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9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10-05-10
    研究报告
    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气候适宜性
    杜尧东;段海来;唐力生
    2010, 29(05):  833-839. 
    摘要 ( 2342 )   PDF (8995KB) ( 700 )  
    选取亚热带地区273个气象站1961—2008年逐日气象资料,结合IPCC SRES A2情景下未来亚热带地区温度、降水模拟数据,应用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对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的气候适宜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柑桔气候适宜度变化受到温度的主导,其空间分布趋势同温度适宜度变化基本一致;未来气候情景下柑桔气候适宜度变化大致呈纬度地带性分布,随着纬度的升高其气候适宜度变化由下降变为上升,可以分为强下降型(Ⅰ)、弱下降型(Ⅱ)、弱上升型(Ⅲ)和强上升型(Ⅳ)4种类型;基本上以温州-金华-浦城-乐平-英山-武汉-石门-吉首-武冈-通道-独山-望谟-广南-屏边-澜沧一线为界,其南气候适宜度有所下降,其北有所上升;亚热带西部柑桔气候适宜度上升较大。
    黄土高原柴松(Pinus tabulaeformis f. shekannesis)群落的植物物种多样性
    魏丽萍;王孝安;郭 华
    2010, 29(05):  840-846. 
    摘要 ( 2166 )   PDF (592KB) ( 936 )  
    物种多样性格局与所选择的尺度密切相关,用加性分配法分析柴松(Pinus tabulaeformis f. shekannesis)群落乔木,灌木和草本层在样方、坡位和坡面3种尺度的物种多样性分配关系,结果表明:1)以物种丰富度为指标时,坡面尺度对区域多样性贡献最大,说明在区域范围内坡面是物种组成和维持的关键尺度;而以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为指标时,最大多样性分配在样方内,这是由于这2个指数不仅考虑了物种数,还考虑了样方内多度以及常见种和稀有种的影响和作用;2)以Shannon多样性为指标时,样方间、坡位间和坡面间尺度的β多样性对区域多样性贡献的百分比都大于以Simpson多样性为指标时的百分比,这主要是由稀有种在各尺度间的分布格局所决定的;3)样方间、坡位间和坡面间尺度的β多样性大小顺序各不相同,这与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和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尺度间环境异质性有密切关系。
    千岛湖次生林优势种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
    熊 能;金则新;顾婧婧;王小伟;宋文静
    2010, 29(05):  847-854. 
    摘要 ( 2498 )   PDF (576KB) ( 721 )  
    为了揭示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机理,以砍伐后自然恢复40余年的浙江千岛湖姥山岛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群落优势种的种群结构、存活曲线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群落中重要值最大的是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群,达到50.47%,其后依次是石栎(Lithocarpus glabr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和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2)马尾松的种群结构呈纺锤型,但1、2径级个体数极少,幼龄个体储备严重不足,已呈衰退趋势;石栎、苦槠、青冈的种群结构呈金字塔型。3)从静态生命表看,马尾松种群小径级的死亡率为负值,也说明马尾松种群幼苗严重缺乏,种群呈衰退趋势。4)马尾松种群的存活曲线为凸型,石栎、苦槠和青冈种群则近似直线型。5)4种优势种种群总体和各级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聚集分布。总体来看,马尾松种群为稳定型趋向衰退型,而石栎、苦槠和青冈种群为稳定增长型,群落会继续向针阔混交林方向演替,进而演替成为常绿阔叶林。  
    尖喙牻牛儿苗繁殖体外部形态特征
    王莎莎;张元明
    2010, 29(05):  855-861. 
    摘要 ( 2403 )   PDF (3883KB) ( 682 )  
    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rhynchum)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短命植物层片优势物种,其繁殖体能够在生物结皮上成功定居,借助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其繁殖体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尖喙牻牛儿苗繁殖体表皮附属毛具4种不同类型,在保持水分和固定繁殖体等方面发挥作用,是对散布和定居的一种适应;果实与芒连结部位存在过渡区和分裂缝隙;芒吸湿后与种子长轴夹角逐渐减小,表皮细胞发生形变,是吸湿运动的形态基础,这种形态变化可以促使繁殖体在地面“行走”,遇到适宜的生境时,推动种子钻入土壤而定居。本研究为揭示该种定居适应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放牧强度对草甸草原生产力和多样性的影响
    王明君;韩国栋;崔国文;赵萌莉
    2010, 29(05):  862-868. 
