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1-10
    目录
    目录
    2013, 32(1):  0. 
    摘要 ( 946 )   PDF (465KB) ( 253 )  
    研究报告
    铁矿采矿迹地不同恢复年限的植被特征
    闫德民1,赵方莹1,2**,孙建新1
    2013, 32(1):  1-6. 
    摘要 ( 2041 )   PDF (602KB) ( 535 )  
    1997—2011年利用覆盖客土、覆盖客土+生态植被毯措施对北京首云铁矿尾矿库进行植被恢复,本研究调查了不同恢复年限的植被特征,并与周边自然植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恢复植被以禾本科、豆科和菊科植物为主,占植物物种总数的58%;采用客土+生态植被毯恢复的植被多度、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均接近周边未扰动植被,高于仅覆盖客土恢复的植被;客土+生态植被毯恢复植被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显著高于仅覆盖客土的植被,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采用客土+生态植被毯措施恢复植被的枯落物生物量第6年达到对照水平。采矿迹地植被快速重建对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潜在生态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类似采矿迹地植被重建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生境因子对岩质边坡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邹蜜1,罗庆华2,辜彬1**,窦亮1,潘树林3
    2013, 32(1):  7-14. 
    摘要 ( 1928 )   PDF (545KB) ( 418 )  
    通过对舟山市已生态恢复的岩质边坡进行植物群落调查,记录了36个不同生境条件下边坡样地中的植物种及生境因子,计算了4个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了生境因子与边坡植被多样性变化的关系,以揭示生境因子对岩质边坡生态恢复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从1 a到7 a的岩质边坡生态恢复过程中,坡位对边坡植被多样性的影响最显著(P<0.05),不同坡位的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物种丰富度差异明显,其变化呈现一致的趋势为下坡>中坡>上坡;坡向与Margalef指数显著相关(P<0.05),从阳坡、半阳坡、半阴坡到阴坡,植被多样性呈总体上升趋势;随着边坡恢复年限的延长,边坡植被多样性逐渐增加,但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坡度、海拔、土壤厚度对边坡植被多样性的变化无明显影响(P>0.05);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各个生境因子均无显著关系,在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因此,坡位、坡向是影响岩质边坡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多样性最重要的因子;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是岩质边坡生态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变化的主要指示因子。
    开放式增温对东北稻田生态系统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张佳华1,2**,张健南3,姚凤梅4,门艳忠5,高西宁3
    2013, 32(1):  15-21. 
    摘要 ( 1928 )   PDF (699KB) ( 388 )  
    全球变暖在高纬度和气候凉爽地区更为明显,并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为了明确未来气候背景下作物的适应趋势,在中国东北哈尔滨地区设立红外增温模拟试验站,利用开放式增温系统(FATI)对东北水稻进行2个温度梯度的模拟增温试验。结果表明:增温情况下,东北水稻生长和发育加快、始穗期提前,但收获期延后;分蘖数增加,单分蘖产量下降;植株高度增加,乳熟期后植株出现倾到;叶面积增加,单叶叶长扩展;与对照比较,2种增温梯度下产量差异不同,W1(每组1根红外灯管)增温产量增加,W2(每组2根红外灯管)增温模式下产量略有下降(未到达显著);地上有机物分配及穗粒结构较对照存在差异,节宽减小,壁厚减小,千粒重减少,籽粒含水量增加;叶绿素增加、单叶净光合速率增大。
    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生物多样性与草地生产力和土壤状况的关系
    白可喻1,2**,戎郁萍3,杨云卉1,林长存3
    2013, 32(1):  22-26. 
    摘要 ( 2052 )   PDF (382KB) ( 397 )  
    于2010年选择内蒙古多伦和河北的围场、沽源3个旗县10个样地的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探讨了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生物多样性与草地生产力和土壤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地区的草地均匀度指数与物种丰富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草地生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与草地生产力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含水量(0~30 cm)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草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全氮呈负相关(P<0.05),且与中上层土壤全氮(10~20 cm)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土壤有机质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表明提高草地多样性可以增加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山茱萸种子形态变异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洑香香**,刘红娜,周晓东,洪雪婷
    2013, 32(1):  27-32. 
