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8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09-06-10
    研究报告
    高寒矮嵩草草甸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臧岳铭;朱志红;李英年;王文娟;席博
    2009, 28(06):  999-1005 . 
    摘要 ( 2054 )   PDF (594KB) ( 1026 )  
    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物种多样性是否随功能多样性变化而影响初级生产力的问题存在很大争议。在高寒矮嵩草草甸,对不同放牧强度、不同利用格局和土壤资源水平的4种生境(Ⅰ.畜圈:重度放牧、资源丰富;Ⅱ.牧道:中度放牧、资源适中;Ⅲ.人工草地:轻-中度放牧、资源贫乏;Ⅳ.封育草地:不放牧、资源贫乏)中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在牧道生境最高,符合中度干扰理论的预测;人工草地物种多样性低但功能多样性却最高;封育草地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均较高;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而功能多样性则与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表明功能多样性不随物种多样性而变化,二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独立地作用于生产力的。群落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受生境资源、物种特征、放牧历史和放牧强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区26年的热量因子变化特征
    周璋;李意德;林明献;陈德祥;许涵;骆土寿;邱建丽
    2009, 28(06):  1006-1012 . 
    摘要 ( 2010 )   PDF (1083KB) ( 713 )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作为中国典型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其长期的气候动态状况对研究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天池气象站1980—2005年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区热因子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6年来,林区热因子(平均气温、平均地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最低地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最低地温、地气温差、年积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气温、平均地温、地气温差、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高/最低地温升高趋势明显,每10年分别增加0.32 ℃、0.59 ℃、0.27 ℃、0.39 ℃、2.03 ℃、1.62 ℃,最低温度的升高趋势都大于最高温度的增长速率,说明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区气候变暖来自于最低温度升高的贡献。
    山东半岛北部黑松海防林幼龄植株生长动态及其种群数量特征
    韩广轩;张志东;王光美;毛培利;刘苏静;薛钦昭
    2009, 28(06):  1013-1020 . 
    摘要 ( 1776 )   PDF (520KB) ( 638 )  
    黑松海防林是山东半岛北部海岸带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对于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对黑松海防林的天然更新动态和生存状况进行评价和预测,在山东半岛北部黑松海防林内设置3个样地,调查黑松幼龄植株的生长动态和种群数量特征。使用查数轮生枝法确定黑松幼龄植株的年龄,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探讨黑松幼龄植株的生长动态、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绘黑松幼龄植株的时间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结果表明:(1) 3个样地中幼龄植株高生长、基径生长与年龄均分别呈指数函数、直线和二次函数关系;(2) 3个样地黑松幼龄植株年龄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分别表现为纺锤形、残缺型和金字塔型;(3) 幼龄植株主要集中分布在距最近立木0.3~1.2 m,离立木越近或越远幼龄植株均逐渐减少;(4) 对样地Ⅰ和样地Ⅲ黑松幼龄植株 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的分析表明,随年龄的增加,黑松幼龄植株生命期望值基本上呈递减趋势,黑松幼龄植株种群存活数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样地Ⅰ和样地Ⅲ黑松幼龄植株种群存活曲线近似于Deevey Ⅱ型,表明2个样地黑松幼龄植株种群处于稳定发展阶段;(5)样地Ⅱ幼龄植株种群结构很不完整,表明该种群属于衰退型,与人为干扰及坡度等有关。
    郑州主要植物春季物候变化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吴荣军;郑有飞;赵国强;王敏
    2009, 28(06):  1049-1054 . 
    摘要 ( 1953 )   PDF (516KB) ( 784 )  
    根据1983—2004年期间郑州市的物候和气温资料,分析了郑州市4种木本植物和2种草本植物的春季物候变化趋势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自1983年以来,郑州春季主要植物物候呈偏早趋势,其物候变化具有同步性和顺序性的基本特征。郑州主要植物始花期与早春(3—4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而毛白杨和垂柳2种植物始花期与冬季平均气温的关系也达到极显著; 代表性植物的始花期随3—4月平均气温的升高而提前,气温每升高1 ℃,刺槐、垂柳、蒲公英和车前始花期分别提前4.17、3.69、8.16和13.0 d。此外,始花前4旬是始花期对气温变化反应最敏感的时间段。
    不同种群小桐子光合及形态特性的比较
    郑玉龙;类延宝;李扬平;杨成源;廖志勇;张茹
    2009, 28(06):  1021-1027 . 
