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6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7-03-15
    研究报告
    CO2浓度升高对两个种植密度下红桦生长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乔匀周;王开运;张远彬
    2007, 26(03):  301-306 . 
    摘要 ( 2178 )   PDF (698KB) ( 1132 )  
    采用控制环境生长室,研究了CO2浓度升高对2个种植密度下红桦幼苗生长和氮(N)、磷(P)含量的影响。试验设置CO2浓度为350和700 μmol·mol-12个水平,每个CO2浓度水平下又设密度28和84株·m-22个水平。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红桦株高和叶面积指数(LAI)均增加,净同化率(NAR)值增加,叶质比(LMR)和比叶面积(SLA)均下降,但相对生长率(RGR)提高。CO2浓度增加,红桦幼苗茎枝、叶、根和总生物量提高,氮(N)、磷(P)含量降低,但单株N、P总吸收量均增加。CO2浓度升高,氮磷利用效率(NUE和PUE)提高,氮磷累积速率(NAcR和PAcR)显著增加。CO2浓度升高,红桦幼苗体内N、P浓度下降是由于生物量迅速增加引起的稀释效应造成的,而NUE和PUE的提高可以有效缓解CO2浓度升高后,亚高山和高山地区森林土壤中养分元素不足对森林生产力的限制。CO2浓度升高导致的植物生长的增加量会随植株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器官养分吸收量的增加量在低密度条件下比高密度条件下大得多,主要是因为高种植密度显著降低了植株各部位的干质量。
    陆生高等植物碳含量及其特点
    郑帷婕;包维楷;辜彬;何晓;冷俐
    2007, 26(03):  307-313 . 
    摘要 ( 5705 )   PDF (832KB) ( 1263 )  
    精确评估植被碳贮量是阐明植被恢复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影响的核心。碳贮量一般根据碳含量系数与生物量来估计。本文收集了植物碳含量实测数据,分析了不同生长型植物、植物构件和不同区域植物的碳含量状况及其特点,结果表明:植物碳含量在24.95%~55.44%,平均为(43.63±0.14)%;不同生长类型植物平均碳含量是乔木(46.22%)>灌木(45.93%)>苔藓(41.64%)>草本(37.13%);不同的构件的碳含量是花(48.52% )>果(47.19%)>枝(45.42%)>干(44.48%)>叶(43.36%)>根(42.88%);不同地带的碳含量是高纬度地区(50.30%)>低纬度地区(45.30%)>中纬度地区(39.68%),且不同气候型之间均有显著差异。因此,用固定的碳含量系数来估计碳贮量存在较大误差。
    东灵山濒危植物刺五加生存群落的数量分析
    许芸;张金屯
    2007, 26(03):  314-318 . 
    摘要 ( 4667 )   PDF (793KB) ( 1144 )  
    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双向指示种分类法(TWINSPAN)、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对东灵山地区濒危植物刺五加的生存群落进行数量分析。TWINSPAN分类将刺五加生存群落分为9类,分类结果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其中第一轴反映的是海拔梯度,第二轴反映了坡向、坡度的变化。刺五加多分布在位于海拔较高、光照较少的杂木林中,除在少数群落中成为灌木层的优势种外,相对分布较少。CCA排序结果与DCA的排序结果基本一致,反映出植物群落分布随环境因子梯度变化的趋势,揭示了海拔和光照是限制刺五加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中植被固碳释氧功能价值变化
    谢红霞;任志远;李锐
    2007, 26(03):  319-322 . 
    摘要 ( 1981 )   PDF (548KB) ( 1176 )  
    利用陕北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气象等数据,测算了该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引起的植被固碳释氧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96年区域固碳释氧功能价值比1986年增加了9.97718亿元,2001年固碳释氧功能价值比1986年增加了13.61481亿元。这种价值变化反映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及合理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提高陕北黄土高原生态服务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退耕还林地桦木林生态系统碳素密度、贮量与空间分布
    吴小山;黄从德
    2007, 26(03):  323-326 . 
