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1-10
    目录
    目录
    2014, 33(1):  0. 
    摘要 ( 864 )   PDF (480KB) ( 300 )  
    研究报告
    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土壤种子库对刈割和放牧干扰的响应
    李元恒1,韩国栋1**,王正文2,白文明3,赵萌莉1
    2014, 33(1):  1-9. 
    摘要 ( 1737 )   PDF (826KB) ( 647 )  
    种子库是潜在的植物群落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群落的演替方向。草原牧区自退牧还草政策实施以来,草原利用方式由自由放牧为主逐步转向以围封割草为主。为研究割草和放牧对土壤种子库密度、植物功能群和种类组成的影响及其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关系,在内蒙古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典型草原区设置3个不同强度的刈割处理,即无刈割对照(CK)和分别留茬15 cm(M15)、5 cm(M5)的处理,以及一个自由放牧处理(GR),土壤种子库采用环刀法多点取样结合四唑染色法测定种子活力,计数所有被检测有生命力的种子,并计算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在物种组成方面的相似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土壤种子库密度范围为6245.0±1351.9~8155.9±909.1粒·m-2,无刈割对照的土壤种子库密度显著高于M15;从种子库的功能群组成来看,多年生杂类草种子密度最大,占种子库总量的55%~60%,1年生杂类草占36%~43%,GR与M15有显著差异;从物种组成来看,只有克氏针茅、砂韭的种子数量在刈割和放牧处理下显著低于对照。采用Sorensen指数计算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物种相似性,CK、GR、M5、M15相似系数分别为0.55、0.58、0.48和0.60;研究预示,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种子库对割草和自由放牧有很强的敏感性,刈割和自由放牧均降低土壤种子库密度,将降低退化克氏针茅草原的自然恢复能力。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不同尺度地上生物量空间格局对地形的响应
    侯兆疆,赵成章**,董小刚,李钰,张茜,马小丽
    2014, 33(1):  10-15. 
    摘要 ( 1576 )   PDF (752KB) ( 495 )  
    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的空间格局反映了地形差异导致的群落资源配置空间异质性。采用草地群落调查与广义相加模型(GAM)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北坡典型草原山体尺度和坡面尺度上群落地上生物量格局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山体尺度上,群落地上生物量受地形因子影响的顺序为海拔>坡向变率≈坡度变率≈坡度;利用坡向作为划分条件将山体尺度缩小为坡面尺度后,东、西两个坡面群落地上生物量受坡向变率的影响最大,南、北坡则分别受海拔和坡度变率的影响最大,其中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在东坡随坡向变率的增大先减少后增加,西坡随坡向变率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少,南坡随海拔的上升而增加,北坡随坡度变率的增大先不变后减少;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空间格局在山体尺度和坡面尺度上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特征。
    南方红豆杉迁地保护种群的点格局分析
    李伟,王瑞雪,张光富**,潘辰
    2014, 33(1):  16-22. 
    摘要 ( 1485 )   PDF (705KB) ( 353 )  
    南方红豆杉为国家I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为阐明其迁地保护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南京紫金山西麓各龄级南方红豆杉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并分析其不同龄级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Ⅰ龄级个体在小尺度(1~4 m)和大尺度(10~15 m)下呈随机分布,中尺度(4~10 m)下为集群分布,Ⅱ龄级个体在所有尺度下均为集群分布,而Ⅲ龄级个体在所有尺度下均呈随机分布,总体上看,该迁地种群呈现集群分布;龄级Ⅰ与Ⅱ的个体之间,在1~ 4 m和10~15 m下呈正关联,而在4~10 m下无显著关联,龄级Ⅰ与Ⅲ的个体在1~6 m和13~15 m下无显著关联,而在6~13 m下呈负关联;Ⅱ与Ⅲ龄级个体在所有尺度下均无关联;目前南方红豆杉迁地种群以低龄级个体为主,主要呈现集群分布,并且不同龄级从小到大表现出与野生种群相似的空间格局,因此建议对母株附近的紫金山次生林应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并保护其生境,这将有利于该种群规模的增加及分布面积的扩展。
    储藏和萌发温度对青藏高原东缘12种灌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崔现亮,罗娅婷,毕廷菊,姜宏钟,罗银玲**
    2014, 33(1):  23-32. 
    摘要 ( 1469 )   PDF (944KB) ( 419 )  
    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2个储藏条件下的12种灌木种子在10、15、20、25 ℃恒温培养下和5/25 ℃变温培养下的萌发特性及其与种子大小和生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2种灌木室内干储种子在5/25 ℃变温培养下种子平均萌发率最高、萌发速率最快,室外埋藏种子10 ℃、5/25 ℃下种子平均萌发率相近且最高,但萌发速率5/25 ℃最快,10 ℃下最慢,4个恒温下的室内干储和室外埋藏种子的萌发速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变快;10、15、20和25 ℃恒温培养下的室外埋藏种子平均萌发率、平均萌发速率均高于室内储藏,而5/25 ℃变温下则是室外埋藏种子平均萌发率、平均萌发速率均低于室内储藏;室内干储的12种灌木种子在5/25 ℃变温下的萌发率、萌发速率与种子大小呈显著负相关,而室外埋藏的种子在10 ℃以及5/25 ℃变温下的萌发率、萌发速率与种子大小均呈显著负相关,20 ℃下,只有萌发速率与种子大小呈显著负相关;其他储藏和温度下的萌发率、萌发速率与种子大小均没有显著相关;无论室内干储还是室外埋藏,阳坡灌丛物种在5个温度下的萌发率、萌发速率均显著高于阴坡灌丛物种,阴坡灌丛种子萌发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变温有利于种子萌发,贮藏条件对种子的萌发特性的影响具有变温依赖性,种子的萌发特性与种子大小以及生境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培养温度和储存条件依赖性。
    汉江中下游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潘晓洁**,朱爱民,郑志伟,乔晔,邹清,周莲凤,邹曦
    2014, 33(1):  33-40. 
