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5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06-10-10
    研究报告
    草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李萍萍;陈歆;付为国;吴沿友;吴春笃
    2006, 25(10):  1157-1160 . 
    摘要 ( 2373 )  
    对镇江北固山湿地优势植物——〓草的光合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春夏季晴天〓草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为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多云天〓草的Pn主要受光强制约,随光合有效辐射(PAR)变化而变化。经统计学验证,〓草的Pn与PAR、气孔导度(Gs)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细胞间隙CO2浓度(Ci)呈显著负相关。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了〓草的光响应曲线,得到光补偿点为38.572 μmol·m-2·s-1,光饱和点为2 087.5 μmol·m-2·s-1
    半干旱雨养区小麦叶片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
    王润元;杨兴国;赵鸿;刘宏谊
    2006, 25(10):  1161-1166 . 
    摘要 ( 2389 )  
    分析了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田间春小麦叶片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天气晴朗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典型的双峰曲线,有“午休"现象,上午明显高于下午,且不同生育期峰值出现的迟早不同。蒸腾速率日变化呈不明显的双峰型,其出现最大值的时间晚于净光合速率出现最大值的时间。在生长季节,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受到多个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不同时期,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不同,且同一个因子对几个生理指标的影响程度和强度都有差异,其中,光合有效辐射是对蒸腾速率影响最强烈的环境因子,湿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温度。受环境因子制约最为显著的生理指标是叶片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
    生育前期遮光对水稻后期功能叶生长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刘奇华;李天;张建军
    2006, 25(10):  1167-1172 . 
    摘要 ( 2048 )  
    以2个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生育前期(插秧至幼穗分化期)遮光对水稻后期功能叶生长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遮光处理后,水稻剑叶面积明显增大,功能叶的碳、氮代谢水平提高;2个品种的籽粒直链淀粉积累过程受到的影响不同,而蛋白质积累受到的影响均一致(即百分含量下降幅度增大);糙米率有所降低,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精米率和垩白率极显著下降;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粒长、粒宽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性变化,但蛋白质含量表现为下降趋势;2个品种间存在着差异。
    有机农业棉田中棉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的种群动态
    吴文岳;吕昭智2,3;王登元;张建新;闫绍洲
    2006, 25(10):  1173-1176 . 
    摘要 ( 2167 )  
    采用定期目测棉叶上的棉蚜数量,用扫网法同步估测天敌种群数量,对有机农业棉田和常规棉田(对照)中棉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的种群动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有机棉田和常规棉田中棉蚜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差异显著。在2005年6~8月,有机棉田中棉蚜数量是常规棉田的4.17倍(P<0.05)。瓢虫成虫和幼虫的数量分别是常规棉田的3.22倍(P<0.01)和3.70倍(P>0.05);草蛉成虫和幼虫的数量分别是常规棉田的1.33倍(P>0.05)和3.00倍(P<0.05);食蚜蝇的数量是常规棉田的2.89倍(P>0.05),蜘蛛的数量是常规棉田的3.47倍(P<0.05)。因此,建议在有机农业棉花生产中,采用一些植物源杀虫剂辅助控制棉蚜。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柳灌丛群落种间关联性
    王志泰;包玉;李毅
    2006, 25(10):  1177-1180 . 
    摘要 ( 2090 )  
    采用联结系数和共同出现百分率,对东祁连山高寒地区柳灌丛群落种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柳灌丛群落内灌木植物种群间的关系表现为以下3种类型:1)正联结。海拔3 050 m除坡柳与杯腺柳之间无关联外,其它种对均表现为正联结,海拔3 050、3 100、3 200以及 250 m处金露梅与高山绣线菊之间、海拔3 150~3 350 m山生柳与金露梅之间、海拔3 300、3 350以及3 450 m处山生柳与头花杜鹃之间等,表现出正关联;2)负联结。海拔3 100 m处金露梅和川滇柳之间、海拔3 150 m处山生柳与坡柳以及金露梅和坡柳之间、海拔3 450 m处山生柳与杯腺柳之间、川滇柳和头花杜鹃之间,表现为负关联; 3) 无联结。海拔3 050 m坡柳与杯腺柳之间、海拔3 100~3 250 m头花杜鹃与其它种群之间以及海拔3 400 m处除高山绣线菊与头花杜鹃之间外,各种群之间,无任何关联种对。
    猪常用植物性饲料氨基酸消化率
    方热军;李丽立;张彬;印遇龙
    2006, 25(10):  1181-1185 . 
