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9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10-08-06
    研究报告
    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径级结构模拟
    谢小魁,苏东凯,刘正纲,于大炮,周 莉,代力民
    2010, 29(08):  1477-1481. 
    摘要 ( 1946 )   PDF (519KB) ( 980 )  
    以原始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2块1 hm2样地,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负指数函数和q值理论对其林分径级结构进行模拟。结果表明:2块样地林分的径级分布均呈倒“J”形,森林更新良好;Weibull分布函数和负指数函数都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但Weibull分布函数更好地预测了大径阶株数,因此,Weibull分布函数比负指数函数更适合原始阔叶红松林径级结构的模拟;2块样地的q值偏小(分别为1.74和1.45),说明径级结构曲线较平缓,大径材数量多。q值法则对于阔叶红松林径阶株数密度的表达效果较好,可以被用于描述阔叶红松林的胸径分布。
    我国亚热带樟树的温度适宜性及其变化趋势
    张静芬,千怀遂,赖纯佳
    2010, 29(08):  1482-1487. 
    摘要 ( 1706 )   PDF (2339KB) ( 849 )  
    运用温度适宜度模型对我国亚热带地区1960—2005年樟树的温度适宜性及其时空差异进行了计算、评价和预测。首先分析我国亚热带樟树温度适宜度的空间分布,划分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亚热带东部地区樟树的温度适宜性自南向北逐渐减小,亚热带西部地区大部分为不适宜区;其次分析我国亚热带樟树温度适宜度的时间变化,樟树温度适宜度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且随年代际变化适宜区分布范围向北扩展;最后,分析樟树温度适宜度倾向率和变率,结合温度适宜度得出,亚热带南部地区适合樟树的种植,西部地区不适宜种植,北部地区有适宜种植的倾向。
    追施氮肥对尾巨桉叶片主要营养元素浓度及贮量变化的影响
    周 桦,宇万太,马 强,徐永刚,陈进宁,陈桂金,李俊真,张日华
    2010, 29(08):  1488-1492. 
    摘要 ( 1487 )   PDF (423KB) ( 762 )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追施氮肥对尾巨桉叶片养分浓度与贮量及内外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桉树落叶时质量损26%,此时若以单位质量计算叶片养分浓度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应以单位叶面积为基础表征养分浓度;与生长叶相比,桉树凋落叶中灰分和有机质含量分别下降33%和25%,表明一些可水解运输的有机物质在叶片凋落前已回输至树体;桉树叶片对N的利用率高达44%,表明存在氮的奢侈吸收。桉树叶片中N、P、K养分以内循环模式为主,内循环比例均在70%以上;Ca则以外循环为主,外循环比例约为90%;Mg、Si和灰分的内循环能力相当,外循环比例略高于内循环。
    连作对三七种子萌发及种苗生长的影响
    张子龙,王文全,王 勇,杨建忠,崔秀明
    2010, 29(08):  1493-1497. 
    摘要 ( 2389 )   PDF (504KB) ( 988 )  
    为进一步明确三七的连作效应,以不同种植年限及不同空间分布的土壤为栽培基质,研究了连作对三七种子萌发及种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使三七种子萌发的最大速度增加,种子的发芽势变化不大,而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快速发芽期则呈明显降低或变短的趋势;与根区外土相比,根区土和根区下土使三七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显著降低,对种子萌发的最大速度也有降低的作用;种植1年三七的土壤(1年土)对后茬三七种苗的生长并无明显障碍效应,2年土比3年土具有更强的抑制三七种苗生长的作用。连作对三七种子萌发及种苗生长均会产生明显的障碍效应,自毒作用可能只是造成三七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菜豆树和红背山麻杆旱、雨季光合特性比较
    邓彭艳,陈洪松,聂云鹏,谭 巍
    2010, 29(08):  1498-1504. 
