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2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3-12-10
    目录
    目录
    2013, 32(12):  0. 
    摘要 ( 819 )   PDF (488KB) ( 249 )  
    研究报告
    长白山林线植物岳桦和牛皮杜鹃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刘佳庆1,2,孟莹莹1,2,包也1,2,贾娟1,2,周莉1,周旺明1,于大炮1**,代力民1
    2013, 32(12):  3117-3124. 
    摘要 ( 1516 )   PDF (785KB) ( 410 )  
    为了探究长白山高山岳桦林线形成过程中的养分机理,本研究通过测定林线上分布的主要植物——岳桦和牛皮杜鹃的叶片与1年生枝条中的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并分析了其养分含量沿海拔的变化规律,以及叶片、枝条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海拔1850~2050 m(树木线),岳桦、牛皮杜鹃叶片及1年生枝条的C、N、P含量沿海拔的变化趋势相同,且N/P明显小于14,说明其生长受到了N限制;同时,与低海拔植物叶片和1年生枝条中P含量相比,在林线以上的高海拔植物叶片和1年生枝条中P的含量低,说明岳桦和牛皮杜鹃在林线上可能存在P限制。2种植物N、P的含量随海拔的升高没有明显的降低趋势,表明在岳桦树木线(海拔2050 m)以下,养分限制与低温无关,而2种植物在林线上的斑块状分布与可能土壤养分供应有关。
     
    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植物根系生长对极端水情变化的响应
    游海林1,2,徐力刚1,姜加虎1,许加星1,2,邓建明1,2,王晓龙1**
    2013, 32(12):  3125-3130. 
    摘要 ( 1579 )   PDF (614KB) ( 428 )  
    选择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植物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和蓠蒿(Artemisia seleng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控制试验探讨长期淹水与旱化处理对3种植物根系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灰化薹草和虉草在长期淹水条件处理下主根长度、须根长度、主根重量以及须根重量均明显大于旱化处理;蓠蒿根系生长特征则显示了相反的趋势。2)在长期淹水条件下,各植物主根长度及须根长度差异不明显;而在旱化条件下,3种植物主根长度则显著高于须根长度。在长期淹水条件下,3种植物主根重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灰化薹草>虉草>蓠蒿,而须根重量则为灰化薹草>蓠蒿>虉草;在旱化处理条件下,3种湿地植物主根重量与须根重量差异均较明显。3)在长期淹水条件下,3种植物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差异显著;而干旱处理条件下各植物的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差异不明显。此外,无论是在长期淹水还是在旱化处理条件下,3种植物主根长度与其地表长度的比值差异均不明显。4)3种植物的主根长度和须根长度、主根与须根长度之比以及主根重量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浑河入库河道缓冲带六种木本植物氮磷含量特征
    于帅1,2,陈玮1,何兴元1**,刘周莉1,黄彦青1,叶寅1,2,宋红1,2,姜志坚3
    2013, 32(12):  3131-3135. 
    摘要 ( 1428 )   PDF (718KB) ( 380 )  
    河岸带木本植物是河岸缓冲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进入水体的重要屏障之一。研究木本植物中的氮和磷含量既能帮助了解其所处生境的营养状况,又能为河岸带生态恢复提供指导。本文测定了浑河入库河道区常见的6种土著木本植物:垂柳(Salix babylonica)、白榆(Ulmus pumila)、蒿柳(Salix viminalis)、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黄花忍冬(Lonicera chrysantha)和珍珠梅(Sorbaria sorbifolia)根、茎和叶中总氮和总磷含量。结果表明:6种木本植物总氮含量变化范围为9.02~36.48 mg·g-1,总氮含量平均值为17.77 mg·g-1;总磷含量的变化为3.06~8.19 mg·g-1,总磷含量平均值为5.24 mg·g-1。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植物各器官中氮、磷含量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接骨木根、茎、叶中氮含量高于其他物种,根、茎、叶中磷含量在接骨木和珍珠梅较高。
    基于MO-GA的洞庭湖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理想空间结构模型
    曹旭鹏1,李建军1,2**,刘帅1,张江1
    2013, 32(12):  3136-3144. 
    摘要 ( 1281 )   PDF (515KB) ( 269 )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理想空间结构及其表达一直是国内外森林经营研究热点和难点。本研究以洞庭湖湿地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选择混交度、竞争指数、角尺度、大小比数、林层指数、空间密度指数、开阔比数7个因子作为构建森林生态系统理想空间结构模型的多目标函数,将多目标优化转化为遗传种群的遗传进化寻优过程,建立森林空间多目标优化模型。结果表明:针对洞庭湖不同天然次生林群落,优化模型均能输出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理想空间结构(集合),为结构化森林经营提供了优化经营的目标结构及量化标准,对恢复洞庭湖次生林生态功能和健康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为智能信息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经营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寒草地狼毒枝-叶性状对坡向的响应
    李钰,赵成章**,董小刚,侯兆疆,马小丽,张茜
    2013, 32(12):  3145-3151. 
