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9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10-07-08
    研究报告
    毛竹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候小金,谢锦忠,格日勒图,杨前宇
    2010, 29(07):  1263-1269. 
    摘要 ( 2042 )   PDF (782KB) ( 850 )  
    运用Dynamax液流测量系统监测浙江庙山坞自然保护区毛竹液流的日变化,采用型号为EQ-15的土壤水势仪监测0~100 cm土层的土壤水势,利用自动气象站同步监测太阳总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结果表明:晴朗天气条件下毛竹液流的日变化过程呈现单峰曲线,具有显著的昼夜变化规律,且变幅大;阴雨天气时液流日变化过程呈双峰或多峰曲线,而且日均液流速率和日液流量均低于晴朗天气,变化较平缓;不同径阶毛竹液流速率波动规律相同,但径级较大毛竹的日均液流速率和液流量较大一些。当0~100 cm土层土壤水势在-13~-10 kPa时,毛竹液流速率与土壤水势相关性不显著,但当土壤水势低于-200 kPa左右时,液流速率和土壤水势呈正相关,土壤水分含量成为限制液流速率的主要因子之一;相关性分析表明,边材液流速率与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总辐射、水蒸气压亏缺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太阳辐射、气温、空气湿度、风速等环境因子作自变量,以液流速率作因变量,经过逐步回归,建立了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多元线性模型。
    两种林龄文冠果叶N、P、K的季节变化及再吸收特征
    刘 波,王力华,阴黎明,毛沂新
    2010, 29(07):  1270-1276. 
    摘要 ( 2021 )   PDF (579KB) ( 805 )  
    以科尔沁沙地西南缘乌丹地区文冠果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8年生和50年生文冠果叶片N、P、K含量的季节变化和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2种林龄文冠果年生长周期内N、P、K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5—6月和8—10月下降幅度较大,6—8月含量变化不大;8年生文冠果叶片凋落前后的N、P、K含量(衰落叶中N除外)均极显著>50年生文冠果(P<0.01)。8年生文冠果叶片养分再吸收效率表现为:N(50%)>P(32%)>K(30%),但50年生的则表现为K(63%)>P(62%)>N(48%);二者N再吸收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50年生文冠果叶片P、K再吸收效率极显著高于8年生文冠果(P<0.01)。50年生文冠果叶片再吸收效率高,反映其较高的养分保存能力和养分利用效率,能更好地适应贫瘠养分生境。
    长江河口九段沙下沙湿地植物N、P、K的分布特征与季节动态
    杨永兴,刘长娥,杨 杨,李 珂
    2010, 29(07):  1277-1288. 
    摘要 ( 1873 )   PDF (824KB) ( 840 )  
    2005年4—12月逐月对长江河口九段沙下沙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湿地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与样品采集,通过对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3种植物样品中N、P、K元素含量分析与生物量测定,揭示了下沙主要类型湿地的植物N、P、K元素的含量、分布、贮量与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湿地植物N、P、K元素含量、分布、贮量与动态特征均各具特点。不同植物以及同一植物不同构件营养元素含量与分布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营养元素在不同植物与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含量排序的差异明显。N、P、K贮量分布特征因湿地植物种类、构件以及生物量不同而异。植物中营养元素含量与贮量的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其原因在于,与营养元素含量相比,生物量是制约植物营养元素贮量的主要因子。下沙湿地3种湿地植物及其构件的营养元素含量与贮量一般都低于上沙湿地。3种湿地植物营养元素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一般生长初期营养元素含量高,生长停滞期含量低。3种湿地植物N、P、K含量的动态特征存在差异,总趋势为N、P、K含量随生长过程的进行而下降,相对下降速度排序为:K>N>P。受局地环境条件影响,上沙与下沙湿地的植物N、P、K元素的含量、分布、贮量与动态变化特征存在差异。
    无瓣海桑幼苗对不同遮光度的生理生态响应
    刁俊明,曾宪录,陈桂珠
    2010, 29(07):  1289-1294. 
    摘要 ( 1606 )   PDF (587KB) ( 753 )  
    依据实地测定人工无瓣海桑红树林不同环境下的光照强度,研究了无瓣海桑幼苗在不同遮光度环境中的生理生态响应。结果表明,随着遮光度的增大,无瓣海桑的种子萌发、幼苗的生理生态指标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在80%和40%全光照下,幼苗的茎高、基径、节数和叶片数下降。当光强为全光照的20%即遮光过度时,幼苗就表现出生长严重受阻的响应。弱光环境下无瓣海桑种子的发芽率很低,无瓣海桑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可溶性总糖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等生理参数均呈下降趋势,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试验表明,弱光条件是造成无瓣海桑幼苗生理指标水平低下和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并对无瓣海桑的天然更新与自然扩散和人工造林技术进行了讨论。
    种群密度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沈海超,朱 敏,诸葛晓龙,金园庭,刘祥超
    2010, 29(07):  1295-1300. 
