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8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09-09-10
    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研究专栏
    三北防护林呼唤生态文明
    姜凤岐;于占源;曾德慧;朱教君
    2009, 28(09):  1673-1678. 
    摘要 ( 1533 )   PDF (270KB) ( 1115 )  
    以文献资料为基础,通过简要的生态风险分析和比较,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三北工程)、土地荒漠化态势以及三北工程在荒漠化防治战略中的地位作出如下基本估计
    :1)三北工程建设成绩巨大,其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科学准确评估;2)以“
    三滥”(滥垦、滥伐/滥樵、滥牧)为代表的不合理土地利用依然是三北地区荒漠化形势严
    峻的主要动因;3)三北工程以其对退化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和对脆弱系统抗干扰力的增
    加而成为防治荒漠化战略中有效的治理措施,由于不具有消减人为干扰发生的作用而不能代
    替积极的防御对策。三北地区的生态安全依赖于“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荒漠化防治方针
    的认真执行。从生态文明理念中找到了一条可以从源头遏制荒漠化的有效途径,借鉴“生态
    省”的建设思路,提出了建设“生态三北”的基本框架,包括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
    、生态道德体系和生态法制体系等4大体系建设。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刘冰;龚维;宫文宁;宋立宁
    2009, 28(09):  1679-1683. 
    摘要 ( 2098 )   PDF (128KB) ( 997 )  
    在总结三北防护林工程(三北工程)30年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趋势,全面分析了三北工程在应对气候变化、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内需等方面显现的机遇,剖析了立地条件、发展动力、投资水平和改革创新等带来的严峻挑战,总结提出了三北工程未来发展应坚持以建设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为目标,以防沙治沙、保持水土为主要任务,以服务新农村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林权改革为重点的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
    研究报告
    防护林衰退研究进展
    宋立宁;朱教君;闫巧玲
    2009, 28(09):  1684-1690. 
    摘要 ( 1504 )   PDF (213KB) ( 977 )  
    森林衰退问题已成为21世纪全球环境发展的难题之一,而占中国森林总面积31%的防护林出现部分严重衰退,形势严峻。本文在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防护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生理机能下降,因生产力、地力衰退、林分结构不合理等导致防护效能下降的状态即为防护林衰退。总结了引起防护林衰退的主要原因,包括:没有适地适树、林分结构不合理、缺乏合理的经营管理、人为干扰和频发的自然干扰等。本文从防护林衰退机理、防护林结构、经营管理、人为干扰、林种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中国防护林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今后应加强对防护林衰退形成过程和机制、衰退的早期诊断与评价、防护林衰退防治以及防护林宏观布局和应对干扰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研究专栏
    发展林业碳汇推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龚维;李俊;何宇;丁锋;姚源;张浩宇;孙一荣
    2009, 28(09):  1691-1695. 
    摘要 ( 1830 )   PDF (145KB) ( 926 )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作为中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30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长期以来,工程建设资金不足一直困扰着工程发展。林业碳汇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对林业碳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林业碳汇推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建议。
    三北地区防护林气候生态适应性分析
    张泽秀;刘利民;贾燕;李秀芬
    2009, 28(09):  1696-1701. 
    摘要 ( 1825 )   PDF (163KB) ( 983 )  
    针对目前三北地区防护林出现的衰退、死亡等问题,探讨了该区林木生长的气候生态适应性,并指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地恶劣的气候条件有很大关系。其中,限制三北地区防护林正常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降水量不足、蒸发量过大,其次为风大且持续日数长;而温度与日照则不是限制三北地区防护林生长的气候因子。基于此,从气候生态适应性角度出发,提出因地制宜合理营造三北地区防护林的建议。
    气候变化对三北防护林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姜凤岐;于占源;曾德慧;朱教君
    2009, 28(09):  1702-1705. 
    摘要 ( 1419 )   PDF (138KB) ( 987 )  
    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研究数据,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三北地区气候正经历着暖干化的变化,未来几十年此种趋势将更加明显,位于三北东部的东北地区尤为突出。气候暖干化将带给三北防护林工程3方面的压力:1)干旱区和荒漠化面积扩增;2)自然植被分布格局发生变化,自西向东的植被逆向演替,众多的过渡带变化敏感;3)现存的防护林在气候变异的干扰下衰退的风险加剧。应对气候变化,三北防护林建设宜采取如下策略:1)增加建设规模;2)植被疏林化和灌丛化作为过渡带防护林设计的目标;3)在水土流失区以原生化建设模式设计油松人工林;4)制订三北防护林经营技术方案。
    关于“三北防护林”一词的英文表达
    朱教君;宋立宁;闫巧玲;周新华
    2009, 28(09):  1706-1711. 
