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8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09-07-10
    研究报告
    UV-B滤减处理下烟草光合作用参数对光照度的响应
    纪鹏;王毅;陈宗瑜;钟楚;董陈文华
    2009, 28(07):  1218-1223 . 
    摘要 ( 1992 )   PDF (305KB) ( 871 )  
    以烟草栽培品种K326为材料,通过覆盖不同的透明薄膜滤减UV-B辐射,研究了100%(CK)、75%(T1)、50% (T2)、35%(T3)UV-B辐射透过率处理下,烟草成熟初期光合参数与50和150 cm高度光照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T1、T3,烟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主要是气孔因素,而T2主要是非气孔因素;通过对4类处理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发现可能存在一个UV-B辐射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阈值范围;150 cm高度光照度除了对蒸腾速率和T2处理的气孔导度起促进作用外,对其他光合参数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不同处理的烟叶光合参数对50和150 cm高度上的光照度的响应都较为一致,在敏感程度上则存在差异。
    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人工乔灌木林冠截留
    成向荣;黄明斌;邵明安;虞木奎
    2009, 28(07):  1213-1217 . 
    摘要 ( 2050 )   PDF (481KB) ( 882 )  
    在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的六道沟流域,通过2年观测,研究了主要人工造林树种油松、刺槐、柠条和沙柳的冠层截留特征。结果表明:4个树种林冠截留量和林内降雨量均与大气降水量呈正相关,其中林冠截留量与大气降水量呈幂函数关系;油松林平均截留率为16.7%,刺槐林为11.6%,沙柳林为12.8%,柠条林为11.2%。模拟结果表明,修正的王彦辉模型较原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典型乔灌木树种冠层截留的大小。
    水深梯度对菹草生长的影响
    何伟;王国祥;杨文斌;陈秋敏;陆贻超
    2009, 28(07):  1224-1228 . 
    摘要 ( 1875 )   PDF (719KB) ( 872 )  
    用盆栽试验方法,将菹草石芽种植在水下30、60、90、120、150、180 cm的花盆内,研究了水深梯度对菹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菹草株高与水深显著相关(P<0.01),菹草生长的适宜水深范围为90~150 cm;5月7日前后,除水深180 cm组外,其他实验组虽然株高有所增加,但叶片数量反而减少,植株开始衰老腐烂;水深差异对菹草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影响不明显;水深30、60 cm组菹草的Fv/FmETR值低于深水处其他处理组,表明在菹草生长的中后期,水面光照对水深浅于60 cm的菹草叶片光合电子传递效率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从快速光响应曲线可以看出,在菹草生长的中后期,水深<60 cm、>150 cm对菹草生长不利。
    NaCl胁迫对四种禾本科牧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马红媛;梁正伟;王明明;关法春;孔祥军
    2009, 28(07):  1229-1233 . 
    摘要 ( 1753 )   PDF (524KB) ( 1058 )  
    研究了4种多年生根茎型耐旱植物——羊草、高冰草、苇状羊茅和俄罗斯新麦草种子的萌发和根芽生长对不同浓度(0、50、100、150、200、300、400和500 mmol·L-1 )NaCl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4种牧草种子的发芽率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其中,羊草种子耐盐性最差,300 mmol·L-1 NaCl处理的种子发芽率仅为1.5%,浓度超过300 mmol·L-1时,没有种子萌发;高冰草、苇状羊茅和俄罗斯新麦草耐盐性较强,在500 mmol·L-1 NaCl时发芽率分别为17.3%、20.0%和18.1%。4种牧草的根长和芽长均与NaCl浓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但表现不同: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俄罗斯新麦草的根长下降速率最快,高冰草最慢;羊草芽长下降速率最快,高冰草最慢;羊草的根/冠比值呈上升趋势,而其他3种牧草则呈下降趋势。说明NaCl胁迫对羊草抑制表现为胚根<胚芽,而后三者则为胚根>胚芽。从种子发芽率和胚生长状况看,在种子萌发期内,羊草种子萌发和苗期的耐盐能力最差,而高冰草、苇状羊茅和俄罗斯新麦草的种子萌发和苗期生长均有较强的耐盐能力。
    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秃杉天然种群生命表
    冯金朝;袁飞;徐刚
    2009, 28(07):  1234-1238 . 
    摘要 ( 2032 )   PDF (325KB) ( 856 )  
    运用相邻格子法,对雷公山秃杉种群进行生态学调查,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编制秃杉种群的生命表。结果表明:秃杉种群结构存在波动性, 成年阶段的个体较丰富, 种群趋于Deevey Ⅱ型;秃杉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均出现2个高峰, 一个出现在第6龄级阶段, 另一个出现在第12龄级阶段;秃杉种群的生存率单调下降, 累计死亡率单调上升, 生存率下降趋势前期高于后期, 累计死亡率则相反;生存函数曲线表明,秃杉具有中期稳定和后期衰退的特点。
    外来植物黄顶菊营养器官解剖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
    任艳萍;古松;江莎;郑书馨;赵娜
    2009, 28(07):  1239-1244 . 
