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4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5-12-10
    温度、pH及干旱胁迫对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菌生长影响
    朱教君, 许美玲, 康宏樟, 徐慧, 闫军杰
    2005, (12):  1375-1379. 
    摘要 ( 4150 )   PDF (540KB) ( 449 )  
    通过对采集于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内的3种外生菌根真菌(牛肝菌Boletussp.、乳菇Lactariussp.、高环柄菇Macrolepiota procera)进行纯培养,在不同温度、pH值和PEG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观测了外生菌根菌的生长发育状况。结果表明,3种外生菌根菌生物量在不同pH范围(3~7)内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在低于5℃和高于37℃时,3种外生菌根菌均不能生长,其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牛肝菌,25℃高环柄菇,25~28℃,乳菇,25~30℃;在低浓度PEG胁迫处理条件下(10%,-0.20MPa),3种外生菌根菌的生长均有所增加,当PEG胁迫达到30%(-1.53 MPa)时,3种外生菌根菌的生长均受到抑制。与上述结果比较,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的实际pH值在外生菌根菌的最适生长范围内;林地最高气温值远远超过3种外生菌根菌的最适生长值的时间在每年的生长季都会出现;在极端干旱年份(如1996年),林地土壤的实际含水量在生长季节(5~9月)远远低于抑制外生菌根菌生长的土壤含水量,可能影响到外生菌根菌的生存。因此,可以推断,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地的外生菌根菌的生长与发育,在干旱胁迫及高温作用下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如果仅从微生物角度分析,外生菌根菌在干旱和高温条件下不能生长或已经死亡是导致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一个原因。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魏晶, 邓红兵, 吴钢
    2005, (12):  1380-1383. 
    摘要 ( 1472 )   PDF (538KB) ( 382 )  
    对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碳在植被-凋落物-土壤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亚系统中,碳储量分布规律是典型高山冻原(TT)>石质高山冻原(ST)>草甸高山冻原(MT)>沼泽高山冻原(WT)>石海高山冻原(RT),长白山高山冻原的植被碳储量为3.3457×104t。而生物量分布规律是WT>TT>MT>ST>RT。在长白山高山冻原凋落物亚系统中,平均凋落物量是0.991 kg·hm-2.年·-1;凋落物碳储量为1.5043×104t,碳储量分布规律是TT>ST>MT>RT>WT。长白山高山冻原土壤(0~20 cm)亚系统中,有机碳储量为3.162×105t;每年约有1.4105×104t碳通过土壤呼吸释放到大气圈,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土壤系统现已成为3.6471×105t碳储库。
    固磷基质(无定形铁)淋失特征及其与磷素淋失的关系
    王道涵, 孙铁珩, 何娜, 杜立宇, 梁成华
    2005, (12):  1384-1387. 
    摘要 ( 1578 )   PDF (205KB) ( 333 )  
    采用淋洗试验研究了水田土壤固磷基质(无定形铁)淋失特征及其与磷素淋失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柠檬酸和葡萄糖培养处理对无定形铁、络合态铁的淋失具有极显著效应,水分和温度等因素对无定形铁和络合态铁的淋失交互效应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固磷基质(无定形铁)淋失与磷素淋失的相关关系显著,说明对磷素淋失有一定的影响。
    紫花苜蓿的花蜜量和访花蜜蜂数量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何承刚, 毕玉芬, 姜华, 周禾
    2005, (12):  1388-1391. 
    摘要 ( 1415 )   PDF (467KB) ( 582 )  
    对1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花萼直径、花蜜量、访花蜜蜂数量和种子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单位面积花蜜量与访花蜜蜂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访花蜜蜂数量与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87*);紫花苜蓿的花蜜量与花萼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紫花苜蓿品种赛特(Sitel)和德宝(Derby)在兰州地区能获得高产、优质的种子。
    利用草场健康指数监测典型草原的植被退化
    张剑, 李贵才, 刘先华, 韩兴国
    2005, (12):  1392-1396. 