    摘要 ( 2332 )   PDF (714KB) ( 990 )  
    研究了小桐子(Jatropha curcas)9个种群的叶氮分配、光合能力、生物量积累及分配、种子产量等一系列生理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小桐子叶片的最大光合速率与叶氮在光合机构中的分配系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小桐子的最终生物量受光合能力和形态特征的共同影响;生物量与种子产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多数参数在小桐子不同种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种群之间存在遗传差异,但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不是小桐子种群产生遗传差异的主要原因。与其他8个种群相比,瑞丽种群的各项生理指标、生物量及种子产量均处于较优水平,在今后小桐子的大面积推广及杂交育种时可优先考虑该种源,但对于其适生范围及抗逆能力需要进一步研究。
    盐城滨海湿地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翟可;刘茂松;徐驰;崔丽娟;徐惠强
    2009, 28(06):  1081-1086 . 
    摘要 ( 1785 )   PDF (393KB) ( 866 )  
    盐城滨海湿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岸带湿地之一,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及我国近海水质安全意义重大,近年来由于持续的开发利用导致生境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在景观水平上揭示盐城滨海湿地的动态趋势,选择1975、1991、2002和2006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对盐城滨海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转移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75—2006年,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56%(1.5×105hm2),渔塘和农田的面积则分别增加了892%(8.2×104 hm2)和165%(5.9×104 hm2);围垦及渔塘开挖等生产用地的扩张是滨海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形式,占土地利用变化总面积的75%,湿地的自然演替占11%,米草(Spartina spp.)的生物入侵占湿地整体变化面积的7%,但近年来有减缓趋势;盐城滨海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存在“潮间带泥滩→碱蓬(Suaeda salsa)群落→渔塘(农田)”、“潮间带泥滩→碱蓬群落→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群落→渔塘(农田)”、“潮间带泥滩→米草→渔塘”等3类主要转移过程;自然湿地的大量减少将进一步压缩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对近海水体的净化能力也将下降,因此须加强对湿地围垦与开发利用的控制,加强对现有湿地资源的保护。
    天津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时间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郭军;李明财;刘德义
    2009, 28(06):  1055-1059 . 
    摘要 ( 4364 )   PDF (324KB) ( 998 )  
    利用1982—2003年8 km×8 km的NASA/GIMMS半月合成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候数据,研究了天津年平均及逐月NDVI变化趋势以及降水和气温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982—2003年,年平均NDVI呈现波动性的微弱降低趋势;生长季中,不同月份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差异;春季和秋季NDVI呈增加趋势,其中10月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而夏季NDVI是降低的,6月下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逐月NDVI与同期月平均气温及月降水量的回归分析表明,NDVI与温度和降水均有很好的非线性正相关关系(P<0.001),证实温度和降水对NDVI的影响有很强的季节性;降水和气温对生长季不同月份的植被NDVI影响明显不同,同时呈现一定的滞后性。
    鄱阳湖区域植被覆盖变化与降水相互响应关系
    顾婷婷;周锁铨;邵步粉;李强
    2009, 28(06):  1060-1066 . 
    摘要 ( 1858 )   PDF (748KB) ( 948 )  
    利用1982—1999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和鄱阳湖区域87个气象站点降水数据,采用年代差异变化、经验正交函数分析及相关分析方法,对鄱阳湖区域植被和降水的相互响应关系进行分析,从年内和年际不同尺度分别阐明植被和降水的相互影响时间和程度。结果表明:降水和植被的变化具有很好的空间一致性;多年平均表明,植被滞后于降水的变化;NDVI的年际变化对后期降水存在一定影响;相关分析显示,植被的生长变化滞后于降水变化6、7、8旬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564、0.571和0.549,并且季节的相关分析发现,滞后一个季节的相关性最显著,且春秋季的降水对植被生长尤为重要。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生活型植物对小雨量降雨的响应
    王亚婷;唐立松
    2009, 28(06):  1028-1034 . 
