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3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4-07-10
    目录
    目录
    2014, 33(7):  0. 
    摘要 ( 713 )   PDF (480KB) ( 195 )  
    研究报告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三种树种树干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于萌萌1,2,张新建3,袁凤辉1**,何秀1,关德新1,王安志1,吴家兵1,金昌杰1
    2014, 33(7):  1707-1714. 
    摘要 ( 1465 )   PDF (747KB) ( 517 )  
    使用Granier热扩散式探针法,于2009年6—9月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3种主要树种(紫椴(Tilia amurensis)、色木槭(Acer mono)和红松(Pinus koraiensis))的树干液流速率进行连续测定,结合环境因子的同步观测,分析各树种树干液流的动态特征,并探讨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树种的液流速率具有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规律,相同天气条件下,液流启动时间和到达峰值时间相同,但停止时间不同,紫椴停止时间最晚。3个树种的日均液流速率季节变化趋势相同,均在8月份最大,6月份最小,液流速率日均值表现为紫椴>色木槭>红松。相关分析表明,光合有效辐射、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3个树种液流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建立了依据环境因子推算液流速率的各月逐步回归模型。

     
    林带内PM10、PM2.5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刘旭辉,余新晓**,张振明,刘萌萌,阮氏青草
    2014, 33(7):  1715-1721. 
    摘要 ( 1180 )   PDF (1129KB) ( 371 )  
    为了研究林带对颗粒物的阻滞作用,2013年5月在北京市北五环南侧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生态廊道附近观测不同林带内PM10与PM2.5的浓度变化以及气象因素,分析林带内外的PM10和PM2.5的浓度变化特征,以及气温、相对湿度对其影响。结果表明:PM10与PM2.5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7:00左右最高,17:00左右出现最低值;林带对PM10的阻滞作用明显;林带对PM2.5的阻滞作用比较复杂,榆树林带和混交林带内PM2.5浓度降低,但杨树林带情况完全相反,林带内PM10和PM2.5的浓度随气象因素变化而变化,二者与气温呈负相关,气温升高,大气垂直对流作用加剧,有利于颗粒物扩散,PM10和PM2.5浓度降低;PM10和PM2.5的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
     
    张掖灌区玉米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变化规律和环境响应
    张蕾1,2,3,孙睿1,2,3**,乔晨2,刘绍民1,2,徐自为1,2,唐侥2,郝虑远2,张荣华2
    2014, 33(7):  1722-1728. 
    摘要 ( 1590 )   PDF (805KB) ( 358 )  
    采用涡动相关法对张掖灌区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生长季(6—9月)CO2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玉米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以碳吸收为主,夜间以碳排放为主,CO2吸收的最大值出现在灌浆期,峰值为-1.426 mg·m-2·s-1;农田生态系统在4个生育期均表现为碳吸收,但吸收CO2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日吸收总量灌浆期>拔节期>成熟期>苗期。利用MichaelisMenten方程和指数曲线拟合方法,分别分析了光合有效辐射对白天CO2通量的影响,及温度对夜间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天CO2吸收强度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大而增大,在低光阶段,光照是控制光合作用的主导因子,之后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大,净吸收量增加减缓;玉米的光量子利用效率变化范围为0.00098~0.0022 mg·μmol-1。夜间生态系统呼吸与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关系,不同生育期的主导因子不同,苗期土壤温度是主导因子,其余生育期气温是主导因子。
    首都圈土壤气中氡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周志华1,赵烽帆1**,李营2,周晓成2,韩晓昆2
    2014, 33(7):  1729-1733. 
    摘要 ( 1305 )   PDF (925KB) ( 313 )  
    空气中的氡大部分源于岩石和土壤氡的释放。本研究对首都圈的三河地区、延怀盆地和唐山地区土壤气中氡浓度进行检测,分析其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所调查土壤气中氡浓度三河地区最高,平均值在2×104~2.5×104 Bq·m-3,唐山地区其次,平均值在1.5×104~2×104 Bq·m-3,延怀盆地最低,平均值<1.5×104 Bq·m-3,整体呈现研究区的东部土壤气中氡浓度高于西部地区。根据对研究区内土壤氡浓度的环境危害分类,局部达到中等风险等级;根据国家标准,在三河地区和唐山地区,局部需要采取建筑物底层地面抗开裂措施和一级防水措施,延怀盆地基本不需要采取防氡措施。
    藏嵩草和矮嵩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对水分的响应
    党晶晶,赵成章**,董小刚,杨泉,查高德
    2014, 33(7):  1734-1740. 
    摘要 ( 1261 )   PDF (629KB) ( 387 )  
    植物种群对土壤水分响应的异质性是其格局形成和演变的环境基础。采用草地群落学调查与点格局分析方法,按湿地中心向边缘土壤水分依次递减的规律设置5个样地,分析了不同水分梯度下祁连山北坡高寒湿地主要植物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和矮嵩草(K.humilis)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及种间关联关系。结果表明:随土壤水分减少,藏嵩草种群盖度、植株高度、地上生物量持续降低,矮嵩草的生物学特征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藏嵩草种群在土壤水分递减过程中小尺度上空间分布类型变化为聚集—均匀—聚集,矮嵩草种群在小尺度上由聚集分布逐渐转为均匀分布;随着土壤水分降低,藏嵩草和矮嵩草种群小尺度上的空间关联性逐渐表现为:显著正关联—关联性不显著—显著负关联。高寒湿地中藏嵩草与矮嵩草种群生物学特征、空间格局的规律性变化,反映了植物种间关系对生境异质性的适应性。

