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9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0-03-10
    研究报告
    风吹、沙埋对沙地植物幼苗生长和光合蒸腾特性的影响
    赵哈林, 何玉惠, 岳广阳, 周瑞莲
    2010, 29(03):  413-419. 
    摘要 ( 2138 )   PDF (492KB) ( 1507 )  
    为了掌握风吹、沙埋对沙地植物一些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2006—2007年在科尔
    沁沙地对优势固沙植物小叶锦鸡儿进行了风吹和沙埋试验。风吹试验设为对照(不吹风)、
    软风(2 m·s-1)、微风(4 m·s-1)、和风(6 m·s-1)和劲风(8
    m·s-1)5个处理;沙埋试验设为对照、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沙埋5个处理,沙埋
    深度分别为株高的0%、33%、66%、100%和133%。结果表明:软风(2 m·s-1)的持续风
    吹可使植物叶片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略有下降,和风(6 m·s-1)和劲风(8 m·s
    -1)的持续风吹可促进其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明显增加,而微风(4 m·s-1)的
    持续风吹对植物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影响不明显;轻度沙埋可以同时促进植物地上茎叶和地
    下根系的生长和生物产量的提高,中度沙埋仅可促进其根系生长和生物产量的提高,但对其
    高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重度沙埋和严重沙埋可对其生长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死亡;锦
    鸡儿作为沙地一种优势固沙植物能够通过生长调节和生理调节来适应一定程度的风吹和沙埋
    ,因而对风沙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但重度或严重风吹、沙埋仍然会导致其严重受损,甚
    至死亡,因此采用锦鸡儿进行植物固沙时应注意不要将其种植在风沙活动过于强烈的地方。
    黄土丘陵沟壑区中间锦鸡儿整株丛树干液流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臧春鑫;杨 劼;袁 劼;张 雷;宋炳煜
    2010, 29(03):  420-426. 
    摘要 ( 1638 )   PDF (635KB) ( 1039 )  
    运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技术,测定了中间锦鸡儿整株丛树干液流日进程及其月动态变化,并分析了树干液流变化与同步测定的太阳辐射强度、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间锦鸡儿整株丛树干液流昼夜变化可分为4个明显的阶段:1)液流量迅速上升阶段;2)液流量最大的稳定阶段;3)液流量迅速降低阶段;4)液流量较小的稳定阶段。中间锦鸡儿整株丛树干液流量的月变化特征,除10月有明显下降外,其余各月的树干液流量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在5月、7月、9月树干液流的变化都滞后于太阳辐射而提前于水汽压亏缺,存在一定的时滞现象。从整株丛树干液流量和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来看,太阳辐射强度在该研究区是影响中间锦鸡儿整株丛树干液流的关键因子;在遇到突发性降雨时,中间锦鸡儿整株丛树干液流量会随着降水的增加而迅速升高,但时间上要滞后于降水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优势植物热值
    唐炎林;曹 敏;唐建维;邓晓保;林 华;李玉武;邓 云
    2010, 29(03):  427-433. 
    摘要 ( 1773 )   PDF (418KB) ( 791 )  
    为探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植物热值的变化规律,用SDACM-Ⅲa型量热值仪测定了该群落不同层次37种优势植物不同器官干湿季节的热值。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各层优势种的平均干质量热值在17.05~20.23 kJ·g-1,乔木、层间藤本、灌木、草本干质量热值分别为18.86~20.23、17.97~19.76、17.71~18.83和17.05~17.45 kJ·g-1。各层优势种平均干质量热值在干湿季节均表现为:乔木层>层间藤本>灌木层>草本层。所有层次相同各器官平均干质量热值在器官间存在差异,但只有叶与根、枝之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层次中的同种植物干质量热值在干湿季节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层优势植物的干质量热值在干湿季节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植被凋落物量及养分归还动态
    齐泽民;王开运
    2010, 29(03):  434-438. 
    摘要 ( 1740 )   PDF (347KB) ( 764 )  
    从2006—2008年,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群落凋落物产量及N、P、K、Ca和Mg主要养分归还动态。结果表明:林线交错带植被凋落物年产量为389.83 kg·hm-2·a-1,5种主要养分年归还量总量为1582 kg·hm-2·a-1,归还量排序为Ca>N>K>Mg>P。其中,叶、枝和其他混合杂物分别占凋落物总量的72.2%、17.9%和9.9%,占养分归还总量的87.4%、7.0%和5.6%。凋落物各组分及养分归还月动态均呈单峰曲线型变化,叶高峰期在9月,而枝、杂物则在10月。凋落物养分含量季节动态因不同凋落组分和养分元素而异。叶凋落物中N、P、K和Mg含量在生长高峰的6、7月较高,而Ca含量较低;枝凋落物各元素含量总体上月变化不显著,其他混合杂物各元素含量6与10月相对较高,其余各月则无显著差异。
    上海城市森林群落结构对固碳能力的影响
    徐 飞;刘为华;任文玲;仲启铖;张桂莲;王开运
    2010, 29(03):  439-447. 
