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9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0-02-10
    研究报告
    民勤荒漠区16种植物物候持续日数及其积温变化
    常兆丰;韩福贵;仲生年
    2010, 29(02):  193-200. 
    摘要 ( 2190 )   PDF (669KB) ( 924 )  
    中国西北荒漠区植物物候随气温变暖表现为提前趋势。本文以甘肃民勤荒漠区16 种植物34 年的物候观测资料,采用一次趋势线方程研究了荒漠区植物在物候提前的过程中,物候日数变化和物候期积温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气温升高,物候持续日数表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物候持续期积温增加显著,而且春、秋两季是积温变化较敏感的季节。积温的增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物候持续日数增加或减少引起的,其次才是由于气温增高引起的。表明,随着气温的增高或降低,植物的物候持续日数并不能无限制地缩短或延长。
    濒危植物宝华玉兰种内与种间竞争
    蒋国梅;孙国;张光富;王剑伟
    2010, 29(02):  201-206. 
    摘要 ( 1997 )   PDF (268KB) ( 1014 )  
    利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江苏镇江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特有濒危植物宝华玉兰种内、种间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宝华玉兰竞争压力主要来自种间,占总竞争的907%。宝华玉兰种内竞争、种间竞争强度大小顺序为:紫楠>野核桃>建始槭>宝华玉兰种内>毛竹>化香>枫香>皂荚>朴树。整个林分竞争木对对象木的竞争强度与对象木的胸径大小近似服从幂函数关系,而伴生树种竞争木对对象木的竞争强度与对象木的胸径大小近似服从对数函数关系。种间竞争强度和对象木的胸径大小呈显著负相关。利用模型预测,当宝华玉兰的胸径达到30 cm后,竞争强度几乎没有变化。研究认为,将无性系分株换算为一株与其胸高断面积之和相等的个体更为合理。
    极端干旱条件下多年生植物水分关系参数变化特性
    曾凡江;李向义;张希明;A. FOETZKI;S.K. ARNDT;S.K. ARNDT
    2010, 29(02):  207-214. 
    摘要 ( 1936 )   PDF (533KB) ( 1550 )  
    通过对生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极端干旱区野外生境条件下的4种多年生植物胡杨、柽柳、沙拐枣和骆驼刺的主要水分关系参数(P100为膨压最大时的渗透势;P0为膨压为零时的渗透势; emax为最大细胞弹性模量;RWCa为细胞在质壁分离点时的相对含水量)在植物生长周期内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对植物清晨水势和土壤含水率变化的系统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种植物在低水势下保持膨压能力大小的排序为柽柳>胡杨>骆驼刺>沙拐枣。4种植物应对水分胁迫的共同反应是在细胞出现质壁分离时,保持高的体内含水量;在耐旱机理上,沙拐枣和骆驼刺属于高水势延迟脱水类型,胡杨和柽柳属于低水势忍耐脱水类型;在植物生长期内,4种植物清晨水势的变化特征是,骆驼刺的清晨水势值最高,沙拐枣和胡杨的清晨水势值的季节变化较为稳定,柽柳的清晨水势值最低;植物清晨水势的变化趋势同其水分关系参数的变化特性基本一致;4种植物没有受到严重的水分胁迫,灌溉对植物水分关系参数变化的影响不显著;植物处并利用地下水来满足其生存和生长需求,维持地下水位的基本稳定,是保证多年生植物恢复重建的重要前提。
    牛蒡群落分布、物种组成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
    隋珍;常禹;李月辉;胡远满;刘淼;陈宏伟;窦德强;许亮
    2010, 29(02):  215-220. 
    摘要 ( 2375 )   PDF (607KB) ( 1163 )  
    综合运用相关分析、CCA排序和TWINSPAN分类方法,研究了牛蒡群落分布、物种组成和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牛蒡群落中牛蒡重要值与各生态环境因子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证明牛蒡是广布种;牛蒡群落中,除牛蒡外的其他伴生物种的分布与空气相对湿度、年降水量、年均温、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日照时数呈负相关;根据牛蒡群落的分类和排序,划分出牛蒡的4大主产区: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沿海产区,与药典记载的牛蒡的主产区基本一致。
    落叶松针叶内缩合单宁含量与树龄及家系的关系
    佟丽丽;严善春;王琪;徐波
    2010, 29(02):  221-225. 
