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0-4890 CN 21-1148/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0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11-08-08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密度制约决定的植物生物量分配格局
黎磊,周道玮,盛连喜
2011, 30(08): 1579-1589.
摘要
(
6104
)
PDF
(895KB) (
1188
)
基于自然环境下红葱(
Allium cepa
var.
proliferum
)个体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动态、生物量分配比例动态、生物量比率动态和形态性状对不同种群密度(36、49、64、121和225株·m
-2
)响应的模拟实验,分析了密度制约对其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葱地上部分、叶和鞘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地下部分和鳞茎的分配比例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而根的分配比例未随密度发生显著变化。除根:叶、根:地上比在密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外,各器官间生物量比率均表现出明显的密度依赖性。随着个体的生长,根:鞘、根:叶、根:地上比逐渐减小,鳞茎:叶、鳞茎:鞘、鳞茎:地上比先减小后增加,而地上:地下比先增加后减小。比叶面积与密度呈显著正相关(
P
<0.01),叶面积和根长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
P
<0.05),而比根长不受密度的影响。由此可见,种内竞争水平会对植物体内的资源分配产生较大影响;植物生物量分配格局响应不同密度具有可塑性,随着密度的增加,红葱个体会增加地上营养器官的生物量分配,并以减小地下无性繁殖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为代价。最优化分配理论仅在无竞争存在的情况下适用,当竞争发生时,种群密度及其制约性调节是决定植物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关键因素。
不同供氮水平下反枝苋的化感作用与资源竞争能力
鲁萍,干珠扎布,梁慧,白雅梅,徐广惠,田秋阳,陈春锋,王宏燕
2011, 30(08): 1590-1597.
摘要
(
2267
)
PDF
(482KB) (
595
)
为探讨反枝苋(
Amaranthus retroflexus
)在入侵农田生态系统过程中的化感作用与资源竞争能力之间的关系,采用添加活性炭的方法,比较了在有无活性炭条件下,反枝苋与大豆(
Glycine max
)的生物量积累、生物量分配及不同器官含氮量随供氮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低供氮水平时,化感作用在竞争中占有的比重较大,在高供氮水平时,化感作用所占的比重相对降低;在高供氮条件下,反枝苋增加了对根和叶的生物量分配,而在低供氮条件下,则增加对繁殖器官的生物量分配;在氮素营养贫瘠的条件下,添加活性炭的大豆含氮量要明显小于不添加活性炭时,随着供氮水平的上升,差异逐渐减小。说明在入侵过程中,反枝苋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化感作用和生物量分配来适应不同的氮素营养条件。
毛竹凋落叶组成对叶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刘广路,范少辉,官凤英,杜满义,郭宝华
2011, 30(08): 1598-1603.
摘要
(
2467
)
PDF
(527KB) (
751
)
毛竹混交林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好的生态功能,可能与混合凋落物的养分归还特征有关。本研究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对不同混合比例毛竹凋落叶分解特征进行了为期1年的研究,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Ⅰ(毛竹纯叶)、Ⅱ(毛竹、楠木叶比例为8∶2);Ⅲ(毛竹、杉木叶比例8∶2)、Ⅳ(毛竹、楠木叶比例5∶5)和Ⅴ(毛竹、杉木叶比例5∶5)。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凋落物分解速率符合Olson指数分解模型,
R
2
均高于0.92。5个处理分解系数的排列顺序为Ⅱ>Ⅰ>Ⅲ>Ⅴ>Ⅳ,分别为0.68、0.66、0.58、0.55和0.49。处理Ⅰ和Ⅱ的分解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并非所有类型毛竹混合凋落叶均会促进凋落物分解,只有合适的比例和树种会促进凋落物分解。其中,竹阔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度高于竹针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度,竹阔混交可能更有利于竹林持续生产力的维持。N、P、K 3种元素养分释放模式不同,N元素表现为净富集与净释放交替出现;P元素在经过4个月的快速富集后,4—5个月有短暂的净释放过程,其后呈富集状态;K元素浓度先升高后降低,在放置的前3个月净释放,随后呈富集状态。竹林凋落叶的养分含量对凋落物养分归还有重要影响,尤其是C/N和P可能作为竹林凋落物分解的指示者。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种子秋萌的环境依赖性
曾晓玲,刘彤,沈雪莹,牛攀新
2011, 30(08): 1604-1611.
摘要
(
2172
)
PDF
(723KB) (
964
)
种子的萌发时间分散在不同季节,有利于资源的利用,种群的延续与扩增。通过野外对秋萌物种种类与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结合种子生物学特征和萌发对温度、水分的响应,探究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秋萌物种种子的共性特征及萌发的环境依赖性。结果表明:67个样地中有33个样地有秋萌物种分布,物种以1年生短命植物为主。秋萌物种的果实易开裂,种子寿命较短,且不休眠。萌发的高温阈值宽泛,萌发类型不是早春低温类型,与9—11月秋季温度对应;萌发对土壤水分响应敏感,冗余分析发现水分是种子选择萌发时间的限制因子,影响秋萌物种的分布。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秋冬降水增多,冬季冻期缩短,推断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秋萌物种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呈增加趋势。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与白梭梭利用降雨的差异
张卫宾,刘彤,李宽亮,徐满厚,司朗明
2011, 30(08): 1612-1619.