     
    海岛矿区岩质边坡植物群落演替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李林霞,王瑞君,辜彬**,何玉玲,陈冀川
    2014, 33(7):  1741-1747. 
    摘要 ( 1625 )   PDF (558KB) ( 331 )  
    通过植物群落调查,采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结合DCA排序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考察了舟山海岛矿区岩质边坡植物物种构成特征,研究了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3个植物群落演替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阶段、灌丛群落阶段和灌乔群落阶段);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上升,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逐渐升高;具有矿区特殊生境适应性的植物配置在边坡植被恢复进程中与自然植被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演替过程依次为迁入物种生长期、迁入物种与人工导入种竞争期、迁入物种与人工导入种稳定共存期;人工导入群落演替后期的植物种大大加速了群落演替进程;合理的植物配置更能促进群落向正演替方向发展。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蒋敏1,沈明星2,沈新平1,戴其根1**
    2014, 33(7):  1748-1756. 
    摘要 ( 1501 )   PDF (1003KB) ( 239 )  
    利用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31年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田,分别于2011—2012年水稻抽穗期、结实期和收获期进行了杂草群落调查,并对杂草种群分布与土壤养分因子进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水稻的生育进程,田间杂草密度增大,而氮磷肥的配施也能有效减少试验区田间杂草的密度;牛毛毡、鸭舌草、耳叶水苋和水蕨是水稻生长期的主要杂草类型;在施入磷肥的处理中,莎草科杂草密度减少甚至消失,鸭舌草密度则增加,耳叶水苋和水蕨则是在没有施肥的处理生长最好;氮磷配施减少群落丰富度的同时能增加群落的均匀度,人为干预相对最少的处理方式有利于群落结构的稳定发展。抽穗期RDA结果显示,第1、第2排序轴特征值分别为0.901和0.080,土壤全P、有效磷、全氮、碱解氮与第1排序轴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0.816、-0.810和-0.794。太湖地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长期不同施肥方式显著影响稻田杂草的群落组成,土壤养分库的差异性影响田面杂草密度和优势种群分布,影响稻田中杂草分布的土壤养分因子主要为氮、磷和有机质,土壤钾含量对杂草的总体分布影响相对较小。
    长白山风倒区自然恢复26年后土壤碳、氮含量特征
    孟莹莹1,2,包也1,2,郭焱1,2,王晓雨1,2,于大炮1,周莉1**,代力民1
    2014, 33(7):  1757-1761. 
    摘要 ( 1274 )   PDF (493KB) ( 325 )  
    植物群落的变迁会引起土壤碳/氮分布格局的变化。本文在长白山1986年风倒区和对照区(未受风干扰的原始植被分布区)沿海拔梯度选择阔叶红树林、云冷杉林和岳桦林,采集0~10(表层)和10~20 cm(下层)土壤,分析其碳、氮含量,研究长白山西坡风倒区植被恢复以来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在对照区和风倒区均表现为表层显著高于下层。对3个林型来说,风倒区与对照区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对照区和风倒区2个土层的碳、氮含量及储量随海拔增加有上升的趋势;同时,3个林型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全氮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而下层土壤中差异不明显。在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林表层土壤中,对照区土壤C/N显著高于风倒区。随着海拔的升高,对照区和风倒区2个土层的碳氮比都有降低的趋势。总的来说,长白山风倒区经过26年的自然恢复,其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储量与原始植被区已无明显的差异,但碳氮比差异性显著,说明自然恢复26年后风倒区土壤质量已经基本恢复,但由于植被类型的差异导致碳/氮输入等差异依然存在,因而,用碳氮比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植被变化对土壤的影响。
     
     
    天津滨海典型盐碱湿地土壤种子库特征及CCA分析
    贺梦璇1,莫训强2,李洪远1**,孟伟庆2
    2014, 33(7):  1762-1768. 
    摘要 ( 1011 )   PDF (872KB) ( 344 )  
    选取天津滨海地区典型盐碱湿地,进行土壤种子库采样及萌发试验,同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对土壤种子库和土壤特征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个样地土壤种子库储量较大,但物种组成单一,为滨海地区指示性盐生植物。与人工湿地相比,自然保护湿地具有物种丰富度高,群落结构稳定的优点,但受到干扰最小,种子库密度却最低。种子库种子萌发率曲线呈不规则的抛物形状,萌发数量曲线呈“S”型分布,土壤板结程度对萌发率有较大影响。土壤种子库垂直分层结构明显,随土壤深度加深,种子库密度降低,10~15 cm采样层仍保留大量活性种子。通过CCA分析,发现土壤种子库呈现明显的3个聚类;且土壤种子库受全盐量、有机质、pH影响较大,但土壤通透性这一因素也不容忽视。
     
