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6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07-05-08
    研究报告
    科尔沁沙质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生物活性的变化
    曹成有;朱丽辉;富瑶;陈家模;崔振波;高恩亮
    2007, 26(05):  622-627 . 
    摘要 ( 2447 )   PDF (864KB) ( 1528 )  
    选择相邻地段的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为对象,研究了科尔沁西部沙质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严重丧失,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以及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磷酸单酯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均随沙漠化程度的加剧而大幅度下降;土壤生物活性对土壤沙漠化比较敏感,在固定沙丘到半固定沙丘的转化过程中土壤生物活性下降最快;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大方福建柏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
    陈坤浩;骆强;刘此昌;邵书刚
    2007, 26(05):  628-633 . 
    摘要 ( 1924 )   PDF (748KB) ( 1359 )  
    在标本采集、鉴定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研究了大方福建柏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及地理成分。结果表明:该地区属华中植物省,是中国-日本森林植物区系的核心部分,区内有野生种子植物132 科,476属,1 060 种;区系基本特征为种类组成丰富;各级地理成分复杂多变;科级成分热带性质较强(61.11%),属级成分温带性质较强(55.61%);区系起源古老,单型属、寡种属较多;具典型的钙生植物。
    露水河林业局森林资源类型与结构变化
    姜萍;于德永;董百丽;叶吉;闫晓旺;吴钢
    2007, 26(05):  634-638 . 
    摘要 ( 2057 )   PDF (677KB) ( 1056 )  
    基于遥感技术,并在GIS的支持下对长白山林区露水河林业局森林资源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5年研究区森林资源本底为成熟阔叶林和成熟针叶林,二者联合比例为68.52%;1999年为中龄针叶林和成熟阔叶林,二者联合比例为65.96%。15年间森林面积增加了17.6%,成熟林比例下降到4875%;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研究区森林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有些森林经营方式不够合理,不利于森林进展演替;森林蓄积结构较为单一,应改进营林措施,增加乡土良种的培育.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植被变化对降水的响应
    夏虹;范锦龙;武建军
    2007, 26(05):  639-644 . 
    摘要 ( 2157 )   PDF (1010KB) ( 1216 )  
    选取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阴山北麓地区,以NOAA-AVHRR遥感数据和气象站点观测的降水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利用植被指数(NDVI)指示研究区植被覆盖状况,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表征区域水分状况,研究降水对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对研究区1983—2003年间生长季(5—10月)的逐月NDVI序列和同期1个月尺度的SPI(即1-SPI)序列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5—10月,NDVI与1-SPI的相关关系随月份的变化而各不相同,总体上5月份相关系数较高;植被覆盖变化率(velocity of NDVI change, VNDVI)反映植被生长速率,其大小影响植被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程度。
    臭氧浓度升高对银杏光合作用的影响
    张巍巍;赵天宏;王美玉;何兴元;付士磊
    2007, 26(05):  645-649 . 
    摘要 ( 2199 )   PDF (2285KB) ( 1076 )  
    在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采用开顶箱(OTC)方法研究了臭氧浓度升高对沈阳市主要绿化树种银杏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浓度(80±8 nmol·mol-1)臭氧处理下,银杏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处理50 d时,降低幅度为33.90%(P<0.01),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加(P<0.05);叶绿素a、叶绿素b与叶绿素(a+b)含量变化复杂,叶绿素a/b值则先降低后升高;可溶性糖含量无明显变化,而淀粉含量则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对照,并随着处理时间延长下降幅度增大;叶片中丙二醛含量随着处理时间显著增加。处理80 d时,丙二醛含量增加了79.53%。光合作用的下降与叶绿素的变化无关,主要与膜脂过氧化有关。光合作用的下降导致了可溶性蛋白质和淀粉的减少,并最终导致生长缓慢。
    木榄幼苗对淹水胁迫的生长和生理反应
    赖廷和;何斌源
    2007, 26(05):  650-656 . 