    摘要 ( 2408 )   PDF (223KB) ( 870 )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生态/造林工程,经过30年的建设已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随着三北防护林建设的发展,其影响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大,然而,关于“三北防护林”的英文表达却一直没有统一、规范,这使三北防护林在国际社会的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三北防护林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关于“三北防护林”的英文表达形式与同行商榷,以期规范、统一“三北防护林”的英文表达。
    基于MODIS数据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覆盖度提取与分析
    吴云;曾源;吴炳方;李晓松;武文波
    2009, 28(09):  1712-1718. 
    摘要 ( 2200 )   PDF (740KB) ( 1602 )  
    以像元二分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植被覆盖度定量估算模型,并利用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估算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区2001年8月和2007年8月的植被覆盖度,分析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1—2007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较为明显,平均覆盖度增加了2.07%,其中吉林、山西、陕西和宁夏四省变化幅度最为显著,增加幅度分别达到27.37%、14.12%、9.29%和9.22%。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增加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降雨量的增加,主要人为原因是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国家实施的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特别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黑河中游分水前后林草变化动态监测
    李娜;颜长珍;廖杰
    2009, 28(09):  1719-1722. 
    摘要 ( 1203 )   PDF (240KB) ( 616 )  
    为合理开发利用黑河流域的水资源、缓解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国家从2000年在黑河流域实施分水政策。本文以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为对象,将该区域夏秋季的Landsat ETM/TM数据作为信息源,采用人机交互方式目视解译获取了该地区1990、2000和2005年3期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对3期数据进行动态编辑后,得到了全区的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面积变化的状况;对比分析了分水前后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变化。结果表明:林地面积从分水前的微弱增长转变为负增长,草地在持续退化,但在分水后退化速度有所减慢。该结果充分体现了分水这一政策的实施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
    基于遥感和GIS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以河北省赤城县为例
    李晓松;姬翠翠;曾源;闫娜娜;吴炳方
    2009, 28(09):  1723-1729. 
    摘要 ( 1890 )   PDF (3808KB) ( 1006 )  
    以遥感和GIS技术为支撑,利用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为评价模型,对河北省赤城县1990、2000年的土壤侵蚀量进行了计算,并结合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生成了赤城县水土流失强度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对赤城县2000年的水土流失现状、空间分布及1990—2000年水土流失的变化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赤城县2000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7.64 t·hm-2·a-1,属于轻度侵蚀,水土流失区域主要集中在灌草地与旱地这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与1990年相比,赤城县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减少面积达839.81 km2。由此可见,赤城县在1990—2000年期间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
    基于决策树的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
    张建平;朱教君;闫巧玲;王崇倡
    2009, 28(09):  1730-1736. 
    摘要 ( 1442 )   PDF (1049KB) ( 906 )  
    以科尔沁沙地西缘内蒙古翁牛特旗为对象,利用3个时相(1989、1999和2007年,分别表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近10年、20年和30年)Landsat ETM/TM数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该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基于决策树分类方法进行遥感影像分类的总体精度能达到89.4%以上,Kappa系数达到0.84以上;近20年,草地和耕地是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两项合计占64%以上),林业用地比重为4.8%~5.3%,面积较少;各土地类型面积变化大小依次为耕地>未利用土地>林地>居民及建设用地>水域>草地。
    基于ETM+影像的森林资源信息提取——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为例
    李巍岳;胡志斌;闫巧玲
    2009, 28(09):  1737-1742. 
    摘要 ( 1145 )   PDF (429KB) ( 962 )  
    以森林资源遥感分类为切入点,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陕西黄龙县境内的水土保持林作为对象,针对ETM+遥感影像在森林信息提取中存在的大量混合像元的问题,引入一种基于针叶林-阔叶林-灌草(C-B-G)模型的混合像元分解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分别得到研究区针叶林、阔叶林、灌草的覆盖图像,并提取出了针阔混交林的分布情况。采用ERDAS 9.1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的分类精度相对于通用分类方法——监督分类的精度提高了20%,说明该方法可以改善植被信息提取的效果。
    研究报告
    陕西省长武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边亮;胡志斌;宋伟东
    2009, 28(09):  1743-1748. 
    摘要 ( 1675 )   PDF (303KB) ( 764 )  
    通过对1988年9月15日的TM遥感影像、2000年5月19日的ETM遥感影像和2006年7月7日的ETM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了长武县的土地利用图,根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求算出长武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30年来,长武县的耕地面积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有显著下降,林地面积则随着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实施显著增加,未利用土地、水域和草地面积变化不大;长武县总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在逐年递增,从1988年的5.67×108元上升到2006年的5.72×108元,生态系统总体向健康方向发展。
    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研究专栏
    基于RS与GIS的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以辽东山区水源涵养林为例
    张彩虹;李巍岳;胡志斌;朱教君
    2009, 28(09):  1749-1755. 