    摘要 ( 2644 )   PDF (451KB) ( 892 )  
    基于上海市区航片数字化、代表性样地群落调查、优势树种生理参数测定和CITYgreen模型软件,对上海城市森林固碳能力进行评估,并探讨群落结构对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城市森林总碳贮量为478472 t,年碳固定量为6256 t·a-1,平均碳密度为47.80 t·hm-2,平均固碳率为0.625 t·hm-2·a-1;城市森林的固碳率与郁闭度及群落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平均胸径负相关;碳密度与郁闭度及平均胸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群落密度无显著相关;低密度高胸径群落比中、高密度群落具有更高的碳密度;混交林碳密度高于纯林,复层林碳密度和固碳率都高于单层林,且固碳能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受平均胸径、群落密度等因子影响。
    甘肃省小陇山濒危珍稀植物白皮松群落种间关联
    谢 湉;巨天珍;师贺雄;樊振华;杨国科;张宋智
    2010, 29(03):  448-453. 
    摘要 ( 1590 )   PDF (336KB) ( 951 )  
    通过野外调查,选取小陇山白皮松群落50个样方的20个常见物种,运用多物种方差比值(VR),χ2检验,OI、DI、JI指数,AC、PC值以及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其进行了种间关联分析。VR分析表明,白皮松林主要组成成分间的关系以正关联为主,说明白皮松群落的性质与其生存环境特征是一致的,白皮松林适应群落外环境;20个常见种种对关系表现出了不同的性质,是群落内环境的表现,也是由群落内环境异质性所致;综合植物的生态特征,划分出3个生态种组,发现白皮松群落的高负关联性是由林下喜阴灌木引起的,而群落较高的独立性则是由林缘植物引起的。种间关联的研究可以反映出由物种生态特征所形成的有机联系,研究结果对白皮松群落的保护与恢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温度对两种蓝藻种间竞争的影响
    陈家长;孟顺龙;胡庚东;瞿建宏;吴 伟;范立民;马晓燕;裘丽萍
    2010, 29(03):  454-459. 
    摘要 ( 1547 )   PDF (370KB) ( 1090 )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主要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isa)和巨颤藻(Oscillatoria princeps)的生长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无论在纯培养体系还是混合培养体系中,微囊藻在25 ℃下生长最好,颤藻在30 ℃下生长最好;温度对藻类的种间竞争抑制参数能够产生明显影响,在20 ℃、25 ℃、30 ℃3个温度下,颤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30 ℃时颤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分别是20 ℃和25 ℃时的1.42倍和1.13倍,微囊藻对颤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则表现为25 ℃>30 ℃>20 ℃,25 ℃时微囊藻对颤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分别是20 ℃和30 ℃时的1.54倍和1.21倍,在20 ℃、25 ℃、30 ℃3个温度下,微囊藻对颤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均大于颤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说明在各试验温度下,微囊藻对颤藻的抑制能力均大于颤藻对微囊藻的抑制能力;根据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中的两物种竞争结果可初步判断,20 ℃和25 ℃温度下,微囊藻在竞争中取胜,30 ℃下,微囊藻和颤藻可以实现不稳定共存。
    水杨酸对大叶黄杨茎抗寒性和电阻抗图谱参数的影响
    李 亚;张 钢;张玉星;郝 征
    2010, 29(03):  460-466. 