    摘要 ( 2219 )   PDF (537KB) ( 1082 )  
    对退耕还林5年生的桦木林生物量、碳素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桦木各器官的碳素密度在0.4519~0.5137 g C·g-1,排列顺序为枝>干>叶>根颈>粗根>中根>细根;死地被物层的碳素含量为0.3953 g C·g-1,土壤平均碳素密度为0.0150 g C·g-1,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层次土壤碳素密度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桦木林生态系统总的碳贮量为127.9298 t C·hm-2,其中乔木层为21.9282 t C·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的17.14%,死地被物为0.3401 t C·hm-2,占0.27%,林地土壤(0~60 cm)为105.6615 t C·hm-2,占82.59%;桦木各器官的碳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的关系,树干的生物量最大,其碳贮量也最大,占乔木层碳贮量的57.33%;5年生桦木林年净生产力为8.9912 t·hm-2·a-1,有机碳年固定量为4.4537 t C·hm-2·a-1。较之退耕前,桦木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增加15.4797 t·hm-2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耕地和居民用地的空间特征
    杨兆平;常禹;问青春
    2007, 26(03):  327-331 . 
    摘要 ( 1731 )   PDF (2045KB) ( 995 )  
    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耕地和居民用地为对象,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 3.3计算了4个景观格局指数,利用ARCMAP 9.0分析了耕地和居民用地与其它景观类型间的空间邻接特征,基于数字高成模型(DEM)研究了耕地和居民用地与海拔及坡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木林地是干旱河谷的景观基质;耕地和居民用地斑块的平均面积和密度较小,形状简单;耕地大多在1 700~3 000 m的区域,陡坡耕种比较严重,与灌木林地具有较高的邻接长度和数目;居民用地间隔较远,在低海拔地区分布相对较密,高海拔地区分布比较分散;对居民用地在空间结构影响最大的是耕地的分布。
    不同利用状况下草原遥感估产模型
    陶伟国;徐斌;刘丽军;杨秀春;覃志豪
    2007, 26(03):  332-337 . 
    摘要 ( 2214 )   PDF (864KB) ( 1063 )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5种具有代表性的草地类型区地面观测数据的基础上,考虑草地的利用状况信息,分类建立了产草量与4种植被指数(由MODIS数据计算得到)的回归估产模型,将利用状况这一定性变量作为虚拟变量与遥感估算模型相结合,找出了3种利用状况下的鲜草产量最优混合估算模型和估算指数。结果表明:(1) EVI是反映产草量变化的最好指标,分类构建的模型平均测产精度达到了80%;(2)将利用状况作为虚拟变量考虑之后建立的混合测算模型精度达到了79%,明显高于利用状况未知时构建的混合模型的精度,比分类建模应用更简洁方便。
    河岸美人蕉和香根草的生长繁育及其腐烂规律
    李睿华;管运涛;何苗;胡洪营;蒋展鹏
    2007, 26(03):  338-343 . 
    摘要 ( 2053 )   PDF (1239KB) ( 968 )  
    以河岸带中的美人蕉、香根草为对象,研究了河岸带生态恢复过程中植物的生长及其作用。结果表明:美人蕉和香根草二者对水深的耐受性均不强,不适合在深水中生长与繁殖;与美人蕉相比,香根草对水深的耐受性更强;美人蕉不适合在水深>20 cm的水域生长;美人蕉地上的生物量比地下高27.5%,香根草地上的生物量比地下高79%;通过收割美人蕉分别带走美人蕉所固定的全部氮、磷的59%和55%,收割香根草带走香根草所固定的全部氮和磷的57%;经过130 d的浸泡,美人蕉、香根草质量损失率分别为31.89%和19.8%,全氮、全磷的损失美人蕉分别为49.43%和77.30%,香根草分别为47.54%和86.06%;植物浸泡释放有机物、氮和磷,但水中COD、NH+4-N和TP浓度并不持续增加。
    陇东黄土高原塬区农业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
    万信;王润元;李宗 1
    2007, 26(03):  344-347 . 
    摘要 ( 2137 )   PDF (639KB) ( 1164 )  
    对1971—2000年陇东塬区气象资料分析表明,该区气温呈现出明显的线性上升趋势,且以冬季和春季增温为主。增温表现为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同时上升。最高气温以季节转换时升幅最大,最低气温多数时间呈现上升趋势,且升温较最高气温显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以12月上升最为显著。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蒸发量显著增大,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后,气温稳定通过0 ℃和10 ℃积温增加,无霜期延长,春秋土壤水分减少等。降水量、日照时数、太阳辐射和空气相对湿度等农业气象要素的整体变化不显著。认为气候变暖引起的多要素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有利有弊,农业管理部门应根据当地气候变化特征,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模式,趋利避害,充分挖掘气候资源潜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NaCl胁迫对黄瓜幼苗体内K+、Na+和Cl-分布的影响
    王素平;郭世荣;胡晓辉;贾永霞;焦彦生
    2007, 26(03):  348-354 . 
