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6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7-04-03
    研究报告
    打顶后施用生长素(IAA)和钾肥对烤烟碳氮代谢的影响
    许自成;张婷;卢秀萍;张延军
    2007, 26(04):  461-465 . 
    摘要 ( 2194 )   PDF (723KB) ( 1093 )  
    研究了不打顶(T1)、打顶(T2)、打顶+追施K2SO4(T3)、打顶+涂抹生长素1次(T4)、打顶+追施K2SO4+涂抹生长素1次(T5)、打顶+追施K2SO4+涂抹生长素2次(T6) 等6种调控措施对烤烟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打顶当天到打顶后30 d,烤烟淀粉酶活性总体上表现为下降后又略有上升的趋势,转化酶(INV)活性则逐渐降低;2种酶活性均以T6最高,T1最低,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除T1外,各处理在打顶后的淀粉含量逐渐升高,总糖含量则呈现上升后又逐步下降的变化,至打顶后30 d,淀粉和总糖含量均以T6最高,T1最低;随生育时期延长,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均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打顶后30 d,T6的NR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均为最高;在打顶后30 d,以T5的NR/INV比值最大。打顶当天在顶端涂抹生长素,同时追施K2SO4肥,可促进烤烟生长和碳氮代谢。
    梁子湖湿地植物的氮磷积累特征
    熊汉锋;黄世宽;陈治平;廖勤周;谭启玲;王运华
    2007, 26(04):  466-470 . 
    摘要 ( 2156 )   PDF (617KB) ( 1306 )  
    采用野外测定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梁子湖湿地植物对氮磷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湿地不同植物种类对氮磷的积累特征明显不同。浮游植物积累各种营养物质量最多,其体内全氮量平均为29.07 g·kg-1,全磷量平均为9.53 g·kg-1。梁子湖湿地各类植物氮磷含量的大小依次为浮游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水稻>挺水植物。各类植物中氮磷积累的大小依次为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沼泽植物>水稻。梁子湖湿地水生植物氮磷营养元素的吸收系数大于湿生植物,各类植物氮元素的吸收系数均大于磷。
    古浪县北部荒漠植被主要植物种的生态位特征
    张德魁;王继和;马全林;刘虎俊
    2007, 26(04):  471-475 . 
    摘要 ( 2306 )   PDF (609KB) ( 1168 )  
    利用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公式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公式,计测分析了甘肃省古浪县北部荒漠植被主要植物种在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在流动沙地上花棒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沙蒿;在半固定沙地上白刺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在固定沙地上,不论是封育植被还是未封育植被中均是花棒的生态位最宽。同一植物种的生态位随着植被演替阶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被恢复效果。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大,生态位宽的物种对重叠值也大,相同物种对在不同演替阶段的生态位重叠不一致。有些物种生态位宽度窄,但重叠值大,是由荒漠植被区物种分布存在生境斑块现象造成的。
    马占相思夜间树干液流特征和水分补充现象的分析
    王华;赵平;王权;蔡锡安;马玲;饶兴权;曾小平
    2007, 26(04):  476-482 . 
    摘要 ( 2181 )   PDF (1037KB) ( 1085 )  
    研究马占相思树干的夜间水分补充现象有助于提高总蒸腾量、冠层气孔导度估算的准确度,同时可以深化对冠层蒸腾与树干液流所代表的日蒸腾之间时滞现象的认识。在广东鹤山马占相思林,采用热扩散探针法测定液流密度, 同步测定主要的环境因子,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分析其树干夜间水分补充现象。结果表明: 与白天相比较,夜间马占相思液流密度较小;夜间液流密度的变化幅度旱季比雨季大,树干夜间水分补充的主要时间段是前半夜;年内各个月份夜间水分补充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它与环境因子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但与胸径、树高、冠幅的回归曲线拟合较好;干季夜间补充的水分对总蒸腾量的贡献与白天蒸腾量、总的蒸腾量、水蒸气压亏缺(VPD)、光合有效辐射(PAR)以及大气温度(T)显著相关;湿季夜间补充的水分对总蒸腾量的贡献与白天蒸腾量、总蒸腾量显著相关。
    珠海市陆生天然次生林优势种的生态位
    彭逸生;郑明轩;莫罗坚;唐光大;庄雪影;陈锡沐
    2007, 26(04):  483-488 . 