    摘要 ( 2092 )   PDF (287KB) ( 911 )  
    采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外来植物黄顶菊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黄顶菊叶片表皮具较厚的角质层、下陷气孔,叶片为等面叶、全栅型,叶肉细胞环绕维管束鞘细胞紧密排列,是典型C4植物的Kranz花环结构;茎中厚角组织和维管组织发达,根中还存在通气组织;根、茎、叶中均存在分泌结构。综合光照、温度、土壤pH、有机质、含盐量及伴生种等生态因子分析表明,黄顶菊喜光、喜高温,耐受干旱、盐碱及贫瘠土壤,可与一些耐干旱耐盐碱较强的植物共生。黄顶菊营养器官特别是叶片的解剖特征体现的生态适应性可能与其耐受恶劣生境的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是导致黄顶菊具有较强入侵性的原因之一。
    上海城市化地区孤岛状山体残存植被特征
    林明锐;张庆费;郑思俊;夏檑;张智顺;惠光秀;张慧博
    2009, 28(07):  1245-1252 . 
    摘要 ( 1987 )   PDF (940KB) ( 685 )  
    以高度城市化的孤岛状山体——建设中的上海辰山植物园保育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对象,研究人工林经过近50年低干扰和自然发育后的物种组成、区系地理成分、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辰山植物区系以泛热带和北温带占优势,具有典型亚热带和温带成分交汇和南北植物分布交错特征;但保育区内种类单一,维管束植物仅有49科69属94种;主要群落是以枫香、刺槐、臭椿、三角枫和朴树等为优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以香樟和秃瓣杜英等为优势树种的常绿阔叶林,以及毛竹林;物种多样性普遍较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为刺槐+香樟群落(1.757),Simpson均匀度指数最高值为毛竹+三角枫群落(0.163);多样性指数曲线和均匀度指数曲线不具有一致性的变化趋势;多数群落垂直结构中无明显林下分层现象;演替前期的落叶乔木种群后续个体不足。长期孤岛状隔离所导致的种源补充缺乏,人为干扰导致的群落景观结构发生局部或整体变化,均使现阶段辰山残存植被地带性更新苗不足、群落发育不充分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低;从森林植被保育和群落进展演替考虑,可利用较好的林下生境条件,适当引进苦槠、青冈等地带性植被优势种,将落叶阔叶林诱导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东灵山糠椴林优势种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
    苏日古嘎;张金屯;程佳佳;张斌
    2009, 28(07):  1253-1258 . 
    摘要 ( 1953 )   PDF (484KB) ( 996 )  
    通过重要值、种群径级结构、存活曲线、点格局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北京市东灵山糠椴林优势种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结果表明:糠椴种群重要值较大,其幼苗比例较大,是增长型种群,而大叶白蜡树和蒙椴属稳定型种群;糠椴与大叶白蜡树和蒙椴大尺度上均呈显著负相关,糠椴种群分布格局呈集群分布。
    上海公园水体夏季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薄芳芳;杨虹;左倬;由文辉
    2009, 28(07):  1259-1265 . 
    摘要 ( 1929 )   PDF (491KB) ( 1115 )  
    为了解公园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状况,分析浮游植物物种分布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揭示浮游植物物种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于2008年7月和9月对上海市11个公园水体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对获得的浮游植物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典范相关分析(CCA),并绘制了物种与环境因子关系的二维排序图。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84种,隶属于8门,浮游植物密度范围为2.01×105~57.60×105 cells·L-1;群落组成以蓝藻、裸藻、硅藻和绿藻为主,主要优势种有细微颤藻、无常蓝纤维藻、尾裸藻、颗粒直链藻、梅尼小环藻、普通小球藻、四尾栅藻等;7月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铵态氮、溶解氧、水温和总磷,而9月的pH值、水温、溶解氧、透明度和总氮含量对浮游植物的分布产生影响较大;其中,透明度和浮游动物量是影响隐藻、甲藻和硅藻藻类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而蓝藻、裸藻、绿藻主要受水体氮磷营养盐浓度和溶解氧的影响。
    低盐度围隔调控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
    查广才
    2009, 28(07):  1266-1271 . 
