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2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3-05-10
    研究报告
    长白山北坡植物群落相异性及其海拔梯度变化
    于德永, 郝占庆, 姬兰柱, 李扬, 熊在平, 叶吉
    2003, (5):  1-5. 
    摘要 ( 1464 )   PDF (373KB) ( 395 )  
    在长白山北坡,从海拔700~2600m,每隔100m设置一个样地.运用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了在不同海拔,两个群落之间,不同取样面积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当取样面积超过16 m2时,在不同取样面积之间,群落之间的差异性表现出相同的规律性,群落差异性指数出现在海拔700~800,1000~1 100,1 700~1 800m,这正是不同植被类型的分界点.群落相似性指数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加呈线性增加.随着海拔差的增加,群落相似性指数增加率也是不同的.
    菲和芘对土壤中植物根伸长抑制的生态毒性效应
    宋玉芳, 周启星, 宋雪英, 龚平, 孙铁珩
    2003, (5):  6-9. 
    摘要 ( 1291 )   PDF (218KB) ( 280 )  
    测定了草甸棕壤条件下,菲、芘对小麦、白菜、西红柿3种植物根伸长抑制率,以及复合污染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菲、芘浓度与植物根伸长抑制率呈显著线性或对数相关(P=0.05).2种有机物对植物根伸长抑制强度为菲>芘.这与菲、芘的水中溶解度明显相关.与土壤脱氢酶活性和蚕豆根尖微核实验结果相比,植物根伸长对菲、芘毒性更敏感.小麦为有机污染的最敏感指示植物.菲、芘复合污染产生明显协同作用.
    辽西地区林地土壤抗蚀性分析
    于大炮, 刘明国, 邓红兵, 代力民, 王庆礼
    2003, (5):  10-14. 
    摘要 ( 1348 )   PDF (240KB) ( 252 )  
    以半干旱的辽西地区广布的油松针叶纯林、油松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林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分量分析方法将9个抗蚀性指标分为3类:无机胶粒团聚类因子、有机胶粒团聚类因子和抗分散类因子,并以抗蚀性指数,来评价辽西地区土壤的抗蚀性,以期为辽西地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和造林树种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抗蚀性上坡小于下坡,阳坡半阳坡小于阴坡半阴坡;坡度越大土壤抗蚀性越差;阔叶林林下的土壤抗蚀性大于针阔混交林,大于针叶纯林.
    秦岭锐齿栎群落种类组成与区系分析
    赵永华, 雷瑞德, 贾夏, 何兴元, 陈玮
    2003, (5):  15-19. 
    摘要 ( 1430 )   PDF (510KB) ( 394 )  
    在秦岭林区的锐齿栎群落中出现的维管束植物有82科227属49种,其中乔木123种,灌木100种,草本240种,层间植物32种;非维管束植物有1科19属19种,其中苔藓植物9科13属13种,蕨类植物6科6属6种.群落中偶见种或稀有种的频度出现的百分比高,体现了群落在生境上的差异性,也说明了该群落是一个种类比较丰富、均匀的群落.其区系种类复杂、繁多,地理联系广泛,来源于多种地理成分,其中温带成分占优势,共有115属,占总属数的53.99%;而北温带成分又在其中占明显优势,共有92属,占总属数的43.19%,这些北温带成分大多是该群落各层次中的常遇植物,也是主要的建群植物和主要的伴生植物,体现了锐齿栎群落植物区系的温带亲缘性;各热带成分占有相当的比例,说明了该植物区系与热带植物区系的渊源关系及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相适应的过渡性特征.
    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的群落学特征研究
    董世魁, 胡自治, 龙瑞军, 康慕谊, 江源
    2003, (5):  20-25. 
    摘要 ( 1491 )   PDF (552KB) ( 460 )  
    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天祝县金强河地区的3年龄禾草混播草地进行了群落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栽培禾草比天然禾草约提前15d返青,推后10d成熟,整个生长期延长25d左右;建植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可以增加草地植被覆盖率,提高草地初级生产力,改善草地基况;多叶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在群落中占优势地位,9类混播组合可以归为多叶老芒麦(或垂穗披碱草)单优群落和多叶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共优群落两大类;全生长季内混播草群的生长速度呈倒"V"字型和倒"U"字型分布,草群的平均生长速度介于0.55~0.70 cm·d-1;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随组分草种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均匀度则随草种数目增加而下降;人工禾草群落间优势种群的重叠程度越大,群落的相似程度越高.