    摘要 ( 1192 )   PDF (434KB) ( 803 )  
    在抗寒锻炼前,对当年生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扦插苗喷施不同浓度水杨酸,用电阻抗图谱(EIS)法和电导(EL)法估测茎的抗寒性,以探明抗寒锻炼期间水杨酸对大叶黄杨抗寒性和电阻抗图谱参数的影响,找到适合不经冷冻处理估测大叶黄杨茎抗寒性和经冷冻处理后测定其抗寒性的EIS参数。结果表明,水杨酸处理能够提高大叶黄杨茎的抗寒性,最适浓度为5.0 mmol·L-1;不经冷冻处理茎的EIS参数电阻率rr1、胞外电阻率re、胞内电阻率ri、弛豫时间τ、弛豫时间分布系数ψ与EL法测定的抗寒性有较高的相关性(r=0.70~0.87),说明不经冷冻处理样本用以上参数估测大叶黄杨茎抗寒性是可行的,r1为最佳参数;冷冻处理后茎的re、τ、ri求得的抗寒性与EL法测定的抗寒性有较高的相关性(r=0.85~0.94),说明冷冻处理后re、τ、ri可以作为测定大叶黄杨茎抗寒性的参数,re为最佳参数。
    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耐盐筛选浓度的确定及耐盐性比较
    管志勇;陈素梅;王艳艳;陈发棣
    2010, 29(03):  467-472. 
    摘要 ( 1749 )   PDF (402KB) ( 810 )  
    以纪伊潮菊(Ajania shiwogiku var. kinokuniense)、牡蒿(Artemisia japonica)、黄金艾(Artemisia vulgaris)、乙立寒菊(Dendranthema indicum var.maruyamanum)为试材,研究在Hogland营养液水培条件下,添加NaCl后使之浓度分别为0、75、100、150、250、400 mmol·L-1,观察不同水平NaCl胁迫对植株外观形态的影响,以确定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耐盐性筛选的适宜浓度,结果表明:4种植物在100、150 mmol·L-1 NaCl的盐胁迫下筛选效果良好,此浓度下物种间出现症状差异明显的时间分别是10 d以上和6 d以上;在120 mmol·L-1 NaCl胁迫下,根据外观形态结合盐胁迫对植株根系活力、丙二醛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对4种植物耐盐性强弱进行比较,利用隶属函数法得出4种植物耐盐性自弱到强的顺序为:乙立寒菊<纪伊潮菊<黄金艾<牡蒿,与利用50%叶面积受害为筛选依据得出的结论一致。
    潜流型菖蒲人工湿地不同C/N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胡秋香;赵永军;任丽君;温 腾;李 航;安树青
    2010, 29(03):  473-478. 
    摘要 ( 1610 )   PDF (476KB) ( 864 )  
    选取炉渣和砾石为基质,以无植被为对照,分别设置低、中、高浓度的3个碳水平(C1、C2、C3)和3个氮水平(N1、N2、N3)处理,研究潜流型菖蒲人工湿地在不同C/N下净化生活污水中COD、总氮(TN)、总磷(TP)的效果。结果表明,在不同C/N下,菖蒲人工湿地对污水中COD、TN的去除效果显著高于无植被的人工湿地,菖蒲植被能增加人工湿地COD去除率10.53%,增加TN去除率6.73%;而对于TP的去除,有无植被无显著差异。随着进水N、P浓度及C/N的变化,菖蒲湿地对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67.57%~75.85%、20.91%~56.82%和7.15%~17.78%;同时,菖蒲植株对N、P的积累量也相应的变化,其地上部的N、P积累量为4.44~14.79和1.11~3.37 g·m-2,平均占湿地N、P去除率的6.91%和10.%;地下部的N、P积累量分别为2.35~5.20和0.74~1.41 g·m-2,平均占湿地N、P去除率的2.69%和6.02%。植物地上器官对湿地N、P的积累量大于地下部,有利于通过收割作用去除湿地系统中的N、P。
    漳泽水库主要入库河流氮、磷营养盐特征
    刘瑞祥 ;常惠丽;赵富强;任嘉红
    2010, 29(03):  479-484. 
    摘要 ( 1516 )   PDF (535KB) ( 888 )  
    以2006—2007年的漳泽水库3条入库河流(南漳河、石子河、绛河)的水文、水质调查数据为依据,研究了漳泽水库入库河流的主要水文变化特征、氮磷营养盐浓度及其通量的逐月动态。3条入库河流水体流速缓慢,水温适宜,年平均值在12.5 ℃~15.1 ℃。3—5月水温回升较快,夏季水温高,光照充足,易发生水华。3条入库河流中总氮含量年平均值在1.75~8.90 mg·L-1,总磷含量平均值在0.005~3.760 mg·L-1,氮磷营养盐浓度总体偏高,其中石子河贡献了48.3%的总氮和77.3%的总磷。溶解态无机氮(DIN)是氮的主要存在形式,而其中又以硝酸盐氮(NO3--N)为主,平均占到DIN的60%以上。氮磷通量季节性变化规律不明显,且月均波动较为平缓。点源污染是氮磷进入南漳河、石子河的主要途径,而绛河的氮主要来自面源污染。从保护漳泽水库的角度考虑,应重点控制南漳河和石子河的点源污染。
    不同耕作方式对内蒙古旱作农田土壤侵蚀的影响
    孙 建;刘 苗;李立军;刘景辉;KENNETH Dean Sayre
    2010, 29(03):  485-490. 