    摘要 ( 2149 )   PDF (356KB) ( 840 )  
    为了研究树龄、家系和生长时期对落叶松组成抗性的影响,在7和8月采集落叶松针叶,对比分析了长白73-26(Larix olgensis 73-26)和73-28(L. olgensis 73-28),杂种日5×兴9(L. kaempferiL. gmelinii 9)和日3×兴2(L. kaempferiL. gmelinii2)4个家系的不同年龄落叶松针叶内缩合单宁含量。结果表明:落叶松针叶内缩合单宁含量,受树龄×家系,树龄×家系×生长时期的交互效应影响差异显著。在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3个年龄等级中,幼龄林显著高于其他林龄,在4个家系中,杂种家系显著高于长白家系;同时,在落叶松生长旺盛的7月显著高于生长缓慢的8月,说明落叶松在7月组成抗性相对较强,幼龄林和杂种家系的组成抗性相对较强。因此,建议多种植抗性较强的杂种落叶松,同时在8月以后加强对中龄和近熟林木的防虫监护。
    引种植物定植区近地层光合有效辐射特征
    张一平;赵俊斌;宋清海;梁志;
    2010, 29(02):  226-232. 
    摘要 ( 4841 )   PDF (522KB) ( 765 )  
    植物主要定植区近地层的光合有效辐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利用2008—2009年不同季节的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引种
    植物主要定植区近地层的光合有效辐射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区域的光合有效辐射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差异,雨季最强,旷地的光合有效辐射日总量可达406.6 mol·m-2·d-1,雾凉季最弱,旷地光合有效辐射日总量为236.0 mol·m-2·d-1;由于受高大树木遮蔽的影响,在沟谷林、龙脑香林和树木园的光合有效辐射数值较低;受太阳高度角变化和林冠林隙的影响,在雨季近地层光合有效辐射会出现“突跃”现象。各引种植物定植区近地层的光合有效辐射的数值也不同,存在地域差异和季节差异。在具有高大树木、遮蔽较大的定植区,近地层光合有效辐射的数值较小;而遮蔽较小的定植区,情况则反之,近地层光合有效辐射的季节差异与旷地相似,雨季较大,雾凉季较小。在具有高大树木、遮蔽较大的定植区,近地层光合有效辐射与旷地的比值较小,不足旷地的10%,其中在具有多层多种森林群落结构的沟谷林,其最小比值(雾凉季)仅为1.6%;而遮蔽较小的定植区比值较大(>55%)在干热季其数值甚至与旷地相当,比值达98.7%。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不同引种植物定植区近地层光合有效辐射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这势必对引种植物,特别是栽培在林下的引种植物生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濒危植物合柱金莲木种子萌发特性
    柴胜丰;蒋运生;韦霄;王满莲;李虹;漆小雪
    2010, 29(02):  233-237. 
    摘要 ( 2037 )   PDF (681KB) ( 840 )  
    研究了合柱金莲木种子萌发的生物学特性,以了解该物种种群自然更新困难的原因和机制。结果表明:合柱金莲木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 ℃,萌发率为56.67%,在20 ℃和30 ℃条件下,萌发速度和萌发率均较低,且在30 ℃条件下,幼苗不能正常生长,萌发在15 ℃受到抑制。土壤含水量在20%~30%,种子正常萌发,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萌发开始时间缩短,萌发速度加快。种子萌发需要光照,为需光种子。种子在河沙、粘质壤土、沙土3种不同的基质中萌发率并无显著差异,但在粘质壤土和沙土中生长的幼苗长势较好。不同地理种源的种子,其种子质量存在差异,融水种群种子萌发率高,幼苗长势好。合柱金莲木种子萌发速度慢,萌发不整齐,幼苗生长缓慢,使得其在种间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且种子萌发对温度的适应范围狭窄,再加上林下光照不足限制种子萌发,这些因素是导致该物种自然更新困难的重要原因。
    辽东山区林权制度改革中林下种植模式对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邰姗姗;胡远满;张洪生;韩玉库;吴德福
    2010, 29(02):  238-243. 
    摘要 ( 1953 )   PDF (303KB) ( 826 )  
    以样方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对辽宁省东部山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种植林下参和大叶芹这两种作物对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不同作物种植样地和未种植样地以及不同种植作物样地之间的各种指数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1)种植两种作物均对灌木层物种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降低了物种多样性。(2)种植林下参使得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降低,均匀度显著增加,而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3)种植大叶芹使得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降低。(4)林下参种植样地和大叶芹种植样地之间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大丰麋鹿保护区不同生境梯度下滩涂湿地植被的群落特征
    赵小雷;凌云;张光富;解生彬;华卫建;丁玉华
    2010, 29(02):  244-249. 
