张丽华, 于江, 赵仁杰, 孙宁, 闫伟平, 赵洪祥, 李前, 张治安, 边少锋
    2023, 42(4):  869-879.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22
    摘要 ( 17 )   PDF (2168KB) ( 58 )  
    研究玉米应对不同滴灌模式的响应机制,为吉林半干旱区玉米节水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2020年和2021年,在可移动式防雨棚内展开试验,设置L1(垄上滴灌,300 mm)、L2(垄上滴灌,400 mm)、L3(垄上滴灌,500 mm)、Q1(浅埋滴灌,300 mm)、Q2(浅埋滴灌,400 mm)和Q3(浅埋滴灌,500 mm)共计6个处理,研究不同滴灌模式对玉米叶片光合响应特性、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光量子密度超过400 μmol·m-2·s-1时,相同光量子密度下Q2、Q3与L3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均显著高于L1、L2和Q1处理;L3、Q2与Q3处理的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和光饱和点时最大净光合速率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均显著高于L1、L2和Q1处理;当CO2浓度超过200 μmol·mol-1时,相同CO2浓度条件下L1、Q1和L2处理的Pn显著低于L3、Q2和Q3处理;L3、Q2和Q3处理的CO2补偿点、CO2饱和点、CO2饱和时最大净光合速率、Rubisco最大羧化效率、磷酸丙糖利用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均显著高于L1、L2和Q1处理;L3、Q2和Q3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百粒质量、穗长、穗粒数及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L1、L2和Q1处理;上述玉米的叶片光合响应参数、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等指标在L3、Q2和Q3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Q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余5个处理。采用Q2处理的玉米在光合响应特性、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上均表现较佳,实现了玉米增产、水分高效,为吉林半干旱区玉米高效生产和应用浅埋滴灌技术时制定灌溉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贵州高原猫跳河流域浮游植物功能群组成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刘英龙, 李秋华, 刘晨, 肖晶
    2023, 42(4):  880-888.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21
    摘要 ( 14 )   PDF (2570KB) ( 43 )  
    猫跳河是典型喀斯特河流,其下游水库为贵阳市重要饮用水源。为探究猫跳河流域浮游植物功能群组成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基于冗余分析、相关性分析方法,于2020年6月、8月和11月对浮游植物与理化指标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猫跳河流域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67种(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呈时空异构,各采样断面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范围为0.11×106~17.71×106 cells·L-1,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9.85~1256.16 μg·L-1;猫跳河流域浮游植物可划分为24个功能群,其中B、MP、S1、Y和D为猫跳河流域主要优势功能群,功能群D的生物量在8月达到峰值1256.85 μg·L-1,主要优势功能群适应生境均为浑浊的中富营养水体;浮游植物功能群呈现显著时间演替特征。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水温、pH和电导率是影响猫跳河流域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动态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上海市城市化对金线侧褶蛙和泽陆蛙形态特征的影响
    钟淑蓉, 刘宁宁, 王天厚, 赵闪闪, 宋宁宁, 徐欢, 李贲
    2023, 42(4):  889-896.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17
    摘要 ( 11 )   PDF (3591KB) ( 27 )  
    城市化是造成全球两栖类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两栖类通过表型特征(尤其是形态特征)的改变响应城市化进程。于2020—2021年4—8月沿上海市城市化梯度设置38个研究样点,共采集170只金线侧褶蛙和305只泽陆蛙成体,以获取5项形态特征数据(体长、体重、头宽、前臂长和后肢长),基于各样点的建筑、道路和林地面积占比定义城市化指数以代表城市化水平,分析上海市城市化对金线侧褶蛙和泽陆蛙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雄性与雌性金线侧褶蛙的体长与城市化指数呈显著正相关,雄性泽陆蛙的体长、头宽和后肢长,以及雌性泽陆蛙的体重和后肢长与城市化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表明,泽陆蛙对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形态特征响应强于金线侧褶蛙。