    摘要 ( 4164 )   PDF (666KB) ( 784 )  
    研究黄河流域内蒙古黄土高原丘陵区农田土壤侵蚀状况,对本区域生态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验于2006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进行,设免耕(NT)、免耕覆盖(NS)和传统耕作(CT)3种耕作处理方式,种植作物为胡麻和燕麦,观测了全年降雨量和地表水径流量及土壤流失量。结果表明:免耕覆盖及免耕能显著减少降雨对土壤的侵蚀,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覆盖处理的燕麦地地表水径流量和土壤的流失量分别减少21.9%和88.3%;3种耕作方式的土壤侵蚀量均受到坡度的影响,并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作物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3种耕作方式下,胡麻和燕麦田土壤侵蚀量与降雨量的关系符合幂函数,且拟合优度良好,均>0.9。
    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收支及循环率的影响
    朱先进;马 强;周 桦;宇万太
    2010, 29(03):  491-497. 
    摘要 ( 4245 )   PDF (242KB) ( 841 )  
    以下辽河平原一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下农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的循环率及当季微量养分收支。结果表明:不同元素在饲喂堆腐过程中的循环率差异较大,Zn的循环率最低,但也接近80%,Fe、Mn、Cu、Pb的循环率均超过80%,其中Fe、Mn、Pb的循环率均接近90%,微量元素在饲喂堆腐过程中的循环率随投料量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以有机肥形式输入农田的微量元素远大于以化肥形式输入农田的量,且输入量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处理间微量元素的移出量以NPK+M处理最高,CK处理最低。各处理土壤微量元素收入小于支出,不同处理间收支差额NPK+M<M<CK<NPK,表明单施化肥加剧土壤微量元素赤字化,养分循环利用可弥补土壤微量元素的损失,减小收支差额。
    渤海淡水存留时间分析
    王海燕;高增祥;邹 涛;刘光亮;刘 哲
    2010, 29(03):  498-503. 
    摘要 ( 1576 )   PDF (436KB) ( 835 )  
    利用渤海蒸发量、降水量、入海径流量、渤海及黄海盐度数据,基于淡水比例方法估算了渤海的淡水存留时间,并设计敏感性实验,定量分析了渤海淡水通量对渤海淡水存留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年平均(1965—1980、1986—1992、1994、1996年)淡水存留时间为2.6年,并呈现弱上升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的淡水存留时间(4.6年)与20世纪60年代(3.0年)相比,增加了近50%。渤海淡水存留时间随淡水输入的增加而缩短。与净降水量(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相比,渤海淡水存留时间对入海径流量变化更敏感,因而流域调水的环境规划应予以充分关注。
    大兴安岭落叶松林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
    杨秀丽;闫 伟;包玉英;永军;姜海燕
    2010, 29(03):  504-510. 
    摘要 ( 1661 )   PDF (273KB) ( 875 )  
    对大兴安岭落叶松林17个科26种植物丛枝菌根(AM)定居情况和丛枝菌根真菌(AMF)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在26种植物根样中形成典型AM定居的有23种,占88.46%。菌根侵染率为0~78.7%,平均为21.69%。在26种植物根样中,4种植物形成重楼型(Paristype)AM,占15.38%;10种植物形成疆南星型(Arumtype)AM,占38.46%;9种植物形成中间型(Intermediate type)AM,占34.62%,3种植物未能形成AM菌根,占11.54%。从23种植物根围土样中分离到50种AMF,分属于5个属,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24种占48%;球囊霉属(Glomus)19种占38%;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5种占10%;原囊霉属(Archaeospora)1种占2%;巨孢囊霉属(Gigaspora)1种占2%。AcaulosporaGlomus 2属真菌在大兴安岭落叶松林土壤中占绝对优势;尼氏无梗囊霉(A. nocolsonii)和幼套球囊霉
    (G. etunicatum)是优势种。植物根围土壤中AMF的孢子密度平均为68.94个·100 g-1风干土;AMF物种丰富度平均为7.83种。菌根侵染率与孢子密度和物种丰富度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转Bt基因玉米根际微生物和细菌生理群多样性
    王 敏;孙红炜;武海斌;杨崇良;李宝笃;路兴波
    2010, 29(03):  511-516. 