    摘要 ( 1498 )   PDF (729KB) ( 699 )  
    利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2009年雨季(6—8月)和旱季(10—12月)桂西北喀斯特地区菜豆树、红背山麻杆叶片气体交换特征,并分析了2种植物光合速率(Pn)与叶氮及叶绿素含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种植物旱、雨季叶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规律不明显;旱季叶片PnTrGs均低于雨季(P<0.01),WUE高于雨季(P<0.01),叶氮含量及叶绿素含量旱季低于雨季(P<0.05),这与植物通过降低Gs限制蒸腾,提高WUE来适应较为恶劣的环境有关;在同一季节,红背山麻杆PnWUE、叶氮及叶绿素含量均高于菜豆树(P<0.05),具有更强的光合及水分利用能力,在喀斯特生境中更有竞争优势;2种植物在相同季节及同种植物在不同季节Pn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系数不同,光辐射强度(PAR)是影响Pn的主导因素。
    青藏高原东缘11种小檗属(Berberis)植物种子萌发特性
    崔现亮,陈 文,陶 川,王桔红,齐 威
    2010, 29(08):  1505-1510. 
    摘要 ( 1986 )   PDF (686KB) ( 1357 )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11种小檗属(Berberis)植物的种子萌发特性,并分析了种子萌发能力与种子大小和海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种植物中,仅有5种植物(金花小檗、匙叶小檗、锥花小檗、鲜黄小檗和刺黄花)种子萌发率超过50%,其中金花小檗最高(86.7%);有2种植物(巴东小檗、华西小檗)种子始终没有萌发,其余4种植物种子萌发率均在10%以下;种子萌发开始时间均在10 d以后,匙叶小檗种子萌发的持续时间最长(40 d)。11种植物种子萌发率、萌发速率、萌发持续时间与种子大小均呈显著负相关,而萌发开始时间与种子大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萌发率、萌发速率、萌发持续时间与海拔均有较弱的正关联,萌发开始时间与海拔有较弱的负关联。
    三种牧草植物对黄顶菊田间替代控制
    皇甫超河,张天瑞,刘红梅,李 刚,赖 欣,杨殿林
    2010, 29(08):  1511-1518. 
    摘要 ( 1927 )   PDF (747KB) ( 723 )  
    在田间条件下,采用替代试验对比研究了3种1年生牧草——高丹草、紫花苜蓿和欧洲菊苣与入侵我国华北地区的一种外来植物黄顶菊之间的相对竞争表现;通过设置不同牧草与黄顶菊组合的替代比例(牧草与黄顶菊分别单种及1∶1、1.5∶1和2∶1比例混种),建立了3种牧草与黄顶菊的田间替代试验区。结果表明:随着3种牧草替代比例的增加,其盖度也逐渐上升,均对黄顶菊表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高丹草出苗较黄顶菊更早且具有更强的遮阴能力,在各混种替代组合中完全抑制了黄顶菊生长,抑制率达100%;紫花苜蓿和欧洲菊苣与黄顶菊的混种种群中,黄顶菊的生物量、株高等均极显著低于对照,且在中等替代比例(1.5∶1)下对黄顶菊的抑制效果为最佳,抑制率分别为87.7%和96.2%;在与3种牧草竞争的条件下,黄顶菊相对产量均显著<1.0,表明黄顶菊种间竞争显著小于种内竞争,使该外来种生长受到有效抑制。在黄顶菊已入侵和易于入侵的生境建立牧草替代种群是进行生态重建和保持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
    新疆喀纳斯湖北端河漫滩湿地植物群落演替
    李永亮,岳 明,杨永林,薄乖民
    2010, 29(08):  1519-1525. 
    摘要 ( 1999 )   PDF (567KB) ( 834 )  
    对喀纳斯湖北端河漫滩湿地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取样,通过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排序研究了群落演替的动态,同时采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了物种多样性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运用去势典范对应分析(detrend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CA)方法,分析了不同样方中土壤因子与群落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区域植物群落演替序列为泽生苔草群落→西伯利亚早熟禾群落→金露梅群落→沼桦群落→西伯利亚云杉群落;2)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优势度显著增加,而物种多样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金露梅群落最高;3)土壤含水量和群落物种优势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海南岛霸王岭林区低海拔热带林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
    刘万德,丁 易,臧润国,苏建荣,杨 民,蔡笃磊,李儒财,陈少伟
    2010, 29(08):  1526-1532. 