    不同饵料密度和盐度下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活史特征
    刘毅, 崔宇翔, 罗颖, 祁洪芳, 杨建新, 吴洪芳, 曲疆奇, 张清靖
    2023, 42(4):  897-904.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18
    摘要 ( 11 )   PDF (1842KB) ( 27 )  
    为探索低盐驯化褶皱臂尾轮虫规模化培育的可行性,本实验以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饵料,在饵料密度1.0×104、1.0×105、1.0×106、1.0×107和1.0×108 cells·mL-1下,采用单个体培养法,研究了盐度23及盐度6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生活史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饵料密度的升高,两组盐度轮虫的生殖期、平均寿命、产卵量、生命期望、净生殖率、世代时间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P<0.05);盐度6的轮虫在饵料密度1.0×106、1.0×107和1.0×108 cells·mL-1下的生殖前期显著小于饵料密度1.0×104和1.0×105 cells·mL-1下的生殖前期(P<0.05);盐度23的轮虫在饵料密度1.0×106和1.0×107 cells·mL-1下的生殖前期显著小于饵料密度1.0×104、1.0×105和1.0×108 cells·mL-1的生殖前期(P<0.05)。饵料密度1.0×104 cells·mL-1下盐度6的轮虫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显著低于盐度23的轮虫(P<0.05);饵料密度1.0×105 cells·mL-1下盐度6的轮虫的生命期望显著高于盐度23的轮虫(P<0.05);饵料密度1.0×106 cells·mL-1以上时,盐度6的轮虫的产卵量、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显著高于盐度23的轮虫(P<0.05)。通过生活史特征比较,褶皱臂尾轮虫由于淡水起源性,能够从盐度23的环境逐步驯化到盐度6的环境,且在饵料密度大于1.0×106 cells·mL-1下盐度6的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殖率要高于盐度23,其低盐规模培育是可行的。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与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当年幼鱼几何形态学特征的比较
    夏静怡, 郑雪丽, 李平, 夏继刚
    2023, 42(4):  905-910.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19
    摘要 ( 17 )   PDF (769KB) ( 43 )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和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为近缘种,均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二者当年幼鱼几何形态学特征的比较可为物种鉴定与保护、增殖放流等提供重要依据。为探究当年幼鱼的形态差异,运用Tps软件建立薄板样条模型,比较了24项相对几何形态学特征的差异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整体结构框架背景网格在头部、背部、尾部和腹部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弯曲,细鳞鲑的头部稍尖;秦岭细鳞鲑的13项相对几何形态学特征与细鳞鲑存在显著差异(P<0.05),如背鳍基部长度(C4/C1)、臀鳍基部长度(C13/C1)、眼径(C20/C1)、头高(C25/C1)大于细鳞鲑(P<0.05),而胸鳍基部至吻端的相对距离(C16/C1)小于细鳞鲑(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秦岭细鳞鲑与细鳞鲑在PC1和PC2水平上仅个别样本出现重叠分布,两物种的样本相对集中。总之,秦岭细鳞鲑与细鳞鲑当年幼鱼的几何形态学特征具有显著种间差异,特别是头部和尾部特征。

    苦粉孢牛肝菌菌丝及其发酵液对黄山岩石的风化作用
    王宁宁, 孙冬梅, 杨克胤, 柯丽霞
    2023, 42(4):  911-919.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07
    摘要 ( 15 )   PDF (3000KB) ( 13 )  
    苦粉孢牛肝菌可与黄山松形成外生菌根。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被苦粉孢牛肝菌菌丝作用前后的黄山岩石,研究了苦粉孢牛肝菌菌丝及其发酵液对黄山岩石的风化作用。结果表明,黄山岩石表面有明显的菌丝作用痕迹,如菌丝隧道及松散的岩石结构。含岩石的发酵液中多糖含量显著高于不含岩石的发酵液,多糖含量最高为对照组的1.44倍;含岩石与不含岩石的发酵液中有机酸(乳酸、乙酸、草酸、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电子能谱扫描表明:苦粉孢牛肝菌菌丝发酵液作用黄山岩石后,岩石表面的Al、Si、K、Fe原子百分比分别从8.2、16.62、3.49、7.43降至0.38、1.75、0.1、0.03;接种苦粉孢牛肝菌活菌的发酵液中各离子含量也显著高于接种苦粉孢牛肝菌灭活菌种的发酵液(对照组),Fe3+、K+、Siws、Ca2+、Al3+、Pws浓度最高分别是对照组的39.95、8.37、15.97、12.53、13.71、10倍。结果揭示苦粉孢牛肝菌菌丝及其发酵液可对黄山岩石进行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较好地促进岩石中矿物元素的释放。

    毛竹林下套种大球盖菇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赵建诚, 蔡春菊, 徐军, 刘淼, 杨振亚, 李琴