    摘要 ( 2397 )   PDF (468KB) ( 1007 )  
    以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三核心区内的滩涂湿地植被为对象,采用样线法结合样方法进行野外调查,并采用等级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Simpson生态优势度、Pielou群落均匀度等指数分析群落特征。结果表明,34个样地共有植物5科11属11种,划分为5种群落类型,群落优势种明显,伴生种较少,种类组成单调,均为草本植物;从近海至近岸滩涂湿地植被的分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互花米草群落→碱蓬群落→大穗结缕草群落→芦苇群落→白茅群落,其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和群落均匀度均较低,物种丰富度呈现出由低到高再降低的趋势;PCA和植物生理特性分析结果暗示,土壤盐分梯度是影响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锦屏水电站岩土渣场植被恢复的动态特征
    魏黎;李绍才;孙海龙;周江平;彭先涛;胡淼
    2010, 29(02):  250-255. 
    摘要 ( 2172 )   PDF (487KB) ( 650 )  
    植被恢复过程物种多样性的动态特征变化反映了植被的恢复程度。本研究以膨润土纤维复合的岩土渣场植被恢复技术(CSR工程技术)作为岩土渣场植被恢复的应用背景,以锦屏二级水电站岩土渣场为对象,通过对植被恢复群落的调查和物种多样性分析,研究了岩土渣场人工恢复群落物种多样性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初期选取的植物普遍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性,且豆科植物在群落中占据着主要的优势;随时间加长,禾本科、菊科等多年生
    草本植物逐渐增多,在群落功能维持中占据重要地位;群落动态与多样性关系紧密,随演替进展群落物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生态优势度下降,而均匀度增加,群落渐趋稳定。
    基质及水位对入侵种互花米草生长的影响
    邓自发;谢晓玲;王中生;安树青
    2010, 29(02):  256-260. 
    摘要 ( 4915 )   PDF (253KB) ( 988 )  
    为了揭示基质和水位对互花米草种群扩张过程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析了不同基质和地下水位对互花米草幼苗存活率、高生长和生物量及分配等表型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水位及其交互作用对互花米草幼苗生长影响显著;基质类型和地下水位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幼苗的存活率;同种基质中地下水位的降低显著促进了幼苗根长的增加;由于不同基质持水力和营养的差异,沙中生长的幼苗随地下水位的降低地上部分表现出显著的生长抑制,而沙土和壤土中的幼苗在中等水位生长最好;沙中幼苗根状茎的长度显著低于沙土和壤土,而随水位的降低,沙土和壤土根茎长度显著下降。由此可以推论,互花米草种群扩张强度因生境而异,在沙土和壤土基质中互花米草可能表现出更强的入侵性和扩散能力。
    水培条件下四种植物对Cd、Pb富集特征
    牛之欣;孙丽娜;孙铁珩;
    2010, 29(02):  261-268. 
    摘要 ( 3075 )   PDF (445KB) ( 2176 )  
    利用水培方法测定了不同浓度下向日葵、蓖麻、紫花苜蓿及芥菜的生物量和植物体内重金属Cd、Pb含量,分析了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经过5周培养后,4种植物根部与地上部对重金属的富集量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Cd浓度为20 mg·L-1时,向日葵的根部Cd含量最高,达到237.86 mg·kg-1,地上部Cd含量为89.48 mg·kg-1;而Pb浓度为200 mg·L-1时,芥菜根部对Pb的吸收量较高,达到597.22 mg·kg-1,地上部Pb含量最高的则出现在向日葵处理Pb 100 mg·L-1中,为318.33 mg·kg-1。4种植物对Cd、Pb的富集系数随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根部及地上部富集系数与生物量和重金属浓度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另外,在Cd、Pb复合处理中,一种重金属的存在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植物对另一种重金属的吸收。通过比较4种植物根部与地上部的生物量和对Cd、Pb富集特征,认为相对于其他3种植物向日葵对Cd、Pb具有较强的吸收潜力,并可以作为Cd、Pb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备选植物。
    海南霸王岭热带雨林常见植物丛枝菌根真菌调查
    梁昌聪;赵素叶;刘磊;黄俊生
    2010, 29(02):  269-273. 
    摘要 ( 2459 )   PDF (193KB) ( 1058 )  
    对海南霸王岭热带雨林的12科16种常见植物的丛枝菌根状况进行了调查,用碱解离-酸性品红染色法进行了真菌鉴定。结果表明,13种植物形成典型的丛枝菌根,占所调查植物的81%;3种植物没有形成丛枝菌根,占所调查植物的19%。用湿筛沉淀法从这些植物根际土壤中共分离鉴定出了3属11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即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3种,球囊霉属(Glomus)7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1种;其中,球囊霉属是样地的优势属。在AMF中,孔窝无梗囊霉(A. foveata)分离频率最高,在14种植物的根际土中都有发现;此外,大果球囊霉(G. macrocarpum)的相对多度最大,为59%,具有最强的产孢能力。同时,在11种植物的根中发现了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占调查植物的69%;其中,11种植物同时被DSE和AMF感染。
    南京城市公园绿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的变化
    张鸽香;徐娇;王国兵;武珊珊;阮宏华
    2010, 29(02):  274-280. 