    转Bt基因棉田与常规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门兴元, 戈峰, 尹新明, 蔡东章
    2003, (5):  26-29. 
    摘要 ( 1483 )   PDF (578KB) ( 289 )  
    研究了在棉花生长的早期、中期和后期转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棉和常规棉两种棉田的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GK-12未防治区的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害虫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在棉花生长前期和后期要高于泗棉3号未防治区;GK未防治区的天敌亚群落多样性指数在棉花生长后期高于泗棉3号未防治区,在棉花生长的早期和中期,两者的大小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对影响棉田生态系统3种多样性指数的因子的方差分析表明,棉花品种和化学防治措施的共同作用是影响棉田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群落和天敌亚群落多样性指数的主要因子.
    大兴安岭北坡火烧迹地自然与人工干预下的植被恢复模式初探
    王绪高, 李秀珍, 孔繁花, 李月辉, 石秉路, 高振岭
    2003, (5):  30-34. 
    摘要 ( 1392 )   PDF (540KB) ( 467 )  
    针对大兴安岭北坡林区森林植被在不同火烧强度、火烧时间的火烧迹地上的恢复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轻度火烧区的植被自然更新恢复良好;中度火烧区的森林植被依靠人工促进更新要比自然更新更早达到预期目标;重度火烧区的森林植被如果完全依靠自然更新,恢复到预期目标会非常缓慢,而通过人工更新则可跨越几个演替阶段,较快接近本地的顶极群落.
    杭州五云山米槠种群幼苗大小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谢佳彦, 邓志平
    2003, (5):  35-39. 
    摘要 ( 1301 )   PDF (251KB) ( 325 )  
    采用相邻格子法研究了杭州五云山米槠种群幼苗的大小结构,分析了不同立木级幼苗的死亡率及死亡动态和原因.采用"方差/均值"法,Lloyd聚块性指标m*/m等指数测定了各立木级米槠幼苗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探讨了用不同样方取样情况下空间格局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区米槠幼苗库比较丰富,平均3.3株·m-2,大小结构呈显著的金字塔型,表明种群为增长型种群.各大小级幼苗死亡率不同,从Ⅰ级到Ⅴ级呈波状起伏,有两个死亡高峰.采用不同样方取样均表明种群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米槠幼苗种群的集群分布主要是由米槠种子的散布特性所致,不同大小级幼苗分布格局的变化是种内种间竞争的结果.
    太原市土壤中汞污染及成因研究
    王应刚, 辛晓云, 郭翠花
    2003, (5):  40-42. 
    摘要 ( 1473 )   PDF (365KB) ( 247 )  
    由于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等活动中长期排放含Hg的废弃物,致使城市土壤中的Hg含量越来越多,城市土壤的Hg污染越来越重,它所产生的危害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太原市不同地点的土壤中Hg含量进行监测,阐明了太原市土壤中Hg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从而为太原市土壤Hg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草原蘑菇圈的土壤-植物系统研究
    赵吉, 邵玉琴, 包青海
    2003, (5):  43-46. 
    摘要 ( 1387 )   PDF (371KB) ( 274 )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比较研究了蒙古口蘑形成的蘑菇圈各环带的植物生长状况和土壤生态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绿草环上的植物体内营养元素和叶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其地上部分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正常草区,产生增产效应;枯草环上的植物生长则受到抑制.蘑菇圈土植物的区系组成有所变化.蘑菇圈上土壤养分特别是速效态的N和P含量有显著增加.蒙古口蘑菌丝体生长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影响并产生明显的土壤生物学效应.
    博士论坛
    东北过伐林区四种森林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比较研究
    雷相东, 张会儒, 李冬兰, 梁毓照
    2003, (5):  47-50. 
