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7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08-08-10
    研究报告
    光照和氮营养对水曲柳苗木光合特性的影响
    霍常富;孙海龙;王政权;范志强;赵晓敏
    2008, 27(08):  1255-1261 . 
    摘要 ( 2027 )   PDF (412KB) ( 975 )  
    采用室内沙培方式,设计不同光强(2水平)和N浓度(4水平)处理,探讨1年生水曲柳幼苗叶片光合速率和荧光参数对环境变化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与全光照相比,遮光处理使苗木叶片最大光合速率(Amax)、光补偿点(LCP)以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明显下降,但使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荧光(Fm)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明显增加。同时,苗木叶片单位面积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总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a/b在遮光条件下较低。2种光强下的FmFv/FmφPSⅡqP均随着供N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其中φPSⅡ在低N时增加较快而高N时较慢,甚至略有下降。光强和N浓度在水曲柳苗木叶片FmφPSⅡFv/FmqN以及qP上均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
    侧柏树干边材液流空间变化规律
    刘德良;李吉跃2,3;马达
    2008, 27(08):  1262-1268 . 
    摘要 ( 1832 )   PDF (486KB) ( 982 )  
    利用热扩散探针配合自动气象站,于2005年在北京林业大学妙峰山试验林场对侧柏树干边材液流指标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侧柏树干不同高度边材液流速率随树干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而且高层液流峰值的出现时间要比低层早,高层液流曲线尖窄,曲线斜率大,低层液流曲线变化缓慢,曲线斜率小。不同高度的平均液流速率峰值:6.6 m处为0.015 cm·s-1,4.6 m处为0.009 cm·s-1,2.6 m处为0.006 cm·s-1,0.6 m处为0.003 cm·s-1;无论是液流速率还是连日耗水量,不同直径的单株均表现出沿直径的增加而增加,但液流速率随直径的变化并不是线性的;土壤的含水量限制了树木的耗水能力,日平均液流通量与土壤含水量呈现良好的S型关系,其中与土层20~40 cm层关系更为密切;不同气象因子对树干的液流影响方式不同,太阳辐射强度、大气温度和风速与液流指标呈正相关,并且属于第一主分量,对液流的影响较为直接,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温度与液流指标呈负相关,属于第二主分量,对液流的影响较为缓慢。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各气象因子和液流相关性均比较高,说明通过气象因子对树干液流进行预测是切实可行的。
    遮光对南方红豆杉生长及紫杉醇含量的影响
    王昌伟;仝川;李文建;熊道金
    2008, 27(08):  1269-1273 . 
    摘要 ( 1951 )   PDF (178KB) ( 1464 )  
    通过设计1年以上的长期遮光处理,对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当年生幼苗、3年生和5年生幼株的生长及5年生幼株不同遮光处理后针叶中紫杉醇和其前体(10-脱酰基巴卡丁Ⅲ)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光照是影响红豆杉幼苗和幼株生长的一个重要环境因子,当年生南方红豆杉幼苗必须在荫蔽环境下才能保证高的成活率和健康的生长态势,对于3龄红豆杉幼株,全光照下,50%左右的红豆杉幼株死亡,对于5龄南方红豆杉植株,30%遮光率下有利于其健康生长;5年生南方红豆杉幼株全光照处理下的植株针叶中紫杉醇和10-脱酰基巴卡丁Ⅲ含量高于其他光照条件下的植株。南方红豆杉幼株针叶紫杉醇和10-脱酰基巴卡丁Ⅲ的最佳积累光照条件与其最适宜的生长发育光照环境并不完全平行。
    马尾松-川灰木人工混交林种内、种间竞争强度
    孙澜;苏智先;张素兰;严贤春;邹利娟
    2008, 27(08):  1274-1278 . 
    摘要 ( 4751 )   PDF (177KB) ( 1052 )  
    将林木竞争影响空间划分为2部分:距离对象木最近的一圈竞争木所围成的面积称为内圈,主要包括地上部分对光源的竞争和地下部分对土壤资源的竞争;除内圈外,其他6 m以内的竞争木所围成的面积记为外圈,主要包括地下部分对土壤资源的竞争。在此基础上,采用Hegyi提出的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嘉陵江流域南充金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马尾松川灰木混交林中种内、种间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内圈还是外圈,马尾松种内、种间竞争强度随林木径级的增大而减小,竞争强度顺序为:内圈马尾松种内>内圈马尾松与川灰木种间>外圈马尾松种内>外圈马尾松与川灰木种间。
    浙闽五个红豆树自然保留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赵颖;何云芳;周志春;冯建国;金国庆;王邦顺
    2008, 27(08):  1279-1283 . 