    摘要 ( 1861 )   PDF (510KB) ( 342 )  
    山茱萸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沿岸各省地区。由于土壤和气候的影响,分布区间山茱萸种子的形态变异较大。本文对4个省7个山茱萸群体的种子形态指标(种长、种宽、种子体积和种形系数)变异、种子形态指标间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种子形态地理变异趋势和群体聚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不同群体种子形态均存在显著差异;种子宽度与体积呈显著正相关,且二者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种子宽度和种子体积的地理变异趋势明显;基于种子形态指标的聚类分析可将7个群体分为2个聚类群,北方群包括陕西佛坪、陕西汉中和河南栾川,南方群包括安徽宁国、安徽黄山、江苏镇江和安徽旌德。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区域筛选优良山茱萸种源提供参考。
     
    滇西北金沙江流域云南红豆杉群落种内与种间竞争
    李帅锋,刘万德,苏建荣**,郎学东,张志钧
    2013, 32(1):  33-38. 
    摘要 ( 1711 )   PDF (492KB) ( 290 )  
    通过对滇西北金沙江流域云南红豆杉群落45株对象木及205株竞争木的调查,运用Hegyi的单木竞争指数计算了濒危保护植物云南红豆杉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结果表明:云南红豆杉的种内竞争强度随径级的分布呈偏峰曲线,径级在5~10 cm时最大,然后随径级的增加竞争强度呈减少的趋势;云南红豆杉的种间竞争强度(133.61)显著高于其种内竞争强度(76.88),其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种间竞争;云南红豆杉的物种种内种间竞争强度大于丽江铁杉、亮叶杜鹃、红桦、川杨、川滇高山栲、少毛云南楤木等当地常见乔木物种,它们的竞争强度都在5以上;云南红豆杉与整个林分及伴生树种的竞争指数与对象木的胸径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且均服从幂函数关系(CI=aDb),对象木胸径越大,其竞争压力越小。
    山西霍山植物群落种-面积曲线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要元媛,闫明**,毕润成
    2013, 32(1):  39-44. 
    摘要 ( 2892 )   PDF (572KB) ( 331 )  
    采用标准样方调查法,对霍山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面积和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对数)-面积(对数)曲线在各海拔处的R2值较种-面积曲线和种-面积(对数)曲线大,中海拔处的平均物种数最多,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R)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也最大,而Jaccard系数(J)最小。各海拔样地物种数的观察值与种-面积曲线和种-面积(对数)曲线在各海拔样地物种数的预测值接近。
     
    盐分、变温和激素处理对盐生植物异子蓬异型性种子萌发及成苗的影响
    何美香,杜晓峰,陈玲,吕秀云,兰海燕**
    2013, 32(1):  45-51. 
    摘要 ( 2168 )   PDF (1015KB) ( 324 )  
    利用培养皿种子萌发及土壤盆栽方法对新疆特有藜科1年生盐生植物异子蓬(Suaeda aralocaspica)在不同盐分(NaCl和Na2SO4)、变温(4~30 ℃)和激素(GA3)处理下的种子萌发及成苗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异子蓬2种种子在NaCl和Na2SO4  2种盐胁迫下的萌发和休眠特性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黑色种子的萌发率比褐色种子低;黑色种子属于非深度生理休眠,可分别通过15/30 ℃变温处理、4 ℃低温层积30 d及用800 mg·L-1赤霉素处理促进其萌发;盐处理及温度变化对褐色种子的出苗率和成苗率影响显著,对黑色种子则不明显,说明黑色种子萌发存在着持续性的缓萌机制,有利于其形成持久种子库,以上特性均显示出其对初春盐生环境的适应性。
     
    历山自然保护区秃山白树天然种群生命表
    李豪,张钦弟,苗艳明,杨兆静,毕润成**
    2013, 32(1):  52-58. 
    摘要 ( 1784 )   PDF (568KB) ( 547 )  
    秃山白树是中国特有单种属植物山白树的变种,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仅分布于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为更好地了解其种群数量动态,保护该种群持续稳定发展,在历山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地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秃山白树的种群结构,编制了秃山白树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其年龄结构图、存活曲线、死亡曲线、消失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累积死亡率函数曲线、危险率函数曲线和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结果表明:秃山白树种群幼龄级个体数量较多,老龄个体数量较少,表明现阶段秃山白树整体为增长型种群;种群死亡率生长前期高于后期,在Ⅱ和Ⅳ龄级的年龄阶段出现死亡率高峰,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生存率曲线单调下降,累积死亡率曲线单调上升,其下降或增加的幅度是前期高于后期;种群死亡密度函数曲线较为平缓,在Ⅲ龄级死亡密度较大;危险率函数随着龄级的增加不断增大。
    不同土壤类型对北方粳稻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左静红1,2,李景鹏1,杨福1**
    2013, 32(1):  59-63. 