    摘要 ( 1849 )   PDF (335KB) ( 827 )  
    根据ETM+遥感影像与实地考察数据,通过建立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反演模型及模型地面验证等方法,对辽东山区水源涵养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在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向上的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湿度(TC3)和绿度(TC2)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相关性较高,3个植被指数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回归模型可靠(R2=0.637,P<0.01)。地面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解释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的69.38%;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主要集中在1.0~2.2,并符合“中间海拔高度膨胀”理论;坡向对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分布的影响体现在东北坡出现高物种多样性的可能性最大,验证了由于坡向导致的水热差异,从而影响物种多样性的结论。
    综合与专论
    基于田间尺度的东北农田防护林防护效应分析
    邓荣鑫;张树文;李颖
    2009, 28(09):  1756-1762. 
    摘要 ( 1707 )   PDF (478KB) ( 555 )  
    选择了东北农田防护林的典型区域——吉林西部平原农田防护林区的榆树、农安、德惠和扶余作为研究地区,在各地区内根据防护林的内部结构和长势状况等,分别选择了好、中、差3个研究样区,对各样区内农田的地表温度、土壤湿度、气温和作物产量等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较好防护林内5 cm、10 cm土壤水分比较差防护林均有所增加,其中德惠增加1.03个百分点、0.89个百分点,榆树增加0.21个百分点、0.23个百分点,扶余增加1.48个百分点、1.42个百分点,农安增加0.85个百分点、0.65个百分点;5 cm土壤最高温度、10 cm土壤最高温度、气温在德惠减少1.42 ℃、1.86 ℃、1.29 ℃、在农安减少0.89 ℃、2.27 ℃、0.88 ℃,在榆树增加2.52 ℃、3.93 ℃、0.95 ℃、在扶余增加1.6 ℃、4
    ℃、0.36 ℃;产量增加不明显。由此可知,农防林对小气候的改善较为明显,可增加土壤水分,降低温度变化幅度。
    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研究专栏
    风沙地菊芋的主要生态学特性
    孔涛;吴祥云;刘玲玲;闫晗
    2009, 28(09):  1763-1766. 
    摘要 ( 1341 )   PDF (339KB) ( 648 )  
    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根系发达,抗旱性强,具有重要的防风固沙功能。为了揭示菊芋防风固沙机理及生长适应性,对科尔沁沙地生长的菊芋主要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菊芋的生长发育可分为出苗期、快速生长期和块茎膨大期3个时期;菊芋地上部器官生长与干物质积累8周之内增长缓慢,之后生长迅速,第18周块茎开始进入速生期,块茎干物质积累在第23周达到最大值,平均单株为298.15 g;菊芋的光合性能指标与干物质积累存在密切关系,其中菊芋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均在地上部分生长速生期第9周起开始呈对数式增长,到地下块茎膨大速生期第18周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55、401016 m2·d-1·hm-2;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在地上干物质开始向块茎转移时最高,峰值为38.4。
    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地下水埋深季节变化
    朱教君;康宏樟;宋立宁;闫巧玲
    2009, 28(09):  1767-1772. 
    摘要 ( 1867 )   PDF (381KB) ( 823 )  
    于2005年5—10月,在未经过度人为干扰(大面积人工造林及农田开发)的大青沟地区(42°52′N,122°55′E)和自20世纪50年代大面积人工造林并相应开发农田的章古台地区(42°43′N, 122°22′E)分别选择了樟子松疏林草地和草地(撂荒地)、樟子松衰退后皆伐地(皆伐地)及不同年龄沙地樟子松人工纯林设置固定标准地,监测了一个生长季的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生长季内地下水埋深呈现出4种类型:平稳型、“V”型、“N”型和“M”型。大青沟地区的疏林草地地下水埋深在生长季变化不大,平均地下水埋深为1.88 m;章古台地区的草地和皆伐地呈现5—7月升高,之后下降;林龄较小(23年)樟子松纯林变化幅度较大,生长季地下水埋深相差4.30 m;林龄较大(33、42、45年)樟子松人工纯林生长季地下水埋深波动变化,且变幅不一。总体上,地下水埋深表现为疏林草地(大青沟地区)<(章古台地区)衰退后皆伐地和草地<林龄较小樟子松人工纯林<林龄较大樟子松人工纯林。上述结果表明,大面积造林及农田开发是造成大青沟与章古台两地地下水埋深差别的主要原因;在章古台地区,不同植被覆盖与林龄也直接影响地下水埋深。
    研究报告
    1982—2003年贵州省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郑有飞;牛鲁燕;吴荣军;吴战平;骆兴江;蔡子颖
    2009, 28(09):  1773-1778. 