    摘要 ( 1949 )   PDF (259KB) ( 970 )  
    红豆树是我国三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是家具、装饰、雕刻等上等用材。应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浙闽2省5个红豆树自然保留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分化。结果表明,红豆树遗传多样性丰富,物种水平的多态位点百分率高达91.46%,总的种群基因多样性为0.3981,显著地高于其他珍稀濒危树种。研究的5个红豆树自然保留种群虽较小,但皆维持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态百分率(PPL)、Nei基因多样性(HE)和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81.71%~89.02%、0.3498~0.3831和0.5026~0.5506。因现有红豆树种群皆是在过渡采伐后保留下来的,片断化时间较短,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小,仅有6.45%的遗传变异存在于自然保留种群间,而种群内的变异占总变异的93.55%。较大的红豆树种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应优先加强遗传保育。
    杭州湾滩涂湿地植被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动态
    吴统贵;吴明;萧江华
    2008, 27(08):  1284-1289 . 
    摘要 ( 2486 )   PDF (418KB) ( 1720 )  
    以杭州湾不同年份形成的滩涂湿地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法结合样方法进行调查取样,并通过除趋势对应分析排序研究了群落演替的动态和方向,同时采用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物种多样性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域植被群落演替序列为海三棱藨草群落→芦苇群落→柽柳+芦苇群落→旱柳+白茅群落;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均匀度逐渐降低,物种多样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野生大豆群落种群空间分布特性
    吴东丽;张金屯;王春乙;薛红喜
    2008, 27(08):  1290-1295 . 
    摘要 ( 1867 )   PDF (284KB) ( 1084 )  
    野生大豆为中国二级保护植物。本文选取北京地区野生大豆群落中的28个种群,以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例,分析了野生大豆与其他种群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野生大豆与多数种群间无显著相关性,说明野生大豆在群落中的存在是相对独立的;同野生大豆呈显著性正相关的物种,它们具有相似的生物性特性,对小生境要求相似,而同野生大豆呈显著性负相关的物种,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对小生境有不同的要求;28个种群种间关系分析表明,大多数种群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表明群落结构发育不完善,种间关系还不稳定,体现出该群落的不成熟性;秩相关系数与生态位重叠的结合分析显示,相关性越显著的种对,其生态位重叠值也越大;以秩相关系数值为基础,参考种对的生态位重叠值,将28个种群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各生态种组内的种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需求。
    次生栎林和人工松林土壤呼吸对温度敏感性的室内模拟
    向珊珊;王国兵;罗治建;阮宏华;张增信;栾以玲
    2008, 27(08):  1296-1301 . 
    摘要 ( 4564 )   PDF (306KB) ( 910 )  
    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是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不确定性的因素之一。为了解在排除其他生态因子的影响下天然阔叶林和人工针叶林土壤呼吸对温度敏感性的差异,选择了苏南丘陵次生栎林和火炬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集2种林分0~10 cm表层土壤,分别进行了5 ℃、15 ℃、25 ℃和35 ℃的室内恒温培养实验。用传统的密闭气室碱液吸收法测定它们的CO2释放量的动态变化,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 次生栎林对温度的敏感性即Q10值大于火炬松人工林;在5 ℃、15 ℃和25 ℃培养时2种林分土壤呼吸累积释放CO2量的差异不显著,并且土壤释放CO2的动态变化一致,而35 ℃时,次生栎林显著大于火炬松人工林;在25 ℃培养时,次生栎林土壤呼吸累积释放CO2量与5 ℃和15 ℃相比并没有显著增加,反而低于火炬松人工林;次生栎林的全碳、全氮、全钙、全磷含量以及碳氮比显著大于火炬松人工林。模拟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天然阔叶林可能比人工针叶林释放更多的CO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微生物量碳及其周转率的影响
    宇万太;姜子绍;周桦;马强
    2008, 27(08):  1302-1306 . 