    摘要 ( 2336 )   PDF (606KB) ( 1085 )  
    采用比较样地法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羊草草甸草原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α多样性指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值在轻度放牧区最大,支持了“中度干扰理论”;β多样性指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变大;不同放牧强度的草地植物种类相似性变差、草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与Alatalo均匀度指数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P<0.05);放牧和气候对草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均有较大的影响,但二者的互作效应不显著(P>0.05);不放牧不能持续维持草地的健康状况,但健康的草地状况可以有效地缓冲放牧和气候干扰,并能够维持较高的草地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
    刈割、施肥和浇水对垂穗披碱草补偿生长的影响
    田冠平;朱志红;李英年
    2010, 29(05):  869-875. 
    摘要 ( 5018 )   PDF (643KB) ( 897 )  
    植物的补偿生长特性受放牧强度和生境资源获得性的影响。通过为期2年的野外控制实验,研究了刈割高度(留茬1 cm、3 cm及不刈割)、施肥(施、不施)和浇水(浇、不浇)处理对垂穗披碱草(Elymus natans)补偿生长的影响,并结合对各处理分株密度、比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和相对生长率的变化研究,探讨了其补偿生长机制。结果表明:刈割后垂穗披碱草分株种群密度显著增加,补偿生长高度显著降低,比叶面积和相对生长率随刈割强度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叶片净光合速率变化不显著;施肥能显著增加垂穗披碱草的补偿生长高度、比叶面积、叶片净光合速率和相对生长率;浇水处理以及刈割、浇水、施肥处理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可见,在刈割条件下,垂穗披碱草具有一定的密度补偿机制,但由于刈割抑制补偿性高生长,导致分株高度出现低补偿。因此,即使刈割后比叶面积和株高相对生长率显著增加,也不一定必然引起株高的超补偿;但施肥可显著提高垂穗披碱草的补偿能力,增加耐牧性,证实了改进后的限制资源模型的预测。
    烤烟冠层光谱参数与叶片叶绿素含量的相关分析
    王建伟;薛超群;周汉平;张艳玲;梁太波;张仕祥;魏春阳
    2010, 29(05):  876-880. 
    摘要 ( 2162 )   PDF (608KB) ( 660 )  
    为了明确烤烟冠层光谱参数与叶片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测定了不同氮肥施用量条件下烤烟冠层光谱特征和烤烟鲜烟叶片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类胡萝卜素(Cars)含量,并对光谱参数与叶绿素含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团棵期和旺长期鲜烟叶片的Chl-a、Chl-b和Cars含量均增加,可见光波段反射率降低、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增加;而打顶期叶片的3种色素含量和光谱特征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可见光460~670 nm范围内,460 nm反射率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他波段反射率与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近红外780~1260 nm范围内,所有波段与叶片叶绿素含量的都呈显著正相关,1480 nm反射率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反映Chl-a、Chl-b、Cars含量与光谱参数——比值植被指数(ratio vegetation index,RVI)定量关系的最佳回归方程分别为幂函数、幂函数和指数函数:Chl-a=0.250RVI(730,550)1.511,Chl-b=0.049RVI(730,550)1.841,Cars=0.0998e0.379 RVI(730,550)
    等渗盐分与水分胁迫对三角叶滨藜和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谭永芹;柏新富;朱建军
    2010, 29(05):  881-886. 
    摘要 ( 2264 )   PDF (778KB) ( 556 )  
    以溶液培养的三角叶滨藜(Atriplex triangularis)和玉米(Zea mays)为材料,测定了等渗的盐分和水分胁迫对2种植物光合作用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等渗的水分和盐分胁迫均会造成三角叶滨藜和玉米净光合速率(Pn)的降低,而且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强,水分胁迫引起Pn下降的幅度要明显高于等渗的盐分胁迫;在较低渗透胁迫强度下,2种胁迫导致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限制;但在环境溶液渗透势为-1.0 MPa时,水分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逐渐转化成非气孔限制,而盐胁迫仍然是气孔限制起主要作用;由此可见,等渗透势的水分胁迫对2种植物光合系统的影响要明显大于盐分胁迫。
    青鲜素与谷胱甘肽对万寿菊镉积累的影响
    张银秋;台培东;李培军;吴海燕;方 英;杜彦玲;董殿波;赵 青
    2010, 29(05):  887-891. 
