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8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09-08-10
    研究报告
    东北次生林主要树种比叶面积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李明财,朱教君,孙一荣
    2009, 28(08):  1437-1442. 
    摘要 ( 1456 )   PDF (305KB) ( 995 )  
    通过测定不同光照条件下(15%透光、30%透光、60%透光、全光)东北次生林主要树种(红松、红皮云杉、胡桃楸、水曲柳和黄波罗)的比叶面积,探讨了不同树种对光照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比叶面积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常绿针叶树种与落叶树种之间差异显著(P<0.001),指示不同功能型树种存在不同的生存策略;随着光照强度降低,所有树种比叶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弱光照(15%)和低光照(30%)相对于全光和中光照(60%)差异显著(P<0.05);不同树种比叶面积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幅度明显不同,且变化最显著的光照区域也有所不同;不同年龄红松比叶面积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变幅不同,4年生幼苗对光照响应则更为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树种均能通过改变叶形态来适应光照条件的变化,在低光条件下通过增加单位质量叶面积,提高叶片光捕获能力;但各树种对光照强度变化的不同响应则表明树种之间不同的光适应机制,这对森林生态系统内部树种的共生具有重要意义;年龄较小的幼苗对光照的强响应指示其在植物更新过程中叶片水平上生理生态学机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北京东灵山地区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种群生活史特征与空间分布
    冯云,马克明,张育新,祁建
    2009, 28(08):  1443-1448. 
    摘要 ( 1667 )   PDF (273KB) ( 867 )  
    种群生活史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对于分析种群演替动态规律、判定种群分布规律和预测种群演化过程及变化趋势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静态生命表、年龄结构、存活曲线三个方面分析了东灵山地区辽东栎种群的生活史特征。结果表明:物种生物学因素是影响辽东栎种群生存力最主要因素,辽东栎种群静态生命表中生命期望值逐渐降低反映出种群生存力下降的趋势。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表明辽东栎种群各个径级的个体都属于聚集分布。辽东栎实生苗和萌生苗共存是辽东栎种群适应环境压力和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辽东栎种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由于辽东栎种群的这种较强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随着辽东栎种群发育整个群落将趋于进展演替,最终形成稳定和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顶极群落结构。
    黄土高原森林群落物种多度的分布格局
    任萍,王孝安,郭华
    2009, 28(08):  1449-1455. 
    摘要 ( 1742 )   PDF (564KB) ( 740 )  
    选用物种多度统计模型(对数级数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和物种多度生态位模型(分割线段模型、生态位重叠模型、随机分配模型)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马栏林区不同演替阶段3种森林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物种分布统计模型拟合显示,演替初期的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物种丰富,但分布不均匀;演替中期的天然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油松优势地位明显,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数量少但分布集中;演替顶极的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物种分布均匀且集中,枯立木形成的林隙较多。(2)在物种多度生态位模型拟合中,3种群落均能被较好地拟合。说明在演替过程中,影响物种分布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较多,不能简单地选择一个生态位模型来解释。因此,研究森林群落物种分布时,最好采用多个模型进行拟合。
    秦岭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种群结构与动态
    党海山,张燕君,张克荣,江明喜,张全发
    2009, 28(08):  1456-1461. 
    摘要 ( 1722 )   PDF (315KB) ( 784 )  
    为了阐明秦岭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种群的结构特征和动态规律,对位于秦岭中段南坡佛坪保护区内不同海拔分布的巴山冷杉种群的年龄结构、生命表以及存活曲线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海拔2350、2500和2700 m,巴山冷杉种群都表现为衰退型,种群个体主要聚集在中龄级,幼龄级的个体都极度缺乏。在各海拔巴山冷杉种群生命表中,死亡量(dx)、死亡率(qx)和消失率(Kx)都为负值,反映了种群幼龄个体的缺乏程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幼龄级个体数量增加而大龄级个体数量减少。巴山冷杉种群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的分析表明,巴山冷杉种群个体存活量最多的年龄级和出现最大死亡率的年龄级都随着海拔的降低而依次后推。随着海拔的升高,巴山冷杉种群的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类型过渡为聚集分布类型。
    模拟不同森林可燃物处理对大兴安岭潜在林火状况的影响
    刘志华,常禹,贺红士,胡远满,王文娟
    2009, 28(08):  1462-1469. 
    摘要 ( 4430 )   PDF (514KB) ( 692 )  
    大兴安岭林区50年来实施的森林防火政策导致森林火烧轮回期延长,可燃物累积,所以需要将森林可燃物的管理纳入到森林防火政策中。本研究构建10种可燃物处理预案,5种为计划火烧预案(PB02, PB04, PB06, PB08, PB10),另5种为机械清除+计划火烧预案(PR02, PR04, PRP6, PR08, PR10, 用无处理预案(notreat)作对照。采用空间直观森林景观模型LANDIS,从火烧面积、不同强度火烧面积和林火强度动态特征来说明不同可燃物处理预案的长期效果(300年)。结果表明,计划火烧虽然可以减少总火烧面积,但随着处理面积的增加,减少幅度不大,对于降低高强度火烧面积效果不显著;机械清除+计划火烧可以有效地减少火烧面积,降低火烧强度 [将高强度火(4、5级)降低为低强度火(1、2级)]。建议森林可燃物处理必须长期进行,以达到降低林火强度、减少灾难性火灾发生的机率的目的。
    内蒙古典型草本植物春季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吴瑞芬,霍治国,曹艳芳,闫伟兄
    2009, 28(08):  1470-1475. 