    摘要 ( 1325 )   PDF (637KB) ( 299 )  
    叶大小与小枝大小关系反映了植物对木质部同其所支持的光合作用面积的配置比例关系,不同生境中其生长关系的变异体现植物对异质环境的适应方式。在祁连山北坡高寒草地,利用ArcGIS建立研究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并提取样地坡向数据,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 SMA)方法,研究了不同坡向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种群叶与枝的生长。结果表明:随着坡向由南坡向东坡、西坡和北坡转变,狼毒叶面积、叶片数和枝长度均呈逐渐增加趋势;狼毒叶片数、叶面积与枝长度均呈异速生长关系,枝长度增加的速度大于叶片数和叶面积增加的速度;随着坡向由北坡向东坡、西坡和南坡转变,狼毒叶片数与枝长度的异速斜率逐渐增大,叶面积与枝长度的异速斜率逐渐减小。生境对狼毒枝条与叶片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北坡具有更适宜狼毒生长的生境条件,南坡土壤水分匮乏等不利影响使狼毒枝条与叶片变小,并且单位长度枝条支持更多的叶片。
    云南省思茅松林群落数量分类及物种多样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李帅锋1,2,苏建荣1,2**,刘万德1,2,郎学东1,2,张志钧1,2,苏磊1,2,杨华景3
    2013, 32(12):  3152-3159. 
    摘要 ( 1608 )   PDF (786KB) ( 384 )  
    通过对云南省中南部和西南部9个县天然分布的思茅松林群落的调查,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对群落进行数量分类,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冗余分析(RDA)和广义可加模型(GAM)等方法对群落类型进行排序,分析群落类型、物种分布及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的思茅松林可分为8个主要群落。(2)对群落和物种分布产生显著影响的主导因子是海拔,其次是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和坡度。RDA的排序轴反映思茅松林群落物种尤其是优势物种分布随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和坡度的变化而变化,思茅松的分布与海拔和年均降雨量有显著的负相关,与年均气温和坡度有显著正相关。(3)GAM拟合结果显示,海拔和年均降雨量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01)。
     
    高寒退化草地不同海拔狼毒种群花大小、数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张茜,赵成章**,董小刚,马小丽,侯兆疆,李钰
    2013, 32(12):  3160-3166. 
    摘要 ( 1454 )   PDF (867KB) ( 282 )  
    资源分配策略是植物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植物花大小、数量资源的分配比例与植株个体大小及生境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样方调查法,对祁连山北坡高寒退化草地4个海拔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种群花大小、数量与植株个体大小(地上生物量、株高)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狼毒地上生物量、株高、花数量均呈减小趋势,繁殖分配和花大小均呈增大趋势;在海拔梯度上,狼毒花数量与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株高呈不显著正相关(P>0.05);花大小与地上生物量、株高均呈不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狼毒种群花数量与地上生物量具有显著的依赖关系。研究发现,生境对狼毒花大小、数量与个体大小之间的依赖关系产生重要影响,高海拔的环境胁迫导致狼毒个体减小,植株通过增加花大小、减小花数量的资源分配策略来保证其种群的成功繁殖。
    珍稀克隆植物北极花有性繁殖动态及影响因素
    侯真珍1,何爽1,王风雷2,张爱勤1**
    2013, 32(12):  3167-3172. 
    摘要 ( 1692 )   PDF (483KB) ( 287 )  
    有性繁殖是克隆植物生活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评估植物有性繁殖的程度对判断物种的命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北极花(Linnaea borealis L.)克隆构型、分株及居群水平上对其有性繁殖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极花为典型的游击型克隆构型,具有较为快速的克隆扩展能力和明显的斑块状分布。个体水平上,在分株形成的早期,对有性繁殖的投入较大。在较小分株(L<50 cm)中,无性分枝与有性分枝的数量比(1.57±0.49)和有性繁殖的平均结实率(57.77%±8.73%)与较大分株(L >80 cm,7.51±1.3,27.3%±6.52%)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居群水平上,高密度克隆斑块单位面积内,有性分枝数量(44.2±4.65)显著高于中(29.8±1.98)、低(13.75±2.84)密度的克隆斑块(P<0.05)。而在同密度的北极花斑块内,具有较多伴生种的克隆斑块单位面积内有性分枝数量明显较低(P<0.01)。游人的活动对居群具干扰作用,可明显降低单位面积内有性分枝的数量。密度、干扰及伴生种等主要通过影响单位面积内的有性分枝数量对其产生影响。
     
    山西太岳山油松人工林生长季土壤呼吸对择伐强度的响应
    刘可,韩海荣**,康峰峰,程小琴,宋娅丽,周彬,李勇
    2013, 32(12):  3173-3181. 
    摘要 ( 1344 )   PDF (639KB) ( 249 )  
    采用LI-8100土壤CO2通量测量系统,对山西太岳山马泉林场不同择伐强度的幼龄油松人工林生长季土壤总呼吸速率、土壤分室呼吸速率及5 cm深处的土壤温度、湿度进行观测,研究了择伐后林地土壤呼吸的特征,分析了土壤呼吸影响因素,探讨了土壤呼吸对森林经营措施的响应。研究表明:1) 择伐后不同采伐强度样地土壤呼吸速率值均大于对照样地,各样地土壤呼吸速率峰值均出现在8月份,择伐增强了土壤CO2的排放,且择伐强度越大,土壤CO2排放越强;2)择伐导致林地土壤水热条件的变化是土壤呼吸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双因子模型拟合表明,土壤温湿度共同解释了土壤呼吸速率的60.5%~79.8%;3)择伐后枯枝落叶层呼吸和根呼吸的变化是土壤呼吸变化的重要组分,矿质土壤呼吸的变化不显著。在生产实践中,应采用20%的择伐强度,以减小林地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增量。
    蚬木生存群落木本植物与土壤和地形因子的耦合关系
    欧芷阳1,2,3**,朱积余1,2,3,曹艳云1,2,3,何琴飞1,2,3,黄小荣1,2,3,彭玉华1,2,3,庞世龙1,2,3
    2013, 32(12):  3182-3189. 