    摘要 ( 1918 )   PDF (1044KB) ( 711 )  
    通过池塘陆基围隔实验,对凡纳滨对虾低盐度(2‰~6‰)调控养殖系统中的浮游植物群落与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盐度调控实验围隔中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58属86种,其中绿藻50种(丰富度为58.1%)、蓝藻18种(20.9%)、硅藻9种(10.5%)、裸藻4种(4.7%)及隐藻3种(3.5%);主要优势种有美丽胶网藻、狭形纤维藻、栅藻,铜绿微囊藻、拟柱胞藻、梅尼小环藻及尖尾蓝隐藻等;早期优势种多更替快,以绿藻为主,中后期蓝藻占优势,60%围隔以铜绿微囊藻为主要优势种;优势种的平均优势度达到59.6%。浮游植物密度平均2.97×107 cells·L-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18;施有机肥的围隔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性和密度高,群落稳定,有利于对虾健康养殖;大量施用无机肥,易诱发有害微囊藻爆发。
    甲烷胁迫对绿地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杨文静;董世魁;张相锋;刘晓静
    2009, 28(07):  1272-1276 . 
    摘要 ( 1857 )   PDF (589KB) ( 809 )  
    甲烷胁迫是限制垃圾填埋场绿化植物存活和生长的主要因素。在室内模拟条件下,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2种绿地植物高羊茅和苜蓿对甲烷胁迫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甲烷胁迫严重影响2种绿化植物的生长,主要表现在生长速度减小、光合作用减弱、干物质积累量减少;2种植物均通过提高体内脯氨酸含量来增加对甲烷胁迫的耐受力,苜蓿还可以通过降低SOD酶的活性来抵御甲烷胁迫;对2种绿化植物而言,脯氨酸含量可以作为评定其耐甲烷胁迫的主要生理指标。
    云南会泽废弃铅锌矿重金属污染评价
    房辉;曹敏
    2009, 28(07):  1277-1273 . 
    摘要 ( 2266 )   PDF (388KB) ( 1307 )  
    取样测定了云南会泽废弃铅锌矿土壤和植物中重金属元素Pb、Zn、Cd的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估了会泽县废弃铅锌矿复垦地和撂荒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1)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为标准,复垦地和撂荒地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均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复垦地中Cd、Zn、Pb 3种重金属的总含量分别为国家三级标准的35.0、28.0和11.3倍;撂荒地中这3种重金属总含量分别为国家三级标准的40.7、37.6和16.7倍。2)单项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铅锌矿废弃地污染指数为Cd>Zn>Pb,3种重金属均达到重污染级。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铅锌矿废弃地重金属污染达到重度污染等级,复垦地已不适宜耕种农作物。废弃矿山及土法冶炼后遗留的矿渣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3)当地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仍然有生长良好的野生植物,并且有些植物种类对重金属的吸收转运能力较强,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中有应用潜力。
    镉、铅及其复合污染对油菜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杨金凤;卜玉山;邓红艳
    2009, 28(07):  1284-1287 . 
    摘要 ( 2127 )   PDF (275KB) ( 889 )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土壤外源重金属Cd、Pb及其复合污染对油菜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Cd单一处理组中,油菜体内硝酸还原酶活性及根系活力均随Cd胁迫浓度的增加出现不同程度的先升后降的趋势,表明油菜对低浓度的Cd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在高浓度的Cd胁迫下则受到伤害;Pb单一处理和Cd+Pb复合处理组中,硝酸还原酶活性及根系活力均随Cd、Pb浓度的增加而降低;Cd、Pb单一处理组中,随Cd、Pb浓度升高,油菜根内游离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加,Cd处理组的脯氨酸含量积累量显著大于Pb处理组,这进一步证实了Cd对植物毒害效应比Pb严重;Cd+Pb复合处理组中脯氨酸含量均高于所有单一处理,表明Cd、Pb复合污染对脯氨酸的积累有促进作用,Pb加强了Cd对植物的毒害,其交互作用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长期施肥条件下菜田土壤微生物特征变化
    张恩平;高巍;张淑红;李天来
    2009, 28(07):  1288-1291 . 
    摘要 ( 1966 )   PDF (162KB) ( 778 )  
    对蔬菜地长期施肥土壤的8个主要处理进行了分析,探求不同培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单施无机肥可显著增加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提高土壤真菌的多样性;有机肥和低浓度氮肥配施处理的土壤细菌数量、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单施高浓度的氮肥显著降低土壤细菌的数量,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也明显低于对照。
    O3和CO2浓度升高对油松针叶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卢涛;何兴元;陈玮
    2009, 28(07):  1316-1323 . 
    摘要 ( 1747 )   PDF (572KB) ( 603 )  
    利用开顶箱模拟大气O3与CO2浓度升高,对油松进行了连续4个月的熏蒸实验,探讨了油松针叶抗氧化系统化系统的响应。结果表明:1)高浓度O3显著增加了油松针叶过氧化氢的积累,到处理后期过量的过氧化氢显著地抑制了抗氧化酶活性,如SOD和APX,并且抗坏血酸被耗竭,加剧了膜质过氧化,最终导致了严重氧化伤害;2)高浓度CO2处理中油松针叶抗氧化酶活性普遍低于对照,AS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可能是高CO2浓度促进ASA合成,或者是ASA的消耗减少,到处理后期使H2O2含量比对照降低了15.5%,从而减轻了膜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减轻了氧化伤害;3)与O3单因素相比,在协同处理中油松针叶具有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ASA含量,说明高CO2浓度减轻了高O3对抗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且提高了针叶内ASA含量,增强了针叶的抗氧化能力,有效地控制了ROS的产生与清除平衡,缓解了高O3带来的氧化伤害。
    黄山木兰的丛枝菌根定殖状况
    杨安娜;郑艳;曹得华;程珵
    2009, 28(07):  1292-1297 . 