摘要
(
2331
)
PDF
(766KB) (
574
)
采用模拟降雨的方法,对梭梭和白梭梭的降雨再分配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对梭梭与白梭梭0~100 cm的浅层根系分布进行了调查。回归分析发现,梭梭与白梭梭茎流率、穿透率、截留率与降雨量之间呈显著对数关系。在相同的降雨强度下,梭梭与白梭梭之间降雨分配无显著差异,但在不同降雨强度下梭梭和白梭梭各自的降雨再分配存在显著差异。20 mm·h
-1
的降雨强度有利于产生更多的茎流,梭梭和白梭梭茎流率在降雨强度20 mm·h
-1
的情况下是30 mm·h
-1
的情况下的2.3倍和2.9倍。白梭梭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0~60 cm的土壤深度内侧根数占0~100 cm内总侧根数的86%。白梭梭在0~20、20~40、40~60 cm土壤深度的水平侧根极显著高于梭梭,分别是梭梭的10.0倍、9.6倍和10.9倍。白梭梭水平侧根伸展距离极显著大于梭梭,白梭梭根系冠幅半径为7.1 m,梭梭为2.3 m。综上所述,白梭梭主要通过植株特殊形态结构增加茎流等降雨再分配和地下根系协同作用,来充分的利用降雨;梭梭浅层根系分布稀少,故其利用降雨的能力十分有限,而更趋向于利用地下水。
外源NO对NaCl胁迫下长春花幼苗生物量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胡凡波,刘玲,隆小华,刘兆普
2011, 30(08): 1620-1626.
摘要
(
1886
)
PDF
(629KB) (
597
)
在温室条件下采用盆栽法,研究了50 mmol·L
-1
NaCl胁迫下5个不同浓度外源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对长春花(
Catharanthus roseus
)幼苗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1) 鲜重和干重均在S
2
(50 mmol·L
-1
NaCl+0.1 mmol·L
-1
SNP)处理下达到最高,分别较对照S
0
(50 mmol·L
-1
NaCl)显著增加18.8%和13.9%。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与生物量相似,均在S
2
处理下含量最高,但它们均与S
0
无显著差异,叶绿素a/b变化较为复杂。(2) 0.1 mmol·L
-1
SNP缓解盐胁迫对PSⅡ反应中心的破坏效果最好,显著提高50 mmol·L
-1
NaCl胁迫下长春花幼苗叶片的可变荧光(
F
v
)、最大荧光(
F
m
)、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
F
v
/
F
m
)、PSⅡ潜在活性(
F
v
/
F
o
)、实际光化学效率(
φ
PSⅡ
)和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
q
P
),降低了初始荧光(
F
o
)、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
q
N
)。综上所述,0.1 mmol·L
-1
SNP能够通过降低盐胁迫对叶绿素的降解和对PSⅡ反应中心的破坏,促进幼苗生长,提高对50 mmol·L
-1
NaCl的抗逆性。
土壤菲污染对两种草坪草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
王慧,徐胜,陈玮,何兴元,曾妍锋
2011, 30(08): 1627-1631.
摘要
(
2165
)
PDF
(415KB) (
818
)
采用培养皿中的种子暴露试验方法,研究了2种城市绿化草种——多年生黑麦草和三叶草在不同多环芳烃菲污染浓度梯度和不同土壤改良方式下的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反应。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菲污染对2个草种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没有显著差异;除了低浓度胁迫下黑麦草处理外,所有处理的萌发指标大都随着菲胁迫浓度的提高而降低。此外,污染土壤的几种改良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草种的萌发及其幼苗生长有积极的作用。总的来说,表面活性剂和树木凋落物复合的改良作用效果要好于二者单独使用的效果。
锰胁迫对垂序商陆生长发育的影响
梁文斌,薛生国,沈吉红,王萍,雷杰
2011, 30(08): 1632-1636.
摘要
(
2222
)
PDF
(467KB) (
850
)
以垂序商陆为试验材料,采用温室溶液培养方法,在生长介质中添加不同浓度(1、5、8、12和15 mmol·L
-1
)的锰离子,研究锰胁迫对垂序商陆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长介质中锰含量的升高,垂序商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有丝分裂指数逐渐降低,幼苗根的生长逐渐受到抑制,根系活力呈下降趋势,植物体各器官的生物量减少。当锰胁迫浓度≥12 mmol·L
-1
时,锰对垂序商陆的生长发育产生非常明显的毒害效应,导致种子的发芽、根尖有丝分裂和幼苗根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生物量显著减少。锰胁迫对垂序商陆幼苗的芽影响较小,而对生殖器官影响较大,严重降低了垂序商陆的结实数量与质量。
大气O
3
浓度升高对麦季土壤和植株氮磷钾的影响
张咸臣,张海进,尹微琴,王小治,董兵,盛海君,封克,朱建国
2011, 30(08): 1637-1641.