    摘要 ( 1757 )   PDF (684KB) ( 831 )  
    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降雨模式和不同生活型植物对小雨量降水的生理响应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1998—2007年的降雨数据,发现本区的降水模式为小雨量,高频率,0~5 mm的小雨量降雨占总降雨频次的898%,平均降雨间隔在6 d左右。选择了本区具有代表性的16种植物,利用叶片相对含水量作为指标,研究了不同生活型植物对小雨量降雨(1、2、3、4和5 mm)的响应。结果表明,所有草本植物(11种)对2~5 mm的降雨都有不同程度的响应,只有1种灌木(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对4 mm降雨有响应。这12种植物在降雨后的第1天,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增加,水分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表明这些植物对小雨量(≤5 mm)降雨有显著响应,而半灌木(沙漠绢蒿Seriphidium santolinum)、灌木(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小乔木(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对5 mm以下的降雨均无显著响应,小雨量降雨可能主要是被1年生草本植物所利用。通过统计各降雨梯度上响应的植物种数发现,在降雨量达到3 mm时开始响应的植物种类最多。综合考虑降雨模式与不同生活型植物对小雨量降雨的响应特点,高频率的小雨量降雨,可能是维持本区较高植被覆盖度的重要原因。
    不同生态型扁蓿豆光合特性和光适应能力
    王照兰;杨持;杜建材2,3;胡卉芳;赵丽丽;毛小涛
    2009, 28(06):  1035-1040 . 
    摘要 ( 1973 )   PDF (290KB) ( 743 )  
    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和配套的荧光叶室,对4个不同生态型扁蓿豆的光合特性和光适应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的生态型00-61扁蓿豆和黑龙江松嫩草原的生态型93-21扁蓿豆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暗呼吸速率(Rd)均较高,而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N)较低,表明二者具有相对高产的生理和生物物理基础。00-61扁蓿豆还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对强光有更大的光合适应性,适合种植在相对高光环境。内蒙古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型90-36扁蓿豆,qP较低而qN较高,具有相对较强的防御光抑制破坏的能力。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典型草原区的生态型00-81扁蓿豆,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较低,耐荫力较强,与其他生态型相比更能适应相对弱光环境。
    中国东北地区植被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宗明;国志兴;宋开山;罗玲;张柏;刘殿伟;黄妮;任春颖
    2009, 28(06):  1041-1048 . 
    摘要 ( 2190 )   PDF (515KB) ( 1063 )  
    结合1982—2003年GIMMS-NDVI数据集和GIS技术,应用基于像元的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植被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982—2003年,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而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植被NDVI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的像元占12.84%,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南部、三江平原中部和西辽河平原,植被类型为农田、阔叶林、草原。植被NDVI与年平均气温几乎不存在显著负相关性;植被NDVI与年降水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的像元比例为4.55%,主要植被类型为草原和农田;植被NDVI与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的像元比例为7.52%,主要植被类型为针叶林和阔叶林。2)东北地区植被与生长季气温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的比例分别为3.96%和4.35%;植被与生长季降水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的比例分别为8.81%和8.54%。3)东北地区58.21%的植被像元与春季气温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中部、小兴安岭、长白山及完达山-张广才岭等地区,主要植被类型为阔叶林、农田、针叶林和草甸;植被NDVI与春季气温几乎不存在显著负相关性。植被NDVI与春季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的比例分别为4.81%和1.67%。4)东北地区植被NDVI与夏季气温和降水呈显著相关的比例明显少于春季,与夏季气温正相关的比例为7.61%,与夏季降水显著负相关的比例为6.29%。秋季气温和降水对东北地区植被NDVI影响较小,其中植被NDVI与秋季气温显著正相关的像元占植被像元总数的6.05%,几乎不存在与秋季气温显著负相关的植被像元;植被NDVI与秋季降水显著负相关的比例为5.43%,几乎不存在与秋季降水显著正相关的植被像元。
    福州市绿地景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及酶活性
    仝川;董艳;杨红玉
    2009, 28(06):  1093-1101 . 
