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7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08-09-10
    研究报告
    中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的时空格局
    侯英雨;毛留喜;李朝生;钱拴
    2008, 27(09):  1455-1460 . 
    摘要 ( 1955 )   PDF (571KB) ( 1343 )  
    利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估算模型,基于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1982—2000年我国陆地植被NPP的变化及其年际波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年间,我国仅8%的陆地区域植被NPP显著减少,而47%的陆地区域植被NPP显著增加,45%的陆地区域植被NPP变化不明显;(2)从空间分布上看,我国大部地区年NPP增加,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或工业、城市密集区的年NPP减少,但增减速率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差异;(3)1982—2000年间,我国大部地区植被NPP年际波动相对变率较小,但西北地区的荒漠草原,相对变率较大。
    近40年沈阳城市森林春季物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
    徐文铎;何兴元;陈玮;刘常富;赵桂玲;周园;闻华
    2008, 27(09):  1461-1468 . 
    摘要 ( 2096 )   PDF (426KB) ( 1390 )  
    1960—2005年期间,沈阳气候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气温升幅为0.96 ℃,但以1982年为界,1960—1982年为偏冷阶段,气温降幅最大值为1.95℃;1983—2005年为偏暖阶段,气温升幅最大值为1.60 ℃。一年四季气温处于上升阶段,以冬、春季气温升幅最大,分别为2.3 ℃和1.35 ℃。城市森林主要树种的春季物候期,在气候偏冷阶段,春季物候期出现较晚,而在偏暖阶段,春季物候期提前发生。同时,物候春季开始日期与结束日期有密切的同步相关性,并与物候季节节奏的长短呈负相关。树木萌动期早晚与冬季和早春气温高低呈显著的负相关,冬春季气温越高,芽萌动越提前。展叶早晚主要受展叶前的春季气温高低的影响,与冬季气温相关性不显著。始花前2—8旬,特别是2—4旬气温对始花期影响最显著。寒冷指数(CI)与树木芽萌动期、展叶始期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开花始期相关性不显著。预测了CO2倍增和气温升高条件下,沈阳城市森林主要树种的萌动期、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分别提前40.41、43.08和24.13 d。
    不同环境因子对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王红;范志平;邓东周;陈德龙;孙学凯;高俊刚;曾德慧
    2008, 27(09):  1469-1475 . 
    摘要 ( 1901 )   PDF (445KB) ( 1117 )  
    土壤有机碳矿化是土壤向大气释放CO2的最大净输出途径,其与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的差值是判断生态系统碳源或碳汇的关键。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10年生樟子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实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土壤含水量以及碳、氮添加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速率。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升高分别呈指数和线性增长,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不同;在土壤含水量最小时(田间持水量的10%),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最低;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水分的敏感性在低温条件下(10 ℃)显著低于在适温和高温条件下(20 ℃~30 ℃)。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增加显著提高土壤碳矿化速率,氮的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没有显著影响,但随着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土壤氮素含量对土壤碳矿化速率产生影响。
    森林型生态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与预测
    董成森;熊鹰;邹冬生
    2008, 27(09):  1476-1481 . 
    摘要 ( 1798 )   PDF (254KB) ( 1051 )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自提出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生命周期的研究已涉及多种类型的旅游地,但对森林型生态旅游地的研究尚少见。本文通过引入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著名森林型生态旅游地——张家界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该旅游区生命周期的特征,并选择相关模型对其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为武陵源景区生态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指导。研究表明:现阶段武陵源景区生命周期表现为进入了发展巩固阶段,到2010年景区游客规模将达到2 753~3 658万人次。最后针对景区所处的阶段,提出了延长武陵源景区生命周期的发展策略。
    退耕地幼龄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根系结瘤
    潘燕;李贤伟;荣丽;袁渭阳;王敬
    2008, 27(09):  1482-1486 . 