    摘要 ( 2089 )   PDF (373KB) ( 494 )  
    以北方粳稻品种“长白9”、“东稻4”为试材,研究了水稻土(pH=7.25,ESP=7.60)、苏打盐碱土壤(pH=9.11,ESP=32.80)条件下两品种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水稻土相比,在苏打盐碱土壤条件下,两品种大部分穗部性状有显著变化,枝梗数、枝梗长度、枝梗粒数均显著下降;各产量构成因素也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穗粒数显著减少(“东稻4”减少30.0%,“长白9”减少30.5%);单株产量与穗部性状相关分析表明,穗粒数较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的减少主要受每穗一次枝梗数减少的影响,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的减少受每穗二次枝梗数及二次枝梗单枝着粒数减少共同影响;在苏打盐碱土壤条件下,相对一次枝梗来说,二次枝梗粒数更容易受环境影响。
    不同年限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生物标记多样性分析
    林生1,2,庄家强2,陈婷1,2,张爱加2,周明明2,林文雄1,2**
    2013, 32(1):  64-71. 
    摘要 ( 2508 )   PDF (487KB) ( 431 )  
    以1年生、6年生与20年生茶树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对不同年限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年生茶树根际土壤的PLFA总量最大,其细菌、放线菌与原生动物的PLFA含量高于其他土壤样品;20年生茶树根际土壤的真菌PLFA含量高于其他土壤样品,细菌PLFA含量与1年生茶树根际土壤相近(P>0.05),放线菌与原生动物PLFA含量均低于其他土壤样品(P<0.01);在20年生茶树土壤中,一些参与土壤物质循环的微生物类群的丰度在下降,一些代谢能力低的类群丰度增加;土壤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与6年生茶树土壤相比,20年生茶树土壤的脲酶、酸性磷酸单酯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较低,蔗糖酶与多酚氧化酶活性较高;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年限茶树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原生动物各总PLFA与酶活性、土壤肥力因子之间密切相关;随着茶树种植年限的增加,茶树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体现在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降低,适应于贫瘠条件与低代谢能力的种群增多,反映出根际土壤质量与一些关键酶活性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薇甘菊萎蔫病毒寄主范围、传播媒介和危害特点
    王瑞龙1,2,3,陈颖1,2,3,张晖1,2,3,王子叶1,2,3,宫骁1,2,3**
    2013, 32(1):  72-77. 
    摘要 ( 2081 )   PDF (1392KB) ( 439 )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外来入侵植物。本文从田间薇甘菊萎蔫病株中分离获得薇甘菊萎蔫病毒(Mikania micrantha wilt virus,MMWV)。在温室中通过人工摩擦将该病毒接种到9科27种植物上,发现MMWV能侵染其中的6科12种植物。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该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约30 nm。MMWV可由桃蚜(Myzus persicae)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薇甘菊植株接种MMWV毒30 d后,其茎的长度、叶、茎和根的鲜重分别比健康对照植株减少了75.3%、91.6%、79.5%和75.6%,被侵染的薇甘菊出现萎蔫、皱缩、叶畸形等症状。实验室和野外条件均观察到MMWV可以严重抑制薇甘菊的生长,利用MMWV控制薇甘菊的生物入侵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浅黄根须腹菌侵染油松形成外生菌根
    邵东华1,杨喜平2,张晓东1,白淑兰1**,峥嵘1,王琚钢1
    2013, 32(1):  78-81. 
    摘要 ( 1993 )   PDF (1304KB) ( 255 )  
    在实验室盆栽条件下,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60 d实生幼苗为对象,接种浅黄根须腹菌(Rhizopogon luteolus),探讨浅黄根须腹菌是否能侵染油松,并与其形成菌根,以及形成菌根后对油松的生长效应。结果表明:接种浅黄根须腹菌2个月后油松可形成典型的外生菌根,菌根侵染率超过80%,从菌根分支特征看,二叉状菌根占80%,棒状菌根占20%,菌套白色、明显,厚度达90 μm,菌根分支直径0.4~0.6 mm,长度1.5~2.5 mm,外延菌丝白色、绒毛状,多条菌丝缠绕成菌索,长3.5~5.5 mm;浅黄根须腹菌与油松形成菌根后,对油松根系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菌根苗根冠比是对照苗的2.7倍,形成菌根后能显著促进油松对环境中磷的吸收。
     
    西芹种子浸提液处理后黄瓜枯萎病菌弱毒菌株的筛选
    钱程,高晓敏,包妍妍,李杰,云兴福**
    2013, 32(1):  82-90. 