    摘要 ( 2034 )   PDF (801KB) ( 1165 )  
    采用营养液水培,以2个耐盐性不同的黄瓜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幼苗植株体内K+、Na+和Cl-在器官间的区域化分布及其吸收和运输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黄瓜植株体内K+含量下降,Na+和Cl-含量升高,变化幅度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不同器官间,茎中Na+和Cl-含量最高,上位叶中Na+和Cl-含量最低、K+含量下降幅度最小。与耐盐性较弱的“津春2号”相比,耐盐性较强的“长春密刺”根向茎运输的SK,Na值较高,根系对Na+的截留作用较强,茎向上位叶运输的SK ,Na和SCl,Na值均较高,叶片中K+含量下降幅度较小,K/Na和Cl/Na比值均较高,功能叶中盐分离子尤其是Na+积累较少,植株生物量较高。说明根系对Na+的截留能力较强且向上位叶运输Na+的选择性较低,是“长春密刺”耐盐性较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麝场圈养马麝刻板行为的比较
    孟秀祥;杨奇森;冯祚建;徐宏发
    2007, 26(03):  355-358 . 
    摘要 ( 1940 )   PDF (655KB) ( 1197 )  
    于2001年3月—2002年1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麝场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麝场的圈养马麝有刻板行为的发育,雌麝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少于雄麝,但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野捕马麝幼年期的人工哺乳经历使其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相对小于麝场圈养下繁殖马麝。年龄对雌雄麝的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的效应相似,亚成体马麝的刻板行为表达较多,成体马麝体的刻板行为表达相对较少,老年马麝刻板行为持续时间最长,2.5和4.5岁是圈养马麝刻板行为发育的关键时期。此外,能顺利繁殖的个体 ,其刻板行为表达的持续时间少于繁殖失败的个体。
    布氏田鼠标志种群的社群等级及其季节变化
    宛新荣;张新阶;刘伟;王广和;王梦军;钟文勤
    2007, 26(03):  359-362 . 
    摘要 ( 1906 )   PDF (653KB) ( 1162 )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通过标志重捕、染色标记和直接观测法对布氏田鼠社群等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繁殖季节,布氏田鼠洞群内存在明显的社群等级。越冬雄鼠在社群内社群序位最高,其次是越冬雌鼠、当年成体雌鼠、当年成体雄鼠,亚成体鼠和幼鼠的社群地位最低。在繁殖末期,越冬雄鼠的地位明显下降,而当年成体雄鼠的等级序位逐渐上升。在繁殖季节,当年雄鼠在洞群中的等级序位依然很低,很少能有机会进行有效的交配,有效交配主要由越冬雄鼠来完成,因而越冬雄鼠对种群繁殖的贡献较大。本实验倾向于支持该鼠的婚配制度为一雄多雌制的观点。
    间斑寇蛛幼蛛过冬及其早期饲养管理
    段志贵;晏晓军;邓星灿;王贤纯
    2007, 26(03):  363-367 . 
    摘要 ( 1883 )   PDF (692KB) ( 1165 )  
    间斑寇蛛幼蛛过冬和早期饲养管理是人工饲养的关键。通过比较不同保存温度和不同保存时间下过冬幼蛛的孵化率、存活率和平均体质量,研究了间斑寇蛛幼蛛过冬的规律,并探讨了相对湿度、环境温度和食物种类对幼蛛离开卵囊后的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4 ℃左右是比较理想的卵囊保存过冬温度,但在此温度下保存7个月后存活率开始下降,到13个月幼蛛存活率降为零;卵囊放入低温保存前需在室内放置一段时间(约2个月)以使卵粒孵化成幼蛛;4 ℃左右下过冬的幼蛛离开卵囊后,在相对湿度55%~60%、环境温度25 ℃~30 ℃的条件下,用黄粉虫喂养4周后体质量增长40余倍,成活率达80%以上。
    南江黄羊4月龄公羊放牧行为观测
    徐永锋;罗海玲;赵恒波;陈喻
    2007, 26(03):  368-371 . 