    摘要 ( 1601 )   PDF (278KB) ( 564 )  
    大田栽培条件下,以转Bt玉米Mon810及其亲本非转基因玉米为研究对象,在玉米的不同生育期测定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变化,并对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生育期内Bt玉米与对照相比根际土壤真菌无显著差异,但细菌在抽丝期,放线菌在苗期二者有显著差异。同种细菌功能群的数量变化在Bt玉米和对照各生育期内趋势一致,不同的菌群表现不同。亚硝化细菌、好气固氮菌、氨化细菌和钾细菌的数量变化波动较大,其中Bt玉米和对照相比好气固氮菌的数量在生育期内有5个生育期有显著差异,而氨化细菌、钾细菌和亚硝酸菌仅分别在乳熟期、喇叭口期及拔节期和抽雄期差异显著。好气纤维分解菌和硝化细菌在苗期、拔节期和喇叭口期差异显著,无机磷分解菌在乳熟期和完熟期数量差异显著。整个生育期内3种群落特征参数均保持基本稳定,除乳熟期和完熟期外Bt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参数均高于对照。
    2008年雪灾对武夷山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氮的影响
    丁九敏;卜晓莉;刘 胜;徐涵湄;汪家社;徐自坤;阮宏华
    2010, 29(03):  517-522. 
    摘要 ( 2075 )   PDF (273KB) ( 657 )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了严重的冰冻雪灾,通过改变资源的有效性和异质性而对生态系统过程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以福建武夷山遭受冰冻雪灾不同危害程度(轻、中、重3种类型)的毛竹林为试验地,探讨了08雪灾干扰后毛竹林不同土层(0~10、10~25、25~4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除25~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外,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硝态氮含量均随受灾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0~10 cm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氮,重度受灾竹林也显著高于轻度与中度受灾竹林。不同受灾竹林间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与土壤温度、雪灾输入林地生物量显著正相关,与竹林郁闭度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湿度不相关。本研究结果揭示,由于雪灾导致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改变,土壤中的氮可能以硝酸盐和可溶性有机氮的形式从生态系统中流失。
    土壤真菌差异影响入侵豚草与本地植物生长及互作
    于文清;张利莉;刘万学;万方浩
    2010, 29(03):  523-528. 
    摘要 ( 1736 )   PDF (398KB) ( 771 )  
    采用温室盆栽实验,研究了本地植物土壤与豚草入侵地土壤中真菌对外来植物豚草和2种本地植物生长及对豚草与本地植物互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地植物土壤中,杀真菌剂处理下,豚草单独种植、与本地植物狗尾草混合种植或与紫花苜蓿混合种植时,其生物量分别比未采用杀真菌剂处理高46.7%、39.1%和90.5%,但杀真菌剂对狗尾草及紫花苜蓿的生物量却没有显著影响;在豚草入侵地土壤中,与未采用杀真菌剂的处理相比,杀真菌剂处理使单独种植的豚草的生物量降低了44.3%,同时杀菌剂也降低了本地植物狗尾草和紫花苜蓿的生物量,但杀真菌剂的施用对与狗尾草或紫花苜蓿混合种植的豚草的生物量却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比较了本地植物土壤和豚草入侵土壤中真菌对植物生长的反馈作用,结果显示,在本地植物土壤中,真菌对豚草生长呈现负反馈,但在豚草入侵地土壤中,真菌对单独种植的豚草表现出正反馈,而且与本地植物土壤比较,土壤真菌对与本地植物混合种植的豚草的负反馈作用明显变小了。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豚草入侵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证据。
    毛竹林土壤酶活性变化的海拔效应
    陈双林;郭子武;杨清平
    2010, 29(03):  529-533. 
    摘要 ( 4309 )   PDF (161KB) ( 942 )  
    在毛竹分布南缘的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气候过渡区,选择土壤类型、坡度、坡向、经营水平等一致的3个海拔高度(低海拔90~120 m、中海拔360~400 m、高海拔700~780 m)毛竹林,对其土壤酶活性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为0.031~0.042、0.104~0.146和0.017~0.039 mg·g-1·h-1,中海拔是3种酶活性显著变化的转折点。蛋白酶活性为0.248~0.259 mg·g-1·h-1,随海拔的升高酶活性缓慢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为0.097~0.143 mg·g-1·h-1,随海拔的升高酶活性显著上升。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H值对土壤酶活性具正效应,海拔梯度上的土壤全磷、全钾、速磷、速钾含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不显著。不同种类土壤酶活性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酶促反应具专一性和共同性特点。
    速度增量及持续时间对瓦氏黄颡鱼幼鱼临界游泳速度的影响
    田 凯;曹振东;付世建
    2010, 29(03):  534-538. 
