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5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06-11-10
    研究报告
    东海栉水母(Ctenophora)生态特征
    徐兆礼;张凤英;罗民波
    2006, 25(11):  1301-1305 . 
    摘要 ( 2258 )   PDF (435KB) ( 1224 )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栉水母数量变化和地理分布特征作了探讨。结果表明,东海栉水母平均丰度秋季(6.3 ind·(100 m3-1)>春季 (1.6 ind·(100 m3)-1)>冬季(1.4 ind·(100 m3-1) >夏季 (0.6 ind·(100 m3-1)。调查海域鉴定到种的栉水母共有6种,其中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是东海的主要种类;掌状风球水母(Hormiphora palnata)和瓜水母(Beroe cucumis)是常见种;带水母(Cestum sp.)是次常见种;蝶水母(Ocyropsis crystalline)和卵型瓜水母(Beroe avata)是稀有种。东海栉水母系暖水性浮游动物类群,其数量变化与东海暖流势力活动过程中的携带有密切的联系。球型侧腕水母分布较为广泛,是适应环境能力较强的种类;掌状风球水母、蝶水母和卵型瓜水母相反,仅适应有限的环境;瓜水母和带水母适应能力介于以上两类栉水母之间。
    中条山东段森林乔木树种分布的环境梯度分析与种组划分
    刘秋锋;康慕谊;刘全儒
    2006, 25(11):  1306-1311 . 
    摘要 ( 2604 )   PDF (573KB) ( 1165 )  
    利用CCA排序和TWINSPAN分类,探讨了中条山东段森林植被中乔木树种分布与环境梯度的关系,并根据树种在排序图上的相对位置,同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种组划分。结果表明,海拔梯度是影响乔木树种分布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土壤肥力和土壤湿度指数也具有较大的作用。72个树种(含变种)归纳划分为6个种组,即低海拔暖湿型、中低海拔暖燥型、中低海拔温润型、中海拔湿沃型、中高海拔燥瘠型和高海拔冷湿型。每个种组内的树种在生态习性特别是在分布特征上显示出较大的相似性,介绍了各种组分布的生境特征。TWINSPAN分类结果与种组划分吻合较好。
    添加氮肥对沙地樟子松幼苗生物量分配与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邓斌;曾德慧
    2006, 25(11):  1312-1317 . 
    摘要 ( 2300 )   PDF (511KB) ( 1178 )  
    设计5个氮肥(NH4NO3)添加水平(g·m-2):0(CK)、10.0(N1)、20.0(N2)、40.0(N3)和50.0(N4),研究了沙地樟子松幼苗生长与生理学指标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添加氮肥促进了幼苗的高生长、相对生长速率、单株总生物量的增加,对叶片相对含水量没有影响;N4水平促进了叶片脯氨酸含量的积累。单叶重、株高、地径、叶重比、叶绿素(a+b)、叶绿素a以及叶绿素b含量等均在N3水平下达到最大值。在1个生长季的观测中,添加氮肥主要促进了樟子松幼苗在5~7月份的生长,其中N3水平对樟子松幼苗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最大。
    圆柏属常绿木本植物叶片抗氧化系统季节变化与抗冷冻的关系
    陈银萍;张满效;陈拓;张有富;安黎哲
    2006, 25(11):  1318-1322 . 
    摘要 ( 2449 )   PDF (424KB) ( 1137 )  
    测定分析圆柏属2种常绿木本植物叶抗氧化系统在冷冻适应过程中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叶能在组织结冰状况下生存与其具备完善的抗氧化保护系统有关,该系统能及时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膜脂过氧化、维持膜的完整性;冷适应期积累的活性氧可能诱导了抗氧化保护系统使叶片获得抗冻性。祁连圆柏的抗氧化系统比圆柏在抗冻性诱导中具有更广泛的适应策略。
    高寒小嵩草草甸暖季草场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
    董全民;赵新全;马玉寿;李青云;施建军;王彦龙;盛丽;闫明毅
    2006, 25(11):  1323-1327 . 