    摘要 ( 1444 )   PDF (486KB) ( 384 )  
    运用无偏对应分析(DCA)、群落本质多样性排序和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东北过伐林区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境内的四种森林类型--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柞木林和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分层次的植物物种多样性间的差异.从种类型下层植被多样性指数的比较结果来看,针阔混交林最高,阔叶混交林和落叶松人工林次之,柞木林最低.最后提出了部分经营建议.
    江河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场的形成过程与综合治理
    周华坤, 周立, 赵新全, 刘伟, 严作良, 师燕
    2003, (5):  51-55. 
    摘要 ( 1422 )   PDF (338KB) ( 317 )  
    江河源区草场退化严重,超载过牧是主要原因,啮齿动物危害是重要原因,气候变化起了促进作用,"黑土滩"型退化草场的形成演替依照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的方向进行.江河源区退化草场的治理应该以减轻放牧压力为出发点,防止退化草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和蔓延,在此基础上,采用封育、除杂和施肥等人工调控策略,对不同程度退化草场采用不同模式进行治理,同时全面贯彻落实"草原法"和"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措施,以冬春草场为重点,合理利用草场,开展草场建设,增加投入,提高牧民文化素质,加强牧区人才建设,恢复治理"黑土滩"型退化草场,实现江河源区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景观格局分析及破碎化评价——以祁连山西水自然保护区为例
    杨国靖, 肖笃宁
    2003, (5):  56-61. 
    摘要 ( 1439 )   PDF (1794KB) ( 670 )  
    基于西水自然保护站2001年1:5万林相图,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栅格版)支持下,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斑块数和分形维数等角度对其景观格局和破碎化程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各景观组分中草地面积最大,保持得较为完整;杨类、白桦软阔类、针阔混交林、疏林地、农田和未成林地面积小,呈零散分布;青海云杉林的面积和周长较大,但其边界密度大,显示出较高的破碎化程度.各景观组分的分形维数均较低,远离于2,更趋向于1,表明各景观类型的边界褶皱程度均较低,整个景观的边界形状较为简单.
    薇甘菊的化感作用研究
    邵华, 彭少麟, 张弛, 向言词, 南蓬
    2003, (5):  62-65. 
    摘要 ( 1768 )   PDF (372KB) ( 462 )  
    研究薇甘菊对萝卜、黑麦草、白三叶以及薇甘菊常见伴生树种马占相思、马尾松、大叶桉的生化他感作用.分别用薇甘菊地上部分、根部、枯枝叶和土壤的水提液以及地上部分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乙醇提取液按照一定浓度进行生物测定.研究表明,薇甘菊地上部分水提液能够显著影响受体植物生长,根水提液的抑制作用程度稍低,其枯枝叶水提液基本无作用.薇甘菊地上部分的石油醚和乙醇提取物均对受体植物幼苗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乙酸乙酯提取物的作用最强烈,可使种子发芽过程受阻,幼苗生长受抑制程度高达90%以上,显示化感物质主要集中在这一部分.
    不同pH的酚酸溶液对杉木及萝卜幼苗生长的影响
    黄志群, 汪思龙, 何宗明
    2003, (5):  66-69. 
    摘要 ( 1585 )   PDF (210KB) ( 263 )  
    通过四因素五水平的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研究pH值、肉桂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醛四个因素对杉木和萝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幼苗的鲜重生长随酚酸溶液的pH值的增大而增加,而随肉桂酸、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草醛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比较3种不同酚类物质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肉桂酸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醛,且pH值与肉桂酸之间;肉桂酸与香草醛之间;对羟基苯甲酸与香草醛之间的交互作用都达到显著水平.萝卜幼苗生长对不同pH的酚酸溶液的反应与杉木幼苗相类似,随酚酸溶液的pH值的增大而增加,而随肉桂酸、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草醛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对羟基苯甲酸对萝卜幼苗生长的影响>肉桂酸>香草醛,酚酸溶液的pH值与所有3种酚酸之间的交互作用都达到显著水平;肉桂酸与香草醛的交互作用对萝卜幼苗生长的影响也达到F0.01水平显著.
    从有意引入到外来入侵——以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 为例
    季荣, 谢宝瑜, 杨冠煌, 李典谟
    2003, (5):  70-73. 