    摘要 ( 1558 )   PDF (1766KB) ( 426 )  
    针对汉江中下游春季硅藻水华频繁暴发的现状,研究了水华暴发不同时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并结合水体理化因子分析,揭示硅藻水华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汉江春季水华暴发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48属64种(含变种),其中硅藻种类所占比例最大(18属23种),不同样点所占比例介于44.13%~51.29%,其次是绿藻类(16属22种),不同样点所占比例介于28.21%~35.14%,蓝藻门和隐藻门种类数在水华期间较少,各样点仅发现2~3种,金藻门和甲藻门种类最少;水华发生期间主要优势种为硅藻门的小环藻,水华暴发初期和中期往往形成单优种,而水华末期随着其优势度的降低,蓝藻门、隐藻门和硅藻门其他种类也会形成优势种;水华暴发期间浮游植物密度最高可达2.34×107 cells·L-1,其中小环藻种群数量最高可达2.06×107 cells·L-1,占浮游植物群落总数的88%;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中,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无显著时空差异,Shannon多样性在水华中期较低,而水华初期和末期相对较高,BergerParker指数变化与Simpson指数相反;浮游植物与理化因子的冗余分析(RDA)发现,浮游植物总数量与磷酸盐、溶解氧、总磷呈正相关,与硝酸盐、温度、透明度呈负相关。
    辽河保护区河岸农田撂荒恢复初期植物物种特征
    夏会娟1,2,3,张远2,3,张文丽1,孔维静2,3**,姚懿函2,3
    2014, 33(1):  41-47. 
    摘要 ( 1641 )   PDF (724KB) ( 384 )  
    采用样线法对辽河保护区河岸农田撂荒恢复3年后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其物种特征及生物多样性影响因子。结果表明:8个样点共采集到51种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共49种,占总物种数的96%;51种植物隶属于21科46属,其中菊科和禾本科物种数最多,单属科、单种科和单种属在植物物种组成中占比例较大,高频度且高盖度出现的物种少;小飞蓬和茵陈蒿为撂荒恢复初期植物群落的先锋物种,出现的频度最高;草本植物的水分生态型以中生植物占优势;生活型以1年生植物为主,且杂草在草本植物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表明河岸农田撂荒恢复初期物种组成主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河流对物种的影响在早期表现不明显;物种多样性自上游向下游呈降低趋势,环境影响因子分析表明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海拔和距河口距离呈显著正相关,与距交汇处距离和河道蜿蜒度呈显著负相关,而Patrick丰富度指数与两岸堤距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因子无显著相关性。
    狗尾草和金色狗尾草种群生殖分株生物量结构及生长
    贾风勤1**,张娜1,努尔买买提1,纳森巴特1,赖卓彦2
    2014, 33(1):  48-52. 
    摘要 ( 1529 )   PDF (531KB) ( 452 )  
    采用野外生态学实验方法对狗尾草属狗尾草和金色狗尾草种群生殖分株组分生物量结构及生长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种内2物种生殖分株组分生物量具有较大的变异特征;组分生物量分配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11.11%~22.77%和12.41%~26.82%;生殖分株营养组分生物量随株高和总生物量增加而均呈现幂函数形式增长,表现为相似的异速生长规律;其中,狗尾草全体拟合方程的R2值在55%~71%,金色狗尾草为62%~81%;在种间,生殖分株各组分除株高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均不显著;生物量分配中,生殖分配和鞘生物量分配呈极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狗尾草属2物种生殖分株在相同生存环境下,组分生物量和生长情况在种内和种间会同时受随机环境因子和自身遗传因子的内外调控,而表现出一定异同点。
    高浓度O3对水蜡叶表皮气孔及其叶组织结构特征的影响
    李梅1,2,徐胜2**,张恒庆1,何兴元2,陈玮2,赵诣2,李波2
    2014, 33(1):  53-58. 
    摘要 ( 1349 )   PDF (1501KB) ( 348 )  
    以沈阳市主要绿化灌木水蜡(Ligustrum obtusifolium Sieb.)为实验材料,利用开顶箱(OTC)模拟法,研究了高浓度O3急性熏蒸对水蜡成年叶片表皮气孔及叶组织结构特征影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160 nmol·mol-1的高浓度O3处理(136 d)条件下,与对照相比,水蜡叶片近轴端气孔长度、宽度、周长、面积分别降低12.9%、8.4%、8.2%和15.0%,叶片远轴端分别降低16.7%、9.8%、13.3%和23.6%;气孔开度分别降低69.2%和393%;大气O3浓度升高对气孔密度没有显著影响(P >0.05);叶片近轴端与远轴端栅栏组织厚度分别升高10.2%和7.3%,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值分别升高28.9%和29.5%;海绵组织厚度分别降低15.1%和16.8%;上表皮厚度分别升高18.9%和11.5%,下表皮厚度分别升高23.1%和16.0%;叶片总厚度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P >0.05)。这一结果为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植物的叶组织结构和功能在适应大气O3浓度变化方面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证据。
    豫北盐碱地引种红麻杂交种试验初报
    张新1,董娜1,刘明久1,潘兹亮2**
    2014, 33(1):  59-64. 