    摘要 ( 5229 )   PDF (583KB) ( 1152 )  
    于2007年10月—2008年9月,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配合土壤呼吸气室对南京中山植物园内草坪、疏林和近自然林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8月)较高,近自然林、疏林和草坪类型分别为3.28、4.07和7.58 μmol·m-2·s-1,冬季(12月)最低,近自然林、疏林和草坪类型分别为0.82、0.99和1.42 μmol·m-2·s-1;不同植被类型的年均土壤呼吸速率有显著差异(P<0.05),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大小排序为草坪>疏林>近自然林;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性指数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率无显著相关关系;Q10值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植被类型的Q10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近自然林类型的Q10值大于草坪和疏林类型的Q10值。研究表明,城市如果大量发展草坪可能增加土壤CO2的排放。
    三峡库区消落带初期土壤养分特征
    王晓荣;程瑞梅;肖文发;郭泉水;封晓辉
    2010, 29(02):  281-289. 
    摘要 ( 2342 )   PDF (817KB) ( 975 )  
    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回水区内2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有效磷外,次生灌丛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弃耕地,且其他养分指标变异系数在50%左右,而有效磷的变异系数达到91%。随海拔的升高,土壤养分未表现出明显差异性。与对照样带相比较,消落带内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表明水淹和清库等人为活动对土壤母质风化影响严重,导致消落带内土壤磷和钾含量增高,而速效钾在水淹后则大量流失;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除了有效磷外,其他养分都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消落带处于幼年时期,尚未形成明显的水分梯度,其养分和水分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对茄子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及其嫁接调节
    周宝利;徐妍;尹玉玲;叶雪凌
    2010, 29(02):  290-294. 
    摘要 ( 2059 )   PDF (160KB) ( 843 )  
    探讨了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对茄子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和嫁接对重要相关因子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茄子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呈下降趋势,真菌数量呈增加趋势;根际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的活性呈降低趋势;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是影响根际土壤中细菌和
    放线菌数量的主要因子,蛋白酶是影响根际土壤中真菌数量的主要因子。嫁接能提高土壤酶活性,缓解连作土壤带来的胁迫。
    不同耕作方式对内蒙古旱作农田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孙建;刘苗;李立军;刘景辉;KENNETH Dean Sayre
    2010, 29(02):  295-302. 
    摘要 ( 1944 )   PDF (390KB) ( 759 )  
    2005—2008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进行了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营养指标、作物产量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免耕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2007和2008年不同耕作方式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均表现为免耕留高茬覆盖>免耕留低茬覆盖>免耕留高茬>免耕留低茬>传统耕作;免耕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2007和2008年不同耕作方式0~1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均表现为免耕留高茬覆盖>免耕留低茬覆盖>免耕留高茬>免耕留低茬>传统耕作,实施免耕的前3年,玉米产量不稳定,甚至造成玉米减产,第4年免耕增产效应有所显现;不同保护性方式下土壤指标与玉米产量之间的相关度较好,通径分析得知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及微生物量碳对玉米产量起直接作用,其中尤以土壤微生物量碳的作用最大;免耕有利于改善内蒙古农田旱作区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巴音布鲁克高寒人工草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区系特征
    尹伟;胡玉昆;柳妍妍;公延明;王吉云;陈爱莲
    2010, 29(02):  303-308. 
    摘要 ( 2158 )   PDF (319KB) ( 710 )  
    以巴音布鲁克建植期为4、8、15和20年的4种人工草地为对象,以天然草地为对照,采用平板表面涂抹法对0~20 cm、20~40 cm的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细菌数量以建植期4年的草地土壤最多,20年最少,8年、15年人工草地分别是天然草地的1.19和0.58倍;真菌数量为4年人工草地>20年人工草地>15年人工草地>8年人工草地>天然草地;放线菌数量以天然草地最多,8年人工草地次之,20年、4年、15年人工草地依次降低;细菌、真菌以及放线菌数量均在8月达到最大值,9月最小;细菌与植被盖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微生物总数与植被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真菌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pH值对放线菌的影响最大;影响微生物类群总数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植被盖度和建植年限。
    沙坡头地区草本植物层片对施加氮素的响应
    苏洁琼;李新荣;贺郝钰;贾荣亮;高艳红
    2010, 29(02):  309-313. 
