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2-12-10
    目录
    目录
    2012, 31(12):  0. 
    摘要 ( 926 )   PDF (477KB) ( 188 )  
    研究报告
    不同年龄杜香兴安落叶松林粗木质残体贮量及特征
    王飞1,张秋良1**,王冰1,包也2,高孝威1,李大勇1,叶冬梅1
    2012, 31(12):  2981-2989. 
    摘要 ( 1712 )   PDF (580KB) ( 335 )  
    以大兴安岭杜香兴安落叶松林为对象,采用2类标准分析不同年龄林分粗木质残体(CWD)的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及腐烂等级,揭示CWD特征及贮量的变化。结果表明:Harmon标准计算的密度、体积和生物量为350~659株·hm-2、2.64~38.27 m3·hm-2和1.13~8.52 t·hm-2,分别比LTER标准高出52.07%~92.38%、17.44%~63.13%和16.88%~22.11%。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Harmon标准计算的CWD密度呈“U”型分布,体积和生物量均呈近似正态分布;LTER标准计算的CWD密度从中龄林开始逐渐上升,体积和生物量则逐渐降低。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2类标准计算的腐烂等级高的CWD密度、体积和生物量比例均逐渐增加,其中幼中龄林以Ⅰ-Ⅱ级腐烂为主,近成熟林以Ⅱ-Ⅲ级为主。群落由兴安落叶松和白桦构成,兴安落叶松CWD在数量、体积和生物量上均占76%以上。
     
    科尔沁沙地灌丛的“虫岛”效应及其形成机理
    赵哈林1**,刘任涛2,周瑞莲3,赵学勇1,张铜会1
    2012, 31(12):  2990-2995. 
    摘要 ( 2967 )   PDF (439KB) ( 301 )  
    为了了解沙地灌丛对于土壤动物是否存在聚集作用,于2008—2009年在科尔沁沙地调查了流动沙地小叶锦鸡儿和黄柳灌丛内外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流动沙地灌丛内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密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较灌丛外流沙地分别高125.0%~175.0%、52.8%~263.9%和34.6%~57.1%,显现出明显的“虫岛”效应,其中小叶锦鸡儿灌丛的“虫岛”效应大于黄柳灌丛;灌丛内外土壤优势动物类群虽然相同,并有少量共有类群,但灌丛下聚集了多个流沙裸地没有的大型土壤动物类群,群落功能群结构也发生明显改变;流动沙地灌丛的“虫岛”效应主要源于灌丛的小气候效应和肥岛效应,其降风滞尘、遮蔽暴晒、改善土壤质地和养分条件的作用是导致流动沙地灌丛“虫岛”效应形成的主要机理。
    东南沿海潮间带防护林主要树种的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策略
    黄敏参1,杜晓娜1,廖蒙蒙1,陈鹭真1,林光辉1,2**
    2012, 31(12):  2996-3002. 
    摘要 ( 1922 )   PDF (673KB) ( 385 )  
    为了比较中国东南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的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策略,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和PAM-2100叶绿素荧光仪对福建沿海防护林5个主要树种的光合特性以及荧光特性进行测定,并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量化这些植物的水分来源利用比例以及水分利用效率。4种红树植物的光合同化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显著高于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光合同化速率显著高于3个乡土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叶片的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半饱和光强(Ek)、Fv/Fm均显著大于乡土红树植物,表明无瓣海桑光合能力大于其他红树植物。植物茎木质部水稳定同位素的测定表明,外来种木麻黄和无瓣海桑主要利用地下水,而未利用海水和雨水;3种乡土红树植物主要利用地下水,但也利用海水和雨水的混合水。木麻黄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4种红树植物,但4种红树植物间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秋茄(Kandelia obovata)和无瓣海桑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但二者显著高于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及木麻黄,说明前二者对水分的利用优于后三者,更适应于水分成为植物生长与存活限制因子的高盐环境。
    滇池流域人工林群落结构及水土保持效益
    胡长杏1,2,彭明春1,王崇云1**,杜建海1,李博3,陈振亮4,付琦1
    2012, 31(12):  3003-3010. 
    摘要 ( 2068 )   PDF (750KB) ( 248 )  
    以滇池流域5种主要人工林(柏木林、桉树林、银荆林、华山松林和云南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调查,分析群落结构特征,并构建了由植被、枯落物、土壤、地形4个因子组成的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在对所选取的8个指标进行标准化、确定权重的基础上,运用理想点综合评价方法评价其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各人工林群落优势种重要值(IV)分别为:柏木89.69、桉树74.27、银荆96.35、华山松84.93、云南松65.65。桉树林、云南松林分层物种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柏木林、银荆林和华山松林分层物种多样性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云南松林的群落总体物种多样性最高,华山松林和桉树林次之,柏木林较低,银荆林最低。各人工林水土保持效益依次为:云南松林>华山松林>柏木林>桉树林>银荆林,表明乡土树种作为水土保持林具有一定的优势。不同人工林在物种多样性及水土保持效益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应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及搭配方式,提升其生态功能,控制水土流失。
    不同立地条件下南方红豆杉幼苗的生长和生理特性
    刘建福1**,王明元1,杨晨1,范燕萍2,刘春冬3,傅建卿3
    2012, 31(12):  3011-3017. 