    摘要 ( 1315 )   PDF (430KB) ( 205 )  
    为了筛选适合豫北盐碱地种植的高产红麻杂交组合,本研究以H318为对照,比较了栽培在盐碱土壤上的6对红麻杂交组合F1代和F2代的11个性状,分析了各个材料各个性状的竞争优势,F1代和F2代性状的平均竞争优势、显著性、相关性以及F2代性状相对于F1代的衰退率。结果表明:因组合不同,F1代与F2代各个性状的竞争优势差异较大,F2代显著衰退,但少数组合F2代仍具有一定利用价值;F1代与F2代间皮厚、鲜皮晒干率和鲜茎出麻率3个性状上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若以收获红麻全杆为目的,则F1代以组合F3A/992、F2代以组合F3A/R7为最佳;若以收获红麻纤维为目的,则F1代以组合P3A/R1、F2代以组合P3A/992为最佳。
    草玉梅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休眠方法
    鱼小军1**,徐长林1,王芳2,景媛媛1,段春华1,王庚1,盛芳1
    2014, 33(1):  65-70. 
    摘要 ( 1552 )   PDF (573KB) ( 393 )  
    为明晰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种子的休眠类型和破除休眠的方法、为草地改良和草玉梅的栽培提供基础,以未去除果皮的草玉梅瘦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处理对草玉梅种子休眠的影响。结果表明:40~50 g·L-1的NaOH溶液浸泡3~5 h未能破除其休眠;经过2个月的贮藏,剪去草玉梅果皮上端、除去果皮的草玉梅种子在黑暗条件下的发芽率分别为3.3%和6.2%,与对照(2.0%)差异不显著(P>0.05),而光照条件下的上述种子发芽率分别为38.7%和76.0%,显著高于对照(P<0.05);剪去果皮基部的草玉梅种子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发芽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除去部分(1/5~1/4)果皮能使草玉梅种子发芽率提高到62.7%,显著高于对照(P<0.05);果皮穿刺处理显著提高了草玉梅种子发芽率(19.3%)(P<0.05),但显著低于除去果皮和部分去皮处理(P<0.05);草玉梅果皮水提液对草玉梅种子萌发无抑制作用;10~30 mg·L-1 GA3浸泡处理10 h未能提高草玉梅瘦果的发芽率;草玉梅种子在25/15 ℃变温条件下发芽率最高,15/5 ℃和10/5 ℃变温条件下不能发芽。综合分析认为,果皮的遮光引起了草玉梅种子的休眠,除去果皮能有效破除草玉梅种子的休眠。除去果皮后尚有部分种子仍然处于休眠状态,因此草玉梅种子(瘦果)的休眠为综合休眠类型。
    大凌河口湿地水盐梯度下翅碱蓬的生态阈值
    王摆,韩家波**,周遵春,董颖,关晓燕,姜北
    2014, 33(1):  71-75. 
    摘要 ( 1522 )   PDF (564KB) ( 345 )  
    基于大凌河口湿地翅碱蓬生物量、密度、株高、株重等生物指标之间极显著的相关性,选取生物量为指标,研究不同土壤理化因子条件下,翅碱蓬种群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翅碱蓬生物量自然对数分别与土壤盐分、水分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一元二次曲线拟合关系,表明翅碱蓬群落分布受土壤水分、盐分的影响;用高斯模型求解出大凌河口湿地翅碱蓬随土壤水盐变化的生态阈值,翅碱蓬的最适土壤盐分为12.14 g·kg-1,生态阈值区间为5.02~19.26 g·kg-1,最适生态阈值区间为8.58~15.70 g·kg-1;翅碱蓬最适土壤水分为59.82%,生态阈值区间为22.02%~97.62%,最适生态阈值区间为40.92%~78.72%。
    上述研究结论为河口湿地翅碱莲生境保护与植被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混合盐碱胁迫对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种子萌发的影响
    古丽内尔·亚森,杨瑞瑞,曾幼玲**
    2014, 33(1):  76-82. 
    摘要 ( 1935 )   PDF (1682KB) ( 280 )  
    灰绿藜广泛分布于新疆中低度盐碱地干旱区,属藜科1年生经济盐生植物。本实验研究了混合盐碱胁迫对灰绿藜种子萌发和萌发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和pH值的增高,灰绿藜的种子萌发率呈下降趋势;同一盐浓度不同pH处理的灰绿藜种子萌发率随pH值的升高而减少,同样,随着盐浓度和pH值的增加,灰绿藜种子的萌发速率均为下降;从各胁迫处理的种子萌发的幼苗的生长表型来看,盐浓度和pH值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将未萌发的种子转移至蒸馏水中复水后,最终萌发率达到90%以上,说明一定程度的混合盐碱胁迫对灰绿藜种子的萌发潜力没有太大的影响,并且萌发恢复率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盐浓度、pH值及其相互作用对灰绿藜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盐浓度是决定性的主导因素,pH值对灰绿藜种子萌发的影响次之;综上,混合盐碱胁迫对灰绿藜的种子萌发和萌发生长的表型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大气CO2浓度和供氮水平对油菜前期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王小娟1,2,王文明1,张振华1,张力1,杨春1,宋海星1**,官春云3
    2014, 33(1):  83-88. 