    摘要 ( 2459 )   PDF (692KB) ( 1122 )  
    在珠海市10个陆生次生林群落中设置了112个10 m×10 m 样方,用于珠海市次生林群落23个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研究。结果表明:珠海次生林群落23个优势种的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和Levins生态位变度值范围为0.4049~0.7736和0.0551~0.3086,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类分别是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s)、银柴(Aporosa dioica)、小盘木(Microdesmis casearifolia)、白颜树(Gironniera subaequalis)和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值为0~0.3810,银柴与阴香(Cinnamomum burmanii)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值最高;山油柑与另外22个优势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位重叠;大头茶只与少数优势种存在生态位重叠;另有20.6%的种对之间不存在生态位重叠。建议使用山油柑、大头茶、白颜树和黄桐(Endospermum chinense)等生态位宽度较高、分布广泛、适应力强的树种,进行森林恢复与人工林改造。
    山东省外来植物的区系特征及空间分布
    吴彤;李俊祥;戴洁;王仁卿
    2007, 26(04):  489-494 . 
    摘要 ( 2278 )   PDF (1978KB) ( 1146 )  
    外来植物及其生态入侵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是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文献查阅和野外调查基础上,建立了山东省外来植物数据库,并对其组成、地理区系、空间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山东省现有外来植物共827种,隶属122科,416属,其中境外外来种348种;2)外来植物比例高,占山东植物区系的39.03%,且优势科和表征科明显;3)外来植物属的地理分布多样,温带成分占优势(52.51%),热带成分丰富(44.06%);4)外来植物来源地和分布地相对集中,反映了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在入侵因素中的共同影响;5)温带气候带来源的植物较易入侵山东。
    施肥对太湖地区青紫泥水稻土稻季农田氮磷流失的影响
    焦少俊;胡夏民;潘根兴;周虹杰;徐向东
    2007, 26(04):  495-500 . 
    摘要 ( 2238 )   PDF (1007KB) ( 1217 )  
    选取太湖东岸的青紫泥水稻土区,对常规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水稻季稻田氮、磷的流失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季内田面水和降雨径流水中氮磷的浓度呈现前期高后期低的趋势,初期施肥之后的降雨流失使稻田水中氮磷浓度大幅度降低;整个水稻生长季稻田氮磷的流失总量分别达38.8和0.95 kg·hm-2,且主要以田面水径流流失为主;氮素主要以水溶性的铵态氮流失,而磷素则主要为颗粒态流失。不施肥处理中稻田氮、磷流失分别是常规施肥处理的47%和60%;水稻生长初期降雨下的氮径流流失占整个水稻生长期的50%,磷素占33%。降雨事件下的流失是农田非点源污染的主要贡献期,因而应作为控制的关键因子;对于基础肥力高的水稻土可考虑轮流施肥以减少环境的氮、磷流失与水系污染风险。
    东北地区不同纬度农田土壤碱解氮的剖面分布
    施春健;庄秋丽;李琪;梁文举;姜勇
    2007, 26(04):  501-504 . 
    摘要 ( 2196 )   PDF (643KB) ( 1141 )  
    为研究农田土壤碱解氮的含量及其分布,以东北玉米带不同纬度农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100 cm深度范围内碱解氮含量垂直分布及纬向分异特征。结果表明: 土壤碱解氮主要分布在0~60 cm土层中,各样点碱解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除公主岭点外,其它各点0~60 cm的3个土层间碱解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碱解氮含量与有机碳、全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土壤碱解氮含量及其分布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水平的影响。0~2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具有随纬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的差异是导致其纬向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MyoG基因3′端PCR-SSCP遗传多态性及其遗传效应
    薛慧良;周忠孝;Bo Wen
    2007, 26(04):  505-508 . 