    摘要 ( 1447 )   PDF (691KB) ( 761 )  
    植物群落分类是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或属性对植物群落进行划分,是植被生态学的最基本也是最复杂的研究内容。热带林由于其复杂的环境条件及丰富的物种数量导致了其分类更加困难。本文根据海南岛霸王岭林区低海拔热带林群落的野外调查数据,运用二元指示种分析(TWINSPAN)、主分量分析(PCA)及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该地区低海拔热带林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与排序。结果表明:TWINSPAN将21个样地共分成3组:热带低地雨林(样地9—12)、转化型季雨林(样地1—8)和热带季雨林(样地13—21)。PCA和DCA排序结果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同时也反映了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热带低地雨林与海拔和凋落物厚度呈正相关,而热带季雨林与坡度和岩石裸露度呈正相关,转化型季雨林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PCA和DCA中则有所不同。DCA排序结果同时也表明,转化型季雨林是介于热带低地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中间的一种群落类型。
    西花蓟马和花蓟马在温度逆境下的存活率比较
    盖海涛,郅军锐,李肇星,蒋永金
    2010, 29(08):  1533-1537. 
    摘要 ( 1713 )   PDF (413KB) ( 704 )  
    以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本地种花蓟马(F. intonsa)为对象,研究了高温和低温逆境下两种蓟马各虫态存活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36 ℃~44 ℃高温下暴露2 h和4 h,不论是西花蓟马还是花蓟马,各虫态的存活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在相同高温处理条件下,同一虫态西花蓟马的存活率要高于花蓟马;在-2 ℃~-10 ℃低温下暴露2 h和4 h,西花蓟马和花蓟马各虫态的存活率均随随温度的降低而下降;在相同低温处理条件下,同一虫态西花蓟马的存活率也要高于花蓟马.由此表明,2种蓟马对高温和低温的适应能力不同,本地种花蓟马对高温和低温均比较敏感,而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对极端温度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三江平原不同生境条件下毛苔草叶解剖结构
    张艳馥,沙 伟,薛 红,倪红
    2010, 29(08):  1538-1541. 
    摘要 ( 1235 )   PDF (2098KB) ( 800 )  
    采用石蜡切片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对生长在三江平原不同生境条件下的毛苔草叶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对硅质层厚度、导管直径和鞘细胞厚度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毛苔草叶片具有相同的解剖结构,均由表皮、叶肉和维管束三部分构成。不同生境条件下生长的毛苔草,环境积水程度会对叶片解剖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其中硅质层厚度、鞘细胞厚度与地表积水呈一定的负相关性,导管直径与地表积水呈显著负相关。
    四季竹立竹表型可塑性的林分密度效应
    顾大形,陈双林,郭子武,杨清平,李迎春
    2010, 29(08):  1542-1547. 
    摘要 ( 1804 )   PDF (454KB) ( 718 )  
    为了给优良的观赏和夏秋笋用竹种四季竹的丰产林分密度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开展了四季竹纯林4种林分密度(17500~27500株·hm-2,D1;37500~42500株·hm-2,D2;55000~62500株·hm-2,D3;72500~82500株·hm-2,D4)的分株构件因子调查,并对立竹主要形态特征因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四季竹立竹胸径和相同胸径下的节间长分别呈“∧”和“∨”形变化,极值分别出现在D3和D2密度。相同胸径下的立竹冠幅和枝盘数均呈“∨”形变化,并且最小值都出现在D2密度;立竹枝长和残枝率均呈倒“N”形变化,枝长最大值和残枝率的最小值均出现在D3密度。林分叶面积指数呈“∧”形变化,最大值出现在D3密度;立竹单叶面积与林分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同胸径下的立竹全高、胸高壁厚、枝下高和枝夹角、单叶质量、比叶面积在不同林分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经主成分分析,立竹表型形态与秆形构件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枝条构件,最后是叶片构件。经通径分析,各林分密度立竹表型综合得分大小顺序为:D3>D4>D2>D1。在试验林立竹胸径条件下,D3是四季竹无性系生理整合成本和效益的密度阀值,是分株形态良好建成的适宜林分密度。
    矮壮素缓解杨梅酸雨胁迫效应
    刘建福,徐泽玮
    2010, 29(08):  1548-1553. 