    摘要 ( 1744 )   PDF (649KB) ( 795 )  
    为了揭示贵州植被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1982—2003年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的全球植被指数变化研究数据(GIMMS NDVI)和相应的气候资料,通过对逐像元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运用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近22年来贵州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NDVI、温度和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001 (10a)-1、0.302 ℃·10a-1、12.776 mm·10a-1;2)月平均植被NDVI随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与月平均降水量呈显著的抛物线关系,降水量对植被NDVI的作用存在一个阈值;3)温度与NDVI的年际变化趋势较为相似,具有同步性,年降水量与NDVI的年际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4)贵州省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有不同的响应特征,同时,气温变化较降水量变化对植被变化有更为显著的影响。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湍流谱特征
    张明达;张一平|孙晓敏;宋清海;杨振;高举明;谭正洪;赵双菊;于贵瑞
    2009, 28(09):  1779-1786. 
    摘要 ( 1588 )   PDF (780KB) ( 568 )  
    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网络(ChinaFLUX)西双版纳热带森林通量观测站涡度相关方法测定的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三维方向风速(u,v,w)以及CO2浓度、H2O浓度、气温等变量的10 Hz观测资料,选取1、4、7和10月4个代表性月份晴好天气,在全天5个不同时段内(8:00—11:30,12:00—15:00,15:30—19:00,19:30—23:30,0:00—7:30)求算了各要素的功率谱和与垂直风速的协谱,探讨了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数据的高低频响应问题。结果表明:在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晴好天气且湍流条件良好状况下,6个变量的功率谱点阵曲线斜率在惯性副区内均满足-2/3定律;并且各要素与垂直风速的协谱点阵曲线斜率在惯性副区内满足-4/3定律。说明大尺度运动对物质和能量传输的贡献在高频率和中等强度频率信号范围内的响应能力能够满足观测所需要求,可以认为在复杂地形条件下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进行通量测定的采样频率合理,所获得数据可以用来作为实际通量的结果加以使用。
    哈尼梯田景观地表水营养物质的时空变化
    角媛梅;张贵;王宇;张华
    2009, 28(09):  1787-1793. 
    摘要 ( 1824 )   PDF (466KB) ( 697 )  
    云南哈尼梯田是一种山地农业景观,不仅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而且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本文对元阳县全福庄小流域地表水的氮、磷营养物质进行了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梯田田水中总氮(TN)和总磷(TP)的含量及其变幅的空间分异都是春季高;梯田区河沟水中TN和TP含量都是夏季高,而含量变幅的空间分异则随采样时间的不同而有差异;森林区河沟水TN和TP含量均是夏季高,但其变幅的空间分异两者有较大差别;从小流域整体看,景观中营养物质较为贫乏,并存在营养物质含量随季节(时间)的变化而不同。营养物质含量变幅在空间上则表现出梯田田水>梯田区河沟水>森林区河沟水的特点,显示梯田景观中地表水营养物质具有复杂的时空变化特征.
    盐胁迫对二色补血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刘玉艳;王辉;于凤鸣;李淑洁
    2009, 28(09):  1794-1800. 
    摘要 ( 4357 )   PDF (904KB) ( 611 )  
    以二色补血草(Limonium bicolor)种子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NaCl、Na2SO4及二者质量比为1:1的混合盐在其种子萌发过程中进行胁迫,调查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并测定萌发过程中种子蛋白质含量、淀粉酶活力及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盐胁迫使二色补血草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发芽率明显降低,而且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3种盐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强度依次为NaCl>混合盐>Na2SO4;二色补血草种子耐盐适宜范围为Na2SO4 1.2%、混合盐0.8%、NaCl 0.5%,耐盐半致死浓度为Na2SO42.1%、混合盐1.4%、NaCl 1.1%,耐盐极限浓度为Na2SO43.5%、混合盐2.4%、NaCl 2.0%。盐处理后不萌发的种子转入蒸馏水后重新萌发的试验结果表明,盐分胁迫主要是通过渗透效应,抑制种子中蛋白质和总糖的分解,进而延缓或抑制了种子的萌发。
    常绿阔叶树种栲树幼苗对不同光环境的光合生理响应
    李春燕
    2009, 28(09):  1801-1807. 