    摘要 ( 1838 )   PDF (1124KB) ( 1205 )  
    在搭建于广西英罗湾红树林外裸滩的试验平台上设置8个海面高程组,研究全日潮海区潮汐淹水胁迫对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幼苗的生长和生理影响。幼苗立地基质平面的海面高程为320~390 cm,相邻高程组相差10 cm,幼苗培养时间为1 a。结果表明:小高程和大高程处理均促进木榄幼苗茎高度的增长,中等高程则起抑制作用;中等高程组幼苗茎节数稍少;叶数、叶面积与叶保存率均随淹水程度加大而急剧下降;小高程生境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促进作用较微弱,而大高程生境更有利于叶绿素含量上升;但较长时间的淹水胁迫使叶绿素a/b比值反而较高;小高程处理均促使叶片和根系中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增强,同一高程组的木榄幼苗根系中超氧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酶活性均高于叶片的数倍;较大高程生境更有利于木榄幼苗生物量累积,尤其是叶生物量,同时随着淹水程度的加大,新生器官中生物量分配比例由叶向茎转移;所有高程组均有一些幼苗死亡,海面高程越小幼苗存活率越低,由73.6%下降到35.0%。综合考虑,建议北部湾海区木榄胚轴造林的宜林临界线高程不低于当地平均海面以上21 cm。
    中国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价值损失量遥感估算
    王瑞杰;覃志豪;姜立鹏 ;叶柯
    2007, 26(05):  657-661 . 
    摘要 ( 2010 )   PDF (3208KB) ( 1084 )  
    在传统的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价值估算基础上,利用遥感技术对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价值损失进行估算,利用2003和2005年的MODIS数据获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价值损失量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2003—2005年价值损失量共为66.603亿美元;单位面积价值损失量在0~1 000美元·km-2的面积约占草原总面积的1/4,价值损失量1 000~3 000美元·km-2的面积约占草原总面积的1/3;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和四川等西部7省的价值损失总量为52.219亿美元,占总价值损失量的78.41%,其中,内蒙古的价值损失量最大,占总价值损失量的25.89%。
    产氢新菌Ethanoligenens sp. B49发酵糖蜜制氢条件
    许丽英;任南琪;王爱杰;王兴祖;贾永锋
    2007, 26(05):  662-667 . 
    摘要 ( 1663 )   PDF (857KB) ( 1177 )  
    研究1株产氢细菌Ethanoligenens sp. B49利用废糖蜜为基本原料进行生物制氢的条件,及外加氮素营养物对废糖蜜生物制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3~20.6 g·L-1的化学需氧量(COD)范围内,经过驯化的Ethanoligenens sp. B49细胞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能力,细胞生长量和产氢能力随着废糖蜜COD的提高而增加。当废糖蜜COD超过20.6 g·L-1Ethanoligenens sp. B49的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同时产氢能力下降,COD超过41.2 g·L-1时细胞基本不具有生长和产氢能力。Ethanoligenens sp. B49利用废糖蜜产氢的最佳COD为20.6 g·L-1。在20.6 g·L-1COD条件下外加有机氮源可以促进Ethanoligenens sp. B49利用废糖蜜制氢的能力,促进作用顺序为酵母粉>牛肉膏>蛋白胨>脲素。添加4 g·L-1的酵母粉时,Ethanoligenens sp. B49细胞具有最好的生长活性和产氢能力。优化营养条件后,单位体积产氢量从44.82 mmol·L -1提高到78.97 mmol·L-1,提高了76.2%。
    包衣、埋藏的栓皮栎和枹栎种子在鼠类捕食下的存留
    程瑾瑞;肖治术;张知彬
    2007, 26(05):  668-672 . 