    摘要 ( 1520 )   PDF (682KB) ( 665 )  
    试验对7年生东魁杨梅先进行模拟酸雨(pH 3.5)胁迫处理,1周后喷施矮壮素溶液,研究东魁杨梅花芽孕育期间,矮壮素缓解酸雨胁迫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酸雨胁迫下喷施低浓度矮壮素有利于提高杨梅叶片SOD、POD和CAT活性,增强细胞清除活性氧能力,缓解膜脂过氧化程度,降低丙二醛含量和质膜相对透性,提高叶片抗酸雨能力;同时,矮壮素可以缓解酸雨胁迫对叶绿体的破坏,低浓度矮壮素显著提高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强叶片光合机能,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从而增加花芽分化前期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累积,升高花芽分化后期C/N比值,促进杨梅的成花诱导,提高枝条成花率和座果数。
    广西大岩洞洞穴动物体与环境中重金属含量关系
    杨卫诚,黎道洪
    2010, 29(08):  1554-1558. 
    摘要 ( 1442 )   PDF (416KB) ( 687 )  
    2007年7月,通过对广西大岩洞洞内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的调查,共获标本3324号,隶属26科30属50种。其中,斑灶马、螺类、蜘蛛、两栖类4类动物类群3052号,隶属42种;同时测定了所采集的水样、土样及4类受测动物体内重金属Fe、Mn、Cu、Cd、Pb、Hg、As的含量,计算了水、土样中重金属在动物体内的富集系数。结果表明:水、土壤中Mn含量最高,水样6.75 mg·L-1,土样2112 mg·kg-1,4个类群中斑灶马、螺类与两栖类Mn含量最高,分别为45.3、858和254 mg·kg-1,蜘蛛体内Cu含量最高达79 mg·kg-1;几种受试动物(或类群)除斑灶马对水中Fe含量富集系数<1000外,其余均对水中所测重金属富集系数>1000;几种受试动物(或类群)都对土壤中Pb、Cd、Hg有富集作用,富集系数>1;同种动物类群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不同,不同类群动物对同一重金属的富集也有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动物体内重金属的积累量与环境中重金属的含量呈正相关,洞穴动物对重金属的残留与富集,除了元素之间产生的协同、拮抗等复杂作用对重金属的影响外,还与洞穴土壤和洞穴水中重金属的含量密切相关。
    生态护理对山地桔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吴全聪,郑仕华,叶旺发
    2010, 29(08):  1559-1565. 
    摘要 ( 1880 )   PDF (647KB) ( 751 )  
    采用扫网、目测和手捕的方法,调查了山地桔园生态护理区和常规管理区节肢动物种群结构和多样性,获得生态护理区节肢动物2851只,隶属于2纲11目60科143种,常规管理区节肢动物2311只,隶属于2纲11目50科99种。生态护理区捕食性、寄生性和中性类亚群落节肢动物的种类增加了123.9%~168%,数量增加了83.5%~330.7%;捕食性、寄生性和中性类亚群落优势种群增多,而植食性亚群落相对减少;3—10月各亚群落消长动态相对平稳,害虫优势种柑桔红蜘蛛和桔蚜种群数量一直低于常规管理区,柑桔粉虱则相反;除植食性外,各亚群落的相对丰富度均大于常规管理区、优势集中度均小于常规管理区;总群落、捕食性、中性和植食性亚群落的Shannon指数分别比常规管理区高,而寄生性亚群落则低0.56,Hill多样性指数N1N2与Shannon指数趋势相似;总群落、中性和植食性亚群落的均匀度指数高0.01~0.21,捕食性和寄生性的低0.03~0.04。因此,生态护理对增加桔园节肢动物种群结构和多样性效果明显,对害虫的持续控制和柑桔安全生产具有实际意义。
    甘肃平凉麻武山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
    秦 洁,马正学,刘有斌,宁应之
    2010, 29(08):  1566-1572. 