    摘要 ( 1406 )   PDF (1475KB) ( 393 )  
    利用表征群落总量、放牧退化的主成份和草场健康指数(Grassland Health Index,GHI)与样方光谱反射率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GHI与可见光、红外光因子的回归模型。应用此模型结合TM卫星遥感数据计算GHI,并与同一TM影像的计算出的NDVI作对比研究。研究发现GHI在反映放牧等人为干扰因素对草原植被的影响效应方面比NDVI有明显的优点。此外,GHI对植被分布格局,特别是斑块结构有更好的显示效果。应用GHI到历史TM数据,对所研究地域的植被覆盖变化、农牧业的变迁模式等进行了定性研究。研究发现,有较长放牧史的过度放牧区的植被类型没有沿牧压梯度的规律性分布,而是呈随机斑块模式分布。
    科尔沁沙地22种菊科草本植物叶片形态特征研究
    李晓兰, 李雪华, 蒋德明, 刘志民, 王红梅, 姬兰柱
    2005, (12):  1397-1401. 
    摘要 ( 1466 )   PDF (485KB) ( 560 )  
    以内蒙古科尔沁沙地22种菊科草本植物为实验材料,研究这些植物的比叶面积、叶片厚度、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片体积、叶重比和叶片组织密度等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体积和叶片厚度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r=0.782。而叶片厚度与叶片组织密度、比叶面积与叶片组织密度、叶片体积与叶片组织密度之间则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它们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7、-0.559和-0.505,其余各特性之间均不存在相关性。根据赋值后数据或者二元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出3个组群,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检验各特性在各组间的显著性,叶片厚度、叶片体积、叶重比和叶片组织密度特性在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施氮对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不同冬小麦品种灌浆期物质转移的影响
    范亚宁, 李世清, 伍维模, 邵明安
    2005, (12):  1402-1408. 
    摘要 ( 1539 )   PDF (329KB) ( 386 )  
    在年均降水量632 mm的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红油土上,以NR9405、9430、偃师9号、小偃6号、陕229、西农2208、矮丰3号和商188为供试材料,进行大田试验,研究在不施氮和施氮(90 kg·hm-2)条件下不同品种冬小麦灌浆特性及物质转移效率。结果表明,冬小麦干物质生产及物质转移效率共同受品种和氮肥的影响。开花期老叶、茎鞘和成熟期茎鞘、籽粒干重间存在显著差异。施氮对开花期、成熟期地上部各部位干重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各部位干物质转移量、转移效率和转移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既与品种有关,也与施氮有关;氮肥的影响又因品种不同而异。干物质转移量、转移效率和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在8个供试品种中,最高的是NR9405,最低的是偃师9号,除NR9405和西农2208籽粒中50%以上干物质来自于开花前贮存光合产物的再转移外,其余6个品种籽粒中50%以上的干物质来自于开花后新合成的同化产物。干物质转移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以穗轴+颖壳部位最低,且多数处理为负值,以茎秆为最大,叶片居中。从总体看,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转移率和干物质转移量对粒重的贡献率在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大于施氮处理间的差异,施氮后降低了干物质向籽粒中的转移。
    滇西北藏族地区不同管理方式的草地生物量的比较研究
    刘玲玲, 吴兆录, 李青, 徐宁
    2005, (12):  1409-1412. 
    摘要 ( 1334 )   PDF (218KB) ( 293 )  
    用样方法比较研究了香格里拉县藏族村寨3种管理的亚高山草地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在研究样地中,种植草地、刈草草地、放牧草地的植物物种数量分别是49种、24种、12种;地上生物量分别是169.2±69.5、228.0±48.3和100.2±35.6 g·m-2;地下生物量分别是767.7±264.2和1593.5±553.0 g·m-2、2593.6±894.3 g·m-2;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比值分别是1:4.5、1:7.0、1:25.9。认为藏族自由放牧的草地有减少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促使生物量向地下转移的趋势,用围栏圈养的传统刈草利用方式是维持草地较高物种多样性和较高而且稳定的生物量积累的有效途径。
    温带半干旱地区不同管理水平下草坪杂草发生特征的比较研究
    王艳荣, 赵利清
    2005, (12):  1413-1417. 