    摘要 ( 2247 )   PDF (536KB) ( 1154 )  
    对高寒小嵩草草甸不同放牧强度下20种植物种群的优势度、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2年的放牧实验,对照、轻度和中度放牧组的主要优势种均为小嵩草和垂穗披碱草,重度放牧组的主要优势种为鹅绒委陵菜和阿拉善马先蒿;由于小嵩草、矮嵩草和线叶嵩草具有耐牧和耐践踏等生物学特点,它们的生态位宽度很大(0.938,0.824,0.815);垂穗披碱草由于其耐牧和耐旱性较差,生态位宽度相对较小(0.805),且青海野青茅、异针茅、针茅、紫羊茅和双叉细柄茅等禾本科牧草的生态位宽度在放牧强度梯度上均较小(0.226,0.448,0.445,0.608,0.605),说明放牧抑制了高大禾草层片的发育,为植株矮小的莎草科牧草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异针茅和针茅之间、甘肃马先蒿和阿拉善马先蒿之间生态位重叠较小(0.500,0.572),这是种间对资源利用上分化的结果。分布于放牧演替系列2个极端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较小,表明物种的分布是既间断又连续的。
    三江平原小叶章群落近30年的动态变化
    汲玉河;吕宪国;杨青;赵魁义
    2006, 25(11):  1328-1332 . 
    摘要 ( 2471 )   PDF (463KB) ( 1300 )  
    由于生境的改变,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典型植物群落中小叶章群落内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以定点观测和典型湿地植物调查为基础,分析了近30年来小叶章群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小叶章群落的物种频度符合Raunkiaer频度定律,即5个频度级的关系都具有A>B>C≥D<E的规律性。小叶章群落的物种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灌木类型植物逐渐增多。植物物种多样性减少。小叶章的多度、分盖度和高度都有降低趋势。
    外源亚精胺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张润花;郭世荣;樊怀福;李娟
    2006, 25(11):  1333-1337 . 
    摘要 ( 2453 )   PDF (427KB) ( 1266 )  
    以不同耐盐性黄瓜品种“长春密刺”和“津春2号”为材料,采用营养液栽培,研究了外源亚精胺(Spd)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与根系中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Spd对未经盐胁迫处理(对照)黄瓜幼苗体内O2-.产生速率、SOD、CAT和POD活性均无显著性影响;盐胁迫处理提高了O2-.产生速率,SOD、POD和CAT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外源Spd处理进一步提高了盐胁迫下SOD、POD和CAT活性,减缓了O2-.产生速率。与耐盐型“长春密刺”品种相比,盐胁迫对盐敏感型“津春2号”影响较大,外源Spd对盐敏感型黄瓜品种盐胁迫伤害的缓解作用较大。表明盐胁迫下外源Spd可缓解盐胁迫对膜的伤害,从而提高黄瓜幼苗的耐盐性。
    上海市树附生苔藓植物生态位
    徐晟翀;曹同;于晶;陈怡;宋国元
    2006, 25(11):  1338-1343 . 
    摘要 ( 2633 )   PDF (468KB) ( 1175 )  
    生态位理论在植被生态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引入生态位理论对树附生苔藓植物进行了研究。在上海市市区和郊区主要公园、部分街道及校园,包括崇明岛等地区,共设立18个样点,调查发现43种树附生苔藓植物,其中藓类植物39种,苔类植物4种。根据盖度值计算了43种树附生苔藓植物的生态位宽度。结果表明,树附生苔藓植物种数(N)与生态位宽度(B)符合公式N=0.3423e-0.0369Br=0.9347,大部分的树附生植物生态位宽度很窄,67.44%种类的生态位宽度小于0.1。本文计算了43种树附生苔藓植物的生态位重叠值,应用主分量分析法和最小生成树法对它们进行分类。将43种树附生苔藓植物分成3个生态类群,它们与生境关系显著。因此,在苔藓植物保护中应特别注意对树附生苔藓植物及其生境的保护。
    不同荞麦品种对铅胁迫的耐性差异
    刘拥海;俞乐;陈奕斌;刘昔辉;吴磊;黄竟尚;何素萍
    2006, 25(11):  1344-1347 . 