    摘要 ( 4402 )   PDF (489KB) ( 1228 )  
    采用PCR-SSCP方法对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山西黑猪和马身猪共636头猪的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简称MyoG)基因3′端的遗传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MyoG基因对猪的初生体质量、断奶体质量、6月龄体质量和背膘厚的影响。根据已发表的猪MyoG基因3′端侧翼序列设计3对引物,发现F1/R1引物对扩增的片段有多态性。统计结果发现:长白、大白、杜洛克猪种B基因为优势基因,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8807、0.7256和0.8581;山西黑猪种A基因为优势基因,其基因频率为0.9359;马身猪种只检测到A基因。χ2独立性检验表明,基因型分布在外来猪种(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与地方猪种(山西黑猪、马身猪)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初生体质量基因型间差异显著(P<0.05),而断奶体质量、6月龄体质量和背膘厚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BB基因型与其它2种基因型比较有较大的初生质量,同AAAB型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因此,推测MyoG基因对个体的初生体质量存在一定的影响,选择带有B等位基因的个体有望提高个体的初生体质量。
    东南石栎种群在演替系列群落中的遗传多样性
    李建辉;金则新;楼文燕;李钧敏
    2007, 26(04):  509-514 . 
    摘要 ( 2176 )   PDF (913KB) ( 1046 )  
    在浙江省天台山,利用RAPD技术对东南石栎种群演替系列群落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中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个随机引物在60株个体中共检测到173个可重复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52个,总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7.86%,3个种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5.32%。采用Shannon信息指数计算的3个种群总的遗传多样性为0.4529,平均为0.3458。采用Nei指数计算的3个种群总的基因多样性为0.3004,平均为0.2320。3个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Shannon信息指数、Nei指数大小顺序均为针叶林种群>针阔混交林种群>常绿阔叶林种群。AMOVA分子变异显示,72.85%变异来源于种群内,27.15%变异来源于种群间。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2277,基因流为1.6949。东南石栎这种遗传结构是其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反映,同时也与群落的微环境密切相关。3个东南石栎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平均为0.8662,遗传距离平均为0.1442。针阔混交林种群与常绿阔叶林种群的遗传相似度最高,常绿阔叶林种群与针叶林种群最低。根据Nei的遗传距离对不同种群进行非加权成组配对法(UPGMA)聚类表明,针阔混交林种群与常绿阔叶林种群先聚合,再与针叶林种群聚在一起。
    黑线毛足鼠年龄和种群密度与肝毛细线虫感染率的关系
    宛新荣;经宇;王广和;萨仁花;罗建平;关其格;于成;杜森云
    2007, 26(04):  515-518 . 
    摘要 ( 2168 )   PDF (708KB) ( 1172 )  
    2004—2005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和东乌珠穆沁旗研究了肝毛细线虫病对黑线毛足鼠种群感染情况,分析肝毛细线虫对黑线毛足鼠的感染率与鼠体年龄以及种群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黑线毛足鼠达到一定的年龄(或体质量)才可感染肝毛细线虫病,最低感染个体体质量为14。6 g。肝毛细线虫对低龄鼠的感染检出率比较低,而对成体鼠感染检出率较高,其感染率和感染度均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感染率与年龄:r=0.97,P<0.05;感染度与年龄:r=0.93,P<0.05)。此外,黑线毛足鼠体质量与肝毛细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度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感染率与体质量:r=0.99,P<0.05;感染度与体质量:r=0.95,P<0.05),黑线毛足鼠的种群密度则对肝毛细线虫的感染率(r=0.27,P>0.05)和平均感染度(r=0.41,P>0.05)没有明显的影响,其感染率可能与地区不同有关。
    紫花苜蓿草地节肢动物群落功能团和营养层的多样性
    姜双林
    2007, 26(04):  519-522 . 