    摘要 ( 1489 )   PDF (474KB) ( 452 )  
    采用砂培试验,在2种CO2浓度(自然CO2浓度400 μmol·mol-1和高CO2浓度700 μmol·mol-1)和2种供氮水平(常氮15 mmol N·L-1和氮胁迫5 mmol N·L-1)下,研究了油菜营养生长阶段的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高CO2浓度条件下,油菜株高、根茎粗和干物质累积量增加,其中,常氮条件下,根茎粗和地上部干重的增加幅度大于氮胁迫条件,株高和根系干重增加幅度则常氮条件小于氮胁迫条件;高CO2浓度下,根体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总吸收面积在2个供氮水平下均增加,而一级侧根数只在常氮条件下增加,根长只在氮胁迫条件下增加;高CO2浓度条件下,油菜各器官含氮量下降,其中,叶片和根系的含氮素量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茎;高CO2浓度条件下,正常供氮时根、茎、叶氮素累积量均增加,氮胁迫时茎氮素累积量增加,而根和叶的氮素累积量减少;高CO2浓度条件下,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效率均增加,常氮条件下增加幅度大于低氮条件,其中,氮素利用效率对氮水平的响应更加明显。
    外源一氧化氮和过氧化氢调节菊苣盐适应性
    谷文英1,莫平华2,杨江山4,赵国琦1,高洪文3**
    2014, 33(1):  89-97. 
    摘要 ( 1639 )   PDF (1313KB) ( 449 )  
    研究外源性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 0.1 mmol·L-1)和过氧化氢(H2O2, 0.5 mmol·L-1)对NaCl(210 mmol·L-1)胁迫下菊苣(Cichorium intybus)幼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逆境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盐胁迫导致菊苣幼苗的根长和鲜重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减弱,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热激蛋白90(HSP 90)和脱水蛋白(CiDHN1)mRNA的相对表达量增加,CiDHN1含量在2~48 h内持续升高。与盐胁迫对照相比,SNP预处理缓解了盐胁迫对菊苣幼苗生长的抑制;使幼苗MDA含量显著下降;SOD、POD和CAT活性显著增强(P<0.05),SOD和POD同工酶谱带增多;并使HSP90和CiDHN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蛋白含量均进一步增加;H2O2预处理也具有类似的效应。这说明SNP和H2O2预处理对菊苣幼苗盐胁迫的缓解效应与其上调抗氧化酶的活性和逆境蛋白的表达有关。
    甘蔗-甜玉米间作对甘蔗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李志贤1,2,杨文亭1,3,王建武1**
    2014, 33(1):  98-104. 
    摘要 ( 2817 )   PDF (524KB) ( 355 )  
    通过甘蔗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种植模式(甘蔗单作、甘蔗-甜玉米间作(1∶1、2∶1)和施氮水平(300、525 kg·hm-2)对甘蔗群体经济效益、甘蔗产量、生物量积累动态变化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水平(300 kg·hm-2)下,甘蔗甜玉米间作(1∶1、2∶1)的经济效益分别高于单作甘蔗52.67%和20.59%,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且甘蔗-甜玉米1∶1间作模式的LER高于甘蔗甜玉米2∶1间作31.50%;高氮水平(525 kg·hm-2)下,甘蔗甜玉米1∶1间作的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率分别高于单作26.25%和36.00%,而甘蔗-甜玉米2∶1间作与甘蔗单作相比无间作优势;甘蔗甜玉米间作中,因间作甘蔗最大生长速率(vm)减小,理论最大值(wm)、最快生长日(tm)等生物量动态累积特征参数的协调性劣于单作甘蔗,使间作甘蔗产量低于单作甘蔗9.72%~33.17%,而间作甜玉米产量比单作甜玉米高14.10%~24.43%;相比甘蔗单作,甘蔗-甜玉米间作对甘蔗品质无显著影响;甘蔗-甜玉米间作是实现甘蔗优质、高效种植的可行途径,其中甘蔗-甜玉米1∶1间作模式更为优化。
    贵州乌蒙烟区清甜香烤烟风格形成的农业地质背景特征
    刘超1,翟欣2,许自成1**,陈雪2,黄化刚2,胡玮2,牛莉莉1
    2014, 33(1):  105-111. 
    摘要 ( 1512 )   PDF (646KB) ( 392 )  
    在贵州乌蒙烟区109个地点开展野外调查、进行土壤及烟叶样品的采集和测定,从成土母岩类型、成土母质来源、土壤类型与养分、地形地貌4个方面分析了乌蒙清甜香烤烟风格形成的农业地质背景特征。结果表明:典型清甜香烤烟形成的成土母岩类型以碳酸盐岩类沉积岩和碎屑岩类沉积岩为主,清甜香烤烟以碳酸盐岩类沉积岩为主,弱清甜香烤烟以碳酸盐岩类沉积岩和粘土岩类沉积岩为主;影响清甜香烤烟亚型风格形成的成土母质来源和各来源所占比例各不相同,但均以坡积物为主;随着烤烟清甜香风格的增强,土壤类型以黄棕壤为主,土壤质地由粘向砂转变,典型清甜香烤烟风格形成的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全钾、水溶性氯含量相对较低,而有效钾含量最高;典型清甜香烤烟形成的地貌类型以高中山地貌为主,清甜香烤烟在高中山地貌和中山地貌的分布比例接近,而弱清甜香烤烟以中山地貌为主。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茎流动态及其环境控制因子
    李思静,查天山,秦树高,钱多,贾昕**
    2014, 33(1):  112-118. 
    摘要 ( 2056 )   PDF (1015KB) ( 393 )  
    于2012年7—10月利用Flow32-1K (Dynamax, USA)包裹式茎流仪对宁夏盐池典型沙地的油蒿(Artemisia ordosica)茎流进行连续监测,同时观测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油蒿茎流速率日变化动态受天气影响;晴天茎流速率峰值为107.81 g·cm-2·h-1,阴天茎流速率峰值为79.40 g·cm-2·h-1,降雨时茎流峰值是4.34 g·cm-2·h-1;油蒿茎流速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7月最大,10月最小;在干旱期土壤水分为油蒿茎流速率的决定因素,其中3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的解释能力最强;在非水分胁迫期油蒿茎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相关性最强,对油蒿茎流速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饱和水汽压差>平均空气温度>太阳辐射>相对湿度。
     
    典型水生植物对水库环境污染物去除能力的实验室模拟
    宋红1,2,王孔海3,陈玮1**,何兴元1,刘周莉1,黄彦青1,于帅1,2
    2014, 33(1):  119-124. 