    摘要 ( 1433 )   PDF (574KB) ( 272 )  
    为探讨环境因子对蚬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生存群落木本植物的影响,在TWINSPAN数量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蚬木生存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及群落的土壤肥力状况,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对三者间的定量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TWINSPAN将调查样方划分为6组,在3级水平分为4类生态群落类型。其中,物种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蚬木林,发育得较好的群落其土壤养分更为丰富。2)主成分分析显示,土壤交换性钙、全钾和速效钾在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的协同变化中居于主导地位。3)典型相关分析表明,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全钾、速效钾和全氮密切相关;海拔对群落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土壤全氮、全磷与地形因子中的坡位和海拔间存在着密切的耦合关系。
    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杨再强1,2**,朱凯1,彭晓丹1,赵翔1,王学林1,孙擎1
    2013, 32(12):  3190-3196. 
    摘要 ( 1430 )   PDF (604KB) ( 251 )  
    为了揭示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于2012年7—12月开展人工环境控制试验,以番茄品种“金冠五号”为试材,试验设计日均气温为18 ℃,昼夜温差设置0 ℃温差(昼温/夜温为18 ℃/18 ℃)、6 ℃温差(21 ℃/15 ℃)、12 ℃温差(24 ℃/12 ℃)共3个处理,研究不同昼夜温差对番茄苗期、开花期、幼果期和成熟期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叶片叶绿素a(Chl-a)和叶绿素b(Chl-b)含量随昼夜温差的增加均逐渐升高,Chl-a/Chl-b的比值依次降低;12 ℃昼夜温差处理比0 ℃处理可显著增加番茄叶绿素含量;同时,同一昼夜温差处理,随着番茄生长发育的进行,番茄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逐渐降低;在番茄不同发育阶段,番茄叶片的最大光合作用速率(Pmax)、CO2最大同化速率(Amax)、表观量子效率(Aq)及碳羧化效率(Ce)均以6℃昼夜温差处理最高,0 ℃昼夜温差处理次之,12 ℃昼夜温差处理最低;番茄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qP)、电子传递速率(ETR)均以6 ℃昼夜温差处理时最大,0 ℃昼夜温差时最低;研究认为,在平均温度为18 ℃时,6 ℃昼夜温差处理能够有效地促进番茄的光合作用,有利于番茄的生长。
     
    北京地区冬小麦越冬冻害的时空分布与气候风险区划
    莫志鸿1,2,霍治国2**,叶彩华1,吴春艳1,李慧君1,权维俊1,唐广1
    2013, 32(12):  3197-3206. 
    摘要 ( 1529 )   PDF (3308KB) ( 377 )  
    基于1960—2011年北京地区20站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历史冻害资料,利用主成分方法构建了冬小麦冻害指数,同时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OF)、Morlet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冬小麦冻害的时空分布规律,通过构建综合气候风险指数研究了冬小麦越冬冻害的气候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冻害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北京地区冬小麦冻害的历史情况,冻害指数越大则冻害程度越重;近52年北京地区冬小麦冻害指数的年际变化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但年际波动加大,主周期变化缩短,目前正处于冻害偏多时期;冬小麦越冬冻害的气候风险概率为32.1%~82.8%,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冻害风险概率的平均值分别为21.5%、17.4%和17.3%;冬小麦越冬冻害的低风险区主要在昌平区,高风险区位于怀柔区东南部、密云县西南部、顺义区东北部和平谷区,其余大部为中风险区。
     
    油菜对过量Mn、Zn的吸收和生理响应
    王莹1,陈为峰1**,胡林林2,李敏2,孙彬1,刘宝贤1
    2013, 32(12):  3207-3212. 
    摘要 ( 1257 )   PDF (554KB) ( 232 )  
    通过发芽和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Mn (0~1500 mg·kg-1) 和Zn (0~1000 mg·kg-1) 污染对油菜发芽、生长、品质的影响以及油菜对这些元素的吸收效应。结果表明:低浓度Mn、Zn处理油菜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未受到显著影响,油菜植株内叶绿素含量、Vc含量以及油菜植株净光合速率略有升高;高浓度Mn、Zn胁迫(Mn>100 mg·kg-1、Zn>50 mg·kg-1)抑制了油菜的发芽、生长,降低了油菜植株内Vc的含量;油菜发芽对这两种元素的敏感程度表现为Mn>Zn;油菜植株内Mn、Zn的残留量分别与土壤中Mn、Z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Mn>200 mg·kg-1、Zn>25 mg·kg-1时油菜中Mn、Zn残留量已超过安全限值。
    水旱地冬小麦叶绿素含量高光谱监测
    李方舟1,冯美臣1,杨武德1**,李广信1,2,王超1,宋月荷1,高龙梅1,张凯3
    2013, 32(12):  3213-3218. 
    摘要 ( 1390 )   PDF (656KB) ( 216 )  
    叶绿素是影响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农学参数,麦田土壤水分的不同会对冬小麦生长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实现水旱地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的遥感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灌溉地和旱地冬小麦冠层光谱特征,提取敏感波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构建叶绿素含量的最佳遥感监测模型。结果表明:灌溉地和旱地的光谱反射及其一阶导数光谱曲线的变化趋势相似,但其值的大小存在较大差异;灌溉地冬小麦冠层光谱特征波段为624、780、958、1053、1082 nm,以FDMSAVI(1082, 624)为变量建立的预测模型效果最佳,检验模型的R2为0.8447;旱地的特征波段为691、848、871、1199和1212 nm,以FDMSAVI(1212, 691)为变量所建模型预测效果,检验模型的R2为0.8627。因此,利用高光谱技术进行水旱地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的监测是可行的,可为麦田科学管理及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镉胁迫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生长及矿质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陈京都1,2,何理1,许轲1,戴其根1**,郭保卫1,张洪程1,霍中洋1,魏海燕1
    2013, 32(12):  3219-3225. 