    摘要 ( 2030 )   PDF (439KB) ( 781 )  
    在原产地和引种栽培地采集了国家珍稀濒危植物黄山木兰(Magnolia cylindrica)的根样及其根际土壤样品,研究了根中丛枝菌根真菌(AMF)的定殖状况。AMF在两地黄山木兰的根中均有定殖,并形成典型的Paris-type类型丛枝菌根(AM),原产地黄山木兰的AMF定殖率高于栽培地。用湿筛沉淀法从两地黄山木兰根际土壤中共分离鉴定出5属22种AMF,两地AMF群落相似性系数为0.96。原产地黄山木兰的AMF孢子密度高于栽培地,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低于栽培地。研究结果表明,黄山木兰引种栽培后并没有对其根际土壤中AMF的群落结构造成大的改变。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氮矿化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徐宪根;周焱;阮宏华;韩勇;於华;曹慧敏;汪家社;徐自坤
    2009, 28(07):  1298-1302 . 
    摘要 ( 1652 )   PDF (305KB) ( 843 )  
    采集了武夷山4个不同海拔的植物群落(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矮林和高山草甸)的土壤样品,在实验室条件下, 将含水量调节为田间持水量60%,置于5 ℃、15 ℃、25 ℃和35 ℃人工气候箱中培养30 d,以测定土壤净氮矿化对温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相同海拔植物群落的土壤净氮矿化量和氮矿化速率均随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加;不同海拔间土壤氮矿化量和氮矿化速率大小均表现为:亚高山矮林>常绿阔叶林>高山草甸>针叶林。土壤氮矿化的Q10在1.03~1.54,并且15 ℃升高到25 ℃时的Q10比5 ℃升高到15 ℃和25 ℃升高到35 ℃时的Q10高,表明土壤氮矿化对温度的敏感性在15 ℃~25 ℃较高。
    外源腐殖酸对三种土壤磷吸附与解吸特性的影响
    杨凯;关连珠;颜丽;朱教君;贺婧
    2009, 28(07):  1303-1307 . 
    摘要 ( 1623 )   PDF (294KB) ( 654 )  
    通过对3种土壤(红壤、棕壤和褐土)施入不同腐殖酸的室内培养试验,探讨了外源腐殖酸对不同土壤磷素吸附和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不同腐殖酸降低了3种供试土壤磷素的吸附量,其降低顺序为:褐土>红壤>棕壤;外源腐殖酸提高了红壤和棕壤磷素的解吸量和解吸率,提高的幅度与腐殖酸的种类有关;而腐殖酸对褐土磷素的解吸量则无明显促进作用。表明外源腐殖酸对3种土壤磷素吸附-解吸作用最强的为红壤,其次为棕壤,最弱的为褐土;同时表明腐殖酸可提高红壤和棕壤磷素的利用率。
    秦岭西部山地针叶林凋落物层的化学性质
    常雅军;曹靖;李建建;潘春林;陈琦;马力德
    2009, 28(07):  1308-1315 . 
    摘要 ( 1942 )   PDF (617KB) ( 578 )  
    凋落物作为土壤和植物的结合点在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和能量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凋落物的产量及其元素浓度制约着林下凋落物层和矿质土壤的养分归还。本研究利用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秦岭西部山地不同针叶林凋落物层分解过程的特性(如凋落物储量、分解速率、周转时间和养分元素贮量及回归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林下凋落物现存量(8.46~29.81 t·hm-2)远大于年凋落物量(2.96~4.23 t·hm-2·a-1),凋落物分解速率相对较低、积累很强,系统养分循环参数小;2)营养元素在凋落物层中含量的分布格局因树种不同而不同,但不同树种凋落物层营养元素(N、P、K、Ca、Mg、Fe)的储量均为:未分解层(U层)<半分解层(S层)<分解层(D层);3)不同树种林下凋落物层平均营养元素的储量为:Ca:357.71 kg·hm-2>N:175.72 kg·hm-2 >Fe:102.50 kg·hm-2>Mg:54.21 kg·hm-2>K:31.96 kg·hm-2>P:16.78 kg·hm-2;4)林下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是一个养分积累的过程,营养元素最终普遍在分解层(D层)中富集;5)树种和人为经营情况对森林凋落物层的性质和分解状况有较大影响,林下凋落物分解速率表现为:云杉林< 松林< 落叶松林。
    不同还田方式对Bt玉米秸秆中Bt蛋白田间降解的影响
    王建武;范慧芝;冯远娇
    2009, 28(07):  1324-1329 . 