    摘要 ( 2016 )   PDF (576KB) ( 663 )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细胞分裂抑制剂青鲜素(MH)对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生理生化指标及不同部位叶片Cd积累的影响及在MH处理下,外源喷施含硫化合物半胱氨酸(Cys)及谷胱甘肽(GSH)对万寿菊Cd积累的作用。结果表明:0.1 mg·L-1 Cd溶液中添加4 mmol·L-1MH并未对万寿菊体内的丙二醛(MDA)含量、硝酸还原酶(NR)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产生明显影响。在连续3 d对万寿菊不同部位叶片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未加MH的Cd溶液中(对照),万寿菊顶部叶片Cd含量由0.81 mg·kg-1上升至4.89 mg·kg-1,而中部及底部叶片Cd含量分别由0.24和0.32 mg·kg-1上升至1.34 和1.71 mg·kg-1,说明Cd优先积累在万寿菊的顶部叶片中,即Cd主要积累于地上部的生长点;而加入MH后则显著抑制了万寿菊顶部叶中Cd积累,其顶部叶片Cd含量仅由0.28 mg·kg-1上升至2.15 mg·kg-1 ,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中部及底部叶片Cd含量的增加与对照相比则差异不显著,表明细胞分裂与植物Cd积累存在一定的关系,旺盛的细胞分裂将促进万寿菊叶片对Cd的积累。通过喷施GSH能够逆转MH对万寿菊地上部Cd积累的抑制,而Cys则无此效果,由此可以推断GSH在植物Cd积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所参与的新陈代谢过程或自身与Cd作用促进了万寿菊地上部对Cd的积累。
    外源硝酸钙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抗氧化系统及膜质子泵活性的影响
    程玉静;郭世荣;刘书仁;田 婧;刘超杰
    2010, 29(05):  892-898. 
    摘要 ( 2246 )   PDF (663KB) ( 855 )  
    采用营养液水培法,以较耐盐黄瓜品种“新泰密刺”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叶面喷施硝酸钙对盐胁迫(NaCl 65 mmol·L-1)下黄瓜幼苗活性氧、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循环(Glu-AsA)中抗氧化酶和抗氧化物质及膜质子泵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硝酸钙能够显著降低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提高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等酶活性、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AsA)含量、AsA/DHA和GSH/GSSG比值及质膜和液泡膜H+-ATPase和H+-PPase活性。表明外源硝酸钙通过提高Glu-AsA抗氧化系统和膜质子泵活性,降低活性氧对叶片的伤害,增强了植株抗氧化能力和对离子的区域化,进而提高植株盐胁迫耐性。
    镉胁迫对珊瑚树和地中海荚蒾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杜 晓;申晓辉
    2010, 29(05):  899-904. 
    摘要 ( 2143 )   PDF (849KB) ( 1000 )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镉(Cd)浓度胁迫下忍冬科荚蒾属珊瑚树(Viburnum odoratissimum)和地中海荚蒾(V. tinus)2种园林树种3年生苗木叶片受伤害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指标(叶绿素、丙二醛、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电解质渗透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并分析了植株各营养器官(根、茎、叶)Cd的富集水平。结果表明:Cd对珊瑚树叶片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地中海荚蒾在Cd胁迫浓度为100 mg·kg-1时出现伤害症状,电解质渗透率增加,丙二醛含量增加,叶绿素含量减少;而当胁迫浓度提高到400 mg·kg-1时,植株叶片枯黄,植株萎蔫,生长势差;2种植物地下部富集量均大于地上部,可以推断珊瑚树和地中海荚蒾对土壤中Cd具有一定的富集能力,在土壤镉污染严重地区栽植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会同地区森林植被转变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酶活性的影响
    王 莹;王彦梅;陈龙池
    2010, 29(05):  905-909. 
    摘要 ( 2401 )   PDF (496KB) ( 795 )  
    研究了湖南省会同县森林植被从地带性植被天然常绿阔叶林到杉木人工林再到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的转变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杉木纯林和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低于常绿阔叶林,分别仅为常绿阔叶林的76.8%和71.5%;与天然阔叶林相比,杉木人工林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分别降低了35.8%、22.1%和45.1%,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增高了40.0%;相反,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比杉木纯林分别增加了20.3%、12.6%和67.8%,而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则降低了41.0%;表明森林植被转变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同的树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差异较大。
    洞庭湖退田还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特征
    王月容;周金星;周志翔;张卓文;孙启祥
    2010, 29(05):  910-916. 
    摘要 ( 2422 )   PDF (1748KB) ( 712 )  
    以钱粮湖垸为例,研究了洞庭湖退田还湖区林地(Ⅰ)、园地(Ⅱ)、旱地(Ⅲ)、水田(Ⅳ)和荒地(Ⅴ)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其典范相关关系。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细菌、放线菌数量均以旱地最高,真菌数量以荒地最高;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占全部微生物的比例为44.42%~92.93%,其次为 真菌数量,所占比例为4.89%~42.76%,放线菌数量最少,所占比例为1.71%~24.5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50 cm土层磷酸酶、脲酶、蛋白酶和脱氢酶活性变化范围为0.01~0.07 mg·g-1·d-1、0.01~0.05 mg·g-1·d-1、0.92~7.11 mg·kg-1·d-1和0.01~0.38 μl·g-1·d-1;土壤磷酸酶、脲酶、脱氢酶活性分别以园地、荒地、水田最低,而旱地土壤蛋白酶活性总体最低;土壤微生物典范变量(U)中,放线菌数量与之呈正相关,回归系数最大(0.174),其次为细菌数量(0.003),而真菌数量则出现负相关(-0.215);土壤酶活性典范变量(V)中,脲酶活性与之呈正相关,回归系数最大(10.557),其次为脱氢酶活性(1.616),而磷酸酶活性(-17.275)与蛋白酶(-0.041)则出现负相关。不同层次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在典范变量上的聚集趋势可为该区域土壤健康诊断与立地类型划分提供依据。
    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特性
    梁月明;何寻阳;苏以荣;王克林;梁士楚
    2010, 29(05):  917-922. 