    摘要 ( 1350 )   PDF (472KB) ( 331 )  
    选择5种代表性的不同基因型水稻,研究了Cd胁迫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Ca、Mg、P和K等矿质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Cd胁迫显著降低了水稻的产量、穗数和结实率,但粒重受影响不显著。Cd胁迫抑制了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的生产和积累,主要表现在生育前中期,随着生育进程抑制作用逐渐减弱。Cd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存在显著基因型差异,汕优63和秀水63受Cd影响程度小,耐Cd性强,为Cd耐性品种,两优培九、甬优8号和扬稻6号受Cd影响程度大,耐Cd性弱,为Cd敏感性品种。Cd胁迫促进了Ca的吸收,抑制了Mg、P和K的吸收,同时也影响了其在地上部各器官的分配和积累,且存在着基因型的差异。与CK相比,Cd耐性品种Ca含量增加幅度较Cd敏感性品种大,而在Mg、P和K中没有出现类似的现象,由此可以推断,水稻耐Cd性可能与Ca元素代谢存在一定的关系。
     
    基于GAM模型的鱼类群落多样性分布及影响因素
    赵静,章守宇1**,汪振华,林军,周曦杰,蒋日进
    2013, 32(12):  3226-3235. 
    摘要 ( 3731 )   PDF (3201KB) ( 621 )  
    为了探究鱼类群落的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利用目前较为流行的广义加性模型(GAM)来分析鱼类群落与环境的关系,并进行鱼类群落多样性分布预测。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运行良好,丰富度指数模型与多样性指数模型的解释率分别为68.9%和64.6%,预测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平均值均为0.53;鱼类群落多样性分布主要受生境类型、季节、水温等因素影响,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所受影响因子略有差异,影响丰富度分布的主要因子为生境、月份、温度、叶绿素和溶氧,影响多样性指数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生境、叶绿素和溶氧;在研究海域,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呈现中心海域高于周边海域的现象,泥沙石及岛屿岩礁生境附近的预测值较高。
     
    青鱼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毒力因子检测及药敏试验
    梁利国,谢骏**
    2013, 32(12):  3236-3242. 
    摘要 ( 1353 )   PDF (888KB) ( 210 )  
    2011年8月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某养殖场养殖的青鱼出现大量死亡,症状主要表现为病鱼口腔、头部、眼眶、鳃盖边缘、鳍条基部及鱼体尾柄处充血,肛门红肿。解剖后,可见肠道内无食物,并充血发红,腹腔内有的有淡黄色积液,肝胰脏呈紫红色、胆囊肿大。从患病青鱼肝脏、血液中分离到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WJ110801-1)对健康青鱼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表型生物学特征检验、毒力因子检测、胞外酶分析及药敏试验,同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了代表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结果显示,病原菌进化树与嗜水气单胞菌同源性最高,在99%以上;结合分离菌的表型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判定该菌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嗜水气单胞菌(A. hydrophila)。气溶素Aer和不耐热性细胞肠毒素alt是嗜水气单胞菌主要的毒力相关因子,利用设计的两对特异性引物对进行Aer和alt基因的PCR扩增,分离菌可以扩增出大小分别为280 bp的和250 bp的基因片段,表明本次分离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具有气溶素和细胞肠毒素毒力因子;胞外酶分析显示,分离菌具有淀粉酶、DNA酶、脲酶、明胶酶活性。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供试37种抗生素中,氨曲南、氟苯尼考、庆大霉素等12种抗生素抑菌效果显著。文章报道了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引起常州青鱼大量死亡,并针对病原做了详细的研究,对青鱼的疾病防控和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珍禽褐马鸡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和亲缘关系
    武玉珍1,冯睿芝2,张峰3**
    2013, 32(12):  3243-3249. 
    摘要 ( 1332 )   PDF (4202KB) ( 254 )  
    为了解褐马鸡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确定种群之间和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野生和圈养两个种群20只褐马鸡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对比其他报道的雉类线粒体控制区结构,分析了褐马鸡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识别了其高变Ⅲ区、中间保守Ⅱ区和保守I区。使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建立的系统树显示:褐马鸡2个种群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0.009,平均值为0.002;2个种群间的基因流数值Nm=4.67。结果表明:褐马鸡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与其他鸟类相似,2个种群之间以及种群内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小、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可为合理制定褐马鸡的圈养及野外放归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内蒙古黑线毛足鼠肥满度
    范尊龙1,2,王勇1**,杜森云3,王军3
    2013, 32(12):  3250-3254. 
    摘要 ( 1582 )   PDF (428KB) ( 179 )  
    以胴体重为指标建立肥满度指数K′=100WN/L3 (g·cm-3),分析了年龄、性别、放牧强度、栖息地植被状况等特征对内蒙古草原黑线毛足鼠(Phodopus sungorus)肥满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线毛足鼠肥满度指标性别间差异不显著;Ⅰ龄组黑线毛足鼠肥满度最小且与Ⅱ龄组、Ⅲ龄组、Ⅳ龄组差异显著(P<0.05);不同放牧强度下肥满度无显著差异;植被覆盖度在0.61以上的样地黑线毛足鼠肥满度最小,且与其他3组差异极显著(F=5.11, P<0.01);黑线毛足鼠肥满度与种群数量间无明显相关性。
    温度、种内标准代谢差异与鲫幼鱼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的关系
    唐国伟,曹振东**,付世建
    2013, 32(12):  3255-3260. 