    摘要 ( 2067 )   PDF (700KB) ( 1131 )  
    在夏季自由放牧加补饲的条件下,对体况相近健康无病的4只4月龄南江黄羊公羊的放牧行为进行昼夜跟踪观测。结果表明:南江黄羊4月龄公羊,昼夜采食时间为513.75 min,占总活动时间的35.68%,而反刍、走动、站立和卧息的时间分别为289.00、113.00、89.75和361.50 min。采食时间、站立时间、排粪尿时间、游走时间和争斗次数均为白天大于夜间,而反刍时间和卧息时间则是夜间大于白天。反刍与采食时间比为0.56:1.00,昼夜反刍总食团数为422.25个。该品种羊耐粗饲,采食快,抗逆性强,对各种气候条件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长江口新生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变化格局
    周晓;葛振鸣;施文彧;王天厚
    2007, 26(03):  372-377 . 
    摘要 ( 2403 )   PDF (927KB) ( 1032 )  
    为了解长江口新生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变化格局,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对九段沙湿地的3个沙洲以及各主要生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呈春季最高,夏、秋季下降,秋季末和冬季回升的趋势,整体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低,分布不均匀。夏季上沙和中沙底栖动物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四季生物密度和生物量空间梯度为下沙>上沙>中沙。由物种组成分析可知,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变化与优势种的消长有关。各季海三棱藨草带和藨草带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最高,芦苇和互花米草次之,光滩区域最低,且群落季节波动大。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生境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土著种芦苇生境下无显著差异。
    二代棉铃虫种群动态的地统计学分析
    刘庆年;刘俊展;刘京涛;张路生;李建庆
    2007, 26(03):  378-382 . 
    摘要 ( 2226 )   PDF (672KB) ( 1016 )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山东省滨州地区二代棉铃虫在1965—2004年间种群动态的时间序列结构特征和自相关性,根据决定系数R2和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a(AIC)判别参数,筛选出最优拟合模型。结果表明:棉铃虫越冬蛹量、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发生程度的最优拟合模型均是球形模型,呈聚集分布;三者的变程分别为10.41、12和12.06年,高度一致;三者在时间序列上的自相关性分别是53.22%、52.62%和69.06%;三者的结构特征引起的种群变异介于25%~75%,为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相关强度顺序是百株累计卵量<越冬蛹量<发生程度,随机部分引起的空间变异则相反。
    Cd2+和Pb2+污染对拟寡水螅形态损伤的扫描电镜观察
    吴本富;郝家胜;赵华斌;陈娜;苏成勇
    2007, 26(03):  383-388 . 
    摘要 ( 2045 )   PDF (2705KB) ( 1128 )  
    运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不同浓度梯度的Pb2+和Cd2+重金属离子处理下的拟寡水螅(Hydra pseudoligactis)形态学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水螅形态变化主要表现为与Pb2+和Cd2+浓度、水螅世代数目以及离子种类的相关性。与空白对照相比,处理组在Cd2+≥0.04 mg·L-1,Pb2+≥0.25 mg·L-1浓度下时,随着培养世代数目的增加,水螅体表逐渐发生一些不可逆的变化,皮层腐蚀,结构裂解;体壁胚层结构模糊,组织松散,刺丝囊肿胀裸露甚至破裂;上皮肌肉细胞、间细胞、刺细胞等数目减少并变形。同时,Cd2+处理组对其形态学的损伤和致畸作用均明显强于相对应世代数的Pb2+处理组。
    小叶白蜡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对土壤石油烃的降解效果
    程国玲;李培军
    2007, 26(03):  389-392 . 
    摘要 ( 2401 )   PDF (619KB) ( 1048 )  
    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小叶白蜡(Fraxinus sogdiana)接种4种外生菌根真菌(E1-毛边滑锈伞(Hebeloma mesophaeusm)、E2-劣味乳菇(Lactarius insulsns)、E3-松塔牛肝菌(Strobilomyces floccopus)和E4-丝膜菌(Cortinarius russus)对沈抚灌区土壤石油烃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白蜡不同组合双接种及混合接种中,以混合接种对土壤石油烃的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比对照提高23.6%;其次为双接种中的E1E3和E2E4组合,降解率分别比对照提高21.0%和12.7%。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可促进白蜡生长,尤其可明显提高其根生物量,增加侧根数,接种E1E3、E2E4和混合菌使白蜡侧根数分别增加了100%、67%和81%。相关分析表明,石油烃降解率与白蜡的侧根数呈显著相关,可能是其降解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外源一氧化氮供体SNP对黑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刘建新;王鑫;雷蕊霞
    2007, 26(03):  393-398 . 