    摘要 ( 1809 )   PDF (508KB) ( 770 )  
    2007年8月—2008年10月,对甘肃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中麻武山地区不同生境的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到土壤纤毛虫69种,隶属3纲10目27科37属69种,其中包括1个未定名种,1个中国土壤纤毛虫新纪录种。在4种不同类型的生境中,土壤纤毛虫物种的分布情况为:针叶林35种、沙棘灌丛28种、沙棘灌丛-草坡过渡带42种、农田20种。在该地区土壤纤毛虫群落中,肾形目、下毛目和前口目为优势类群。刚毛胃纤虫(Homalogastra setosa)、珍珠映毛虫(Cinetochilum margaritaceum)、巧篮口虫(Nassula elegans)、苔藓嗜腐虫(Sathrophilus muscorum)、粘游仆虫(Euplotes muscicola)和衣鱼瘦尾虫(Uroleptus lepisma)为优势种。4种生境的Gleason-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依次为4.54、3.55、4.94和2.63。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下,纤毛虫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有很大差异,而且随着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的增大,土壤纤毛虫的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
    表面活性剂CTAC和STAB对四尾栅藻的毒性效应
    荆国华,卓 静,李小林,周作明
    2010, 29(08):  1573-1577. 
    摘要 ( 1474 )   PDF (680KB) ( 902 )  
    采用室内培养法考察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和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STAB)对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生长状况、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脂质过氧化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分析了CTAC和STAB对四尾栅藻的毒性机理。结果表明:CTAC和STAB对四尾栅藻的生长抑制效应受浓度和时间的影响显著,STAB对四尾栅藻的毒性大于CTAC,且CTAC和STAB作用4 d内,藻种蛋白质、叶绿素含量以及SOD酶活性均先上升后下降,MDA含量下降。根据5种指标变化与CTAC(或STAB)之间呈现的浓度-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推测,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的最初攻击点是通过改变其细胞膜膜脂分子的水溶性,破坏四尾栅藻的细胞膜;表面活性剂通过刺激细胞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引起脂质及其他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可能是其对四尾栅藻产生毒害效应的主要机制。
    捕捞对长山群岛海域渔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宋 伦,王年斌,董 婧,张玉凤,温 泉
    2010, 29(08):  1578-1584. 
    摘要 ( 1502 )   PDF (1540KB) ( 760 )  
    为了评价捕捞对渔业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程度,建立渔业生态系统保护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本文基于状态、压力和生物群落响应PSR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捕捞对渔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模型,包含渔船数量、捕捞压力指数、渔获量、底层鱼类比重、营养级、优势种单体重量、经济鱼类渔获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3个层次9个指标,并选择1987—1988年和2006—2007年长山群岛游泳生物调查数据对其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近20年来,在捕捞强度不断增加的压力下,渔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长寿命、高营养级的肉食性鱼类生物量下降明显,系统以短寿命、小型鱼类占优势;鱼类资源量、底层鱼类比重、营养级、优势种单体重量、经济鱼类渔获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年退化率分别为4.75%、3.64%、0.31%、4.28%、2.32%、0.39%、1.14%;通过模型评价,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为0.34,低于评价等级Ⅲ级,说明近20年捕捞导致长山群岛渔业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
    瓯江干流丽水段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原居林,练青平,王凯伟,姚子亮,陆 君,张爱菊,宓国强
    2010, 29(08):  1585-1590. 
    摘要 ( 1988 )   PDF (501KB) ( 848 )  
    根据2009年春(3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瓯江干流丽水段(28°16′47.03″N—28°24′42.66″N、119°42′31.41″E—119°57′13.03″E)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瓯江干流丽水段鱼类的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的生态优势度、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等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瓯江干流丽水段现有鱼类47种、隶属于5目、12科、34属,较1972年的66种减少了28.8%;四季全部调查水域中出现的优势鱼种有圆吻鲴、大眼华鳊、黄颡、唇鱼骨、圆尾鮠、江黄颡、薄颌光唇鱼和鲤8种,其中圆吻鲴和大眼华鳊为常年优势种,其他6种为某一季节的优势种;不同季节优势度变化范围为0.578~0.747,以冬季最高;Margalef指数(D)介于2~4,Shannon指数(H)介于1~2,Pielou均匀度指数(J)介于0.3~0.6,依此判定瓯江干流丽水段渔业资源群落的多样性属于正常水平。群落季节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揭示该流域鱼类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而群落相似性指数(Jaccard指数和Sorenson指数)揭示3个生境的鱼类种群相似度均属于中等不相似。
    基于景观空间指标与移动窗口的济南城市空间格局变化
    张琳琳,孔繁花,尹海伟,孙振如,庄艳美,居为民
    2010, 29(08):  1591-1598. 