    摘要 ( 1540 )   PDF (581KB) ( 272 )  
    为了探讨温度和种内标准代谢差异对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运动后过量耗氧特征的影响,分别在15和25 ℃下测定实验鱼的标准代谢率(SMR)和力竭运动后耗氧率(MO2),并计算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总量(EPOC)、力竭恢复过程中的最大代谢率(MMR)、代谢范围和恢复时间。结果表明:与15 ℃相比,25 ℃下SMR、MMR、代谢范围和EPOC均显著升高,而恢复时间无显著差异;2个温度下,实验鱼种内个体SMR与MMR呈正相关,与EPOC呈负相关,实验温度对上述相关关系均无显著影响。由此可见,除恢复时间外,温度对鲫幼鱼力竭运动后的其他过量耗氧参数均有显著影响,但并不影响SMR与MMR和EPOC的相关性。
     
    盐度驯化对鲤血清生化指标及渗透压的影响
    沈双烨,张赛赛,谢唤,王冰,何旭颖,王伟**
    2013, 32(12):  3261-3267. 
    摘要 ( 1288 )   PDF (608KB) ( 200 )  
    选用7月龄的鲤(Cyprinus carpio)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急性和慢性盐度驯化实验。探讨了鲤的半致死盐度值和在淡水及盐度为3、6、9、12、14、16下的血清生化指标和渗透压的变化。结果表明:鲤的96 h的半致死盐度值为14.33 g·L-1;各个盐度驯化组鲤的乳酸脱氢酶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又升高再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蛋白和白蛋白均在盐度3时出现峰值,显著高于淡水组(P<0.05),随后呈现下降趋势;各个盐度驯化组鲤血糖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但都低于淡水组水平(P<0.05);尿素含量变化比较复杂,盐度为3时出现显著上升(P<0.05),盐度为6、9时与淡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后再次呈现显著上升趋势(P<0.05);随着盐度上升,鲤的血清渗透压也呈现上升趋势且均高于淡水组(P<0.05);在盐度驯化过程中鲤渗透压随着外界环境渗透压的升高而升高,同时鲤因为盐度变化而减少进食导致血糖下降,各个生化指标的变化说明鲤驯化初期对盐度的变化是敏感的,血清中尿素含量波动是由盐度变化引起鲤肾脏机能改变所致。
    银川芦花台湿地昆虫群落营养结构及稳定性
    杨贵军1**,王新谱2
    2013, 32(12):  3268-3275. 
    摘要 ( 1215 )   PDF (756KB) ( 213 )  
    2010年5—10月,对银川市芦花台湿地昆虫群落组成和结构变化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昆虫10578只,隶属12目70科217种。根据营养水平和取食关系归为3个营养层(基位物种、中位物种和顶位物种)和7个功能团,分析了昆虫群落的物种、功能团和营养层多样性的时序动态及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食花芽类昆虫、刺吸类昆虫和中性昆虫为昆虫群落的优势功能团,个体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16.01%、32.35%和33.33%;优势类群为蚜科和摇蚊科昆虫,个体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10.57%和21.27%。在不同季节,昆虫群落营养层丰富度表现出基位物种>中位物种>顶位物种的规律,不同功能集团的优势类群丰富度随季节变化明显。物种多样性、营养层多样性与功能团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变化趋势一致。不同月份昆虫群落的相对稳定性波动较大,但随季节演替时序分明,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盐城围垦滩涂冬末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
    葛宝明**,张代臻,唐伯平,张华彬,周春霖
    2013, 32(12):  3276-3280. 
    摘要 ( 1864 )   PDF (493KB) ( 230 )  
    为了探究围垦滩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2012年3月选择江苏盐城沿海滩涂荒地、麦地、芦苇地、杨树林和水杉林5种生境类型(围垦30年左右),采用手拣法采集大型土壤动物。5种生境共采集土壤动物344只,隶属3门16目,其中优势类群是膜翅目、等足目和鳞翅目,分别占27.62%、16.60%和13.08%。研究时段大型土壤动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R)均表现为杨树林>水杉林>荒地>麦地>芦苇地;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生境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上均有显著差异(P<0.001)。群落聚类结果显示,群落可分为4组:荒地、麦地、芦苇地和林地,其中荒地和林地群落之间距离较近,而麦地和芦苇地与其他生境的群落明显分离。非度量标度排序分析表明,围垦后滩涂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受土壤、植被和人为干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认为,在海岸带区域围垦滩涂采用提高生境复杂程度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维持。
     
    太湖流域河岸带不同土地利用下草本植物叶片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韩琳,李征,曾艳,安树青,冷欣**
    2013, 32(12):  3281-3288. 
    摘要 ( 2517 )   PDF (1081KB) ( 333 )  
    以太湖流域典型河岸带草本植物叶片及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邻近3种土地利用类型(林地、农田、村镇)植物叶片及土壤的C、N、P元素,探讨不同土地利用下河岸带植物叶片与土壤C、N、P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农田河岸带土壤全磷(TP)含量显著低于林地与村镇,林地表层土壤(0~10 cm)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全氮(TN)含量最高;农田植物叶片全碳(TC)、TN、TP含量显著高于林地和村镇,与土壤含量变化不一致;农田植物叶片全氮含量高,其C∶N显著低于村镇土地利用类型;农田土壤N∶P和C∶P明显高于林地和村镇,而土壤C∶N相对稳定,林地表层土壤C∶N明显高于村镇与农田。以上表明,人为干扰强度影响地表凋落物积累及表层土壤对营养元素滞留能力;植物叶片与土壤元素含量高低不一致,这与农肥中元素形态及植物、土壤对元素滞留能力有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河岸带植物养分限制状况一致;林地表层土壤C∶N结果说明其土壤碳分解速率及氮素矿化能力偏低。
    生物废弃物对滨海盐碱土改良效果
    张丹1,2,王力华1**,孔涛1,2,阴黎明1,刘丽男1,2,刘叶1
    2013, 32(12):  3289-3296. 