    摘要 ( 1752 )   PDF (366KB) ( 911 )  
    结瘤量能直观地反映林木的固氮能力,根瘤是植物根系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退耕还林地内林木结瘤可以为林地培肥和经营提供有益的借鉴。以四川省广元、北川、平武和丹棱4个地区退耕地内生长良好的幼龄台湾桤木为研究对象,对其根系结瘤情况及其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台湾桤木根瘤的外观形态差异不大,结构紧密,呈珊瑚状,直径最小为2 mm,最大达到30 mm;台湾桤木根瘤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59~132.14 g·株-1;水平分布主要集中在距树干0~50 cm,垂直分布集中在0~20 cm土层;50.4%~92.5%的根瘤着生在细根(d≤2 mm)上,大体积(15~30 mm)根瘤多着生在根颈处;单株根瘤生物量与土壤水解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瓜多竹(Guadua amplexifolia)对NaCl胁迫的生理响应
    马兰涛;陈双林
    2008, 27(09):  1487-1491 . 
    摘要 ( 1625 )   PDF (393KB) ( 781 )  
    为了解瓜多竹(Guadua amplexifolia)的耐盐性,对2年生盆栽苗进行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处理,结果表明:以处理40 d的叶片脱落率将盐害程度分为无盐害(<10%)、轻度盐害10%~50%)和重度盐害(>50%)3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离子渗漏和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40 d时0.30%及以上浓度的NaCl处理水平相对电导率均>50%,MDA含量显著高于低浓度处理;POD和SOD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升后降规律,40 d时0.20%NaCl处理的POD活性最高,0.30%NaCl处理的SOD活性最高;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也呈先升后降规律,40 d时0.30%及以上浓度的NaCl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下降,0.20%及以下浓度的NaCl处理则继续上升。综合上述生理指标的反应,土壤含盐量0.30%及以上时不适合该竹种生长。
    甘肃陇东黄土高原秋季冬小麦异常旺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王位泰;张天峰;马鹏里;蒲金涌;吕峰平;黄斌
    2008, 27(09):  1492-1497 . 
    摘要 ( 1912 )   PDF (559KB) ( 913 )  
    使用甘肃西峰试验田的地面平行观测资料,分析了2006年陇东黄土高原冬小麦异常旺长的气候特征、多年秋季冬小麦生长高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6年秋季冬小麦异常旺长是发生概率相对较小事件;10月平均气温≥10.0 ℃时,多年秋季冬小麦高生长高度随气温的上升而显著增高,在≥10 ℃积温达到580 ℃以上时,随着积温的增加高生长高度明显增加;10月平均气温每升高1 ℃,叶面积指数增加0.4,在≥10 ℃积温达到550 ℃以上时,随着积温的增加叶面积指数明显增加;大蘖数随着10月平均气温和≥10 ℃积温的增加呈反抛物线型增加;为达到主动控制冬小麦冬前异常旺长和减少水分及养分不合理消耗的目的,秋播应推迟5 d左右,积极有效地应对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的负面影响。
    三种重金属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富集特征
    周立志;陈春玲;张磊;仇文娜;于振伟;杨浅
    2008, 27(09):  1498-1502 . 
    摘要 ( 1590 )   PDF (247KB) ( 1011 )  
    2005年5月在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的池塘河沟采集雌雄组克氏原螯虾共30只,分离出几丁质外骨骼、肝脏和腹部肌肉组织样品84份,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其中Cd、Pb、Cr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体内Cr、Cd和 Pb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00%,91.7%和94.1%;平均含量分别为4.03、0.38和7.14 μg·g-1。Cr的富集量在3种组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Cd和Pb在3种组织中差异极其显著。外骨骼中Cr、Cd、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03、0.12和12.31μg·g-1,合肥市、肥西、肥东三地之间除Cr的富集量差异极显著外,其他2种重金属的富集量差异都不显著;肝脏中Cr、Cd、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88、1.04和9.12 μg·g-1,3个地区重金属的富集量的差异都极其显著;肌肉中Cr、Cd、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16、0.09和0.72 μg·g-1,3个地区除重金属Cr的富集量差异极显著外,Cd和Pb的差异都不显著。3种重金属污染物的富集量与体质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3种重金属在雌雄个体之间的富集差异不显著。
    叹气沟河优势摇蚊种群动态、周年生产量及营养基础
    江晶;温芳妮;苏华武;李晓宇;贺鹏;闫云君
    2008, 27(09):  1503-1509 . 