    摘要 ( 1970 )   PDF (627KB) ( 1138 )  
    用网捕、手捕和巴氏诱罐法对紫花苜蓿草地的节肢动物进行了系统调查,采集到标本9 225头,隶属15目38科81种;根据营养水平和取食关系归为3个营养层(基位物种、中位物种和顶位物种)和14个功能团,分析了苜蓿地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优势功能团和营养层多样性的时序动态。结果表明,在苜蓿的整个生长季节,物种多样性>功能团多样性>营养层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营养层多样性分别与功能团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功能团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较一致,营养层多样性在时间序列过程中波动性较小。在群落研究中,可以用对功能团的研究代替对物种的研究,从而简化物种间复杂的网络关系。功能团多样性可用于群落相似性和稳定性分析。
    上海市绿化植物中四种常见刺蛾的生态位及其种间竞争
    鞠瑞亭;王凤;李跃忠;吴时英;杜予州
    2007, 26(04):  523-527 . 
    摘要 ( 2167 )   PDF (762KB) ( 1288 )  
    为明确上海城市绿化植物中常见刺蛾的种间关系,定量研究了黄刺蛾、桑褐刺蛾、丽绿刺蛾及褐边绿刺蛾在营养、时间、空间资源序列上的生态位指数。结果表明:褐边绿刺蛾比其它刺蛾能较广泛地利用寄主资源,生态位宽度指数为0.5447;黄刺蛾、桑褐刺蛾在时间序列上占有较大优势,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0.4304和0.4415;而黄刺蛾的茧则在空间资源利用中优于其它刺蛾,生态位宽度指数为0.5441。在种间,桑褐刺蛾与丽绿刺蛾利用营养资源较为接近,其生态位重叠指数(2.6647)、生态位相似比例(0.5199)和种间竞争系数(0.7015)均高于其它共存种类;黄刺蛾和桑褐刺蛾利用时间资源较相似,生态位相似比例和种间竞争系数分别为0.4846、0.5222;而桑褐刺蛾和褐边绿刺蛾则在空间资源利用中较为接近,其生态位重叠指数(2.7495)、生态位相似比例(0.9165)和种间竞争系数(0.9959)在共存种间均为最高。
    伊犁河谷春秋草场草地生态调查及其恢复对策
    周斌;乔木;冯缨
    2007, 26(04):  528-532 . 
    摘要 ( 2050 )   PDF (733KB) ( 1095 )  
    针对新疆伊犁河谷春秋草场严重退化的现状,通过对退化草场、围栏封育并实施灌溉的草场、单纯围栏的草场和灌溉但不封牧草场样方的对比调查,从地表植物的生物量、植物种类、优质牧草所占比例和草地植物多样性指数等的变化规律和特征方面,探讨了伊犁河谷地区春秋草场退化的原因和恢复措施。结果表明:适当灌溉后草地生物量为1 540.5 g·m-2,远高于不灌溉的草地(生物量为188.13 g·m-2),表明干旱是本区草地植被生长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仅改变草地的水分条件,在超载率达123%的大环境下,草场中优质牧草的比例由封育的62.38%下降到未封育的2.08%。因此,适度放牧并辅以灌溉措施是本区天然草场恢复的2个必要条件。
    呼伦贝尔草原生物量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郑晓翾;赵家明;张玉刚;吴雅琼;靳甜甜;刘国华
    2007, 26(04):  533-538 . 
    摘要 ( 2341 )   PDF (1574KB) ( 1133 )  
    根据呼伦贝尔草原大范围草地生物量的调查和实验数据,分析了该地区草地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沿着环境梯度,不同区域草地生物量差异显著,其变化与水分、温度变化关系不显著,与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逐步多元回归表明,土壤有机碳是制约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当地草地利用方式使土壤养分成为制约草地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从而影响草地生物量。
    岷江上游地区人类活动强度及其特征
    胡志斌;何兴元;李月辉;朱教君;李小玉
    2007, 26(04):  539-543 . 