     
    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活性对持续施用缓/控释尿素肥料的响应
    丁济娜1,2,李东坡1**,武志杰1,崔亚兰1,2,李会彬1,2,李永华3,李擘3,焦晓云3
    2014, 33(7):  1769-1778. 
    摘要 ( 1329 )   PDF (767KB) ( 374 )  
    为了明确连续施用缓/控释尿素肥料对潮棕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影响,对持续6年施用不同种缓/控释尿素肥料种植玉米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连续6年施用缓/控释尿素肥料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而全钾、碱解氮及pH值下降;持续施用缓/控释尿素可以减缓土壤pH的下降,缓释尿素肥料的pH显著高于包膜尿素的pH;施用缓/控释肥料的土壤脲酶活性高于施用普通尿素肥料,长期施用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结合及包膜的尿素肥料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且激活了土壤硝化作用潜势,包膜尿素肥料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添加硝化抑制剂类肥料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总体来说,持续6年施用NBPT+DMPP+U和PCU肥料土壤生物活性高于其他处理,考虑到肥料成本和经济效应,NBPT和DMPP配施的尿素肥料更适用于潮棕壤上连续施用。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下细根分布特征
    范川,李贤伟**,张健,李平,刘滔
    2014, 33(7):  1779-1785. 
    摘要 ( 967 )   PDF (578KB) ( 333 )  
    以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低效柏木林改造8年后的3种模式(即:柏木+桤木+杂交竹模式(柏+竹+桤)、柏木+麻栎模式(柏+栎)、柏木+杂交竹模式(柏+竹))作为研究对象,柏木纯林作为对照,调查了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的细根生物量。结果表明:不同改造模式与土层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非常显著(P<0.01),柏+竹与柏+竹+桤模式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纯柏模式,柏+栎模式细根生物量最小。在不同改造模式中,柏木细根生物量在土壤层次上的分布也存在显著差异,柏+竹与柏+竹+桤模式中柏木细根生物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呈上升趋势,而柏+栎模式中则随着土层的加深呈下降趋势,柏+栎模式中柏木死细根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模式。几种模式中,柏+竹+桤模式细根生物量分布相对稳定,而柏+栎模式的稳定性较差。
     
    山东半岛典型海域大叶藻(Zostera marina)附着大型藻类群落结构
    聂猛,李文涛**,李勇,张秀梅,覃乐政
    2014, 33(7):  1786-1794. 
    摘要 ( 1418 )   PDF (862KB) ( 443 )  
    2012年3月、6月、9月和12月对青岛栈桥、威海双岛湾及荣成月湖3个典型海域大叶藻(Zostera marina)草场的附着大型藻类进行了调查,采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聚类和排序等多元统计方法对各海域不同季节附着藻类的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鉴定大型藻类17种,隶属3门14属,其中红藻门4属5种、褐藻门4属4种和绿藻门6属8种;三海域附着藻类种数最大值均出现在春季的栈桥和月湖(均为7种),最小值出现在秋季和冬季的月湖(均为1种);三海域附着藻类生物量最高值均出现在春季,而最低值分别为秋季(栈桥)、冬季(双岛)和夏季(月湖);栈桥的Shannon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低,双岛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一年中夏季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冬季最低;聚类和排序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附着藻类群落结构在海域间和海域内不同采样点间均呈现显著性差异。季节变化和地域的差异对大叶藻附着藻类的群落结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
     
    半干旱典型草原养分添加对优势物种叶片氮磷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王雪1,2,雒文涛1,2,庾强1,闫彩凤3,徐柱文1,李迈和1,姜勇1**
    2014, 33(7):  1795-1802. 
    摘要 ( 1797 )   PDF (716KB) ( 419 )  
    在7年的养分添加(对照、低磷、低氮、低氮高磷和高氮低磷)试验基础上,测定了内蒙古半干旱典型草原优势种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叶片氮、磷、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淀粉含量。结果表明:两物种叶片氮、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淀粉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对养分添加有显著的响应(P<0.05),养分添加与物种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加氮显著增加了两物种植物叶片氮含量(P<0.05),单加N处理显著降低了两物种叶片中的淀粉含量(P<0.05),单加磷处理显著增加了羊草叶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P<0.05),高氮低磷处理显著降低两物种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总量(P<0.05)。大针茅叶片各变量对磷添加无明显的响应,其叶片相对较高的C/N、C/P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淀粉比,表明其具有相对较高的可直接利用的碳水化合物以及较高的氮、磷养分利用效率;羊草对外源养分的添加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吸收能力。
     
    橡胶树蒸腾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赵玮1,2,张一平1**,宋清海1,张翔1,2,姬红利1,Syed Moazzam Nizami1,余雷1
    2014, 33(7):  1803-1810. 
    摘要 ( 1731 )   PDF (1258KB) ( 458 )  
    于2013年2—11月,应用Granier热消散探针对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树蒸腾进行了连续观测,并同步测定了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PAR)、气温、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橡胶树蒸腾速率为昼高夜低的单峰曲线,晴天平均蒸腾速率、蒸腾量是雨天的4倍之多;雨季蒸腾启动时间较干季提前0.5~1.0 h、峰值时间较干季提前2.0~4.5 h,观测阶段日平均蒸腾量为27.84 kg·d-1;4月蒸腾量最大,其值为54.3 mm,11月蒸腾量最小,其值为29.6 mm。干季环境因子对蒸腾速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气温>相对湿度>PAR>土壤含水量,雨季为:PAR>相对湿度>气温>土壤含水量。干季橡胶林出现水分亏缺,但橡胶树通过其发达的根系可以获取深层土壤水,因此未对其造成严重的水分胁迫。
     