    摘要 ( 2308 )   PDF (244KB) ( 1047 )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下辽河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潮棕壤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结果表明:裸地的微生物量碳最低;不施肥处理(CK)和NPK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较低;NPK配合猪厩肥处理(NPK+C)的微生物量碳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荒地由于返回的植物残体量很大,积累的有机物很多,所以其微生物量碳最大;其次为割草地和林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微生物量周转速率为:NPK+C>林地>荒地>割草地>CK >NPK >裸地。
    禁牧对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许中旗;李文华;许晴;闵庆文;王英舜;何旭生
    2008, 27(08):  1307-1312 . 
    摘要 ( 1904 )   PDF (320KB) ( 856 )  
    为了研究禁牧对典型草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对自由放牧和不同时间(1987、1997和2003年)禁牧的典型草原的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禁牧并未使典型草原的主要物种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但使物种的相对重要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优势种的优势更加明显;同时,禁牧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提高典型草原的物种多样性,但随着禁牧时间的延长,典型草原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都表现出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相同的禁牧或放牧条件下,水分条件较好的典型草原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可见,合理的禁牧时间与优越的水分条件有利于典型草原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典型草原物种多样性下降可能是人为干扰与干旱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兴安岭原麝夏季的生境选择
    张海龙;吴建平;刘永志;张勇
    2008, 27(08):  1313-1316 . 
    摘要 ( 1811 )   PDF (175KB) ( 929 )  
    2005年7月和2006年8月,在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机械布点法设置样线,对原麝夏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Mann-Whitey U检验表明,原麝夏季喜欢活动在乔木密度小、郁闭度低、坡度较陡且隐蔽度高的生境中;卡方检验表明,原麝夏季偏好远离人为干扰的中上坡位、接近碎石坡和水源的阴坡或半阴半阳坡的针阔混交林中;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72.28%,可较好地反映原麝生境特征,因而将原麝夏季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干扰因子、林型因子、坡度因子、水源因子、空间因子和郁闭度因子。
    圈养环境中不同来源成年雄性马麝的行为差异
    孟秀祥;Genevieve Perkins;杨奇森;冯祚建;徐宏发
    2008, 27(08):  1317-1321 . 
    摘要 ( 1689 )   PDF (336KB) ( 879 )  
    于2004年8月—2005年1月,采用焦点取样和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繁育中心的雄性马麝进行了行为取样。按照动物来源,将样本动物区分为野捕雄麝(17头)和圈养繁殖雄麝(6头),记录了静卧及站立凝视等12种行为的发生频次,并分别对其在交配季节和非交配季节的行为发生频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于圈养环境和管理模式相同,甘肃兴隆山繁育中心的野捕和圈养繁殖马麝的总体行为格局类似,但由于幼年期人工哺乳等因素对其行为发育的影响,野捕雄麝在非交配季节和交配季节的冲突行为的表达频次显著多于圈养繁殖雄麝(P<0.05),而圈养繁殖雄麝在交配季节的亲和行为极显著地多于野捕雄麝(P<0.01)。此外,雄麝在非交配季节的静卧行为发生频次极显著地多于交配季节(P<0.01),而在交配季节的站立凝视、运动和环境探究及冲突的发生频次均极显著地比非交配季节多(P<0.01)。
    金龟子绿僵菌菌株生长环境变量的优化
    杨腊英;甘露;刘丽;文明富;黄俊生
    2008, 27(08):  1322-1326 . 
    摘要 ( 1907 )   PDF (188KB) ( 888 )  
    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 anisopliae)是一种广谱的昆虫病原真菌,提高菌株的生长速率及产孢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分别对2株金龟子绿僵菌菌株MA4与MAlm1的菌丝生长及次代产孢具有影响的培养温度、培养基初始pH、装液比、光照及微量元素等环境因素进行了测定。经过优化得到2菌株最佳培养条件分别为:MA4菌株在28 ℃、pH 7、装液比为75 ml/250 ml、加入微量元素Mn全光照培养时生长最好、次代产孢量最高;MAlm1菌株在28 ℃、pH 9、装液比为75 ml/250 ml、加入微量元素Cu、黑暗培养时生长最好、次代产孢量最高。
    硇洲岛海域文昌鱼生长与繁殖特性
    冯波;卢伙胜;廖传翼;张静
    2008, 27(08):  1327-1331 . 