    摘要 ( 2145 )   PDF (2259KB) ( 1124 )  
    利用1∶25万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ArcGIS支持下,基于地理学自相关理论, 采用居民点、道路和地形因子等权重指标,实现岷江上游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的空间表达,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岷江流域各个县域人类活动强度大小和分布均有差异,其中黑水县人类活动最为剧烈,且分布最为均匀;理县和茂县人类活动强度和分布均匀程度基本接近全流域的平均水平;靠近成都平原的汶川县,因卧龙保护区位于该区境内,使该县的人类强度降低,同时其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亦不均匀;松潘县地处北部,人类活动强度最低。本研究采用坡度、道路和居民点3个因子来定量化人类活动强度,反映了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从而为进一步探讨景观格局演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人类活动对广西合浦海草床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
    韩秋影;黄小平;施平;张景平
    2007, 26(04):  544-548 . 
    摘要 ( 2423 )   PDF (675KB) ( 1029 )  
    近年来,中国海草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本文以广西合浦海草床生态系统为例,采用1980—2005年当地统计资料,综合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海草床的食物生产、调节大气、生态系统营养循环、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科学研究功能作为指标体系,对人类活动造成合浦海草床生态系统的价值损失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从1980—2005年,合浦海草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价值损失为34 657.95万元,损失率为71.97%。直接利用价值增加了4 452.88万元,而间接利用价值损失为39 110.83万元,损失率高达81.82%。说明人类对合浦海草床的开发利用强度增大趋势明显。
    专论与综述
    内蒙古高原温带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特征与成因
    于顺利;陈宏伟2
    2007, 26(04):  549-554 . 
    摘要 ( 2193 )   PDF (894KB) ( 940 )  
    内蒙古高原分布的温带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对于它的研究可加深对植被分布规律的理解,且有利于该系统的保护。本文分析了该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气候特点、土壤状况、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天然更新状况等,比较了草原、森林和稀树草原3个生态系统的特征,提出了在内蒙古高原分布的温带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是在独特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下形成的经度(水分梯度)地带性顶极植被,决定其存在的最关键因素首先是降水量和土壤的水分条件,其次才是沙质土壤。这种生态系统既不是草原,又不是森林,而是介于落叶阔叶林和草原之间的一种生态系统类型。在此纬度带上,从东到西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植被谱应为:温带森林、温带稀树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等。在同一纬度带上,沙质土壤的基质并不完全被稀树草原生态系统所覆盖,还有沙漠等生态系统类型。建议《中国植被》增加一个新的植被类型,温带稀树草原。
    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
    王建华;吕宪国1
    2007, 26(04):  555-560 . 
    摘要 ( 2633 )   PDF (892KB) ( 1229 )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湿地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湿地是存在于城市区域之内的湿地,其生态服务功能与乡野湿地有着明显不同。受人为活动干扰强烈,中国城市湿地存在面积缩小、功能退化、污染严重,特别是富营养化现象突出。而由于长期对城市湿地研究薄弱,对湿地功能与价值认识存在偏差,以及城市湿地保护较高的机会成本,使得中国城市湿地保护面临诸多困难。本文在分析中国城市湿地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湿地保护对策,并就当前中国城市湿地研究与保护问题进行探讨。
    荒漠生态系统鼠类对土壤和植被的扰动效应
    蒋慧萍;杨维康;胡祚均
    2007, 26(04):  561-566 . 
    摘要 ( 1913 )   PDF (798KB) ( 1160 )  
    干扰形成的斑块对荒漠生态系统时空异质性的维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鼠类作为生物干扰的重要代表,是荒漠生态系统斑块形成的主要来源,它们已从生理、形态、行为进化出一系列特点适应了荒漠生态系统的严酷环境,同时其挖掘、采食行为也深刻影响着荒漠生态系统的环境。本文主要从鼠类活动对土壤(包括土壤发生过程、土壤斑块的形成、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包括物种多样性、生产力、植物种子)的扰动效应做了归纳总结,旨在阐明鼠类在荒漠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施硅对抑制植物吸收重金属镉的效应研究进展
    陈翠芳;钟继洪;李淑仪
    2007, 26(04):  567-570 . 