    摘要 ( 1669 )   PDF (3088KB) ( 1016 )  
    应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基于ArcGIS、FRAGSTATS软件平台,采用移动窗口、转移矩阵和梯度分析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了1996—2009年济南市城市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指标,特别是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移动窗口方法能更好地挖掘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并将其更加准确地与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相连接;在研究时段内,济南市城市建设用地迅速增加,而城市绿地和农业用地明显减少;该市建设用地的空间发展不均匀,城市发展呈现不规则同心圆结构,这与济南城市发展的政策导向、城市绿地空间的宜人性以及特殊的地理形态紧密相关。研究结果将有利于指导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和城市自然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沈阳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评价
    苏宝玲,佟 耕,范业展,唐 强
    2010, 29(08):  1599-1604. 
    摘要 ( 1921 )   PDF (1142KB) ( 825 )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选取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分离度指数、分维度指数、连通性指数等8个景观格局指数对沈阳市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城市绿地景观总体表现为绿地率较低,绿地斑块分布不均衡,景观结构不合理,破碎度较高,分维数较低,景观类型较齐全,均匀度较低,景观分离度较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沈阳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建议。
    沈阳河流和沿岸地区环境多介质中锰的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杨永亮,吴学丽,路国慧,刘晓端,朱晓华,王晓春,汤奇峰
    2010, 29(08):  1605-1611. 
    摘要 ( 1443 )   PDF (1783KB) ( 845 )  
    对沈阳地区主要河流河水、沉积物及周边地下水、土壤、农作物和人发样品中锰浓度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进行了探讨。沈阳河流沿岸地区表层土壤样品中锰浓度平均值处于辽河平原土壤中锰元素背景值范围之内并低于地壳丰度。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的水锰浓度(0.01 mg·L-1)符合我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标准。浑河、细河、沈抚灌渠水中锰浓度为0.06~14.2 mg·L-1,与国内外其他河流相比没有明显锰污染;但细河流域部分地区地下水中锰浓度(夏、秋季分别平均为4.17和2.75 mg·L-1)超过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规定III和IV类水。沈阳彰驿地区农作物中锰浓度范围为3~266 μg·g-1干重,不同作物锰浓度差异较大;锰污染较严重的农作物为浅层地下水灌溉所致。当地居民通过饮用水和食用农作物途径的锰摄入量几乎相当,均低于最小中毒剂量0.06 mg·kg-1体重·d-1。细河附近一些村庄居民头发中的锰浓度平均达24.6 μg·g-1,其中女性平均为26.4 μg·g-1,高于男性,接近国内正常发锰(1.3~9.8 μg·g-1)上限的3倍;发锰浓度与居民年龄存在着明显关系,20~30岁年龄段人群发锰较高。
    生活垃圾填埋场不同封场期场地植物抗氧化酶活性
    温 馨,封 莉,王 辉,洪 喻,张立秋
    2010, 29(08):  1612-1617. 
    摘要 ( 1589 )   PDF (992KB) ( 592 )  
    比较了湖南省某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2个不同封场期场地优势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发现在环境较恶劣的场地A(封场3年)齿果酸模、酸模叶蓼、水莎草SOD活性较高,分别为408.35、298.56和219.97 U·mg-1prot;稗、野菊花、女菀CAT活性较高,分别为20.72、18.10和16.42 U·mg-1prot,而臭荠的CAT活性最低,仅为3.54 U·mg-1prot。通过对各植物酶活性及相对幅度R/Q值之和进行综合比较,初步推断齿果酸模、酸模叶蓼、稗、野菊花、女菀具有较强的抵抗环境胁迫的能力,为封场初期优势植物种。场地B(封场8年)SOD活性最高的5种植物依次是:臭荠>小苜蓿>小飞蓬>齿果酸模>飞廉,而CAT活性由高到低是:朝天委陵菜>飞廉>棒头草>女菀>齿果酸模,R/Q值之和的变化范围是0.17~0.61,臭荠、朝天委陵菜、飞廉、棒头草、齿果酸模适应性较强。不同封场阶段优势物种存在着自然演替的现象,为填埋场植被恢复提供依据。
    表面活性剂产生菌SQ6:筛选及其发酵液表面活性
    李娜娜,史荣久,郝金生韩斯琴,刘晓波,徐 慧,张 颖
    2010, 29(08):  1618-1623. 