摘要
(
4704
)
PDF
(524KB) (
615
)
以江都稻/麦轮作系统O
3
-FACE(ozone-free air concentration enrichment)为试验平台,研究了高浓度O
3
(比周围大气高50%)对麦季土壤和植株N、P、K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整个生长期,高浓度O
3
处理下,土壤NH
4
+
-N、NO
3
-
-N和速效K含量分别降低了5.7%、3.6%和3.0%,土壤速效P含量提高了26.3%(
P
<0.05)。经高浓度O
3
处理后,小麦植株在拔节期体内K含量增加了28.4%(
P
<0.01);成熟期小麦植株各器官内N含量均降低,麦粒中P和K含量分别增加了6.5%和4.2%;指出大气O
3
浓度升高在整个小麦生长期内会促进小麦植株对N、K的吸收,同时提高小麦籽粒中K、P的含量,但降低了成熟期小麦植株N含量。
水、肥添加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碳、氮、磷及pH的影响
魏金明,姜勇,符明明,张玉革,徐柱文
2011, 30(08): 1642-1646.
摘要
(
2534
)
PDF
(505KB) (
922
)
采用野外田间实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水分、氮肥和磷肥添加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碳、氮、磷含量及pH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对水、肥添加无显著响应;水分添加降低了土壤铵态氮(31.1%,
P
<0.01)和硝态氮(7.9%,
P
<0.001)含量,而添加氮肥显著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
P
<0.001);添加磷肥显著增加了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分别为不施磷肥的1.7和5.9倍(
P
<0.001);水分添加提高了土壤pH值,氮、磷肥的添加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土壤pH值(
P
<0.001)。表明:水分以及氮肥、磷肥的添加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的性质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这将为退化草地的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增施控释复合肥对烤烟叶片生理特性和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马松,许自成,苏永士,苏富强,杜娟,毛福利,牛慧伟
2011, 30(08): 1647-1653.
摘要
(
1899
)
PDF
(640KB) (
601
)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控释复合肥对烤烟叶片生理特性和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控释复合肥的用量能显著提高烤烟叶片生育期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团棵-打顶期)、抗坏血酸(ASA)含量(旺长-成熟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团棵-打顶期)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旺长-成熟期),同时,烤烟叶片氮、磷、钾含量也呈现上升趋势;相反,增施控释复合肥显著降低了烤烟叶片类胡萝卜素(成熟期)、丙二醛(MDA)、抗坏血酸(团棵期)、谷胱甘肽(GSH)含量(团棵-旺长期)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
-.
2
)产生速率;增施控释复合肥不仅能提高烤烟的抗氧化能力,还能促进对氮、磷、钾营养元素的积累。
NaCl胁迫对玉米幼苗不同器官离子含量的影响
王玉凤,薛盈文,杨克军,王庆祥
2011, 30(08): 1654-1661.
摘要
(
1809
)
PDF
(530KB) (
616
)
在实验室水培条件下,研究了NaCl胁迫下玉米幼苗不同器官中Na
+
、K
+
、Ca
2+
、Mg
2+
和Cl
-
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各个部分Na
+
和Cl
-
含量、Na
+
/K
+
和Na
+
/Ca
2+
比值均随着培养液中NaCl浓度的增加而迅速提高,Na
+
、K
+
和Cl
-
含量的变化幅度为根系>成熟叶叶鞘>生长叶>成熟叶叶片,玉米幼苗根系最易受外界离子浓度的影响,叶片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各器官中Ca
2+
、Mg
2+
对盐胁迫的响应不一致,NaCl胁迫使根系中Ca
2+
、Mg
2+
含量下降,成熟叶叶鞘中Mg
2+
含量变化规律性不明显,而NaCl胁迫下,成熟叶叶片中Ca
2+
、Mg
2+
含量增加;玉米幼苗具有拒Na
+
机制,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它的耐盐性是通过根和成熟叶叶鞘来实现的,Na
+
主要贮存在根系和成熟叶叶鞘中,而向成熟叶叶片和生长叶中运输较少;成熟叶叶鞘同时还具有拒Cl
-
能力。
不同模型对黄山栾树快速光曲线拟合效果的比较
叶子飘,康华靖,陶月良,王立新
2011, 30(08): 1662-1667.
摘要
(
2269
)
PDF
(563KB) (
821
)
用Li-6400光合仪同时测定了CO
2
浓度为380和600 μmol·mol
-1
条件下黄山栾树的光响应曲线和快速光曲线,分别采用不同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线模型和双指数方程拟合到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远大于实测值;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单指数方程不能拟合黄山栾树存在PSⅡ动力学下调的快速光曲线,只有双指数方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可以拟合黄山栾树存在PSⅡ动力学下调的快速光曲线,且可以计算它的饱和光强。综合拟合结果可知,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不仅可以很好地拟合黄山栾树的快速光曲线,而且得到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和饱和光强与实测值相符合。此外,通过拟合植物的快速光曲和光响应曲线,还可以判断在饱和光强时它的电子传递速率与碳同化是否同时达到最大值。
不同干扰强度生境中啮齿动物对苦槠种子的取食和扩散
刘滨,王嵘,刘映良,徐高福,陈小勇
2011, 30(08): 1668-1673.