    南方红豆杉对二氧化硫胁迫的生理响应
    孙凌霞,张峻铭,蔡仕珍,李西**
    2014, 33(7):  1811-1817. 
    摘要 ( 1604 )   PDF (844KB) ( 322 )  
    为探究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对SO2污染的抗逆机理,本实验以1年生盆栽幼苗为材料,采用密闭箱静态熏气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SO2(5、10、20和40 mg·m-3)下对南方红豆杉主要逆境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O2浓度的增加和熏气时间的延长,叶片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同时伴随着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迅速下降,叶片质膜透性的急剧增加,丙二醛含量大幅度上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升高。在同一熏气时间下,随着SO2浓度的增加,SOD、POD、CAT、和APX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整个熏气时间段内,在5 mg·m-3 SO2胁迫下,SOD和APX活性首先被诱导,而POD和CAT在10 mg·m-3 SO2下被诱导;在40 mg·m-3SO2浓度下,与对照相比,SOD、CAT、APX和POD活性显著下降。可以推断,在低于10 mg·m-3 SO2浓度下,南方红豆杉通过自身的应激保护系统来提高对SO2的抗性,维持正常生长;南方红豆杉适用于SO2污染区的园林绿化。
    拔节期淹涝胁迫对水稻形态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宁金花1,2,陆魁东2**,霍治国3,解娜1,黄晚华2
    2014, 33(7):  1818-1825. 
    摘要 ( 1655 )   PDF (571KB) ( 470 )  
    以常规稻湘早籼45为供试材料,在拔节期设计不同淹水深度(2/3淹和全淹)及淹水持续时间(3、5、7和9 d)的淹涝胁迫试验,分析不同淹涝胁迫处理对水稻绿叶数、卷叶长度、叶鞘长度、高位分蘖等形态因子以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淹水深度处理,绿叶数与淹水持续时间呈负相关,且2/3淹较全淹更明显;全淹处理,茎变化明显;2/3淹处理,叶变化明显;高位分蘖率与淹水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卷叶长度变化,在2/3淹时,与淹水持续时间呈负相关,全淹时,两者呈正相关;叶鞘的变化,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大,均表现为伸长生长。不同淹涝胁迫处理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均表现为空壳率高、穗结实粒数低和千粒重低,2/3淹持续9 d处理的影响最大,结实粒数最低,仅有34粒。探讨了不同淹涝胁迫环境,水稻茎、叶等形态特征变化的适应机制和可能原因。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洪涝灾害防灾减灾以及抗灾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肥力和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夏冬1,2,李洁英1,2,王广龙1,2,蒋芳玲1,2,吴震1,2**
    2014, 33(7):  1826-1832. 
    摘要 ( 1211 )   PDF (529KB) ( 332 )  
    以塑料薄膜大棚为栽培设施,以番茄品种‘中研988’和‘粉贝三号’为植物材料,设置不覆盖(对照)、地膜覆盖、稻草覆盖、地膜上覆盖稻草(稻草/地膜)、地膜下覆盖稻草(地膜/稻草)5个处理,研究不同地面覆盖对土壤肥力及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均可增加表层土壤的含水量,稻草覆盖使表层土壤温度降低,而地膜覆盖和地膜/稻草覆盖使表层土壤温度升高;同一土层,地膜/稻草覆盖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随着土层加深,各处理下土壤的速效养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地膜/稻草覆盖下番茄果实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综上可知,地面覆盖可以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提高番茄果实产量和品质,在不同覆盖方式中,以地面覆盖稻草后再覆盖地膜的效果最好。
     
    药用红花幼苗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
    韩宇,生艳菲,罗茜,孙希超,王长海,赵耕毛**
    2014, 33(7):  1833-1838. 
    摘要 ( 1175 )   PDF (562KB) ( 326 )  
    以红花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0、50、100和150 mmol·L-1)胁迫对红花幼苗叶片中的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及抗氧化酶系(T-AOC、SOD、CAT)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分对红花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随NaCl浓度增加而加剧,且对地上部分的抑制作用大于根部。胁迫初期(10 d),各处理红花幼苗中的T-AOC的活性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盐胁迫显著提高了CAT的活性。与对照相比,盐胁迫明显提高了红花中的SS、SP的含量及SOD的活性,但各盐处理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胁迫中期(20 d),各处理间SOD的活性无明显变化;SS的含量随盐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且处理间差异显著;SP的含量和CAT、T-AOC的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有所增加。盐胁迫后期(30 d),SP和SS的含量在叶片中有积累的趋势,但T-AOC和SOD却相反,其活性较对照处理均有所下降,而盐处理的CAT的活性较对照处理无明显差异。因此,供试红花幼苗在盐胁迫初期主要是通过合成渗透调节物质和活性氧清除机制共同作用来抵御盐分胁迫,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则主要通过合成渗透调节物质来抵御盐害,其中可溶性糖对盐浓度的响应起到关键作用。
    冬小麦品种(系)旗叶叶脉性状及其与气孔性状间的关联性
    陈伟月1,2,刘存海3,李秧秧2,3**,闵东红4
    2014, 33(7):  1839-1846. 
    摘要 ( 1675 )   PDF (920KB) ( 415 )  
    植物叶脉结构决定着叶水分运输能力,而气孔特性则与水分散失有关,研究二者间的关联性对认识与植物水分利用有关的生理功能间关系及其调控有重要理论价值。本研究以冬小麦为例,系统研究了15个小麦品种(系)旗叶的叶脉性状及其与气孔性状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在小麦3种类型叶脉中,小纵向脉的密度占叶脉密度的65.8%;小纵向脉间距与大纵向脉间距及横向脉间距均呈显著正相关,大、小纵向脉密度与其间距呈极显著负相关;供试小麦品种(系)叶片上、下表面的气孔大小相差不大,但上表面气孔密度显著高于下表面,上、下表面的气孔长、气孔宽与气孔密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但气孔长与气孔密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3种类型叶脉中,大纵向脉与气孔特征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而小纵向脉、横向脉和气孔特征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小麦品种(系)叶脉密度与下表面气孔密度和总气孔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但与上表面气孔长呈显著负相关,从而揭示了小麦品种(系)水分供给和需求存在协调性的结构基础。
     