    摘要 ( 1749 )   PDF (591KB) ( 710 )  
    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可以通过风传播扩散,其地下根茎可以进行无性克隆,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为探讨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及繁殖规律,2006—2008年在杭州下沙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内对自然生长状态下不同密度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定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90~120株·m-2的高密度状况下,植株平均株高高于其他密度,最大的差距为57.6 cm;60~80株·m-2的中密度下,茎粗最大,达到10.3 mm,比低密度条件下平均值粗2 mm;中密度条件下加拿大一枝黄花叶片的增长数最多,平均日增长量最多达3.4片;高密度时加拿大一枝黄花最早开花,分别比中密度、低密度条件下提前约8和3 d;高密度条件下种子扩散的时间最早,分别比中密度、低密度条件下提前约7和2 d;中密度条件下平均每株产生种子数量最多,平均种子量达到77896颗·株-1,且种子的发芽率最高。本研究明确了自然生长状况下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营养及繁殖生长特性,可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灌溉与施氮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田涛,师尚礼,张恩和,王 琦,刘青林,刘朝巍,尹 辉
    2010, 29(07):  1301-1306. 
    摘要 ( 1885 )   PDF (525KB) ( 811 )  
    在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石羊河流域设计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量[常规灌溉(330 mm)、节水20%灌溉(264 mm)和节水40%灌溉(198 mm)]和施氮量(0、40、80和120 kg N·hm-2)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株高、干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与施氮对紫花苜蓿植株高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效果不明显;各茬紫花苜蓿干草产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不同灌溉之间的干草产量相差显著,节水40%灌溉、节水20%灌溉和常规灌溉的全生育期(3茬)平均干草产量分别为7232、7603和7796 kg·hm-2;节水40%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15.56 kg·hm-2·mm-1)显著高于节水20%灌溉(13.86 kg·hm-2·mm-1),节水20%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灌溉(12.60 kg·hm-2·mm-1),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增加而显著降低;当施氮量达到40 kg N·hm-2时,紫花苜蓿干草产量(8223 kg·hm-2)和水分利用效率(15.18 kg·hm-2·mm-1)达到最大值,总干草产量比0、80和120 kg N·hm-2施氮处理分别提高15%、16%和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4%、14%和8%。在河西绿洲灌区石羊河流域第一年种植紫花苜蓿,从经济、生态和环境方面考虑,节水40%灌溉和施氮40 kg N·hm-2处理是较高干草产量和高水分利用效率取得一致的处理,应大面积推广。
    补充灌溉及氮磷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张益望,刘文兆,王 俊
    2010, 29(07):  1307-1313. 
    摘要 ( 1717 )   PDF (586KB) ( 664 )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对黄土塬区补充灌溉及不同氮磷配施条件下麦田土壤水分利用、氮素吸收及作物产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年份补充灌溉及氮磷配施分别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0~24.6%和134.1%~240.2%,方差分析表明,施氮是籽粒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补充灌溉及施磷作用不显著;补充灌溉及不同施氮水平均显著增加冬小麦耗水量,补充灌溉能在一定程度减少冬小麦对土壤储水的利用,而氮磷配施显著增加土壤储水的消耗;补充灌溉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较雨养处理降低0.2~2.3 kg·mm-1·hm-2,但差异不显著,氮磷配施WUE较对照提高4.0~7.2 kg·mm-1·hm-2,达显著水平;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受施氮水平影响显著,低氮和高氮处理氮素积累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6.9~33.4 kg·hm-2和60.9~66 kg·hm-2;补充灌溉能够促进地上部氮素吸收。本试验表明,补充灌溉与高氮高磷组合处理可获得高产及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在底墒充足的平水年,影响研究区域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氮素吸收等的主要因素是施氮水平。
    铀尾矿库区的植物组成与多样性
    吴彦琼,胡劲松,胡 南,刘 俊,殷 杰,丁德馨,李广锐
    2010, 29(07):  1314-1318. 