    摘要 ( 2268 )   PDF (399KB) ( 1233 )  
    用不同浓度的铅处理荞麦7 d后,研究了植株对铅胁迫的耐性差异。结果表明,低浓度铅胁迫对荞麦根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铅浓度的升高,根系生长受到抑制程度加重,但不同品种之间有差异,其中以西荞1号抑制最为严重,九江苦荞比较轻微,晋荞1号处于二者之间。在高浓度铅处理下(1 500 μmol·L-1),不同荞麦品种的质膜相对透性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上升,以西荞1号升高幅度最大,九江苦荞变化相对较小;而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总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西荞1号下降幅度最大,九江苦荞变化较小;植株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低于对照,其中西荞1号下降幅度最大,而九江苦荞几乎没有变化。所测试的3个荞麦品种对耐铅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九江苦荞耐铅能力最强,西荞1号最差。
    转基因棉种植对土壤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张丽莉;武志杰;陈利军;孙彩霞
    2006, 25(11):  1348-1351 . 
    摘要 ( 2244 )   PDF (357KB) ( 1242 )  
    转Bt基因棉和转Bt+CpTI基因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它们种植后杀虫晶体蛋白在土壤中的残留特性及对土壤水解酶活性的影响是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棉出苗后生长到30天时可向土壤中释放Bt杀虫晶体蛋白,而双抗棉种植时CpTI杀虫晶体蛋白的释放量与品种有关;转基因棉出苗后30天时,与等价基因系非转基因棉(各对照)相比,转Bt基因棉(“中30")和双抗棉A(转Bt+CpTI棉“中41")的种植并未使脲酶、蛋白酶和磷酸单脂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而双抗棉B(转Bt+CpTI棉“双抗321")的种植使土壤磷酸单脂酶活性显著下降。从杀虫晶体蛋白的释放和对酶活性的影响来看,双抗棉A的种植对土壤的生物活性扰动更小。
    模拟酸雨对污泥堆肥中重金属形态转化及其环境行为的影响
    黄游;陈玲;李宇庆;朱志良;赵建夫
    2006, 25(11):  1352-1357 . 
    摘要 ( 2532 )   PDF (476KB) ( 1158 )  
    通过模拟酸雨淋溶土柱的方法,研究了酸雨(pH=5.0和2.9)作用下污泥堆肥中Zn、Cu和Ni的溶出和迁移性,分析了酸雨对重金属形态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酸雨强度下,淋出液中重金属含量与其在土柱中迁移距离大小次序为Zn>Cu>Ni;重金属在相同深度的土层中含量大小次序为Zn>Ni>Cu。淋溶液pH的降低和污泥堆肥施加比例的提高均会增加重金属在淋出液和土柱中的含量,但不影响重金属在土柱中的迁移距离。土壤酸化会促使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向活性形态转化,而且迁移距离增加。
    南京市区景观破碎化过程中的斑块规模结构动态
    张明娟;刘茂松;徐驰;王磊
    2006, 25(11):  1358-1363 . 
    摘要 ( 2213 )   PDF (545KB) ( 1183 )  
    基于南京市1988、1998和2003年3期TM影像,将农田、林地、居民聚居地及在建用地按斑块面积分为16个级别,研究了景观破碎化过程中,不同级别斑块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农田面积持续萎缩,破碎度上升,中小型斑块数量以较稳定速度增长;林地总面积略有波动,大中型斑块数量较为稳定,而中小型斑块受城市化进程影响,数量高度不稳定;居民聚集地在1988~1998年以在原有基础上扩张为主,在1998~2003年出现了大量新斑块,且两个时段的各级别斑块数量增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建用地数量迅速增长,土地利用更加规模化。以上表明,斑块类型和大小对斑块的稳定性及变化趋势均有影响。
    岷 江 上 游 人 口 特 征
    胡志斌;何兴元;李月辉;布仁仓;王安鹏
    2006, 25(11):  1364-1369 . 
    摘要 ( 2106 )   PDF (560KB) ( 1161 )  
    通过提取岷江上游5县1986~2003年统计年鉴的人口和经济数据,以研究区行政区划图(1∶250 000)为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在ArcGIS平台上,建立人口空间数据库,采用传统人口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岷江上游5县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是以藏族、羌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为主的聚居区, 其人口总量规模小、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密度偏小;人口的空间结构状况趋于不均衡化,人口再分布活力明显下降;人口重心从1950~2003年由北到南移动了6.30 km,反映出研究区经济发展良好的区域在南部(即汶川县)方向;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河流、道路、海拔、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经济吸引力等。
    苞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
    齐泽民;杨万勤
    2006, 25(11):  1370-1374 . 