    摘要 ( 1728 )   PDF (694KB) ( 189 )  
    研究了西芹种子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菌落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浸提液处理后病菌致病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连续5代浸提液作用下,50 mg·mL-1的西芹种子乙醇、丙酮浸提液处理与其对照相比,显著抑制了黄瓜枯萎病菌菌落的生长;50 mg·mL-1的西芹种子蒸馏水浸提液处理在1~3代培养过程中,显著抑制了黄瓜枯萎病菌菌落的生长,而在4~5代培养过程中,与其对照相比,抑制菌落生长的差异不显著;用各代经西芹不同浸提液处理的黄瓜枯萎病菌接种到黄瓜上进行致病力测定,并于1周开始发病后调查病情,西芹种子丙酮、乙醇和蒸馏水浸提液处理的病情指数分别由第1代的26.7%、20.8%和22.5%降为第5代的17.5%、3.3%和18.3%;3种浸提液与其对照相比,其病情指数也表现降低,其中,乙醇浸提液处理与其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接种至第5代时,乙醇浸提液处理的病情指数为3.3%,病菌毒力的致弱作用最强。综上所述,西芹种子浸提液不但抑制黄瓜枯萎病菌菌落的生长,而且还能弱化病菌的毒力。实验通过浸提液的连续处理获得了黄瓜枯萎病菌的弱毒菌株。
    人工湿地中指示与病原微生物动态分布及相关性分析
    宋志文**,孙群,徐爱玲,钱生财,刘伶俐,冯梦雪
    2013, 32(1):  91-97. 
    摘要 ( 1977 )   PDF (782KB) ( 437 )  
    选择总大肠菌群(total coliforms)、粪大肠菌群(fecal coliforms)、粪链球菌(fecal streptococci)、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6种指示和病原微生物,采用多管发酵法和倾注平板法研究其在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中的去除效果、相关性及动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人工湿地进水中沙门氏菌数量最多,其次为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产气荚膜梭菌和大肠杆菌,粪链球菌数量最低;人工湿地对不同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去除效果存在差异,对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去除效果最好,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1%、93.4%和84.0%;对沙门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去除效果较差,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8%和63.6%,并且存在较大波动;出水中粪链球菌数量高于进水;人工湿地对指示和病原微生物的去除效果在不同季节间无显著差异,但进水中总大肠菌群数量、进出水中沙门氏菌数量及进水中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在不同季节间存在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以及大肠杆菌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沙门氏菌和粪大肠菌群以及产气荚膜梭菌和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间存在弱相关性。
    不同经营管理方式对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
    叶世森1**,赵士熙2,施丹阳3
    2013, 32(1):  98-105. 
    摘要 ( 1796 )   PDF (587KB) ( 249 )  
    通过对不同经营管理方式下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研究了生产上典型的5种经营管理方式对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不同经营管理方式下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有较大差别,管理精细未用药型的锥栗林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最高,植食性集团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天敌功能集团的相对丰盛度最高,对害虫的自然控制效能高,不利于优势害虫的暴发;相比管理撂荒型,精细的经营管理会提高林冠层物种多样性,而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各功能集团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提高了植食性集团的相对丰盛度。
     
     
    温州天河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方平福,章书声,鲍毅新**,魏德重
    2013, 32(1):  106-113. 
    摘要 ( 1690 )   PDF (562KB) ( 260 )  
    2009年7月—2010年5月分4个季度对温州天河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取样调查,利用生物量、能量和Brey的经验公式计算了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平均值为(7.2264±0.8766) g·m-2,能量平均值为(44360±4373) J·m-2,年平均去灰生物量为(6.51±0.79) g (AFDW)·m-2,年平均生产力为(7.71±0.96) g (AFDW)·m-2·a-1和年平均P/B值为(1.18±0.07);其中以中潮带的次级生产力最高,高潮带次之,低潮带最低;随着潮间带季节变迁,生物量和能量在高潮带和低潮带上变化规律一致,而中潮带季节变化不一致。分析表明:季节和潮区是影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时空变异的2个最重要因素;由于这2个因素的单独和交互作用,使得温州天河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变化既有一定的规律,又呈现出变化程度不一致的复杂格局。
    黄海鳀鱼时空分布季节差异分析
    牛明香1,2**,王俊1,袁伟1,朱建成1,戴芳群1
    2013, 32(1):  114-121. 