    摘要 ( 1698 )   PDF (310KB) ( 941 )  
    2006年3—12月对硇洲岛海域的文昌鱼及其栖息环境进行了调查,为在该地实施文昌鱼保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硇洲岛海域的文昌鱼主要集中分布以20°5535′N,110°31.5′E为中心的周边4.08 km2的狭小范围内;平均资源密度约为209 ind·m-2,最高达到1.053 ind·m-2,平均生物量为40.8 g·m-2,最高达到424 g·m-2;体长组成具明显的季节变动;3—6月为该海域文昌鱼的繁殖期;秋冬季节是文昌鱼的主要补充季节;性腺成熟度和性别比例在不同季节和生长阶段具明显的差异,春季性成熟个体占的比重最大达51%,50%性成熟体长为54 mm;在30~55 mm时,体长范围内雌雄个体的性比接近1,体长>55 mm雌性个体数量明显多于雄性;文昌鱼全年的体质量与体长关系方程为W=0.0014L32898;当体长达到60 mm后文昌鱼资源群体尾数减少系数为0.361 cm-1
    壬基酚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
    郑晓晶;张育辉
    2008, 27(08):  1332-1336 . 
    摘要 ( 4656 )   PDF (802KB) ( 1091 )  
    为评价壬基酚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的急性毒性,将26~28期的中国林蛙蝌蚪暴露于浓度为0.05~0.5 mg·L-1壬基酚(NP)的水体中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24、48、72、96 h蝌蚪的死亡几率与浓度对数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8.4087x+10.202、y=9.5104x+11.745、y=10.284x+12.498、y=10.619x+13.095;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24、0.20、0.19、0.17 mg·L-1;安全浓度(SC)为0.017 mg·L-1; 96 h的LC0为0.14 mg·L-1。证明林蛙蝌蚪的死亡几率与一定范围的NP浓度呈线性正相关。为探讨低浓度壬基酚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将26期林蛙蝌蚪分别在100、60、30、10 μg ·L-1 NP的水体中连续暴露直至完全变态,并以3、0.3 μg·L-1雌二醇(E2)作为阳性对照,分别统计林蛙蝌蚪暴露于NP和E2中20、40 d和完成变态后幼蛙的体质量、全长以及从26期到完全变态所需的时间。结果表明,NP浓度在100 μg·L-1以下,对林蛙蝌蚪不能致死。100、10 μg·L-1 NP与3 μg·L-1 E2的效应相似,均可滞后蝌蚪变态时间,降低蝌蚪变态后幼蛙的体质量。说明NP浓度在100 μg·L-1以下不直接损伤蝌蚪机体,但可以通过干扰内分泌活动影响林蛙幼体的生长发育。
    镧对鲤鱼肾和鳃抗氧化性和酯酶同工酶的影响
    张贵生
    2008, 27(08):  1337-1340 . 
    摘要 ( 1704 )   PDF (212KB) ( 870 )  
    在实验条件下采用静水换水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01、0.1、2.0和5.0 mg·L-1)的LaCl3对鲤鱼肾和鳃抗氧化性和酯酶(EST)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LaCl3实验浓度范围内,处理4个月后,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受到显著抑制,肾中SOD活性、鳃中过氧化脂质(LPO)含量及0.01、0.1、5.0 mg·L-1组肾中LPO含量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0 mg·L-1组肾中LPO含量却显著高于对照;0.01、0.1 mg·L-1组,肾和鳃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值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或P<0.01),5 mg·L-1组,肾和鳃POD活性均受到显著抑制;同工酶电泳实验结果表明:La3+能导致鲤鱼肾和鳃SOD、EST谱带亮度发生明显变化,鳃和肾EST同工酶原有的一些酶带消失,肾EST同工酶出现一些新的谱带,这种影响因La3+浓度不同而异。
    广东车八岭常绿阔叶林林下鸟群落组成和结构
    佟富春;洪永密;林雁嘉;李慧;邹发生
    2008, 27(08):  1341-1344 . 