    摘要 ( 2068 )  
    采用8头初始体重平均为27.2 kg± 2.3 kg、在回肠末端装有简单T型瘘管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公猪,手术康复后随机分成2组,每组4头,每组采用同一豆粕玉米淀粉基础日粮,按拉丁方设计,用于测定豆粕、棉粕、菜粕、稻谷、油糠、统糠和玉米7种饲料原料的回肠和粪氨基酸消化率。结果表明,所测氨基酸平均表观消化率回肠比粪低5%~8%(P<0.05);稻谷氨基酸表观消化率比玉米低5%;所测原料氨基酸表观消化率与中国饲料数据库和前人报道结果基本吻合。
    湖南烤烟化学成分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
    许自成;王林;王金平;肖汉乾
    2006, 25(10):  1186-1190 . 
    摘要 ( 2577 )  
    以湖南烟区烤烟样品和对应的土壤样品为材料,研究了烤烟化学成分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水平较高,平均为39.06 g·kg-1±11.90 g·kg-1;烤烟化学成分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异,烟叶总氮和总钾含量较高,烟碱、总糖、氯和还原糖含量适宜;烤烟烟碱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符合线性加平台模型,土壤有机质出现平台的转折点为36.25 g·kg-1,与之对应的平台阶段的烟碱含量为3.00%;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P<0.01);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则有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组后,多重比较分析表明烟碱、总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石油醚提取物、钾、氯离子、总氮/烟碱、还原糖/烟碱、钾/氯在组间差异均达到5%的显著水平,而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在组间差异不显著。
    割草频率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植物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邵玉琴;赵吉;刘钟龄;张海军;宝音陶格涛
    2006, 25(10):  1191-1195 . 
    摘要 ( 2337 )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为对象,研究了割草频率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植物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7年的割草,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植物地下生物量均随割草频率的增加而降低。根据割草频率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植物地下生物量的变化,提出较为合理的割草频率是割1年休1年,其次是割2年休1年。但是,多年围封不割草,不仅造成大量牧草资源的浪费,也削弱了微生物在土壤养分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太湖梅梁湾冬季浮游细菌的多样性
    吴鑫;奚万艳;杨虹
    2006, 25(10):  1196-1200 . 
    摘要 ( 2211 )  
    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太湖梅梁湾2005年3月冬季水体中的浮游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提取水样中细菌基因组总DNA,以细菌的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分子克隆、酶切归类分析、测序和序列分析,对水样中的细菌群落建立了针对16S rDNA的克隆文库和系统发生树。基于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和系统发生树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域的优势细菌类群为拟杆菌(Cytophaga Flavobacterium Bacteroides, 44.3%)和β、γ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 β-Proteobacteria, 25.3%和γ-Proteobacteria, 27.8%),其中大部分细菌与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食酸菌属(Acidovorax)细菌的关系密切。与国外富营养化湖泊的研究报道相比较,γ-Proteobacteria类群为水体中的优势类群,是严重富营养化的太湖在冬季所具有的独特种群结构特征。
    间伐对落叶松人工林内草本植物多样性及其组成的影响
    毛志宏;朱教君;刘足根;谭辉;曹波
    2006, 25(10):  1201-1207 . 
    摘要 ( 1972 )  
    通过对落叶松人工林间伐林分和未间伐林分林下草本植物的调查以及林下光照条件的测定,分析间伐对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组成的影响及其与光照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均匀度指数在春、秋季表现不同外,间伐林分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未间伐林分,说明间伐后草本植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依据草本物种在间伐前后出现与否和密度变化情况将其划分为正反应种(间伐后密度明显增加和间伐后新出现的种)、中性反应种(间伐后密度变化不明显或没有变化的种)和负反应种(间伐后密度明显减小和间伐后消失的种),间伐后出现大量新的草本种类,同时在间伐和未间伐林分的共有种中有许多表现为负反应种。在间伐林分中,间伐行和未间伐行的共有种春季有11个、秋季有10个,分别占间伐林分草本总种数的17.74%和15.15%,表明各行草本植物组成差异较大;各指数均呈现了从间伐行到未间伐行逐渐减小的趋势。主要的正反应种、中性反应种和负反应种均表现出与光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与间伐和非间伐林分之间各草本物种与光照的相关性基本一致。
    干旱区典型流域土壤肥力空间变异特征
    马媛;龚新梅;塔西甫拉提·特依拜;吕光辉
    2006, 25(10):  1208-1213 . 