    摘要 ( 1893 )   PDF (1507KB) ( 303 )  
    利用1986—2010年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技术,从不同角度阐明在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的双重胁迫下,黄海鳀鱼资源密度时空分布及其变动的季节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鳀鱼空间分布趋势变化明显,冬季,资源密度从调查区域东北部向岸边和南部水域递减,春季,与冬季相反,资源密度由岸边向东部水域递减,夏季,整体上资源密度呈北高南低的趋势,但高值点散乱分布,秋季,与冬季相似,资源密度由东部水域向岸边环形递减,但变化梯度较冬季缓和;鳀鱼资源密度重心季节变化明显,但不同年代变化规律并不相同;1986—2010年,春、夏和秋3个季节,鳀鱼资源密度重心均向北移动,冬季,资源密度重心年间变化明显,但无整体迁移规律;不同季节,鳀鱼资源密度高值聚集区空间分布位置不同。
    十溴联苯醚(BDE-209)对菲律宾蛤仔外套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张喆1,马胜伟1,王贺威1,2,黄志斐1,3,巩秀玉1,3,王涛4,蔡文贵1,贾晓平1**
    2013, 32(1):  122-128. 
    摘要 ( 1657 )   PDF (740KB) ( 229 )  
    采用半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了低(32 μg·L-1)、中(160 μg·L-1)和高(800 μg·L-1)3个浓度BDE-209对菲律宾蛤仔外套膜抗氧化酶(SOD、CAT及POD)活性和GSH、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BDE-209对菲律宾蛤仔外套膜SOD、CAT和POD活性均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低浓度组SOD活性在暴露第2天达到最高,为56.61 U·mg-1 pro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清水恢复7 d后,各浓度组SOD活性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暴露2~15 d,各浓度组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高浓度组CAT活性均在暴露第7天达到最高诱导率;中浓度组POD活性在暴露第1天即达到最高,是空白对照的1.33倍,高浓度组POD活性在清水恢复期间均受到显著抑制作用(P<0.05);随着BDE-209暴露时间的延长,菲律宾蛤仔外套膜MDA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清水恢复3 d后各浓度组MDA含量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BDE-209对菲律宾蛤仔外套膜GSH含量则呈现先诱导后抑制的作用,其中暴露第3天各浓度组GSH含量均达到最低(P<0.05)。BDE-209可诱导菲律宾蛤仔氧化应激反应,SOD、CAT和POD在自由基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GSH含量可作为BDE-209对菲律宾蛤仔胁迫的敏感指标。
     
    福寿螺螺壳对水溶液中Pb2+的去除及其机理
    赵本良1,2,3,彭卉1,章家恩1,2,3**,戴晓燕1,彭莉1
    2013, 32(1):  129-134. 
    摘要 ( 2035 )   PDF (1537KB) ( 490 )  
    福寿螺是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本研究探索了福寿螺螺壳作为吸附材料去除水溶液中Pb2+的特性和机理。结果表明,螺壳粉末对Pb2+的去除率与粉末用量、Pb2+初始浓度、溶液pH值和反应时间有关,水温对其去除率影响不大。Langumir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螺壳粉末对Pb2+的吸附容量为89.29 mg·g-1。扫描电镜分析表明,螺壳粉末去除Pb2+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其表面,小颗粒反应活跃。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被吸附的Pb2+以PbCO3的形式存在于螺壳粉末中,去除Pb2+的机理可能是消耗螺壳中方解石和文石时的离子交换和沉淀反应。研究表明,福寿螺螺壳可成为一种有效的重金属Pb2+吸附剂。
    呼和浩特地区马铃薯田蚜虫的种群动态
    卜庆国1,庞保平1**,张若芳2,孙清华2
    2013, 32(1):  135-141. 
    摘要 ( 2014 )   PDF (569KB) ( 416 )  
    为了给马铃薯田蚜虫种群监测及防治提供必要的基础,田间实地调查了呼和浩特地区马铃薯田蚜虫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地区马铃薯田中的蚜虫主要为桃蚜(Myzus persicae)和棉蚜(Aphis gossypii),其在田间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聚集强度随蚜虫密度的上升而下降。采用最优分割法将蚜虫种群动态划分为4个阶段:(1)初建期。6月上中旬,随着气温的上升和马铃薯幼苗的生长,有翅蚜逐渐迁入马铃薯田,蚜虫只分布在少数植株上、密度低、聚集强度较高;(2)缓慢增长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随着蚜虫的繁殖,密度缓慢上升,蚜虫逐渐扩散,聚集强度高;(3)快速增长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蚜虫繁殖迅速,蚜量急剧上升,蚜虫扩散至全田,聚集强度下降;(4)衰落期。8月下旬以后,随着温度下降和马铃薯植株老化枯死,有翅蚜大量迁出马铃薯田,蚜虫密度迅速下降,只有少数残株上有蚜虫,聚集强度有所回升。
    光肩星天牛对植物源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
    范丽清1,2,严善春1**,孙宗华3,孟昭君1
    2013, 32(1):  142-148. 