    摘要 ( 1550 )   PDF (470KB) ( 765 )  
    对华中南某铀尾矿库区的植物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各样地环境辐射状况。结果显示,库区有高等植物79种,隶属32科67属。不同环境辐射强度生境上植物重要值(IV)差别较大:轻度(LR)、中度(MR)辐射强度生境的群落物种重要值相对分散,乔灌草3层均出现多个优势植物;而重度(HR)辐射强度群落的优势植物集中于极少数种上。结合物种重要值、群落相似性系数(C)及聚类分析可把库区植物群落分为4类:1)轻度辐射(LR)的樟树+构树—红继木+牡荆—博落回+商陆群落;2)中度辐射(MR)的苦楝+构树—牡荆+白背桐—博落回+五节芒群落;3)白背桐—芦苇+白茅灌丛和4)盐肤木—狗尾草+白茅+圆果雀稗灌丛,分布于重度辐射(HR)。各样地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H)为0.463~1.734,表现为轻度>中度>重度;Margalef丰富度(DMA)为33.962~49.024,Pielou均匀度指数(Jsw)为0.463~0.986。文中还分析库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低纬高原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对烟草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
    强继业,钟 楚,陈宗瑜,王绍华,李正风,简少芬,颜 侃
    2010, 29(07):  1319-1325. 
    摘要 ( 1836 )   PDF (572KB) ( 680 )  
    以取自低纬高原云南玉溪烟区不同地域稻田(峨山,E)、麦田(北城1,B1;北城2,B2)、山坡旱地(新平,X)和菜地(通海四街,T1;通海桑园,T2)的6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盆栽种植烟草品种K326,研究了在相同气候背景和水肥管理条件下,不同土壤对K326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K326在山坡旱地土、稻田土和麦田土上生长较菜地土上好(北城1除外),且新平烟叶净光合速率(Pn)较高,新平和峨山烟叶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较大,而气孔限制值(Ls)、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内在水分利用效率(IWUE)较小。分析表明,麦田和菜地土壤上生长的K326其Pn主要受气孔因素的影响,而稻田土壤K326的Pn主要受羧化能力低、光合色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低等非气孔因素的影响。峨山和新平K326的气孔调节能力较差,其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使Gs增大,Tr上升,从而导致WUE下降。各土壤处理烟叶的鲜重含水量和自然水分饱和亏没有显著差异,菜地土烟叶单位面积含水量显著低于稻田土,与其比叶重(SLM)有一定联系。结果说明了土壤对烟草的影响较为复杂,既与土壤本身的特性有关,又与不同土壤条件下植物本身的生理特性有关。
    不同生产力水平苹果园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
    张 义,谢永生,江青龙
    2010, 29(07):  1326-1332. 
    摘要 ( 1856 )   PDF (1009KB) ( 512 )  
    为掌握不同生产力水平果园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利用经典统计学及地统计学的原理对黄土高原不同生产力水平果园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在垂直方向上以果树根系主要分布区为中心向上下两向递增,在水平方向,随着距树干距离的增大而增加;土壤水分稳定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及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而提高。不同生产力水平果园间,土壤水分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随着果树生产力水平的降低,其对土壤水分的消耗逐渐减少、水分稳定性提高、因空间自相关部分引起的异质性增大,而随机部分引起的空间异质性程度减小。综上可知,进行果树生产力调控能够减少农业生产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冻融交替对科尔沁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的影响
    王 琼,范志平,王满贵,张新厚,孙学凯,曾德慧
    2010, 29(07):  1333-1339. 
    摘要 ( 1844 )   PDF (638KB) ( 843 )  
    在中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冻融作用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性状,进而影响土壤呼吸过程。研究冻融作用下土壤呼吸的变化,对准确估算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以科尔沁沙地沙质草地、樟子松疏林草地和农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冻融实验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冻融循环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呼吸有显著影响,在未发生冻融作用时沙质草地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大于樟子松疏林草地和农田(P<0.05),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呼吸平均速率分别为0.339、0.258和0.234 μmol CO2·m-2·s-1;不同冻融循环对沙质草地和樟子松疏林草地土壤呼吸影响显著(P<0.05)。其中,一次冻融循环条件下沙质草地、樟子松疏林草地和农田土壤呼吸平均速率分别为0.276、0.243和0.233 μmol CO2·m-2·s-1,多次冻融循环条件下分别为0.314、0.274和0.259 μmol CO2·m-2·s-1;沙质草地、樟子松疏林草地和农田的Q10值分别为116.0、26.2和16.4,表明冬季低温条件下土地利用方式强烈影响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
    柠檬酸和草酸对Pb胁迫下马蔺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鸿燕,佟海英,黄苏珍,原海燕
    2010, 29(07):  1340-1346. 