    摘要 ( 1717 )   PDF (684KB) ( 896 )  
    2006年4月—2007年3月对清江流域二级河流叹气沟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摇蚊优势种进行了为期1周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主要优势摇蚊斑特突摇蚊(Thienemanimyia lentiginosa)、波特真开氏摇蚊(Eukiefferiella potthasti) 和拟长跗摇蚊(Paratanytarsus parthenogeneticu)的生活史均为1年2代;拟长跗摇蚊、斑特突摇蚊的种群密度6月、9月和翌年3月出现峰值,波特真开氏摇蚊则在5月和翌年1月出现峰值;采用龄期频率法(instar-frequency-method)测算的周年生产量 (湿质量)和生产量(P)/生物量(B)分别为斑特突摇蚊17.44 g·m-2、3.4,波特真开氏摇蚊1.66 g·m-2、2.3,拟长跗摇蚊3.3g·m-2、6.4;3种摇蚊的生产量在时间动态上重叠程度较大,主要发生在春季;通过对3种摇蚊的前肠内含物分析,测算了各类食物的比例及其对生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无形态碎屑为主要食物类型,占前肠内含物的73.27%~86.89%,而斑特突摇蚊生产量则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贡献率(51.64%)。
    长江口及临近海域夏季水母类分布特征
    伦凤霞;王云龙;沈新强;徐后连
    2008, 27(09):  1510-1515 . 
    摘要 ( 2147 )   PDF (418KB) ( 1031 )  
    采用1998年8月、1999年8月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121°15′E—122°41′E,30°00′N—31°30′N)的调查资料,对采集到的水母样品进行分析,探讨水母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出现水母21种,其中水螅水母15种,管水母4种,栉水母2种;可分为近岸低盐性、低盐河口性和大洋暖水性3个生态类群,其中近岸低盐物种达60%以上,分布范围广,低盐河口类群仅出现于受长江冲淡水影响明显的低盐水域,而大洋暖水类群分布于受外海水影响较大、盐度较高、离岸较远的区域;优势种为贝氏拟线水母、球型侧腕水母、单囊美螅水母、五角水母、拟细浅室水母和双生水母。总体分布特征为:从长江口向外伴随着盐度的逐渐增大,丰度逐渐升高,在长江冲淡水与外海水交汇的舟山渔场西部水域,丰度最大;水母的出现种类、丰度均与东海外海水、长江冲淡水2大水系的配置有关:外海水越强,整个区域平均盐度较高,出现的水母种类、丰度均高;反之,长江冲淡水势力控制范围大,平均盐度明显降低,物种少且丰度低。
    不同灌溉条件下棉叶螨的种群动态
    党益春;张建萍;谭永飞;冯晓惠
    2008, 27(09):  1516-1519 . 
    摘要 ( 1769 )   PDF (233KB) ( 914 )  
    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滴灌和沟灌),以及在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和不同灌水时期处理下,新疆棉花主要害螨——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不同的灌溉方式和不同灌水量都对棉叶螨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沟灌棉田有利于棉叶螨的发生,滴灌棉田不利于棉叶螨的发生;滴灌条件下,水量过高或过低的棉田均有利于棉叶螨的发生,叶螨发生盛期早于常规水量棉田,数量也高于常规棉田叶螨数。不同灌水时期对棉叶螨的发生影响不大。
    内蒙古中部小驼嗡蜣螂七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张彩霞;邰丽华;刘新民
    2008, 27(09):  1520-1525 . 
    摘要 ( 1725 )   PDF (304KB) ( 872 )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内蒙古中部地区小驼嗡蜣螂(Onthophagus gibbulus)7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16条引物共检测到363条带,总多态位点比率为100%,Nei基因多样度为0.280,总的Shannon信息指数为0.433,结果表明,小驼嗡蜣螂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在总的遗传变异中,12.57%的变异存在于种群间,87.43%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在0.074~0.203,基因流(Nm)在4.569~9.791,表明种群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在本研究涉及的地理范围内,小驼嗡蜣螂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相关,说明小驼嗡蜣螂种群间的分化与其生境的异质性有关。
    葫芦岛地区东亚飞蝗体内的汞含量及分布
    张仲胜;王起超;郑冬梅;田立新;郑娜;张秀武;张新艳;张少庆
    2008, 27(09):  1526-1530 . 