    摘要 ( 1971 )   PDF (301KB) ( 702 )  
    以沙坡头人工固沙区草本层片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氮肥处理下,物种丰富度、多度、盖度、高生长以及地上部生物量等群落学特征对不同氮肥水平的响应。人工施加氮肥1年的试验结果表明:除50 g·m-2的施肥水平外,其他各施肥水平下群落物种丰富度均高于对照;多度随施肥梯度的增加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施肥梯度越高,下降越明显,其中在50 g·m-2的施肥水平下,多度相比于对照下降了86.7%;盖度随施肥水平梯度的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 g·m-2的施肥水平下盖度达到最大值,其与对照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植物高生长对氮肥水平的响应存在种间差异;地上部生物量则在低肥水平下高于对照,而高肥水平下低于对照。总体而言,氮肥水平对荒漠生态系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呈低肥促进、高肥抑制的效应。
    不同剂量UV-B辐射对冬小麦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刘丽丽;张文会;范颖伦;吕艳伟;苗秀莲
    2010, 29(02):  314-318. 
    摘要 ( 2157 )   PDF (196KB) ( 784 )  
    UV-B辐射增强对植物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物种的不同品种之间也存在差异。本研究以对UV-B不同耐性的2个冬小麦品种“科遗26”和“泰山269”为材料,比较了品种间及UVB的剂量间的形态指标、生物量及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高剂量UV-B处理抑制了株高、叶色、茎数、鲜质量、光反应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合速率,促进了丙二醛、类黄酮含量的增加及相对电导率的提高,2个品种的趋
    势基本相同,但泰山269的变化幅度大于科遗26,说明泰山269比科遗26敏感;低剂量的UV-B对株高、叶色、茎数、鲜质量表现出促进的趋势,对类黄酮的促进作用较大,对Fv/Fm、丙二醛及相对电导率的影响相对较小。
    锌胁迫对“不知火”和“椪柑”的生理指标及锌分布的影响
    徐春丽;肖家欣;齐笑笑;张绍铃;申燕;杨慧;
    2010, 29(02):  319-323. 
    摘要 ( 1995 )   PDF (325KB) ( 889 )  
    采用砂基培养法,研究了0、0.05和0.5 mg·L-1Zn2+(0.05 mg·L-1为对照,0.5 mg·L-1为锌过量,0 mg·L-1为锌缺乏)处理下“不知火”和“椪柑”叶片的一些生理指标及不同部位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缺锌处理的“不知火”叶绿体色素含量和叶面积均显著低于其对照和锌过量处理;锌过量处理的“椪柑”叶绿体色素含量和叶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2) 3个锌浓度处理间,“不知火”叶片POD、“椪柑”叶片CAT活性无显著性差异,“不知火”叶片CAT、SOD活性随着锌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锌缺乏处理下“椪柑”叶片POD、CAT、SOD活性均显著地高于“不知火”,而锌过量时“不知火”叶片SOD活性显著高于“椪柑”;锌胁迫下“不知火”和“椪柑”叶片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锌过量时“椪柑”叶片MDA含量显著高于“不知火”。3)2品种柑橘不同部位的锌含量随着锌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相同浓度的锌处理下“椪柑”叶锌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及“不知火”叶锌含量,“不知火”上部叶锌含量显著高于其下部叶。
    沙埋对醉马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王桔红;柴雁飞;张勇;
    2010, 29(02):  324-328. 
    摘要 ( 2154 )   PDF (337KB) ( 819 )  
    为探讨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种群繁殖和扩散机理,并为其防控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了不同沙埋深度(0、1、2、3、4和5 cm)对醉马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埋深对醉马草幼苗出土率、首次出苗时间、幼苗生长高度以及生物量的分配均有极显著影响(P<0.001);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率在2 cm 沙埋下达到最高(92%),在5 cm沙埋下最低(58.7%);幼苗最大高度(10.8 cm)出现在3 cm的
    沙埋,最小高度(6.3和7.1 cm)出现在0和5 cm的埋深;埋深为2 cm 时,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最大,埋深5 cm时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最小;最大根长(约5 cm)和最小根长 (1 cm)分别出现在2~3 cm和5 cm的埋深。2~3 cm的埋深是醉马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深度。
    黄猄蚁对柚子花期害虫的影响
    张祖兵;高世德;周明;李国华
    2010, 29(02):  329-332. 
