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何方杰, 韩辉邦, 马学谦, 张劲松, 孙守家. 隆宝滩保护区不同生态系统CH4和CO2通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9): 2821-2831. |
[2] |
赵彦茜,肖登攀,柏会子,唐建昭.
华北平原冬小麦和夏玉米气候适宜性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7): 2251-2262. |
[3] |
王韦娜,张翔,张立锋,刘晓琴,赵亮,李奇,古松.
蒸渗仪法和涡度相关法测定蒸散的比较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11): 3551-3559. |
[4] |
王先鹤,王秀君,韩广轩,王钧漪,宋维民,尤再进.
黄河三角洲湿地非生长季土壤CO2浓度及地表CO2通量的动态变化
[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9): 2698-2706. |
[5] |
徐勇峰,季淮,韩建刚,薛同良,朱咏莉,李萍萍.
洪泽湖湿地杨树林生长季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2): 322-331. |
[6] |
吴霞,陈源泉**,隋鹏,高旺盛,闫鹏,陶志强.
种植方式对华北春玉米密植群体冠层结构的调控效应
[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1): 18-24. |
[7] |
马杰1,2,3,吴玉1,2,3,郑新军1,2**,唐立松1,2,王玉刚1,2.
盐生荒漠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涡度相关法和箱式法对比
[J]. 生态学杂志, 2013, 32(10): 2627-2634. |
[8] |
张法伟;李英年;赵新全;古松;王勤学;杜明远;唐艳鸿 .
一次降水过程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CO2通量和热量输送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08, 27(10): 1685-1691 . |
[9] |
常宗强;冯起;司建华;李建林;苏永红 .
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贮量和碳通量
[J]. 生态学杂志, 2008, 27(05): 681-688 . |
[10] |
杨长明, 欧阳竹, 董玉红.
不同施肥模式对潮土有机碳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05, (8): 887-892. |
[11] |
李香华, 胡维平, 杨龙元, 张发兵, 胡志新.
太湖梅梁湾冬季水-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日变化观测研究
[J]. 生态学杂志, 2005, (12): 1425-1429. |
[12] |
林丽莎, 韩士杰, 王跃思, 谷志静.
长白山四种林分土壤CO2释放通量的研究
[J]. 生态学杂志, 2004, (5): 42-45. |
[13] |
徐海, 朴河春.
喀斯特地区土壤表层CO2释放通量的影响因素Ⅱ.机制
[J]. 生态学杂志, 2004, (2): 73-75. |
[14] |
王文杰, 于景华, 毛子军, 祖元刚.
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杂志, 2003, (5): 102-107. |
[15] |
李兆富, 吕宪国, 杨青.
湿地土壤CO2通量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杂志, 2002, (6): 47-5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