    摘要 ( 1619 )   PDF (477KB) ( 216 )  
    为给光肩星天牛引诱剂和驱避剂开发提供基础资料,采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管,测定光肩星天牛成虫对顺-3-烯-1-醇、月桂烯、水芹烯、3-蒈烯、S-α蒎烯、莰烯、R-α蒎烯、S-β蒎烯、柠檬烯、罗勒烯、乙酸乙酯和正己烷等12种植物挥发物5个浓度的EAG和9种挥发物5个浓度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雌、雄虫触角对12种挥发物均有明显的EAG反应(S-α蒎烯对雄虫除外),特别是在0.4和2 mol·L-1两个浓度;雌、雄虫触角对挥发物的感受强度多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行为测试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罗勒烯、月桂烯2种挥发物具有明显的驱避作用(P <0.01)(雌虫对月桂烯无明显行为反应),S-α蒎烯、S-β蒎烯、乙酸乙酯、R-α蒎烯、水芹烯、莰烯等6种挥发物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P <0.01)(雄虫对S-α蒎烯、雌虫对莰烯,无明显行为反应);柠檬烯对雌、雄虫均无明显的驱、诱作用。
    盐城自然保护区射阳河口滩涂迁徙期鸻鹬类的时空分布格局
    侯森林1,2,余晓韵2,鲁长虎2**
    2013, 32(1):  149-155. 
    摘要 ( 1863 )   PDF (764KB) ( 323 )  
    2008年9—11月和2009年3—5月,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射阳河口段滨海滩涂对迁徙期鸻鹬类的时空分布格局开展了研究。共统计到鸻鹬类22种,这些种类在春季均能看到,秋季共统计到13种,春季优势种为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和红颈滨鹬(C. ruficollis),秋季为黑腹滨鹬、红颈滨鹬和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春季迁徙期鸟类的数量明显多于秋季,其比值约为3∶1。鸻鹬类多分布在自然滩涂,人工湿地(养殖塘)上也有一定数量的鸟类分布,但多以栖息为主。2个季节鸻鹬类的物种数在生境间差异均不显著,密度在生境间差异均显著;2个季节优势种黑腹滨鹬的密度在各生境间差异均极显著,红颈滨鹬的密度在各生境间差异均不显著,秋季环颈鸻的密度在各生境间差异极显著;春季鸻鹬类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各生境间差异极显著,秋季差异不显著。
    宁夏引黄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评价
    张爱平**
    2013, 32(1):  156-163. 
    摘要 ( 1502 )   PDF (1174KB) ( 244 )  
    为了明确宁夏引黄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本研究利用改进的输出系数法对宁夏灌区农业氮、磷污染负荷进行了估算。同时,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和污染负荷比从污染负荷总量和污染结构特点两个方面对宁夏灌区所辖市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污染负荷总量方面,根据TN污染负荷分布情况,可将宁夏灌区分为3个区域;Ⅰ区,TN污染负荷总量>2500 t·a-1,主要分布在吴忠市利通区;Ⅱ区,污染负荷总量在1500~2500 t·a-1,包括平罗县、贺兰县、银川市区、永宁县、青铜峡市、中宁县和中卫市;Ⅲ区,TN污染负荷总量<1500 t·a-1,包括石嘴山市和灵武市;按照TP污染负荷;Ⅰ区,TP负荷>130 t·a-1,主要包括中卫市和中宁县;Ⅱ区,TP负荷在70~130 t·a-1,包括平罗县、贺兰县、银川市区、永宁县、青铜峡市、吴忠市利通区和灵武市;Ⅲ区,TP负荷在70 t·a-1以下,主要分布在石嘴山市;根据灌区各地区污染结构特点,可将灌区污染分为3种类型;综合污染Ⅰ型,主要包括中卫城区,该区域呈现农田种植、畜禽养殖和生活污染各占一定比例,影响程度相近的污染结构;综合污染Ⅱ型,主要包括银川市区、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石嘴山市、青铜峡市和中宁县等7个区县;这些区县以种养殖业污染为主,生活污染影响较小;单一污染型,主要包括平罗县和利通区2个区县,平罗县农田种植污染负荷比达到52%,农田种植是其最主要污染源;利通区畜禽养殖污染负荷比达到58%,畜禽养殖是其最主要污染源。
    牛粪强化高含油污泥堆肥生物处理及评价
    王斐1,唐景春1**,林大明2,程秀2
    2013, 32(1):  164-170. 