    摘要 ( 2198 )   PDF (264KB) ( 1005 )  
    于2008年3月柚子花期,将柚园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引迁黄猄蚁,另一个区域不做处理作为对照。在2个区域分别选取20个枝条共40枝,对柚子花期主要害虫(柑桔花蕾蛆、蓟马)及健叶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照区柑桔花蕾蛆和蓟马的虫口密度及虫花率都显著高于处理区,而且虫口数量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有黄猄蚁存在的情况下,柚子树花蕾蛆的有虫花率减少了70%~80%,蓟马有虫花率减少了近60%,健叶率增加了30%左
    右。建议在今后害虫综合防治中,充分认识到黄猄蚁对害虫的防治作用,通过保护和引迁黄猄蚁来有效防治害虫。
    吐鲁番沙虎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及其食性的季节性变化
    刘洋;宋玉成;李文蓉;时磊
    2010, 29(02):  333-338. 
    摘要 ( 4641 )   PDF (289KB) ( 913 )  
    于2008年4月—2009年5月在新疆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捕获155号吐鲁番沙虎(Teratoscincus roborowskii)活体,对其两性异形和食性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收集单独暂养的吐鲁番沙虎粪便167份用于食性分析,同时测量各项形态学指标,切趾标记后放回原捕获地。结果表明:吐鲁番沙虎成体有两性异形,表现为雄性个体有较宽的头部,成体雌性具有较大的腋胯距;不同年龄组的两性个体头长和雄性个体的头宽随吻肛长都呈同速
    增长,只有雌性头宽的增长速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减小;吐鲁番沙虎摄入的动物性食物均为节肢动物,植物性食物为刺山柑果实。4—5月的生态位宽度为4.15,6—7月的生态位宽度为4.23,8—9月的生态位宽度为4.48。其中6—7月和8—9月的生态位重叠度最高。
    广大腿小蜂对菜粉蝶蛹体型大小的产卵选择及后代发育表现
    高珏晓;孟玲;李保平
    2010, 29(02):  339-343. 
    摘要 ( 2338 )   PDF (411KB) ( 881 )  
    产卵选择与后代发育适合度之间的相关性是进化生态学的主要科学问题之一。为探究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对不同体型大小寄主的选择和后代发育表现的关系,采用饥饿方法处理4龄菜粉蝶(Pieris rapae)幼虫以获得体型大小(用体质量表示)差异较大的寄主蛹,供寄生蜂选择寄生。结果表明,广大腿小蜂显著偏好体型较大的寄主蛹,而且在体型较大的蛹内产雌性后代的概率更大;子代蜂体型大小与寄主蛹大小存在显著的正
    相关性,但子代蜂发育历期与寄主蛹大小无相关性。研究说明,广大腿小蜂对菜粉蝶蛹的寄生选择与后代发育表现,符合“寄主大小质量”模型的预测。
    温度和光周期驯化对树麻雀消化道形态特征和能量预算的影响
    杨志宏;邵淑丽;柳劲松;
    2010, 29(02):  344-350. 
    摘要 ( 1821 )   PDF (254KB) ( 744 )  
    为探讨温度和光周期驯化对树麻雀消化道形态特征和能量预算的影响,以不同环境温度(5 ℃和25 ℃)、不同光周期(16L∶8D和8L∶16D)的4组树麻雀进行为期4周的人工气候箱驯化,并对驯化后的4组树麻雀消化道形态特征各指标以体质量为协变量,采用温度、光周期双因素协方差分析和组间进行单因素协方差分析及进行Tukey HSD比较。结果表明,温度降低或光周期缩短导致消化道长度极显著增加;反之,则缩短。温度显著影响消化道干组织质量;温度和光周期的交互作用对消化道净鲜质量和干组织质量的影响显著;总消化道和各器官的长度(直肠长度除外)、质量均存在明显的组间差异。可见,不同的温度或光周期可引起树麻雀消化道形态结构和功能能力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消化道各器官长度和质量的改变与其个体的摄能需求密切相关,消化道各器官功能能力和器官能耗之间高投资高收益的能量预算是个体适合度与环境压力之间能量预算的结果。
    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生境步甲多样性
    暴晓;吕宪国;张帆
    2010, 29(02):  351-356. 
    摘要 ( 2066 )   PDF (275KB) ( 704 )  
    2007年6—9月,对三江平原地区6种不同土地利用生境下步甲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共采集步甲标本34种871号,其中淡足青步甲、暗青步甲和圆角梨须步甲分别占总数的19.4%、19.3%和13.2%,共同构成本研究区的优势类群。通过对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多样性指标进行分析,丰富度在杨树林最高,白桦-蒙古栎林最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大豆田最高,杨树林最低。土地利用方式对步甲数量有显著影响(F=2.987,P<0.05),杨树林步甲数量最多,松树林最少;采样时间对步甲数量显著影响(F=8.172,P<0.05),9月步甲数量最多,7月最少。但土地利用方式和采样时间对步甲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没有显著影响。
    广州不同生境类型区域昆虫多样性
    李志刚;张碧胜;翟欣;龚鹏博;黄宁生;匡耀求;郭明昉;韩诗畴
    2010, 29(02):  357-362. 