    摘要 ( 1589 )   PDF (353KB) ( 882 )  
    为了解气候和物候变化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和环境监测,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1982—2006年内蒙古地区草本植物春季物候及其前期温度的变化趋势,并分区域分析了植物春季物候与温度的关系,通过逐步回归分别建立了中西部和东部地区植物始花期的温度回归模型,通过模型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内蒙古地区草本植物始花期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植物始花期变化为提前趋势,温度变化为增温趋势,春季变暖比冬季明显;温度和始花期的变化趋势均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中西部地区增温趋势和植物始花期提前趋势均大于东部地区,春季温度和植物始花期在两区域平均变化趋势均显著,冬季温度在中西部地区变化显著,而在东部地区变化不显著;植物始花期与其前期温度呈明显的负相关,春季温度是影响开花的主要因子,未来如温度上升1 ℃,始花期提早3.1~5.0 d。
    模拟酸雨对山核桃和杨梅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鲁美娟,江洪,余树全,蒋馥蔚,李佳,曹全
    2009, 28(08):  1476-1481. 
    摘要 ( 1823 )   PDF (408KB) ( 720 )  
    通过盆栽模拟酸雨淋喷实验,比较了浙江省典型经济植物山核桃和杨梅幼苗光合特性的差异,研究了不同强度酸雨胁迫(pH 2.5、pH 4.0 和 pH 5.6(对照))对其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酸雨条件下,杨梅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明显高于山核桃。酸雨胁迫下,pH 4.0的酸雨胁迫使山核桃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显著降低,使杨梅的表观量子效率显著升高,而pH 2.5的酸雨胁迫使山核桃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显著降低,使杨梅的光饱和点显著升高。从季节反应模式来看,酸雨对山核桃光合特性的影响在夏季较春季明显,而对杨梅的影响则春季较夏秋季明显。
    不同抚育措施对闽西毛竹林碳密度、碳贮量与碳格局的影响
    漆良华,刘广路,范少辉,岳祥华,张华,杜满义
    2009, 28(08):  1482-1488. 
    摘要 ( 1647 )   PDF (290KB) ( 761 )  
    以闽西永安市Ⅰ(挖笋+劈草+施肥+灌水)、Ⅱ(挖笋+劈草+施肥)、Ⅲ(挖笋+劈草)3种不同抚育措施的毛竹林为对象,对其碳密度、碳贮量及碳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竹各器官碳密度变动范围为0.3947~0.5619 g·g-1 ,碳密度高低排序为竹鞭>竹秆>竹枝>竹蔸>竹叶>竹根>鞭根;不同竹龄间竹秆、竹枝、竹叶、竹根碳密度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01),而竹蔸碳密度差异不显著( P >0.1);随着竹龄增加,毛竹平均碳密度有下降趋势,1~6年毛竹平均碳密度为0.4579~0.4957 g·g-1 。Ⅰ、Ⅱ和Ⅲ类毛竹林毛竹层碳贮量分别为76.74、64.30和55.91 t·hm-2 ;凋落物层碳贮量分别为2.59、3.01和4.88 t·hm-2 ;土壤层碳贮量分别为150.64、197.36和232.56 t·hm-2 ;总碳贮量分别为227.37、261.66和288.47 t·hm-2 ,其中土壤层碳贮量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66.25%、75.43%和80.62%,毛竹层碳贮量比例分别为32.61%、23.43%和17.69%,凋落物层碳贮量比例分别为1.14%、1.15%和1.69%。毛竹生物器官中,竹秆固碳能力最强,占年总固碳量比例为56.47%~59.66%,鞭根的固碳能力最弱,占年总固碳量的比例仅为2.52%~2.83%;毛竹林年固碳量排序为Ⅰ类型>Ⅱ类型>Ⅲ类型。
    广东北江流域部分野生淡水鱼类种质资源调查
    黄志坚,何建国,唐晶晶,徐晓鹏,郑锦卿
    2009, 28(08):  1489-1493. 
    摘要 ( 1729 )   PDF (532KB) ( 1116 )  
    为了解广东省北江流域野生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于2007—2008年开展了广东省北江流域部分野生淡水鱼类的调查,运用线粒体DNA D-loop测序方法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测定采集鱼类的mtDNA D-loop基因序列并提交GenBank数据库,运用相关软件分析序列并建立聚类树。采集的野生淡水鱼类32种,隶属于3目10科27属,其中鲤形目鱼类21种,占65.6%,鲈形目鱼类4种,占12.5%,鲇形目鱼类7种,占21.9%。在鲤形目鱼类中,鳅科、平鳍鳅科、爬鳅科共12种,占鲤形目鱼类的57.1%。调查结果表明,北江流域存在丰富的野生淡水鱼类物种多样性,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北江流域淡水鱼类资源。测定的线粒体DNA D-loop序列均提交GenBank数据库获得序列号:EU380208-EU380236,EU697088-EU697148。测序结果和聚类树分析表明,线粒体DNA D-loop可作为鱼类种类鉴定的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印证了传统形态分类学的知识,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
    温度、盐度、pH和麻醉剂对长鳍篮子鱼幼鱼耗氧率的影响
    章龙珍,杨金海,刘鉴毅,庄平,赵峰,屈亮
    2009, 28(08):  1494-1498. 