    摘要 ( 1587 )   PDF (780KB) ( 614 )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外源柠檬酸(0.5、5 mmol·L-1)和草酸(0.5、5 mmol·L-1)对不同浓度Pb(0、100、500 mg·L-1)胁迫下马蔺(Iris lactea var. chinensis)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独Pb胁迫相比,加入5 mmol·L-1的柠檬酸显著促进了马蔺株高的生长;草酸的加入缓解了500 mg·L-1 Pb胁迫对马蔺根生长的影响;加入0.5 mmol·L-1的草酸缓解了500 mg·L-1 Pb胁迫对马蔺地上部生长的影响,并显著增加了100和500 mg·L-1 Pb胁迫下马蔺的地下部干质量;0.5 mmol·L-1的柠檬酸能显著增加100 mg·L-1 Pb胁迫下马蔺叶片SOD酶活性;0.5和5 mmol·L-1柠檬酸和0.5 mmol·L-1草酸均能显著增加100 mg·L-1 Pb胁迫下马蔺体内POD酶活性;5 mmol·L-1的柠檬酸和0.5 mmol·L-1的草酸均缓解了500 mg·L-1 Pb胁迫对马蔺光合色素的影响;0.5和5 mmol·L-1的柠檬酸和0.5 mmol·L-1的草酸均能缓解由100和500 mg·L-1Pb胁迫引起马蔺叶片细胞膜的损伤。
    节杆菌PJ3降解咔唑和联苯
    杨美英,蒋春玲,李文明,曲振环,王乾钦
    2010, 29(07):  1347-1352. 
    摘要 ( 1184 )   PDF (598KB) ( 660 )  
    菌株PJ3经16S rDNA鉴定为节杆菌(Arthrobacter sp.),同源树表明,该菌株与已报道咔唑降解菌株IC177同源关系最近,其次是联苯降解菌株K37和R04。为了明确PJ3菌株对咔唑和联苯的降解能力,在PJ3生长的最适pH值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该菌株在不同浓度咔唑和联苯的矿物培养基中的生长速率以及对咔唑和联苯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在pH为7、8、9时,PJ3菌株的生长速率一致,而且高于其他pH值的生长速率。在pH为7、咔唑浓度为0.1 mg·ml-1的CNFMM培养基中,PJ3菌株生长速度较快,而且15 d咔唑的降解率可达到73%。在pH为7、联苯浓度为0.5 mg·ml-1的MSB培养基中PJ3菌株生长最好。在0.1和0.5 mg·ml-1联苯浓度下,15 d对联苯的降解率可达80%~85%。综合评价,PJ3菌株降解咔唑比较适宜的浓度范围应该为0.1~0.2 mg·ml-1,降解联苯较适宜的浓度范围为0.1~0.5 mg·ml-1
    黄顶菊入侵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张天瑞,皇甫超河,白小明,杨殿林,李 刚,赖 欣,赵建宁
    2010, 29(07):  1353-1358. 
    摘要 ( 1795 )   PDF (459KB) ( 1023 )  
    比较了外来植物黄顶菊不同入侵程度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探讨了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生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与裸土和本地植物土壤相比,黄顶菊入侵显著提高了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而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有所下降,且随着入侵程度增强趋势更为明显。重度入侵土壤有机质较本地植物土壤提高5.7%,全氮提高23.4%;而重度入侵土壤全磷含量只有本地植物的85%,土壤速效磷含量则下降了50%。黄顶菊重度入侵土壤和轻度入侵土壤脲酶含量分别为0.04和0.03 mg·g-1·24 h-1,均显著高于裸土和本地植物土壤,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规律与之类似,而多酚氧化酶无明显的变化。黄顶菊入侵可以改变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创造对自身生长有利的土壤环境,并借此增强其竞争能力,实现种群的进一步扩张。
    铅暴露与排放对中华鲟幼鱼血液中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及肌酸激酶活力的影响
    章龙珍,冯 琳,侯俊利,庄 平,冯广朋,黄晓荣
    2010, 29(07):  1359-1364. 
    摘要 ( 1711 )   PDF (566KB) ( 700 )  
    采用水溶液静态置换法,从中华鲟受精卵发育至96 h开始,进行了16周的Pb暴露试验和6周的Pb排放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Pb2+水溶液(0、0.2、0.8和1.6 mg·L-1)对中华鲟幼鱼血液中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活力的影响。Pb暴露后结果显示:幼鱼血液中的ALP活力总体表现为随Pb暴露剂量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其中1.6 mg·L-1组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幼鱼血液中的LDH和CK活力均表现为随Pb暴露剂量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其中LDH活力只在1.6 mg·L-1组显著升高(P<0.05);而CK对Pb浓度则比较敏感,0.8 mg·L-1组达到对照组的8倍(P<0.01),1.6 mg·L-1组则高达对照组的20倍(P<0.01)。Pb排放后结果显示:幼鱼血液中的ALP活力总体仍表现为随Pb暴露剂量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但各暴露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幼鱼血液中LDH活力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积累和排放对比显示,血液中的ALP活力在0.8和1.6 mg·L-1组有所回升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LDH活力在1.6 mg·L-1组极显著降低(P<0.01),表现出明显恢复。初步认为:经1.6 mg·L-1Pb2+暴露后的中华鲟幼鱼会发生代谢异常;血液CK变化较ALP和LDH更为明显,是Pb污染的敏感指标。
    淀山湖基于初级生产力的鲢鳙富营养化控制
    卢子园,王丽卿,季高华,戴小杰,许 莉,范志锋,徐后涛
    2010, 29(07):  1365-1370. 