    摘要 ( 1361 )   PDF (238KB) ( 271 )  
    2000~2002年对呼和浩特地区不同草坪的杂草种类组成及其危害进行了调查,发现在3个不同管理水平的草坪中共出现80种杂草植物,其中管理水平较差、中等、较好的草坪分别有67种、37种和36种杂草,以菊科、豆科、禾本科植物占优势,不同草坪杂草群落的生活型谱有明显差异。根据危害度指数把草坪杂草分为极度、重度、中度、轻度、弱度危害5个等级,极度和重度危害杂草在管理水平较差、中等、较好的草坪中的种类比例分别为11.95%、21.63%和22.22%;在管理水平较差草坪中,极度危害杂草是早开堇菜和止血马唐,春季和秋季以早开堇菜的危害为主,夏季以止血马唐为主;在管理水平中等草坪中,极度危害杂草是赖草和止血马唐,赖草的高危害期在春秋季节,夏季以止血马唐为主要危害杂草;在管理水平较好的草坪中,极度危害杂草是鼠掌老鹳草、鹅绒委陵菜、赖草、欧亚旋复花,其中鼠掌老鹳草的危害度在整个生长季中占绝对优势。
    滇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预测研究——以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例
    蒋依依, 王仰麟, 张源
    2005, (12):  1418-1424. 
    摘要 ( 1395 )   PDF (944KB) ( 406 )  
    预测研究是生态足迹研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通过对生态足迹未来发展趋势的拟合,能够有效克服生态足迹计算结果的静态性缺陷,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预测、预警和相关政策制定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丽江县1949~2001年共5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不同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未来近20年的生态足迹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从1949~2001年,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人均生态足迹呈整体上升趋势。从0.2938~1.3518 hm2·人-1,人均生态足迹增长近4.6倍,表明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改善的同时,不断增长的消费水平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也日益加剧;从不同时期来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均处在生态盈余状态,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程度较好;生态足迹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如保持现有的发展速度,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人均生态足迹将不断增长,并在2015年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使发展进入不可持续状态。
    太湖梅梁湾冬季水-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日变化观测研究
    李香华, 胡维平, 杨龙元, 张发兵, 胡志新
    2005, (12):  1425-1429. 
    摘要 ( 1553 )   PDF (268KB) ( 311 )  
    应用静态箱式法对太湖梅梁湖区冬季(2003年12月23日8:00~26日6:00)的水气界面CO2通量进行了昼夜连续观测,共测得60组数据,分析了梅梁湾湖区CO2通量的冬季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光照条件较好,风速较小情况下,白天梅梁湾湖区为CO2的汇,极大值出现在14:00时,其平均CO2通量为-3.01 mg·m-2·h-1;夜间梅梁湾湖区CO2通量值为-0.897~1.006 mg·m-2·h-1,其平均通量为-0.02 mg·m-2·h-1;在阴天、风速较大时,湖区CO2通量日变化与前面有较大差异,表现为CO2的强源,最大CO2通量达到76.53 mg·m-2·h-1
    方山中山丘陵区植物多样性研究
    王应刚, 张秋花, 李赟, 张峰
    2005, (12):  1430-1433. 
    摘要 ( 1456 )   PDF (658KB) ( 388 )  
    以方山地区27个样方的调查资料为基础,从物种种类组成的相似性,不同层次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方山植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乔木层物种丰富度较低,而灌木层和草本层较高;该地区物种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北坡的物种多样性大于南坡;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有明显影响。
    不同木材结构树干液流对比研究
    孙慧珍, 李夷平, 王翠, 周晓峰
    2005, (12):  1434-1439. 
    摘要 ( 1765 )   PDF (604KB) ( 476 )  
    采用热扩散法,对东北东部山区代表主要木材解剖构造的水曲柳和樟子松树干液流密度动态特征进行研究,并同步测定光合有效辐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风速、土温、土壤容积含水量等因子。结果表明,水曲柳和樟子松在生长季不同时期晴天的树干液流密度日进程一般为单峰型,水曲柳日最高液流峰值为430.53 cm3·cm-2·h-1,明显高于樟子松(142.43 cm3·cm-2·h-1)。晚上及凌晨液流量占全天比例在生长季结束后,明显增加,其他时期低于20%,说明水曲柳和樟子松存在根压。水曲柳和樟子松树干液流密度变化呈单峰曲线,平均液流密度分别为12.26、6.49 cm3·cm-2·h-1。影响树干液流密度日变化的主导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二者对主导因子敏感度相当。
    硒对小麦和水稻种子萌发的生态毒理效应的比较研究
    邵志慧, 林匡飞, 徐小清, 郑利, 项雅玲
    2005, (12):  1440-1443. 