    摘要 ( 4632 )   PDF (655KB) ( 903 )  
    施用化学改良剂是控制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手段。研究施硅对抑制植物吸收重金属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促进利用硅肥作为改良剂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以硅肥作改良剂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的研究大量涌现。本文从施硅对抑制植物吸收镉及镉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迁移的影响;从植物细胞膜透性、抗氧化物酶系和抗氧化剂等新陈代谢或生理过程及硅-金属复合物的结构组成等方面对植物抗镉胁迫的生理生化效应及其抑制植物吸收重金属镉的机制进行综述,并对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臭氧对农作物影响的模型
    姚芳芳;王效科;冯宗炜;欧阳志云
    2007, 26(04):  571-576 . 
    摘要 ( 1874 )   PDF (802KB) ( 1080 )  
    对流层臭氧(O3)浓度增加对作物的不利影响已受到广泛关注,臭氧模型研究自然已成为该领域的热点之一。建立有效的模型对臭氧造成的作物产量损失进行评估和预测,能为中国臭氧污染的控制和农业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模型与作物生长关系的紧密程度,可将其分为统计模型和机理模型2大类。本文依据模型的研究进程,依次阐述了浓度响应、剂量响应、通量响应3个统计模型;重点分析国内外影响较大的CLASS、Martin和AFRCWHEAT2-O3 3个机理模型;指出各模型的局限性,并对相关研究发展方向的可行性措施进行讨论。
    海岸盐沼湿地土壤硫循环中的微生物及其作用
    幸颖;刘常宏;安树青
    2007, 26(04):  577-581 . 
    摘要 ( 2320 )   PDF (656KB) ( 1012 )  
    硫及硫化合物的动态循环是海岸盐沼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硫酸盐还原菌(SRB)和硫氧化菌(SOB)是推动硫循环的重要微生物。硫酸盐还原菌把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同时消耗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硫氧化菌把还原性硫化合物氧化为硫酸盐,缓解土壤中硫化物的积累,它们共同维持硫循环的动态平衡。本文综述了海岸盐沼湿地土壤中硫的存在形式、硫的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在硫循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硫酸盐还原菌和硫氧化菌的生物多样性、活性测定方法及其生态学意义等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稻鸭共育生态效应及经济效益
    邓强辉;潘晓华;吴建富;石庆华
    2007, 26(04):  582-586 . 
    摘要 ( 4593 )   PDF (696KB) ( 1004 )  
    稻鸭共育是一项无须使用除草剂和施用较少农药的低成本生态农业技术。通常,20 d左右大的鸭子按225只·hm-2放入移栽不久的稻田。由于取食和活动,它们能够帮助控制田间杂草、虫害、甚至病害,并且对水稻生长发育、土壤理化性状、水体溶氧量和微生物等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概述了稻鸭共育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应加强在精确施肥和水稻后期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林 窗 干 扰 研 究
    谭辉;朱教君;康宏樟;胡理乐
    2007, 26(04):  587-594 . 
    摘要 ( 4836 )   PDF (887KB) ( 1032 )  
    林窗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健康的系统还是已经受到过度干扰的系统,林窗作为森林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影响着森林的物种组成、结构以及森林的演替方向。因此,林窗研究能够为受干扰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指导,并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总结有关林窗的基本理论入手,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对林窗概念、基本特征、林窗产生后的生境条件变化以及生物对林窗环境变化的响应等研究概况,并对目前林窗研究的手段以及热点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植物在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汪秀芳;陈圣宾;宋爱琴;叶文;李振基
    2007, 26(04):  595-600 . 