    摘要 ( 1357 )   PDF (923KB) ( 277 )  
    为了探索生物废弃物利用新途径,采用文冠果果壳(A)、古龙酸母液(B)和截短侧耳素发酵废水(C)3种废弃物的组合,通过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方案,对辽河三角洲滨海土进行改良试验,探讨3种生物废弃物对盐碱土改良的效果,确定最优改良组合。结果表明:3种生物废弃物对盐碱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不施文冠果果壳、古龙酸母液施用2次、截短侧耳素发酵废水施用3次对降低土壤pH值、碱化度效果最显著;果壳用量2.5 kg·m-2可显著降低土壤可溶性盐含量;果壳用量5 kg·m-2、截短侧耳素发酵废水施用3次可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古龙酸母液施用3次可显著提高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综合考虑生物废弃物对土壤各指标的影响与经济效益,确定适合改良滨海盐碱土的最优组合为文冠果果壳用量2.5 kg·m-2、古龙酸母液施用2次、截短侧耳素发酵废水施用3次。
     
    水分变化对毛竹林与常绿阔叶林土壤N素矿化的潜在影响
    宋庆妮1,杨清培1**,王兵2,祁红艳1,欧阳明1,陈伏生1
    2013, 32(12):  3297-3304. 
    摘要 ( 1389 )   PDF (739KB) ( 241 )  
    水分变化会影响森林土壤氮素矿化作用,进而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本文采用室内好氧培养法,分析了毛竹林和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素在不同水分条件下(15%、30%、45%含水率)的矿化作用(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结果表明:(1)不同水分条件下,2种森林土壤氮素净矿化量累积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Nt=N0(1-e-kt);(2)水分变化对模型中矿化势(N0)影响较大,30%含水率时,毛竹林和常绿阔叶林土壤N0均最大,含水率降至15%(干旱)或升至45%(涝害)时,毛竹林N0减少的幅度明显小于常绿阔叶林,前者分别仅减少11.7%、10.4%,但后者分别减少29.0%、30.2%;(3)水分变化对毛竹林土壤硝化作用影响较小,但会抑制常绿阔叶林土壤硝化作用,从而改变土壤氮素矿化格局(净氨化量/净矿化量)。这些发现说明,毛竹林土壤氮素矿化比常绿阔叶林更不易受水分变化的影响,这为全球水分变化下毛竹向常绿阔叶林潜在扩张能力的评价提供了参考。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土壤呼吸及其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李攀1,2,周梅1,2**,赵鹏武1,2,魏江生1,2,王庆海3,陈翔1,2,秦可珍1,2
    2013, 32(12):  3305-3311. 
    摘要 ( 1550 )   PDF (743KB) ( 220 )  
    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起着重要的干扰作用,森林火烧迹地的土壤碳动态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本文采用LI-6400-09土壤呼吸测定系统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未过火区、2003年(轻度、重度)和2008年(轻度、重度)的火烧迹地土壤呼吸速率(Rs)进行生长季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和不同程度火烧迹地土壤呼吸的日动态和生长季动态均呈单峰曲线的特点,日峰值出现在14:00,生长季峰值出现在8月份,Rs的整体特征表现为2008年重度>2003年重度>2008年轻度>2003年轻度>未过火区;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月份、火烧年份和火烧程度对Rs均产生极显著的影响(P<0.01);不同火烧迹地5 cm土壤温度(T5)与Rs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指数回归关系(P<0.01),而10 cm土壤含水量(W10)与Rs表现为二次函数关系,当W10达到30%~40%时,Rs达到峰值。初步认为,土壤温度是影响火烧迹地土壤呼吸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而林火对冻土环境的干扰导致了冻土区土壤水分形态的转变,因此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火烧对荒漠化草原土壤性质的影响
    贺郝钰1,2**,李新荣2,苏洁琼2
    2013, 32(12):  3312-3317. 
    摘要 ( 1451 )   PDF (543KB) ( 198 )  
    火烧是荒漠生态系统重要的干扰因子,对植被-土壤系统有显著的影响,是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人为放火的方法研究了火因子对荒漠化草原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烧对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与降水事件有关。在降水事件频发的阶段,火烧样地土壤水分含量有升高的趋势,而在无降水期则降低;火烧当年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高于对照样地,第二年则低于对照样地;火烧对土壤全磷、全钾含量和pH值影响不显著。研究表明,火烧干扰对荒漠化草原土壤理化性质产生了一定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荒漠化草原的火烧管理提供依据。
    氰氨化钙土壤改良作用及其防治蔬菜土传病害效果
    贲海燕1,2,崔国庆2,石延霞2,谢学文2,李宝聚2**
    2013, 32(12):  3318-3324. 