    摘要 ( 1401 )   PDF (582KB) ( 849 )  
    于2008年10月—2009年9月,采用黑白瓶测溶氧法对淀山湖湖南区和围隔区初级生产力进行逐月测定,依据测定的湖南区初级生产力估算鲢、鳙渔产潜力及合理放养量,讨论温度、透明度、营养盐、叶绿素a等理化因子与初级生产力的相关性,分析鲢、鳙放养对淀山湖水体营养物质的定量去除效果。结果表明:1) 湖南区平均水柱日毛产量(PG)为4.02 g O2·m-2,8月最高、1月最低,净产量(PN)为1.99 g O2·m-2,年PN/PG=52%;2) 0~0.5 m水层对水柱初级生产力贡献最大,湖南区占32.3%、围隔区占32.2%;3)初级生产力与透明度、水温呈明显正相关,与其他理化因子相关性不明显;4)淀山湖浮游植物年生产量为28.18×10.4 t,按鲢鳙3∶1比例放养,鲢渔产潜力为1621.58 t,鳙为1216.18 t,鲢合理放养量为16.94 t·km-2,鳙合理放养量为6.35 t·km-2;5)以淀山湖每年渔产2837.76 t计算,可以固定氮、磷分别为85.50 t、7.63 t,由此可使淀山湖水体中氮、磷含量分别降低0.67和0.06 mg·L-1
    养殖密度对银鲳幼鱼生长及组织生化指标的影响
    彭士明,施兆鸿,孙 鹏,尹 飞,王建钢
    2010, 29(07):  1371-1376. 
    摘要 ( 1427 )   PDF (503KB) ( 746 )  
    养殖密度是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因子之一,可直接影响到养殖成活率、生长性能、游动行为、健康状况、水质、摄食情况以及养殖产量。较高的养殖密度导致水质恶化、过度拥挤以及不利的群体效应等,从而会引起一系列的应激反应,最终影响到养殖效果。银鲳作为一种新兴的养殖品种,目前国内尚未见有关其养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养殖密度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5.33±0.07)g生长、组织中糖元与乳酸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本试验共设4组放养密度,分别为5、10、15、25尾·m-3,依次编为D1组、D2组、D3组、D4组,试验周期为60 d。结果显示,在低于15尾·m-3(D3组)的密度范围内,银鲳的生长与养殖密度呈正相关,但在D4组,银鲳的生长率相对于D3组明显降低;各处理组间肝体指数与成活率并无显著性差异;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肌肉与肝脏中糖元含量明显降低,但肌肉乳酸含量并未有显著性变化;在D1至D3组密度范围内,养殖密度对肌肉与肝脏中SOD与CAT活性均未有显著性影响,但D4组的SOD活性均显著低于D2和D3组,且D4组肝脏CAT活性显著性低于D3组;然而,养殖度对肌肉CAT活性以及组织中GSH-PX活性并未造成显著的影响。在试验周期内,本试验所设的养殖密度范围对银鲳并未产生明显的不良胁迫反应。
    长江上游长鳍吻鮈的种群特征及其物种保护
    辛建峰,杨宇峰,段中华,刘焕章
    2010, 29(07):  1377-1381. 
    摘要 ( 1217 )   PDF (604KB) ( 790 )  
    根据2005—2007年对长江上游攀枝花、宜宾、合江、木洞、万州江段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运用体长频率分析法(FiSAT Ⅱ件)对长鳍吻鮈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长鳍吻鮈的体质量与体长的关系式为W=8×10-6L3.1577;用Shepher技术拟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为L=530.5 mm,K=0.21 a-1t0=-0.5 a;根据Pauly经验公式得出自然死亡系数M=0.24,以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总死亡系数Z=2.67,捕捞死亡系数F=2.43;种群补充模式表明,长鳍吻鮈每年5—9月为主要补充期,开发率E=91.2%,长鳍吻鮈处于资源过度利用状态。
    不同菊花品种抗蚜虫性鉴定
    何俊平,陈发棣,陈素梅,房伟民
    2010, 29(07):  1382-1386. 