    摘要 ( 1810 )   PDF (161KB) ( 1040 )  
    2006年11月—2007年4月,用网捕法对广东车八岭常绿阔叶林林下鸟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共张网1 781.3 h·网,捕到23种309只鸟,分属3个目10个科。林下鸟主要以雀形目为主,灰眶雀鹛(Alcippe morrisonia)和灰树鹊(Dendrocitta formosae)为优势种。从食性上看,车八岭常绿阔叶林林下鸟以食虫鸟为主,网捕到的食虫鸟共13种143只,食虫鸟占整个网捕鸟种类的56.5%、鸟数量的46.3%。车八岭常绿阔叶林中画眉科鸟类占有高的比例。
    赣南钨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与植物富集特征
    刘足根;杨国华;杨帆;刘雷;方红亚;黄精明
    2008, 27(08):  1345-1350 . 
    摘要 ( 1822 )  
    对赣州大余县境内四大国有钨矿(西华山、荡坪、漂塘、下垄)的尾砂库区土壤和植物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尾砂库区土壤受到重金属Zn、Cd、Mo、Cu、Pb与W的污染,而且Cd和Mo含量较高;在4个尾砂库区中,下垄矿区尾砂库的重金属污染比其他3个尾砂库严重。4个尾砂库区共出现了53种植物,隶属31科52属,这些植物重金属富集系数的高低顺序为Zn>Cd>Mo>Cu>Pb>W。另外,植物不同的耐性机制使它们对重金属的富集表现出不同特性,芒箕、龙葵、酸模等植物地上部富集较多重金属,可用于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乌毛蕨、梵天花和狗脊蕨等在根部富集较多重金属,可用于植物固化技术;狗尾草、鬼针草白苏富集极少重金属,可作为矿区废弃地植被重建的先锋物种。
    农药对红海榄幼苗上藤壶的防治及其生理生态效应
    何斌源;赖廷和;王瑁;邱广龙;郑海雷
    2008, 27(08):  1351-1356 . 
    摘要 ( 2169 )   PDF (412KB) ( 833 )  
    设置4种施药频度(3、7、14和28 d)和马拉硫磷4种浓度(分别为原农药浓度45%的1/200、1/400、1/600和1/800)处理,在初植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 Griff)幼苗上开展了1年防治藤壶试验。结果表明:随施药浓度和频度提高,处理组幼苗上藤壶生物量显著降低,且所有处理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红海榄茎生物量和高度对施药浓度和频度不表现规律性反应;同一浓度的28 d频度处理组幼苗的叶和根生物量及叶面积均低于其他频度处理组;在同一浓度下,施药频度越高叶数保持越多;3、7和14 d频度处理组幼苗死亡率均较低,仅0~5%,28 d频度处理组死亡率较高,为11%~22%,但对照组死亡率达39%;幼苗死亡率与藤壶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与叶生物量、叶数、根生物量及新生器官生物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01),与茎高、茎生物量、原繁殖体生物量等相关性不显著;施用农药造成红海榄幼苗叶绿素总量降低,Chl (a/b)比值上升,同时抗氧化酶系SOD和POD活性增大。建议在平均海平面高程的滩涂上造林,可采用频度14 d、浓度1/800马拉硫磷喷雾防治藤壶。
    贵州百花湖鱼体汞污染现状
    闫海鱼;冯新斌;刘霆;商立海;李仲根;李广辉
    2008, 27(08):  1357-1361 . 
    摘要 ( 1665 )   PDF (317KB) ( 1268 )  
    以西南汞污染严重的贵州百花湖为对象,选取湖中优势鱼、贝类,通过测定其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并结合水体、沉积物汞含量和相关水质参数,探讨了百花湖鱼类汞污染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百花湖鱼体总汞平均含量为28.0 ng·g-1,变化范围为42~143 ng·g-1;甲基汞的平均含量为10.9 ng·g-1,变化范围为3.0~39.3 ng·g-1。虽然百花湖遭受上游贵州有机化工厂含汞废水的严重污染,但鱼体汞含量并没有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百花湖的鱼主要是人工养殖的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鱼龄较小,且其摄取的食物汞含量低、食物链简单,不利于汞的富集;其次,其较快的生长速度对鱼体汞具有生物稀释的作用。
    施用秸秆对淹水土壤镉、铜溶出的影响
    单玉华;李昌贵;陈晨;王小治;封克
    2008, 27(08):  1362-1366 . 