    摘要 ( 1753 )   PDF (622KB) ( 251 )  
    研究了氰氨化钙日光土壤消毒对土壤pH、温度及铵态氮含量的影响及其对蔬菜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氰氨化钙日光土壤消毒过程中,其分解产物可使土壤pH上升1.5~2.0,铵态氮含量上升2.0 mg·kg-1,分解产生的热量可使地温升高1~3 ℃,土壤消毒时间以20~25 d为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氰氨化钙可有效地抑制0~20 cm土层的黄瓜枯萎病菌,抑菌效果随消毒时间增加逐渐增强,消毒处理5 d,黄瓜枯萎病菌致死率为23.6%~31.1%,消毒处理15 d,致死率可达76.5%~84.7%;氰氨化钙田间用药量800~1200 kg·hm-2对根结线虫病表现出很好的防治效果,可使蔬菜根结指数降低60%~90%。

     
    酸性高砷煤矿区苔藓植物的适生性及其砷含量特征
    官庆松1,张瑞雪1,2**,吴攀1,2,张萌1
    2013, 32(12):  3325-3329. 
    摘要 ( 1326 )   PDF (547KB) ( 263 )  
    对贵州省兴仁县高砷煤矿区猫石头水库上游(溪流区和废渣区)苔藓植物进行调查,共发现苔藓植物5科6属6种,优势种属表现较明显,丛藓科的花状湿地藓、金发藓科的金发藓原变种分别是溪流区和废渣区的优势种群。由于受矿区酸性矿山废水的污染,苔藓生长基质普遍呈现酸性、高电导率的特征,致使本研究区苔藓植物与其他研究区种类差异较大。研究区内苔藓植物As含量为2.65~282.70 mg·kg-1,平均值为79.28 mg·kg-1。溪流区优势种群花状湿地藓各部分As含量特征显示,土壤基质是花状湿地藓体内As的来源之一。
    耐盐解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生物修复
    王君1,2,3**,范延辉1,2,吴涛1,2,谢文军1,3,姚志刚1,2,3,张韩杰1,2
    2013, 32(12):  3330-3335. 
    摘要 ( 1264 )   PDF (1062KB) ( 235 )  
    从黄河三角洲石油污染盐碱土壤中筛选到1株产生物乳化剂的耐盐解烃菌JK-7,初步鉴定该菌属于红球菌属,命名为Rhodococcus sp. JK-7。对该菌的耐盐解烃特性以及耐盐产生物乳化剂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在实验室模拟了菌株JK-7对石油污染盐碱土的生物修复情况。该菌能够在含有0~12% NaCl的培养基中以石油烃为唯一碳源生长,对原油的降解率达74.5%。以柴油为碳源,在0~5%的最适NaCl浓度范围内,可产生一种生物乳化剂;该生物乳化剂对柴油具有很好的乳化效果,且具有耐高温、耐盐碱的特性。室内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菌株JK-7产生的生物乳化剂能够明显促进菌株对土壤中原油的降解,在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的生物修复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第二松花江流域实际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
    谢今范**,韦小丽,张晨琛,于秀晶,胡轶鑫
    2013, 32(12):  3336-3343. 
    摘要 ( 1522 )   PDF (2262KB) ( 328 )  
    根据1971—2012年气象、水文资料和基于互补相关理论的平流-干旱模型,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反距离加权(IDW)插值、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研究了第二松花江流域实际蒸散发(ETa)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二松花江流域多年平均实际蒸散发量为435.99 mm,1971—2012年实际蒸散发量以11.82 mm·10 a-1的速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并与流域潜在蒸散发的下降存在互补关系,春夏秋季实际蒸散发的上升对年际尺度实际蒸散发的上升具有明显的贡献;流域南部河源区以及北部流域下游存在两个高值中心,年实际蒸散发量分别为540.7和461.1 mm,低值中心在中部的吉林,年实际蒸散发量为223.0 mm;整个流域实际蒸散发量均呈一致的上升趋势,但其北部置信度较南部高;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压、实际水汽压的上升造成辐射能量项的上升,是造成实际蒸散发上升的主要原因;风速下降和实际水汽压的上升使空气动力学项呈现减少趋势,空气动力学项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贡献于实际蒸散发的增加。
    山西娄烦县森林景观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刘光磊1,张红2**,胡冠琛2
    2013, 32(12):  3344-3350. 
    摘要 ( 1303 )   PDF (2951KB) ( 243 )  
    为了对景观格局及景观格局形成因子之间进行定量建模,以分析研究区的景观格局特征,有效实现景观生态中格局和过程的联结,本文在景观指数计算和分析的基础上,以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为建模工具,对景观格局与地形、水域、人类活动范围之间的关系进行响应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森林景观多样性水平较低,景观要素组成中宜林荒山荒地和灌木林地的优势主导地位明显,景观均匀度指数较高,各景观要素类型之间斑块分布相对均匀;2)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景观格局与形成因素之间的响应关系,构建的模型拟合精度高、误差小,收敛效果理想,泛化能力强;当已知居民用地面积、海拔、距河流湖泊距离等生态因子时,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快捷方便地模拟出研究区森林景观的多样性和分维数,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为森林资源管理、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遥感影像的合肥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
    姚玉龙,刘普幸**,陈丽丽
    2013, 32(12):  3351-3359. 