    摘要 ( 1730 )   PDF (713KB) ( 595 )  
    为发掘抗蚜虫种质,对32份切花菊进行了人工蚜虫接种,统计了蚜虫接种后不同品种上虫口数量和蚜量比值。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蚜虫的抗性表现出明显差异,蚜虫接种21 d时各品种上虫口数量差异甚大,为0~267头不等;根据蚜量比值可将菊花抗蚜虫性分为5级,分别为:高抗,0~0,25;中抗,0,26~0,50;抗,0,51~0,75;低抗,0,76~1.25;不抗,>1.25。32份切花菊中,有14个菊花品种为不抗品种;4个品种为低抗品种;3个品种为抗虫品种;1个品种为中抗品种;10个品种为高抗品种。
    温度对党参害虫烟草甲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
    李 灿,李子忠
    2010, 29(07):  1387-1392. 
    摘要 ( 1596 )   PDF (548KB) ( 615 )  
    以中药材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为寄主食料,在人工气候箱内,研究了温度对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卵、幼虫和蛹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计算了烟草甲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通过Logistic模型及“王-兰-丁”模型对温度与烟草甲各虫态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优化拟合温度与烟草卵和幼虫发育关系的Logistic方程6个,温度与烟草甲幼虫发育关的“王-兰-丁”方程5个。结果表明,烟草甲卵、幼虫、蛹及卵-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6.51 ℃、11.07 ℃、11.78 ℃和12.20 ℃,其卵、幼虫、蛹及卵-蛹期的发育有效积温分别为89.59、669.53、137.12和912.72日度;温度的升高有利于烟草甲的各虫态的生长和发育;“王-兰-丁”模型拟合对研究较宽温度幅度的昆虫发育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拟合效果优于Logistic模型。本研究结果可为危害储藏期中药材的烟草甲种群数量控制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甘肃南部蓝马鸡的巢址选择
    吴逸群,刘迺发
    2010, 29(07):  1393-1397. 
    摘要 ( 1226 )   PDF (402KB) ( 844 )  
    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是我国特有的雉类,仅分布在青海东部、东北部,甘肃西北部及南部,四川西北部以及宁夏部。2007和2008年在甘肃南部林区对蓝马鸡巢址进行了研究。在发现的12个蓝马鸡巢中,4巢(33.3%)在乔木下,4巢(33.3%)在岩石上或者岩洞内,2巢(16.7%)在枯枝下,2巢(16.7%)在灌丛下。U检验和T检验表明,坡位、坡度、灌木高度、灌木数量、灌木盖度、0.5 m植被盖度、1.0 m植被盖度、2.0 m植被盖度、干扰度等9个生态因子在巢址(n=12)与对照样方(n=24)中存在显著差异。对13个变量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结果显示,高坡位、高林下植被盖度及低干扰度是蓝马鸡巢址优先选择的生态因子。
    基于生态水权分配的太子河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计算
    冯夏清,章光新,尹雄锐
    2010, 29(07):  1398-1402. 
    摘要 ( 1374 )   PDF (503KB) ( 702 )  
    生态水权是流域初始水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生态需水量计算是流域生态水权分配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在对太子河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月保证率法和鱼类生境法对太子河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进行了估算,并选用Tennant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种方法计算结果是合理的;根据水资源与用水现状权衡,确定出各河段最小、适宜和理想等级的生态需水量;通过河段各等级生态需水量计算结果与现状流量比较,发现各水文站现状流量基本可以满足河流最小生态需水量的要求,而适宜或理想等级的生态需水量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在河道内预留这部分水量来保证生态水权。
    利用氮同位素技术探讨天津地表水氮污染
    岳甫均,李 军,刘小龙,朱兆洲
    2010, 29(07):  1403-1408. 
    摘要 ( 1517 )   PDF (924KB) ( 924 )  
    地表水的氮污染状况与水质、区域景观等密切相连。本文分析了天津地表水的三氮(NO-3-N、NH+4-N、NO-2-N)组成,以及部分水样NO-3-N和NH+4-N的N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NO-3-N的含量为0.01~16.51 mg·L-1,均值为2.25 mg·L-1,部分样品NO-3的含量超过50 mg·L-1(以NO-3-N计为11.29 mg·L-1);NH+4-N的含量为0~10.60 mg·L-1,均值为1.15 mg·L-1 ,有1/4水样超过1.5 mg·L-1;另外,在所有样品中有1/12水样有较高的NO-2-N。NO-3-N为大部分水样无机氮的主要形态,污水等部分水样以NH+4-N为主要形态。NO-3-N同位素值的变化范围为-5.5‰~+28.6‰,均值为+9.0‰(n=49),中值为+8.5‰;NH+4-N同位素值的变化范围为-8.8‰~+34.3‰,均值+11.6‰(n=11),中值为+13.6‰。水化学和同位素结果分析表明,该区地表水的氮主要来源为生活污水,而且氮形态转化受硝化作用、挥发作用以及可能的反硝化作用影响明显。
    城市景观多功能区湿地水质分异及其人类影响
    胡俊纳,刘红玉,郝敬锋
    2010, 29(07):  1409-1413. 