    摘要 ( 1881 )   PDF (354KB) ( 1060 )  
    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溶出直接关系到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及生物有效性。以小麦、水稻秸秆为材料,在淹水培养的条件下研究了添加秸秆对污染土壤Cu、Cd溶出的影响及其与溶解有机碳(DOC)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秸秆可显著促进Cu、Cd的溶出,促进效应随秸秆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与Cd相比,Cu的溶出对添加秸秆更为敏感,麦秸处理Cu、Cd的峰值浓度平均比稻秸处理分别提高98%和31%;麦秸处理DOC的峰值浓度平均比稻秸处理提高约40%;Cu、Cd的溶出与土壤溶液中DOC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72和0.8695;DOC对Cu溶出的促进效率是对Cd溶出促进效率的4倍。
    海水中主要无机阴离子对针铁矿吸附镉的影响
    陈亮;贾永锋;张雪霞;吕洪涛;石荣
    2008, 27(08):  1367-1372 . 
    摘要 ( 4383 )   PDF (440KB) ( 1603 )  
    采用人工合成针铁矿作为吸附剂,通过序批式试验,研究了pH值以及海水中主要无机阴离子Cl-、SO42-、NO3-和HCO3-对Cd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H值升高,针铁矿对Cd的吸附量显著增加;Cl-、SO42-和NO3-在pH 8时抑制针铁矿对Cd的吸附;Cl-和SO42-在低pH值条件下促进Cd的吸附;HCO3-在pH 4~10范围内促进Cd吸附;pH 8时,SO42-与Cd加入顺序的不同对吸附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先加入Cd时,Cd的吸附量明显大于先加入SO42-和Cd-、SO42-同时加入时Cd的吸附量。
    中国啤酒生产的物质、能量消耗及环境影响分析
    李娜;胡聃;冯强
    2008, 27(08):  1373-1378 . 
    摘要 ( 1897 )   PDF (351KB) ( 1409 )  
    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分析了2000—2005年中国啤酒行业物质、能源消耗趋势及环境负荷状况,并采用生命周期分析对中国啤酒生产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5年,中国啤酒行业的物能消耗呈上升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虽然生产1 kL啤酒的污染物排放系数逐年下降,但全年总污染物排放量仍逐年上升;啤酒生产潜在的各类环境影响中以废水排放引起的富营养化最大;2000—2005年,中国啤酒行业各环境影响潜值(如富营养化、粉尘及烟尘、全球变暖、酸化、固体废弃物)均呈上升趋势,总环境影响潜值也逐年上升。推进啤酒工业生态转型,建设循环产业已势在必行。
    西藏羊卓雍湖流域气候干湿状况分析
    杜军;胡军;唐述君;罗布次仁;拉巴
    2008, 27(08):  1379-1385 . 
    摘要 ( 1603 )   PDF (936KB) ( 1038 )  
    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分析了西藏羊卓雍湖流域潜在蒸散、干湿指数的年际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影响干湿指数变化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近46年(1961—2006年)羊卓雍湖流域年潜在蒸散以13.1 mm·10 a-1的速率显著减小,各季潜在蒸散均表现为减少趋势,减幅冬季最大,夏季最小;46年来羊卓雍湖流域季和年干湿指数的变化趋势均不明显,但近26年(1981—2006年)由于降水增加明显、潜在蒸散显著减小,除冬季外其他季节和年干湿指数都呈现明显的增大趋势,以夏季增幅最大;年平均干湿指数除20世纪80年代偏小外,其他年代均偏大,特别是90年代较为明显;干湿指数增大,暖湿化的气候变化趋势明显;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明显增加,以及平均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减小是干湿指数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日照时数减少在干湿指数增加趋势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羊卓雍湖水位显现上升趋势,这可能与降水量增多和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增加有密切关系。
    综述与专论
    植物挥发性气体(VOCs)研究进展
    杨伟伟;李振基;安钰;谢清清;赵玉强;沈应柏
    2008, 27(08):  1386-1392 . 
    摘要 ( 1655 )   PDF (425KB) ( 1576 )  
    植物挥发性气体(VOCs)在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级营养关系、植物间信息传递及适应性改变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释放VOCs具特异性、系统性、时序性与节律性等特点,VOCs主要在寄主选择行为、产卵行为、求偶行为、引来昆虫天敌干涉等方面影响植食性昆虫。VOCs介导的植物间信息传递作用包括4个过程:“释放者”植物合成及释放气体、气体在空气中的运输、气体在植物表面的吸附及“接收者”植株对气体信号的感知。收集VOCs的方法主要有吸附-溶剂洗脱法和吸附-热脱附法。
    作物生育期内光合碳在地下部的分配及转化
    金剑;王光华;刘晓冰;张磊;米亮;刘俊杰;Stephen J Herbert
    2008, 27(08):  1393-1399 . 