    摘要 ( 5102 )   PDF (542KB) ( 691 )  
    以喀斯特峰丛洼地草丛、灌丛、次生林和原生林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碳熵、土壤呼吸及其呼吸熵等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碳熵随着植被恢复呈增加趋势(P<0.05),土壤呼吸熵变化规律与之相反,土壤呼吸变化不显著,说明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质量不断提高,顺序为乔木(原生林、次生林)>灌丛>草丛;同一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呼吸及其呼吸熵均表现为冬季>夏季(P<0.05),土壤微生物碳熵为冬季<夏季(草丛例外)(P<0.05),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却未呈现显著性季节变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微生物碳熵不仅对地上植被及季节变化响应敏感,且与土壤有机质及其他微生物指标相关性较好(P<0.05),可以灵敏表征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恢复土壤质量变化。
    新疆其木干剖面中新世-上新世沉积物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杜 鹃;洪汉烈;张克信;殷 科;徐耀明;邓焰平;陈锐明;闭向阳
    2010, 29(05):  923-932. 
    摘要 ( 1828 )   PDF (7215KB) ( 510 )  
    为重建新疆其木干地区中新世-上新世古气候,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分析方法,对该区中新世-上新世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相对含量、组合类型及显微形貌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新世早期-早中新世中期,沉积物中粘土矿物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含少量的蒙脱石,表明以干旱气候为特征;晚中新世中期-早中新世晚期,伊利石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且含有少量的蒙脱石和高岭石,指示相对温湿的气候条件;中新世晚期的粘土矿物组分与中新世早期相似,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指示古气候以干旱为主导;晚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伊利石相对含量降低,而蒙脱石和高岭石的相对含量升高,但由于粘土矿物中伊利石、绿泥石的含量仍然较高,指示古气候仍然以干旱为主导,但相对于中新世而言,这段时期为相对湿润期。以上结果表明,新疆其木干地区中新世-上新世古气候以干旱为主,并且气候经历了干旱-相对湿润-干旱-相对湿润的演化过程,但总体而言,本区中新世比上新世要更为干旱。
    洋山深水港工程对附近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毕亚梅;徐兆礼;陈 华
    2010, 29(05):  933-938. 
    摘要 ( 4964 )   PDF (689KB) ( 817 )  
    根据2001、2003—2007年5月和8月在杭州湾附近水域(30°32′ N—30°50′N、121°53′ E—122°17′E)2个季节12个航次的海洋调查资料,研究了洋山岛附近水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变化、多样性以及工程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07年5月种类数变化不明显,8月种类数高峰期出现在2003年,随后逐年下降,糠虾类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毛颚动物变化不大,2003年受暖流影响,出现多种外海种和热带种;2003—2007年春季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变化不明显,夏季逐年降低,丰富度(d)下降,均匀度(J′)下降;夏季不同年间的变化主要是个别年份出现了较多的外海种所致,可能与外海暖水势力变化有关;洋山工程对海域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变化影响不显著,洋山岛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变化受外海暖流影响较明显,与洋山工程的开展及进程的关系不明显。
    光照和温度对氮饥饿及饱和营养条件下石莼(Ulva lactuca)的硝态氮吸收动力学影响
    程丽巍;邹定辉;郑青松;刘兆普;李 枫;蒋和平
    2010, 29(05):  939-944. 