    摘要 ( 1872 )  
    以新疆阜康三工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样点的土壤肥力特征,利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流域土壤的空间异质性和格局。结果表明,土壤肥力要素的变异系数在5.00%~66.77%,各土壤肥力质量要素接近正态分布;8种土壤肥力要素均存在空间变异结构特征;土壤有机质与氮素空间变化趋势相似,且相关性极显著;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格局相似性较大;人类干预极大影响土壤空间格局。
    上海市景观格局梯度分析的空间幅度效应
    朱明;徐建刚;李建龙;徐胜;宋量刚
    2006, 25(10):  1214-1217 . 
    摘要 ( 2091 )  
    基于2002年上海市土地利用图,利用梯度分析方法,探讨了空间幅度变化对城市景观格局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景观指数随着空间幅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当幅度较大(≥5 km)时,景观指数沿土地利用样带变化平缓,表现出一定的梯度规律。而当幅度较小(≤3 km)时,景观指数沿土地利用样带变化波动较大,规律性不明显。不同景观指数沿样带的表现也有差异,景观比例、斑块密度和景观形状指数的梯度变化规律比较明显,而最大斑块指数、平均斑块分维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景观聚集度指数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因此,5 km的幅度是城市景观格局梯度分析比较合理的尺度。
    基于RS和GIS的开封市土地覆盖分形
    赵亚敏;田国行;何瑞珍;党运宽
    2006, 25(10):  1218-1222 . 
    摘要 ( 1880 )  
    以RS和GIS为技术手段,利用开封市0.61 m空间分辨率的QuickBird卫星遥感数据,采用分形几何方法研究了斑块的面积效应和覆盖类型分形的关系,并对覆盖类型的分形特征差异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开封市防护林地和农田的平均斑块面积较大,分维数也较大,而水体的分维数较小,说明防护林和农田斑块的边界结构特征比水体更为复杂。斑块的分维值具有尺度依赖性,同一类型中大的斑块往往具有较大的分维值,其原因是大斑块经常出现不同类型的斑块相互嵌套,小斑块则很少出现甚至不出现这种现象。
    近20年来苏州市城乡用地扩展及其内部特征
    李桂林;周峰;陈杰
    2006, 25(10):  1223-1228 . 
    摘要 ( 2078 )  
    利用苏州市1984、1995、2000和2003年4个时段的TM数据,分别提取了城、镇、村3级用地并对其扩展过程与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年间苏州市区非农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扩展强度急剧提高。2003年苏州市非农建设用地总面积比1984年扩大了2.9倍,年均扩展面积810 hm2。在时间序列上,非农建设用地的增长具有明显加速趋势。城、镇、村3级用地的空间变化表现为建成区>建制镇>行政村。对比城镇用地(建成区与建制镇用地之和)扩展与行政村用地扩展发现,城镇因具有较强的经济、人口等中心聚集功能,而比乡村更加能集约利用土地。换言之,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缓解长三角地区(甚至全国)日益加剧的城市化建设占地与农业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同时,乡村用地的紊乱无序、缺少规划的现状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及时整理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景观可视化初探
    常禹;何兴元;Ian D. Bishop;孟志涛
    2006, 25(10):  1229-1233 . 
    摘要 ( 1905 )  
    在空间数据(包括数字高程模型和景观类型图)的支持下,采用景观可视化软件Visual Nature Studio (VNS) 2.0对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的景观进行了可视化研究,研究结果比较直观地再现了该流域主要的景观类型,包括林地、灌木、果园、草地和耕地,为流域的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工具;并阐明了景观可视化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专论与综述
    河口地区牡蛎礁的生态功能及恢复措施
    全为民;沈新强;罗民波;陈亚瞿
    2006, 25(10):  1234-1239 . 