    摘要 ( 1320 )   PDF (816KB) ( 788 )  
    常绿阔叶树种栲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之一。对比研究了林下、林窗和旷地3个光环境下栲树幼苗的光合特征参数、比叶质量、叶氮含量及叶解剖结构等,结果表明:林下栲树幼苗的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低,比叶质量小,表观量子效率和光合氮素利用率高,利用弱光的能力强,在低光环境下保持了较高的光合能力;海绵组织发达且表皮细胞厚,是对凉爽环境的积极响应。在旷地,栲树的最大光合速率明显下降,暗呼吸速率显著升高,单位面积的叶氮含量较高但氮素利用率较低;叶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均增加,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比值也升高了,但栅栏组织不如海绵组织发达,不能适应高光环境。栲树幼苗在林窗有较高的光合能力,在林窗中能正常生长和更新。
    开垦小叶章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自然恢复
    王雪宏;吕宪国;暴晓;武海涛;郭岳
    2009, 28(09):  1808-1812. 
    摘要 ( 1808 )   PDF (242KB) ( 688 )  
    以开垦小叶章湿地的恢复植被为对象,研究了不同自然恢复年限(5、8和12年)湿地植被的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过一定年限的自然恢复,植被已经较初期发生了明显的群落演替;植物种类逐渐增加,优势种由旱生植物宽叶山蒿逐渐演变为湿生植物小叶章,样地之间的物种组成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
    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H)值和优势度指数Simpson(D)值变化较为复杂,H值逐渐降低,D值则是先降低,后升高;对于同以小叶章为优势种的2个样地而言,恢复年限为8年的湿地H值要高于恢复年限为12年的湿地;经过不同时间的恢复,恢复年限为5年和8年湿地植物群落的相似度系数为50%,恢复年限为5年和12年湿地植物群落的相似度系数为43%,说明3个恢复湿地植物群落的组成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其相似性缓慢下降。
    中亚热带典型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变及其环境意义
    吴明;邵学新;周纯亮;胡锋
    2009, 28(09):  1813-1817. 
    摘要 ( 1682 )   PDF (574KB) ( 667 )  
    对中亚热带不同发育阶段的杉木(Cuninghamia lanceolgta)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以及对照次生常绿阔叶林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森林类型来看,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表现为次生林高于杉木和湿地松林,且杉木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湿地松随林龄增加而降低,但土壤全磷相对前二者变化较平缓;土壤速效态养分总体也表现为次生林高于杉木和湿地松林,但10年生和20年生杉木林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低于30年生杉木林的土壤,而湿地松林土壤则相反;另外,从生态环境角度探讨了肥力指标演变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提出适当延长杉木人工林轮伐期和缩短湿地松人工林轮伐期对土壤肥力和有机碳库功能保持具有现实意义。
    缺硫对万寿菊镉积累的影响
    冯倩;付莎莎;台培东;李培军;张海荣;张银秋;陈扬
    2009, 28(09):  1818-1823. 
    摘要 ( 1446 )   PDF (281KB) ( 718 )  
    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缺硫对万寿菊(Tagetes erecta)各器官镉积累的影响,以及巯基化合物和有机酸等在各器官镉积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0.1 mg·L-1镉处理7 d,缺硫处理显著降低了植物根、茎和叶中的镉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47%、38%和61%;缺硫对植物体内半胱氨酸、γ谷氨酰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和有机酸的合成没有显著影响,而且3种巯基化合物的含量都很低;缺硫植物根部合成的植物络合素的量显著降低,这可能是植物体内镉积累减少的主要原因;在植物的各器官中,叶片中的有机酸含量最高,而在叶片中未检测到植物络合素,由此可推断,片中积累的镉主要与有机酸结合;缺硫影响了根部植物络合素的合成,进而降低了植物体内镉的积累,而缺硫没有影响植物体内有机酸的合成,有机酸可能仅是参与植物组织中与镉的络合作用。
    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植被恢复过程中径流和泥沙含量动态特征
    何友军;李锡泉;田育新;陈业银;王中建
    2009, 28(09):  1824-1828. 
    摘要 ( 2039 )   PDF (748KB) ( 741 )  
    以湖南省慈利县女儿寨小流域为对象,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小流域系统的降雨和水沙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小流域治理的总体减沙效应。结果表明:小流域年降雨量差异较大;小流域降雨年内时间分布极为不均,集中性较大,主要集中在汛期(4—8月)。小流域年径流变化较大,且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径流集中是该小流域径流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径流
    Qi)与降水(Pi)之间呈明显的一元线型关系。小流域的年输沙模数与年径流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小流域年内产沙也高度集中,且与降水、径流关系密切,小流域的土壤侵蚀主要由汛期的强降水引起。小流域的年输沙模数与现存生物量和森林覆盖率有关,在降雨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随着现存生物量和森林覆盖率的提高,输沙模数均呈减小之势。
    外源氨基酸对龙葵修复Cd-PAHs污染土壤的强化作用
    杨传杰;魏树和;周启星;张蕾;鲍艳宇;顾平;任丽萍;刘睿
    2009, 28(09):  1829-1834. 