    摘要 ( 1735 )   PDF (737KB) ( 275 )  
    以农业废弃物牛粪为生物基质,与油泥废弃物按照质量1∶1混合为3 m×3 m×0.35 m的大型堆肥和1 m×0.5 m×0.35 m的小型堆肥,采用现场堆肥法研究了牛粪对石油烃各组分、生物毒性和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初始C/N为26.4,随着堆肥时间的延长,整体呈下降趋势,处理后小型堆肥的C/N为18.4,大型堆肥样品的C/N为18.5,堆体均达到了腐熟;小型堆肥处理堆至115 d后,总石油烃(TPH)降解率达到22.96%;石油烃各组分中饱和烃在堆肥过程中呈减少的趋势;芳香烃在大型堆肥下整体呈升高趋势,小型堆肥下则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发芽指数结果显示,堆肥样品在开始有较大的生物毒性,堆肥过程中发芽指数升高,堆肥结束后由发芽指数得出两种处理方式下的堆肥产物均达到腐熟;由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图谱和图谱聚类分析得出,随着堆肥时间的延长,微生物群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型堆肥与小型堆肥之间石油烃降解性的差异可能是不同堆肥体积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有较大影响所致。
    基于MODIS NDVI的川中丘陵区植被覆盖度景观格局变化
    杨磊,张梅,罗明良**,周旭
    2013, 32(1):  171-177. 
    摘要 ( 1761 )   PDF (1747KB) ( 386 )  
    基于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个时相MODIS NDVI数据,利用ArcGIS 9.3及Fragstas 3.3对川中丘陵区植被景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年尺度上区域植被以中高及高覆盖度为主,2000—2005年总体变化不大,2005年以来,高覆盖度面积锐减,大部分区域转换为中高覆盖;景观特征上,2005年以来斑块破碎性加剧,混杂程度提高,最大斑块指数减少为原来的28%;空间位置上,覆盖度降低的区域集中分布于交通干线、新建城区与重大工程建设用地及其周围区域;10年来川中丘陵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交通等大规模建设用地,叠加农村撂荒问题及其他干扰因子综合影响,区域植被覆盖呈现下降趋势。
    基于分形网络演化算法和混合光谱分解的兰州市中心城区热岛的时空格局
    潘竟虎1**,杨旺明2
    2013, 32(1):  178-185. 
    摘要 ( 1730 )   PDF (2755KB) ( 805 )  
    利用1993年、2001年和2011年的Landsat TM/ETM+热红外遥感影像反演兰州市中心城区地表真实温度,采用面向对象的分形网络演化算法对地温图进行分割,获取热场基元,通过G*指数的空间聚集分析提取热岛范围,在景观级别上选取景观指数,从数量、形状和结构3个方面表征城市热岛空间格局变化,借助混合像元分解技术提取不透水面和植被盖度,探讨城市不透水面和绿地格局与城市热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20年来,兰州中心城区热岛效应大大增强,热岛比例指数提高了1.4倍,城市扩展和热岛增强具有时空一致性;热岛景观斑块数量和密度增加,形状指数和分离度增大,景观趋于破碎化,空间连接性降低;热岛景观等级以低温度等级斑块类型向高温度等级斑块类型转换为主;地表温度与植被盖度呈较显著线性负相关,与不透水面比例呈显著对数正相关。
    基于SWAT模型的白马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径流响应
    王学1,2,5,张祖陆2,3**,宁吉才4
    2013, 32(1):  186-194. 
    摘要 ( 2133 )   PDF (1868KB) ( 457 )  
    以3S技术为依托,在对白马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域SWAT模型,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流域径流的响应,并计算了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对径流深的贡献系数。结果表明:1987—2017年,耕地、居民点及建设用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为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共占流域总面积的96%以上,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所占比例则较小;在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中,有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居民点及建设用地对径流深的贡献系数分别为2.61、0.38和0.34 mm·km-2,说明三者有促进产流的作用,而耕地的贡献系数为-0.11 mm·km-2,说明耕地对径流的产生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综述与专论
    南极海-陆界面营养物质流动和磷循环
    秦先燕,黄涛,孙立广**
    2013, 32(1):  195-203. 
    摘要 ( 2954 )   PDF (635KB) ( 290 )  
    南极大陆气候严寒、营养贫瘠,企鹅、海豹等生物能传递海洋中的营养物质到陆地,这些营养物质是维系南极无冰区生态系统的基础。本文首先阐述了海洋向南极无冰区输入营养物质的方式,重点介绍了生物方式输入的营养物质对无冰区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无冰区向近海输入营养物质的方式及其影响。然后,以西南极法尔兹半岛为例,对企鹅、海豹传输的营养物质磷在陆地、淡水生态系统中的记录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南极近海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机理,估算了磷循环通量。结果表明,南极阿德雷岛磷的外来营养源包括物理输入、生物输入和大气沉降输入3种,其中,生物输入(企鹅粪)占94.34%~99.74%,在近海磷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
    红树林凋落物生产及其归宿
    陈雅萍,叶勇**
    2013, 32(1):  204-209. 