    菊花磷脂酶基因的耐逆表达特性
    朱晓晨,宋爱萍,刘鹏,阳淑金,陈发棣,房伟民,管志勇,陈素梅**
    2014, 33(7):  1847-1852. 
    摘要 ( 1433 )   PDF (557KB) ( 267 )  
    本研究设计了切花菊‘神马’磷脂酶基因(CmPLDα)的特异性引物,利用荧光定量的方法分析了CmPLDα的组织表达特性及其在非生物胁迫、脱落酸(ABA)、黑斑病接种处理下的表达特性,研究了菊花CmPLDα在胁迫应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CmPLDα在根、茎、叶、花等组织均有表达,在茎、叶、花中表达量较高,在根中表达较低;CmPLDα的表达几乎不受低温影响,整体上受机械损伤抑制,受高温明显抑制,受缺磷显著诱导,盐胁迫诱导了胁迫后期CmPLDα的增加,CmPLDα受ABA处理的快速诱导;黑斑病菌接种2 d后也可诱导CmPLDα的表达。由此可知,CmPLDα为组成型表达,该基因参与了菊花多种胁迫过程,包括温度、缺磷、ABA信号及黑斑病等。
    城市化对长沙市区城市公园繁殖期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邓娇,晏玉莹,张志强,李弛,杨道德**
    2014, 33(7):  1853-1859. 
    摘要 ( 1300 )   PDF (632KB) ( 521 )  
    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公园鸟类的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对城市鸟类的保护和城市公园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长沙市区城市公园的面积大小、人为干扰强度、生境类型对繁殖期鸟类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的影响,于2011—2013年的每年5月上旬和6月上旬,采用固定样线法对长沙市区的岳麓山公园、橘子洲公园、烈士公园、南郊公园、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共5个城市公园的鸟类种类、数量及生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6283只鸟类,隶属10目、31科、74种,其中有2种鸟类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各城市公园面积与每公顷的鸟类物种数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随着城市公园面积的增大,鸟类物种密度减少,这可能是小面积公园的边际效应导致单位面积内鸟类物种数增多。城市公园的人为干扰强度、生境稳定性、食物可获得性对繁殖期城市公园鸟类种类与数量有较大的影响。最后对长沙市区城市公园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骨顶鸡日行为活动对游憩干扰的反应
    哈丽亚1,程鲲1,宗诚1**,李金波2
    2014, 33(7):  1860-1866. 
    摘要 ( 974 )   PDF (636KB) ( 288 )  
    近年来,湿地生态旅游在我国各地逐渐兴起,水鸟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其行为是否因游憩活动而改变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以黑龙江省安邦河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调查了骨顶鸡(Fulica atra)对湿地游憩活动的行为反应,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分别观察了码头区、游船区和对照区骨顶鸡成鸟及幼鸟的日行为活动。结果表明,码头区成鸟比对照区取食时间显著减少,隐藏的时间明显增加,游走和整理活动显著降低;游船区成鸟比对照区出现更多的攻击和隐藏行为。游憩区幼鸟与对照区的取食、隐藏和躲避时间有显著差异。游憩干扰还表现在码头区成鸟的取食节律片段化,成鸟和幼鸟隐藏频率较高的时段与游人的活动高峰相一致。研究认为,游船区干扰对骨顶鸡的影响较码头区小,幼鸟比成鸟对干扰的适应能力更强。由于高强度的游憩干扰对骨顶鸡等水鸟种群秋迁前的能量蓄积不利,因此建议增加码头路边隔离绿化带,在游船与骨顶鸡领域间设置浮标隔离带,加强对游憩活动的管理。
     

     
    昆嵛山腮扁叶蜂与林下植物的物种联结性
    潘琪1,梁军1,2**,朱彦鹏3,倪杨1,杨晓燕2,4,苑晓雯2,4,马琳5,张星耀1,2
    2014, 33(7):  1867-1873. 
    摘要 ( 943 )   PDF (477KB) ( 316 )  
    为明确昆嵛山腮扁叶蜂(Cephalcia kunyushanica)的出现与林下植物是否关联,本研究在昆嵛山林区设置的50块永久样地内,应用样圆法进行了灌草层植物调查,并基于2×2联表,应用总体方差分析、χ2统计检验、Ochiai关联度指数、Dice指数、联结系数、共同出现百分率、点相关系数以及Cramer指数等指标,分别对昆嵛山腮扁叶蜂与邻近环境中所有195种林下植物种群的总体相关性、该昆虫与各植物构成的物种对之间联结显著性以及联结强度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昆嵛山腮扁叶蜂与195个植物物种种群总体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2)该食叶昆虫与83个物种分别构成的物种对呈正联结关系,与另外112个物种分别构成的物种对呈负联结关系,负联结的比例高于正联结;(3)该昆虫与羊胡子草(Carex rigescens)等11种植物具有极显著的正联结关系,与宽叶苔草(C. siderosticta)等16种植物具有极显著的负联结关系。
     