    摘要 ( 2396 )  
    在许多温带河口区,牡蛎礁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特殊生境。牡蛎礁在净化水体、提供栖息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耦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功能。近100年来,由于过度采捕、环境污染、病害和生境破坏等原因,许多温带河口区牡蛎种群数量持续下降,河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受到破坏,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为了修复河口生态系统、净化水质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近20年来,世界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牡蛎礁的恢复活动,尤其美国在东海岸及墨西哥湾建立了大量的人工牡蛎礁,许多研究结果证实,构建的人工牡蛎礁经过2~3年时间,就能恢复自然生境的生态功能。本文介绍了我国首次牡蛎增殖放流工程长江口南北导堤牡蛎礁,近2年的监测结果显示,长江口导堤牡蛎种群数量快速增长,附近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最后,针对目前牡蛎礁恢复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包括牡蛎基础生物学(病害和分子系统进化),牡蛎礁恢复的关键技术、科学程序及成功的评价标准等。
    厦门市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欧健;卢昌义
    2006, 25(10):  1240-1244 . 
    摘要 ( 2417 )  
    通过对厦门地区外来物种入侵状况的实地调查,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查阅和专家咨询,整理了厦门市已入侵或值得警惕的外来植物名录。并从气候、土壤、植被生态群落结构、地貌特征、人为和自然干扰状况以及港口交通贸易等方面分析了厦门市外来生物入侵现状的原因。结合前人在外来生物入侵的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针对厦门市的外来植物入侵现状,构建了适应厦门地区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该指标体系由“移居与建群的可能性”、“危害与影响”和“预防与控制”3大部分,共计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构成。
    循环经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武志杰;张丽莉
    2006, 25(10):  1245-1251 . 
    摘要 ( 2446 )  
    循环经济是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经济发展推向循环经济的轨道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循环经济具有深刻的经济学基础和生态学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生态社会最适宜的经济发展模式,世界发达国家已在发展循环经济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本文从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入手,阐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重要意义和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并指出循环经济是中国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其作用
    杨昆;管东生
    2006, 25(10):  1252-1256 . 
    摘要 ( 2395 )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林下植被的生物量特征及其生态作用对深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重要意义。本文归纳了森林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分布特征与森林的类型、龄级和林分特征等因子之间的变化关系,分析了林下植被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循环、保持水土、指示森林环境状态变化、影响森林林分的生理生态特征和森林演替、保护动物的栖息地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主要生态作用。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在环境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单国彬;金文标;林佶侃1,4;邢新会
    2006, 25(10):  1257-1264 . 
    摘要 ( 2583 )  
    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具有可靠性强、重复性好、方便快捷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生态学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动态性分析和功能细菌的跟踪。本文综述了PCR-DGGE技术的基本原理,不同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不同PCR方式的比较及其在环境生态学中研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动态监测、硝化菌反硝化菌和硫酸还原菌(SRB)的动态分析和监测等领域中的应用,并对该技术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
    紫外辐射增强对植物糖代谢的影响
    李元;张翠萍;祖艳群
    2006, 25(10):  1265-1268 . 
    摘要 ( 1954 )  
    综述了UV-B辐射增强对植物叶片、茎、根、果实以及籽粒中糖含量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动态,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了UV-B辐射对植物糖含量和糖代谢相关的一些重要反应及其影响植物糖含量和糖代谢的关键酶的响应,并从植物的光合碳固定、糖的合成与分解等方面阐述了UV-B影响糖含量及糖代谢的可能机理。展望了今后紫外辐射增强对植物糖代谢影响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
    植物酶系统对UV-B辐射的响应机制
    古今;陈宗瑜;訾先能;罗丽琼
    2006, 25(10):  1269-1274 . 
    摘要 ( 2055 )  
    紫外辐射作为一种自然界存在的环境因子,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在植物从太阳辐射中获得光照和热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UV-B辐射的胁迫。植物在长期对环境的适应中,在体内形成了防御系统,以保护自身的安全,酶系统是其中之一。植物酶系统在实施防护的同时也受到了UV-B辐射的影响,信号分子对调节酶响应UV-B胁迫起了关键作用。本文重点论述了UV-B辐射增强下,植物酶系统的变化、植物酶系统的响应机制以及酶系统与信号物质的关系,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高等植物金属抗性中有机酸的作用及其机理
    孙瑞莲;周启星
    2006, 25(10):  1275-1279 . 