    2023, 42(4):  920-925.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09
    摘要 ( 15 )   PDF (844KB) ( 64 )  
    为了解毛竹林下套种大球盖菇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以套种大球盖菇不同年限(0、1、2和3 a)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Tullgren干漏斗法和Baermann湿漏斗法对土壤中小型动物群落组成及分布进行调查。试验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89511只,隶属于8纲13类。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密度均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种植1 a最高(P<0.05)。各处理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密度均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呈现表聚性特征。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密度类群指数均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均以种植1 a最高,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种植1 a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种植0和3 a、2和3 a的相似性指数为中等相似,其余各处理间的相似性指数均为极相似。综上表明,毛竹林下套种大球盖菇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影响,种植1 a后毛竹林地具有更高的土壤动物类群数、密度和多样性。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数量逐渐恢复到种植前水平,但群落组成可能发生改变。

    白洋淀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风险的空间分布
    陈滢谕, 李傲雪, 曾勇, 杨薇, 赵彦伟
    2023, 42(4):  926-932.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02
    摘要 ( 17 )   PDF (1664KB) ( 42 )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了白洋淀表层沉积物16种优控多环芳烃的含量,应用统计分析、分子异构体比值、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其组成特征、空间分布,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白洋淀表层沉积物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总量在1.79~1618.90 ng·g-1,均值为411.12 ng·g-1。多环芳烃组成以4环和5环为主,分别占总含量的42.22%和28.21%,单体含量最高的是苯并\[b\]荧蒽,占比为16.47%,最低的为苊,占比仅为0.26%。说明白洋淀多环芳烃来源于本地输入,较少受到气团输送的影响。多环芳烃空间分布为淀区中心浓度高,四周浓度低,污染尤以淀中心西北部和南部为重,包括安新大桥、烧车淀、采蒲台,其次是寨南和端村。源解析显示,白洋淀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含量受木材秸秆等生物质燃烧、煤炭燃烧和石油燃烧的综合影响。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约1/3的采样点位超过效应区间低值,存在潜在的生态危害。比较2007、2008、2009、2016年的检测数据发现,多环芳烃的平均含量有所下降,可能与淀中村人口密度下降和煤改电有关。

    黑心菊(Rudbeckia hirta)对陇东黄土高原油污土壤植物修复效应
    WANG Jincheng, JING Mingbo, ZHANG Wei, ZHANG Gaosen, ZHANG Binglin, LIU Guangxiu
    2023, 42(4):  933-945.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03
    摘要 ( 10 )   PDF (3222KB) ( 19 )  
    为了揭示黑心菊(Rudbeckia hirta)对陇东黄土高原油污土壤的植物修复效应,在长庆油田公司实施为期5个月的场地修复试验,测定了不同浓度油污土壤胁迫时黑心菊土壤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TPH)去除率、生长指标、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1)3%、6%和8%油污土壤中黑心菊根区土壤TPH去除率分别为73.44%、81.28%和36.80%;(2)油污浓度≤6%土壤对黑心菊株高、根长、地下部干重、根活力和根冠比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当浓度≥8%时则产生了显著抑制作用(P<0.05);(3)与对照组(CK)相比,黑心菊在有效增加根区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以及土壤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同时显著减低了土壤pH(P<0.05);(4)微生物群落结构的LEfSe组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Idiomarina属、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盐厌氧菌属(Halanaerobium)、Balneolaceae属和Fodinicurvataceae属、纤细单胞菌属(Cellulomonas)、食烷菌属(Alcanivorax)、Fodinicurvata属是3%~6%油污浓度范围内黑心菊根区土壤差异指示菌;(5)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排序和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当油污浓度≤6%,黑心菊通过增加根活力、地下部干重和根冠比、根区土壤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碱解氮含量和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的方式提高了根区TPH去除率。