    摘要 ( 1577 )   PDF (275KB) ( 981 )  
    采用Winkler法研究了温度、盐度、pH和麻醉剂对长鳍篮子鱼幼鱼(体长(3.325±0.205) cm,体质量(0.706±0.155) g)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鳍篮子鱼幼鱼耗氧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其回归关系可用对数函数 Y =1.3819ln X -3.55( r =0.9475, P <0.01)表示,其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4 ℃~32 ℃;幼鱼耗氧率随着盐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加,其回归关系可用线性函数 Y =-0.1802 X +1.7551( r =0.9837, P <0.01)来表示;在不同的pH下耗氧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01),pH值在6.0时耗氧率最低,9.0时耗氧率最高;耗氧率随着丁香酚、MS-222的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各实验组的耗氧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丁香酚和MS-222可以作为长鳍篮子鱼幼鱼运输过程中的麻醉剂。
    不同饲料添加剂对樱桃谷鸭生长性能及鸭舍有害气体含量的影响
    陈登科,李丽立,张彬,张复生,李洪庆,蒋金津
    2009, 28(08):  1499-1504. 
    摘要 ( 1633 )   PDF (203KB) ( 965 )  
    选用1600羽出壳1 d的樱桃谷鸭随机分为8组,分别饲喂不同配比和组合的抗生素、沸石、微生态制剂(EM)、中草药和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等添加剂饲料,探讨了不同饲料添加剂对肉鸭生长性能的影响,并对鸭舍的有害气体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沸石、EM、中草药对提高肉鸭的日增重和降低料肉比有显著效果( P <0.05)。在 1~ 14 d 阶段,以混合添加沸石和EM对肉鸭体重、采食量和日增重的效果为最好( P <0.05);添加抗生素、混合添加抗生素与沸石均能明显( P <0.05)降低1~14 d樱桃谷鸭料肉比。在15~35 d阶段,添加沸石、EM、中草药均能提高肉鸭的饲料利用率,以混合添加沸石与中草药及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效果最好,可显著( P <0.05)提高肉鸭体质量、采食量和日增重,降低料肉比。添加沸石、EM、中草药均能降低鸭舍内NH3、H2S和CO2的浓度,尤以添加沸石、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沸石与中草药混合物分别对降低NH3、H2S、CO2浓度效果最好。说明沸石、中草药和EM可有效提高肉鸭生长性能,降低鸭舍内有害气体浓度。
    细嘴滨鹬春季迁徙中转停歇期间机体结构的表型弹性
    王玉, 袁建峰, 王天厚
    2009, 28(08):  1505-1509. 
    摘要 ( 1488 )   PDF (273KB) ( 598 )  
    通过描述细嘴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春季在上海中转停歇期间个体与器官表型变化,分析了中转停歇期间机体结构表型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细嘴滨鹬中转停歇期间,体质量显著增加,最大增量约相当于平均体质量的52.2%。体质量增加的最大因素是脂肪质量的增加;其次是胸肌质量的增加,胸肌质量随体质量平行变化;腿肌与心质量随体质量的增加也有增加趋势;消化器官的变化分为2方面,一是消化腺(肝、胰)质量增加,二是消化道质量(砂囊、肠)没有大的变化,推测消化道没有大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保留有一定的备用容量,细嘴滨鹬通过消化腺的增大来快速提高停歇期的觅食效率,同时避免重建消化器官的能量与时间的消耗,提高整体迁徙速度;脑、肺、肾、脾、眼及盐腺等器官质量保持稳定。
    壬基酚对黑斑蛙神经活动的影响
    黄敏毅,俞丽丽,段仁燕,王倩
    2009, 28(08):  1510-1514. 
    摘要 ( 1260 )   PDF (533KB) ( 848 )  
    应用电生理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壬基酚对黑斑蛙的坐骨神经干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壬基酚处理黑斑蛙,7 d后,观察其活动状态和体表特征,同时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分别测定壬基酚对黑斑蛙坐骨神经干的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动作电位幅度、相对不应期和绝对不应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壬基酚浓度的增加,黑斑蛙的活力减弱,其皮肤出现血斑的现象加重,说明壬基酚可引起黑斑蛙活力、精神和体表等发生异常;随着壬基酚浓度的升高,黑斑蛙坐骨神经干的神经冲动传导速度逐渐减慢,动作电位峰值降低,相对不应期和绝对不应期逐渐延长,与壬基酚浓度呈剂量-效应关系。说明在壬基酚作用下,黑斑蛙神经活动对刺激反应的灵敏性降低,动作电位的产生及传导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和阻碍。在50 mg·kg-1 低浓度组,壬基酚对黑斑蛙神经活动影响不显著 ( P >0.05),说明黑斑蛙对低浓度的壬基酚有一定的耐受力。
    有机管理对柑橘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恢复的作用
    李志强,梁广文,岑伊静,曾玲
    2009, 28(08):  1515-1519. 