摘要
(
1978
)
PDF
(521KB) (
773
)
在浙江省千岛湖地区,选择了受人类活动干扰较轻、中度和严重的3个生境,采用金属片标记法研究了啮齿动物对苦槠种子的取食和扩散。结果表明:在研究点捕获的取食种子的啮齿动物为针毛鼠(
Niviventer fulvescens
),尽管捕获的数量少,但种子被取食和扩散的速率很快,3个样地内的种子均在2 d内被取食或扩散完毕;中等干扰强度的生境中,被就地取食的种子最多,占鉴别种子总数的378%。种子扩散距离大多<5 m,最大扩散距离为24.76 m,3个样地种子扩散均符合负指数分布,且样地间没有显著差异;饱满种子与虫蛀种子被就地取食与搬运后取食的命运没有显著差异,但饱满种子的最大扩散距离均显著大于虫蛀种子(
P
<0.05),除中等干扰样地中饱满种子与虫蛀种子平均扩散距离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余2个样地中饱满种子的平均扩散距离均显著大于虫蛀种子,显示啮齿动物对饱满种子与虫蛀种子有一定的区分能力。
海南临高和澄迈池鹭种群的卵色光谱分析
程成,刘蕾,吴慧,杨灿朝,张子慧,梁伟
2011, 30(08): 1674-1677.
摘要
(
1950
)
PDF
(698KB) (
771
)
2009年4—7月,利用光纤光谱仪和鸟类视觉模型对海南临高和澄迈2个池鹭(
Ardeola bacchus
)种群的卵色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池鹭卵的反射光谱波峰位于中波区域,最高峰位于绿色光区域,卵色为以绿色为主的蓝绿色,这种卵色可能是对捕食、营巢生境或雄鸟性选择的适应。基于鸟类视觉模型的分析表明,2个种群池鹭的卵在色度、亮度和色调UV上无显著差异,但在色调RGB上存在极显著差异。罗宾逊(Robinson)投射分析表明,澄迈种群的池鹭,其卵的色调RGB变异明显大于临高种群,这种变异可能与2个种群的巢寄生压力或营巢生境的差异有关。
内蒙古乌海民航机场鸟类多样性与鸟撞防范
李敏,杨贵生,邢璞,吴树楠,陈文婧
2011, 30(08): 1678-1685.
摘要
(
2536
)
PDF
(494KB) (
918
)
为了开展鸟撞预防工作、减少鸟撞事故的发生,2009年8月—2010年7月,每月对乌海民航机场及其周围7种生境的鸟类进行调查,并分析了鸟类多样性指数。共记录到鸟类106种,隶属于16目37科,其中繁殖鸟78种,非繁殖鸟28种。依据重要值,并结合鸟类的分布系数和集群行为以及是否穿越跑道及跑道上空等因素,将调查记录到的106种鸟类划分为严重危险、很危险、较危险和一般危险4个等级。根据调查资料和吸引鸟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提出了乌海机场鸟撞防范对策。
骨顶鸡的繁殖行为
张微微,马建章
2011, 30(08): 1686-1690.
摘要
(
3166
)
PDF
(527KB) (
934
)
2008和2009年4—9月,对黑龙江省安邦河自然保护区以及龙凤湿地骨顶鸡繁殖种群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骨顶鸡繁殖季节会建造3种巢结构:炫耀台、产卵巢和育雏巢,雌雄共同参与筑巢及领域防卫活动;巢高和巢深随窝卵数增多而呈上升趋势;平均窝卵数为8.77±0.24(
n
=75)枚,窝卵数随繁殖时间推迟而呈减少趋势;骨顶鸡雌雄共同参与孵化,雌性平均每次孵化时间高于雄性;雌雄共同参与喂雏,雏鸟至亚体阶段才完全独立,之前需亲鸟饲喂;骨顶鸡是杂食性鸟类,食物以植物为主,但也摄取动物性食物。
饥饿对牙鲆幼鱼补偿生长、生化组成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吴玉波,吴立新,陈晶,刘南希,迟吉祥
2011, 30(08): 1691-1695.
摘要
(
4682
)
PDF
(424KB) (
468
)
在水温(23.0±1.0)℃条件下,以鲜杂鱼(x)和配合饲料(p)为饵料,采用室内循环流水的试验方法研究饥饿后再投喂对牙鲆幼鱼补偿生长、生化组成及能量收支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S1F5、S5F25均表现出完全补偿生长现象,且S1F5组主要通过提高摄食率(FR)来实现补偿生长,而S5F25组主要通过提高食物转化率(FCE)来实现补偿生长;经补偿生长后,各试验组鱼体的生化组成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
P
>0.05);经饥饿处理后牙鲆幼鱼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增加,用于排泄和代谢的比重有所下降。
洱海流域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
张敏,蔡庆华,唐涛,汪兴中,杨顺益,孔令惠
2011, 30(08): 1696-1702.