    摘要 ( 2406 )   PDF (418KB) ( 1088 )  
    缺苞箭竹是四川西部亚高山针叶林下层重要的优势植物种群。对缺苞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龄级缺苞箭竹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数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而放线菌数量无显著差异,土壤酶活性比值(R/S值)平均分别为2.36、2.08和1.08。各龄级缺苞箭竹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蛋白酶、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以及多酚氧化酶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非根际土,R/S值平均分别为1.48、1.57、2.14、1.37、1.98和1.67。各龄级缺苞箭竹间相比较,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数量及各土壤酶活性总体上表现3、5、7龄>9、11、13龄>1龄竹,而放线菌数量在各龄级之间无显著变化,即箭竹在幼龄阶段(1~5龄)随竹龄增加根际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逐渐增加,以后随竹龄老化,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逐渐降低。
    滇西北藏区草地管理方式对草地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李青;吴兆录;刘玲玲;徐宁;杨效东
    2006, 25(11):  1375-1379 . 
    摘要 ( 2201 )   PDF (422KB) ( 996 )  
    采用野外样地生态方法研究了4种不同管理草地的昆虫群落的多样性。结果表明, 草地昆虫群落优势类群为叶蝉总科、盲蝽科、蝇科、瘿蚊科等;刈草草地、种植草地、自由放牧草地和灌丛草地拥有的昆虫的科数分别为40、44、35和36,个体数分别为1869、1510、997和848;刈草草地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ISJ)判别发现,4种管理方式草地昆虫群落处于中等相似水平。因此,不同管理方式对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有影响,传统管理的刈草草地有利于维持草地昆虫的多样性。
    寄主龄期对可疑柄瘤蚜茧蜂寄生及其后代适合度的影响
    曹林;李保平
    2006, 25(11):  1380-1383 . 
    摘要 ( 1773 )   PDF (360KB) ( 1198 )  
    采用单选试验,观察了可疑柄瘤蚜茧蜂(Tysiphlebus anbiguus)对不同发育时期黑豆蚜的寄生选择及其后代生长发育适合度相关特征,以检验寄主大小与其质量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黑豆蚜(Aphis fabae)1~4龄和成蚜均被寄生,但对2龄若蚜的寄生率最高(35.25%),对成蚜寄生率最低(14.75%);寄生低龄蚜虫的羽化率显著高于高龄若蚜和成蚜。寄生2龄若蚜的发育历期(8.4 d)最短,而寄生1龄若蚜最长(9.3 d);寄生2~4龄蚜虫的后代蜂体型显著大于寄生1龄和成蚜;寄生4龄若蚜的后代中,雌蜂比例(75.74%)显著高于1龄若蚜(62.89%)和成蚜(65.19%),但与寄生2~3龄若蚜无显著差异。寄主黑豆蚜的质量从高至低依次为2龄>3龄=4龄>成蚜>1龄,因此,对可疑柄瘤蚜茧蜂而言,寄主大小与其质量并非存在正相关性。
    专论与综述
    珊瑚礁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评估
    王丽荣;赵焕庭
    2006, 25(11):  1384-1389 . 
    摘要 ( 2585 )   PDF (635KB) ( 1145 )  
    珊瑚礁生态系统以其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美丽的水下景观而被人类过度利用,为了有效地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珊瑚礁,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及价值的评估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介绍了珊瑚礁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以及评估方法的研究动态。珊瑚礁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珊瑚礁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其效用,珊瑚礁生态系统服务分为经济性服务、生态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3部分,给出相应于珊瑚礁生态系统服务内容的价值分类以及常用的生产效益法、替代费用法、损害费用法、旅行费用法和条件价值法5种评估方法。文中还介绍了中国珊瑚礁的分布与特点,并根据国内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状况,指出了中国开展珊瑚礁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评估的迫切性。
    土壤风蚀影响因子与防治技术
    马月存;陈源泉;隋鹏;尹春梅
    2006, 25(11):  1390-1394 . 
    摘要 ( 2320 )   PDF (470KB) ( 974 )  
    土壤风蚀是当今制约世界各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文从土壤质地、风速、土壤湿度和植被覆盖等方面介绍了影响土壤风蚀的主要因素,并详细阐述了各个因素与风蚀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同时总结出了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几种能够有效防治风蚀的方法,并且通过比较各种防治方法的优缺点,提出目前解决中国土壤风蚀最可行的途径是保护性耕作为主,其他技术为辅;最后,借鉴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了目前土壤风蚀防治进展缓慢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树木细根养分内循环
    黄石竹;张彦东;王政权
    2006, 25(11):  1395-1399 . 