    摘要 ( 1471 )   PDF (546KB) ( 792 )  
    从大庆油田油藏采出水中成功筛选获得一株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编号为SQ6,该菌为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SQ6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序列相似性达到99.%;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进一步表明,SQ6符合假单胞菌属特征。以葡萄糖为碳源,24 h内SQ6发酵液表面张力(ST)从57. mN·m-1降至25. mN·m-1。SQ6发酵液在高温(121 ℃,30 min)、高盐(NaCl浓度为12%)和广泛pH条件下保持较稳定的表面活性,其临界胶束浓(CMC)为50 mg·L-1。薄层层析结果显示,SQ6发酵液表面活性成分主要为糖脂类。
    毛乌素沙地南缘沙丘生物结皮中微生物分布特征
    吴永胜,哈 斯,李双权,刘怀泉
    2010, 29(08):  1624-1628. 
    摘要 ( 2165 )   PDF (540KB) ( 566 )  
    为探明半干旱沙区生物结皮中微生物分布特征,对毛乌素沙地南缘沙丘生物结皮中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微生物总数从丘顶到丘间地呈递增趋势,除丘顶与迎风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结皮层微生物总数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地貌部位结皮层微生物数量之间差异显著。同一地貌部位结皮层、0~5和5~10 cm土层微生物垂直分布有变化,其变化规律为:除迎风坡放线菌数量呈先增加后递减、迎风坡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和丘顶真菌数量随剖面的加深呈递减外,其他各地貌部位微生物数量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微生物类群的组成表现为细菌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在丘间地细菌所占微生物总数的比例与丘顶相比有所增加,而放线菌和真菌的比例有所减少。结皮下0~5和5~10 cm土层微生物分布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同步,说明土壤水分可能是影响微生物垂直分布的重要因子。
    异养硝化微球菌的分离及性能评价
    陈 威,王振宇,赵更峰,刘国生,王海磊
    2010, 29(08):  1629-1633. 
    摘要 ( 1227 )   PDF (610KB) ( 648 )  
    利用亚硝化细菌分离培养基从湿地浅层底泥中分离到一株具有硝化反硝化能力的异养硝化细菌,经过常规的分析和部分长度的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分离所得HB-1菌株与多株Micrococcus sp. 16S rDNA具有99%的相似性,初步鉴定为Micrococcus sp.。分别采用乙酸钠和氯化铵作为碳源和氮源进行硝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8 d的好氧培养,铵态氮去除率为49.2%,并且具有产生亚硝态氮的硝化性能。以硝酸钠为氮源进行好氧培养,总氮没有去除效果;而6 d的缺氧静置培养,总氮的去除率达90.7%,表现明显的反硝化作用。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田土壤溶液中阴离子浓度的影响
    王小治,尹微琴,孙 伟,封 克,朱建国
    2010, 29(08):  1634-1638. 
    摘要 ( 4182 )   PDF (558KB) ( 749 )  
    利用中国稻/麦轮作FACE(Free-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试验平台,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季各生育期耕层土壤溶液中Cl-、CO32-、HCO3-、SO42-、NO3- 和溶解无机磷(DIP)等阴离子浓度的影响,探讨了稻田生态系统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降低了土壤溶液SO42- 浓度,提高了HCO3浓度,与5 cm处相比,其在15 cm处的影响程度更大;大气CO2浓度升高有增加土壤溶液NO3-和溶解无机磷(DIP)的趋势;对CO32- 和Cl-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影响。文章还分析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溶液阴离子浓度产生影响的可能机理。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非使用性价值评估
    李洪波,李燕燕
    2010, 29(08):  1639-1645. 
    摘要 ( 1524 )   PDF (466KB) ( 758 )  
    采用条件价值法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针对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问卷中设计4部分内容:描述被评估物品以及背景资料;被调查者的社会经济特征;被调查者的环境态度与保护意识;被调查者对所评估物品的支付意愿。分析了被调查者的支付方式和不支付的理由。结果表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为6.52×108元·年-1,其中存在价值3.38×108元·年-1、遗产价值1.42×108元·年-1、选择价值1.72×108元·年-1。通过与以往研究的比较,验证了评估结果的可靠性。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研究的意义在于促进人们对生态旅游资源认识的转变,使其得到更科学的维护和可持续的发展。
    综述与专论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及其构建原则
    杜士强,于德永
    2010, 29(08):  1646-1654. 