    摘要 ( 1577 )   PDF (314KB) ( 684 )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外源半胱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及其复合处理对超富集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修复镉-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浓度水平的单因素处理对植物株高及地上部干重并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复合处理则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各处理能够显著增强龙葵对镉的吸收和富集能力,其中半胱氨酸处理使重金属提取率分别达到1.80%及1.83%,与对照相比提高了0.80及0.83倍;研究发现甘氨酸、谷氨酸及半胱氨酸复合处理能够促进镉及多环芳烃在土壤环境中的去除作用,且0.3mmol·kg-1甘氨酸+03 mmol·kg1谷氨酸+0.3 mmol·kg-1半胱氨酸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龙葵地上部Cd含量增加了1.26倍,土壤多环芳烃总量的去除率提高了4.46倍;可见,外源PCs组成物质能够强化植物修复低浓度镉-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土壤,具有成为植物修复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高效强化剂的潜力。
    解磷菌剂对海滨盐土有效磷含量及耐盐油料植物生长的影响
    秦超琦;吴向华;郑琨;钦佩
    2009, 28(09):  1835-1841. 
    摘要 ( 1697 )   PDF (321KB) ( 523 )  
    利用菌根真菌(AM菌)和本实验室在互花米草群落盐土中发现的一种特有优势真菌毛霉(Mortierella sp.)研制的解磷菌剂,以海滨盐土为基质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菌剂对海滨盐土的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施用AM菌剂和毛霉菌剂后,蓖麻的株高、茎粗、鲜质量、干质量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较对照(CK)分别增加了110.0%、48.8%、85.9%、112.0%和67.6%,土壤有效磷含量较CK增加了52.9%,与CK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时显著高于单施2种解磷菌剂的处理,单施2种解磷菌剂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海滨锦葵的株高、茎粗、鲜质量、干质量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45.4%、85.5%、200.0%、157.0%和83.4%,土壤有效磷含量较CK增加了89.0%,与CK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显著高于单施菌剂的处理,而单施毛霉菌剂后土壤有效磷显著高于单施AM菌剂;2种解磷菌剂在促进蓖麻和海滨锦葵生长的同时,有提高海滨盐土有效磷含量的作用,而且2种菌剂混合施用效果最佳,对于提高中国盐土磷资源利用率以及促进盐土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株可同时降解多种高环PAHs的丝状真菌——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
    李慧;蔡信德;罗琳;陈来国;周井刚
    2009, 28(09):  1842-1846. 
    摘要 ( 1697 )   PDF (288KB) ( 699 )  
    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分离纯化了丝状真菌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并研究了其对苯并[a]蒽、苯并[a]芘、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茚并[1,2,3-cd]芘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接种处理30 d,该菌株对混合体系中5种PAHs的降解率为16.1%~24.6%,而对单一体系中的降解率为10.4%~33.3%;同时,对单一与混合体系中PAHs的降解作用存在一定差异,苯并[k]荧蒽和苯并[b]荧蒽在单一体系中降解率增大,而其他种类的则减小。本研究结果为高环多环芳烃共代谢机理研究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水土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种质资源。
    横断山区蝶类的垂直分布及其多样性
    黎璇;袁兴中;邓合黎
    2009, 28(09):  1847-1852. 
    摘要 ( 1463 )   PDF (285KB) ( 895 )  
    2006年对横断山区蝶类的垂直分布进行了调查,共发现蝴蝶603种,隶属12科229属,其中,蛱蝶科在属数、种类数和个体数量上均为最多,绢蝶科、珍蝶科和喙蝶科种类数量很少,但都是该区域的珍稀蝶类。从山麓到山地上部,沿高程梯度,蝴蝶群落的差异明显,无论是种类组成还是群落多样性特征,蝴蝶群落都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横断山区蝴蝶群落垂直带谱包括低山农田蝴蝶群落(Ⅰ)、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蝴蝶群落(Ⅱ)、山地暖温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蝴蝶群落(Ⅲ)、山地温带针阔混交林蝴蝶群落(Ⅳ)、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蝴蝶群落(Ⅴ)和高山亚寒带灌丛草甸蝴蝶群落(Ⅵ),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为Ⅱ>Ⅰ>Ⅲ>Ⅳ>Ⅴ>Ⅵ;在6个垂直带中,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是地形最复杂、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垂直带,其蝶类物种数、个体数量、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垂直带,表明在横断山区的蝴蝶群落垂直带谱中,该带蕴藏了最为丰富的蝶类多样性,因此也是最需要优先保护的生态带。
    长爪沙鼠体质量生长模式特征
    刘伟;宛新荣;钟文勤
    2009, 28(09):  1853-1856. 