    摘要 ( 1667 )  
    植物的金属抗性可通过避性和耐性途径获得。具有螯合能力的有机酸在植物的金属外部排斥(避性)机制和内部耐受(耐性)机制中均具有重要作用。在金属的外部排斥过程中,植物根系分泌有机酸,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复合体,降低土壤金属的移动性,达到体外解毒的目的。超积累型植物的内部耐受机制主要体现在,有机酸可与金属元素发生螯合作用,将离子态的金属转变成低毒或无毒的螯合态,从而降低细胞内金属离子的毒害效应。有机酸的种类受植物种类、金属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生态位概念及其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
    王凤;鞠瑞亭;李跃忠;杜予州
    2006, 25(10):  1280-1284 . 
    摘要 ( 2153 )  
    生态位理论已成为现代生态学的重要内容。在生态位概念百年演变史中,“空间生态位”、“功能生态位”与“多维超体积生态位”最具代表性。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是描述物种内和物种间生态位关系最重要的2个指标。本文系统总结了生态位概念的演变历史及其主要测度公式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概况;并就如何利用生态位理论,开展害虫综合治理提出了几点看法;最后就生态位理论在昆虫生态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合理利用生态位理论,将为切实制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和探讨外来入侵物种种群形成机理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研究简报
    光照强度与氮肥施用水平对麦田杂草婆婆纳和离子草的生长及其竞争关系的影响
    尹力初;张杨珠;周卫军
    2006, 25(10):  1285-1288 . 
    摘要 ( 2349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光照强度、氮肥施用水平对两种麦田杂草婆婆纳与离子草的生长及其竞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弱光照强度下,婆婆纳、离子草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生长都相应减弱,但在施用高量氮肥时,婆婆纳植株能萌发更多的叶片以适应弱光照强度条件;增施氮肥,无论是在弱或强光照强度下都有利于婆婆纳的生长,但在弱光照强度下并不显著促进离子草的生长。当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磷、钾养分时,婆婆纳的相对竞争能力要大于离子草,且光照强度与氮肥施用水平不能改变它的竞争优势。
    上海农田泽蛙蛰眠状况初步调查
    王晶琳;薛文杰;李乃;王晓黎;姜海瑞;徐宏发
    2006, 25(10):  1289-1291 . 
    摘要 ( 2005 )  
    于2004~2005年冬季对上海农田泽蛙的蛰眠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农田中的路径、田埂和沟渠岸边地下洞穴是泽蛙的主要越冬场所。蛰眠洞穴共用率高达34.0%,超过62.2%的泽蛙与其它个体共用洞穴蛰眠,各共用洞穴内的泽蛙只数为2~6只不等。泽蛙主要利用已有的地下洞穴蛰眠。86.6%蛰眠期的泽蛙为1龄个体。
    技术与方法
    金属片标签法:一种有效追踪鼠类扩散种子的方法
    肖治术;张知彬
    2006, 25(10):  1292-1295 . 
    摘要 ( 2028 )  
    金属片标签法是目前一种有效追踪鼠类搬运、贮藏和扩散种子的方法。这一方法能够准确了解每个种子的来源和去向,使定量研究种子扩散和种子命运变得更准确、有效。为全面了解金属片标签法的特点,本文介绍了该方法的操作过程,包括材料选择和准备、制作、野外操作以及在追踪种子过程中的有关注意事项。
    学术讨论与建议
    “生态环境”一词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辨析
    张林波;舒俭民;王维;安达
    2006, 25(10):  1296-1300 . 
    摘要 ( 1652 )  
    “生态环境”一词是比较中国化的、在中国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目前中国生态学界和环境科学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生态环境”一词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热烈讨论。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有关“生态环境”一词的争论与观点,从“生态”和“环境”两词概念含义、学科发展、语义发展等方面探讨了“生态环境”一词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分析了在这场争论和讨论中的一些错误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