    摘要 ( 1515 )   PDF (883KB) ( 1326 )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包含了绿色植被、河网水系,也包括了大尺度地貌格局;不但突出强调了基于这些生态用地的网络体系构建,还着重强化了城市生态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可以维系城市生物多样性、土壤侵蚀及水文循环等自然生态过程的稳定,并可以通过缓解交通污染,调节空气质量,增进休闲文化和生态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约束和导向城市扩张等方面改善和保障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构建中应高度重视其整体性和系统性:(1)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注重生态规划先行,对重要生态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和永久保留,并将其纳入城市整体生态网络体系,提高整体稳定性;(2)在社区尺度上,应重视公众在社区生态基础设施构建中的作用,引导公众参与社区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制定,鼓励公众及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生态基础设施的构建和保护,努力提高城市整体的人居环境质量。
    苏南乡村生态植物景观营造
    任斌斌,李树华,殷丽峰,朱春阳
    2010, 29(08):  1655-1661. 
    摘要 ( 1469 )   PDF (960KB) ( 921 )  
    乡村生态植物景观营造是乡村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模拟自然、半自然植物群落为基础,对乡村生态植物景观营造进行了研究。根据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可以将乡村植物景观划分为村落植物景观(农户外环境植物景观)、农田植物景观、道路植物景观和水域河道植物景观;生态植物景观营造可以从自然群落中得到借鉴,以常熟为例,采用植被生态学的调查和分析方法对当地自然、半自然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模拟形成15个可供当地应用的人工配植模式;乡村不同植物景观类型具有各自的特色和功能要求,通过分析常熟典型乡村特点,以模拟自然群落为基础,可进一步改造形成适于不同类型的乡村植物景观配植模式。
    外来入侵杂草反枝苋的研究进展
    鲁 萍,梁 慧,王宏燕,白雅梅,高凤杰,宋 戈,吴 岩,田秋阳
    2010, 29(08):  1662-1670. 
    摘要 ( 1784 )   PDF (580KB) ( 1237 )  
    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原产于美洲,是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外来入侵杂草。本文就反枝苋的种子生物学特性、化感作用、表型可塑性、作为典型C4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其与作物的竞争机制、在我国的入侵扩散过程及影响因子,以及其对增强紫外线辐射的生理生态响应和防除方法分别进行了评述。结果表明:反枝苋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对其入侵成功具有重要作用,其种子数量大、种子萌发温度范围广、表型可塑性强、光合能力强、并可通过化感作用影响多种作物的生长,温度和湿度适应范围广,可以入侵多种生境类型。针对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应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1)反枝苋对大范围环境梯度变化的适应机制;2)反枝苋对农田生态系统资源波动的响应;3)反枝苋的化感作用机制;4)反枝苋的综合控制技术。
    方法与技术
    大气氮沉降通量观测方法
    盛文萍,于贵瑞,方华军,姜春明
    2010, 29(08):  1671-1678. 
    摘要 ( 1418 )   PDF (565KB) ( 1066 )  
    工农业的发展引起含氮化合物排放量日益增多,导致大气向地面输入的沉降量相应增加。大气氮沉降是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的氮素来源,沉降量的增加必然会对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干扰。针对大气氮沉降组成复杂、时空变异性大、观测的技术方法不统一、研究结果之间可比较性差等关键科学问题,本文从大气氮沉降来源和组成出发,综述了过去几十年来国内外大气氮素干湿沉降在观测方法和测试手段方面的重要进展,详细描述了传统雨量计收集法、降水降尘仪法、阴阳离子交换树脂法、降尘缸收集法和沉降速率法等干、湿沉降观测方法的原理,对比不同方法存在的优点与不足;简要对比了国内外大气干、湿沉降通量状况,提供了大气氮沉降区域分布格局方面的量化信息;初步阐明了大气氮沉降观测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观测原理,为对比分析不同观测方法获得的观测结果提供定性参考,并为不同生态系统氮沉降研究选择合理的观测方法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