    摘要 ( 1910 )   PDF (469KB) ( 343 )  
    原产于欧洲、非洲等地的意大利蜜蜂几个世纪以来被人类频繁地有意引入到其它国家和地区,然而其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意大利蜂凭借其在诸多方面的竞争优势对当地物种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意大利蜜蜂引入后对我国本地种--中华蜜蜂造成的负面效应:①中华蜜蜂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在某些地区已到了灭绝的边缘;②影响了以中华蜜蜂作为主要传粉媒介的早花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正常繁育,从而降低了物种多样性,破坏了群落结构及其稳定性.
    生态旅游观的发展及其应用
    刘静艳, 颜亮, 彭少麟
    2003, (5):  74-77. 
    摘要 ( 1352 )   PDF (392KB) ( 439 )  
    综述了生态旅游观的发展及其应用.分析不同的生态旅游观及其对社会环境的正面和负面效应,探讨生态旅游的深刻内涵,强调生态旅游应从概念化向观念化转变,说明正确的生态旅游观对生态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的意义.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湿地生物修复技术
    何池全, 李蕾, 顾超
    2003, (5):  78-81. 
    摘要 ( 1385 )   PDF (501KB) ( 614 )  
    生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有前途的污染治理技术,重金属的湿地植物稳定技术和植物萃取技术等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研究热点;同时,针对微生物对重金属的生物积累、生物转化及生物修复作一分析,重金属的生物修复生理机制及其提高富集效率的条件作一综述,以期推动国内这一国际热点领域的研究.
    专论与综述
    基于林网体系尺度上的农田防护林持续经营模型Ⅰ——模型的构建
    范志平, 曾德慧, 朱教君, 姜凤岐, 唐青松, 牛继祥
    2003, (5):  82-87. 
    摘要 ( 1283 )   PDF (501KB) ( 279 )  
    在农田防护林可持续经营内涵与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田防护林可持续经营的理想结构;以矩(方)形林网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经营尺度、更新能力、林带更新年龄、更新方式等林网体系时空结构状态要素,提出农田防护林可持续经营模型构建的基本条件;根据林网体系中林带环度与林带数量的关系,标定并量化网格中林带的空间位置和年龄结构分布,定义了需要更新林带之间的距离函数,来表征各林带之间的分散程度;根据更新林带在林网体系内时空分布的均匀性,构建了农田防护林可持续经营模型.
    利用生物固定土壤重金属的机理及在农产品安全中的应用
    常学秀, 施晓东, 王焕校
    2003, (5):  88-93. 
    摘要 ( 1384 )   PDF (870KB) ( 520 )  
    生物固定技术是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和保障农产品安全的有效手段.目前利用生物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属主要有三种途径:①利用土壤微生物固定重金属;②利用植物根分泌物固定重金属;③利用植物-微生物联合固定重金属.本文阐述了生物固定技术在解决土壤重金属危害中的重要意义及利用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分泌物固定重金属的机理,提出了农作物选育及改良、高效微生物菌剂的选育及应用等具体措施以保障农产品安全.
    甘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研究
    柴发熹, 邹天福, 陈晓妮
    2003, (5):  94-97. 
    摘要 ( 4102 )   PDF (339KB) ( 497 )  
    甘肃省分布2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苏铁银杏、红豆杉、水杉、珙桐、光叶珙桐、独叶草等7种,占国家51种的13.73%,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岷江柏木、秦岭冷杉、大果云杉、巴山榧树、连香树、油樟、红豆树、野大豆、红椿、鹅掌楸、厚朴、凹叶厚朴、西康玉兰、水曲柳、香果树、瓣鳞花、榉树、水青树、喜树、发菜、虫草等21种,占国家202种的10.4%,研究甘肃本地分布的国家级保护植物的分布特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对策、利用价值,为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酸性硫酸盐土中的硫及其形态演变探讨
    钟继洪
    2003, (5):  98-101. 
    摘要 ( 1446 )   PDF (294KB) ( 370 )  
    研究了酸性硫酸盐土中S及其形态演变.结果表明,酸性硫酸盐土S含量高,以无机态为主;S积累和S形态演变与酸性硫酸盐土形成、发育与利用密切相关.与红树林盐渍沼泽土(潜在酸性硫酸盐土)比较,酸性硫酸盐水稻土黄钾铁矾S含量较高,但FeS2含量较低.酸性硫酸盐水稻土S形态剖面分布明显,其氧化层的黄钾铁矾S含量较高,pH值较低;其还原层的FeS2含量较高.防治酸害是酸性硫酸盐土持续利用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
    王文杰, 于景华, 毛子军, 祖元刚
    2003, (5):  102-107. 