    摘要 ( 1899 )   PDF (692KB) ( 283 )  
    为阐明不同立地条件下南方红豆杉的生长发育、光合特性、活性氧代谢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本试验以2年生南方红豆杉幼苗为材料,在福建省泉州地区开展桉树林、樟树林和空地3种生境下南方红豆杉幼苗的生长和生理特性研究,探索适宜南方红豆杉幼苗生长的环境特点。结果表明:桉树林和樟树林下南方红豆杉幼苗的株高和新梢长度显著高于空地,桉树林和樟树林有利于南方红豆杉幼苗的生长;桉树林和樟树林下南方红豆杉幼苗叶绿素b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空地,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也高于空地;桉树林和樟树林下南方红豆杉幼苗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高于空地,蛋白质含量低于空地。桉树林和樟树林下南方红豆杉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空地,而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空地;这可能是空地生境对南方红豆杉幼苗产生一定的光胁迫效应,桉树林和樟树林可为南方红豆杉幼苗生长提供必要的遮荫环境,有利于南方红豆杉幼苗的生长。

     
    阿拉善荒漠优势植物可溶性糖的季节变化
    李培广1,2,周海燕1**,陈翠云1,赵昕1,刘扬1
    2012, 31(12):  3018-3023. 
    摘要 ( 1587 )   PDF (574KB) ( 353 )  
    研究了阿拉善荒漠天然植被区优势植物梭梭、白刺、霸王、红砂和珍珠叶片的葡萄糖、果糖、蔗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在不同生长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梭梭和珍珠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在季节变化中呈明显的“V”型特征;白刺和红砂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在不同生长季节的变化特征为“N”型;霸王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季节变化呈明显的“W”型。在不同的生长季节,红砂和珍珠的蔗糖/己糖比>1,并且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荒漠优势植物在不同生长季节积累的可溶性糖中,蔗糖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果糖,葡萄糖所占的比例最小。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荒漠植物的生理调节机制和适应方式。
     
    滇西北云南红豆杉群落结构与更新特征
    刘万德,李帅锋,张志钧,苏建荣**
    2012, 31(12):  3024-3031. 
    摘要 ( 2161 )   PDF (613KB) ( 315 )  
    以云南西北部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在兰坪县、香格里拉县和宁蒗县的野外样地调查数据,分析了云南红豆杉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结构及云南红豆杉更新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红豆杉群落主要物种包括玉山竹(Yushania niitakayamensis)、云南铁杉(Tsuga dumosa)、云南红豆杉、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云南箭竹(Fargesia yunnanensis)。香格里拉县具有较高的科、属、灌木物种丰富度,但乔木、藤本及总物种丰富度在3个地点之间无显著差异。兰坪县和香格里拉县均在较低径级和高度级中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而宁蒗县则在第Ⅱ径级和第Ⅱ高度级中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云南红豆杉野生种群实生苗更新困难,但云南红豆杉具有较强的萌生能力,萌生个体多度与实生个体多度比为1.314,萌生方式主要为干基萌生和干萌生;宁蒗县萌生个体最多,但3个地点萌生植株平均胸径和平均高无显著差异。
    莱州湾湿地柽柳叶片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荣戗戗1,2,刘京涛2**,夏江宝2,陆兆华1,2,郭彩虹1,2
    2012, 31(12):  3032-3037. 
    摘要 ( 2238 )   PDF (553KB) ( 454 )  
    以莱州湾湿地柽柳为研究对象,分析柽柳叶片N、P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季节动态及其与土壤盐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莱州湾湿地柽柳叶片中N、P含量及N/P分别为18.39~32.86 g·kg-1、1.02~3.16 g·kg-1和8.62~23.66;平均值为25.74 g·kg-1、1.75 g·kg-1和15.86。叶片中N、P含量随季节的变化呈现先减小再增加的“倒抛物线”型变化趋势;而N/P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再逐步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莱州湾湿地柽柳的生长在生长季初期(5月)主要受N限制,而生长季中期和后期(7—10月)主要受P限制。柽柳叶片中N含量与土壤盐含量存在一定正相关(P=0.063),P含量与土壤盐含量呈负相关(P<0.05),N/P与土壤盐含量呈正相关(P<0.01)。
    湘中丘陵区毛竹纯林、竹杉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库动态
    漆良华1,杜满义1,范少辉1**,岳祥华1,艾文胜2,孟勇2,杨明2
    2012, 31(12):  3038-3043. 
    摘要 ( 1607 )  
    研究了湘中丘陵区毛竹纯林、竹杉混交林土壤总有机碳及不同形式活性有机碳储量的垂直分布与季节动态。结果表明:竹杉混交林总有机碳及不同形式活性有机碳储量均高于毛竹纯林,SOC、MBC、HWC、WSOC和ROC平均储量分别是毛竹纯林的1.20、1.74、1.35、1.15和1.27倍,0~20 cm土层是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分布区;不同形式有机碳储量季节动态存在差异,表现为SOC以1月最高,10月最低,MBC 7月最高,1月份最低,ROC 10月最高,4月最低,1月WSOC储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竹杉混交林不同形式活性有机碳储量所占比例均高于毛竹纯林,土壤碳库稳定性较差,土壤ROC储量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最大,MBC次之,WSOC较低,HWC最低,分别为18.85%~19.93%、0.34%~0.49%、0.24%~0.25%和0.19%~0.22%;SOC与不同形式活性有机碳均呈正相关,ROC与MBC、HWC,MBC与HWC,HWC与WSOC的正相关关系也达显著水平。
     
    盐分对滨海湿地植物番杏生长和光合特征的影响
    贺林1,王文卿1,林光辉1,2**
    2012, 31(12):  3044-3049. 
    摘要 ( 2178 )   PDF (589KB) ( 269 )  
    筛选耐盐又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品种是滨海地区生态修复工程的关键。本研究通过砂培方式对番杏(Tetragonia tetragonoides)幼苗进行不同盐度(0、100、200、300、400、600 mmol·L-1)处理,7周后测定其生长指标、生物量、光合和荧光参数,探讨番杏的耐盐能力。结果表明:番杏生长的适宜盐度范围为0~400 mmol·L-1,受抑制盐度为600 mmol·L-1,说明番杏是一种耐盐性较高的盐生植物;番杏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气孔限制值则相反;高盐通过影响番杏光合系统Ⅱ反应中心的关闭程度、光化学反应吸收光的比例和电子传递速率来抑制叶片光合速率,从而降低其生长速率;番杏是一种耐盐性高、具有食用价值的盐生植物,值得在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推广。
    灵空山自然保护区油松辽东栎林建群种关联性
    焦文婧1,郭东罡2,张婕3,上官铁梁1,2**
    2012, 31(12):  3050-3057. 