    摘要 ( 1556 )   PDF (595KB) ( 433 )  
    以溪荪鸢尾(Iris sanguinen)、菖蒲(Acorus calamus)、黄菖蒲(Iris pseudaeorus)3种水生植物为实验植物,根据大伙房水库库区及入库河流的富营养化现状制备富营养化实验水体,通过28 d室内水培实验,研究3种植物对总氮、铵氮、硝氮和总磷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溪荪鸢尾组对总氮、铵氮、硝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78.1%、73.1%、84.8%和90.3%,菖蒲组分别为73.4%、90.1%、63.1%和89.1%,黄菖蒲组分别为83.9%、77.3%、75.0%和93.8%;3种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较为一致,均表现出前期污染物浓度下降较快,后期趋于平缓:对总氮、铵氮的去除作用前14天较为显著;对硝氮的去除作用在整个实验期间均显著;对总磷的去除作用在前21天较为显著。
     
    中国东北地区多孔菌的区系组成及分布特征
    李敬文,魏玉莲**
    2014, 33(1):  125-131. 
    摘要 ( 1579 )   PDF (496KB) ( 470 )  
    多孔菌是木材腐朽真菌的一个重要类群,通过将木材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成为可被自身和其他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从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经过野外采集及室内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共发现多孔菌304种,隶属于7目14科93属,其中优势科是多孔菌科,优势属是木层孔菌属、泊氏孔菌属和薄孔菌属。经过区系地理分析,东北地区的多孔菌以北温带和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具有明显的北温带特征。东北地区的多孔菌濒危种有23种,其中有11种生于单一属的寄主树木上,说明生境的选择限制了多孔菌的生长;多孔菌物种中营腐生生活的种类占大多数,有褐腐和白腐之分。总体来说,白腐菌占大多数,但东北地区褐腐菌所占比例为23.8%,高于世界水平,并且其中有80%的种类生长在针叶树上,说明褐腐菌对于东北地区针叶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重要作用。
    云南大围山和鸡足山常绿阔叶林林下鸟类群落比较
    苏栋栋1,2,吴兆录1,高建云1,2,罗康1,王新财2,邹发生2**
    2014, 33(1):  132-140. 
    摘要 ( 1662 )   PDF (1222KB) ( 523 )  
    西双版纳的林下层鸟类以多物种、低密度为特征,而华南地区普遍以灰眶雀鹛单优势种为特征。为了探究云南其他地区林下层鸟类群落的特点是否类似于西双版纳以及云南的地形地势对林下层鸟类的影响,于2011年11月—2012年9月,采用雾网法研究了位于红河断裂带以东的滇东南大围山、滇西北鸡足山常绿阔叶林的林下鸟类群落。大围山张网5614网·h,捕获林下鸟类52种735只,隶属于13科3目;鸡足山共张网4731网·h,捕获林下鸟类45种413只,隶属于15科2目。大围山和鸡足山林下鸟类物种多样性低于西双版纳勐养林下鸟类物种多样性,大围山和鸡足山优势鸟种占的比例高于勐养优势种的比例、尤其是灰眶雀鹛占的比例高,大围山和鸡足山两地的留鸟物种组成相似性高、而与勐养相差较远,大围山和鸡足山两地的候鸟的比例也高于西双版纳勐养地区候鸟的比例。本文分析了大围山、鸡足山和勐养的自然地理格局及其林下鸟类群落组成特点,认为云南红河断裂带对林下鸟类群落组成有明显影响。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藏野驴栖息地的影响
    苏旭坤1,董世魁1**,刘世梁1,刘颖慧2,石建斌1,吴娱1,张翔3,许东华3
    2014, 33(1):  141-148. 
    摘要 ( 1630 )   PDF (5870KB) ( 398 )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种藏野驴的主要保护区之一。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藏野驴潜在栖息地的影响是维持藏野驴在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直接途径。本文以生态位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GIS技术,构建基于GIS的生态位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AHP)与转移矩阵分析方法,分析自保护区1985年(建立)至2000年间LUCC对藏野驴不同适宜性栖息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适宜性栖息地与中适宜性栖息地变化不明显,高适宜性栖息地主要位于卡尔墩检查站周围区域、保护区东北部沿着阿尔金山的高适宜性廊道,中适宜性栖息地位于高适宜性栖息地周围,二者面积均略有增加;高适宜性栖息地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为中适宜性栖息地,而中适宜性栖息地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为低适宜性栖息地与不适宜区域;低适宜性栖息地面积减小剧烈,其面积减少的去向主要是不适宜区域,不适宜性区域面积不断扩大;藏野驴不同适宜性栖息地的总体变化趋势是栖息地格局向两端集中,即向高适宜性栖息地与不适宜区域转化。
    尖唇散白蚁的梳理清洁行为和食物交哺行为
    邢连喜**,阴灵芳,孔小红,刘明花,王凯,苏晓红
    2014, 33(1):  149-154. 