    摘要 ( 1923 )   PDF (292KB) ( 1220 )  
    光合碳是“大气-植物-土壤”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生长期内光合碳在地下部的去向及代谢机理易被忽视,此方面的研究对于全面认识植物-土壤-微生物间的互作关系、农田土壤质量变化及全球碳循环规律却是必不可少的。本文综述了作物生育期内光合碳在地下部的动态分配、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及微生物在光合碳转化中的作用,总结了碳示踪技术;提出应加强在典型土壤类型上的光合碳研究,明确其对不同土壤有机碳组分贡献;重点开展大豆、玉米等作物光合碳在地下部动态分配研究;探讨根系分泌含碳化合物与微生物利用的关系;强调气候条件和农艺措施等综合因素对碳分配的影响。
    淡水湿地种子库的研究方法、内容与展望
    侯志勇;谢永宏;于晓英;任勃;杨刚
    2008, 27(08):  1400-1405 . 
    摘要 ( 1777 )   PDF (215KB) ( 1081 )  
    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表面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种子的总和。种子库的研究是深入探讨湿地植被结构、功能与动态等方面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对于了解植被演替动态、植被更新和受损湿地植被重建与恢复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淡水湿地种子库研究现状,对湿地种子库的形成、研究方法以及湿地种子库时空格局、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水文变化对湿地种子库的影响、湿地种子库在湿地恢复中的应用等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同时对湿地种子库的时间动态、种子库的分类、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湿地恢复重建及湿地景观营造等研究进行了展望。
    COI序列: 影响动物分类学与生态学的DNA barcode
    关申民;高邦权
    2008, 27(08):  1406-1412 . 
    摘要 ( 3221 )   PDF (250KB) ( 2110 )  
    DNA barcode是一段特殊的、可用于物种鉴定的DNA序列。目前在动物中最常用的DNA barcode是细胞色素C氧化酶1号基因(COI)的部分序列。随着标准数据库的建立,基于COI基因的DNA barcode在动物分类学和生态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采用COI基因作为DNA barcode所隐含的涉及线粒体的进化历史、遗传特性和物种成种时间的默认前提,并非完全成立,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本文阐述了基于COI基因的DNA barcode对分类学和生态学的影响,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研究方向。
    发光细菌法测定环境中金属毒性的研究进展
    韦东普;马义兵;陈世宝;孙建光
    2008, 27(08):  1413-1421 . 
    摘要 ( 1655 )  
    在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和监测中,发光细菌法是一种具有快速、灵敏和廉价等优点的直接生物测试方法。本文简要回顾了发光细菌法的测定原理及其在水环境中的应用;总结了发光细菌法测定水环境中金属毒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如pH、有机无机配体和交互作用);重点评述了发光细菌法在土壤样品金属毒性测定方面的应用、不同提取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土壤金属毒性与形态之间的关系;提出今后应加强土壤中金属对发光细菌的毒害机理、土壤环境中发光细菌法标准化以及发光细菌法与其他测试方法的关系等研究。快速、廉价、标准化发光细菌法的建立对土壤环境中金属风险评价和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景观可视化及其应用
    常禹;胡远满;布仁仓;孟志涛;杜强根;赵家明
    2008, 27(08):  1422-1429 . 
    摘要 ( 1715 )   PDF (259KB) ( 1105 )  
    介绍了景观可视化的概念,回顾了景观可视化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了景观要素,包括地形、植被、水、人工构件(建筑物、基础设施等)、动物(包括人)、大气和光的可视化表达方法,阐述了景观可视化在景观规划、景观变化、气候变化、城市景观、景观视觉影响评价和森林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提出了景观可视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简报
    芜湖市及附近地区三种鹭鸟巢址特征
    李永民;聂传朋;刘生杰;吴孝兵
    2008, 27(08):  1430-1433 . 