    摘要 ( 1702 )   PDF (1340KB) ( 256 )  
    以山西灵空山自然保护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林4 hm2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O'ring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油松-辽东栎林建群种的不同空间格局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松种群不同空间的关联性表现为0~20 m小尺度上的正关联,辽东栎种群不同空间的关联性基本表现为无关联;上层辽东栎与油松各层之间及上层油松与中层辽东栎的空间关联性在0~20 m的水平空间尺度上表现为负关联,>20 m的水平空间尺度上表现为无关联,中层辽东栎与下层油松的空间关联性在0~10 m的水平空间尺度上表现出不显著的正关联,>10 m的尺度上表现出无关联,中层辽东栎与中层油松、下层辽东栎与油松各层的空间关联性则表现出无关联;油松和辽东栎种内的垂直空间关联性均表现为正关联或无关联,而二者的种间关联性在0~20 m的小尺度垂直分布格局上表现出负关联。
    子午岭辽东栎林不同组分碳含量与碳储量
    王娟1,陈云明2,3**,曹扬2,3,周建云1,侯磊1
    2012, 31(12):  3058-3063. 
    摘要 ( 1900 )   PDF (445KB) ( 350 )  
    黄土高原碳储量及碳密度的准确估计对全球碳失汇的研究有重要贡献。通过研究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辽东栎天然次生林不同组分的碳含量及碳储量,为准确估算黄土高原森林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辽东栎中幼林、近熟林和成熟林乔木干、皮、枝、叶、根的碳含量分别为44.16%~47.01%、44.09%~45.50%、43.17%~4625%、44.67%~4636%和38.93%~4110%;灌木层叶、枝、根的碳含量分别为44.39%~46.26%、30.19%~48.95%和28.06%~40.13%;草本层地上、地下的碳含量分别为28.38%~45.27%和24.53%~46.06%;枯落物层的碳含量为32.10%~32.90%。3个林龄段乔木层碳储量依次为32.78、35.51和43.79 t·hm-2,灌木层碳储量依次为3.31和1.72、0.87 t·hm-2,草本层碳储量为0.32、0.77和0.64 t·hm-2,枯落物层碳储量为6.03、3.14和4.37 t·hm-2。在3个林龄段,辽东栎群落的碳储量依次为42.45、41.41和49.67 t·hm-2。由此可知,在子午岭区,辽东栎成熟林的碳储量最大。3个林龄天然辽东栎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均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因此,本研究认为,成熟林的碳储量对黄土高原子午岭区天然辽东栎林碳储量的贡献最大,在今后估算该区辽东栎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时应予以重视。
    脱水过程中两种结皮藓类植物的光合特性
    陈翠云1, 2**,李新荣1, 2,赵昕1, 2
    2012, 31(12):  3064-3069. 
    摘要 ( 1638 )  
    土生对齿藓(Didymodon vinealis)和真藓(Bryum argenteum)是沙坡头地区用于固沙的生物土壤结皮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研究了脱水过程中这2种藓类的光合特性,检测了其光合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水分含量的降低,土生对齿藓和真藓的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及光系统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而离子渗漏率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则显著升高,且均与水分含量呈正相关。真藓的这些光合参数的变化程度比土生对齿藓更为明显。以上结果说明,脱水导致土生对齿藓和真藓的蛋白质含量减少,胞膜完整性遭受破坏,进而降低PSII反应中心活性,最终导致光合作用能力的下降。
    油菜素内酯对低氧胁迫黄瓜幼苗根系有氧呼吸同工酶表达的影响
    陆晓民1,2,孙锦1,郭世荣1**,何立中1,王丽萍1,阳燕娟1
    2012, 31(12):  3070-3074. 
    摘要 ( 1882 )   PDF (1075KB) ( 244 )  
    探讨了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低氧胁迫黄瓜幼苗根系有氧呼吸同工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氧胁迫增强了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琥珀酸脱氢酶(SDH)、苹果酸脱氢酶(MDH)及苹果酸酶(ME)同工酶的表达,并产生了一些新的条带;低氧下施用10-3 mg·L-1的外源EBR处理后6、9 d时IDH、MDH同工酶的表达分别比单纯低氧处理提高了52.8%、13.6%及39.1%、11.3%,ME同工酶的表达在处理3 d时比单纯低氧处理提高了11.6%,SDH同工酶表达6、9 d时则分别比单纯低氧处理下降了42.9%和36.1%。可见,低氧胁迫下营养液添加EBR可调节黄瓜根系IDH、SDH、MDH及ME同工酶的表达,进而有利于缓解低氧胁迫对黄瓜幼苗根系的伤害。
    河南省夏玉米花期连阴雨灾害风险区划
    成林1,2,刘荣花1,2**
    2012, 31(12):  3075-3079. 
    摘要 ( 1662 )   PDF (1359KB) ( 303 )  

    花期连阴雨灾害直接影响夏玉米高产稳产,灾害风险区划研究可为开展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依据。利用1961—2010年河南省夏玉米抽雄至吐丝期间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夏玉米产量资料,统计了河南省夏玉米花期连阴雨平均发生频率与范围,构建了连阴雨天气风险强度序列,采用拉格朗日插值法,通过期望产量提取了花期连阴雨灾损率序列,最终形成了花期连阴雨灾害风险区划指数,对全省夏玉米花期连阴雨开展区划。结果表明:黄河以北大部、豫中局部及南阳盆地东部等地区灾害风险指数在0.25以下,为低风险区,低风险区站点占全省的33.3%;而豫北北部、豫东和淮南大部风险指数在0.50以上,为高风险区,占全省的14.8%。
    壳寡糖对干旱胁迫下油菜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李艳1,曾秀娥4,李洪艳1,马清温3,赵小明2,杜昱光2,王青5**
    2012, 31(12):  3080-3085. 