    摘要 ( 1664 )   PDF (584KB) ( 460 )  
    通过水培试验,比较研究了硒在不同浓度下对小麦和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生态毒理效应。结果表明,硒在适量范围内(<0.5 mg·L-1)对种子萌发过程中各生理指标有促进作用,高剂量(>5 mg·L-1)时,对种子活力、α-淀粉酶及幼苗和根生长具有胁迫效应。硒对小麦种子发芽各指标抑制率大于水稻,硒对种子根伸长的抑制率远远大于发芽抑制率。对硒浓度与种子发芽各项指标抑制率相关分析,呈显著正相关。应用小麦根伸长抑制率可作为化学物质生态风险评价的一项生物标志物。
    金属铜在日本沼虾体内的分布和积累
    陆星家, 席贻龙, 刘桂云
    2005, (12):  1444-1448. 
    摘要 ( 1412 )   PDF (697KB) ( 370 )  
    应用组织化学、透射电镜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铜在日本沼虾各主要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和积累情况。结果表明,在铜离子浓度为0.08 mg·L-1的溶液中暴露10 d后的日本沼虾肝胰脏内,具有大量的电子密度较高的铜颗粒,主要分布在肝胰脏的肝小管和R细胞中,在血腔中有从R细胞排出的铜颗粒;电镜观察发现铜主要分布在细胞内的溶酶体中,少量颗粒吸附在滑面内质网上;这些铜颗粒通过积聚,在细胞顶端逐渐增多,从而出现外排现象。中肠细胞内也分布有铜颗粒,细胞质出现空泡化,线粒体内嵴部分解体,并有铜颗粒附着在线粒体上。在触角腺中分布有少量的铜颗粒,触角腺细胞内的铜颗粒主要分布于溶酶体中,内质网出现弯曲。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肝胰脏中铜的含量最高,达到546.39 mg·kg-1,肝胰脏有储藏铜元素的功能。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植被阶段恢复分析
    李霞, 侯平, 董新光, 朱小虎
    2005, (12):  1449-1453. 
    摘要 ( 4032 )   PDF (385KB) ( 342 )  
    根据塔里木河下游第4次应急输水后不同断面、不同离河距离植被生长调查数据,分析塔里木河下游输水河道两侧不同地下水埋深梯度地表相应植物的生态恢复指征,结果表明,经4次应急输水后胡杨萌蘖更新发生在离河150m且地下水埋深<4m的条件下,研究确定了植被种类、长势与离河距离和地下水埋深之间的量化关系以及植被恢复等级与离河距离的量化关系,为应急输水后生态恢复范围的确定和输水方案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上海市凤眼莲种群的时空分布及控制对策
    金樑, 王晓娟, 高雷, 董慧琴, 李博
    2005, (12):  1454-1458. 
    摘要 ( 1350 )   PDF (337KB) ( 279 )  
    凤眼莲是上海市水体中危害最严重的入侵种之一。本研究调查了上海市及所辖各区县凤眼莲种群的分布现状,结果表明,凤眼莲在各区县水体中分布不均,以与江、浙两省相接的区县危害最严重。河道内其它水生植物的分布是凤眼莲固着生长的主要机制,这些植物主要为:喜旱莲子草、菰、芦苇、牛筋草、千金子等。凤眼莲的种群爆发规律:每年3~5月为萌芽阶段,7月下旬为爆发起始时期,8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为爆发的高峰期,12月下旬开始枯萎死亡,但其腋芽能够存活越冬,是来年爆发的种源。上游漂移而来的凤眼莲是种群爆发的另一因素。有鉴于此,提出其控制措施:①最佳打捞季节为12月~翌年6月,以去除种源为目标;②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协调合作;③开展生物防治的研究;④清理河道内及堤岸上的水生杂草。以上措施的综合施用是控制上海市凤眼莲的有力保障。
    植物化感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杨期和, 叶万辉, 廖富林, 尹小娟
    2005, (12):  1459-1465. 
    摘要 ( 1714 )   PDF (783KB) ( 1524 )  
    所有的化感物质都对一些植物的种子萌发产生影响。本文介绍了植物化感作用和化感物质的定义,化感物质的释放方式和种类,然后重点综述了化感物质影响种子萌发的作用机理、内外因素和生态学意义。化感物质通过影响细胞膜透性、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呼吸作用、蛋白质合成、基因表达、激素合成和平衡,最终影响种子萌发。化感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与化感物质的种类、浓度、受体植物种类和环境条件等有关。
    蚯蚓环境生态作用研究进展
    黄初龙, 张雪萍
    2005, (12):  1466-1470. 