    摘要 ( 1837 )   PDF (143KB) ( 937 )  
    2005年,对芜湖市及附近地区4个营巢地的3种主要营巢鹭鸟——白鹭(Egretta garzetta)、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和池鹭(Ardeola bacchus)的巢址特征进行了抽样调查,选取了11个巢址变量,即营巢树种、巢高、巢树高、巢上方郁闭度、巢周围1 m半径内植被郁闭度、巢树胸径、巢离树干距离、巢下最大支撑枝直径、巢离巢区边缘的距离、坡位、巢位海拔,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3种鹭鸟的巢址特征。结果表明,巢位因子、巢树因子、保护因子、坡位因子等4个主成分描述了3种鹭鸟的巢址特征,其贡献率分别为25.51%、24.42%、13.19%和12.32%。影响鹭鸟巢址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微栖息地适合度和巢捕食压力。
    甘蔗镰孢霉与工业用酶制剂对三七茎叶有效成分转化作用的比较
    韩颖;胡筱敏;姜彬慧;赵余庆
    2008, 27(08):  1434-1437 . 
    摘要 ( 2058 )   PDF (259KB) ( 1018 )  
    采用生物技术对三七的种植废弃物——三七茎叶中的抗肿瘤成分人参皂苷化合物K(C-K)进行转化。比较β葡聚糖苷酶、纤维素酶和甘蔗镰孢霉(Fusarium sacchari)对三七茎叶废弃物中总皂苷的转化作用,以C-K为检测目标,优选转化活性强、C-K生成量高的转化方法。结果表明,三七茎叶经甘蔗镰孢霉转化后,C-K的产量是原皂苷中含量的215倍,是经β-葡聚糖苷酶转化的2.3倍、纤维素酶转化的3倍。
    技术与方法
    基于投影寻踪理论的稻飞虱发生程度预测模型
    娄伟平;陈先清;吴利红;冯忠民;张寒
    2008, 27(08):  1438-1443 . 
    摘要 ( 1517 )   PDF (215KB) ( 979 )  
    稻飞虱发生程度与相关气候因子的数据大多具有高维非正态、非线性特征,采用统计预测法会出现预测效果的不稳定,采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需要较多的训练样本。投影寻踪模型把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子空间上,对数据结构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线性、非正态问题。本文建立了浙江省新昌县单季晚稻稻飞虱主害代发生程度的投影寻踪预测模型,并与BP神经网络模型、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投影寻踪模型优于BP神经网络模型、线性回归模型;投影寻踪模型的历史符合率和预测准确率均为100%;BP神经网络模型历史符合率达到100%,但预测偏差较大;线性回归模型历史符合率和预测偏差均较大。可见,投影寻踪模型在稻飞虱发生程度的预测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在退化梭梭群落分析中的应用
    常兆丰;韩福贵;仲生年;李发明;何芳兰;张应昌;柴成武
    2008, 27(08):  1444-1449 . 
    摘要 ( 1751 )   PDF (200KB) ( 858 )  
    健康序列评价指标的确定是健康序列分析的关键。本文运用模糊判别方法对民勤沙区梭梭群落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判别分析,建立的退化植物群落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植物的状态指标、病态指标、多样性指标和自然更新能力指标等4个方面,分析结果较好地反映了不同群落的健康状况,且反映了优势种植物和伴生植物与群落健康序列的关系。一般来说,对于多个研究对象的健康状况进行比较排序要比只对一个研究对象的健康状况做出评价容易得多。对于荒漠植物群落应该分别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一级判别和二级判别,对二级判别则必须进行灵敏度分析。
    北京北环水系生态修复方案优选
    曾勇;赵彦伟;杨志峰;刘静玲
    2008, 27(08):  1450-1454 . 
    摘要 ( 1701 )   PDF (664KB) ( 1051 )  
    开展北京市北环水系生态修复对遏制生态退化、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考虑研究区生态流量、水质和水生态保护目标,设定了维持现状(S0)、污染治理(S1)、低强度综合修复(S2)、中强度综合修复(S3)与高强度综合修复(S4)共5个生态修复方案。依据模拟结果,运用TOPSIS方法进行优选,结果表明,S2、S3和S4 3个方案对理想点贴近度分别可达0.73、0.81和0.93,水量、水质、水生态均满足规划目标值要求;依据现实可行性,分别推荐S2、S3和S4为近期、中期与远期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