    摘要 ( 2184 )   PDF (623KB) ( 829 )  
    为探讨海藻养分吸收能力并以高效养分过滤器筛选为目标,以N饥饿和N饱和的石莼为材料,研究了3种光照及温度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不同N素营养限制状态下石莼NO3- 吸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N饱和条件下,随着光照的增强,石莼对NO3-的最大吸收速率也增加;30 ℃条件下,光照强度的增加虽然使得其最大吸收速率提高,但Vmax/Km在中等光强下最大;20 ℃最有利于石莼对NO3- 的吸收。N饥饿条件下,石莼对NO3- 的吸收速率显著大于非饥饿状态。在10 ℃和20 ℃条件下,呈现与N饱和条件下相似的规律,但在30 ℃条件下,中等光强石莼对NO3- 的最大吸收速率最高。在10 ℃和20 ℃条件下,增加光强促进石莼对NO3- 的吸收,但30 ℃条件下光强的增加并未起到促进作用。饥饿状态下的石莼的NO3-吸收速率较高,当石莼吸收NO3-饱和时,依然可以以较低的速率继续吸收环境中的NO3-
    碳酸盐碱度和pH值对凡纳滨对虾仔虾存活率的影响
    么宗利;王 慧;周 凯;应成琦;来琦芳
    2010, 29(05):  945-950. 
    摘要 ( 2905 )   PDF (473KB) ( 855 )  
    采用静态急性毒理学方法,探讨了碳酸盐碱度和pH值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仔虾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7.5、8.0、8.5、9.0、9.5、10.0及10.5的试验组中,凡纳滨对虾仔虾存活率随着pH值的升高而下降,碳酸盐碱度在3 mmol·L-1、pH值在9.0以上时,凡纳滨对虾仔虾的存活率受到影响显著;在碳酸盐碱度0~44.43 mmol·L-1各试验组中,随着碳酸盐碱度升高,凡纳滨对虾仔虾的存活率下降,凡纳滨对虾仔虾对碳酸盐碱度的耐受性随着pH的升高明显下降;pH值为8.8时,碳酸盐碱度的48 h LC50为36.81 mmol·L-1,pH值为9.2时,碳酸盐碱度的48 h LC50为33.05 mmol·L-1,pH值为9.6时,碳酸盐碱度的 48 h LC50为5.55 mmol·L-1;在本试验范围内,凡纳滨对虾对高碳酸盐碱度显示出较强的耐受性,是一种适宜移植到盐碱水域的养殖品种;碳酸盐碱度和pH对凡纳滨对虾的致毒作用是一个综合致毒效应,其中CO32- 为主要致毒因子。
    盐度对条石鲷胚胎发育的影响
    蔡文超;区又君;李加儿
    2010, 29(05):  951-956. 
    摘要 ( 2095 )   PDF (1123KB) ( 684 )  
    为了确定条石鲷胚胎孵化的适宜盐度,在试验水温为23.0 ℃~25.2 ℃条件下,设置了8个盐度组进行条石鲷胚胎孵化试验,研究了盐度对条石鲷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盐度和高盐度对胚胎有持续性伤害,均可造成胚胎和卵黄球在卵裂期收缩而死亡,一部分胚胎在原肠期之后收缩死亡;低盐度可造成初孵仔鱼畸形率增加,主要引起仔鱼脊柱“L”形和“C”形弯曲,而高盐度可导致胚体胚孔关闭以后尾部的畸形发育;通过分析各盐度组的孵化率,仔鱼畸形率和盐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健康仔鱼比例(PHL)和盐度(S)的关系式为PHL=-0.0018 S2-0.1135 S-0.8853 (R2=0.948),以PHL>70%为适宜孵化盐度范围,以PHL>90%为最适孵化盐度范围,由此确定在23.0 ℃~25.2 ℃条件下,条石鲷的适宜孵化盐度范围为21~42(PHL>70%),最适为30~33(PHL>90%)。
    体质量和水温对太湖秀丽白虾人工驯养子代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刘 凯;徐东坡;段金荣;张敏莹;施炜纲
    2010, 29(05):  957-962. 
    摘要 ( 2155 )   PDF (528KB) ( 654 )  
    以太湖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人工驯养子代为实验样本,实验共设置6个体质量梯度及7个温度梯度,样本体质量范围为(0.12±0.01)~(1.93±0.05g,实验温度范围为12 ℃~30 ℃,研究了体质量及水温对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秀丽白虾耗氧率变幅为0.1497~0.9053 mg·g-1·h-1,均值为0.3901 mg·g-1·h-1;排氨率变幅为0.0165~0.0866 mg·g-1·h-1,均值为0.0379 mg·g-1·h-1。体质量、水温及两者的交互效应均对耗氧率和排氨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体质量与耗氧率和排氨率之间的回归关系分别符合幂函数方程Ro=0.3114W-0.2414r=-0.436)和Rn=0.0307W-0.300r=-0.653);水温与耗氧率和排氨率之间的回归关系分别符合指数方程Ro=0.0711e0.0749tr=0.877)和Rn=0.0113e0.0530tr=0.747);体质量、水温与耗氧率及排氨率的二元回归方程分别为Ro=0.028T-0.147W-0.053(r=0.948)和Rn=0.002T-0.017W+0.013(r=0.922)。耗氧率和排氨率Q10变幅分别为1.17~4.20和1.15~2.29,均值分别为2.10和1.64。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氧氮比均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增大,变幅为7.42~13.62,均值为10.04。秀丽白虾在低温阶段(12 ℃~18 ℃)主要以蛋白质为供能物质,在高温阶段(21 ℃~30 ℃)对脂肪的利用有所增加,中等规格个体的脂肪代谢率最高。
    珠颈斑鸠的代谢产热特征
    张 婷;李孝通;柳劲松
    2010, 29(05):  963-967. 