    山东省安丘市生态用地动态变化
    张艳娇1,2,3,贾宝全1,2,3**,马明娟1,2,3,宋宜昊1,2,3,姜楠1,2,3
    2014, 33(7):  1874-1881. 
    摘要 ( 950 )   PDF (1249KB) ( 345 )  
    利用山东省安丘市4期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动态度、转移矩阵及不稳定斑块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县域生态用地动态变化特征,以期对该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 1995—2010年安丘市生态用地占市域面积比例由14.04%降低至13.31%,草地、水域减少,林地、未利用地增加,而非生态用地中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持续减少。3个时段,不稳定斑块占研究区总面积比重较小,分别为1.39%、2.21%和3.13%;不稳定斑块中生态用地面积及斑块数量所占比例分别为31.09%、43.21%、20.52%和28.24%、34.06%、11.28%。生态用地空间稳定性相对较低,且有下降趋势。Moran指数表明,转入的生态用地呈聚集分布,转入的非生态用地呈离散或随机分布。生态用地与非生态用地的空间动态度持续增加,整体上生态用地朝着规模减小的方向发展,非生态用地朝着规模增大的方向发展。

     
    青岛市南区建筑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
    张培峰**,李欣
    2014, 33(7):  1882-1887. 
    摘要 ( 1165 )   PDF (1408KB) ( 248 )  
    城市建筑空间分布的研究对城市合理规划、建筑合理布局和生态城市建设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青岛市南区2012年建筑物三维信息为基础数据,对建筑进行了分类,采用一般统计学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2012年市南区及10个街道办建筑类型的空间分布与构成特征。结果显示:2012年市南区以居住、商业、多层、中高层和高层建筑为主;各类建筑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各街道办建筑类型构成差异显著。建筑类型空间分布差异与区域功能和发展规划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海州湾水质污染空间分布及来源
    李飞,徐敏**,丁言者,徐文健
    2014, 33(7):  1888-1894. 
    摘要 ( 1092 )   PDF (1892KB) ( 315 )  
    有效识别海州湾海域水质特征,可为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依据2009年12月33个站位的环境调查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划分调查站位类别并识别其空间相似性,通过因子分析探讨海水主要污染源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空间聚类分析显示,海州湾南北两侧污染状况存在区域差异性(南高北低),各入海河口影响区域可划分为不同类型,连云港滨海新区北侧和龙王河口北侧的污染类型与其他站位具有明显差异。因子分析表明,影响海州湾水质的主成分有4类,包括来自临洪河口的陆域污染影响(营养盐类、铜、锌),海洋工程活动对沉积物的扰动(铅、铜、锌),临洪河口和岚山港区的组合影响(溶解氧、汞)和特定区域污染(铬),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7.4%、16.4%、13.9%和9.1%。分析结果表明,海州湾水质具有明显空间分布特性,海洋环境调查站位的布设需兼顾到不同类型区域,方能全面反映海洋水质环境现状。
    西南地区水稻灌溉需水量变化规律
    符娜,刘小刚**,张岩,杨启良
    2014, 33(7):  1895-1901. 
    摘要 ( 1906 )   PDF (927KB) ( 437 )  
    研究作物需水变化规律是制订灌溉计划和水资源规划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西南地区38个气象站点1951—2012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根据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水稻需水量,并分析了参考作物蒸散量分布及变化趋势、水稻生育期各阶段需水量变异性及灌溉需求指数分布。结果表明:近62年来西南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随时间变化不明显且随纬度增加而减少,各站点多年平均水稻生育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占到全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47.6%;对水稻生育期需水量分析发现,分蘖和抽穗阶段为水稻生长需水关键期,各阶段需水变化均为中等变异;西南地区水稻多年平均需水量、灌溉需水量和灌溉需求指数分别为304.5 mm、76.9 mm和0.24,需求指数分布自西向东呈逐渐增大,但均低于0.5,整体对灌溉依赖程度较低。
     
    乌梁素海湖泊湿地过渡带氨氧化细菌群落
    李靖宇1,2,杜瑞芳1,2,武琳慧1,2,3,于景丽1,2,3,许继飞2,3,赵吉2,3,4**
    2014, 33(7):  1902-1910. 
    摘要 ( 1692 )   PDF (1009KB) ( 297 )  
    探究乌梁素海富营养化湖泊湿地演化过程中,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的组成、丰度、亲缘关系以及多样性变化,结合湿地理化因子探讨基质条件对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提取沉积物和土壤总DNA,对氨氧化细菌群落的amoA基因构建克隆文库,并进行测序,分析湿地沉积物与土壤过渡带4个样点中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组成、丰度、亲缘关系以及多样性指标;分析基质条件变化对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富营养化湖泊湿地水陆过渡带的芦苇沼泽沉积物、碱蓬盐碱化土壤和白刺荒漠化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相似性逐渐降低;优势种群发生明显变化,氨氧化细菌从与Nitrosomonaslike序列相似为主要优势类群向与Nitrosospiralike序列相似为主要优势类群转变,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成因主要由总氮和水溶盐总量这两个基质因子所主导,相关系数r为0.943;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芦苇沼泽沉积物和白刺荒漠化土壤适合多样的氨氧化细菌生长。氨氧化细菌多样性与优势种群在湿地水陆过渡带发生明显变化,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主要驱动因子为总氮和水溶盐总量的组合。
    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T43对四种重要林木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及抑菌机理
    尹大川1,邓勋2,Ilan CHET3,宋瑞清1**
    2014, 33(7):  1911-1919. 
    摘要 ( 1506 )   PDF (1099KB) ( 405 )  
    通过对峙培养和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开展了木霉菌株T43及其抑菌活性物质抑制樟子松枯梢病、杨树烂皮病和苗木立枯病3种病害的4种病原菌效果的研究。从菌株T43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各病原菌的3种保护酶(CAT、POD和SOD)活力影响和对细胞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丙二醛)的含量影响,探讨了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木霉菌株T43及其代谢产物对供试林木病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菌株T43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病原菌3种保护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导致病原菌3种保护酶活性降低,尤其是SOD活性下降的最为显著。该提取物可以显著降低菌丝体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提高丙二醛含量,破坏细胞的完整性,这可能是绿木霉T43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机理之一。
     