    摘要 ( 1575 )   PDF (775KB) ( 548 )  
    以南京市仙林大学城为案例,在对该区景观功能区划分基础上,对各景观功能区典型湿地进行了1年的水质监测,揭示了不同景观功能区湿地水质季节变化特征,并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不同景观功能区湿地水质进行综合评估,进一步分析了各景观功能区湿地水质与人类影响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湿地水质季节波动性明显,春夏季节水质较差,在Ⅲ类水以下,秋冬季节在Ⅲ类水以上。在各污染因子中,全磷污染负荷最大,平均值为0.11 mg·L-1。2)不同景观功能区湿地水质空间差异明显,其优劣排序为:高校景观区>农业景观区>休闲景观区>商业景观区。3)湿地水质和人类影响强度的负相关关系明显(R2=0.938)。
    福建旅游型海岛景观格局变化--以妈祖圣地湄洲岛为例
    林明太,孙 虎,郭 斌
    2010, 29(07):  1414-1419. 
    摘要 ( 1542 )   PDF (1468KB) ( 862 )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1993和2005年遥感资料,选取景观斑块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分维数、破碎度等反映景观空间格局的指数,对福建省旅游型海岛典型代表湄洲岛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3—2005年,湄洲岛总的景观斑块数明显增加;景观多样性指数虽略有减少,但整体较高;景观破碎化指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在各景观类型中,建设用地、林地、沙滩及裸岩3种与旅游业紧密相关的景观类型面积增加,破碎化程度提高,受人类干预的强度在加大;耕地、荒草地、坑塘水体、海滩景观斑块类型的面积减少、破碎化程度降低,受人类干预的强度在缩小。
    疏勒河上游山区不同海拔梯度的景观格局变化
    谢 霞,杨国靖,王增如,王 杰
    2010, 29(07):  1420-1426. 
    摘要 ( 1332 )   PDF (689KB) ( 706 )  
    基于1986年7月的Landsat TM和2001年7月的Landsat ETM遥感影像及1∶50000 DEM数据,利用ArcView GIS 3.3和Fragstats 3.3软件对祁连山西端疏勒河上游山区不同海拔高程带的景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整体景观上,疏勒河上游山区以草地为基质,灌丛与其他景观类型作为斑块镶嵌其中,结构组成单一,形状规则,斑块分布集中;在景观要素水平上,低覆盖度草地所占面积最大,其次是裸岩石砾地,所有植被约占52%,高覆盖度草地仅占5%,居民点少且分散;15年里,草地退化严重,灌丛、高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和沼泽地面积减少,裸地、河滩地、中覆盖度草地和农田面积增加;草地在3800~4000 m的海拔高程带内退化最为严重,而这一高程带正是该区多年冻土分布的下限,因气候变暖而导致的冻土活动层增厚与土壤含水量的降低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沈阳地区种植业生产资源消耗评价
    刘鸣达,赵 曦,沈 屏,王耀晶
    2010, 29(07):  1427-1431. 
    摘要 ( 1501 )   PDF (483KB) ( 665 )  
    根据生态足迹方法,建立了种植业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2001—2006年沈阳地区种植业生态足迹,分析了单位重量农产品生态足迹构成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2001—2006年,沈阳地区种植业生态足迹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单位重量农产品生态足迹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足迹是沈阳种植业生态足迹的主要成分,水足迹次之,能源足迹所占比重最小。2001—2006年间,耕地足迹从56.8%降到54.4%;水足迹在27.6%~32.1%波动;而能源足迹从14.0%增加到16.2%;农产品单产的提高伴随着钾肥、复合肥、农药、农膜、农用钢材和柴油投入量的增加。表明近年来沈阳地区种植业生产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在加大。
    综述与专论
    冻融作用对土壤温室气体产生与排放的影响
    伍 星,沈珍瑶
    2010, 29(07):  1432-1439. 