    摘要 ( 1599 )   PDF (284KB) ( 692 )  
    为了考查速度增量(△v)和持续时间(△t)2个参数变化对鱼类临界游泳速度(critical swimming speed, Ucrit)的影响,于25 ℃条件下,首先以15%临界游泳速度作为△v,设置不同的持续时间(△t: 5,10,15,30,60 min);再以20 min作为△t,设置不同的速度增量(△v: 5%,10%,15%,20%,30% Ucrit),测定瓦氏黄颡鱼(Pelteobag vachelli)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结果表明:随△t的增加Ucrit整体呈下降趋势,△t由5 min增加至60 min,绝对游泳速度(absolute swimming speed, Ua)由(47.4±0.7) cm·s-1下降至(39.1±1.5) cm·s-1 (P<0.05),除15和30 min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v由5%提高至10% Ucrit,Ua由(44.1±0.6) cm·s-1显著增加至(47.0±0.4) cm·s-1 (P<005),15%和20% Ucrit的Ua分别为(452±02) cm·s-1和(46.3±0.8) cm·s-1,与10% Ucrit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但△v增加至30% Ucrit,Ua下降至(41.7±1.2) cm·s-1,显著低于其他各组水平(P<0.05)。表明采用不同的△v和△t对瓦氏黄颡鱼幼鱼Ucrit的测定结果存在明显的影响;瓦氏黄颡鱼幼鱼Ucrit测定适宜的△t为15~30 min、△v为10%~20% Ucrit。
    棕鞭藻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摄食及其营养策略
    李凤超;王福强;张富华;曹卫荣;康现江
    2010, 29(03):  539-542. 
    摘要 ( 4187 )   PDF (258KB) ( 686 )  
    在研究稻草秸秆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化感作用时,偶然发现一株对蛋白核小球藻具有强烈的取食作用的鞭毛虫,能有效抑制小球藻的大量繁殖。经形态学观察,该种鞭毛虫具有2片淡黄色色素体,片状、周生;虫体呈球形、椭圆形或卵形,能变形,具2根不等长的鞭毛,从细胞顶部伸出;长鞭毛约为虫体的1.5倍,短鞭毛约为虫体的0.5倍;对蛋白核小球藻的吞噬能力极强,每个虫体可以吞噬3~4个小球藻,虫体大小因吞噬物的多少变化较大。初步确定这种鞭毛虫为棕鞭藻(Ochromonas sp.)。在SE、稻草以及麦粒3种培养基中的种群生长表明,这种棕鞭藻在麦粒培养基最易培养,生长速度最快。结果表明,这种棕鞭藻为混合营养类型,但以吞噬营养为主
    黑龙江省完达山东部林区马鹿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田新民;张明海;张 辉;杨春文;金志民
    2010, 29(03):  543-548. 
    摘要 ( 1914 )   PDF (240KB) ( 1231 )  
    黑龙江省完达山东部林区是东北马鹿(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种群密度较高的分布区之一,本文对2年冬季采集的167份马鹿粪便进行了7个微卫星座位的个体识别,评价了马鹿种群遗传多样性,并分析近期马鹿数量的急剧下降对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67份粪便DNA分属66只个体;种群平均等位基因数9.00±2.7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3.97±0.9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69±0.09;平均期望杂合度0.74±0.08;平均观察杂合度0.69±0.08。整个种群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但种群固定系数Fis为0.060,没有显著偏离零。可见,完达山东部林区马鹿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数量的急剧下降近期还没有表现在种群遗传结构上。
    基于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的我国灰鹅遗传多样性和起源分析
    朱文奇;李慧芳;宋卫涛徐;文娟;陈宽维
    2010, 29(03):  549-553. 
    摘要 ( 1366 )   PDF (262KB) ( 1205 )  
    为了探究我国灰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运用DNA测序技术测定了我国13个灰鹅品种mtDNA D-loop区521 bp序列。结果表明:这13个灰鹅品种521 bp D-loop区序列的T、C、A和G碱基含量分别为23.8%、29.0%、32.3%和15.0%;平均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19245和0.00036;13个灰鹅种间变异大于种内变异,且均未出现群体扩张现象;共享单倍型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伊犁鹅起源于灰雁(Anser anser),其余12个灰鹅品种起源于鸿雁(A. cygnoides)。
    异色瓢虫捕食胁迫对黑腹果蝇繁殖与后代发育的影响
    李燕平;戈 峰
    2010, 29(03):  554-559. 