综上所述,黑心菊可作为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原油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备选植物品种,但油污浓度不应超过6%。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时空变化及其归因分析
    董鑫, 陈效锐, 李艳忠, 古晓东, 杨存建
    2023, 42(4):  946-955.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12
    摘要 ( 17 )   PDF (2900KB) ( 83 )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决定了大熊猫种群繁衍和延续,定量评估其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国家大熊猫公园的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本文以四川省邛崃山-大相岭片区大熊猫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分析了公园建立前(2015年)后(2021年)生态环境状况的时空变化,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了自然及社会驱动因子对公园生态环境状况的贡献。结果发现:(1)公园生态环境状况为“优”和“良”的等级比例较高(~70%),且多分布于核心保护区,表明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整体较好。(2)与2015年相比,2021年“优”、“差”等级的RSEI比例均有所降低,主要转移为“良”、“中”等级。区域生态状况整体变化不大,但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其中,海拔较高的西北区域及人类干扰较多的一般控制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波动较大。(3)自然因素是导致本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其次为人为因素。各自然因子的贡献大小排序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0.87)>干度指数(0.58)>湿度因子(0.54)>海拔(0.38)>土地利用覆被类型(0.37)>年均温(0.36),其中NDVI与其他因子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生态环境最适宜的区域应当给予重点关注,如NDVI值在0.875~1、海拔1720~2150 m、年均温14.1~16.3 ℃的区域,以及针叶林覆盖的区域。本研究结果将为我国大熊猫生境质量的评价和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基于Sentinel-2的复杂山区常用植被指数地形效应分析
    陈怡欣, 莫登奎, 严恩萍
    2023, 42(4):  956-965.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14
    摘要 ( 15 )   PDF (3640KB) ( 30 )  
    结合典型地形校正模型,比较复杂山区不同植被指数的地形效应去除效果,能够为地表植被的准确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湖南省炎陵县的Sentinel-2影像为数据源,采用C模型、SCS+C模型以及Teillet-回归模型对比值型植被指数(NDVI和SR)和非比值型植被指数(MNDVI和RSR)进行地形校正,从视觉效果、相关性、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方面分析4种植被指数的地形效应去除效果。结果表明:(1)植被指数的波段比形式能够有效抑制地形引起的噪声。坡度<15°时,植被指数的地形效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坡度>15°时,MNDVI的校正效果最好,RSR次之,NDVI和SR容易出现过度校正。(2)3种地形校正模型均能削弱复杂山区植被指数的地形效应,特别是坡度>15°时,C模型效果最好,SCS+C模型次之,Teillet模型效果较差。(3)MNDVI指数结合地形校正模型,能够有效抑制复杂山区地形效应的影响,提高植被覆盖度的估算精度。其中,坡度<25°时,Teillet模型效果最好;坡度>25°时,C模型效果最好。

    不同海拔梯度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
    吴双, 马帅, 王慧勇, 王良杰, 姜姜
    2023, 42(4):  966-974.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20
    摘要 ( 20 )   PDF (1914KB) ( 61 )  