    摘要 ( 1991 )   PDF (318KB) ( 661 )  
    采用网袋法在田间研究了Bt(Bacillus thuringiensis)玉米(Zea may)1246×1482和H9235Bt/RR秸秆中Bt蛋白的降解动态,并应用移动对数模型进行拟合及估算DT50和DT90,探讨不同还田方式对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1246×1482和H9235Bt/RR秸秆中Bt蛋白在埋入土壤和地表覆盖2种还田方式下均能在7 d内降解90%以上,但还田180 d时仍能检测到占初始含量0.004%~0.069%的Bt蛋白;不同还田方式并没有显著影响到1246×1482秸秆中Bt蛋白的降解过程,其埋入土壤和地表覆盖处理的DT50分别为0.90 d和0.79 d,DT90则分别为3.45 d和5.03 d;但不同还田方式影响了另一Bt玉米H9235Bt/RR秸秆中Bt蛋白的降解过程,在秸秆还田前期,埋入土壤处理下Bt蛋白的降解比地表覆盖处理慢,其埋入土壤和地表覆盖处理下Bt蛋白降解的DT50分别为6.80 d和0.54 d,DT90则分别为21.76 d和7.12 d。由此可见,2个Bt玉米品种秸秆中Bt蛋白在2种还田方式下均能快速降解,不同还田方式只影响到H9235Bt/RR秸秆中Bt蛋白的田间降解,使得地表覆盖处理下Bt蛋白的降解比埋入土壤处理快。
    两种绣线菊低温锻炼与脱锻炼处理对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刘慧民;闫永庆;车艳双;冯楠楠;张超;樊超;车代弟
    2009, 28(07):  1330-1334 . 
    摘要 ( 1703 )   PDF (261KB) ( 618 )  
    通过2维双向电泳法,研究抗寒能力与光合能力不同的金山绣线菊与华北绣线菊,低温锻炼处理对蛋白质表达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锻炼处理对2种绣线菊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显著不同,在低温锻炼与脱锻炼处理中,金山绣线菊产生低温诱导特异蛋白,华北绣线菊没有低温诱导特异蛋白表达;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分析表明,华北绣线菊与金山绣线菊经过低温锻炼后发生蛋白质差异表达,经质谱鉴定其中的3种显著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别为2种未知新蛋白,2种未知蛋白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分别为VSHLAGFSSNNPK、LKADKPTLLSEAK;DPNDHPNPFTVK、DGNGFFLYLLDPDSSK、NGDGMFLYLLDGLESK,另一种差异蛋白为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低温锻炼处理使绣线菊中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蛋白质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多刺裸腹溞的毒性
    王金霞;席贻龙;刘晓波;陈艳;何忠文
    2009, 28(07):  1335-1339 . 
    摘要 ( 1801 )   PDF (487KB) ( 849 )  
    应用急性毒性实验和生命表实验等方法,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 DBP)对淡水枝角类多刺裸腹溞的急性毒性和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DBP对多刺裸腹溞48 h LC50为9.68 mg·L-1;0.05~5000 μg·L-1的DBP对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总生殖率和净生殖率均无显著影响,但对世代时间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5000 μg·L-1的DBP显著缩短了多刺裸腹溞的世代时间,提高了种群内禀增长率。
    长江口横沙岛、长兴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陶世如;姜丽芬;吴纪华;赵斌;李博
    2009, 28(07):  1345-1350 . 
    摘要 ( 2189 )   PDF (493KB) ( 982 )  
    2006年秋季(10月)和2007年春季(4月)分别在横沙岛、长兴岛的9个断面采集土壤样本,分析了2岛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在横沙岛、长兴岛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3种,分属4个主要类群,其中甲壳动物2种,软体动物3种,环节动物3种,其他动物5种。春、秋季之间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两岛之间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横沙岛的密度和生物量大于长兴岛。2006年秋季,中潮位底栖动物的密度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潮位(P<0.05);2007年春季,低潮位的密度显著低于其他两个潮位(P<0.05);而这两个季节各潮位之间的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春季低潮位的生物量显著高于秋季(P<0.05),而高潮位和中潮位的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春、秋季间和各断面间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没有显著差异。Bray-Cutis群落聚类结果也表明各断面间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不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种植模式的茶园对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
    陈爱卿;熊兴平;王备新;姜丽红;兰策介
    2009, 28(07):  1340-1344 . 