    摘要 ( 1365 )   PDF (269KB) ( 625 )  
    以模式昆虫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及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为研究系统,通过把异色瓢虫接入到有黑腹果蝇的指形管中,研究了黑腹果蝇雌、雄成虫单独或共同被异色瓢虫捕食胁迫后,其自身寿命、子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和适合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当雄性黑腹果蝇受到异色瓢虫成虫胁迫时,其寿命明显延长,但胁迫与否对雌性黑腹果蝇的寿命无明显影响;当黑腹果蝇的雌雄成虫同时受到胁迫时,其子代幼虫的发育历期延长,雄性后代寿命也增加,而雌性或雄性黑腹果蝇单独受到胁迫,其子代幼虫发育进度没有明显改变;当初孵黑腹果蝇幼虫受到异色瓢虫成虫直接或间接捕食胁迫后,其后续幼虫的发育历期都会受到影响,其中1龄期受到的间接捕食胁迫作用的影响大于直接捕食胁迫作用,直接捕食胁迫1龄幼虫比间接捕食胁迫更能延长其将来雌性成虫的寿命。
    风电场对盐城珍禽国家自然保护区鸟类的影响
    许遐祯;郑有飞;杨丽慧;吕士成
    2010, 29(03):  560-565. 
    摘要 ( 1941 )   PDF (264KB) ( 1339 )  
    利用保护区历年鸟类监测数据,以及短期野外实地调查数据,结合保护区生态环境特点,研究了风电场建设对盐城珍禽国家自然保护区鸟类的影响。结果表明:风电场建立通过占用鸟类栖息地而间接影响风电场周围鸟类的栖息和觅食,但总体来说,其影响较小;风机转速较慢及保护区鸟类飞行高度均高于风机高度,风机与鸟类的碰撞风险较低;为了保护鸟类的安全及保障其正常生存,需要采取合理布局风电场、建立鸟类观测站、协调区域滩涂及邻近地区的开发建设等措施。  
    滇中地区公路沿线紫茎泽兰的分布格局及其生境因子
    付登高;阎 凯;李 博;韩金保;侯秀丽;段昌群
    2010, 29(03):  566-571. 
    摘要 ( 1922 )   PDF (449KB) ( 932 )  
    选取云南楚雄境内的典型路段,根据路域特点选择4个土地覆盖类型(荒山灌草丛、云南松林、桉树人工林和次生半湿润性常绿阔叶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12个样带,分析了紫茎泽兰的分布格局及其生境特点。结果表明:距公路不同距离对紫茎泽兰的丛数、丛面积、株高、盖度及种子数量存在显著影响。紫茎泽兰丛数、丛面积、株高、盖度及种子雨数量均在距公路距离为5 m处达到峰值随后下降;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对紫茎泽兰丛数、丛面积、盖度和种子数量存在显著影响,其中次生半湿润性常绿阔叶林能较好地抑制紫茎泽兰的扩散和入侵;主成分分析表明,描述紫茎泽兰生境的生态因子所含的生态信息可由3个主成分表征,即“光照及生物因子”(第1主成分)、“水热因子”(第2主成分)和“地形因子”(第3主成分)。其中紫茎泽兰盖度与乔木盖度、物种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光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覆盖较好的自然植物群落能较好抑制紫茎泽兰的扩散和入侵。
    云南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聚类分析
    冯建孟 ;朱有勇
    2010, 29(03):  572-577. 
    摘要 ( 2387 )   PDF (336KB) ( 1062 )  
    以覆盖云南地区全境的种子植物分布信息为基础, 结合GIS和聚类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云南地区植物区系成分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随着纬度的升高,世界分布成分所占的比重呈递增趋势, 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呈递减趋势,而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则呈递增格局。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24.5°N左右,研究区域可分为南北两个分。分界线以南,热带区系成分占优势地位,植被类型主要为热带区系性质强烈的山地雨林、季节雨林、季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等;分界线以北,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相对较高,甚至占主导地位,植被类型主要为具较强温带区系性质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高寒草甸以及具强烈区系过渡性质的半湿润、湿性常绿阔叶林。该分界线与“田中线”不同,可能源于研究目标和内容的差异。
    东北地区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国志兴;张晓宁;王宗明;方伟华
    2010, 29(03):  578-585. 