    摘要 ( 4278 )   PDF (273KB) ( 796 )  
    比较了有机管理、常规管理和自然园3种不同管理方式下柑橘树冠层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常规管理的柑橘园转有机管理后,柑橘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增加了1目、24科、130种;害虫类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而天敌类群的个体数量增加;在有机管理方式下,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及优势集中性指数等全年的波动幅度介于自然园和常规管理区之间;有机管理区节肢动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及优势集中性指数等指标与自然园相比无显著差异,而与常规管理之间差异显著。有机管理方式能够提高和恢复柑橘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有助于实现对柑橘害虫的生态控制。
    盐度对九孔鲍能量收支的影响
    阎希柱,王桂忠,李少菁
    2009, 28(08):  1520-1524. 
    摘要 ( 4163 )   PDF (187KB) ( 662 )  
    以海带为饵料,在不同盐度(21、25、29、33、37、41)条件下,对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aquatilis)进行了摄食-生长实验,测定了摄食能、排粪能、排泄能、粘液能、代谢能、壳能和软体部生长能,各组分占摄食能的比例、总生长效率(K1)和净生长效率(K2),建立了九孔鲍能量收支方程。结果表明:从占摄食能的比例而言,排粪能、排粪能、排泄能、粘液能、代谢能在盐度21与其他盐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从占摄食能的比例而言,软体部能、K1和K2在盐度37时最大,在盐度21时最小,与其他盐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盐度25、29、33和37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从鲍摄食、代谢和生长三方面均衡考虑,盐度25~37为鲍适宜养殖的范围。
    金矿区苔藓结皮表土原生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杨再超,王智慧,张朝晖
    2009, 28(08):  1525-1530. 
    摘要 ( 1571 )   PDF (463KB) ( 1107 )  
    应用群落多样性特征指数和冗余分析法(RDA),对黔西南老万场金矿区苔藓结皮表土原生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黔西南老万场金矿区矿渣、矿土和矿区周围裸露石灰岩等样地的苔藓结皮表土原生动物群落中种类数为49种,隶属35属28科,大多数种类丰度较低;群落多样性指数和RDA分析表明,金矿区苔藓结皮表土原生动物群落变化受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重金属综合污染、pH是影响原生动物群落特征的主导因子( P <0.01);原生动物群落种类丰富度和丰度随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的增大而明显降低。通过排序分析表明,在重金属污染的金矿区,化学因子比物理因子对原生动物群落的影响更明显。
    肉苁蓉寄生对梭梭幼苗保护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李霞,马永清,宋玉霞,税军峰,李秀维
    2009, 28(08):  1531-1536. 
    摘要 ( 1768 )   PDF (428KB) ( 749 )  
    以寄生和未寄生肉苁蓉的梭梭为对象,分别测定其同化枝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同时测定了2种条件下梭梭的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个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显示:2种处理的梭梭在6—9月3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升后降,且寄生肉苁蓉梭梭的保护酶活性在前期均高于未寄生的梭梭。梭梭在被肉苁蓉寄生后,MDA含量显著增加,且植株体内的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质及脯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可溶性糖含量却有所降低。各指标的相关分析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肉苁蓉的寄生给寄主梭梭造成了胁迫的环境,对寄主保护酶系统及渗透调节系统产生了明显的伤害,并降低了寄主梭梭的抗旱性。
    稻草覆盖、间作三叶草茶园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的关系
    徐华勤,肖润林,向佐湘,宋同清,任全,黄瑶,秦钟
    2009, 28(08):  1537-1543. 
    摘要 ( 1865 )   PDF (280KB) ( 779 )  
    通过小区实验,分析了稻草覆盖与间作三叶草后的丘陵茶园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变化,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探讨了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稻草覆盖与间作三叶草能显著提高丘陵茶园土壤有机质、全N及速效P、速效K含量,间作三叶草明显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含量,而稻草覆盖明显增加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磷酸酶均与全氮、有机质、速效N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与4种酶关系最直接的是有机质或全N。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在第1主成分内的权重分别为0.842、0.937、0.873和0.847,可见,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可用于评价丘陵茶园土壤C、N肥力。
    小叶章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杨继松,刘景双
    2009, 28(08):  1544-1549. 
    摘要 ( 1618 )   PDF (546KB) ( 991 )  
    利用野外原位观测方法,研究了三江平原不同水分条件下2类小叶章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9月小叶章湿草甸湿地表层土壤(0~20 cm)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平均值分别为769.2和312.3 mg·kg -1 ,小叶章沼泽化草甸湿地土壤的相应值为2447.3和404.4 mg·kg -1 ,其分别占总有机碳的2.50%和1.03%以及3.53%和0.59%。2类有机碳活性组分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剖面含量随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有机质的输入、腐殖质含量和水分条件是影响小叶章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分布的主要因素。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大豆磷积累和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的影响
    王树起,韩晓增,严君,李晓慧,乔云发
    2009, 28(08):  1550-1554. 