    摘要 ( 2657 )   PDF (315KB) ( 824 )  
    2005—2006年,对广州全域4个不同生境类型区域(中心城市区、农田区、沿海湿地区和森林区)的昆虫群落进行6次调查,共获得昆虫标本10595号,分属于22个目、216个科。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森林区昆虫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复杂性指数最高,其次为农田区、中心城市区,最低为沿海湿地区;沿海湿地区昆虫群落的优势度最高,其他依次为中心城市区、农田区和森林区。不同生境类型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的时间动态不同,森林区、农田区和沿海湿地区的丰富度指数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为6—7月最高,中心城市区以9—10月最高;农田区昆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随时间波动最大,森林区的丰富度指数时间波动最大,中心城市区的优势度时间波动最大。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森林区和农田区昆虫群落具有的相同科数最多,相似性系数最高,沿海湿地区和森林区、农田区、城市区具有的相同科数都较少,相似性系数也较低。广州不同生境类型区域昆虫多样性存在差异,森林区受城市化进程影响较小,生境得到较好保护,昆虫多样性丰富,沿海湿地区由于城市化发展改变了原生生境,昆虫多样性遭到较大破坏,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微红梢斑螟蛀道节肢动物种群结构及生态位
    高江勇;嵇保中;刘曙雯;王国兴;况美华;高玉国
    2010, 29(02):  363-369. 
    摘要 ( 2186 )   PDF (256KB) ( 650 )  
    选择我国江苏、安徽和广东7个不同林型的松树林地,对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蛀道节肢动物种群结构及生态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微红梢斑螟蛀道节肢动物种群隶属2纲9目13科,分别为蛛形纲蜘蛛目、蜱螨目,昆虫纲弹尾目、革翅目、啮虫目、半翅目、缨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利用相对优势指标判别微红梢斑螟蛀道节肢动物优势种有螨科和隐翅虫科,丰盛种有跳虫科,常见种有啮虫科、蠼螋科、蚁科、锯谷盗科、象甲科
    、蓟马科和茧蜂科,偶见种有小蠹科、蝽科和微蛛科;利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对各种群生态位计算表明,隐翅虫科与微红梢斑螟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说明在各种群中隐翅虫科与微红梢斑螟的跟随关系最为紧密;利用聚集度指标法判别优势种群隐翅虫的空间分布属于聚集型分布,用零频率方法计算隐翅虫种群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型,种群类型为聚集度逆零频率制约型。
    上海市中心城区河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
    刘一;禹娜;冯德祥;熊泽泉;姜雪芹;李二超;陈立侨
    2010, 29(02):  370-376. 
    摘要 ( 2100 )   PDF (431KB) ( 668 )  
    于2007年11月—2008年10月,对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午潮港、横港、朝阳河、曹杨环浜等4条河道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相关水环境指标进行了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63种,其中轮虫44种(69%),枝角类13种(21%),桡足类6种(10%),优势种主要为转轮虫(Rotaria rotatoria)、长足轮虫(R. neptuni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a)、大型溞(Daphnia magna)、发头裸腹溞(Moina irrasa)和广布中剑水蚤(Microcyclops leuckarti)。4条河道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变动范围为726~2571 ind·L-1;平均生物量为12.04~44.27 mg·L-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浮游动物种群密度、生物量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P<0.05),水体中的磷酸盐、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对河道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河道中的浮游动物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总体上,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密度正在恢复和增加,表明城区河道水生态系统的初步治理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角帆蚌五个野生群体线粒体DNA 16S rRNA遗传特性
    汪桂玲;李家乐;白志毅
    2010, 29(02):  377-381. 
    摘要 ( 1962 )   PDF (224KB) ( 849 )  
    对中国主要淡水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及巢湖)三角帆蚌5个野生群体的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得到473 bp的碱基序列,没有发现插入/缺失突变的核苷酸位点。检测到了32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共7种单倍型。鄱阳湖群体的222(C→G)和325(A→G)位点,太湖群体的233(A→G)位点,巢湖群体的40(A→G)、138(A→T)和294(C→T)位点,洪泽湖群体的241(A→C)位点的变异可以作为区分群体分子遗传标记位点。洞庭湖群体未发现特异位点。在5个群体间鄱阳湖群体多态性位点、核苷酸多态性、单倍型多态性和单倍型数量4个指标都最高,表明鄱阳湖群体具有最为丰富的遗传结构,遗传变异最大,可作为三角帆蚌选育的基础群体。
    三亚市果蔬地重金属空间分布及其污染评价
    李福燕;李许明;吴鹏飞;赵雄;张冬明;漆智平
    2010, 29(02):  382-386. 