    摘要 ( 4474 )   PDF (411KB) ( 643 )  
    茶园对溪流水质和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正日益受到关注。于2007年4月调查了浙江富阳、建德、武义和松阳县,受不同种植模式茶园(低山林地改植茶园、高山林地改植茶园和农田改植茶园)影响的溪流及无干扰参照溪流共17个样点的水质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结果表明:受茶园影响溪流的铵态氮、总氮、总磷、CODMn和电导率都高于参照溪流,低山茶园影响溪流的总氮5.506 mg·L-1和总磷0.053 mg·L-1比高山茶园影响溪流的总氮2.069 mg·L-1和总磷0.028 mg·L-1高出约2倍;低山林地改植茶园影响溪流的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参照溪流(P<0.01),高山林地改植茶园影响溪流与参照溪流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群落相似性的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表明(stress value=0.09),参照溪流和高山茶园干扰溪流的物种相似性最高,农田改植茶园与农田影响溪流之间也具有较高物种相似性。
    综述与专论
    北方沙漠化地区生态移民中的关键问题
    张力小;刘杰
    2009, 28(07):  1394-1398 . 
    摘要 ( 1578 )   PDF (170KB) ( 826 )  
    对生态移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重新界定和梳理,认为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非自愿性移民,往往由政府组织实施。在此基础上,从沙漠化治理的逻辑悖论与危险人口阈值理论2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移民与沙漠化正逆过程之间深层次的互动关系,指出生态移民在解决区域人地冲突的过程中存在有效的协调机制。最后,通过对内蒙古的巴林右旗“玛拉沁新村”和阿拉善左旗“孪井滩”2个移民项目的比较,对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生态移民的现实基础、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做好生态移民项目的评估与监控工作,降低生态移民的经济、生态甚至社会风险。
    研究报告
    云南紫胶虫栖境蝽类昆虫多样性
    陈彦林;陈又清;李巧;舒哲俊;杨栖
    2009, 28(07):  1351-1355 . 
    摘要 ( 4496 )   PDF (194KB) ( 674 )  
    在云南绿春县,采用网扫法调查了培育云南紫胶虫5年的天然次生林(样地Ⅰ)和培育3年(样地Ⅱ)、1年(样地Ⅲ)及未培育紫胶虫(样地Ⅳ)的人工林中的蝽类昆虫群落。共采集蝽类昆虫423头,隶属于7科,47种。4个样地蝽类昆虫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各不相同。天然次生林蝽类物种组成丰富,条棘缘蝽占有较突出优势而导致多样性不高;人工林中,样地IV蝽类物种最丰富,优势度最低,均匀度和多样性最高;样地III次之;样地II物种最贫乏,优势度最高,均匀度和多样性最低。可见,紫胶虫与其栖境内蝽类的竞争将导致蝽类昆虫群落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下降。
    综述与专论
    异化Fe(Ⅲ)还原酶促反应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黄灿;邬红东;何清明;彭绪亚
    2009, 28(07):  1381-1387 . 
    摘要 ( 1713 )   PDF (275KB) ( 1072 )  
    异化Fe(Ⅲ)还原菌不是分类学上的概念,它具有系统发育及环境来源多样性的特点。与其他大多数的电子受体不同,在近中性pH值条件下,Fe(Ⅲ)的溶解度很低,通常以不溶性的Fe(Ⅲ)氧化物的形式存在。目前,对微生物如何获得和还原不溶性Fe(Ⅲ)的机理仍缺乏系统的了解。以希瓦氏菌和地杆菌为例,本文综述了3种异化Fe(Ⅲ)还原的酶促反应机制及其分子调控机理:异化Fe(Ⅲ)还原菌与Fe(Ⅲ)氧化物直接接触机制、电子穿梭体的作用机制、铁载体作用机制,多种膜蛋白特别是多血红素的细胞色素蛋白参与微生物的异化Fe(Ⅲ)还原过程,并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此外,本文也对异化Fe(Ⅲ)还原酶促反应及其分子调控机理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这一重要的生化过程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研究报告
    气候及其变化对飞蝗发生期的影响
    姚树然;霍治国;关福来;李春强
    2009, 28(07):  1356-1360 . 
    摘要 ( 1843 )   PDF (472KB) ( 619 )  
    利用环渤海2类典型蝗区飞蝗发生期资料和同期气候资料,对不同蝗区气候变化和飞蝗发生期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沿海蝗区和洼淀蝗区气候的差异是导致飞蝗发生期差异的重要因素,影响飞蝗发生期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气温;沿海蝗区3、4月气温偏低0.2 ℃~0.4℃,导致夏蝗三龄期以前飞蝗发生期比洼淀蝗区偏晚2~3 d,沿海蝗区其他月份气温偏高,气温的累积效应导致夏蝗三龄期以后发生期偏早;秋蝗发生期变化幅度小于夏蝗,与入夏后气温变异系数小相对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2类蝗区气温变化幅度不同是导致飞蝗发生期变化幅度不同的主要原因,且夏蝗发生期早晚与3、4月气温高低密切相关。
    湖北沙湖冬季鸟类群落特征
    罗祖奎;岳峰;吴法清;楼利高;舒实;王天厚
    2009, 28(07):  1361-1367 . 