    探讨海拔梯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影响对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南方丘陵山地带200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的时空变化与海拔梯度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5年,阔叶林、人工表面和裸地面积增加,针叶林、旱地、水田、灌木林面积下降;阔叶林、针叶林在T2海拔梯度(500~800 m)分布最多;2000—2015年,南方丘陵山地带ESV增加了64.83亿元,阔叶林和针叶林分别贡献33.41%、28.41%;单项ESV中,水文调节贡献最大,占总量的26.20%,粮食生产减少最多,减少了3.69亿元;ESV空间上呈现东西多、中部少的分布格局;海拔梯度上,单位面积ESV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T2海拔梯度是转折地带,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22.51%;2000—2015年各海拔梯度ESV呈增加趋势,T1海拔梯度(<500 m)的ESV增长最多,增加40.72亿元;地理探测结果表明,阔叶林百分比、人口密度和NDVI是影响ESV的主要因子;交互探测后,影响因子的解释能力显著增强。研究结果可为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系统格局优化和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人类活动对山西省不同地表覆盖类型NDVI时空变化的影响
    景泓元, 刘志东, 胡保安, 吴会峰, 韩海荣
    2023, 42(4):  975-982.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24
    摘要 ( 15 )   PDF (4878KB) ( 77 )  
    植被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子,阐明不同地表覆盖类型植被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对制定有针对性的植被管理和恢复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MOD13Q1数据,采用残差分析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山西省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人类活动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西省生长季NDVI最大值时空分布模式差异明显,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趋势,2000—2020年平均NDVI年增长率为0.0069;人类活动对山西省NDVI变化影响贡献率的方向和强度均呈现显著的时空差异,2000—2004年为负面影响,而2005年以后则转变为明显正向影响;2000—2020年人类活动对NDVI变化影响贡献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年增长率为0.0055;人类活动对NDVI变化影响的趋势及显著程度存在空间差异,并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其中产生正、负影响的区域面积分别占93.62%和6.38%;人类活动对农田、森林、草地NDVI的变化以积极影响为主,且影响的程度呈增加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0065、0.0061和0.0047;人类活动对NDVI正负影响的均值表现为建设用地>农田>草地>森林。

    综合评述
    青藏高原草地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周天祺, 孔维栋, 陈昊
    2023, 42(4):  983-990.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01
    摘要 ( 18 )   PDF (507KB) ( 88 )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是高寒生态系统物种及遗传基因最丰富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和敏感区域。青藏高原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重视,针对其研究也在逐年增长,而土壤微生物作为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十分重要的因素在青藏高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介绍了青藏高原草地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类型,评价了土壤中微生物的功能类群、影响因子以及这些微生物对气候变暖、降水格局改变和氮沉降增加的响应,以期加深对青藏高原草地土壤微生物的认识。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鸟类的影响及检测方法综述
    刘康梅, 蒋爱伍
    2023, 42(4):  991-996.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16
    摘要 ( 11 )   PDF (857KB) ( 58 )  
    新烟碱类农药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内吸型杀虫剂,具有杀虫广谱、持效期长和作用机制独特等特点。作为激动剂,它们选择性作用于昆虫烟碱型乙酰胆碱酯受体(nAChRs)。以往普遍认为,新烟碱类杀虫剂仅对靶标性昆虫杀灭性强,对鸟类等非靶标性生物毒性较低。但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暴露会对非靶标性鸟类造成负面影响。本文综述了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检测方法及其对鸟类的影响。国外较多的研究关注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鸟类种群数量、繁殖生态和迁徙能力的影响,但国内研究很少关注此类问题。针对我国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今后关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鸟类影响研究方向,以期为科学评估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鸟类的暴露风险提供依据。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树轮宽度测量算法