    内生真菌重组漆酶rLACB3修复花生连作土壤
    朱虹1,2,王宏伟2,杜威2,戴传超2**
    2014, 33(7):  1920-1927. 
    摘要 ( 1327 )   PDF (725KB) ( 361 )  
    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积累是导致花生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真菌漆酶可以有效地转化酚酸类物质,但还没有报道将漆酶直接应用于连作土壤的修复。本研究使用盆钵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漆酶rLACB3对连作土壤修复的效果。处理30 d后,施加500 U·kg-1漆酶处理的修复效果优于20和100 U·kg-1。在花生根际土壤中,500 U·kg-1漆酶处理的可培养细菌、放线菌、固氮菌数量和对照相比分别提高33.0%、37.7%和30.2%。使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表明,500 U·kg-1漆酶处理的细菌、真菌和固氮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比对照分别提高9.0%、17.3%和14.8%。根际土壤中3种酚酸物质香豆酸、4-羟基苯甲酸和香草酸,500 U·kg-1漆酶处理比对照分别减少41.2%、43.8%和35.9%。花生生物量和结瘤数量,500 U·kg-1漆酶处理比对照分别增加17.9%和17.4%。综上表明,内生真菌重组漆酶rLACB3在连作土壤修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喀斯特山区公路石漠化边坡苔藓生态功能
    贾少华1,李军峰1,王智慧2,张朝晖1**
    2014, 33(7):  1928-1934. 
    摘要 ( 1307 )   PDF (613KB) ( 392 )  
    苔藓植物是喀斯特山区公路石漠化边坡的主要植物,其水分保持及重金属富集研究较少。选取黔S305省道石漠化边坡典型路段久长开阳路段苔藓及其基质样品,研究苔藓对石漠化边坡水土保持能力及其对大气重金属(Pb、Zn、Cd)富集能力。结果显示:研究区内记录藓类植物5科12属33种,优势种为真藓、北地对齿藓、芽胞银藓、小酸土藓和缺齿小石藓,苔藓相对丰富度与石漠化边坡面积呈负相关。5种优势苔藓植物饱和吸水率为849%~1474%,成土率为464%~1025%,饱和吸水量是4.56×104~2.63×105 kg·hm-2,成土量为4.01×104~2.45×105 kg·hm-2。Pb、Zn、Cd在苔藓中的含量分别是基质中含量的2.25、3.98和2.49倍。基质中Pb、Zn、Cd的含量为16.86、54.58和0.30 mg·kg-1,均低于贵州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相关分析显示,苔藓内Pb、Zn、Cd 3种元素与基质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喀斯特石漠化边坡苔藓不仅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能力,而且对汽车尾气中重金属元素富集能力强,对喀斯特山区公路两侧生态环境及其环境净化具有重要作用。
     
    膨润土联合磷酸氢二铵原位钝化修复汞污染土壤田间试验
    谢园艳1,2,冯新斌1**,王建旭1
    2014, 33(7):  1935-1939. 
    摘要 ( 1010 )   PDF (568KB) ( 363 )  
    以贵州万山汞矿区污染农田为试验田,研究添加膨润土、磷酸氢二铵、膨润土+磷酸氢二铵混施对土壤中汞的形态分布以及四季菜心的产量和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添加膨润土、磷酸氢二铵、膨润土+磷酸氢二铵混施都能增加四季菜心地上部分和根系的干重,而且膨润土+磷酸氢二铵混施处理的四季菜心可食部分和根系生物量最大,分别增加4.7和4.8倍。与对照相比,膨润土+磷酸氢二铵混施能显著降低四季菜心地上部分和根系汞含量,其他处理无明显降低趋势。土壤中添加3%膨润土+0.5%磷酸氢二铵的混施处理四季菜心中汞含量最低。通过分析修复前后土壤汞的形态变化特征发现,膨润土+磷酸氢二铵混施能显著降低土壤中的有效态汞(溶解态与可交换态和特殊吸附态汞)和铁锰氧化态汞含量,而有机结合态汞和残渣态汞含量无显著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汞污染土壤修复提供一定技术指导。

     
    Fe限制对小球藻-隆线溞食物链的影响
    成淑君,杜京京,田兴军**
    2014, 33(7):  1940-1945. 
    摘要 ( 1534 )   PDF (645KB) ( 260 )  
    为了研究环境中Fe限制对小球藻隆线溞食物链的影响,在0~10000 nmol·L-1的范围内设置5个Fe3+浓度梯度培养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22 d后收集藻细胞,然后将收集到的小球藻饲喂隆线溞 (Daphnia carinata) 14 d,观察小球藻和隆线溞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Fe3+浓度为0、10、100和1000 nmol·L-1时小球藻的生物密度和叶绿素a的含量都明显低于Fe3+浓度为10000 nmol·L-1时;Fe3+浓度的下降导致小球藻对N的吸收减少,对P的吸收增加;隆线溞的体长和总产幼数随着Fe3+浓度的下降而逐渐降低,当Fe3+浓度为10000 nmol·L-1时,隆线溞最终体长和总产幼数分别为3 mm和93个,而当Fe3+浓度为0 nmol·L-1时,隆线溞最终体长和总产幼数分别为2.6 mm和60个;这说明Fe限制不仅会影响小球藻的生长和其对N、P的吸收,还会抑制以小球藻为食的隆线溞的生长和繁殖。以上结果表明,Fe限制对小球藻-隆线溞食物链的上行效应显著,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Fe对淡水浮游动植物的影响。
     