    摘要 ( 2258 )   PDF (486KB) ( 608 )  
    采用封闭式氧气流体压力呼吸仪和数字式温度计,测定在环境温度(Ta)为0 ℃、6.5 ℃、10.5 ℃、16.5 ℃、20 ℃、22.5 ℃、25 ℃、27.5 ℃和30 ℃时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sis)的代谢率(MR)和体温(Tb),由此计算出每个温度点的热传导(C)以及MRC的体质量预期值等指标,探讨其代谢产热特征。结果表明:在Ta为0 ℃~30 ℃时,珠颈斑鸠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体温为(40.7±0.1)℃,热中性区(TNZ)为22.5~27.5 ℃,基础代谢率为(160.48±6.05) ml O2·h-1,是体质量预期值的65%;Ta在0 ℃~25 ℃范围内,热传导值最低且基本保持恒定,平均为(0.07±0.01) ml O2·g-1·h-1·℃-1,是体质量预期值的122%。珠颈斑鸠具有较低的MR,较高的CTb,能较好地适应南方较热的气候环境。
    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时间分配及日节律
    段玉宝;田秀华;朱书玉;纪 托;单 凯
    2010, 29(05):  968-972. 
    摘要 ( 2130 )   PDF (489KB) ( 752 )  
    2009年3—6月,采用扫描取样法对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繁殖成功的4对东方白鹳的行为活动进行了观察,同时对东方白鹳在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日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期各行为时间所占比例依次是繁殖22.17%±21.69%(其中孵化19.75%±20.71%,晾卵1.31%±2.16%,育幼1.00%±1.01%,交配0.11%±0.32%),静栖19.09%±13.94%,修巢6.40%±5.92%,警戒3.94%±4.88%,理羽3.11%±2.31%,其他行为45.27%±11.08%;在繁殖不同时期各行为差异显著(P<0.01)。东方白鹳在繁殖期不同阶段行为活动存在一定节律,并且不同阶段日节律明显不同。此外,温度与晾卵(r=0.810,P<0.01)、孵化(r=-0.518,P<0.01)行为显著相关;车辆数与警戒(r=0.745,P<0.01)、静栖(r=0.612,P<0.01)行为显著相关。
    马缨丹乳油及其混剂对黄曲条跳甲的拒食活性
    田耀加;张茂新;曾 玲;凌 冰;董易之
    2010, 29(05):  973-977. 
    摘要 ( 2041 )   PDF (445KB) ( 819 )  
    测试了自制的12.5%马缨丹乳油对黄曲条跳甲成虫拒食活性、持效性及其与7.5%鱼藤酮乳油、1.5%除虫菊水乳剂、0.3%印楝乳油混配的联合活性。该乳油1000倍液处理菜心叶片后48 h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具有40%的拒食率,随着浓度升高,拒食活性增强;200、400和600倍液处理120 h后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累计拒食率分别达到76%、68%和43%。12.5%马缨丹乳油与7.5%鱼藤酮乳油以5∶5比例混配使用时,增效作用最为明显,拒食中浓度AFC50为5.25 μg·ml-1,共毒系数CTC为213;与1.5%除虫菊水乳剂以1∶9比例混配使用时的增效作用次之,共毒系数CTC为149;与0.3%印楝乳油以9∶1、7∶3、5∶5、3∶7和1∶9比例混配使用时,其共毒系数CTC均<100,表现为相互拮抗作用。结果表明:12.5%马缨丹乳油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具有强烈的拒食活性,其200倍液和400倍液拒食持效性好,且该乳油可与7.5%鱼藤酮乳油混配使用。
    碳与锶同位素在六盘水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
    刘小龙;刘丛强;李思亮;李晓东
    2010, 29(05):  978-984. 