    摘要 ( 4032 )   PDF (539KB) ( 887 )  
    采用土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低分子量有机酸(柠檬酸、草酸、苹果酸及其混合酸)对大豆磷积累和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分子量有机酸促进了大豆植株磷的吸收积累,大豆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有机酸对大豆磷的吸收积累均有促进作用,但作用效果有差异;外加低分子量有机酸使无机磷总量、难溶态磷(Ca10-P、Al-P和O-P)含量均显著降低,而可溶态磷的Ca8-P含量显著增加,柠檬酸和草酸使Ca2-P含量显著增加,表明低分子量有机酸促进了土壤难溶态磷向可溶态磷转化,作用大小顺序为柠檬酸>草酸>混合酸>苹果酸;同时,大豆根系分泌物也促进部分难溶态磷向可溶态磷转化,使无机磷总量、除Ca2-P外的其他无机磷组分均有所降低,按磷释放比例的大小来看,对大豆吸磷的贡献大小顺序为O-P>Fe-P>Ca10-P>Al-P>Ca8-P>Ca2-P。
    河南省农业综合抗旱能力分析与区划
    李树岩,刘荣花,成林,方文松
    2009, 28(08):  1555-1560. 
    摘要 ( 1663 )   PDF (348KB) ( 938 )  
    干旱是河南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本文根据河南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业、水利、土壤等资料,构建了河南省农业综合抗旱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农业综合抗旱指数,并对全省农业综合抗旱能力进行了区划。结果表明:灌耕比、单位灌溉面积机电井数、土壤有效保水系数、农机动力系数等4个因子可以作为全省农业综合抗旱能力评价的指标;全省农业综合抗旱能力可以划分为高、中、低值区,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豫中、豫北的大部分地区;中值区比较分散,主要包括中西部低丘、缓岗区,平顶山东部、驻马店及信阳西南部,开封东部-商丘地区,林州-辉县县区;低值区又可分为2个小区,主要包括三门峡、洛阳中西部及南阳地区,信阳中部及东部。
    不同砧木对西瓜嫁接苗耐寒性的影响
    孙胜,田永生,冷丹丹,王宇,邢国明
    2009, 28(08):  1561-1566. 
    摘要 ( 1567 )   PDF (1369KB) ( 817 )  
    以西瓜( Citrullus vulgarris)郑抗1号为接穗,日本南瓜(C. moschata)、黑籽南瓜(C. ficifolia)、葫芦(Lagenaria siceraia )为砧木,研究了嫁接苗和自根苗在(7.5±0.5)℃低温胁迫下叶片相关耐寒性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后嫁接苗丙二醛(MDA)含量、电解质渗透率显著低于自根苗;叶绿素、脯氨酸(Pro)、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自根苗。与处理前相比,12 d时日本南瓜砧、黑籽南瓜砧和葫芦砧嫁接苗叶绿素含量分别降低了30.48%、28.48%和52.69%;葫芦砧嫁接苗MDA含量6 d时较处理前增加了313.16%;3~12 d日本南瓜砧和黑籽南瓜砧嫁接苗电解质渗透率显著低于葫芦砧嫁接苗;低温处理期间,日本南瓜砧嫁接苗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黑籽南瓜砧和葫芦砧嫁接苗高出24.71%和31.17%,SOD、POD、CAT酶活性高于另外2个组合。综合各项指标显示:3种砧木均能提高接穗对低温的忍耐能力,其顺序为日本南瓜砧>黑籽南瓜砧>葫芦砧。
    固定道压实对农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杨荣,黄高宝
    2009, 28(08):  1567-1571. 
    摘要 ( 1581 )   PDF (493KB) ( 659 )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固定道耕作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作物收获后土壤容重总体表现出固定道最大、平作区次之、垄耕区最小的变化趋势,固定道压实显著增加了固定道内0~20 cm土层土壤容重,但避免了机械和灌溉对作物生长区的影响,与播种前相比,固定道耕作作物生长区收获后土壤容重与播种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而平作区土壤容重比播种前显著增加;灌溉后固定道内土壤含水量的减小明显滞后于平作区,表明压实增强了土壤的持水能力,减少了固定道内土壤水分的蒸发;土壤紧实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S”型曲线变化趋势,机械压实明显增加了土壤紧实度,固定道在不同时段测定的土壤紧实度值均高于相应平作区,尤其在0~20 cm土层,而且随着灌溉后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在20 cm土层以下,这种差异相对较小,表明固定道压实对土壤紧实度的短期影响没有到达20 cm以下土层;固定道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紧实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固定道耕作技术具有减少作物生长区机械和灌溉干扰的作用,而且机械行走区所形成的土壤隔水层能起到减缓裸露地土壤水分蒸散发的作用。
    上海典型城市草坪土壤呼吸特征
    孙倩,方海兰,梁晶,钱秀苇,刘鸣达,张庆费,郝瑞军,郝冠军
    2009, 28(08):  1572-1578. 