    摘要 ( 2211 )   PDF (725KB) ( 261 )  
    以世界主要油料作物油菜(Brassica napus L.)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干旱胁迫下外施壳寡糖对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壳寡糖处理早期油菜叶片SOD和POD活性明显下降,后期SOD和POD活性明显升高;壳寡糖处理后脯氨酸含量明显升高。壳寡糖还能够诱导光系统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系统II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和光系统II电子传递量子产量(ΦPSⅡ)明显提高,同时初始荧光(Fo)和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N)明显降低。此外,壳寡糖还能够提高油菜叶片相对含水量。研究表明,外施壳寡糖改善了油菜抗旱相关的生理指标进而增强其抗旱能力。
    基于能值分析的环洞庭湖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效率
    朱玉林**,李明杰,龙雨孜,王茂溪,侯茂章,李晓敏
    2012, 31(12):  3086-3093. 
    摘要 ( 1497 )   PDF (505KB) ( 237 )  
    为探究湖南环洞庭湖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率,揭示其中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本文借鉴HT Odum的能值研究方法,以该系统2009年能值投入产出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能值结构、功能和效率。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该系统经济较发达,机械化、现代化程度较高,其中,化肥能值和农业机械能值占比分别为47.13%和10.62%,能值密度为8.77×1011 sej·m-2·a-1;系统能值产出不平衡,种植业能值产出比重大,林业和渔业的能值产出比例相对偏低;人均产出能值的货币价值为31873.56元,远远大于该系统人均地区经济总产值24761.14元,表明系统产品的市场定价明显偏低,尤其是种植业产品,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未得到市场体现;环境负载率为1.74,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40;人口承受力为4.91×105人(该区域农业从业人口为3.15×106人),说明系统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是很大,但系统人口承受力超载。总之,进一步缩小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继续对种植业产品实行价格保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转移剩余劳动力是当前该区域农业政策的基本取向。
    氮肥和密度对双季杂交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刘文祥1,青先国2**,艾治勇3
    2012, 31(12):  3094-3101. 
    摘要 ( 1840 )   PDF (896KB) ( 356 )  
    以早稻“陆两优996”,晚稻“Y两优86”为试验品种,设4个氮肥水平、3个栽插密度,研究了双季超级杂交稻在不同氮肥水平和栽插密度条件下的干物质积累、冠层光能截获率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特性。结果表明:早晚稻产量与氮肥水平呈现单峰曲线关系,以中氮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10245.04和11015.37 kg·hm-2,有效穗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每穗实粒数以中氮处理(早N135、晚N180)最高,分别达143.92和142.80粒·穗-1;3个栽插密度之间早晚稻产量差异不显著,且对早稻产量构成因子无显著影响,但对晚稻有效穗、结实率的影响有极显著差异,高密度处理有效穗高、结实率低,低密度处理有效穗低、结实率高;氮肥与密度互作对早晚稻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从高产高效节氮栽培综合考虑,双季早稻“陆两优996”和晚稻“Y两优86”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135和180
    kg·hm-2,栽插密度为45×104和30×104穴·hm-2
    盐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品系)甘薯苗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戚冰洁1,2,汪吉东2,马洪波2,陈杰2,张永春2,徐阳春1**,常志州2
    2012, 31(12):  3102-3108. 
    摘要 ( 1830 )   PDF (743KB) ( 378 )  
    以12个基因型(品系)甘薯幼苗为材料,NaCl(0和85 mmol·L-1)胁迫处理20 d,研究了不同基因型甘薯幼苗的生长规律及光合特性。结果表明:盐胁迫抑制甘薯幼苗的生长,“浙紫1号”、“徐薯22”和“徐薯18”受影响较轻,“烟薯25”和“廊薯712”受盐害较严重;NaCl处理下,各基因型甘薯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均维持在75%以上,且品种间差异不大;受盐分影响甘薯幼苗的叶绿素含量指数(CCI)、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瞬时水分利用率(iWUE)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CCI与Pn表现较好的品种为“浙紫1号”和“徐薯18”,但“浙紫1号”Gs受盐分影响较大,盐害指数(SSI)为22%;“烟薯25”对盐分敏感,CCI、PniWUE的SSI指数较低;12个甘薯基因型中,导致“徐薯18”、“川211”和“浙紫1号”光合效率降低的主要因素为气孔限制因素,且NaCl胁迫下光合效率较高;其余9个品种则属非气孔限制因素,但品种间盐敏感程度不同;综合比较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12个基因型甘薯幼苗耐盐性表现较好的品种为“浙紫1号”和“徐薯18”。
     
    赤子爱胜蚓对不同猪粪和秸秆的分解作用
    董炜华1**,殷秀琴2,辛树权3
    2012, 31(12):  3109-3115. 