    摘要 ( 1253 )   PDF (286KB) ( 621 )  
    通过Gompertz方程拟合分析了野外围栏条件下当年春季出生的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体质量生长
    模式。结果表明:雌、雄鼠体质量生长系数相近,该结果支持生长系数具有种的特异性,反映物种固有特征的结论;但雄鼠的当年稳定体质量和体质量日瞬时增长率高于雌鼠,雄鼠的体质量增长的拐点时间、生长速率降低到起始值的时间以及达到稳定体质量90%的时间均较雌鼠的晚,这些指标呈现的性别差异提示了长爪沙鼠婚配策略中的多配倾向。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金鞭溪河段大鲵栖息地特征
    罗庆华;康练常
    2009, 28(09):  1857-1861. 
    摘要 ( 1695 )   PDF (145KB) ( 731 )  
    为进一步保护和改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大鲵的栖息环境,增殖大鲵野生资源提供依据,于2008年8—9月对公园境内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的栖息地——金鞭溪河段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大鲵的隐蔽物、水质与饵料生物3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金鞭溪河段由石质性河底与河岸组成,两岸坡度大(82°±3°),两岸植被盖度大(93%±3%),水流速度较大[(0.36±0.15) m·s-1],人为干扰中等,有一定数量洞穴(5~7个·200 m-1);水质清澈,浊度6°~8°,溶解氧高(6.61~8.11 mg·L-1),化学耗氧量较低(7.15~69 mg·L-1);大鲵饵料生物较丰富,饵料生物总量平均密度为(51107±9198) mg·m-2;金鞭溪现具有大鲵自然生长所需生态条件,可以在此进行大鲵增殖放流。
    综述与专论
    蚂蚁群落研究方法
    李巧;陈又清;徐正会
    2009, 28(09):  1862-1870. 
    摘要 ( 1742 )   PDF (306KB) ( 932 )  
    综述了蚂蚁群落常见抽样方法和分析方法,总结了陷阱法、样方法、诱饵法、枯落物抽样法、手拣法、杀虫剂击倒法、精细抽样法及样地调查法等抽样方法的优点及不足,分析了不同抽样方法采集蚂蚁的效率,介绍了国际上通用的地表蚂蚁抽样方法ALL草案及蚂蚁功能群研究,比较了物种累积曲线、相对多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等在蚂蚁群落分中的运用。指出了当前蚂蚁群落研究中存在研究方法不够规范的问题,提出了运用ALL草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蚂蚁群落调查,在高度异质性的生境开展抽样方法比较研究,加强对蚂蚁群落物种累积曲线及相对多度的分析,通过它们来进行科学的物种丰富度估计的建议。
    植物对水淹胁迫的响应与适应
    谭淑端;朱明勇;张克荣;党海山;张全发
    2009, 28(09):  1871-1877. 
    摘要 ( 3331 )   PDF (270KB) ( 1375 )  
    水淹是植物遭受的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水淹胁迫使植物处于周期或长期的厌氧或缺氧状态,限制植物的需氧呼吸和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产生,导致土壤还原势的降低和有毒物质的积累,从而对植物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一些植物能够忍耐短期或长期的水淹生境而存活下来。目前分析植物感知水淹胁迫的主要途径为感知体内
    氧浓度的降低和感知体内乙烯浓度的增加。淹水胁迫下植株的适应策略主要包括:1)茎的伸长生长、不定根和通气组织的形成等形态学方面的适应;2) 代谢途径的改变,淹水植物主要通过厌氧代谢获得维持生命的能量;3)通过体内乙烯、赤霉素和脱落酸等激素含量水平的改变来调节生理活动或形态、解剖等方面的变化;4) 抗氧化酶系统对厌氧胁迫植株体内有毒的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手段找出由水淹胁迫诱导的相关基因并对其进行克隆,繁殖与培育具有耐水淹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品种和生态型,将是从事植物抗水淹胁迫研究的科研人员的目标和方向。
    药品及个人护理用品(PPCPs)的污染来源、环境残留及生态毒性
    安婧;周启星
    2009, 28(09):  1878-1890. 