    摘要 ( 1775 )   PDF (987KB) ( 787 )  
    以福州市建成区自然绿地和人工管理绿地为对象,研究不同绿地景观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及土壤酶活性的差异和垂直结构。结果表明:与自然绿地景观土壤相比,人工管理绿地不同土层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明显增加,且变异性较大,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平均值下降,各土层脲酶含量均低于自然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表层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10~20 cm土层脲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
    荒漠绿洲边缘不同粒径砂砾凝结水量
    方静;丁永建
    2009, 28(06):  1102-1106 . 
    摘要 ( 1307 )   PDF (356KB) ( 656 )  
    根据临泽荒漠绿洲边缘的凝结水观测数据,分析了砂砾粒径与凝结水形成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粒径<0.02 mm的粉砂凝结量最大,7—10月日平均凝结量为(0.097±0.032) mm,其次是砂壤土,日平均凝结量(0.072±0.026) mm;而粒径为5.0~2.0 mm、2.0~0.2 mm和0.2~0.02 mm的砂砾凝结量较小,日平均凝结量分别为(0.052±0.021) mm、(0.057±0.018) mm和(0.059±0.016) mm。总之,凝结量随砂砾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同时本文还分析了旱季农田砂土覆盖对土壤水分蒸发的抑制作用。
    不同作物秸秆对辣椒的化感效应
    侯永侠;周宝利;吴晓玲
    2009, 28(06):  1107-1111 . 
    摘要 ( 1811 )   PDF (310KB) ( 716 )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室外盆栽的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大田作物秸秆浸提液、腐解液及腐解物对辣椒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秸秆浸提液和腐解液对辣椒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不同,浸提液抑制辣椒种子萌发,且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辣椒发芽指数、胚根长显著或极显著受到抑制,其中以大豆秸秆浸提液的抑制作用最强;秸秆腐解液对辣椒种子的萌发总体上表现为促进效应,腐解物对辣椒的株高、茎粗、鲜质量及根系活力均具有促进作用,且与腐解 物的添加量呈正比;不同秸秆腐解物的化感效应大小依次为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大豆秸秆。
    深圳红树林湿地浮游植物多样性的组成与分布
    王雨;林茂;卢昌义;谭凤仪
    2009, 28(06):  1067-1072 . 
    摘要 ( 4790 )   PDF (344KB) ( 912 )  
    根据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的浮游植物周年调查资料,分析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组成与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对湿地水体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共记录浮游植物5门28属51种,各季度浮游植物数量均超过10.6 ind·L-1。硅藻分布广泛,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占主导地位,优势种为微小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和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öldi)等,耐受污染的藻类,如小颤藻(Oscillatoria minima)、鱼形裸藻(Euglena pisciformis)在夏秋2季成为个别站位的优势种。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时空变化明显,而数量的空间变化较大、季节变化不大,优势种的时空变化明显,但种类单一,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变化较大。群落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深圳红树林湿地处于中-富营养化状态,有向富营养化过渡的趋势,应加强对内陆径流和污水排放进入红树林湿地的严格控制和管理。
    荣成大天鹅自然保护区泻湖湿地植物区系
    张绪良;谷东起;叶思源;印萍;张朝辉
    2009, 28(06):  1073-1080 . 