    摘要 ( 2210 )   PDF (852KB) ( 1075 )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NO供体硝普钠(SNP)对黑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0和100 μmol·L-1 SNP促进了黑麦草种子的发芽率、幼苗干物质积累速率、萌发种子α-淀粉酶活性、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及叶绿素含量的提高。根和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C)含量增加,超氧阴离子(O2-·)积累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下降,丙二醛(MDA)积累降低。高浓度SNP(500~2000 μmol·L-1)抑制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幼苗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及GSH、ASC含量下降,MDA含量和H2O2、O2-·产生速率提高,SOD、POD和APX活性降低,但叶片CAT活性升高。推测NO可能通过提高种子淀粉酶活性和幼苗活性氧清除能力,促进黑麦草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两岸典型城市生态功能网络的组成与结构
    张小飞;王仰麟;李正国
    2007, 26(03):  399-405 . 
    摘要 ( 1803 )   PDF (5002KB) ( 1250 )  
    城市景观的发展加速了景观结构的更新,亦使得景观功能日趋完备;同时,由于城市化亦衍生了景观破碎化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一系列限制当前城市发展的环境问题。因此,城市景观优化必须在充分考虑经济和生态双重需求的前提下,寻求与自然生态体系协调的生态问题解决途径。本文通过对城市生态网络组成与结构的现状分析,阐明城市生态系统间的空间关系,以网络结构的优化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整体开放空间价值的目标。选择经济发展稳定且生态环境良好的中国台湾乌溪流域(台中地区)及深圳市为研究区,通过耗费距离模型评价两岸典型城市生态网络结构。结果表明:两地城市生态功能网络均受城市发展影响,生态中心与社会经济中心的空间位置出现显著的两极化,且生态功能中心与联系中心并不吻合,使得生态功能的流动与传输更依赖于城市范围内的生态组分与结构通达性。因此,为提升城市生态功能,需从强化生态功能网络结构入手,整合城市内的生态景观单元,提高关键生态节点的通达性,进而优化城市景观生态。
    黄河流域青海片生态承载力动态评价
    隋欣;齐晔
    2007, 26(03):  406-412 . 
    摘要 ( 2169 )   PDF (6416KB) ( 1143 )  
    采用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了黄河流域青海片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生态承载力指数随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由1985年的0.5096降至1999年的0.4700和2015年的0.4263;黄河流域青海片生态系统健康等级较低,多处于亚健康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空间上,以湟水流域和黄河干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等级最低;各项分指数中,以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相应的生态系统健康等级最高,多处于健康状态;人类潜力和生态弹性力是制约黄河流域青海片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GIS支持下的黔中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
    贺秋华;张丹;陈朝猛;王劲松
    2007, 26(03):  413-417 . 
    摘要 ( 1845 )   PDF (1004KB) ( 1281 )  
    采用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黔中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估。选取了4类15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运用GIS技术计算评价单元的敏感指数、自动生成黔中地区生态环境敏感等级图,并从土壤侵蚀、石漠化、生物多样性及生境、酸雨等方面进行了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中地区土壤侵蚀和酸雨较敏感、石漠化不是很敏感,生物多样性及生境很敏感。
    农业气象灾害灾情等级划分与年景评估
    张星;郑有飞;周乐照
    2007, 26(03):  418-421 . 
    摘要 ( 1974 )   PDF (521KB) ( 1068 )  
    利用福建省1980—2004年农业成灾面积资料,计算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风雹和低温冻害)的成灾率及其变异值,在此基础上将4类气象灾害分为5个等级,并给予相应的分值,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4类气象灾害与总灾害的关联度,得到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权重为旱灾>冻害>风、雹灾>水灾,建立农业气象灾情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对25 a的农业年景进行分级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建农业气象灾害中灾及以下灾情的出现频率占到了总数的88%,灾情最重的年份为1999年,灾情最轻的年份为1984年;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随年代增大,而且波动加剧。
    武汉市农地资源价值估算
    蔡银莺;张安录
    2007, 26(03):  422-427 . 
    摘要 ( 1966 )   PDF (743KB) ( 981 )  
    运用收益还原法及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武汉市不同类型农地资源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全市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及水域在内的农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达577.12亿元,相当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的29.51%,是农地资源价值构成中的重要组成。其中,现有耕地资源的整体价值达1056.98亿元,目前无法在交易市场得到体现的非市场价值有205.19亿元,占耕地价值的19.41%;园地及水域用地的整体价值分别为219.32和989.94亿元,非市场价值所占比例份额分别为48.45%和14.23%;林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达124.72亿元,单位林地的非市场价值为163236元·hm-2
    专论与综述
    微根管法和同位素法在细根寿命研究中的应用及比较
    全先奎;于水强;史建伟;于立忠;王政权
    2007, 26(03):  428-434 . 