    摘要 ( 1959 )   PDF (581KB) ( 789 )  
    采用CFX-2开放式呼吸测定系统测定了上海城区百慕大、黑麦草-百慕大混播、结缕草和狗牙根4种典型草坪的土壤呼吸速率。结果表明:4种草坪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呈明显季节变化,最大值出现在7—8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翌年1月;4种草坪土壤呼吸平均速率依次为百慕大草坪<黑麦草-百慕大混播草坪<结缕草草坪<狗牙根草坪,其中百慕大草坪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范围为0.13~2.25 μmol·m-2·s-1,黑麦草-百慕大混播草坪为1.16~5.95 μmol·m-2·s-1,结缕草草坪为0.93~8.27 μmol·m-2·s-1,狗牙根草坪为1.21~9.27 μmol·m-2·s-1;4种草坪的土壤呼吸速率与气温、5 cm地温和10 cm地温均呈极显著指数相关;百慕大草坪和黑麦草百慕大混播草坪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与气温、5 cm地温和10 cm地温的日变化趋势一致;4种草坪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指数即 Q10 值为1.60~2.66;除结缕草外,其他草坪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率相关性不显著;草坪的呼吸特征与其生长习性直接相关,而冷暖季混播草坪 Q10 值小,对提高城市生态景观和环境质量有积极作用。
    镉胁迫下金银花的生长反应及积累特性
    刘周莉,何兴元,陈玮,徐胜,丁玮航
    2009, 28(08):  1579-1583. 
    摘要 ( 4289 )   PDF (375KB) ( 837 )  
    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藤本植物金银花在不同浓度镉(Cd)胁迫下的生长反应和积累特性,结果表明,Cd对金银花生长未造成显著影响,甚至低浓度(5和10 mg·L -1 ) Cd具有一定的生长促进作用,表现为植物的株高和叶绿素含量有所增加。当Cd处理浓度达到50 mg·L -1时,植物的株高和根长虽有所降低,但与对照相比并无显著差异,且耐性系数均>0.8,表明金银花对Cd具有较强的耐性。当Cd处理浓度为25 mg·L -1时,金银花地上部中Cd含量达到286.12 μg·g-1,而富集系数均>1,说明金银花具备Cd超富集植物的特征,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水热法改性粉煤灰去除矿山酸性废水中金属离子
    王英刚,孙丽娜,张富韬
    2009, 28(08):  1584-1588. 
    摘要 ( 1365 )   PDF (355KB) ( 703 )  
    矿山酸性废水污染是由开采矿山和废弃矿山的所产生的重要环境问题。本文利用廉价的粉煤灰通过水热法改性制备了沸石吸附剂,研究了不同pH值、接触时间和吸附剂加入量条件下,矿山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去除效果。结果表明:pH值是影响重金属离子去除的重要因素,pH值在为7时,其对Pb2+、Zn2+、Cu2+去除率分别为100%、95.2%和95.8%;吸附剂对Cu2+的去除主要是由吸附和沉淀共同作用完成的,而Zn2+和Pb2+的去除主要依靠吸附作用。随着吸附剂加入量的增加,Pb2+、Zn2+、Cu2+的吸附率也随之增加,其最优加入量分别为20、25和30 g·L -1 。当Pb2+、Zn2+、Cu2+的吸附时间分别为20、40和50 min时,其去除率可分别可达94.2%、95.2%和98.2%。此外,还讨论了复合离子相互间强化和抑制作用。当3种离子同时存在时,其相互间的强化作用并不明显,但会呈现较显著的抑制作用。
    贵州盘县煤矸石中汞的环境效应
    宋文,何天容
    2009, 28(08):  1589-1593. 
    摘要 ( 1421 )   PDF (173KB) ( 674 )  
    通过冷原子荧光方法测定了贵州盘县新鲜煤矸石、不同风化程度煤矸石及煤矸石风化土壤中植物的Hg含量,对该地煤矸石中汞的分布规律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鲜煤矸石中汞含量平均为(0.137±0.076) μg·g-1,未表现异常富集。不同风化程度的煤矸石土壤Hg含量未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平均含量为(0.154±0.056) μg·g-1,略高于土壤背景值。但在自燃后的煤矸石风化土壤和受其淋滤影响的下部土壤中汞却表现为异常富集,平均含量高达(1.627±0.294) μg·g-1。煤矸石风化土壤尤其是自燃后的煤矸石风化土壤中Hg的植物可利用性都比较高,部分农作物中Hg含量超过了国家标准中食品Hg含量限值,要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栽培。
    基于遥感信息的常州市热岛效应
    黄一凡,李锋,王如松,黄锦楼,周传斌,阳文锐
    2009, 28(08):  1594-1599. 
    摘要 ( 1689 )   PDF (544KB) ( 920 )  
    以常州市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单窗算法”对TM卫星第6波段进行解译,得到卫星过境时常州市区的地表温度(LST)分布图。结果表明:2006年9月18日卫星过境时常州市城区地表平均温度的热岛强度为3.81 K;常州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一个片区结合多个组团”,与城市的发展格局基本一致,表明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形成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城市工业用地的地表平均温度极显著高于城区,表明工业生产消耗大量能源而产生的人为热对常州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以及热岛强度的增强具有显著影响。
    长白山地区散射辐射与云的关系
    陈妮娜,关德新,金昌杰,王安志,吴家兵,袁凤辉
    2009, 28(08):  1600-1606. 