    李爽, 李俊杰, 杨鹏, 史景宁, 唐丁洁, 向玮
    2023, 42(4):  997-1004.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26
    摘要 ( 13 )   PDF (1719KB) ( 31 )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树轮宽度测量,但大多集中在边界清晰可见的针叶树种,对于木材解剖结构复杂、树轮边界清晰度较差的阔叶树种,传统的图像处理技术表现不佳。为了改善阔叶树种的树轮边界识别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树轮宽度测量算法。以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 var. komarovii)、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红松(Pinus koraiensi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枫桦(Betula costata)、榆树(Ulmus pumila)的树芯为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的树轮边界检测模型。采用3种评价指标比较了U-Net方法与手工标注方法的差异,并与WinDENDRO测量得到的树轮宽度进行了精度对比。结果显示,U-Net识别到的树轮边界与实际边界精确匹配,尤其是对阔叶树种树轮边界的检测精度相比传统的数字图像处理方法有显著提高,通过3种评价指标证明所得到的树轮边界精确可靠,在树轮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技术与方法
    基于太阳能的碳化钛气凝胶用于污水处理及海水淡化
    刘莹, 李登宇, 张雪娇, 赵青
    2023, 42(4):  1005-1011.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11
    摘要 ( 18 )   PDF (2831KB) ( 65 )  
    太阳能蒸馏技术作为一项绿色、经济、便捷且可持续的水处理技术,对解决全球水资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二维碳化钛(Ti3C2)是一种新型光热纳米材料,光热转化效率可达100%。本文通过定向冷冻干燥法制备了一种具有垂直孔道结构的Ti3C2气凝胶,并构建了一个基于Ti3C2气凝胶的太阳能蒸馏系统;系统包含太阳能吸收器(Ti3C2气凝胶)、水传输器(醋酸纤维棉棒)和热绝缘体(聚苯乙烯泡沫)。并考察了该Ti3C2气凝胶的光热转化能力和水蒸发速率,及相应太阳能蒸馏系统对模拟海水和亚甲基蓝染料废水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气凝胶的水蒸发速率为2.73 kg·m-2·h-1,太阳能转化效率为139.2%,对水中金属离子及亚甲基蓝的去除率均为99.9%以上。因此,该Ti3C2气凝胶具有海水淡化以及染料废水处理的应用前景。

    翻斗式雨量计现场校验及误差分析与修正
    郑路, 李华, 马俊旭, 李朝英, 杨坤
    2023, 42(4):  1012-1017.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27
    摘要 ( 10 )   PDF (754KB) ( 23 )  
    利用智能蠕动泵和电子天平对4种型号的翻斗式雨量计进行现场率定和误差分析,为野外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降雨量的准确观测提供指导。通过调节蠕动泵转速,设置运行时间,电子天平称量泵水量,构建转速与流速的回归方程。同时,根据回归方程和雨量计承雨-面积,计算不同雨强下对应的蠕动泵转速。结果表明:游标卡尺测量的4个雨量计的承雨-均产生了一定的变形,但雨量计承雨-最大面积误差均小于雨量计计量误差要求。在不同雨强模拟下,RG3-M、6466M、TE525MM和52203这4个雨量计的计量误差波动均较大,误差率分别为11.12%~-6.68%、0.32%~-15.59%、-8.73%~-27.43%和-16.45%~-34.13%。误差-雨强回归方程为线性或对数关系,拟合较好。蠕动泵的重复性误差不超过1.0%,大部分在0.6%以内,流量稳定,重复性好,精密程度高。雨强对雨量计计量稳定性有影响,随着雨强增大,雨量计计量稳定性减弱。TE525MM、6466M和52203雨量计的重复性限r值在不同雨强下均小于1.0%,满足国标对雨量计重复性限的要求;而RG3-M雨量计的重复性限r值大于1.0%,无法满足重复性要求。使用智能蠕动泵和电子天平对翻斗雨量计进行室内或现场校验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根据建立的误差-雨强拟合方程可以对降雨量计量结果进行误差修正,解决翻斗式雨量计误差偏大问题,保证野外生态站观测数据的准确。

    基于种植现状的安吉白茶霜冻害气象指数精准预报技术
    王治海, 李时睿, 金志凤, 许金萍, 孙睿
    2023, 42(4):  1018-1024.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4.023
    摘要 ( 7 )   PDF (2772KB) ( 32 )  
    开展安吉白茶霜冻害气象指数精准预报对提高茶叶生产防灾避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安吉县24个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残差内插方法构建了安吉县日最低气温空间分析模型;结合中期天气预报客观产品、DEM高程数据和高分2号(GF-2)卫星遥感数据提取安吉白茶种植分布现状,采用GIS技术研发了安吉白茶霜冻害气象指数精准预报技术方法。结果表明:安吉县日最低气温空间分析模型绝对误差平均值为0.5 ℃,模拟效果较好;安吉白茶霜冻害气象指数预报时效达15 d,空间分辨率为30 m;基于种植现状的安吉白茶霜冻害气象指数预估,2021年3月23日全县80.64%茶园有霜冻害发生,其中1级(轻度)、2级(中度)灾害面积分别为9291.96和62.7 hm2,各占全县茶园面积的80.10%和0.54%,预估结果与实际灾情基本一致。研究成果可为茶叶气象精细服务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