    摘要 ( 1799 )   PDF (486KB) ( 1081 )  
    土壤冻融交替是中、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常见的自然现象,土壤在冻融期间会经历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过程。有研究表明,冻融区土壤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冻融期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全年总排放量中占有重要的份额,尤其是N2O。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地区的土壤环境将经受更广泛和频繁的冻融交替作用,这会导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气候变暖。本文重点概述了冻融作用对土壤温室气体产生与排放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机制,并简要提出了目前土壤冻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以及今后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沙漠化逆转过程中土壤性状演变综述
    张玉兰,陈利军
    2010, 29(07):  1440-1450. 
    摘要 ( 1743 )   PDF (597KB) ( 809 )  
    沙漠化日益严重,沙漠化土地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沙漠化的主要沙源是流沙,在流动沙丘上造林固沙防止流沙扩散,进而使得沙漠化逆转,对保护农田、草场和交通都很重要。本文从土壤物理特性(持水能力、颗粒特征)、化学特性(碳、氮、磷等)和土壤生物学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呼吸、土壤酶活性等)方面综述了土壤特性对沙漠化逆转过程的响应,为阐明沙地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土壤特性响应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建议:采用微生物群落组成来表征土壤质量变化,也可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土壤演变的功能微生物的变化,改变目前仅限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以及传统培养法用于沙地土壤生物学活性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探索荒漠区流动沙丘固定后土壤质量演变过程中微生物活性动态变化及其与植被关系,揭示人工恢复沙地导致土壤质量演变的关键微生物特征。
    我国区域间生物入侵的现状及防治
    蒋文志,曹文志,冯砚艳,方 婧,李 颖
    2010, 29(07):  1451-1457. 
    摘要 ( 1875 )   PDF (540KB) ( 1468 )  
    区域间生物入侵是指国家内部不同区域间物种入侵所引发的危害。由于我国生态系统错综多样,国内人员、物品流动频繁且不易监控,因此区域间生物入侵危害已经十分严峻。本文主要以我国以及国外已有的区域间生物入侵事件为例,分析其主要的入侵途径、危害与防治措施。区域间生物入侵主要通过引种、运输、人为干扰等途径,可以造成土著种灭绝、基因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危害。全球气候变化、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建设以及海峡两岸交流等领域是今后我国区域间生物入侵研究的主要方向。
    中美《农业生态学》教材的比较分析
    骆世明
    2010, 29(07):  1458-1462. 
    摘要 ( 1129 )   PDF (429KB) ( 745 )  
    为了了解《农业生态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对近30年美国和中国多个作者多个版本的《农业生态学》教材进行了分析。教材的共同特点是:都针对工业化农业存在不可持续的问题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新构想;都把农业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定位在农业生态系统层面;提倡农业的新发展方向时都注重能够协调农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工业化农业替代方法。教材的不同特点表现在:在教材引用的典型和例证方面,美国教材除了本国的例子外,比较经常运用多国获得的一手素材,也比较多运用自身研究的结果,个性表现强,中国的教材比较多局限在本国的典型实践经验方面,自身研究成果不够丰富;中国的教材有更加严密和稳定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美国教材的体系变化还比较多。教材的发展方向都表现在:注意平衡生态学基础与农业实践两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引入更多的实践方法与丰富的研究成果;教材内容注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组织层面;注意通过实验与实习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始重视视听和网络资源的利用。文章还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方法与技术
    饭店生态足迹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李 斌,陈东景
    2010, 29(07):  1463-1468. 
    摘要 ( 1510 )   PDF (455KB) ( 694 )  
    构建了饭店生态足迹模型,给出了饭店占地、能源、水、食物、棉织品、纸制品、废弃物的生态足迹和平均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并构建了基于生态足迹的饭店生态效率模型。利用所建模型对青岛市5家中高档饭店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表明,各饭店食物与能源的生态足迹之和占其生态足迹总量的94%以上,饭店的总生态足迹、各种平均生态足迹与饭店的星级呈正相关,饭店的生态效率亦随饭店星级的提高而提高;但同星级饭店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效率均有较大差别。说明通过一系列绿色管理措施降低饭店生态足迹、提高饭店生态效率,具有巨大空间。
    气候变化对藏北地区草地生产力的影响模拟
    杨 凯,林而达,高清竹,万运帆,江村旺扎,王宝山,李文福
    2010, 29(07):  1469-1476. 
    摘要 ( 1600 )   PDF (855KB) ( 718 )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的A2和B2方案,通过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与草地生态模型SPUR相联接,模拟评估未来2071—2100年藏北地区草地生产力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温度升高、太阳总辐射降低和降水量增加的区域,各类型草地地上生物量基本呈增加的趋势;降水量减少的区域,高嵩草型草地地上生物量呈减少的趋势;藏北地区的草地生产力不大可能从CO2富集上得到多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