    摘要 ( 1975 )   PDF (750KB) ( 1196 )  
    鼠类对壳斗科植物种子的捕食作用十分强烈,从而影响此类植物的更新。栓皮栎和枹栎是中国西南地区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不仅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且还可用于植树造林。对栓皮栎和枹栎种子分别进行包衣地表、无包衣地表、包衣埋藏和无包衣埋藏等4种处理,并跟踪各种处理种子被鼠类捕食的情况。结果表明:各处理之间种子的中位存留时间显著不同,包衣埋藏后的种子存留时间显著长于未包衣且放置于地表的种子,埋藏显著地降低了鼠类对这2种种子的捕食;埋藏及包衣处理能够很好地保护栓皮栎和枹栎种子免于鼠类的捕食,有利于种子存留并萌发建成幼苗。该方法可用于人工播种造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害虫发生面积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王娟;姬兰柱;Marina Khomutova
    2007, 26(05):  673-677 . 
    摘要 ( 1824 )   PDF (790KB) ( 990 )  
    对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6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筛选出影响虫害发生面积的7个气象因子,并分别对其做相关分析,研究了气象因子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模拟虫害发生面积预测方程。结果表明:与虫害发生面积密切相关的因子有年积温(≥10℃)、年降水量和干燥度;虫害发生面积同三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01、-0.814和0.937;通过分析极端气候现象对虫害面积的影响,发现春季阴雨和虫害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冬冻和春寒对虫害发生面积并没有直接的影响。
    农药胁迫对草履虫个体生长和种群动态的影响
    谷艳芳;柳爱莲;丁圣彦;肖保林;彭玲;苏江峰
    2007, 26(05):  678-681 . 
    摘要 ( 2026 )   PDF (715KB) ( 1054 )  
    采用连续培养法探讨了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在甲胺磷、2,4-D丁酯和甲氰菊酯3种农药胁迫条件下的个体生长和种群动态,并利用Logistic种群增长模型对种群的增长曲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甲胺磷和甲氰菊酯农药胁迫能改变草履虫细胞的大小和形态;不同农药不同浓度处理下,草履虫密度增长曲线均具有“S”型生长特点;农药胁迫下草履虫密度增长曲线符合Logistic模型(R2>0.8),3种农药胁迫下K值明显降低;甲胺磷和甲氰菊酯农药胁迫下种群最大增长率低于2,4-D丁酯胁迫和对照。
    清水江的鱼类区系及生态类型
    代应贵;陈毅峰
    2007, 26(05):  682-687 . 
    摘要 ( 2399 )   PDF (1231KB) ( 1088 )  
    为了系统研究清水江的鱼类区系和生态类型,在2002—2004年对清水江进行了鱼类标本的采集和生态学调查。共采集鱼类标本2 500余号,经鉴定为71种(亚种)。其中中华花鳅、拟尖头鲌、长身鳜和长吻鮠等52种(亚种)鱼类为清水江鱼类新记录,而红尾副鳅、长薄鳅、海南拟、福建纹胸鮡和长须黄颡鱼则首次被发现分布于沅江水系。结合文献记录与调查表明:清水江共有鱼类4目13科57属86种(亚种),其中仅胡子鲇为外来种;清水江鱼类区系具有土著鱼类占优势、特有种类和易(濒)危种类较多、区系组成较复杂和与珠江水系之间存在着鱼类跨水系分布的现象等特点。清水江鱼类在洄游、食性、繁殖和栖息习性等方面分别属于不同的生态类型。
    菲对斑马鱼鳃和肝组织结构的影响
    吴玲玲;陈玲;张亚雷;李建华;赵建夫
    2007, 26(05):  688-692 . 