    摘要 ( 1496 )   PDF (555KB) ( 534 )  
    介绍了测量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微气象法和箱式法.其中,微气象学方法着重介绍了涡旋相关法和驰豫涡旋积累法的基本原理及数据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简要介绍了能量平衡法和空气动力学法.箱式法主要介绍了其测定基本原理和数据的模型化处理及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对近年来欧洲和美洲在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概述.
    土壤“慢”有机碳库研究进展
    史奕, 陈欣, 杨雪莲, 闻大中
    2003, (5):  108-112. 
    摘要 ( 1454 )   PDF (612KB) ( 385 )  
    土壤"慢"有机碳库介于"活性"和"惰性"库之间,是植物残体迅速损失的一个重要中间分解阶段.本文主要综述了代表很大比例土壤"慢"有机碳库的微粒有机质(POM)的表征、意义,及影响土壤"慢"有机碳库中POM周转的主要因素,POM在土壤团聚体中和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以及动态变化.
    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刘菊秀
    2003, (5):  113-117. 
    摘要 ( 1350 )   PDF (564KB) ( 420 )  
    酸沉降影响下物质循环及其不平衡研究;酸沉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森林水化学方面的研究;酸沉降下重金属的活化研究;酸沉降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酸沉降和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模拟酸雨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长的影响;酸沉降下土壤风化问题的研究;运用模型对酸化问题的研究;森林土壤人为和自然的酸化;酸沉降临界负荷的研究;酸沉降和其它污染物对植物的联合影响;酸化土壤恢复研究等方面介绍了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并阐明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城市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
    刘洁, 吴仁海
    2003, (5):  118-122. 
    摘要 ( 1377 )   PDF (521KB) ( 745 )  
    回顾了城市生态规划的发展情况,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从19世纪末至今,从Howard的"田园城市"到MacHarg的土地利用生态规划方法,再到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城市生态对策规划,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生态规划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是城市生态规划的发展方向.
    建设沈阳生态城
    陈涛
    2003, (5):  123-124. 
    摘要 ( 1399 )   PDF (248KB) ( 308 )  
    生态城是人类生态文明的集中反映.本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学原理是建设生态城的指导思想.本文还提出了治理沈阳生态环境的几个重要措施.①生态环境实行区域治理;②植树造林,治理冬季煤烟污染;③推进小城镇建设,治理周边和城乡结合部环境;④提高市民生态环境意识.
    研究简报
    河南南湾水库浮游硅藻的种群结构与水质污染评价初步研究
    辛晓云
    2003, (5):  125-126. 
    摘要 ( 1369 )   PDF (259KB) ( 333 )  
    通过对南湾水库6个采样点浮游硅藻分析,该水库硅藻61个种及种下分类单元.用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E)及硅藻优势种生态谱分析,对水质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南湾水库水质属清洁-轻污染等级.
    技术与方法
    样线法在鸟类数量调查中的运用
    许龙, 张正旺, 丁长青
    2003, (5):  127-130. 
    摘要 ( 1753 )   PDF (352KB) ( 699 )  
    样线法是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调查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简要介绍其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主要类型,并对种常用的种群密度计算方法,即条带最大记数法、Gates截线法、Fourier截线法以及距离取样法进行比较和总结,认为在鸟类野外数量调查中应记录鸟类个体到样线的垂直距离,并使用距离取样法来计算鸟类的种群密度,以便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
    非培养方法在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张汉波, 段昌群, 屈良鹄
    2003, (5):  131-136. 