    摘要 ( 1383 )   PDF (569KB) ( 719 )  
    蚯蚓的环境生态作用有促进微生物和其它土壤动物活动、破碎和消化分解枯落物、提高土壤肥力及环境指示等方面。目前,国内蚯蚓环境生态作用研究侧重于污染生态系统,湿地和森林两大天然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较少。国外,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主题与我国现状相似,80年代从蚯蚓生理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等多尺度展开研究,90年代以来向蚯蚓生态学微观尺度的分子生态、宏观尺度的景观生态拓展。今后,继续研究蚯蚓促进物质循环、治理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及蚯蚓与农业、与微生物的关系等热点问题的同时,还应利用新技术提高研究精度,注意室内外研究相结合及特殊蚓种的环境适应性比较与接种研究以提高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人工沟渠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郗敏, 吕宪国, 刘红玉
    2005, (12):  1471-1476. 
    摘要 ( 1524 )   PDF (245KB) ( 590 )  
    人工沟渠主要指以排水和灌溉为目的人工挖掘的水道。人工沟渠作为排水和引水的廊道改善了土壤的结构、促进了作物的生长,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人工沟渠这种景观的存在对周围的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水文效应是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生态环境效应。在整个降雨期间或之后,观察显示出沟渠对出口径流的贡献:一些沟渠收集和向河流输送水;另一些沟渠收集水但是减慢了水流的速度。本文从水文效应、对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及其生境的影响到对生态环境整体影响方面总结了人工沟渠的生态环境效应,并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旨在最大限度发挥人工沟渠的生态环境效应,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我国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综述
    朱永恒, 赵春雨, 王宗英, 濮励杰
    2005, (12):  1477-1481. 
    摘要 ( 1468 )   PDF (526KB) ( 677 )  
    总结了我国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特点,即区域分布集中于中国东部、研究的生态系统类型广泛、研究角度多种多样与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并从土壤动物群落与环境关系、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土壤动物群落功能、土壤动物群落演替与受干扰生态系统的土壤动物群落6个方面综述其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中有待开拓的研究领域是基础研究、特色区域和生态系统的研究、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研究、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土壤动物在土壤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研究、全球变化响应研究与土壤动物应用研究。
    红壤丘陵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与展望
    朱奇宏, 黄道友, 刘守龙, 张文菊, 苏以荣, 吴金水
    2005, (12):  1482-1486. 
    摘要 ( 1511 )   PDF (257KB) ( 323 )  
    根据各类作物产量及其相应的秸秆经济指数,计算出我国红壤丘陵区1993~2003年作物秸秆的年平均产量为33.5×1010kg,占全国作物秸秆总产量的52.1%。其中,稻草产量占该区作物秸秆总产量的53.5%,比其全国均值高出21.4个百分点;其它作物秸秆所占的比例,也与其全国均值有一定的差异。稻草和其它粮食类作物秸秆产量的年际变化与该区作物秸秆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1993~1997年呈逐年增长趋势,1997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经济作物秸秆因作物种类不同,其产量的年际变化亦不相同。该区作物秸秆用于直接还田和用作工业原料的年均利用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32.0%与6.6%;用于生活取能和牲畜饲料的年均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22.0%与14.1%;未被利用的比例年均高达25.3%,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993的20.6%增至2003年的29.6%,大量未被利用的作物秸秆往往就地丢弃或焚烧,浪费了有限的农业有机资源。为此,研究提出了调整秸秆利用结构、充分利用秸秆资源的基本措施与对策。
    景观格局优化研究进展
    韩文权, 常禹, 胡远满, 李秀珍, 布仁仓
    2005, (12):  1487-1492. 