    摘要 ( 2431 )   PDF (2682KB) ( 1134 )  
    采用浓度为0、0.05和100.0 μg·L-1的菲水溶液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进行36 d的暴露实验,研究了菲对斑马鱼鳃、肝结构的影响。H-E染色显示:在0.05和100.0 μg·L-1的菲溶液暴露下,受试鱼的鳃受到损伤,均发生鳃小片上皮细胞肥大和水肿;菲浓度为100.0 μg·L-1时,受试鱼还发生鳃丝上皮增厚、鳃小片上皮隆起现象。此外,菲暴露造成斑马鱼的肝组织损伤,0.05 μg·L-1的菲溶液暴露下,受试鱼的肝细胞发生肿大,胞质产生空泡;菲浓度为100.0 μg·L-1时,受试鱼的肝细胞变得不规则,细胞核萎缩变形和偏离细胞中心,部分肝细胞空泡化程度加重,发生核溶解或细胞溶解,造成局部肝组织坏死。表明水环境中菲浓度达到0.05 μg·L-1即已对斑马鱼的鳃、肝产生毒性作用;而菲浓度达到100.0 μg·L-1时,受试鱼的鳃、肝将受到较严重的损伤;伴随菲浓度的升高,鱼的鳃、肝损伤加重。
    龙感湖沉积物碳、氮同位素记录的环境演化
    周志华;李军;朱兆洲
    2007, 26(05):  693-699 . 
    摘要 ( 2206 )   PDF (1227KB) ( 1021 )  
    通过对龙感湖沉积物样品中δ13Corg、δ15N、有机碳与总氮比值(C/N)、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的测定,分析了自1948年以来龙感湖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探讨了湖泊生产力变化以及随后的沉积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这个沉积历史阶段中,湖泊沉积物有机质以自生有机物源为主,大型水草发育,伴有低等藻类参与,湖泊沉积物受陆源输入影响较小,基本不受城市污染物的输入影响,但受流域农业化肥大量使用的影响较大;随着营养物质的输入,湖泊的初级生产力逐渐增大,藻类开始发育;在沉积历史上L2点附近低等藻类相对发育早,但L1点沉积物相对能够固定更多的营养盐。
    人类活动影响下岷江上游景观变化分析
    胡志斌;何兴元;李月辉;朱教君;李小玉
    2007, 26(05):  700-705 . 
    摘要 ( 1785 )   PDF (2722KB) ( 1248 )  
    综合利用多种数据源,结合3S技术,分析了岷江上游1986、1995和2000年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重点探讨了森林、草地等主要景观类型在持续人类活动强度作用下的变化,确定了不同景观类型对人类活动强度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景观以草地、森林为主要景观类型。1986、1995和2000年3个时期森林、草地景观类型面积之和均高达96.1%、96.38%和95.23%,其它景观类型作为斑块镶嵌其中,森林和草地共同控制了整个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过程;2)不同景观对人类活动强度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低强度的人类活动有利于有林地景观的恢复;高盖度草地对人类活动很敏感,严格减少干扰活动强度才有利于维持其景观;中盖度草地对中低强度的人类活动(如放牧)很敏感,景观退化,面积减少。
    基于GIS的西安市城市景观格局
    赵晓燕;刘康;秦耀民
    2007, 26(05):  706-711 . 
    摘要 ( 4623 )   PDF (2764KB) ( 1199 )  
    以西安市三环以内QuickBird卫星影像为基础,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所选取的景观指数对粒度变化的响应,在确定出研究区的适宜研究粒度为20 m的基础上,对西安市的景观格局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居住工业用地集中,人工景观聚集,影响自然生态过程;绿地、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高,分布分散;环城路内景观构成不合理,一、二环间各景观类型分布极为不均,二、三环间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建议调整城市的空间布局与结构,从绿地景观的建设和河、湖水网的保护角度来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
    岷江上游黑水河流域不同景观结构小流域径流系数的比较
    许申来;李秀珍;胡远满;何兴元;周昊
    2007, 26(05):  712-717 . 
    摘要 ( 2053 )   PDF (3091KB) ( 1147 )  
    在GIS技术支持下,结合岷江上游黑水河流域1988—2002年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散量空间分布,对不同景观结构的小流域多年平均径流系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组合流域多年平均径流系数大小关系依次为林灌流域<林灌草复合流域<森林流域<林草流域,这与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流域海拔分布和迎风坡向分布特征有关;对于森林流域和灌木流域,其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主要受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散量和平均坡度共同影响;对于林草流域和林灌草复合流域,其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主要受流域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散量和多林草面积比共同影响。
    山东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
    王建源;薛德强;田晓萍;陈艳春
    2007, 26(05):  718-722 . 