    摘要 ( 1913 )   PDF (287KB) ( 1555 )  
    在2004—2007年每年的7—9月4次实地调查及参考相关资料基础上,分析了山东荣成大天鹅自然保护区湿地植物区系的特征。区系中有单细胞浮游藻类59属192种,底栖多细胞大型海藻58属74种,维管束植物55科134属194种。区系中的单细胞浮游藻类包括近岸广布种116种、近岸暖水种31种、近岸温带种26种;维管束植物被划分为6大生态类群,包括盐生植物24种、水生植物22种、湿生植物35种、中生植物103种、旱生植物6种、沙生植物4种,保护区内湿地植被的建群种、优势种均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或盐生植物,反映了湿地植被的隐域性;维管束植物按照生活型划分,有20种高位芽植物、4种地上芽植物、54种地面芽植物、48种地下芽植物和68种1年生植物,其中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占区系植物总种数的比例较高,占52.58%,反映冷湿气候和局部低洼积水环境对区系的形成起较重要作用。维管束植物属有14个地理分布区类型,包括世界分布属42属、温带分布属55属、热带分布属30属、古地中海属2属、东亚分布属4属、中国特有分布属1属,其中世界分布属和温带分布属分别占区系维管束植物总属数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1.34%和41.04%,反映了湿地植被的隐域性和冷湿气候对湿地植被发育、分布的影响。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地植物群落健康动态评价
    肖云丽;温仲明;李锐;魏振荣
    2009, 28(06):  1087-1092 . 
    摘要 ( 1812 )   PDF (281KB) ( 733 )  
    植被恢复重建是遏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研究植被恢复重建过程、评价植物群落健康状况对加速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特点,建立了植物群落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草地植被恢复重建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植物群落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植被群落活力变化过程呈抛物线型;群落组织力基本呈波动性变化;恢复力的变化则与活力变化过程相反,在群落活力达到最高水平时,群落的恢复力降至最低;土壤健康呈波动性上升的变化趋势。综合评价表明,植物群落健康水平随着演替过程的发展呈波动性且逐渐上升的变化过程。
    不同藻类对大型溞存活和生殖的影响
    史文;刘其根;吴晶;余员龙;刘国栋
    2009, 28(06):  1128-1133 . 
    摘要 ( 1586 )   PDF (321KB) ( 826 )  
    通过生命表技术观察了大型溞(Daphnia magna)在实验室恒定温度(25 ℃)下分别以梅尼小环藻、铜绿微囊藻905、铜绿微囊藻469和斜生栅藻为饵料时的存活率和生殖量变化,并据此探讨了不同藻类对大型溞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型溞食用梅尼小环藻和铜绿微囊藻469后生长良好,大型溞在斜生栅藻中也能较好生长,而铜绿微囊藻905对大型溞的生长和繁殖均有不良影响;大型溞对不同藻类的净生殖率(R0)、世代历期(T)和内禀增长率(rm)及存活率有不同的影响,梅尼小环藻分别为44.35、11.86、0.32、5%;铜绿微囊藻469分别为48.20、14.25、0.27、30%;斜生栅藻分别为8.10、12.47、0.17、15%;铜绿微囊藻905分别为0、0、0、0。
    重庆地区主要作物重金属富集特征
    毛岭峰;彭培好;陈文德
    2009, 28(06):  1117-1122 . 
    摘要 ( 1844 )   PDF (197KB) ( 900 )  
    采集了重庆地区6种主要作物(水稻、玉米、空心菜、红薯、土豆、南瓜)食用部分和对应根系土壤样品,分析了Pb、Cr、Zn、As、Hg、Cu、Ni、Cd 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讨论了作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水平及重金属的协同和排斥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作物食用部分重金属的含量为籽粒类>根茎类>瓜果类,南瓜对8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远远低于其他物种,水稻富集水平较高;红薯和空心菜对Cr的富集、水稻对Cd的富集分别较为依赖于土壤中Cr、Cd的含量,而土豆对As元素的富集与土壤中该元素的浓度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富集协同和排斥关系均存在,但总体协同大于排斥,Zn和Cu、Cd和Ni、Cr和Ni多数呈协同关系,这种协同关系可以应用于重金属复合污染区域的植物修复。
    铜胁迫对水花生生长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黄永杰;杨红飞;杨集辉;王晓兰;周守标
    2009, 28(06):  1112-1116 . 