    摘要 ( 1431 )   PDF (599KB) ( 704 )  
    随着景观格局、功能和过程研究的深入,格局优化作为景观生态学新的研究领域被提出,但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仍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的学者的研究工作和发表论文,对景观格局优化重要问题进行了总结。景观格局优化是对景观格局、功能和过程综合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优化目标和标准,对各种景观类型在空间和数量上进行优化设计,使其产生最大景观生态效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和实现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景观格局优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优化标准的研究和景观管理的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多种研究手段的结合、定量化研究和景观格局优化评价标准将是格局优化实现的研究方向。
    干扰对高山林线再形成过程的影响
    方近圻, 吴宁, 罗鹏, 易绍良
    2005, (12):  1493-1498. 
    摘要 ( 1457 )   PDF (745KB) ( 423 )  
    高山林线是一类典型的生态交错带,因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高度敏感性而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高山林线的相关概念及其界定,从高山林线海拔位置波动、植被格局变化、生态交错带物种组成变化及其生理生态特征变化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干扰对高山林线再形成过程的不同影响,总结了高山林线物种对干扰的两种基本响应方式,即退行和入侵。认为人为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当前气候变暖对高山林线波动的影响,因而在不同地区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可能的干扰来讨论高山林线的波动,否则结果有可能因误差较大而失去应有的价值。指出该研究在高海拔地区进行植被恢复的指导意义。
    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及其环境学意义
    韩春梅, 王林山, 巩宗强, 许华夏
    2005, (12):  1499-1502. 
    摘要 ( 1912 )   PDF (409KB) ( 3098 )  
    介绍了土壤重金属的形态及各种分析方法,重点说明了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及影响因素;讨论了影响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形态转化的因素,重金属形态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性、可给性、活性的关系,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与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关系。形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然与人为作用对土壤中重金属来源的贡献,并反映重金属的生物毒性。重金属可以因形态中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毒性和环境行为。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周彬, 董杰, 葛兆帅, 唐继刚, 杨达源
    2005, (12):  1503-1506. 
    摘要 ( 1450 )   PDF (422KB) ( 498 )  
    在分析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基础上,指出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管理不当和协调失误、法制观念淡薄和执法力度不足是造成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减缓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管理制度的改革。
    铅胁迫下植物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刚, 伍钧, 唐亚
    2005, (12):  1507-1512. 
    摘要 ( 1517 )   PDF (660KB) ( 745 )  
    综述了近10多年来国内外研究重金属铅对植物的伤害机理,以及植物对铅的耐性机制的研究进展。首先从细胞分裂、细胞膜透性、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系统等生理生化方面讨论了铅对植物的伤害机理,其次分析了铅离子跨膜运输、根系分泌物、金属配位体、铅离子区域化分布与植物抗性的关系。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李显军, 吴文良, 李志芳
    2005, (12):  1513-1519. 
    摘要 ( 1484 )   PDF (673KB) ( 438 )  
    对天津蓟县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和国家级龙头企业草原兴发集团进行案例研究,得出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框架结构及其理论依据。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基本框架是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户、市场销售部门等组成,各部分之间存在特定的、相互依存的经济技术关系,共同构成统一的产业结构体系。在农业产业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绿色营销、市场经济、以及农业生态学等理论与原理的指导下,该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实现了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从而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
    公路建设的主要生态影响
    郑海峰, 管东生
    2005, (12):  1520-1524. 
    摘要 ( 1567 )   PDF (428KB) ( 547 )  
    公路已成为全球景观中一种重要的景观类型,其里程和密度在逐年增加。公路建设项目,尤其是公路网络的形成不仅减少了自然生境的数量,而且严重降低了自然生境的质量。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生境损失、生态干扰、公路致死、阻碍作用、廊道效应以及公路网络造成的严重生境破碎化。缓解公路生态影响的措施有避免、消减和补偿3种。
    湖南省贫困地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付绍春, 张新斌, 张灿明, 蒋丽娟, 谭著明, 姚敏, 石冬英
    2005, (12):  1525-1530. 
    摘要 ( 1427 )   PDF (756KB) ( 332 )  
    为了配合搞好湖南省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工作,搞好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确切分析湖南省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因此,我们根据湖南省31个贫困县现有自然、生态、经济、社会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的方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用标准指数加权综合法与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自然资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横向比较。
    山地土壤肥力与植物群落次生演替关系研究
    宋会兴, 苏智先, 彭远英
    2005, (12):  1531-1533. 