    摘要 ( 2184 )   PDF (1000KB) ( 774 )  
    分季节采集贵州省六盘水市地下水,并分析其水化学组分、溶解无机碳及其碳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组成,研究其地下水的水质情况和污染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水化学组成主要是以HCO3Ca为主,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区域地下水组成特征;地下水方解石饱和指数SIcalcite接近稳态,具有弱侵蚀性,与pCO2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有机污染物降解CO2对于水岩反应起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枯水季节溶解无机碳含量高于丰水季节,而δ13C季节变化并不明显,同位素与水化学的分析表明,区内城镇居民区和农田区地下水受人为活动污染明显;研究区87Sr/86Sr变化不大,而污水的87Sr/86Sr在0.7080。通过水化学和同位素分析表明,人为输入对于地下水的影响与地质背景、污染源特征及水文条件等有关。
    江淮地区小麦涝渍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盛绍学;霍治国;石 磊
    2010, 29(05):  985-990. 
    摘要 ( 2522 )   PDF (2939KB) ( 1055 )  
    基于灾害风险分析理论,根据历年气候资料,小麦生长发育、种植面积和产量资料,对江淮地区各县小麦涝渍脆弱性、自然气候风险、灾损风险和抗灾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建立了包括涝渍脆弱度、气候风险指数、灾损风险指数、涝渍综合风险评估系数等不同的涝渍风险表征模型,并构建了涝渍综合风险评估系数作为区划指标,对江淮地区小麦涝渍灾害风险进行了空间区域划分。结果表明:涝渍脆弱度、气候风险指数、灾损风险指数和抗灾力系数4个因子的组合,可以较好地反映江淮地区小麦涝渍风险特征;按照高、较高、中和低4个等级对小麦涝渍综合风险进行了区划;安徽省江淮南部为高风险区;沿淮中部以及江淮中部南部、沿洪泽湖区域为涝渍较高风险区;河南省33°N以南区域、以及安徽、江苏省淮北中部区域为涝渍中风险区;33°N以北地区为涝渍低风险区。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黄淮海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陈怀亮;刘玉洁;杜子璇;邹春辉
    2010, 29(05):  991-999. 
    摘要 ( 2354 )   PDF (4300KB) ( 975 )  
    利用1982—2003年GIMMS NDVI遥感数据,在进行合成、重采样和时间序列滤波处理的基础上,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方法,对中国黄淮海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2年来黄淮海地区植被覆盖总体上呈略微增加的趋势,且该区域生长季有提前和延长的趋势;黄淮海大部分地区植被活动在增强的同时,局部地区出现了植被退化现象;从季节变化上看,春季上升和夏季下降趋势明显;林地为主的自然植被、草甸类自然植被和所有农业植被未变化类别占主导地位,而草原植被则以增加趋势为主。主要生长季的NDVI距平EOF分析表明,第1模态的主要特征是区域中间、北部和南端为正,四周为负变化;第2模态的主要特征是从东南向西北由正到负变化且正值区明显偏多;第3模态从东南向西北呈现“正-负-正”的空间分布,其中负值区大部分为以林地为主的自然植被区和一年一熟农业植被,正值区大部分为农耕区和草原牧区,该模态大致反映了农牧区和林区的NDVI分布型。
    基于高分辨率影像和GIS的辛庄镇景观动态变化
    周 锐;李月辉;胡远满;贺红士;吴志丰
    2010, 29(05):  1000-1007. 
    摘要 ( 2226 )   PDF (3415KB) ( 817 )  
    利用1980、1991、2001和2009年4期高分辨率(空间分辨率≤1m)遥感影像,选择景观动态度、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常熟市辛庄镇景观变化总体特征、变化速率、转移流向以及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的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0—2009年间,水田面积急剧下降,旱地和水体面积也逐渐减少;居民用地、工业用地和鱼塘面积持续快速增加;其他类型景观面积变化不太显著。水田始终是研究区景观转化最主要的“源”,主要转移去向是鱼塘、工业用地和居民用地;2001年前,鱼塘和居民用地是景观转化的“汇”;2001年后,随着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建设用地成为最主要的“汇”,工业用地和居民用地的转入贡献率逐渐增加。在景观水平上,研究区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日益严重,异质性逐渐增加,景观优势类型对景观整体的控制作用逐渐减弱,景观向多样化和均匀化趋势发展。在类型水平上,居民用地、鱼塘和工业用地呈连片发展趋势,优势度不断加大,水田的优势地位逐渐降低;各时期水田和水域的最大斑块指数(LPI)值远大于其他景观类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用地、工业用地和鱼塘的LPI值逐渐增大。水域和旱地的景观形状指数(LSI)值最大,水田、居民用地和鱼塘次之,表明这几类景观形状较为复杂,其余各类景观的形状相对规则。
    综述与专论
    复合种群中扩散的研究进展
    朱 丽;卢剑波**;余 林
    2010, 29(05):  1008-1013. 