    摘要 ( 1998 )   PDF (320KB) ( 838 )  
    采用水培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铜胁迫下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生长特性和体内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铜胁迫抑制植株正常生长;当铜浓度<5mg·L-1时,植物细胞内的SOD、POD和CAT酶活性均有所升高;当铜浓度>5 mg·L-1时,随着铜浓度增加,植株生长缓慢,生物量下降,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植物体内活性氧清除系统中的SOD、POD和CAT 3种酶的活性又逐渐下降,细胞膜透性增大和MDA含量高度积累,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代谢,且铜浓度为10 mg·L-1时植株外观表现重度伤害。
    基于MODIS的海河流域生态系统空间格局
    庄长伟;欧阳志云;徐卫华;郑华;王效科;白杨
    2009, 28(06):  1149-1154 . 
    摘要 ( 2210 )   PDF (254KB) ( 759 )  
    以2007年23时相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为数据源,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海河流域生态系统进行了分类,分析了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用MODIS植被指数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的生态系统分类,精度达到85.6%,Kappa系数为0.82。农田、城市和湿地生态系统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53.8%、1.0%和1.3%,主要分布在海拔<200 m的平原;森林生态系统占22.5%,主要分布在500~1000 m的低山;草地生态系统占21.4%,主要分布在1000 m以上的区域。农田、城市和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坡度<2°的地区,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5°~15°的地区。随着坡度增加,农田、湿地和城市生态系统所占比例减小,森林生态系统所占比例增加,草地生态系统所占比例则先增加后减小。
    综述与专论
    作物冠层温度的研究进展
    邓强辉;潘晓华;石庆华
    2009, 28(06):  1162-1165 . 
    摘要 ( 1979 )   PDF (130KB) ( 932 )  
    作物冠层温度是作物遗传特性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影响叶片的功能期、蒸腾速率和光合能力,也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合成。作物花后特别是灌浆中后期的冠层温度对产量具有较大影响。本文概述了冠层温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机理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优良基因型的选育和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是降低冠层温度、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
    研究报告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土壤石油降解菌的检测
    张玲妍;白玉兴;杨雪莲;李凤梅;郭书海
    2009, 28(06):  1123-1127 . 
    摘要 ( 1516 )   PDF (326KB) ( 1111 )  
    从辽河油田样品中筛选出一株高效石油降解菌,经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针对其16S rRNA设计寡核苷酸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利用寡核苷酸探针检测特定细胞内的互补核苷酸序列。通过对纯菌和泥浆中地衣芽孢杆菌的FISH进行优化,得到泥浆中地衣芽孢杆菌的荧光原位杂交实验条件:样品固定时间17 h,杂交温度46 ℃,杂交时间3 h,杂交液中去离子甲酰胺浓度35%,冲洗缓冲液中与去离子甲酰胺对应的NaCl的浓度88 mmol·L-1。运用上述FISH技术监测生物泥浆反应器中地衣芽孢杆菌量的变化,并与泥浆中含油率的变化进行比较,二者的变化情况符合微生物降解石油的趋势,为监测含油污泥中微生物的变化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
    亚太发展中国家三大城市景观格局梯度动态与城乡融合区特征
    黄家生;李新一;李建龙;干晓宇;周殷;杨齐;薛峰
    2009, 28(06):  1134-1142 . 
    摘要 ( 1981 )   PDF (1061KB) ( 992 )  
    以亚太地区3个大城市中国上海、菲律宾大马尼拉和越南河内为对象,在3S(GIS,GPS,RS)技术支持下,选取了近20年的遥感资料,采用基于斑块密度等6种景观指数的景观格局梯度分析的手段,研究了这3座城市城市化的景观格局动态及与之相关的城乡融合区特征。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过程中,这3座城市城市化区域景观格局都有显著变化,斑块密度升高,破碎化加强;在样带上,斑块密度、Shannon多样性等指数与到市中心的绝对距离有较强的相关性,景观指数能检测出城市化的梯度和城市化的推进方向;3座城市的城乡融合区有着不同的发展特征,城市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特点。大马尼拉市城市化阶段最高,郊区城市化也最早,城乡融合区明显,上海市城市化阶段较高,郊区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区也较为明显,而河内的城市化阶段较低,郊区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区不明显。需要对城市融合区的生态环境加以保护。
    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未来情景分析——以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
    王俊;张向龙;杨新军;刘文兆;汪兴玉
    2009, 28(06):  1143-1148 . 