摘要
(
2916
)
PDF
(986KB) (
973
)
2009年5月对洱海及其流域内的海西海、茈碧湖和西湖3个小型湖泊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以期阐明该流域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其与水环境因子关系。结果表明:洱海底栖动物密度为1556 ind·m
-2
,生物量8.9 g·m
-2
。主要以摇蚊、霍甫水丝蚓和萝卜螺为密度优势种,相对丰度分别为43.5%、39.5%和8.6%;生物量优势种为刻纹蚬、萝卜螺和摇蚊。GIS插值显示,洱海北部密度最高,中部沿岸区生物量最高,南部密度和生物量均较低,Shannon多样性指数以湖岸区较高。其余3个湖泊以线虫、摇蚊科、颤蚓科和幽蚊科为主,其中以茈碧湖的密度和生物量最高(260.8 ind·m
-2
和1.14 g·m
-2
)。CCA分析表明:洱海底栖动物主要受水体TP和Ca
2+
浓度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34%和27%;西湖与洱海群落组成最相似,主要由水体中较高的TN含量引起。对比历史数据可知,洱海寡毛类和摇蚊科比例继续增加,表明湖泊有机污染进一步加重。
京津水源区小流域土壤侵蚀空间模拟
江青龙,谢永生,张应龙,张怀,郝晓东
2011, 30(08): 1703-1711.
摘要
(
2343
)
PDF
(1719KB) (
990
)
针对京津水源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空间分异大、突发性强等问题,以河北省平泉县东北沟典型小流域为例,采用GIS技术与CSLE模型对其土壤侵蚀进行二维空间模拟及侵蚀规律研究,并对模型模拟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确定性系数>0.85,模拟结果可信度高;小流域侵蚀模数为2359.24 t·km
-2
·a
-1
,属于轻度侵蚀,侵蚀主要源于15°以上坡面,占侵蚀总量的92.1%;土壤侵蚀模数随坡度先逐渐增加,当坡度>45°时,土壤侵蚀模数有减小的趋势;土壤侵蚀模数空间异质性显著,坡耕地侵蚀模数最大,为6112.90 t·km
-2
·a
-1
;荒草地占总面积33.2%,侵蚀量却达总量的74.9%;59.3%的侵蚀来自阳坡和半阳坡,而阴坡半阴坡仅占流域侵蚀量的16.2%。研究为利用CSLE模型对小流域土壤侵蚀进行空间模拟提供技术范例,为京津水源区土壤侵蚀规律研究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极端降雨对辽东山区次生林土壤侵蚀与树木倒伏的影响
徐天乐,朱教君,于立忠,孙一荣,苗杰
2011, 30(08): 1712-1719.
摘要
(
5071
)
PDF
(617KB) (
748
)
为了解次生林生态系统在极端降雨后的受灾情况,于2010年7—8月极端降雨后,对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内、不同立地次生林生态系统及无林地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极端降雨对次生生态系统土壤产生了强烈的侵蚀,并造成树木的大量倒伏,同时诱发多处坡面型泥石流;受灾严重区多分布于坡度陡、高差大的林分;侵蚀沟和泥石流的数量与灌木盖度呈显著负相关;凋落物层对土壤侵蚀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树种倒木数量表现不同,其中水曲柳、桦树和落叶松的倒木数量较多;与有林地相比,无林地受灾程度更为严重。基于上述结果,讨论了极端降雨干扰对次生林生态系统结构、立地条件及演替模式等可能造成的影响。
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农业非点源氮磷流失特征
孙正宝,陈治谏,廖晓勇,王海明
2011, 30(08): 1720-1725.
摘要
(
2220
)
PDF
(678KB) (
736
)
基于2007—2009年的野外观测数据对戴家沟小流域降雨径流与农业非点源氮磷流失的时间序列变化关系及其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7—2009年,戴家沟小流域降雨量和径流量峰值变化一致,二者相关系数为0.904。总氮和总磷浓度变化趋势吻合,但总氮对降雨径流变化响应的灵敏度高于总磷;氮流失浓度受降雨径流变化影响显著,而磷流失则表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氮磷比的变化特征与总氮浓度的变化特征一致,且与径流波动有良好的耦合关系。2007—2009年,戴家沟小流域降雨径流量累积百分比峰值出现时刻与总氮、总磷流失量累积百分比峰值出现时刻不吻合,表明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分散性,二者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中国木薯乙醇的资源潜力及其空间分布
张彩霞,谢高地,徐增让,盖力强,陈龙,成升魁
2011, 30(08): 1726-1731.
摘要
(
2296
)
PDF
(1122KB) (
948
)
利用气候、土壤、地形和土壤等数据,运用Arc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分析了中国木薯乙醇的分布生产潜力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中国适宜木薯分布的区域主要在广西、广东、福建、云南、江西和海南等广大南部地区,这些地区的木薯乙醇生产潜力也最高;适宜木薯种植的未利用地面积较少,仅有1.53×10.4 hm
2
,其乙醇生产潜力仅能满足目前中国E10汽油约1.0%的乙醇需求量;要满足中国目前E10汽油的全部乙醇需求,需要扩大目前木薯总种植耕地面积的4.4~5.7倍,而中国的粮食安全需求则限制了该目标的实现;中国木薯乙醇满足未来生物乙醇的需求前景不容乐观,中国木薯乙醇企业的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原料的可获性,切不可盲目扩大生产。
GIS支持下的山区苹果园地优化布局
闫勇,齐伟,王丹,李云强,路超
2011, 30(08): 1732-1737.