    摘要 ( 1629 )   PDF (608KB) ( 601 )  
    由于有相当数量的土壤微生物是目前不可培养的,因此利用传统培养技术来研究土壤微生物,不仅费时费力,所得到的结果可能和真实的情况相差甚远.近年来发展了三类不需培养的方法来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这些方法大体上分为生物化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三类.生物化学方法主要根据细胞膜磷脂酸(PLFA)的种类和数量来判定微生物的多样性;BIOLOG微量板分析系统是生理学方法的代表,它主要是根据土样细胞悬液对95种单一碳源的利用模式来说明群落结构的变化;分子生物学方法是发展应用最广的方法,基本步骤是提取土壤的总DNA,然后用通用引物或选择性高的引物来扩增1SrRNA基因.由于对扩增产物分析方法的不同,该方法又可分为PCR-DGGE,PCR-RFLP等.最近在PCR-RFLP基础上发展起来的T-RFLP分析方法,将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工作同RDP(ribosomal database project)数据库结合,充分利用了Internet的数据资源共享的优势,具有分辨率高,可实现自动化等优点,是未来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学术讨论与建议
    关于我国林业行业性空间管理框架的思考
    谢剑斌, 陈芬
    2003, (5):  137-141. 
    摘要 ( 1315 )   PDF (242KB) ( 347 )  
    评析了中国林业生产上传统的三种行业性空间管理框架的特点与问题,认为这些空间管理框架虽然都具有各自的独特功能,但普遍缺乏生态内涵,不足以有效指导中国今后以"生态利用"为中心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活动以及各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有必要从土地景观分类的途径提出一些新的、具有更明确生态学依据和内涵的行业性空间管理框架.对我国的林业发展来说,这虽然要付出一笔高昂的固定成本,但是一个科学的空间管理框架将大大降低未来生态林业行业性运行的边际成本.
    生态建设经验
    伊克昭盟项目区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
    康玲玲, 李进敏, 王云璋, 王晓星, 曾广新
    2003, (5):  142-145. 
    摘要 ( 1545 )   PDF (265KB) ( 202 )  
    根据对伊克昭盟世行项目区的监测数据,分析了项目实施后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项目实施后,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了土壤肥力;同时,提高了当地的林草植被覆盖度,改善了局地气候,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城市森林生态
    城市森林概念探析
    刘常富, 李海梅, 何兴元, 陈玮, 徐文铎, 赵桂玲, 宁祝华
    2003, (5):  146-149. 
    摘要 ( 1625 )   PDF (424KB) ( 541 )  
    在讨论、揭示有关城市森林和森林概念的基础上,对城市森林进行定义,认为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范围内以乔木为主体,达到一定的规模和覆盖度,能对周围的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并具有明显的生态价值和人文景观价值等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的综合体.进一步探讨城市森林的范围,对城市森林与园林以及城市绿地进行比较,并对城市森林的发展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中国东北城市地带性植被预测模型及其城市森林生态建设模式
    徐文铎, 李海梅, 刘常富, 金莹杉, 孙雨, 苏道岩
    2003, (5):  150-156. 
    摘要 ( 1425 )   PDF (1458KB) ( 404 )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多组判别分析法(MGDA)研究了东北地区城市地带性植被类型判别模型:①以东北地区210个城市(镇)个气象因子为变量,组成210×7矩阵,用PCA方法进行分类和排序,其结果明显划分个城市(镇)地带性植被类型;②影响城市(镇)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的气候因子,主要是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二者的综合状况;③采用MGDA法建立了东北地区城市地带性植被类型判别函数模型,预测城市地带性植被类型;④确定城市(镇)地带性植被类型,并提出了3种城市森林生态建设模式,为城市森林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沈阳市行道树树种的选择与配置
    李海梅, 刘常富, 何兴元, 胡志斌, 金莹杉, 张粤
    2003, (5):  157-160. 
    摘要 ( 2579 )   PDF (428KB) ( 486 )  
    采取典型抽样的方法对沈阳市行道树进行了全面的群落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行道树共13科,2属,2291株,森林覆盖率为15.13%.胸径<0.25 m(1级胸径)和0.25~0.5m(2级胸径)的树木分别占3.0%、17.9%;树高<4.6 m(1级)的树木占9.8%,介于.6~10.7 m(2级)为3.3%;健康状况为中等以上,沈阳市行道树处于种群稳定时期,但树种多样性指数不高,结构单一.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和行道树的选择标准,提出了沈阳市行道树树种选择与配置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