    摘要 ( 1907 )   PDF (279KB) ( 905 )  
    通过调查葫芦岛地区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内的Hg浓度,研究了Hg在其不同器官中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葫芦岛地区东亚飞蝗体内的Hg浓度较高,Hg含量范围为0.33~174.86 ng·g-1,平均值为36.44 ng·g-1;东亚飞蝗体内总Hg及不同器官中总汞浓度均与体长、体质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东亚飞蝗不同器官中的总Hg浓度为翅膀>头>腹>胸≈足;随着飞蝗体质量增加,飞蝗体内绝对Hg含量增大,但生物量稀释作用使飞蝗体内总Hg浓度降低。Hg主要累积在飞蝗的翅膀和头部。生物量稀释作用及将Hg累积到翅膀中可能是东亚飞蝗抵御Hg危害的重要机制。
    基于GARP模型的紫茎泽兰空间分布预测——以云南纵向岭谷为例
    李双成;高江波
    2008, 27(09):  1531-1536 . 
    摘要 ( 2007 )   PDF (271KB) ( 1432 )  
    紫茎泽兰入侵会挤占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降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带来诸多负面生态效应。尽早了解其入侵区域及其潜在扩散区域,对于合理估测其危害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云南纵向岭谷区紫茎泽兰的分布及其环境因子数据,通过GARP模型预测了紫茎泽兰的潜在入侵区域。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南部是紫茎泽兰最主要的适生区域,除个别地点外,基于GARP的紫茎泽兰适宜分布指数绝大部分在0.5以上;研究区的北部由于地势高和气温低,除一些河谷地段外,紫茎泽兰生长的适宜度较小,适宜分布指数一般在0.5以下。(2)人工神经网络模拟结果与GARP模型基本一致,表现出南部显著高于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南部的一些局部高山地区,也不适宜紫茎泽兰生长和分布。北部地区除一些河流的谷底由于海拔较低,适宜紫茎泽兰生长外,大部分生境不适宜紫荆泽兰生长。
    天津滨海滩涂互花米草有性繁殖特性
    苑泽宁;石福臣;李君剑;郭世宜
    2008, 27(09):  1537-1542 . 
    摘要 ( 1931 )   PDF (292KB) ( 934 )  
    对分布在天津滨海滩涂的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在开花、授粉、结实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互花米草花期从8月中旬开始至10月下旬结束,花粉/胚珠(P/O)值为9874.67±2149.39,花粉粒小,适于风媒传粉;花粉活力随着散粉时间的延长呈指数递减,柱头具有适于捕捉花粉的特性,体外花粉管的生长表明,花粉的萌发能力较强;平均结实率为(67.56±2.39)%,种子萌发率高于80%,种子繁殖为种群的拓殖及补充起到重要作用。
    开封市郊区主要生境外来杂草生态位
    李俊娇;谷艳芳;张丽霞;丁圣彦
    2008, 27(09):  1543-1548 . 
    摘要 ( 2006 )   PDF (245KB) ( 927 )  
    2005春秋2季对开封市郊农田、果园、菜地、撂荒地不同生境外来杂草进行了调查,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外来杂草和本地杂草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本调查共记录外来杂草11种,春季7种,秋季7种,共同种3个;春季加拿大蓬、婆婆纳相对多度较高,分别是0.239、0.111;秋季相对多度较高的外来杂草为香附子,为0.409;春季加拿大蓬的生态位较宽,为0.854;秋季生态位较宽的外来杂草为牛筋草、反枝苋、香附子,分别是0.986,0.822,0.807。外来杂草与本地杂草的重叠值主要分布在0.5以下,在资源利用方面二者存在分化,因而外来杂草在种群扩展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
    江苏滆湖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
    陈立婧;彭自然;孔优佳;花少鹏;顾静;王武
    2008, 27(09):  1549-1556 . 
    摘要 ( 2095 )   PDF (341KB) ( 843 )  
    2004年4月—2006年1月对江苏滆湖的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浮游藻类与滆湖理化参数的相互关系。调查共鉴定出浮游藻类8门147属267种,绿藻种类最多,其次是硅藻和蓝藻;优势种主要是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不定微囊藻(M. incerta)、点状平裂藻(Merismopedia punctata)、微小平裂藻(M. tenuissima)、线形棒条藻(Rhabdoerma lineare)和小空星藻(Goelastrum microporum);总藻类密度年平均值为4 871.09×104 ind·L-1,生物量年平均值为7.302 mg·L-1;密度秋季最高,生物量春、秋季较高;春季藻类物种多样性最高,多样性指数与其藻类密度负相关而与藻类生物量正相关;滆湖浮游藻类现存量由北向南逐渐减小,北部湖区与中部湖区浮游藻类现存量差异不显著,与南部湖区的差异显著,中部湖区与南部湖区间差异不显著。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刘美龄;叶勇;曹长青;唐飞龙
    2008, 27(09):  1557-1561 . 