    摘要 ( 1729 )   PDF (672KB) ( 771 )  
    根据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1982—2001年太阳辐射和云的观测资料对散射辐射及散射比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散射辐射及散射比的日、季节、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云量、云状、太阳高度角与散射辐射及散射比的关系。结果表明:1)散射辐射日变化特点是,中午最大,早晚较小;季节变化特点是,7月最大,年初和年末较小;年际变化特点是从1982—2001年呈减少趋势;散射比1 d中中午最小,7月达到最大值,年际变化为0.38~0.55;2)散射辐射及散射比均随高云量或低云量增加而呈增加趋势;散射辐射日平均量及散射比与总云量和低云量的日平均值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且与总云量的关系比与低云量的关系更密切;3)不同云相比较,散射辐射和散射比最大的是高积云(Ac),卷云(Ci)次之,较小为对流性积云(积雨云Cb、积云Cu),碧空时散射辐射及散射比最小;4)散射辐射随太阳高度角增加而增大,呈二次函数关系;散射比随太阳高度角增加而减小且呈二次函数关系。
    中国20座旅游城市人体舒适度指数分析
    柏秦凤,霍治国,贺楠,李娜,魏娜
    2009, 28(08):  1607-1612. 
    摘要 ( 1344 )   PDF (526KB) ( 1147 )  
    基于中国20座主要旅游城市1951—2007年的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分别计算得到其57年的逐日人体舒适度指数,进行了等级划分,界定了舒适月份。结果表明:1)由北向南,中国主要旅游城市舒适月份分布由5—9月逐渐过渡到5月以前、8月或9月以后;舒适天数呈增加趋势。2)沿长江一线,各主要旅游城市舒适月份多分布在4月、5月、10月;长江上游旅游城市舒适天数最多、下游次之、中游最少。3)海拔高度由低到高,主要旅游城市舒适月份分布渐趋于6月和7月,舒适天数趋于减少。4)纬度相近情况下,沿海旅游城市舒适月份和天数多于内陆旅游城市。研究结果可为全国旅游气候资源优势的综合开发、旅行社和游客合理安排旅游度假时间和地点,以及气象部门开展旅游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贵州连续性白云岩小流域的石漠化景观格局
    谭秋,周梦维,王华,杨晓英
    2009, 28(08):  1613-1618. 
    摘要 ( 1633 )   PDF (290KB) ( 732 )  
    选择3个典型的连续性白云岩为基底、不同地貌区域的小流域为对象,对其石漠化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漠化状况最严重的是斜坡区,其次为峡谷区。景观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以斜坡区最高,其次为峡谷区。景观形状指数和破碎度指数以峡谷区最高、其次为高原区。蔓延度指数从高原区到峡谷区渐减。高原区景观稳定,生态环境最优;斜坡区石漠化的面积最大且强度高,景观处于不稳定状态;峡谷区石漠化面积虽大但不严重,景观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多。
    城市化背景下近30年武汉市湿地的景观变化
    郑忠明,李华,周志翔,徐永荣,滕明君
    2009, 28(08):  1619-1623. 
    摘要 ( 2110 )   PDF (311KB) ( 1285 )  
    以1978—2007年6期Landsat TM(MSS)影像为基础数据,分析了城市化背景下武汉市湿地景观近30年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武汉市湿地景观面积逐年减少,平均年减小量为1655.79 hm2,年下降率为0.89%,其中1991—2002年湿地景观的年变化率高于武汉市湿地景观近30年间的年平均变化率,与建成区面积变化相对应;研究期内武汉市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人工湿地面积略有增加;湖泊湿地是武汉市湿地景观的主要类型,其面积下降速度最快,是武汉市湿地景观面积减少的直接因素,人工湿地面积的增加并未改变武汉市湿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快速城市化使武汉市湿地景观表现出斑块密度和景观破碎度逐渐增大、分维数逐渐减小、连通性降低的趋势。虽然保护性法律法规的实施遏制了湿地萎缩的速度,但并未改变湿地面积下降的趋势,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武汉市湿地保护与规划,并着重开展河流和湖泊湿地的保护。
    太湖区域环境中基于PBPK模型的DDTs和HCHs混合健康风险
    赵肖,廖岩,李适宇
    2009, 28(08):  1624-1629. 
    摘要 ( 1234 )   PDF (421KB) ( 735 )  
    针对太湖区域环境中DDTs和HCHs混合暴露的健康危害,基于对居民DDTs及HCHs不同途径暴露量的分析,通过建立DDTs及HCHs的PBPK模型,分析其在人体内的累积分布过程,并应用内效应综合危害指数评价其混合暴露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居民健康风险度分别为0.147~2.499(男性)和0.138~2.223(女性),超过可接受风险的概率分别为24.6%(男性)和16.5%(女性)。相较于传统的混合健康风险评价方法(HI法),基于PBPK模型的内效应综合危害指数法(HI tissue-dose )更能反映混合健康风险的发展趋势。
    综述与专论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相互作用及其模拟
    陈新芳,居为民,陈镜明,任立良
    2009, 28(08):  1630-1639. 