    摘要 ( 1609 )   PDF (476KB) ( 457 )  
    为了了解尖唇散白蚁梳理清洁行为和交哺行为,为防治该种白蚁提供依据,通过定性观察和定量测定的方法对尖唇散白蚁的梳理清洁行为和交哺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尖唇散白蚁的梳理清洁行为主要由4龄以上工蚁完成,4~6龄的若蚁也参与,但不及工蚁频繁;梳理清洁行为占到其昼夜活动时间的1.6%左右,当白蚁体表沾染污物时,如体表沾有染料或真菌孢子等,梳理清洁行为的频率增加,占用的时间也增多,人为用染料污染白蚁体表,梳理清洁行为可占到6.5%;尖唇散白蚁的交哺行为可发生于各个品级之间,其中工蚁是交哺行为中最活跃的品级,其他各品级均可接受来自工蚁的饲喂;6龄以上工蚁对工蚁的染料食物交哺测试显示,取食后24 h受喂工蚁获得的食物量仅占原取食工蚁取食量的5.86%,48 h饲喂者与受喂者消化道食物量大致持平,并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受喂者消化道中的食物始终低于饲喂者。本研究结果支持散白蚁的交哺行为属于层叠式交哺模式的观点。
    听觉对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定位猎物的影响
    汪波1,2,黄婷1,朱凌姬2,李文婷2,李咏旻2,颜亨梅1**
    2014, 33(1):  155-158. 
    摘要 ( 1933 )   PDF (426KB) ( 304 )  
    为探明蜘蛛的听觉感受器在寻觅定位猎物中的作用,在实验室内比较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对有果蝇振翅声源端和无声源端的反应。结果表明: 近距离内,拟环纹豹蛛对有声源端选择指数显著高于无声源端,但距离增大至15 cm后,拟环纹豹蛛选择指数无显著差异;拟环纹豹蛛停留时间也呈类似变化,距离12 cm内,拟环纹豹蛛在有声源端停留时间较长,多于总观察时间的1/2,且拟环纹豹蛛在有声源端停留时间显著高于无声源端,距离增加后,拟环纹豹蛛对声音敏感程度下降,停留时间无显著差异;总之,离声源距离越近,拟环纹豹蛛对声音的敏感性越高,随着距离增加,敏感性逐渐降低,声源间距与拟环纹豹蛛成功定位猎物有明显负相关性,拟环纹豹蛛在一定距离下可以依靠听觉定位猎物;另外,拟环纹豹蛛性别对听觉感受器的敏感度有一定影响,雌性拟环纹豹蛛对果蝇振翅声音更为敏感,选择指数更高。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广西稻飞虱发生等级预测
    何燕1,何慧2**,孟翠丽1,谢茂昌3,龙梦玲3,李玉红1
    2014, 33(1):  159-168. 
    摘要 ( 1366 )   PDF (1268KB) ( 425 )  
    利用广西45个农业病虫测报站1988—2012年稻飞虱发生等级及1987—2012年气象要素、大气环流特征量等资料,采用模糊聚类分析、BP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将广西早稻稻飞虱发生等级分为桂东、桂西南和桂西北3个区域,分别对各区域稻飞虱发生等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各区域稻飞虱发生等级与气象要素及大气环流密切相关,冬春季气温高、雨日多、湿度大、光照少等因素均利于稻飞虱发生,副热带高压、印缅槽和西南气流等均对稻飞虱发生等级有影响;各区域稻飞虱发生等级序列从冬春季气象要素、大气环流特征量中选择初选预测因子,对初选预测因子作EOF展开构造综合预测因子,分区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交叉检验表明,3个区域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平均拟合绝对误差比逐步回归模型分别小0.07、0.1和0.02,2011、2012年独立样本预测试验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逐步回归模型的实际预测绝对误差为0.42和0.5,可见稻飞虱发生等级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比传统逐步回归模型有更好的拟合和预测效果,为稻飞虱与气象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开拓新的思路。
    草莓连作土壤酚酸类物质积累对土壤线虫的影响
    李贺勤1,2,刘奇志1**,张林林1,王玉玲1,张航1,白鹏华1,栾小兵1
    2014, 33(1):  169-175. 
    摘要 ( 1727 )   PDF (663KB) ( 320 )  
    通过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连作年限草莓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土壤线虫数量和食细菌线虫数量以及外源酚酸类物质对土壤线虫数量和食细菌线虫数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草莓连作土壤中酚酸类物质含量明显增加,土壤线虫总数和食细菌线虫总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且连作5年的土壤线虫总数和食细菌线虫数量最低,酚酸类物质含量与土壤线虫总数和食细菌线虫数量呈负相关;对羟基苯甲酸和对香豆酸在浓度低于200 μg·g-1时使土壤线虫总数和食细菌线虫数量增加,而高于200 μg·g-1时起抑制作用;肉桂酸在浓度低于100 μg·g-1时增加了土壤线虫总数和食细菌线虫数量,而高于100 μg·g-1时起抑制作用;随阿魏酸浓度的增加,线虫数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当其浓度高于100 μg·g-1时起抑制作用;混合酚酸随浓度增加对土壤线虫总数和食细菌线虫数量的抑制作用增强。
     
    黄顶菊入侵对不同生境地表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刘宁1,2,付卫东1**,张国良1,刘玉升2,卢爱玲3
    2014, 33(1):  176-183. 
    摘要 ( 1516 )   PDF (729KB) ( 403 )  
    选择发生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的林地、荒地和沟渠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黄顶菊入侵对地表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调查采用陷阱法,于2012年4月26日—9月17日,每隔2周取样一次,3种生境共捕获地表土壤动物439515头,隶属3门7纲21目。蚁科在3种生境中均为优势类群,其余类群的相对多度较小。黄顶菊植株能够为蚁科、等足目、蟋蟀科和蜘蛛目等喜好阴凉湿润环境的地表土壤动物类群提供栖息地,从而对地表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产生影响;且该影响主要与黄顶菊自身的生长状况有关,在长势较弱的林地生境影响较小,而在长势较强的荒地和沟渠生境影响较大,这在黄顶菊生长盛期尤为明显。综上所述,黄顶菊入侵3种生境后可能通过影响微生境小气候从而改变地表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并引起地表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升高。
    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舒凤月**,张承德,张超,董龙香,高冉,樊喜英
    2014, 33(1):  184-189. 