    摘要 ( 1723 )   PDF (264KB) ( 735 )  
    2006年12月—2007年1月采用样线法对湖北沙湖自然保护区鸟类进行了调查,按照生境特征分为芦苇、草甸、农田、水域4个鸟类群落。共记录到鸟类76种,隶属12目28科,占湖北省鸟类种数456种的16.67%。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鸟类各1种和10种;濒危物种1种,易危物种2种,稀有物种1种。鸟类群落总体α多样性指数(H′)为2.37,均匀性指数(J)为0.55,优势度(C)为0.17,4个鸟类群落的H′、JC值分别为:1.67~2.44、0.50~0.86、0.11~0.26。β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农田-草甸的鸟类群落相似性指数(Si)最高,为0.74,农田-水域的相似性指数最低,为0.40;Bray-Curtis指数(CN)最高值是芦苇-草甸的鸟类群落,为0.00640,最低值是水域-农田,为0.00022。生境间异质性和人为活动是影响沙湖冬季鸟类群落特征的主要因素。
    辽宁省中部城市群居民地的分布格局
    张建忠;唐玲2,3;李小玉;陈玮;高艳妮2,3;张国友2,3;王厚军
    2009, 28(07):  1368-1372 . 
    摘要 ( 2088 )   PDF (384KB) ( 715 )  
    根据2006年Landsat TM影像,利用Erdas和ArcGIS软件,结合区划理论和聚落地理学,对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居民地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辽宁省中部城市群居民地在斑块数量上主要以小型斑块为主,斑块面积<1 km2的斑块数量达斑块总数的96.38%,在斑块面积上以沈阳等几个大型城市的居民地占主要地位。2)依据居民地面积的空间比重将辽宁省中部城市群居民地划分为东部地区、沈阳地区和西部地区3个特征区域,其中沈阳地区平均斑块面积最大,城市化程度最高;西部地区斑块密度最大,居民地最为密集;东部地区平均斑块面积和斑块密度均最小,居民地发育程度低于另2个区域。3)尽管居民地在3个区域内都呈随机分布,但其指示参数——最邻近点指数还是体现出明显的区划差异。4)居民地分布受中心城市的影响显著,各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不同,大小依次为沈阳>鞍山>铁岭>营口>辽阳>本溪>抚顺。
    综述与专论
    环境酸化引起钙失衡的生理生态学效应
    吴飞华;裴真明;郑海雷
    2009, 28(07):  1373-1380 . 
    摘要 ( 1788 )   PDF (295KB) ( 1061 )  
    环境酸化是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主要问题之一,陆地和湖泊等生态系统受酸雨的长期影响,呈现出pH下降的趋势,而海洋生态系统也由于大气CO2浓度的急剧上升而出现酸化。环境的酸化对生态系统中Ca的平衡造成巨大影响。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表现为,随着pH下降海水中CO32-浓度降低,富Ca海洋生物无法维持其体内CaCO3形成的硬质结构,造成珊瑚钙化生长变缓、翼足目软体动物外壳腐蚀穿孔等,影响其种群繁衍。另外,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由于酸雨的长期淋溶,大量的生物可利用Ca从生态系统中流失,动植物无法获得充足的Ca来满足其生理需要。蜗牛、水虱等土壤及湖泊中高Ca动物的生长、繁殖受抑制,鸟类也由于缺Ca造成种群数量下降。陆地植物体内依赖于Ca的信号转导系统也遭受严重干扰,进而影响光合、抗逆和繁殖等诸多生理过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产力、物种多样性下降和森林的衰退。环境酸化导致不同生态系统中Ca循环失衡,大多表现出不利于富Ca生物体的存活,这可能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生态学模式。
    天敌资源在马缨丹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桂富荣;李正跃;万方浩
    2009, 28(07):  1388-1393 . 
    摘要 ( 1785 )   PDF (242KB) ( 864 )  
    外来生物入侵是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严重的威胁之一,对经济、生态和社会安全都具有重要影响。原产于美洲热带至亚热带地区的马缨丹是一种强入侵性杂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恶性杂草。本文总结了天敌昆虫和致病微生物等天敌资源在马缨丹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天敌资源对马缨丹的控制效能,并对马缨丹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
    我国农业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任景明;喻元秀;王如松
    2009, 28(07):  1399-1405 . 
    摘要 ( 4762 )   PDF (210KB) ( 1096 )  
    从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现状及环境污染3方面对我国农业环境问题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对策。总体上看,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短缺且受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由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业投入品造成的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秸秆处置不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控制不力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乡镇企业及城镇污染向农村的转移又进一步使农业环境恶化。我国农业环境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部分农业政策的实施有关;此外,农业环境保护立法不完善、执法不力以及农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管理体系不完善等也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原因,提出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的如下对策措施:开展农业政策战略环境评价;重视生态建设,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合理控制农用化学品投入,实施种植业清洁生产;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监管;制定激励机制,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污染监管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香根草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20年历程回顾
    徐礼煜
    2009, 28(07):  1406-1414 . 