    综述与专论
    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综述
    武晶1**,刘志民2
    2014, 33(7):  1946-1952. 
    摘要 ( 3607 )   PDF (476KB) ( 1099 )  
    生境破碎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是理论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的基础上,阐述了生境破碎化的概念内涵与度量,介绍了生境破碎化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研究内容与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生境破碎化研究存在度量破碎景观格局的方法尚未统一、研究方法有待精确以及生境破碎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阈值效应尚未发现等问题。今后,半干旱地区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需要加强,空间分析理论和方法将会在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中得到更多应用。

     
    群落组成及物种间相互作用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影响
    姚向阳1,李委涛2,3,郑玉龙2**
    2014, 33(7):  1953-1959. 
    摘要 ( 1258 )   PDF (505KB) ( 528 )  
    外来植物入侵已成为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了解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是有效控制其入侵的前提。生物阻抗假说认为,入侵地本地植物群落中的许多生物因子及生物过程能够抵御外来植物入侵。但关于群落抵抗外来种入侵的主要机制,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结论。本文综述了群落中物种功能特征的多样性以及与外来种功能特征的相似度、植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以及植物与土壤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影响,以及以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未来研究应该注重不同条件下植物与植物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竞争强度下,植物与食草动物的相互作用;植物、动物及土壤微生物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影响。这些研究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入侵生态学理论,而且对于预测外来植物未来的扩散范围,合理有效地管理生态系统,防止外来植物入侵,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影响研究进展
    刘慧峰1, 2,伍星1,李雅3,李宗善1,刘国华1**
    2014, 33(7):  1960-1968. 
    摘要 ( 1973 )   PDF (528KB) ( 440 )  
    土壤是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如CO2、CH4和N2O)重要的源或汇,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将会导致土壤相关微环境及其生理生化过程发生改变,从而显著影响土壤中温室气体的产生与排放。在全球变化和土地利用大幅度改变的背景下,国际上已逐步开展了关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研究。本文在简要介绍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农田、草地和森林互换、湿地向农田转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森林、草地、湿地和农田)内部变化对3种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从3种土壤温室气体产生的关键过程简单阐述其主要影响机理。根据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需要加强的领域,以期更好地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为今后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氮输入对天然湿地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及机制
    胡敏杰,仝川**
    2014, 33(7):  1969-1976. 
    摘要 ( 1496 )   PDF (511KB) ( 314 )  
    天然湿地是温室气体的一个重要排放源、汇和转换器,在稳定全球气候变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近年来,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氮肥使用、工业废水排放等输入的氮元素,大量进入湿地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温室气体的生产与排放。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氮输入对天然湿地主要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1)氮输入对天然湿地主要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存在促进、抑制或影响不显著3种情况;2)氮输入对CO2、CH4、N2O产生的控制作用改变了温室气体产生与消耗的微生物过程,提高了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增加了生物量,影响了周围环境因子;3)天然湿地温室气体通量的变化是输入氮的种类与浓度、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活性、相关环境因子、氧化还原潜力等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探讨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重点研究的方向。
    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牛明香,王俊**
    2014, 33(7):  1977-1982. 
    摘要 ( 1423 )   PDF (466KB) ( 416 )  
    河口生态系统一方面能提供多样化的生态服务和较多的经济产出,但同时也更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合理评价河口生态系统健康有利于了解河口生态系统现状,为可持续利用河口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河口生态系统的特征、健康内涵以及健康标准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系统论述了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指标筛选原则以及主流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概述了RS和GIS技术在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认为今后开展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还需要在概念、影响机理、空间尺度选取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方法与技术
    利用13C同位素示踪方法测定O3对水稻C固定和迁移的影响
    陈展1,2,王效科2**,尚鹤1
    2014, 33(7):  1983-1988. 
    摘要 ( 1221 )   PDF (568KB) ( 311 )  
    本研究设置2个臭氧浓度处理,即空气对照(CK,臭氧浓度约4~10 nL·L-1),臭氧浓度升高处理(O3,8 h平均浓度为110 nL·L-1),利用13C同位素示踪的方法,模拟研究了臭氧浓度升高对水稻碳固定和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浓度升高后减少了植株对13C的固定,两次标记时臭氧处理下植株总的13C固定分别比对照处理低37.8%和20.0%;臭氧浓度升高处理1个月和2个月后叶片的13C分配相对于对照而言分别提高了47.3%和37.5%;而臭氧处理则降低了茎和根中的碳分配;臭氧浓度升高后叶的库强有明显的提高,而根的库强则明显降低,茎的库强虽有所降低但不明显;臭氧处理1个月和2个月后植株叶片的相对吸收能力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了48.5%和93.3%,臭氧处理下根的相对吸收能力则显著降低。
     
     
    基于能值和产业视角的兴文县可持续性评价
    李缙荣,张小洪**
    2014, 33(7):  1989-1996. 
    摘要 ( 880 )   PDF (758KB) ( 231 )  
    区域生态系统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产业视角探究其发展状况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能值方法对西南山区典型县域——兴文县2005—2011年间社会、经济、环境状况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兴文县发展重心由农业转向工业和旅游业;社会子系统发展较快,对此,工业和旅游业有最突出贡献;经济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经济模式粗放;产业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相互独立。总体而言,兴文县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较好,但日益增大的环境压力挑战着当地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