摘要
(
2290
)
PDF
(2616KB) (
902
)
栖霞市是中国苹果主产区之一,光、热条件及地形是影响当地苹果分布和品质的主要因素。基于生态适宜性,建立苹果园地单项土地利用优化模式,是栖霞市农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本研究在对光、热条件及地形空间分布模拟的基础上,以土地利用现状类型为景观介质表面,利用GIS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建立了苹果园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探讨山区苹果园地单项土地利用优化的技术途径。将栖霞市划分为极度适宜区、高度适宜区、适宜区和初度适宜区4个适宜分区,各区的面积分别为20466、38392、97367和41301 hm
2
,极度适宜区和高度适宜区面积占县域面积的29%,苹果园地开发的适宜性较大。MCR模型为当地苹果产业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一株拮抗赤霉病的小麦内生细菌的筛选和抑菌活性
李峰,徐大勇,王光利,张辉
2011, 30(08): 1738-1743.
摘要
(
2187
)
PDF
(1304KB) (
766
)
对安徽省淮北市小麦植株根、茎、叶中内生细菌的数量进行了调查和筛选,并测定了其抑菌活性。小麦根、茎和叶中的内生细菌的数量分别为7.01×10
5
、4.26×10
5
和0.94×10
5
CFU·g
-1
鲜重。从健康小麦植株体内分离到131株内生细菌,通过对峙实验,筛选到6株对禾谷镰刀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占所分离内生细菌总数的4.58%。来自根系组织中的菌株HB022的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半径为17.0 mm。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HB022初步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
Paenibacillus polymyxa
)。抑菌试验结果表明,100倍稀释的菌株HB022无菌发酵滤液对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5倍稀释的无菌发酵滤液可完全抑制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萌发。可见,内生细菌HB022具有潜在生防应用前景。
白洋淀湿地水华暴发阈值分析
张家瑞,曾勇,赵彦伟
2011, 30(08): 1744-1750.
摘要
(
2466
)
PDF
(838KB) (
802
)
水体富营养化阈值分析可为控制水华暴发,确定合理的污染物控制水平提供科学依据。以白洋淀湿地为例,利用2000—2009年水质监测数据,选择表征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指标进行主成分聚类分析,划分出低溶氧高营养型和不稳定型2类水域;并针对不同水域类型,以叶绿素a为因变量,以pH值、水温、透明度(SD)、COD
cr
、总氮(TN)、总磷(TP)、氨氮、硝氮和溶解态无机磷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水质指标与叶绿素a的多元线性关系式,以此确定了白洋淀湿地水体水华暴发阈值。根据叶绿素a为30 μg·L
-1
为水华暴发的临界值,白洋淀低溶氧高营养型水域COD
cr
应控制在37.31 mg·L
-1
,不稳定型水域TP应控制在0.12 mg·L
-1
。
厦门两水库冬季水体氮的空间分布及相关环境因子
汪剑,郭沛涌,钟燕华,邱有信,赵晓艳
2011, 30(08): 1751-1756.
摘要
(
2121
)
PDF
(712KB) (
735
)
探讨了厦门市湖边、石兜-坂头两座水库冬季水体氮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各形态氮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揭示了水库水体中氮形态的迁移转化,为水库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湖边水库水体TN的平均含量为1.36 mg·L
-1
,石兜-坂头水库的石兜、坂头库区水体T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4、1.45 mg·L
-1
。湖边水库潜在污染为外源污染,但石兜-坂头水库潜在污染为内源污染。湖边水库和石兜-坂头水库水体氮形态都以无机氮为主,占TN的比例分别为61.7%和58.0%。湖边水库主要无机氮为NO
3
-
,石兜-坂头水库主要无机氮是NH
4
+
。湖边水库NH
4
+
与NO
3
-
存在显著正相关性,NH
4
+
与DO存在负相关性;石兜-坂头水库坂头库区NH
4
+
与透明度存在正相关性,与pH存在负相关性。
汕头港浮游植物组成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杜虹,王亮根,曹会彬,陈伟洲
2011, 30(08): 1757-1765.
摘要
(
2290
)
PDF
(1563KB) (
996
)
于2009年3月—2010年3月对汕头港生态环境进行连续监测,研究了浮游植物组成及其对环境条件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共鉴定出322种浮游植物,包含了234种硅藻、141种淡水和半咸水种以及64种赤潮生物;浮游植物丰度、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是3127.6×10
4
cells·m
-3
、2.53和0.57;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和颤藻(
Oscillatoria
sp.)是全年优势种,优势度分别是0.066和0.038;浮游生物数量组成结构与温度明显相关(
r
=0.699,
P
<0.01)。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透明度是汕头港浮游植物生长主要限制因子。比较浮游植物数量组成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程度发现,上游输入是汕头港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多维尺度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汕头港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主要受温度、盐度与pH影响。
长白山云冷杉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
刘巍,曹伟
2011, 30(08): 1766-1774.