    摘要 ( 1500 )   PDF (223KB) ( 645 )  
    香根草系统是一种价格低廉、用于水土保持、基础设施保护、污染控制和治理、减轻自然灾害等的有效系统,自1988年引入我国已历经20年。本文回顾了香根草系统在我国农业、边坡防护、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情况,介绍了香根草网络的发展和作用,并提出香根草系统在不毛之地造林、矿山植被恢复、生物燃料和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研究简报
    遮光对马蹄金生物量分配和形态特征的影响
    朱肖锋;周守标;郑和权;杨集辉;刘寿峰
    2009, 28(07):  1419-1422 . 
    摘要 ( 2143 )   PDF (210KB) ( 771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透光率在100%、66%、20.5%和9%的4个光照梯度下,马蹄金的生物量分配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加,单株的生物量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66%透光率下生物量达到最高值;单株生物量分配随着遮光度的增加也发生了改变,其中叶生物量比及叶柄生物量比增加,根生物量比下降,茎生物量比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加,茎节间长度逐渐增加,分枝角度减小,茎长、分枝强度、叶面积、叶柄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综合分析表明,马蹄金对光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适度遮光有利于马蹄金的生长、构件数量的增加和生物量的积累,强光或严重遮光均不利于其生长发育。
    综述与专论
    地下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技术难点及对策
    李英华;孙铁珩;李海波;胡筱敏
    2009, 28(07):  1415-1418 . 
    摘要 ( 1675 )   PDF (160KB) ( 956 )  
    以土地处理系统为代表的污水自然处理技术,遵循循环再生、和谐共存、整体优化、区域分异等原理,不仅对各种污染物有极高的去除效率,并可实现污水的处理与利用相结合。本文介绍了地下渗滤系统的工艺原理、技术特征,并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讨论了应用中的主要技术难点和解决途径,包括选配基质、缓解土壤堵塞以及提高系统氮的去除效果和水力负荷的方法等,指出地下渗滤系统应在强化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合理调配土壤组成以提高水力负荷的运行方式。
    研究简报
    热驯化和实验温度对鼎突多刺蚁运动能力的影响
    苏丽娜;李晓晨
    2009, 28(07):  1423-1426 . 
    摘要 ( 1493 )   PDF (160KB) ( 580 )  
    以鼎突多刺蚁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热驯化和实验温度对其运动能力的影响。将成年的鼎突多刺蚁随机分成2组,分别置于20 ℃和30 ℃下驯化4周。经过驯化的动物分别在20 ℃或30 ℃观察、统计它们的运动能力指标——停顿频率、疾跑速度、最大持续运动距离。结果表明:驯化温度、实验温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了鼎突多刺蚁的运动速率;经过特定温度驯化的鼎突多刺蚁在该特定温度下的运动能力,相对于经过不同温度驯化而在相同温度下实验个体的运动能力有所提高。上述研究结果支持驯化有益假说。
    技术与方法
    湿生中小型土壤动物生物量测定方法
    王润润;刘新民
    2009, 28(07):  1427-1429 . 
    摘要 ( 1764 )   PDF (108KB) ( 820 )  
    对于体型较小的湿生中小型土壤动物,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方法可以直接测定其生物量。模型估算法作为一种间接测定法,由于测定费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因而,目前发表的大部分文献中均缺少湿生中小型土壤动物生物量这一指标。本文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和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了湿生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有机碳含量,同时与模型估算法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重铬酸钾容量法快速,操作简便,适合于大批量样品采集情况下湿生中小型土壤动物生物量的测定。
    城市植物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案设计的方法探讨
    赵娟娟;欧阳志云;郑华;徐卫华;王效科;倪永明
    2009, 28(07):  1430-1436 . 
    摘要 ( 1882 )   PDF (410KB) ( 1462 )  
    调查方案的详细设计是植物调查及数据分析的基础和保证。城市人类活动的干扰使城市植被强烈人工化,城市植物及绿地的独特结构决定其调查方法应该在自然植物调查方法的基础上有所调整,是城市植物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法是最常用的城市植物调查方法。本文以大量文献和作者在城市植物调查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总结了国内外城市植物研究中常用的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并对植物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案设计的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作了系统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综述性归纳了一套城市植物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案设计方法。本文将调查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分为抽样设计、样方设计和调查详细设计三大部分,其中抽样设计主要确定研究区的边界范围、面积、各级分层及辨识标准、各级分层的面积及边界以及取样量的分配方法等;样方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取样单位和样方面积;调查设计则主要涉及具体的调查项目、调查步骤、仪器设备、调查人员分工及调查精度的客观反映标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