    摘要 ( 2108 )   PDF (1177KB) ( 1190 )  
    使用1982—2003年GIMMSNDVI数据和气候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不同植被物候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2年东北地区年均温度以升高趋势为主,年降水量以减少趋势为主;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草甸和沼泽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提前受春季温度升高影响显著(P<0.05)。春季降水对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变化影响较小,仅对针叶林生长季开始日期的推迟有显著的影响(P<0.05)。植被生长季结束日期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仅草原植被生长季结束日期提前受秋季温度降低影响显著(P<0.05)。降水对东北地区植被生长季结束日期的变化影响高于温度。随着秋季降水量的减少,针阔叶混交林、草原和农田植被生长季结束日提前(P<0.05)。草丛生长季结束日期提前受夏季降水减少的影响显著(P<0.05);农田生长季结束日期提前亦受夏季和9月降水量减少的显著影响(P<0.05)。阔叶林和沼泽植被生长季延长受春季温度升高影响显著(P<005);灌丛植被生长季缩短受春季降水量减少
    影响显著(P<0.05);草丛和农田植被生长季延长受夏季降水量增加影响显著(P<0.05)。
    基于GIS的四川省油橄榄生态适宜性模糊综合评价
    郭 祥;范建容;朱万泽;严 冬
    2010, 29(03):  586-591. 
    摘要 ( 1941 )   PDF (352KB) ( 959 )  
    综合考虑与油橄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的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利用GIS分析方法对空间数据进行组织与计算,结合AHP方法确定各参评因子权重,并选择适当的隶属函数和模糊算子对四川省油橄榄生态适宜性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基于GIS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所得出的评价结果与目前四川省油橄榄引种区的分布大体一致,较之传统的评价方法有着评价周期短、评价结果更加精细、更有利于小区域范围内生态适宜性的确定等优点。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生态足迹产量因子测算
    刘某承;李文华;谢高地
    2010, 29(03):  592-597. 
    摘要 ( 1894 )   PDF (346KB) ( 969 )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非货币化的生态系统评估工具,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重要的判别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量方法。产量因子是生态足迹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随着生态足迹方法的广泛应用,其标准化和本地化成为迫切需要。为了便于区域水平上的生态足迹空间分析,本文采用中国2001年1 km MODIS数据,根据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计算出全国和不同省份各种土地类型的产量因子。结果表明:就中国产量因子而言,由于中国农地生产力水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产量因子为1.74,而其余几种类型土地的产量因子均<1,分别为林地0.86,畜牧地0.51,渔场0.74;就不同省份而言,由于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生产能力不同,产量因子各不相同。
    综述与专论
    铬渣堆放场地土壤的污染过程、影响因素及植物修复
    荣伟英;周启星
    2010, 29(03):  598-604. 
    摘要 ( 1986 )   PDF (234KB) ( 1108 )  
    铬渣堆放场地的土壤污染已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并引起广泛关注。为了对铬渣堆场铬污染情况有更加详细的了解,本文对铬渣污染土壤的2个基本过程(铬渣中铬的水平迁移过程与垂直运移过程)、土壤有机质、pH、Eh和含水量、土壤类型及其无机胶体组成以及地下水运动方向等影响其迁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铬超积累植物的筛选、铬超积累植物的富集机制、铬渣堆场周围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及其机理进行了概述。虽然目前对铬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利用超积累植物对铬渣污染场地进行修复前景广阔。
    广西白头叶猴栖息地特征
    黄万辉;潘文石
    2010, 29(03):  605-610. 
    摘要 ( 4230 )   PDF (666KB) ( 828 )  
    白头叶猴是我国独有的灵长类物种,其栖息地十分狭小而分散。典型的热带喀斯特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地貌组合,特殊的石灰岩季雨林或次生植被和多种石灰土构成的“石山”景观,与周边的“土山”景观有明显区别。环境的异质性和不连续性,使之成为边界明显但又互相隔离的同质性“斑块”,为穴居和过群居生活的白头叶猴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生存空间。白头叶猴这一适应于热带气候,善攀爬、植食性和穴居习性的物种,选择低峰丛洼地峰丛谷地作为适宜的栖息地,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态适应的结果。目前,白头叶猴仅分布于几处互相隔离的地块。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使其栖息地急速缩小和更加分散。只有正确处理人地关系、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禁止“石山”地区的过度开发,维持这一自然综合体的完整性和保持景观异质性,白头叶猴才有生存的可能和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