    摘要 ( 4579 )   PDF (592KB) ( 1252 )  
    应用分形理论分析了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海南东寨港土壤的分形维数为2.302~2.575,分形维数的大小与土壤中的粘粒、盐分、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外滩红树林土壤的分形维数低于中滩和内滩;随着土壤质地由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的变化,分形维数逐渐增大;从陆到海土壤分形维数逐渐减小。群落类型、土壤质地、滩位、含盐量、有机质、全氮含量等是影响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土壤分形维数的主要因子。
    甘肃陇东地区季节冻土变化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蒲金涌;王位泰;姚小英;王彦凌
    2008, 27(09):  1562-1566 . 
    摘要 ( 1690 )   PDF (322KB) ( 1026 )  
    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季节冻土的冻结、融化及持续时间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运用陇东地区8个气象站1971—2005年温度、冻土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气候变化对季节冻土的影响。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地冬季气温升高了2.7 ℃,30 cm的冻土冻结时间大约推后了10 d,冻土融化时间提前了10 d,冻土持续时间缩短了20 d左右;35年来平均最大冻结深度减少了约20 cm;随着气候的持续变暖,最大冻土深度将进一步减少,预计2050年至少比现在减少15 cm左右,对未来建设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有较大影响。
    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涝渍地演替分级及趋势预测
    刘章勇;何浩
    2008, 27(09):  1567-1570 . 
    摘要 ( 1518 )   PDF (142KB) ( 834 )  
    涝渍地的演替规律研究是制定涝渍地域生态恢复对策的理论基础。本文利用Delphi法确定了四湖地区涝渍地演替级数的衡量指标,即优势植物种群、面积增长最快的涝渍地种养生物、涝渍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涝渍地的地下水位和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等5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演替级数分级标准,并以洪湖市为例建立了洪湖市涝渍地演替专家信息库,得到了洪湖市的涝渍地演替级数;最后采用ARIMA模型对洪湖市的涝渍地演替级数进行了趋势拟合与未来预测。结果表明,ARIMA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并预测涝渍地演替级数的变化趋势。
    尖角突脐孢菌粗毒素对稗草生理活性的影响
    郑伟;陈勇;崔海兰;张宏军;谭卫军;余特
    2008, 27(09):  1571-1575 . 
    摘要 ( 1646 )   PDF (627KB) ( 770 )  
    以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 X27) 菌株的粗毒素为材料,通过滤纸法、离体叶片法和盆栽喷雾法,测定了粗毒素对稗草萌芽及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测定了2叶期稗草叶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等4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 粗毒素浓度为5 g·L-1时,强烈抑制稗草种子的萌芽及胚根胚芽的伸长;4叶期以下稗草的离体叶片全部枯黄;显著影响1、2叶期稗苗的生长,喷施毒素后第7天苗高抑制率均超过20%,第28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鲜质量抑制率均分别超过40%和70%;7 d内,2叶期稗叶的上述4项生理指标受到显著影响:叶绿素含量下降、SOD活性升高、MDA含量升高和相对电导率增大。
    pH值、碱类型及预停留时间对铁砷共沉淀物长期稳定性的影响
    吕洪涛;贾永锋;闫洪;陈亮
    2008, 27(09):  1576-1579 . 
    摘要 ( 1555 )   PDF (293KB) ( 1001 )  
    Fe(Ⅲ)As(Ⅴ)共沉淀法作为一种经济的除砷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处理有色冶金含砷废水。为防止处理后的含砷废渣二次污染,必须进一步研究其稳定性。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pH值、碱类型及在pH 4条件下的预停留时间等对铁砷共沉淀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 4条件下,共沉淀物稳定性最好;在pH 4条件下延长预停留时间能增强砷的稳定程度;使用石灰或添加Ca2+明显增加了共沉淀物中砷的稳定性。
    模拟酸雨条件下Pb2+和Cr6+对蕹菜光合作用及品质的影响
    郑有飞;李璐;梁骏
    2008, 27(09):  1580-1586 . 