    摘要 ( 2281 )   PDF (816KB) ( 878 )  
    硅是地球上重要的矿质元素,在许多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认为硅的循环主要受岩石风化、矿物溶解和水体沉积的影响。实际上,植物在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体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大的硅库,它们能以无定型硅(SiO2·nH2O)的形式积累硅,称作生物硅(BSi)、植硅石或蛋白石。陆地植物每年以BSi的形式固定约1.68×109~5.60×109 t的硅,通过枯枝落叶返回到土壤中的BSi有92.5%被植物再吸收,7.5%进入土壤库。陆地植物从土壤BSi库吸收的硅量远超过从岩石风化释放吸收的硅量,植物-土壤内循环的有效性强烈地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硅向河流和海洋的输送。在海洋中,硅藻通过吸收、溶解和沉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洋里的硅循环,硅藻每年固定的硅约为5.60×109~7.84×109 t,同样,在向海底沉积的过程中,97%的BSi重新被硅藻吸收,每年只有1.43×108~2.55×108 t (约3%)沉积到海底。可见,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硅的循环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硅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时必须考虑到植物的作用。
    金乌贼的生物学特性及增殖技术
    郝振林;张秀梅;张沛东
    2007, 26(04):  601-606 . 
    摘要 ( 4215 )   PDF (842KB) ( 1032 )  
    金乌贼广泛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海海域,中国沿海,日本本州、四国、九州海域,朝鲜西海岸、南海岸海域,以及菲律宾群岛海域。它不仅是中国沿岸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也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优良品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金乌贼生物学和增殖技术的研究,着重介绍了金乌贼形态学、渔业生物学、行为生态学及遗传学的研究内容,探讨了金乌贼受精卵的人工孵化、幼体发育及产卵基的材质、形状、稳定性和颜色等对金乌贼附卵的影响。提出了目前在金乌贼增殖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研究简报
    露天煤矿不同恢复阶段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崔艳;白中科;李晋川;韩丽君;樊文华
    2007, 26(04):  607-610 . 
    摘要 ( 2083 )   PDF (616KB) ( 1388 )  
    对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恢复生态系统中不同恢复阶段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共获取大型土壤动物316头,隶属4纲8目30科。利用DIC多样性指数与密度-类群多样性指数(DG指数)以及Gower相似性指数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时间的延长,恢复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趋于复杂;在排土场形成到复垦13年的这个恢复阶段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演替处于增长期,且在增长期内,土壤动物群落的增长速度为快-慢-快;在恢复时间较长的生态系统之间,土壤动物群落之间相似性指数值相对较大。
    技术与方法
    提取北方土壤真菌DNA的一种方法
    吴敏娜;张惠文;李新宇;苏振成;张成刚
    2007, 26(04):  611-616 . 
    摘要 ( 2570 )   PDF (1349KB) ( 1024 )  
    由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复杂性和真菌细胞壁结构的特殊性,从土壤样品中提取真菌基因组DNA比较困难。中国北方土壤与其它地区土壤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有必要优化一种适合于北方土壤真菌DNA提取的方法。本实验向灭菌黑土中分别投加12种在系统分类上差别较大的真菌,以传统土壤总DNA提取方法及纯菌DNA提取方法为基础,分别与蜗牛酶,纤维素酶进行组合、优化,得到7种不同的土壤真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利用真菌28S rDNA通用引物U1/U2-GC PCR-DGGE分析方法分别考察了7种不同方法所提取土壤真菌基因组DNA的多样性和代表性。结果表明:1)液氮研磨,纤维素酶、蜗牛酶和溶菌酶(浓度分别为6 、3和1 mg·ml-1)37 ℃作用60 min,2% SDS于65 ℃裂解30 min;2)-65 ℃~65 ℃冻融3次,纤维素酶、蜗牛酶和溶菌酶(浓度分别为6、3和1 mg·ml-1)37 ℃作用180 min,2%SDS于65 ℃裂解30 min的组合具有较好的提取效果。利用后一种方法分别对3种理化性质差异较大的中国北方自然土壤样品真菌DNA进行提取并分析,表明所提取土壤基因组DNA真菌特异性PCR-DGGE图谱条带丰富,该方法可用于多种北方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