    摘要 ( 2346 )   PDF (514KB) ( 1130 )  
    养分内循环是树木减少养分损失,提高养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树木细根寿命短、周转快,每年大量凋落死亡,因此,近20多年来树木细根养分内循环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树木细根养分内循环目前的研究结论比较复杂。本文从细根在树木地下部分养分内循环中的重要地位、细根养分内循环对树木减少养分损失的重要性、细根中各养分元素内循环的研究现状以及细根养分内循环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综合论述了国内外的进展情况,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粘液繁殖体及其生态功能
    马君玲;刘志民
    2006, 25(11):  1400-1404 . 
    摘要 ( 2029 )   PDF (500KB) ( 1081 )  
    对粘液繁殖体的概念、粘液性质、粘液繁殖体的研究现状及粘液繁殖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分布在干旱区的十字花科、爵床科、菊科等植物具有粘液繁殖体。有关粘液繁殖体的研究集中在具有粘液繁殖体植物的识别、粘液形态结构及成分、粘液溶出机制及过程、粘液繁殖体的生态功能等几个方面。尽管已有研究表明,粘液繁殖体具有促进种子远距离传播、促进繁殖体的萌发及苗的发育、使种子免受摩擦损害和动物捕食等生态功能,但目前人们对粘液繁殖体的生态意义尚不十分清楚,从多物种比较研究中阐明粘液繁殖体生态意义的研究尚很少见。继续识别具有粘液繁殖体的植物,改善现有的研究手段,加强粘液繁殖体对植被恢复价值的研究是目前粘液繁殖体研究面临的挑战。
    湿地草本植物枯落物分解的影响因素
    武海涛;吕宪国;杨青
    2006, 25(11):  1405-1411 . 
    摘要 ( 2466 )   PDF (786KB) ( 930 )  
    草本植物是湿地的主要植被类型之一,其枯落物是湿地有机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概述了影响湿地草本植物枯落物分解的主要因素及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枯落物自身质量、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等。认为,枯落物质量是本质要素,生物是分解的主导因素,环境等外部因素起到重要作用。讨论了该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指出要深入湿地枯落物分解机理的研究,加强多尺度、大环境梯度和多种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加强全球变化对湿地枯落物分解的影响研究,增强实验方法研究等。
    土壤活性有机碳
    柳敏;宇万太;姜子绍;马强
    2006, 25(11):  1412-1417 . 
    摘要 ( 2480 )   PDF (690KB) ( 1035 )  
    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土壤中活跃的化学组分,能显著影响土壤化学物质的溶解、吸附、解吸、吸收、迁移乃至生物毒性等行为,近年来土壤活性有机碳已成为土壤、环境和生态科学领域所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来源、组成、含量、影响因素以及环境意义等方面做了简要的论述。一般认为,土壤活性有机碳来源于植物凋落物的分解、根系分泌物、土壤有机质的水解、土壤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 因为来源的不同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也不同;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因素有很多,研究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随季节和湿度的变化呈现十分强烈的变异趋势;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在不同的研究中有不同的结果;土地管理措施如耕作、施有机肥和化肥、改变土壤pH值等对土壤活性有机碳也有很大的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表现在它对调节土壤养分流有很大影响,与土壤内在的生产力高度相关;它作为重金属的有机配体,对土壤溶液中的微量重金属的可移动性和迁移过程以及金属复合物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作用;它的存在影响农药在土壤中的截留、增加农药的水溶性,并影响农药在土壤中的运动;它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水体富营养化、岩石圈溶蚀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全球气候变化与红树林
    刘小伟;郑文教;孙娟
    2006, 25(11):  1418-1420 . 
    摘要 ( 2420 )   PDF (301KB) ( 1132 )  
    因为红树林位于海洋与陆地之间,其可能是首先被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生态系统。红树林的分布会随着温度气温的升高而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对红树林最重要的影响是海平面的变化。随着CO2的增多,大部分的红树林有高的光合作用率、水的利用效率以及生长率。在相对低的光照条件下,红树林的光合作用率相对较高。最后提出了今后尚待加强的一些研究领域。
    研究简报
    不同产地五味子果实中甲素和乙素的差异性
    刘桂丰;牛遇达;杨传平;于影;侯英杰;王洋
    2006, 25(11):  1421-1424 . 