摘要
(
2495
)
PDF
(529KB) (
867
)
应用TWINSPAN将23块长白山云冷杉林样方划分为8个群落类型,以此作为一维资源位,应用Levins、Hurlbert生态位宽度公式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公式对长白山云冷杉林群落12种主要乔木、13种主要灌木和18种主要草本植物的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乔木层中,臭冷杉、鱼鳞云杉具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它们是该区森林群落的主要建群种。灌木层中,瘤枝卫矛与几种槭树的生态位宽度较大。草本层中,粗茎鳞毛蕨、山酢浆草、二叶舞鹤草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表明它们广布于云冷杉林郁闭的林冠下,对环境适应能力强。(2)生态位宽的种群可能产生较小的生态位重叠,生态位较窄的种群间也会产生较大的生态位重叠,这主要取决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对环境资源的需求。(3)从生态位重叠分布格局来看,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较为普遍,但主要集中在较低水平,表明群落内因利用相同资源或占有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种间竞争并不激烈,对环境资源的共享比较充分,长白山云冷杉群落处于相对稳定阶段。
紫柏山亚高山草甸群落的种间关联和相关分析
郭垚鑫,胡有宁,孔令童,王得祥,杨改河
2011, 30(08): 1775-1780.
摘要
(
2025
)
PDF
(795KB) (
964
)
采用方差比率法、
χ
2
检验、Jaccard关联指数以及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研究了秦岭紫柏山亚高山草甸群落20个主要物种的种间关联与相关性。结果表明:种对间呈显著和极显著关联(相关)的种对较少,
χ
2
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的正负关联(相关)比分别为0.85、0.61和1.02,群落总体上接近无关联,处于相对稳定状态;Spearman秩相关星座图将20个物种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各生态种组内的物种具有相似的生态要求和资源利用方式,不同生态种组间呈现明显的演替转化趋势;种对间呈正关联或者正相关,主要是由于具有相近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境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性;种对间呈负关联或者负相关,主要由于彼此间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境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和相互分离的生态位所致。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
陈龙,谢高地,张昌顺,盖力强,裴厦,徐增让
2011, 30(08): 1781-1785.
摘要
(
1965
)
PDF
(1037KB) (
537
)
生态系统服务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对关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域。本文对该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与生产力、水源涵养、营养物质循环等3项服务的功能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保护区森林总生物量2215.86×10
4
t,生产力171.84×10
4
t·a
-1
;水源涵养量11964.56×10
4
m
3
;N、P、K年吸收量分别为26025.94 t、2638.57 t、12016.85 t。研究表明,保护区森林生态效益显著,对于维持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省九华山风景区古树群落景观美学评价
董冬,周志翔,何云核,李罡
2011, 30(08): 1786-1792.
摘要
(
2282
)
PDF
(1612KB) (
743
)
以九华山风景区古树名木群落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6个有代表性古树群落和45个对比林分的景观图片和样地资料,采用美景度评判法获得美景度值。利用语义差别法对古树群落的景观要素进行量化,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美景度值与景观要素的模型。结果表明:古树群落美景度值显著高于其他对比林分;受测者对景区内古树群落树木排列、光感、树木大小变异等景观要素反应值较高;树木形态、色彩丰富度、树木排列、林下层统一度、层次感、自然整枝、乔木层枝叶统一度是影响古树群落景观质量的主要要素,
F
检验表明,通过这些景观要素建立的模型是合理可行的。
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栖息地退化特征
刘金根,薛建辉,王磊,丁晶晶,马婉丽,刘成刚,戎宇
2011, 30(08): 1793-1798.
摘要
(
2123
)
PDF
(575KB) (
811
)
通过对大丰麋鹿保护区栖息地植物群落特征的调查分析,揭示麋鹿栖息地退化机理。结果表明:围栏内、外草地群落相似性系数低,围栏内植物群落中地上部生物量、物种数、丰富度指数、Shannon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低于围栏外草地,但生态优势度指数高于围栏外草地;其次,围栏内草地植物群落之间距离越远,群落相似性系数则越低;围栏内狼尾草种群的物种优势度均占绝对优势,但随着距离麋鹿活动中心渐远,群落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狼尾草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的比例、狼尾草种群特征值则均呈下降趋势。综合分析认为,火烧灭蜱可能是形成麋鹿栖息地植被现状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大丰麋鹿保护区栖息地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鸭绿江流域水利工程对河口三角洲的影响
王昊,张志全,胡远满
2011, 30(08): 1799-1804.
摘要
(
2431
)
PDF
(754KB) (
541
)
利用1997和2007年TM影像,结合GIS技术分析近10年来水利工程对鸭绿江河口三角洲的影响,同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应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了未来20年该区景观格局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流域水利工程的建设使河口区来沙量减少,导致三角洲侵蚀加剧;大面积围垦使鸭绿江口西水道的纳潮量大幅减少,淤积严重;未来鸭绿江河口三角洲的演化仍向侵蚀方向发展,在达到稳定状态后,水域面积将占整个研究区的44.9%,使景观基质发生改变。
沈阳城市绿地适宜性与空间布局
周媛,石铁矛,胡远满,高畅,刘淼
2011, 30(08): 1805-1812.