    摘要 ( 1853 )   PDF (811KB) ( 503 )  
    2010年4—12月对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季度调查,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动态,并进行了水质评价。调查期间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6种,其中寡毛类5种,软体动物10种,水生昆虫15种,其他动物6种。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和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i akamusi),四者密度之和占总密度的88.1%。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119 ind·m-2和83.23 g·m-2。底栖动物的种类数、优势种和现存量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差异亦较大。采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和Hilsenhoff生物指数对南四湖的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四湖总体上处于中污染状态,从季节上来看,春季和冬季的水质略好于夏季和秋季;从各湖区来看,南阳湖和昭阳湖处于重污染状态,独山湖处于中重污染状态,微山湖处于中污染状态。
     
    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李少文1,李凡1**,张莹1,刘元进1,徐宗法1,郑亮2
    2014, 33(1):  190-197. 
    摘要 ( 1865 )   PDF (1050KB) ( 252 )  
    2011年对莱州湾20个站位进行了4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177种大型底栖动物,以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使用Brey经验公式进行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计算。结果表明: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年均丰度为3057.69 ind·m-2,生物量为3.45 g·m-2(去灰干质量),次级生产力为5.60 g·m-2·a-1(去灰干质量),P/B值为1.59 a-1。相关分析表明,除生物量和丰度之外,叶绿素a含量是影响次级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子。群落组成中以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的底栖动物为主。通过估算得出,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约为3.48×104 t·a-1(去灰干质量),约1.93×105 t·a-1(鲜质量)。
     
    近50年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绿洲时空变化过程
    颉耀文**,弥沛峰,田菲
    2014, 33(1):  198-205. 
    摘要 ( 1337 )   PDF (940KB) ( 266 )  
    人类活动对绿洲自然环境的干预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以1963—2009年13个样本年的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调查验证,提取了近50年甘州区绿洲分布情况。计算绿洲单一动态度、双向动态度,对各期绿洲矢量数据做叠置分析和绿洲景观特征指数分析,研究甘州区绿洲在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上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50年甘州区绿洲总体呈扩张态势,以1986年为界,绿洲变化呈现出前期波动扩张和后期稳定扩张的特点;绿洲变化以主体稳定、外围扩张为主,内部局部退缩、零星波动为辅;稳定绿洲主要集中分布在黑河沿岸以及甘州区各乡镇驻地周围,绿洲的波动、退缩现象主要出现在绿洲边缘。
     
    基于地统计学的四川省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
    陈东东1,2**,程路3,栗晓玮4,李金建2
    2014, 33(1):  206-213. 
    摘要 ( 1560 )   PDF (3653KB) ( 402 )  
    利用四川省147个气象站点近52年的日降雨量数据计算各台站的降雨侵蚀力,应用SPSS和ArcGIS地统计模块,分析降雨侵蚀力的统计特征,提出适宜的插值方法,并对全省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属中等变异,空间插值方法选取普通克里格,采用球状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降雨侵蚀力;其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盆地、攀西地区相对较高,川西高原较低,大致的趋势是从东向西逐渐降低;近52年来,四川省降雨侵蚀力倾向率从东向西整体呈现“增-减-增”的变化趋势;降雨侵蚀力的年内集中度较高,从东向西呈现低-高-低-高的近似带状分布,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盆地中、西部地区和川西高原的西部;12个代表站点中,降雨侵蚀力年内半月分布多呈现双峰型,可分为高值期、中值期、低值期3个不同时期,发生侵蚀的时段集中分布在第8~19个半月,累计降雨侵蚀力占全年降雨侵蚀力的95%~99%。大型土木工程的开发应根据四川省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尽量避开土壤侵蚀高发期;横坡种植可降低坡耕地的水土流失。
     
    山东省沿海区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吴莉1,2,侯西勇1**,邸向红1,2
    2014, 33(1):  214-220. 
    摘要 ( 1559 )   PDF (3284KB) ( 460 )  
    以山东省沿海区域2000、2005、2010年景观格局数据以及Spatial-Markov模型模拟2020、2030年景观格局,基于景观结构指数计算5个时期的景观生态风险,分析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特征,为生态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0—2010年,低生态风险小区面积比例不断下降,中生态风险小区面积比例持续上升,较高生态风险小区面积比例则波动上升,在目前趋势发展情景下,2020—2030年风险小区风险等级由低到高转化强度比2000—2010年加大,高生态风险小区比例快速上升,山东省沿海区域生态风险将总体加剧;山东省沿海区域生态风险表现为空间正相关,生态风险“热点区”主要包括滨州北部沿海、东营东部沿海、潍坊南部与烟台内部低山丘陵区、青岛沿海等区域;科学的生态风险管理应加强各地级市之间的合作,加大“热点区”管理力度,未来应推进区域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合理规划土地利用。
     
    综述与专论
    植物物候对城市热岛响应的研究进展
    蔡红艳1,杨小唤1**,张树文2
    2014, 33(1):  221-228. 