    摘要 ( 1570 )   PDF (740KB) ( 831 )  
    以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运用情景分析法对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未来情景进行了分析。在相关利益主体情景访谈的基础上,确定了干旱扰动下的社会-生态系统未来变化的情景主题,通过系统驱动力分析确定了情景逻辑空间,选取了表征社会-生态系统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关键事件,运用交叉影响分析计算出由关键事件组合的情景概率。结果表明,概率最大的3种情景内涵从属于关键驱动力所确定的情景逻辑空间,并由此展开了榆中北部山区社会-生态系统在2020年的3个发展情景,提出了系统向理想情景发展的决策建议。
    黄土高原春小麦地上鲜生物量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
    张凯;王润元;王小平;赵鸿;韩海涛
    2009, 28(06):  1155-1161 . 
    摘要 ( 1927 )   PDF (404KB) ( 725 )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4个春小麦品种(定西24号、陇春8139、高原602和定西38号)在不同生育期和不同种植密度下冠层光谱反射率及其对应的地上鲜生物量,分析了春小麦地上鲜生物量随生育期的变化以及地上鲜生物量与冠层反射光谱和一阶微分光谱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相关系数较大的特征波段及其组合构建光谱特征参数以其作为变量,建立了春小麦地上生物量的高光谱估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以参数F780D719为变量的对数形式y=3.9498ln F780+7.0596和乘幂形式y=512.99D7191.0174估算水平最高,前者均方根误差(RMSE)为0.2173,相对误差(RE)为10.45%,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0.854;后者RMSE为0.2188,RE为9.96%,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0.853。因此,上述两个模型可作为陇中黄土高原地区春小麦地上鲜生物量的最佳估算模型。
    综述与专论
    菌根真菌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
    陈梅梅;陈保冬;许毓;田慧颖;邓皓
    2009, 28(06):  1171-1177 . 
    摘要 ( 2103 )   PDF (264KB) ( 1046 )  
    生物修复技术是处理石油污染土壤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在系统概述土壤石油污染的环境危害及多种土壤修复技术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菌根生物修复技术,论述了菌根真菌对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降解效果,探讨了菌根真菌降解污染物的可能机制:酶作用、根际作用、共代谢作用、基因调控;讨论了石油污染土壤的菌根生物修复前景和发展趋势。
    耐辐射球菌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舒海燕;田保明
    2009, 28(06):  1166-1170 . 
    摘要 ( 1677 )   PDF (192KB) ( 960 )  
    耐辐射球菌因其对辐射、紫外线、诱变剂等的极高抗性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研究发现,其辐射抗性和干燥抗性主要归因于其在逆境条件下保护蛋白质、减少蛋白质被氧化的程度。耐辐射球菌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在环境修复、农作物抗旱育种、动植物抗病育种,以及肿瘤治疗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最有可能运用在对放射性污染的环境修复中。相对于高昂的填埋处置放射性废料的方法,运用耐辐射球菌构建工程菌进行生物修复是一种廉价的方法。耐辐射球菌对干燥的强忍耐性说明其基因组中含有抗干旱基因。寻找耐辐射球菌抗干旱基因,对于转化耐辐射球菌抗干旱基因,创造抗干旱农作物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技术与方法
    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群落最小取样面积
    牛俊勇;徐海量;李吉玫;杨红梅
    2009, 28(06):  1182-1187 . 
    摘要 ( 1368 )   PDF (362KB) ( 690 )  
    选择塔里木河下游退化程度不同的3个典型断面,采用相邻样方格子法,调查荒漠河岸林群落的种-面积关系,利用种-面积饱和曲线方程拟合的方法对群落的最小取样面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断面的群落最小面积分别设为1500、2000和2500 m2可以满足精度为60%~80%的研究要求,满足精度为90%研究要求的群落最小面积分别为2500、3600和4500 m2;群落最小面积呈现随植被退化程度加重而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地下水埋深对群落最小面积的影响并不明显;种-面积饱和曲线针对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群落最小面积拟合的效果较好。
    树干解析中圆盘直径及树皮断面积精准测定的方法
    刘琪璟
    2009, 28(06):  1194-1200 . 