    摘要 ( 2578 )   PDF (498KB) ( 2461 )  
    随着医药及洗化行业的大规模发展,药品及个人护理用品(PPCPs)的生产和使用量迅猛增长,导致它们在水、土壤和大气环境中均有残留。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它们才被看作为一大类环境污染物而被广泛关注。由于PPCPs被持续不断地输入环境,它们在环境中的残留浓度呈上升趋势,并逐渐显现出对微生物以及动植物的生态毒性,对人类也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本文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中PPCPs的主要污染来源以及其在环境中的残留浓度;评述了环境中残留的PPCPs对微生物、动植物以及人类的生态毒性;并根据目前对PPCPs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科学问题。
    菱镁矿粉尘污染土壤机理及其植物修复
    杨丹;曾德慧;赵琼
    2009, 28(09):  1891-1896. 
    摘要 ( 4393 )   PDF (194KB) ( 779 )  
    综述了菱镁矿粉尘对土壤的污染和植物的毒害作用机理,分析了镁粉尘污染土壤的改良途径,探讨了植物修复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菱镁矿在开采、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主要成分为MgCO3和MgO,镁粉尘对土壤的污染和植物的毒害作用主要是通过碱化、板结土壤,以及使土壤中的水溶性钙、镁离子比例失调而造成的。虽然菱镁矿粉尘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鲜见报道,但通过植物吸收、植物代谢和植物积累等作用去除土壤中的过量镁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重金属在海草中累积及其对海草生长的影响
    李磊;黄小平
    2009, 28(09):  1897-1904. 
    摘要 ( 2007 )   PDF (314KB) ( 939 )  
    海草是生长在近海浅水中的单子叶高等植物,对维持近海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而重金属污染对海草有重要影响。研究重金属对海草的影响过程与机理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在海草受重金属污染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海草重金属累积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重金属对海草生理生态特别是光合效率的影响,以及海草对重金属胁迫的内在生理生化适应机制等。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通过同位素示
    踪的方法比较海草通过叶片吸收与通过根吸收重金属的差异,进行多种重金属在毒性协同和拮抗方面的研究,比较重金属对海草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的差异,加强重金属对海草毒性机理的研究等。
    研究报告
    铜绿丽金龟对不同植物叶片的选择和取食反应
    李为争;袁莹华;原国辉;罗梅浩;郭线茹
    2009, 28(09):  1905-1908. 
    摘要 ( 1619 )   PDF (212KB) ( 887 )  
    在室内测定了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成虫对不同植物叶片的选择和取食反应。选择反应结果表明:铜绿丽金龟成虫对蓖麻表现出明显的趋性,在配对试验中没有寄主植物叶片干扰时对蓖麻叶片的选择率高达90%,有寄主植物叶片存在时趋向率达60%以上。取食反应结果表明:成
    虫非常喜欢取食花生、榆树和大豆叶片,取食12 h后的排粪量分别为(37.05±9.30) mg、(35.25±4.72) mg和(16.75±3.18) mg;其次为苘麻叶片;而12 h内取食的蓖麻叶片重量和排泄的粪便量仅分别为(0.50±0.18) mg和(0.25±0.13) mg。因此,可以认为铜绿丽金龟成虫趋向蓖麻叶片的目的不是为了取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区划系统及其在鄱阳湖湖区的应用
    史娜娜;战金艳;吴锋;林英志
    2009, 28(09):  1909-1914. 
    摘要 ( 4276 )   PDF (461KB) ( 809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区划系统(SIZES)是自动实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区划边界识别的软件工具,能够辨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特征,指导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区管理。SIZES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通过分层输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表征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与空间模糊聚类分析法实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区划边界的辨识。在案例区鄱阳湖湖区的应用表明,利用SIZES划定的10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区科学、合理地解释了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为当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区管理提供了参考信息。
    基于小波变换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NDVI与地形因子多尺度空间相关分析
    邱炳文;苏簪铀;陈崇成
    2009, 28(09):  1915-1920. 
    摘要 ( 1871 )   PDF (2201KB) ( 1021 )  
    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用海拔、坡度、坡向和NDVI作为地形和植被景观变量,研究了地形植被关系的尺度依赖性问题;利用小波分析工具,分别构建地形、植被因子在不同尺度上的小波方差图,然后利用小波系数计算NDVI和地形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NDVI及其地形因子均存在至少2个清晰的尺度结构,并且均是较大尺度上的小波方差更大,地形植被二者存在的较小尺度区间比较一致,而较大的尺度区间略有差异;地形因子在中高尺度上与NDVI的相关性更强,反映了地形因子作为大的宏观制约因素对NDVI起作用;坡度和坡向与NDVI的相关性随尺度变化规律复杂并且波动性非常大。本研究有助于揭示自然保护区境内地形植被多尺度复杂相关关系,同时也表明小波分析为揭示自然要素的多尺度空间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