    摘要 ( 1746 )   PDF (654KB) ( 278 )  
    通过赤子爱胜蚓对发酵后猪粪(粮食猪粪、饲料猪粪)和秸秆(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及其不同质量比例(1∶1或3∶1)混合物料进行摄食分解后,对物料前后及不接种赤子爱胜蚓的对照样品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发现赤子爱胜蚓处理90 d后的不同物料质量均减少,减少的质量显著多于不接种蚯蚓的对照处理(P<0.01)。赤子爱胜蚓对猪粪与秸秆混合物料的分解量多于纯猪粪和纯秸秆(P<0.01)。猪粪与玉米秸秆的混合物,经蚯蚓处理后,混合物料减少的质量显著多于猪粪与水稻秸秆混合物中物料减少的质量(P<0.05)。经蚯蚓处理后,饲料猪粪混合比例为3∶1的物料质量损失显著多于混合比例为1∶1的物料质量损失(P<0.01),而粮食猪粪混合比例为1∶1的物料质量损失与混合比例为3∶1的物料质量损失差异不显著(P>0.05)。接种赤子爱胜蚓后,物料的全氮和速效氮、全磷和速效磷以及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增加,有机质和pH值降低。粮食猪粪和玉米秸秆以质量1∶1的比例进行混合物料的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幅度最大,表明赤子爱胜蚓对此混合物料的分解作用最大。本研究可为猪粪和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水温对刀鲚幼鱼耗氧率、窒息点、血糖及肌肝糖元指标的影响
    徐钢春1,聂志娟1,薄其康2,徐跑1,顾若波1**
    2012, 31(12):  3116-3120. 
    摘要 ( 1375 )   PDF (538KB) ( 247 )  
    实验测定了不同水温条件下刀鲚(Coilia nasus)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并对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以及水温对刀鲚幼鱼血糖及肌肝糖元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刀鲚运输、养殖生产中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和养殖工艺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试验水温(16 ℃~28 ℃)条件下,刀鲚幼鱼的耗氧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大,耗氧率(R)与水温(T)的回归方程为R=0.988T2-32.36T+343.7,相关系数为0.96;刀鲚幼鱼的耗氧率具有昼夜节律性,耗氧高峰出现在7:00,低谷在21:00;刀鲚幼鱼的窒息点与水温显著相关,窒息点A(mg·L-1)与水温T(℃)的回归关系为A=0.9397T0.8001,R2=0.98。刀鲚幼鱼血清中血糖含量在水温16 ℃~24 ℃阶段保持相对稳定,血糖含量在17.24~19.79 mmol·L-1,肌肉和肝脏糖元含量均呈波浪式变动;但在水温24 ℃~28 ℃阶段,血糖含量随水温上升而显著升高,而肌肉和肝脏糖元含量均显著降低。
    黑河上游天然草地蝗虫密度与地形关系的GAM分析
    李丽丽,赵成章**,殷翠琴,王大为,张军霞
    2012, 31(12):  3121-3126. 
    摘要 ( 2190 )   PDF (555KB) ( 380 )  
    地形差异性导致的环境异质性是小尺度范围内生物空间格局形成与维持的重要机制之一,也是导致物种密度分布差异的前提条件。借助GIS和S-Plus软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于2009年7—8月对影响蝗虫分布的地形因子进行了研究,在定量分析黑河上游祁连山区北坡地形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区域蝗虫密度与地形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蝗虫密度受地形因子影响的顺序为坡向>海拔>坡度>坡位>平面曲率>剖面曲率;蝗虫密度在坡位、平面曲率以及剖面曲率各个梯度上的分布比较均衡,在坡向和坡度梯度上呈二次抛物线分布,在海拔梯度上呈“S”曲线分布;从分布区域上来看,蝗虫主要分布在海拔2550~2650 m区域,坡向上则主要集中在西北坡和西坡,与实际观测情况一致。蝗虫密度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分布状态反映了地形特征对水热等条件的影响,使蝗虫分布格局呈现多元化和以及破碎化状态。
    农业景观步甲多样性时间格局及其与景观结构的关系
    张旭珠,常虹,张鑫,段美春,李骁,宇振荣,刘云慧**
    2012, 31(12):  3127-3132. 
    摘要 ( 2197 )   PDF (760KB) ( 298 )  
    于2009年5—9月在北京密云县采用陷阱法对玉米地、花生地、果园和林地4种生境中步甲群落进行取样,并采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了景观中优势生境类型——玉米地中步甲群落及其捕食性步甲功能群多样性的季节分布,及其与周围100、250和500 m半径范围内景观格局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下,8月步甲群落、捕食性步甲类群的个体数和物种数均达到最大;5月玉米地中步甲群落的物种数与取样点100 m半径范围内的景观连接度呈正相关,8月步甲群落个体数和500 m半径范围内的景观连接度呈负相关;5月玉米地中捕食性步甲群落不论是个体数还是物种数均与取样点100 m半径范围内景观连接度呈正相关,而8月捕食性步甲的物种数则与100 m尺度范围内的半自然生境的类型数呈负相关。可见,景观连接度、半自然生境的类型数对步甲及其中捕食性步甲群落动态的关键季节的多样性状况有显著影响,合理规划农田半自然用地类型组成、增加景观连接度可促进步甲群落多样性保护及其害虫生物控制功能的发挥。
    西双版纳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对缓解人象冲突的效应
    郭贤明1,何謦成2**,王兰新1,杨正斌1,李中员3,朱子悦4
    2012, 31(12):  3133-3137. 
    摘要 ( 1670 )   PDF (724KB) ( 284 )  
    建设食物源基地的目的是招引亚洲象返回保护区深处而减少周边村寨的人象冲突。2005—2010年对勐养子保护区食物源基地内亚洲象活动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亚洲象在基地的活动规律,结合基地周边村寨的亚洲象肇事情况,研究了基地对亚洲象和周边村寨的影响,以探讨基地对缓解人象冲突的效应。结果表明:基地提供大量食物招引亚洲象,对缓解人象冲突有一定作用;亚洲象在基地活动的月节律和日节律与当地农作物的播种、成熟时间以及日常劳作时序基本一致;食物匮乏时,亚洲象取食引种的外来植物王草,或是进入周边村寨取食作物,并出现距离基地越近,亚洲象肇事越严重的现象。因此,认为食物源基地建设应格外关注其位置布局和更恰当的植物配置。
    长江口刀鲚渔汛特征及捕捞量现状
    刘凯,段金荣,徐东坡,张敏莹,方弟安,施炜纲**
    2012, 31(12):  3138-3143. 