    摘要 ( 1854 )   PDF (471KB) ( 833 )  
    讨论了树干解析中被忽略的2个问题,即直径和树皮体积的测定方法的严密性。传统的方法是选取南北和东西二个方向测定后平均,但因其值小于实际值而造成材积的低估;树皮断面积的计算是用带皮断面积减掉去皮断面积。为了减少森林生产力测定的不确定性,本研究提出新的方案测定各年度的直径以及树皮断面积。利用校正系数对传统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校正,或者在直径测定时采用符合实际直径的方位;对于有裂隙的树皮(假设内皮厚度为0)的断面积,把目前的去皮半径当作带皮半径进行计算,而不是带皮断面积和去皮断面积之差。
    研究简报
    Tpb55菌株对烟草赤星病菌的影响及其在烟草叶表的定殖
    张成省;孔凡玉;刘朝科;杜卫民;李文刚;王静
    2009, 28(06):  1178-1181 . 
    摘要 ( 1392 )   PDF (251KB) ( 541 )  
    采用生长速率法及分生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烟草叶围细菌Tpb55菌株对烟草赤星病菌的影响。结果表明:Tpb55能分泌抗菌物质,抑制烟草赤星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破坏菌丝和分生孢子形态,使菌丝和分生孢子出现细胞原生质收缩、肿大呈泡囊状、细胞壁破损导致原生质外泄等。温室和田间定殖作用测定结果表明:0~30 d内,Tpb55菌株在烟草叶表定殖菌量分别为23×106~189×106 cfu·g-1鲜质量和1.87×106~179.33×106 cfu·g-1鲜质量,其中,接种后3~8 d,Tpb55定殖数量较高且基本稳定,随后定殖数量逐渐下降。
    技术与方法
    极端干旱区胡杨根系吸水的二维数学模型
    李建林;冯起;司建华;常宗强;巨登三;郭巧玲
    2009, 28(06):  1188-1193 . 
    摘要 ( 1819 )   PDF (379KB) ( 673 )  
    依据在极端干旱区额济纳旗的实测资料,对胡杨根系及根区土壤水分特征进行了分析,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植物根系吸水模型,建立了胡杨根系吸水的二维数学模型。模型结果与实测结果平均相对误差为9.02%,最大相对误差为17.84%。所建模型基本反映了胡杨根系吸水的实际状况,对胡杨根系分布、吸水及胡杨SPAC系统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中国主要天然草地产草量气象预测方法
    钱拴
    2009, 28(06):  1201-1205 . 
    摘要 ( 1796 )   PDF (353KB) ( 675 )  
    中国天然草地主要分布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及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区,牧草生长受着气象条件的极大制约。本文在构建的牧草生长气象条件指数的基础上,利用1994—2005年牧业气象站的牧草观测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确定了影响牧草产量的关键气象条件指数和影响时段,建立了产草量预报模式。结果表明:2个主要草地年最高产草量与牧草生长季3—9月气象条件指数密切相关,其中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地产草量与气象条件指数的相关时段为3—8月且整个时段相关程度均较高;青藏高原草地相关时段为3—5月、8—9月且后者与气象条件的相关程度高于前者;2个主要草地鲜草产量与气象条件的相关程度高于干草产量。所建产草量预报模式经过历史拟合和外推预报检验,准确率较高,可以满足应用需要。
    自然保护区管理快速评价和优先性确定方法及应用
    权佳;欧阳志云;徐卫华
    2009, 28(06):  1206-1212 . 
    摘要 ( 1701 )   PDF (238KB) ( 833 )  
    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现已成为关注的焦点,它是保证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实现保护区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自然保护区管理快速评价和优先性确定(RAPPAM)方法是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之一。本文在对RAPPAM方法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特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8个国家的应用实例,对此方法评价范围、评价目的、评价结果及对策建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此评价方法可以:1)快速确定保护区系统面临的威胁和保护区系统的功能;2)提出和制定后续行动及建议;3)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因此,RAPPAM方法的认识与应用,对于了解和改善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