    摘要 ( 1776 )   PDF (350KB) ( 1880 )  
    回顾了近年来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水循环相互作用及模拟方面的进展,指出了今后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是两个相互耦合的生态学过程,二者及其相互作用均受气候、大气成分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对气候系统具有强烈的反馈作用,因而成为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观测和模拟研究,分析了碳循环和水循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环境因子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发现土壤水分条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分量(光合和呼吸)均具有显著作用,但作用的强度在不同的生态系统存在差异。精确模拟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碳循环的影响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估算的基础,碳循环和水循环的耦合模拟是生态和水文模型发展的方向。目前,大部分模型在模拟土壤水分动态时,未考虑地形对土壤水分水平移动的影响,土壤水分对土壤异养呼吸影响的模拟也多采用经验性模型,制约了碳收支模拟的精度,需要加以解决。
    牧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综述
    张杏锋,夏汉平,李志安,李海防,熊燕梅
    2009, 28(08):  1640-1646. 
    摘要 ( 1653 )   PDF (266KB) ( 1278 )  
    综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牧草作为修复植物的优势,以及主要牧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提出了进一步筛选重金属富集能力强的牧草品种,寻找各种改良措施提高牧草的修复能力将是今后的研究热点。同时,人们应该更加关注植物修复的后期处理,尤其是解决从植物体内回收重金属的生产工艺问题。
    BTEX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任文杰,周启星,王美娥
    2009, 28(08):  1647-1654. 
    摘要 ( 1614 )   PDF (293KB) ( 1372 )  
    苯系物(BTEX)系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的统称,由于其具有高毒性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BTEX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有助于准确了解其在环境中的归宿以及评价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风险性。本文从吸附-解吸、挥发、淋溶和降解等4个方面,对BTEX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特别对影响BTEX在土壤环境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的不同因素进行了详细概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研究报告
    陆生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李机密,黄儒珠,王健,郑怀舟,黄玮
    2009, 28(08):  1655-1663. 
    摘要 ( 1979 )   PDF (356KB) ( 1291 )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作为叶片光合与水分生理过程的耦合因子,不仅是联系植被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水循环的重要变量,同时亦已成为揭示陆地植被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和适应对策的重要手段。稳定同位素技术和涡度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植物WUE的概念和测定方法不断得到扩展,研究内容、尺度也不断拓宽。深入认识植物WUE的变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一方面有助于揭示不同植物对生境的生理生态适应机理,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平衡关系的理解。目前生态系统水平WUE的研究尚处初始阶段。如何建立不同尺度水平WUE间的联系机制,将成为今后该研究领域的关注点。本文在阐述植物WUE概念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植物叶片水平WUE的影响因子、种间差异与水分利用策略,以及WUE与其他叶性状的关系,介绍了当前生态系统水平WUE的研究状况,提出未来的研究趋势。
    研究简报
    不同栖居地和越冬时期长耳鸮的食物组成
    张逦嘉,王安梦,鲍伟东,李晓京
    2009, 28(08):  1664-1667. 
    摘要 ( 1201 )   PDF (516KB) ( 802 )  
    通过分析2003—2006年连续3个冬季北京城区和城郊越冬长耳鸮的食团,研究了长耳鸮食物组成的时间与空间变化特征。每月收集1次长耳鸮食团,通过其内容物分析长耳鸮食物中的猎物种类和数量构成。结果表明:城区和城郊两地长耳鸮3种主要猎物中蝙蝠的被捕食率分别为41.6%和43.0%,鼠类为27.5%和39.4%,鸟类为30.7%和18.9%;城区和城郊长耳鸮的食物构成在2004—2005年与2005—2006年的冬季存在显著差异,初冬和冬末的食物构成差异也呈显著水平;同区域的长耳鸮食物构成在年度间和不同越冬时期皆存在显著差异;两地越冬长耳鸮捕食猎物比例的差异与生存环境中猎物资源的可获得性有关。
    基于目标种保护的生态廊道构建
    郭纪光,蔡永立,罗坤,左俊杰,刘志国,倪静雪
    2009, 28(08):  1668-1672. 
    摘要 ( 1452 )   PDF (844KB) ( 1017 )  
    景观破碎化和适宜生境面积减少是生物多样性降低与物种灭绝的重要因素之一。生态廊道的构建为陆行野生动物扩大活动范围提供了空间途径,从而增加了物种基因交流的机会, 提高了种群的生存能力。上海市崇明岛是一个地理上孤立的冲积沙岛,随着岛上森林斑块的减少与破碎化,依赖林地生境生存的陆行动物个体与种群数量大大减少。本文以崇明岛为例,选择上海市一级保护动物刺猬作为目标种,在分析其生活习性和基质斑块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最小耗费模型和GIS手段,实现了生境斑块之间的最佳连接,建立了以目标动物保护为目的的生态廊道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