摘要
(
2760
)
PDF
(4541KB) (
778
)
城市绿地适宜性分析是进行城市绿地空间布局的必要前提。以沈阳市三环作为研究对象,在现状调研以及基础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引入多因素评价的方法,选取绿地适宜性分析的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成对比较法相结合来确定影响因子的权重,通过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对沈阳市城市绿地建设用地进行评价,识别区域内需要进行绿地建设的土地资源,以确定沈阳城市绿地空间布局及发展方向。结果表明:最适宜用地占11.1%,适宜用地占19.2%,基本适宜用地占23.3%,不适宜用地占29.5%,不可用地占16.5%,并提出构建沈阳城市风道、城市组团绿地、绿地生态网络等绿地空间布局的建议,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植物密度调控及其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杨元武,王根轩,李希来,周华坤
2011, 30(08): 1813-1821.
摘要
(
2056
)
PDF
(547KB) (
886
)
植物密度调控规律研究对于推动植物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和指导林业、农业、牧业的合理密植以及恢复、改良不良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植物-3/2与-1/2自疏法则,自疏指数的不稳定性与争论,以及自疏法则与密度调控指数的关系的研究,总结了密度调控指数对水分梯度、盐分浓度、海拔以及光照条件等环境变化的响应,讨论了植物个体间的正负相互作用及其生态场、植物形态、盖度等植物密度调控机理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指出自疏指数研究经历从恒定、变异、随环境变化的发展,最后从WBE模型和代谢生态理论(MTE)、植物邻体效应、根冠整合机制、植物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相互作用的调控、宏观与微观结合等方面展望了植物密度调控规律的研究发展趋势。
综述与专论
树干/枝呼吸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盛浩,周萍
2011, 30(08): 1822-1829.
摘要
(
2223
)
PDF
(534KB) (
920
)
树干/枝呼吸是调控森林碳平衡的关键生理过程之一,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森林生产力及其固碳增汇能力。本文主要综述了近10年来林木树干/枝呼吸对大气CO
2
浓度升高、温度升高、干旱胁迫和人为管理的响应及其生理生态学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大气CO
2
浓度升高和升温一般促进树干/枝的呼吸,其表观温度敏感性(
Q
10
值)受树种、测定方法、温度范围、季节、林龄和径阶的影响,但变幅小于根系呼吸
Q
10
值的变幅;干旱胁迫时,树干/枝呼吸速率减缓,随后进行浇水则会引发树干/枝呼吸的剧增,其生理学机制仍不清楚;不同的管理措施(如火烧、施肥、灌溉、修枝、环割等)对树干/枝呼吸的影响不尽相同。综述以往研究,提出今后值得深入探讨的4个方向:(1)明确树干/枝呼吸释放CO
2
的来源和去向以及建立相应的测定标准;(2)了解树干/枝呼吸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生物学机制;(3)探讨树干/枝呼吸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4)树干液流、同位素示踪和CO
2
微电极技术的综合应用。
河岸植被缓冲带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郭二辉,孙然好,陈利顶
2011, 30(08): 1830-1837.
摘要
(
2800
)
PDF
(543KB) (
1077
)
河岸植被缓冲带是河流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交错带,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结构和服务功能,也是近年来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河岸带的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在生物多样性维持、非点源氮素污染防治等主要生态服务功能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由于岸边缓冲带具有结构复杂、系统内外干扰因子多、时空异质性强等特征,要实现对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科学有效管理,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从系统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1)加强人类活动干扰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对河岸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和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研究;(2)加强不同河岸植被缓冲带结构和区域环境特征对非点源氮素污染净化机理和控制过程的研究;(3)在小尺度长期定位观测和机理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学方法、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开发适合我国地域特点和环境特征的生态系统管理模型,定量研究河岸带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动态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干扰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机制,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管理对策。
寄生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效应
黄新亚,管开云,李爱荣
2011, 30(08): 1838-1844.
摘要
(
2981
)
PDF
(473KB) (
1343
)
寄生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数生态系统中均有分布。寄生植物完全或部分依赖于寄主植物获取有机养分、无机养分和水分等,以满足自身生长发育需求。在生态学效应方面,寄生植物不但直接影响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也会通过改变寄主植物的竞争力而影响植物群落组成。寄生植物对寄主植物个体水平的影响多是消极的,并能给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故对寄生植物的防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群落水平上,寄生植物对促进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此,寄生植物有潜在利用价值。深入了解寄生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对有害寄生植物的防除和有益寄生植物的利用有重要价值。本文对寄生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寄生类型、寄主范围及偏好、寄主识别和吸器的形成与功能,进行了阐述,并就寄生植物对寄主植物和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对相关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粟酒裂殖酵母菌对环境压力响应的研究进展
文航,黄艺
2011, 30(08): 1845-1850.
摘要
(
2423
)
PDF
(553KB) (
822
)
粟酒裂殖酵母菌(
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是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被广泛运用于细胞周期控制、染色体分离、基因沉默、线粒体来源论和减数分裂的研究。由于粟酒裂殖酵母与人类进化的亲缘关系较近,因此近年来其被运用于对非自然环境压力的研究中。大多数压力会直接或间接引起粟酒裂殖酵母的活性氧压力。本文从基因组、蛋白质组和整体细胞结构上概述了粟酒裂殖酵母的基本特征,重点探讨了粟酒裂殖酵母在物理辐射、氧化物、重金属和激素类化合物等环境压力下的响应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环境压力下粟酒裂殖酵母响应途径以及可能涉及的组分,并对该模式生物该如何更好地应用于环境评价领域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