    摘要 ( 1553 )   PDF (1693KB) ( 381 )  
    于2010—2012年,在长江南支宝山水域和北港水域设置调查断面,研究了长江口刀鲚渔获规格、渔汛特征及捕捞量。结果表明:调查期内刀鲚汛期平均全长为(316±36) mm,平均体长为(294±35) mm,平均体重为(99±37) g;单船全汛捕捞量为65.9~875.4 kg,均值为338.7 kg;日均捕捞量变幅为2.3~23.4 kg·d-1,均值为9.4 kg·d-1;长江口刀鲚汛期有证总捕捞量为8.2~109.4 t,平均为42.3 t;宝山水域单船捕捞量各项指标均低于北港水域;2010—2012年刀鲚发汛时间最早为2月23日,最晚为3月5日,3月末—4月中旬为旺汛期,旺汛期捕捞量比例为60.96%~82.62%;刀鲚汛期捕捞量与水温和潮汛关系密切,通常水温升至12 ℃附近时开始进入旺汛期,各年份最高日捕捞量对应的水温介于-13  ℃~14.5 ℃,平均为13.7 ℃;调查期间低潮期捕捞量占汛期总捕捞量的比例显著高于高潮期,其中低潮期捕捞量比例最高为82.97%,最低为62.05%。
    昆明树木园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
    王婧1,聂晶1,张立敏2,谢永辉1,李正跃1,3,张宏瑞1,3**
    2012, 31(12):  3144-3149. 
    摘要 ( 1972 )   PDF (497KB) ( 334 )  
    为了解昆明树木园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特征,于2010年5月—2011年9对昆明树木园中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圆柏(Sabina chinensis)、玉兰(Magnolia denudata)、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红枫(Acer palmatum cv. Atropuceum)共5个树种的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共采获无脊椎动物25237头,隶属于2门5纲18目15科,其中蜱螨目和弹尾目为优势类群;缨翅目、伪蝎目、半翅目和革翅目为常见类群。采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来衡量5个树种的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结果表明:5个树种的枯枝落叶层中无脊椎动物群落物种组成相似,群落中时空异质性较低;5个树种的枯枝落叶层中共采集菌食性蓟马375头,隶属1科、3属、4种,其中,奇管蓟马属(Allothrips)为云南新纪录属,同时也是昆明树木园菌食性蓟马群落中的绝对优势类群。
    太白山北坡冬、春季鸟类群落多样性
    罗磊1,赵洪峰2,张宏3,李先敏3,侯玉宝1,高学斌1**,李双喜3
    2012, 31(12):  3150-3159. 
    摘要 ( 1859 )   PDF (621KB) ( 327 )  
    2009年11月(冬季)、2010年4月和2011年3—4月(春季),依据海拔和典型植被将秦岭主峰太白山北坡划分为6种生境类型,在各种生境中选择典型样区划定样线并采用样线法对鸟类进行调查。根据鸟类的统计数量和估算面积计算鸟类的相对密度,并根据密度等级划分各生境类型中优势种和常见种。结果表明:2个季节共记录鸟类121种,隶属于12目40科71属,其中,留鸟92种,夏候鸟24种,旅鸟5种;冬春季节各生境带的鸟类组成均以留鸟为主;不同生境带相同季节和同一生境带不同季节鸟类组成和密度及密度频次组成有一定差异;不同的生境带中优势种和常见种不同,而且在冬、春也有变化;中海拔人为干扰阔叶林带冬、春季鸟类多样性指数均最高,中海拔阔叶林带鸟类均匀度指数均最高;相邻生境带的相似性指数普遍高于不相邻生境带。除中高海拔针阔混交林带比相邻的前一植被带的鸟类物种数有所上升之外,物种的丰富度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减少,鸟类物种组成与夏、秋季相比有较大的变化。
    全球电力碳足迹及其当量因子测算
    方恺1,2,朱晓娟2,高凯2,沈万斌2**
    2012, 31(12):  3160-3166. 
    摘要 ( 1823 )   PDF (625KB) ( 393 )  
    电力碳足迹旨在测度发电过程中所引起的生命周期CO2排放水平。本研究从地球碳循环的角度入手,在综合大量研究数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电力来源的碳排放特征,结合地表覆被的碳吸收能力,分类测算了全球平均电力碳足迹当量(即单位电力消费量所产生的生命周期碳足迹),并实证分析了2000—2008年全球电力碳足迹的构成及变化。结果表明:煤炭类火电(以下简称煤电)、石油类火电、天然气类火电、水电和核电的全球平均碳足迹当量分别为131.3×10-6、95.8×10-6、56.6×10-6、38.8×10-6、1.9×10-6 hm2·(kW·h)-1,火电特别是煤电的环境影响显著大于水电和核电;2000—2008年,全球电力碳足迹由730.7×106 hm2增至1101.8×106 hm2,其中火电占比由60.0%增至68.1%,煤炭取代石油成为火电碳足迹的主要构成部分,而水电和核电占比则分别降至30.7%、1.3%;全球电力结构总体趋于劣化,平均碳排放系数由265.8×10-3 kg·(kW·h)-1增至315.4×10-3 kg·(kW·h)-1,火电特别是煤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力碳排放的强度与规模。
    上海大莲湖退渔还湖工程水环境改善效果
    徐霞,王庆,刘华,赵晖,姜昊,冷欣,安树青**
    2012, 31(12):  3167-3173. 