    摘要 ( 2572 )   PDF (476KB) ( 1113 )  
    复合种群理论是近年来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有关复合种群的野外试验研究大多集中在面积和隔离度等方面,对影响复合种群动态因子的具体报道较少。事实上,复合种群的影响因子还有很多,如连通性、扩散和生境质量等。本文就复合种群中扩散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1)扩散的影响因子。生境质量、斑块连通性和种群自身密度等;(2)扩散方向与测定。扩散的方向是有选择的,在其方向的测定中微卫星标记(microsatellite marker)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3)扩散距离与测定。扩散的距离除受到物种自身特性的影响外,还受到踏脚石等生境因素的影响;(4)扩散对复合种群的影响。扩散受到复合种群空间结构以及生境质量等自身条件的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复合种群的动态变化,在以后物种保护工作中必须加以重视。
    植物根系固岸抗蚀作用研究进展
    杜 钦;杨淑慧;任文玲;仲启铖;王开运
    2010, 29(05):  1014-1020. 
    摘要 ( 2159 )   PDF (484KB) ( 625 )  
    植物根系对保持滨岸区域土壤岸滩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根系固岸机制、根系固岸的评价方法、植物根系与固岸抗蚀关系等几个方面对植物根系的固岸抗蚀作用进行了综述。在这些方面目前已经取得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成果,但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还较少,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建议未来应加强植物根系季节或年际变化规律与岸滩侵蚀季节或年际变化规律研究的结合,以及植物地上部分管理措施对地下部分特性影响的研究。
    长波紫外线辐射对脊椎动物的影响
    聂 颖;李丕鹏;陆宇燕;徐齐艳
    2010, 29(05):  1021-1027. 
    摘要 ( 2021 )   PDF (501KB) ( 935 )  
    臭氧层空洞的加剧使紫外辐射不断加强,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广为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都集中在中波紫外线(UVB)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与两栖动物衰减关系的研究,有关长波紫外线(UVA)对生物体损伤作用的研究却甚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UVA对脊椎动物损伤的研究概况,从细胞结构、酶活性、遗传物质、膜结构以及免疫系统等方面阐述了UVA的损伤机理,并对低剂量辐射诱导兴奋效应对紫外损伤的保护作用进行了简要概述。最后分析和总结了关于UVA损伤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两栖动物作为实验用动物模型在研究紫外线损伤中的作用。
    土壤原生动物研究方法
    赵 峰;徐奎栋
    2010, 29(05):  1028-1034. 
    摘要 ( 2411 )   PDF (578KB) ( 988 )  
    原生动物是土壤中形态和功能多样性高且占绝对优势的微型真核生物,在维持土壤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对土壤原生动物生态功能的认识已逐步加深。但缺乏统一且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仍是土壤原生动物生态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本文综述相关的定量、定性以及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方法,并着重介绍新技术方法,包括土壤定量蛋白银法、分子指纹图谱分析、同位素示踪技术,以及环境宏基因组学技术等。
    研究简报
    野生与养殖许氏平鲉消化酶活力的比较
    万军利
    2010, 29(05):  1035-1038. 
    摘要 ( 1891 )   PDF (433KB) ( 649 )  
    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野生和养殖许氏平鲉胃、肠和肝胰脏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并对2组个体的上述消化酶活力分别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37 ℃和最适pH条件下,除肝胰脏淀粉酶和脂肪酶外,养殖许氏平鲉各部位3种消化酶的活力全部高于野生许氏平鲉;野生与养殖许氏平鲉胃、肠3种消化酶活力均差异显著(P<0.05),肝胰脏3种消化酶活力差异均不显著(P>0.05);野生与养殖许氏平鲉消化酶活力的这种差异可能与野生许氏平鲉在自然环境中无法获得稳定充足的饵料有关。
    方法与技术
    外来树种生态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李 叶;张川红;郑勇奇;林培群;余雪标;姜英淑;沙海峰
    2010, 29(05):  1039-1046. 
    摘要 ( 2067 )   PDF (792KB) ( 920 )  
    日益多样化的树木引种迫切要求对外来树种的生态、经济和文化等多种价值进行综合评价,而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本文采用4层结构设计,从外来种的适应性、繁殖扩散、危害、观赏和经济价值等方面确定了综合评价的各项指标,并建立了一个多层次外来树种的生态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的方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将综合评价结果划分等级且提出相关管理措施和栽培建议,并对北京市城区及其周边地区引种栽培的14种主要外来树种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级。结果表明: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美国白蜡(Faxinus american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火炬树(Rhus typhina )等外来树种较适合在城市园林绿化栽培模式和生态林栽培模式中使用;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欧美杨(Populus × euramericana)、铅笔柏(Juniperusvirginiana)、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等外来树种更适合在自然保护栽培模式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