    摘要 ( 2229 )   PDF (306KB) ( 1147 )  
    研究五味子果实中的甲素和乙素含量是否存在产地间差异,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中草药生产、加工企业选择五味子果实药效显著、品质优良的产地提供依据。收集了16个产地的五味子果实,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测定五味子甲素、乙素含量。结果表明,五味子甲素、乙素含量在产地间差异显著,二者含量最高的产地分别是最低产地的2.14倍和3.3倍。将各产地的五味子甲素、乙素含量与原产地的地理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表明,甲素含量与主要气候因子中的温度、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乙素与温湿度相关不显著。根据主要药效成分含量,初步选择黑龙江省的苇河、吉林省的柳河为五味子品质优良产地。
    铅和镉复合胁迫下玉米对镉吸收特性
    曹莹;黄瑞冬;李建东;赵天宏;郭伟;王国骄
    2006, 25(11):  1425-1427 . 
    摘要 ( 2528 )   PDF (306KB) ( 1329 )  
    在盆栽条件下,以富友1号玉米品种为供试试材,研究了铅、镉复合胁迫下玉米对镉的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复合污染条件下,镉在玉米体内分布的一般规律是根>下叶>茎>上叶>籽粒,且植株各部位含镉量普遍高于镉单子污染,但随土壤中投放铅浓度的增加(0~540 mg·kg-1),植株体内各部位含镉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从玉米的生育进程来看,玉米各部位镉含量分配规律是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上叶除外)。
    技术与方法
    青海省牧草产量的遥感估算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侯英雨;毛留喜;钱拴;伏洋
    2006, 25(11):  1428-1434 . 
    摘要 ( 2496 )   PDF (566KB) ( 1174 )  
    以青海省为例,基于植被指数(NDVI)和地面实测资料建立了不同草地类型的牧草产量遥感估算模型,并利用地面实测资料对模型精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模型拟合结果良好( R2≥0.67),精度较高,能够对牧草产量进行动态监测;基于建立的牧草产量遥感估算模型,反演了青海省2004年5~8月基于像元尺度的月牧草产量分布图,并对牧草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青海省牧草产量空间分布主要与草地类型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其地貌、土壤和气候特征有关,而牧草产量的年内季节变化则主要与牧草生长及气候变化规律有关。
    基于GIS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区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以浙江省为例
    郑晓兴;孙铭;陈鹰;王祥荣
    2006, 25(11):  1435-1441 . 
    摘要 ( 2401 )   PDF (707KB) ( 1390 )  
    区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作为区域资源理论与旅游开发活动的结合点,对于区域产业布局和宏观调控具有重大意义。从区域生态旅游适宜度概念出发,以旅游资源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条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方法,对浙江省72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区域生态旅游适宜度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分异情况,把研究区域分为生态旅游最适宜区、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重点建设区,对各区的生态旅游适宜度进行了评价,并从区域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开发保护对策,为各区旅游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红树林区软体动物生态位的三种分析方法
    唐以杰;余世孝;柯芝军
    2006, 25(11):  1442-1448 . 
    摘要 ( 2496 )   PDF (542KB) ( 1107 )  
    利用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定量取样获取的软体动物密度数据,根据Shannon-Wiener和Pianka公式,分别选用潮带和季节(方法1)、红树植物群落和季节(方法2)、红树植物群落和潮带(方法3)3种不同环境因子组合确定环境资源位点数,从而计算研究区软体动物生态位宽度和物种间重叠值。结果表明,3种分析方法计算结果有差别,采用方法1、方法2和方法3计算的物种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1.96、0~2.16、0~1.64;生态位重叠指数为0~0.1的种对,方法1、方法2和方法3分别占25.1%、32.8%和21.6%,生态位重叠指数为0.1~0.5的种对,分别占31.6%、36.2%和22.3%,生态位重叠指数>0.5的种对分别占43.3%、31%和56.1%。可见,方法3计算出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比其它2种方法的大。物种聚类和排序也验证了3种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有差别。将计算结果与实际定量取样比较,表明以红树植物群落和季节为准确定环境资源位点数的分析方法与实际相符,适合红树林区软体动物的生态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