    摘要 ( 2081 )   PDF (633KB) ( 1213 )  
    为了更好地评价山东省农业种植业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山东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状况、环境承载情况和生态系统运行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中,无偿利用的环境能值贡献率、不可更新的工业辅助能值贡献率和可更新的有机能值贡献率分别为21.0%、54.5%和24.5%;净能值产出率为5.31,环境承载力为6.42,能值密度为7.22×1011sej·m-2;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52.经分析,山东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产出效率相对较高,整体运行状况处于较好水平,但仍处于石油农业发展阶段,应引起关注。为促进山东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调整能值投入结构,加大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力度,逐步减少石化能源的投入比例。
    长江源区生态系统完整性测量与评价
    燕乃玲;赵秀华
    2007, 26(05):  723-727 . 
    摘要 ( 2009 )   PDF (937KB) ( 1183 )  
    “生态系统完整性”概念正在逐步成为公共环境政策和决策的基础,许多区域生态系统管理的规划和政策都将生态系统完整性作为目标和原则。本文建立了长江源区多尺度生态系统框架,依照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定义,发展了长江源区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对源区进行了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测量和评价。根据完整性的评价结果,将长江源区划分为生态良好区、生态脆弱区和优先生态恢复区。
    益母草不同组分的抑螺效果及对钉螺酯酶同工酶的影响
    胡兴宜;唐万鹏;王万贤;张旭东
    2007, 26(05):  728-731 . 
    摘要 ( 1751 )   PDF (804KB) ( 1070 )  
    通过水浸液灭螺实验,对益母草的根、茎、叶水浸液及益母草水苏碱水溶液的杀灭钉螺作用进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均有较好的灭螺效果,但毒效较氯硝柳胺略慢,益母草各部分灭螺效果的顺序为叶>茎>根;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检测了益母草水浸液处理钉螺时对钉螺酯酶同工酶的影响,处理1~2 d后样品的酶活高于对照组,处理3~4 d后的酶活则大大减弱,在这一过程中,有时出现新的酶带,有时又有酶带消失,酶带的变化主要在正极区,与正常的病 理反应完全一致。
    专论与综述
    基于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煤炭开发功能区划
    耿海清
    2007, 26(05):  732-736 . 
    摘要 ( 2028 )   PDF (1768KB) ( 878 )  
    以往的煤炭开发规划,均未充分考虑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强生态保护等因素,不利于统筹安排区域层次上的环境保护工作。本文在综合分析区域生态状况、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出发点,将全国的煤炭资源富集区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3种功能区。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特征,进一步划分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平原矿粮复合区、云贵山地丘陵区、西北荒漠草原区和蒙东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区等5种典型类型区,针对不同的分区,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
    东亚飞蝗发生的生态因素辨识及监测预测
    姜燕;霍治国;李世奎;吴瑞芬;杜海江
    2007, 26(05):  737-742 . 
    摘要 ( 1585 )   PDF (803KB) ( 1092 )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对中国东亚飞蝗发生的孕灾环境及其主要影响生态因素进行辨识。结果表明:蝗灾的动态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飞蝗分布界限受气候带的影响;发生基地具有类似的孕灾环境特征;飞蝗发生发展与水文、气候、土壤和植被等主要生态因素的一定指标阈值有密切关系;传统的飞蝗预测研究多着重分析各生态因子与飞蝗消长的数理统计相关关系,近年多在大尺度气候背景下探讨适宜中长期的预测方法,国内外利用遥感等多种现代化手段对蝗灾进行大范围监测。
    植被的防治风蚀作用
    贺山峰;蒋德明;阿拉木萨
    2007, 26(05):  743-748 . 
    摘要 ( 1680 )   PDF (774KB) ( 1007 )  
    土壤风蚀是造成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灾害的首要因素,也是目前全球性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许多研究表明,通过植物防治风蚀是一种最根本、经济而有效的措施。本文在阅读大量国内外该领域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研究植被防治风蚀作用的风洞实验、野外观测和模型模拟3种主要方法,阐述了植被防治风蚀作用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当前国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今后应重点开展的研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了探讨。
    零价金属降解多氯联苯(PCBs)
    何娜;李培军;范淑秀;任婉侠;张海荣
    2007, 26(05):  749-753 . 