    摘要 ( 1717 )   PDF (1025KB) ( 335 )  
    于2010年4月—2011年2月逐月对上海大莲湖退渔还湖生态修复工程跟踪调查与监测,对工程前后大莲湖水环境理化指标进行分析比较,评估工程修复之后大莲湖水环境的改善效果。生态修复区内TP、TN、NO3--N、NH4+-N和COD比工程区外对照点分别降低了62.5%、72.2%、92.9%、63.3%和8.9%,溶解氧提高了11.1%,叶绿素a、浮游植物丰度和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别比工程区外降低了47.7%、15.3%和48.0%;生态修复工程区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而工程区外为Ⅳ类水;出水水质明显优于进水水质。修复工程区浮游植物区系得到良好改善,水生态系统具备了一定的自净能力。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旱季土壤水分对裸岩的响应
    李生,任华东**,姚小华
    2012, 31(12):  3174-3178. 
    摘要 ( 1898 )   PDF (768KB) ( 360 )  
    大量岩石出露于地表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典型的表观特征之一。为了揭示裸露岩石周围土壤水分对裸岩的响应,于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期间(2009年9月—2010年2月),研究了裸岩周围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干旱期间,岩石北方土壤表层含水量高于东方、西方、南方(P<0.01),且表层土壤含水量随岩石高度增加而增加;岩石出露面积与其西方、北方土壤含水量极显著相关(P<0.01),与东方土壤含水量显著相关(P<0.05);岩石的尖削程度越大,东、西、北方土壤含水量越低;岩石周围北、东、西方土壤含水量表现出随距离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岩石南方表现为随距离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岩石周围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裸岩在干旱期间表现出遮荫作用,导致岩石北方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方向,并在距离岩石15 cm处形成逆境背景下相对有利的人工恢复植被位点,对指导石漠化生态治理过程中植被恢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鉴定与多样性分析
    李光明1,2,袁坤1,杨礼富1,陈秋波1,王真辉1**
    2012, 31(12):  3179-3186. 
    摘要 ( 1491 )   PDF (1599KB) ( 292 )  
    研究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的多样性,并确定其分类地位,对于利用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对假臭草进行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集了海南省8个地区的假臭草丛枝病样品,采用PCR以及巢式PCR方法扩增了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的16S rDNA序列片段,进一步选用Afa I、Alu I、EcoR I、Hae Ⅲ、Hpa Ⅱ、Hha I、Hinf I、Kpn I、Sau3A I、Taq I和Xsp I等11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巢式PCR产物进行酶切分析(RFLP),并对16S rDNA序列进行测序,确定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多样性和生物学地位。结果发现:假臭草丛枝病的病原确为植原体;8个地区的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的酶切图谱基本一致,与已知植原体的相似度为0.26~0.97;8个地区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的序列同源性均在99.4%以上,应为同种植原体;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与16S rRNAⅡ-A组的花生丛枝病(PnWB)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9.1%,说明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在分类学地位上应归属于植原体16S rRNAⅡA组。
    酿酒酵母和克鲁维酵母发酵菊芋生产燃料乙醇
    黄玉玲,隆小华**,刘兆普,王琳,王博
    2012, 31(12):  3187-3192. 
    摘要 ( 1671 )   PDF (582KB) ( 169 )  
    为获得菌株发酵菊芋生产燃料乙醇的最佳方案,首先选取实验室保存的重组菌株R32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优化,其最高产菊粉酶活性为298.8 U·mL-1,此时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YPG培养基为酵母粉1%(w/v),蛋白胨2%(w/v),甘油0.5%(v/v);YPM培养基为酵母粉1%(w/v),蛋白胨2%(w/v),甲醇1%(v/v);培养基pH为自然初始pH。然后选取酿酒酵母S.c和克鲁维酵母Klu,比较是否在添加重组菌株R32粗酶液条件下,两株酵母菌分别进行单独发酵和混合发酵时的产乙醇能力,以获得最佳的发酵组合。结果表明,酿酒酵母S.c和克鲁维酵母Klu在未添加重组菌株R32粗酶液时,混合一步发酵获得的乙醇含量较高,发酵84 h时乙醇含量为11.37%。添加重组菌株R32粗酶液进行两步发酵时,2株酵母菌混合发酵72 h时,乙醇含量为11.43%。2种发酵组合的最高乙醇含量以及各个发酵参数基本相同,虽然一步法发酵时间延长,但节省成本,操作简单,更适宜工业生产应用。最后对其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培养条件为菊粉浓度225 g·L-1,脲素浓度40 g·L-1,接种量15%,pH为5时,酿酒酵母菌S.c和克鲁维酵母Klu混合一步发酵法的最高乙醇体积比达11.82%。
    厦门市海岸带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黄宁1,2**,杨绵海1,林志兰3,杨德伟4,黄云凤1,2
    2012, 31(12):  3193-3202. 
    摘要 ( 1885 )   PDF (3832KB) ( 350 )  
    海岸带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具敏感性与脆弱性的海陆过渡区。本文以厦门市为例,运用遥感及GIS技术,对1987—2011年厦门城市化过程中海岸带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并基于生态安全内涵,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及生态服务价值理论构建评价体系,评价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1987—2011年海岸带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193.0%,耕地和林地分别下降了55.2%、41.4%,滩涂早期转为海水养殖与耕地,中后期转为建设用地/裸地及水域,共减少了471%,海水养殖随第一产业兴衰,早期增加而2004年后则锐减47.6%;在发展初期研究区景观呈多样化、形状趋于复杂、空间分布较分散,快速发展之后,景观趋向单一、形状趋于规则,分布较为集中,自然景观明显破碎化,连通性显著下降。景观格局变化造成生态安全指数由0.561降至0.430,其中1995—2004年滩涂面积显著减少使自然生态功能减弱导致生态安全下降,2004年后岛外地区高强度开发,海岸带自然景观连通度、破碎度、分离度与景观形状的变化及滩涂的继续减少使自然生态结构、功能与稳定性均下降,导致生态安全不断变差。
     
    武夷岩茶与土壤中铅、铬的相关性
    高海荣**
    2012, 31(12):  3203-3206. 