    摘要 ( 5308 )   PDF (2720KB) ( 817 )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采用标准对比法和地累积指数法,评价了三亚市果蔬地表层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土壤中Hg、Cd、Cr、Pb和As 5种重金属的积累不显著,其平均值均未超过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GB 15618-1995);但Hg、Cd和Pb的平均值高于海南岛农用地的自然背景值,表明存在区域轻度污染;Cr、Hg、Pb和As 4种重金属元素的变异系数均>1,表明土壤中Cr、Hg、Pb和As的分布极不均匀。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Krging插值方法得到了5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图,显示出不同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异特征,为三亚市果蔬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植被界面过程(VIP)模型的改进与验证
    王昆;莫兴国;林忠辉;张喜英;舒畅
    2010, 29(02):  387-394. 
    摘要 ( 2488 )   PDF (951KB) ( 804 )  
    为了提高植被界面过程(VIP)模型的预报能力,对VIP模型的一些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更新,包括基于相对生育期的根深动态、根系分布密度和比叶面积季节变化,使模型能从机理上更合理地描述作物同化物分配及土壤水分运动。将改进后的模型应用于河北栾城冬小麦生长季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土壤水分模拟,并与相应时期的试验资料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VIP模型对土壤水分动态和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模拟效果更好,模型各状态变量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都得到明显提高。
    SWAT模型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中的应用——以河南省中部农业区为例
    顾万龙;竹磊磊;许红梅;王纪军;朱业玉
    2010, 29(02):  395-400. 
    摘要 ( 2115 )   PDF (443KB) ( 1493 )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应用具有物理基础的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针对河南中部农业区(淮河上游沙河周口水文站上游区域)的特点,构建了该区域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径流)评估模型。通过加载1∶4000000电子河系数据,消除了SWAT在平原区从1∶250000 DEM自动提取河系的误差;在对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将1999—2002年作为校准期,2003—2006年作为验证期,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校准和验证,模型校准期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ns=0.96,r2=0.95,验证期Ens=0.81,r2=0.87,表明模型应用于该区域的月径流模拟精
    度较高。将1966—2007年的气象资料应用于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地表径流、基流年内变化趋势与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蒸散发是该地区水量的主要输出项,地表径流是基流的2倍左右,地表径流相对于降水有滞后性,基流滞后于降水3个月时间。
    拟南芥SSR检测体系的优化
    高海荣;钟鸣;刘宛;李培军;王磊;周启星
    2010, 29(02):  401-406. 
    摘要 ( 1936 )   PDF (368KB) ( 881 )  
    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幼苗为实验材料,采用单因素筛选法及L16(45)正交实验方法,对简单序列重复(SSR)技术中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组分、扩增程序、电泳检测等环节进行优化。优化25 μl反应体系为: 1×PCR Buffer、20 ng模板DNA、1.5 mmol·L-1 Mg2+、0.3 μmol·L-1引物、150 μmol·L-1 dNTPs和1.0 U Taq DNA 聚合酶。扩增程序为: 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30 s,57 ℃退火30 s,72 ℃延伸45 s,共30个循环,72 ℃延伸10 min。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EB染色)电泳检测并取得较好效果。利用该体系进行扩增,所得谱带清晰、稳定、非特异性带少。
    基于多尺度遥感影像分割方法的湿地生态廊道设计
    孔博;邓伟;陶和平;于欢;
    2010, 29(02):  407-412. 
    摘要 ( 2350 )   PDF (2115KB) ( 1007 )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采用多尺度遥感影像分割方法中的人为干扰度模型,计算分割阈值确定湿地生态廊道的宽度,并结合聚类分析法分类的8种人为干扰类型,对建三江地区廊道结构设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廊道分割阈值设为20%,非湿地背景噪声为9.43%,湿地生态廊道最佳宽度为1298 m。8种人为干扰度中聚类c1、c2、c3和c4类型是受人为干扰较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浓江、乌苏里江、三江和洪河保护区原始生态环境区域,将其分别设定为核心区、实验区、边缘区、缓冲区4种类型。廊道核心区中的沼泽类型占75%,总体精度高达93.7%,实验区沼泽占72.2%,精度达到75.8%,边缘与缓冲区起到边缘护栏的作用,缓冲区宽度为945 m,本研究为湿地生态廊道的建设与修复提供了可靠、科学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