    摘要 ( 1952 )   PDF (447KB) ( 868 )  
    以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为供试对象,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酸度模拟酸雨(AR)条件下,Pb2+和Cr6+对其光合作用、营养品质及食用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条件下,重金属对蕹菜叶片光合作用和品质的胁迫表现为b>Pb+Cr>Cr;随酸度增加,AR+Pb和AR+Pb+Cr处理的危害性显著增加,pH=3.5时,AR+Pb+Cr处理的胁迫性明显大于其他处理水平,对蔬菜造成伤害;3个光合作用参数均随酸雨酸度增加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对胁迫的敏感性存在差异;pH<5.6时,蕹菜中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与pH值呈正相关;随酸度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而还原性糖含量下降,表现出对环境胁迫的应激反应;除了Cr污染处理外,Pb污染和Pb+Cr污染都能显著促进蕹菜中硝态氮积累,其含量随酸雨酸度上升而增加;蕹菜中Pb和Cr存在竞争吸附作用,且随着酸雨酸度下降,蕹菜对2种重金属的富集有加快趋势。
    散生型笋用竹笋中有机农药残留
    郭子武;陈双林;杨清平;顾李俭;萧江华
    2008, 27(09):  1587-1591 . 
    摘要 ( 1618 )   PDF (413KB) ( 917 )  
    在浙江省主要产竹区竹笋进行多点取样,对主要有机农药残留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残留的有机农药种类主要为3种有机氯农药,即HCH、DDT、五氯硝基苯,HCH、DDT检出率均100%,五氯硝基苯(PNCB)检出率75%,残留量均值均低于国家食品中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50 μg·kg-1)。经综合污染指数分析,试验笋样可分为2类,即安全类和基本安全类,分别占82.14%和17.86%,虽然试验取样区竹笋普遍检出HCH、DDT残留,但污染并不严重。竹林经营类型、经营水平、土地利用方式对竹林土壤有机农药残留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竹林经营类型、经营水平和土地利用方式竹林竹笋有机农药残留规律与竹林地土壤有机农药残留规律类似。
    镉诱导黄瓜金属硫蛋白抗体的制备及纯化
    王廷璞;安建平;邹亚丽;马腾;张春成
    2008, 27(09):  1592-1595 . 
    摘要 ( 1527 )   PDF (216KB) ( 976 )  
    用镉诱导黄瓜叶片组织产生金属硫蛋白(MT),经分离纯化,血清白蛋白偶联后作为抗原。采用背部皮内、皮下和耳缘静脉注射免疫家兔,制备出效价为1∶16的免疫血清。用饱和硫酸铵盐析法和Sephadex G-200柱层析分离纯化IgG。经测定纯化后的IgG蛋白含量为0.9364 mg·ml-1。用纯化的IgG建立黄瓜Cd-MT的斑点免疫试验检测方法可检测黄瓜Cd-MT的最低含量为200 pg·ml-1
    大连市生态足迹与水足迹
    邰姗姗;张伟东;胡远满;刘淼
    2008, 27(09):  1596-1600 . 
    摘要 ( 1843 )   PDF (377KB) ( 1048 )  
    生态足迹模型已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承载力评估中。本文以大连市统计资料为依据,计算了大连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用来分析大连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情况;同时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运用水足迹模型,计算了大连市2001年的水足迹。结果表明:从1991—2004年,大连市人均生态足迹整体呈上升趋势,多年人均生态足迹均在2.250 hm2·人-1以上;2004年为3.965 hm2·人-1,是1991年(2.250 hm2·人-1)的1.76倍,2000—2004年大连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现象;2001年人均水足迹为748.270 m3·人-1,低于北方人均水足迹水平,属于水资源短缺型城市。
    综述与专论
    土壤有机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
    吴建国;吕佳佳
    2008, 27(09):  1601-1611 . 