    摘要 ( 1749 )   PDF (2958KB) ( 376 )  
    利用1995年、2002年和2010年3景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的热红外波段数据反演合肥市地表温度,并对地表温度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标准差分类法得到地表温度等级图。再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对合肥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热岛效应总体呈现出东北—西南高、东南—西北低的空间特征,强热岛效应地区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并不断向东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区扩展,表现出多中心的片状分布新特征。1995—2010年合肥市热岛空间分布与延展基本与城市建成区的布局相一致,热岛范围不断扩大,高温区、极高温区所占面积比例不断减少,热岛强度呈减弱趋势。LST与NDVI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建设用地均温最高,耕地、林地次之,水体最低。建设用地处于地温等级最高的3个等级中,对热岛效应的贡献最大,水体和林地对降低城市地表温度的作用最为稳定。
    综述与专论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模型研究进展
    黄从红1,杨军2**,张文娟1
    2013, 32(12):  3360-3367. 
    摘要 ( 4349 )   PDF (718KB) ( 1127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关系到人类福祉,对其进行评估和研究有助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本文介绍了InVEST、ARIES、SolVES等10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模型的概况,并探讨了评估模型的适用范围、数据需求以及模型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问题,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模型的引进以及在国内的应用提供参考。10种评估模型中,InVEST模型的发展最为成熟,是目前应用最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模型;ARIES和MIMES等模型的开发尚不成熟,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另外,在利用模型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时应加强不确定性分析。最后,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模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城市森林碳汇及其核算方法研究进展
    周健,肖荣波**,庄长伟,邓一荣
    2013, 32(12):  3368-3377. 
    摘要 ( 1763 )   PDF (639KB) ( 896 )  
    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少大气CO2浓度、缓解气候变化、改善区域环境条件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其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和关注的对象。本文对城市森林碳汇研究进行了概括,从碳汇时空分布和城市森林与低碳发展关系两方面评述了城市森林碳汇特征,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样地清查法、遥感估算法和微气象学法3种城市森林碳汇估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现状。最后对城市森林碳汇特征研究中的不足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各种碳汇核算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的局限性,指出样地调查、模型模拟和遥感分析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未来解决尺度耦合问题、提高估算精度以及研究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趋势。
    螟蛾总科昆虫性信息素活性组分及结构特征
    马涛,张蒙,朱雪姣,杨兴翠,李奕震,温秀军**
    2013, 32(12):  3378-3384. 
    摘要 ( 1225 )   PDF (496KB) ( 341 )  
    螟蛾总科昆虫目前已记录15576种,很多是重要农林类害虫。这些害虫的大面积危害给农林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昆虫性信息素具有高效、环保、特异性强等特点,在螟蛾总科害虫综合治理(IPM)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弄清174种螟蛾总科害虫的昆虫性信息素活性组分,鉴定出107种化合物,其中醋酸酯38种、醇类22种、醛类30种、烃类4种和芳香化合物13种,均为结构较为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碳链长度多在C12-C18之间,这些性信息素组分在各亚科,尤其是属种之间重叠率高,有些组分甚至出现在多种昆虫中;同属不同种的性信息素组分在结构上相似度更大;甚至一些种的性信息素组分完全相同,只是比例不同。对已研究的螟蛾总科昆虫性信息素组分进行系统比较和分析,可为今后进一步鉴定其他螟蛾性信息素组分提供依据,加快我国螟蛾性信息素组分鉴定和应用的进程。
    西维因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的非受体介导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李文婷1,宋超2,吕钊1,刘颖3,冯嘉林3,陈家长1,2**
    2013, 32(12):  3385-3391. 
    摘要 ( 1244 )   PDF (618KB) ( 264 )  
    西维因作为广泛使用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不仅具有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神经毒性,其内分泌干扰效应也备受关注。环境激素的内分泌干扰效应主要是通过对脑脑垂体性腺轴(HPG)产生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西维因对HPG轴中性腺类固醇激素合成途径产生影响的非受体介导的内分泌干扰机制,且表现为雌激素效应。本文为深刻认识环境激素对动物的生殖、生理活动,以及理解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行为提供了参考。
     
    鸟类二重唱与雌性鸣声行为研究进展
    杨灿朝,梁伟**
    2013, 32(12):  3392-3396. 
    摘要 ( 1232 )   PDF (426KB) ( 215 )  
    鸟类的鸣声行为具有吸引配偶和保卫领域的重要功能,但研究主要集中在雄性,特别是雌雄异型的鸟类,雌性在鸣声行为中的角色往往被忽视。许多鸟类的雌性鸣叫有也具有领域防御和吸引异性等作用,有的还与雄性鸣叫一起形成二重唱。本文介绍了鸟类二重唱和雌性的鸣声行为,探讨了二重唱和雌性鸣声的功能和适应性。
     
     
    生物避难所及其识别方法评述
    胡忠俊1,2,张镱锂1**,刘林山1,于海彬1,2
    2013, 32(12):  3397-3406. 
    摘要 ( 2003 )   PDF (683KB) ( 530 )  
    生物避难所作为生物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年来吸引越来越多生物地理学者的关注,研究数量呈现加速增长态势,给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当全球经受第四纪冰期的漫长考验时,众多物种由于冰期避难所的保护而得以幸存,并在冰期结束后扩展其分布范围,逐渐形成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现状。在应对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时,生物避难所会持续扮演保护濒危物种、生物种群及物种多样性的角色,因此有必要了解避难所的生物地理特征、形成原因和过程;理解避难所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探讨避难所的各种识别方法。当前对生物避难所的认识主要是根据欧洲和北美洲第四纪气候明显波动期间生物体亲缘地理学的研究,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很低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生物避难所增强了生物群在数百万年多变的环境条件下的生存本领,因此识别和保护生物避难所在生态保护中处于优先地位。为寻找生物避难所发展出来的各类方法提高了生物避难所的识别能力,各类方法手段不断整合,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生物避难所本身以及气候变化下其作为生物体及生物多样性安全天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