    摘要 ( 1864 )   PDF (562KB) ( 639 )  
    城市热岛引起的局地小气候改变对生态系统格局、过程及功能的影响加剧。植物物候是检测这种影响的敏感且易观测的生物指示器,其对城市热岛的响应研究成为城市生态学及全球变化科学关注的热点。本文系统综述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指出物候地面观测、模型模拟及遥感监测是获取城市植物物候的主要途径,联合公众并充分结合照片、多分辨率影像等可丰富物候资料获取;由于城市热岛的影响,城市春季物候早于周围乡村地区,但对于驱动机制仍没有定论;随着城市增温,城市春季物候提前,秋季物候延后,但如何定量区分致使城市增温的热岛效应与气候增暖的影响成为难点;同时,植物功能型、外来种等生物因素及地理区位因素对植物物候响应产生影响。为此,提出未来应抽丝剥茧去除干扰因素,加强植物物候响应机理的研究。
     
    植物水分生理研究中的压力-容积测定技术几个关键问题
    杨柳,孙慧珍**
    2014, 33(1):  229-234. 
    摘要 ( 1746 )   PDF (484KB) ( 349 )  
    传统的压力-容积(pressure-volume,PV)技术是通过测定植物组织细胞从吸水饱和状态直至膨压消失的失水全过程中水势与相对含水率,并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其他方法难以获取的植物水分生理参数(如:质壁分离渗透势、饱和渗透势、质壁分离相对含水量、细胞弹性模量)。这些参数与植物耐旱性密切关联,反映植物组织在干旱期维持功能的能力,因而使该技术在揭示树木因水力衰竭而死亡的生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该技术在试验材料预处理、测定、计算方法等关键步骤上尚存在问题。为此,本文针对这些潜在问题,结合中国应用研究现状,对PV技术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中国综合防灾减灾标准化现状与发展思路
    胡俊锋,张宝军**,范一大,杨思全
    2014, 33(1):  235-241. 
    摘要 ( 1310 )   PDF (756KB) ( 442 )  
    总结了近年来中国综合防灾减灾标准化在组织机构建设、防灾减灾标准规划编制、标准制修订等方面的进展,分析了防灾减灾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未来防灾减灾标准化需求,构建了综合防灾减灾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提出了未来防灾减灾标准化的发展思路,对推动防灾减灾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方法与技术
    两种测算香樟单株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方法
    高凯,胡永红,冷寒冰,孟超,秦俊**
    2014, 33(1):  242-248. 
    摘要 ( 1867 )   PDF (798KB) ( 440 )  
    利用经典收获法是测算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最为普遍的手段,但由于城市结构复杂和高异质性,使得这种方法并不适合在该区域使用。因此,本文选择上海绿地中应用最广泛的香樟植物为代表,以非破坏方式,利用叶片光合固碳测算的气体交换法来构建表观特征和生物量、生产力模型,同时,该模型以经典收获法为基准进行验证对比。结果表明:以经典收获法为准,上海香樟单株植物年均净生产力是其地上部分生物量的23%±4%,地上生物量AVB=1.37D2.15(D为冠幅,R2=0.97, P<0.01),地上净生产力ANPP=0.32D2.13D为冠幅,R2=0.97, P<0.01),气体交换法与经典收获法相比验证准确率达87.3%。系统和环境误差是导致两个模型差异的主要原因,如附加相关修正系数后,该模型将可应用于城镇高精度遥感监测和碳汇能力的快速自动化提取估算,并减少建模的破坏性。
     
    赤红壤地区森林土壤球囊霉素相关蛋白测定方法
    张静1,2,3,唐旭利1,3**,郑克举1,2,3,童琳1,2,3,陈红锋1
    2014, 33(1):  248-258. 
    摘要 ( 2222 )   PDF (1228KB) ( 599 )  
    球囊霉素是丛枝菌根真菌菌丝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被证明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固定土壤中重金属、保护有机碳等重要的生态功能。球囊霉素目前尚无法纯化,一般通过测定球囊霉素相关蛋白(GRSP)来对其定量。由于GRSP测定方法的非专一性,目前尚无适宜于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的标准测定方法。本文针对GRSP测定结果可能受到提取时间、离心力以及测定前再次离心时离心力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设置对比试验,对亚热带赤红壤地区土壤GRSP提取测定,以期获取适合于该地区的GRSP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当提取时离心时间为10 min,10000×g的离心力提取的易提取GRSP(EE-GRSP)是5000×g提取的1.15~1.82倍,但离心力大小对总GRSP(T-GRSP)影响不显著;当提取时离心力为5000×g时,离心时间由10 min延长至15 min能够显著提高EE-GRSP含量;测定之前对上清液再次离心,若使用较大的离心力(≥10000×g),将显著影响GRSP测定值;经过6次连续提取,能够提取T-GRSP理论最大含量的97.7%~99.8%;因此,在亚热带酸性赤红壤森林生态系统中,GRSP的提取建议采用10000×g 10 min的离心力和离心时间组合,测定前对上清液再次离心时,应以≥10000×g的离心力为宜,研究结果为该地区GRSP的标准化测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草原畜牧业对干旱的脆弱性评估——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为例
    周利光1,杜凤莲2**,张雪峰1,张存厚3
    2014, 33(1):  259-268. 
    摘要 ( 1243 )   PDF (1489KB) ( 548 )  
    脆弱性评估在气候敏感性区域和行业适应气候变化研究中非常重要。本文采用参与式评估和行动影响矩阵确定了关键的脆弱性因子;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脆弱性评估指标框架;利用脆弱性评估模型计算了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畜牧业对干旱的脆弱性指数。结果表明:干旱是对草原畜牧业影响最严重和最广泛的气候事件,干旱通过影响草、畜、水等因子,影响牧民生计;而干旱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往往被利益相关方忽视,畜牧业基础设施差和气候波动大的区域对气候变化更脆弱,在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适应能力的提高有效降低了草原畜牧业对干旱的脆弱性,适应对策的制定首先要提高适应能力,其次是降低敏感性和暴露度;牧民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提高旨在保障牧民生计和生活质量,可以通过提高牧民收入、改善畜牧业基础设施和补饲能力等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