    摘要 ( 4404 )   PDF (383KB) ( 1380 )  
    土壤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响应过程是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影响的关键。本文针对土壤有机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响应机制和假说进行了概括分析。土壤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质量及有效性,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及群落结构或多样性,土壤湿度,以及植被生产力、凋落物和pH等因素的作用。对这些机制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需要考虑土壤有机质组分或微生物属性,同时需要考虑土壤有机质组分与微生物属性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土壤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短期和长期响应过程的差异。土壤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的3个假说包括有机质分解质量温度假说、有机质物理化学过程假说和功能移动假说,这些假说还需要验证和补充完善。
    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的典型模式
    刘静;苗鸿;欧阳志云;李晓光
    2008, 27(09):  1612-1619 . 
    摘要 ( 1391 )   PDF (254KB) ( 1217 )  
    随着全球自然保护区数量以及保护区内部及周边人口的与日俱增,保护与发展的和谐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看作两个互相作用的系统,从自然保护区对当地社区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和文化教育的影响以及当地社区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两方面剖析了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的3种典型模式:发展平衡型、发展失衡型和冲突竞争型,其中发展失衡型又分为社区不利型和保护区不利型。然后从就业机会、野生动物对农作物和家畜的破坏及补偿、对资源利用的限制、旅游的开展、社区参与、家畜的饲养和放牧、非木林产品的采集、狩猎、农业活动以及传统保护等10个方面对3种模式加以识别。这种模式的划分以及关键行为特征的识别便于保护区为社区管理工作定位,有助于保护区与社区的和谐发展。
    通州市快速工业化县域生态经济系统物质代谢演变
    于术桐;黄贤金;谭丹
    2008, 27(09):  1620-1624 . 
    摘要 ( 1588 )   PDF (201KB) ( 827 )  
    1996—2005年,通州市工业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源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本文采用区域系统物质代谢的方法,分析了通州市自然环境负荷的演变。结果表明:固体废弃物输出的增长率高于固体物质输入增长率;废气排放的增长率高于化石燃料输入的增长率;废水输出的增长率高于淡水输入的增长率;固定物质快速积累;通州市物质代谢效率不断提高;物质代谢的速率持续上升,环境冲击越来越大;在物质不断减少、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的情况下,提高物质代谢效率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快速工业化条件下,为提高县域系统物质代谢效率,降低物质代谢脆弱性,需要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提高物质循环利用水平以及建立物系管理体系等一系列措施。
    银川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邵宁平;刘小鹏;渠晓毅
    2008, 27(09):  1625-1630 . 
    摘要 ( 1936 )   PDF (286KB) ( 1129 )  
    银川市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典型的绿洲区域,湖泊湿地是银川市最具特色和影响的生态资源。采用市场价格法、影子价格法、替代费用法、费用支出法、碳税法、成果参照法、影子工程法等,对银川市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每年其提供的总价值为130 288万元。其中,以物质生产价值最大为54 765万元,其余依次是调节气候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休闲娱乐价值、教学科研价值、涵养水源和蓄洪防旱价值、栖息地价值、水源供给价值、净化水质和美化环境价值,其价值量分别为25 851、20 000、9 661、7 460、5 360、5 000、1 889、302万元。因此,在银川市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必须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
    技术与方法
    黄河三角洲湿地草本植被的双变量主坐标排序
    熊雄;贺强;崔保山
    2008, 27(09):  1631-1638 . 
    摘要 ( 1921 )   PDF (1017KB) ( 1137 )  
    利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分类技术将黄河三角洲湿地草本植被划分为7个群落类型, 然后应用双变量主坐标分析(double 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 DPCoA)法对其进行排序, 结果表明: 在物种组成上,芦苇+盐地碱蓬群落为芦苇群落和盐地碱蓬+芦苇群落、盐地碱蓬群落、盐地碱蓬+补血草+碱蓬群落、补血草群落的过渡类型,而芦苇+穗状狐尾藻群落与其他群落类型差异较大;黄河三角洲湿地草本植被的分布主要与土壤因子中的土壤盐分、土壤pH等紧密相关,而与土壤全磷、全氮、有机质等养分无显著相关关系。将DPCoA和其他一些常用的植被排序方法进行了比较,相对于主分量分析(PCA)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而言,DPCoA信息保留量更高,能够将物种组成和类别上较为接近的植物群落聚集在一起,而将差异较大的植物群落在排序图中分散开来,在揭示群落间相互关系以及植被与环境之间关系上可能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