    摘要 ( 2160 )   PDF (441KB) ( 341 )  
    红树林具有很高的凋落物生产量,其生产量受到纬度、潮汐、海水盐度以及气象参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红树林凋落物有4条主要归宿:一部分被底栖动物摄食,主要是蟹类和腹足类;一部分被微生物直接分解;还有一部分以可溶性有机物或是以植物组织的形式输出到毗邻生态系统;余下的则以难分解的或是合成物质的形式进入到红树林底质。国内关于红树林凋落物的研究很多只从定性的角度揭示红树林凋落物的归宿,而缺少定量的实验研究,因而对凋落物各归宿的相对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以前的一些研究忽视了底栖动物的作用,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定量研究凋落物的归宿,关注底栖生物在红树林凋落物周转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期待为正确揭示红树林凋落物的真实归宿提供思路。
    四翅滨藜形态特征及生理生态适应性
    孔东升**
    2013, 32(1):  210-216. 
    摘要 ( 1927 )   PDF (527KB) ( 410 )  
    中国引种优良的荒漠化和盐碱地治理树种四翅滨藜已有20多年时间。本文从形态特征及生理生态学的角度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四翅滨藜的地域分布,适宜引种区划分,形态分类、外部形态特征、叶片解剖结构,种子耐盐性试验,以及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干旱、低温非生物胁迫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抗逆性机理,生物干扰、自然演替及生物多样性等研究,并分析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湖泊的水生态模型
    牛志广,王秀俊**,陈彦熹
    2013, 32(1):  217-225. 
    摘要 ( 2475 )   PDF (610KB) ( 525 )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湖泊中,打破了湖泊的生态平衡。湖泊的水生态模型不仅能够研究湖泊的富营养化现象,而且还可以模拟工业毒物等污染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湖泊管理的有力工具。本文从分析湖泊的污染现状以及污染趋势出发,介绍了湖泊水生态模型的研究现状,并根据模型的模拟对象和空间模拟能力对湖泊水生态模型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介绍了AQUATOX、PAMOLARE、CAEDYM、WASP、OOMAS等比较成熟的模拟湖泊生态系统的模型软件,阐述了它们的产生、发展、主要特点以及应用,总结了当今湖泊水生态模型在模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水生态模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为湖泊水生态模型的选择提供了建议。
     
    方法与技术
    美国华盛顿州溢油自然资源损害简易评估方法及其在厦门湾的应用
    马丽1,陆志强2**,王翠1,李吉鹏2
    2013, 32(1):  226-231. 
    摘要 ( 1399 )   PDF (1441KB) ( 322 )  
    海洋溢油事故多以小型溢油为主,研究快速高效、耗费较低且所需信息量较少的溢油自然资源损害简易评估方法十分必要。本文以美国华盛顿州自然资源损害简易评估方法为框架,根据厦门湾海洋环境特点和生态敏感目标分布状况,确定溢油的环境效应包括溢油的急性毒性,机械伤害和持久性效应以及海洋与河口不同生境类型、鸟类、中华白海豚、文昌鱼、贝类以及旅游休憩行为对溢油的敏感程度,并据此估算模拟厦门湾小型溢油事故的自然资源损害价值。假设厦门湾东部海域某海洋工程施工船舶泄露船用重质燃料油2.4 m3,预测油膜污染影响面积约3.60 km2,其中开阔水域面积约占90%,海洋潮间带裸露沙滩面积约占8%,海洋潮下带沙质面积约占2%。基于溢油的环境效应系数和海洋与河口环境敏感系数计算得出厦门湾自然资源损害价值为9.35万元。
    应用回归树分析双季稻区水稻土地力特征
    王莉莎1,2,李勇2**,沈健林2,刘新亮2,付晓青2,石辉1,黄铁平3
    2013, 32(1):  232-240. 
    摘要 ( 1696 )   PDF (751KB) ( 408 )  
    地力评价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改良土壤和科学施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长沙县2007—2010年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工作,本研究选取影响地力的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等方面共22项指标,以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比作为地力高低的替代指标,采用回归树统计分析方法,对影响双季稻区水稻土地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建模。结果表明:海拔、地形部位、田面坡度、排水能力、输水方式、土壤母质、土壤质地、耕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效氮含量为影响长沙县双季稻水稻土地力的主要因子,并且可用这10个因子对地力特征进行较好的模拟。回归树方法对分析大容量、多变量数据间的复杂关系具有很好的效果,可推广用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地力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