    摘要 ( 1560 )   PDF (961KB) ( 307 )  
    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出发,通过土壤肥力综合指标体系,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重庆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山地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了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与山地土壤肥力变化的关系。
    淮南地区屋宇生态系粉螨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研究
    李朝品, 王慧勇, 江佳佳, 贺骥
    2005, (12):  1534-1536. 
    摘要 ( 1542 )   PDF (173KB) ( 373 )  
    为了调查屋宇生态系中粉螨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选取屋宇生态系中4种不同环境的灰尘进行粉螨采集、分类鉴定及数据分析。结果表明,44.9%标本发现粉螨,其中床面灰尘样本粉螨的阳性率为69%,地面灰尘粉螨的阳性率为52%,衣物灰尘粉螨的阳性率为32.5%和家具灰尘粉螨的阳性率为26%,检获粉螨14种,隶属于5科11属。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环境的物种丰富度指数Rmargalef为0.400~1.170,Shannon-Wiener指数(H′)为1.574~2.480,Pielou指数(J)为0.967~0.978,说明温湿度及粉螨孳生食性对不同环境中粉螨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起直接限制作用,而人类干扰也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黄土丘陵区三种典型土壤地类造林技术
    曹世雄, 陈莉, 高旺盛
    2005, (12):  1537-1542,1552. 
    摘要 ( 1509 )   PDF (342KB) ( 268 )  
    中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由于长期水土流失的侵蚀切割作用,表层土壤流失殆尽,黄绵土母质、红胶泥土以及土壤与岩石过渡类型———风化岩沫土等土壤类型依次裸露了出来,形成了3种典型的土壤地类,增加了造林的难度。由于红胶泥与风化岩沫土土壤瘠薄,当地林业部门认为这两种土壤地类不能造林,因此,传统造林只在黄棉土进行。为此,提出了“适土适树,因土制宜”的造林原则和“穴衬膜栽植技术”,以扩大适宜造林的土壤类型。穴衬膜栽植技术是指树木栽植时,在挖好的栽树坑底部和四周衬贴一层防渗薄膜(厚度为0.0007 mm可降解塑料薄膜),树木栽好覆土浇水后,再在地表面覆膜,防止栽树浇水(施肥)的渗漏和蒸发,使树根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含水量较高、四周封闭的潮湿土壤之中,从而达到提高成活率和促进林木前期生长的目的。1997~2001年,我们在黄土丘陵区陕西省延安市下砭沟小流域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法进行了5年试验,结果表明,穴衬膜栽植技术促进浅层根系的生长发育,保水作用可持续4个月以上,对各种树木成活率和生长量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在黄土丘陵地区这3种土壤地类采用穴衬膜栽植技术可达到良好的造林效果,特别是红胶泥和风化岩沫土地类主要位于沟谷两岸,地下水供给较为充裕,是浅根性植物生长发育的良好土壤类型,科学混交可获得更好效果。
    叶绿素计SPAD-502在林业上应用
    姜丽芬, 石福臣, 王化田, 祖元刚
    2005, (12):  1543-1548. 
    摘要 ( 1970 )   PDF (607KB) ( 434 )  
    叶绿素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色素,传统方法测定叶绿素一般采用分光光度法。本研究采用便携式叶绿素计SPAD-502测定落叶松人工林下4个主要阔叶树种绿色度(SPAD值)的季节变化,并与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叶绿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SPAD值能较好地反映树木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因此,使用叶绿素计测定树木的叶绿素含量是完全可行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代替叶绿素含量的直接测定。由于叶绿素计SPAD-502携带方便、测定简便、迅速,且不损坏叶片,应在林业研究中积极推广使用。
    有效积温Sine函数拟合模型及其应用
    吕昭智, 田建华, 沈佐锐, 田长彦, 王涛
    2005, (12):  1549-1552. 
    摘要 ( 1747 )   PDF (782KB) ( 393 )  
    阐述了昆虫物候分析的SSPM模型(single sine phonological model)计算方程和过程,该模型采用Sine函数拟合每天温度变化,并利用积分,获取每天有效积温和一定时间内日度累积值。SSPM重要的参数有发育起点温度和上限温度,参与模型计算包括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2个输入值,在输入值和参数值组合条件下,模型有6个不同计算方程。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为例,介绍了SSPM在昆虫发育历期分析过程,简单表述了模型预测功能。随自动化气象站分布密度增加和Internet技术的发展,模型在区域化害虫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