    摘要 ( 1743 )   PDF (672KB) ( 1251 )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简称PCBs)是一类对环境有不利影响的有毒有机物,它在环境中广泛而大量分布。许多科学家都在致力于有效处理PCBs污染介质(包括水、油、沉积物和土壤)的修复技术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在零价金属还原脱氯降解PCBs领域的研究状况。在高温等特殊条件下或有钯、铂、镍和铜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零价金属能有效促进PCBs还原脱氯。讨论了零价铁还原脱氯的3个可能的途径:金属直接反应,将零价铁表面的电子转移到有机氯化物使之脱氯;铁腐蚀的直接产物Fe2+具有还原能力,它可使得一部分氯代烃脱氯;铁反应产生的氢气可使有机氯化物还原。评述了零价金属还原脱氯PCBs具有有效、廉价和易得的特点。展望了零价金属还原脱氯降解PCBs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
    技术与方法
    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
    赵艳霞;何磊;刘寿东;刘文泉;何勇;张建平
    2007, 26(05):  754-758 . 
    摘要 ( 2421 )   PDF (823KB) ( 1038 )  
    开展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是减缓气候、环境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环节。虽然近10年对不同的生态系统已经开展了一些脆弱性的评估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和公认的方法。本文以典型的农业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影响其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主要因素基础上,选取了4类共17项指标构建了农业生态系统气候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采用模糊评判原理,得出农业生态系统的气候脆弱性的综合定量评价方法。
    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巢湖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吴开亚;张礼兵;金菊良;孙世群
    2007, 26(05):  759-764 . 
    摘要 ( 2379 )   PDF (936KB) ( 1087 )  
    为建立有效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采用AHP赋权方法与属性识别模型相耦合的途径,以巢湖流域生态安全为研究对象,对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巢湖流域及其次级评价单元的生态安全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巢湖流域9区(县)及流域整体生态安全状况从优到劣的排序结果依次为合肥、流域整体、居巢、无为、和县、含山、舒城、庐江、肥东和肥西;合肥和肥西的生态安全状况分别为Ⅳ级和Ⅰ级,其它评价单元均处于Ⅱ级。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涵义明确、计算过程简单,能同时实现生态安全等级的分类和排序,在其它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物种多样性对栖息地毁坏时间异质性的响应
    刘会玉;林振山
    2007, 26(05):  765-770 . 
    摘要 ( 1983 )   PDF (1850KB) ( 1052 )  
    栖息地毁坏是物种多样性丧失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过多物种竞争共存的非自治动力模型,利用香农多样性指数,研究并比较了不同结构集合种群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对不同程度和不同速度的栖息地毁坏时间异质性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栖息地瞬间毁坏下,物种多样性先快速下降,之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最终在下降中走向平衡;在栖息地持续完全毁坏下,栖息地毁坏速度对物种多样性随累积栖息地毁坏率变化的影响,只有在最强物种多度 (q)较小时比较明显,而在q较大时较小;对于栖息地持续部分毁坏,栖息地毁坏速度只影响物种多样性振荡的幅度,而不影响其变化的最终结果,并且速度越快,物种多样性振荡幅度越大,越不利于群落的稳定。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徐菲菲;万绪才;杨达源
    2007, 26(05):  771-774 . 
    摘要 ( 2091 )   PDF (704KB) ( 1298 )  
    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和湿地资源的特殊性使得湿地生态旅游活动备受关注。本文提出不同类型的湿地应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并从历史文化底蕴、生态系统的完善性、市场竞争力以及区域经济社会条件等4个方面构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分析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16个二级指标用以具体分析评价。并将此分析图运用到江苏盐城丹顶鹤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案例研究中,及时发现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明确今后生态旅游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