    摘要 ( 1696 )   PDF (489KB) ( 235 )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GFAAS)测定方法,结合茶叶卫生标准和无公害茶及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标准,对武夷岩茶及茶产地土壤中Pb、Cr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本实验采用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各产地茶叶中Pb、Cr含量均未超出评价标准的限量值,茶产地的土壤均符合国家无公害茶及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标准;武夷岩茶中Pb、Cr含量与对应土壤中Pb、Cr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煤矸石堆场自然植被优势植物根际有效态重金属含量
    陆海波,刘方**,朱健,赵晓燕,陈思琳
    2012, 31(12):  3207-3212. 
    摘要 ( 1523 )   PDF (700KB) ( 313 )  
    对贵阳市3个典型矿区煤矸石堆场的自然植被进行调查,选取马尾松、青冈、毛果金星蕨、类芦和光皮桦5种优势植物,分析了其根际10种重金属有效态的含量。结果表明,根际与非根际环境的pH和EC均无显著差异;优势植物的根际Mn、Cd、Ni、Cr、Co、Cu和Zn的有效态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且Mn元素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有效态Fe、Pb和Sb的含量在根际与非根际间无显著差异。不同优势植物根际有效态重金属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类芦根际有效态Mn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青冈和毛果金星蕨;光皮桦根际有效态Zn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青冈、毛果金星蕨和类芦,而且光皮桦与毛果金星蕨根际有效态Zn含量还存在极显著差异;光皮桦根际有效态Cd含量也显著高于毛果金星蕨。光皮桦和类芦的根际效应最为明显,可优先考虑作为煤矸石堆场植物修复和生态恢复的植物。
    基于景观格局的矿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
    吴健生1,宗敏丽1**,彭建2
    2012, 31(12):  3213-3220. 
    摘要 ( 1818 )   PDF (1642KB) ( 310 )  
    矿区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不仅对生态资源及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还对资源合理利用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有指导意义。在分析生态脆弱性概念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依循“压力状态响应”评估框架,基于景观格局指数,从自然生态系统压力度、敏感性、恢复力3方面出发构建矿区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辽源市为例,对其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中,辽源市草地的脆弱性最高、林地最低;33个乡镇中,杨木林镇生态脆弱性最高、东丰县县城最低;从4个区县来看,脆弱性大小为龙山区>西安区>东丰县>东辽县;用地分布格局,自然生态环境,采矿、居民点等人为干扰,是影响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祁连山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钻孔细菌多样性
    武淑娇1,韩路1,吕杰1**,董建英1,祝有海2
    2012, 31(12):  3221-3227. 
    摘要 ( 1500 )   PDF (965KB) ( 304 )  
    分析了青海省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DK-6钻孔的4个样品,对岩心样品进行处理提取微生物总基因组,采用PCR构建了细菌16S rDNA基因文库,4个文库包括44个OTU,其中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包括α-、β-和γ-变形杆菌亚群)、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5类,煤、泥岩、粉砂岩等不同岩性的微生物群落之间显示出较大的组成差异,优势菌不同。细菌菌群多样性随采集点地质环境不同而有较明显的变化,天然气水合物含量、水含量、有机质含量等环境因素对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中细菌菌群有一定的影响。4个样品中存在的微生物大部分可以代谢有机烃类,在天然气水合物环境的特殊条件下,外界环境因素制约了微生物的种类。
    综述与专论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土壤中的归趋及其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管荷兰*,于海凤,王嘉宇
    2012, 31(12):  3228-3234. 
    摘要 ( 1999 )   PDF (528KB) ( 619 )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治疗人和动物细菌性感染的高效广谱抗菌药,因其具有良好的药物动力学特性及治疗效果,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其残留物进入土壤后,会发生吸附、降解、植物吸收等一系列转化过程。本文对土壤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主要污染源及其在土壤中的吸附、降解、植物吸收与富集等一系列转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土壤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所引起的生态效应,旨在为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提供依据。
    提高摄食-捕食能力导向的鱼类野化训练方法述评
    石小涛1,2,陈求稳1,2**,庄平3,刘德富1,黄应平1
    2012, 31(12):  3235-3240. 
    摘要 ( 1784 )   PDF (464KB) ( 324 )  
    鱼类的人工增殖放流未达到预期效果,原因之一是人工放流的鱼在放流后死亡率很高。鱼类在放流前的野化训练可能对提高其成活率有积极作用。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增殖鱼类放流后成活率低的原因,指出摄食-反捕食能力是影响鱼类放流后成活率的关键要素之一;探讨了影响摄食-反捕食能力的重要因素,包括认知食物和捕食者信息、社会学习经验、环境的复杂程度和鱼类的游泳能力等;展望了鱼类野化训练技术的发展方向。
     
    中性景观模型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伍海峰1,2,李月辉1**,李娜娜1,2
    2012, 31(12):  3241-3246. 
    摘要 ( 1992 )   PDF (437KB) ( 450 )  
    中性景观模型可以模拟产生大量具有相似统计特征而不包含特定生态过程或自然地理过程的格局,为研究真实景观提供一个参照系统,在大范围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等方面提供便利。目前,中性景观模型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已成功应用于检验现有景观指数并发展新的景观指数、景观格局对种群动态影响和干扰过程研究等多个领域。本文介绍了中性景观模型的产生、内涵和类型,阐述了中性景观模型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同时,展望了中型景观模型研究的发展方向:模型类型趋于多样化,结构趋于复杂化,着重模型模拟结果的验证,以及随着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结合中性景观模型和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深入地应用于格局和过程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