    摘要 ( 4500 )   PDF (865KB) ( 1006 )  
    细根的生产和周转在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和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对全球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细根寿命是估计细根周转的关键,其长短决定了养分和碳消耗与循环的速度。由于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导致所得细根寿命估计值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最新的同位素和微根管2种方法之间寿命估计值差异可达10倍以上。本文对这2种研究方法的原理和优点进行了阐述,并从细根定义、细根寿命理论分布假设、细根取样误差等方面对导致这2种方法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今后根系研究的发展。
    寒区生态系统中多年冻土研究进展
    吕久俊;李秀珍;胡远满;刘宏娟;解伏菊;王宪伟;邴龙飞
    2007, 26(03):  435-442 . 
    摘要 ( 2094 )   PDF (906KB) ( 1024 )  
    近地表面的多年冻土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是生态、水文和工程建设研究者关心的重要议题。气候是多年冻土重要的影响因子,国内外研究中,与气候变化相结合的多年冻土研究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面;同时,多年冻土的水文学、生态学意义研究也在广泛开展。我国的多年冻土研究一直与寒区经济建设和开发紧密联系,在冻土分布、类型、温度、冻土退化及冻土区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还应注重高分辨率冻土分布制图、融深变化的研究,并建立长期的多年冻土变化监测机制,以便更好地研究气候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
    全球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贾夏;赵永华;韩士杰
    2007, 26(03):  443-448 . 
    摘要 ( 2045 )   PDF (689KB) ( 1165 )  
    全球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区系、土壤呼吸、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土壤酶活性方面对大气高浓度CO2的响应进行了综述。由于提供高浓度CO2的实验系统、所选植物材料以及土壤特性等的不同,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区系、土壤呼吸、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未得出一致结论。但高浓度CO2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存在的。
    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基因的研究进展
    郑乐;刘宛;李培军
    2007, 26(03):  449-454 . 
    摘要 ( 2350 )   PDF (808KB) ( 1054 )  
    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类有机污染物,微生物的降解是PAHs去除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有关PAHs微生物降解途径和代谢产物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小分子PAHs一般可以直接被微生物降解,而大分子PAHs则需要微生物以共代谢的方式降解。在过去20年中,微生物降解PAHs的基因相继被发现,各种基因在调控PAHs降解过程中的功能也越来越清晰。本文概述了PAHs微生物降解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对萘、菲的降解基因,最后对PAHs微生物降解基因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技术与方法
    一种测量林窗面积的改良方法:等角椭圆扇形法
    胡理乐;朱教君;谭辉;于立忠;胡志斌;张金鑫
    2007, 26(03):  455-460 . 
    摘要 ( 2032 )   PDF (1350KB) ( 1294 )  
    目前测量林窗面积较精确的方法为:测量从林窗中心沿8或16个罗盘方向到林窗林冠边缘的距离,再将林窗近似成等角8或16边形估测其面积(本文称这类方法为等角多边形法)。研究表明,等角8或16边形法均会低估林窗面积,本文提出一种改良方法:等角椭圆扇形法,野外测量与前者相同,计算时将相邻距离间的部分近似为椭圆扇形,以所有椭圆扇形面积之和估测林窗面积。用配对t检验对等角多边形法和等角椭圆扇形法的林窗面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等角16边形法与等角8或4边形法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比后两者,分别高10.96%和61.66%,这表明等角条边形法均会低估林窗面积;(2)等角椭圆扇形16分法比等角16边形法大10.16%,且二者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因此,等角16边形法的测量值位于等角椭圆扇形16分法和等角8边形法之间;由(1)和(2)可推断等角椭圆扇形16分法比等角8边形法更准确;(3)等角椭圆扇形8分法与等角椭圆扇形16分法没有显著差异(P=0.715),但与等角8边形法存在显著差异(P<0.05),因此,等角椭圆扇形8分法比等角8边形法更准确。另外,本文的两个等角8边形法(基于两组不同罗盘方位的测量距离)求得的林窗面积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两个等角椭圆扇形8分法之间却没有差异(P=0.778),这表明等角椭圆扇形8分法的结果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