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4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5-03-10
    研究报告
    榕树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魏作东, 杨大荣, 彭艳琼, 徐磊
    2005, (3):  233-237. 
    摘要 ( 1767 )   PDF (623KB) ( 550 )  
    榕树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关键植物类群之一 ,能够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 ,从而维持该地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一些种类的榕树有绞杀特性 ,在森林更新演替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还有些种类的榕树是先锋物种 ,在植被恢复中起重要作用。但是 ,近些年对西双版纳的过度开发已经使热带雨林片断化 ,榕树种群数量大量减少 ,榕果内的寄生蜂、食榕果动物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保护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关键植物类群榕树 ,是保护和恢复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之一。
    西双版纳白背桐群落生物量研究
    冯志立, 郑征, 唐建维, 宋启示, 张建侯
    2005, (3):  238-242. 
    摘要 ( 1596 )   PDF (247KB) ( 303 )  
    对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演替初期的白背桐群落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0龄群落总生物量为7.819 t·hm-2,其中乔木层为1.019 t·hm-2(占群落生物量的88.24%),灌木层.644 t·hm-2(占9.76%),层间植物1.013 t·hm-2(占1.7%),草本层0.143 t·hm-2(占0.2%).与其龄群落相比,10龄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层间植物的生物量分别增长了10.04%、122.73%和93.32%,草本层生物量降低83.3%.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乔木层生物量主要集中于少数优势树种,白背桐、木姜子、榕树的生物量合计26.170 t·hm-2(占乔木层生物量的1.29%).群落乔木层生物量主要以小径级树木的生物量为主,其器官生物量积累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干>枝>根>叶.
    三种乡土树种在二种林分改造模式下的生理生态比较
    蔡锡安, 彭少麟, 赵平, 刘惠, 饶兴权
    2005, (3):  243-250. 
    摘要 ( 1483 )   PDF (390KB) ( 240 )  
    在丘陵荒山先锋树种马占相思林的林窗和均匀间伐50%(简称林冠层下)的2种林分改造模式下,研究了降真香、红椎和火力楠3种乡土树种生长初期的生理生态.结果表明,不管是在冬季或夏季,林窗中比林冠层下有更高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和相对湿度(RH),并且有较低的气温(Tair),林窗与林内最主要的差异是PAR的变化.生长在林窗里的植株比林冠层下的叶片小而厚,叶片单位面积干重增加,林窗里的植株叶片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冬天,降真香和红椎在林窗里和林冠层下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曲线都为单峰型,而火力楠在林窗下为双峰型,林冠层下为单峰型.3种树种在林窗里和林冠层下植株的蒸腾速率(Tr)有较相似的日进程,都为单峰型.2种林分改造模式下3种树种叶片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也较相似,与PAR的变化趋势相似,而与RH变化呈相反趋势.冬季,降真香和红椎在林窗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比林冠层下稍高,而火力楠在林冠层下则比林窗高,但它们都无显著差异.夏天,3种树种在林窗和林冠层下的Pn与冬天有相似的结果.夏季红椎和降真香在林窗的Tr比林冠层下高,而火力楠在林冠层下的Tr比林窗高.Gs的变化趋势也与PAR相似,与RH变化趋势相反.夏季,降真香和火力楠的WIUE在林窗比林冠层下高,但红椎却比林冠层下的低.3个树种中火力楠的WUE最高.3种树种在林窗和林冠层下的WUE都是冬季比夏季高.综合植物各项生理生态指标的分析结果可知,降真香和红椎较适宜种植在林窗里,而火力楠较能适应有一定郁闭度的林冠层下.
    高温干旱季节遮阳网覆盖对茶园温湿度和茶树生理的影响
    肖润林, 王久荣, 汤宇, 刘永胜, 彭晚霞, 宋同清
    2005, (3):  251-255. 
    摘要 ( 1530 )   PDF (245KB) ( 292 )  
    研究了高温干旱季节采用遮阳网覆盖红壤丘陵茶园的生态作用和对茶树生理的影响.与露地对照茶园相比,遮阳网覆盖处理茶园在高温干旱季节,各个观测时段的气温、树冠温度、叶面温度、地面温度和土壤温度均明显降低,茶园土壤水分含量、空气湿度和茶叶含水量明显提高,茶叶新梢的叶绿素、咖啡碱和氨基酸含量大幅度提高,茶多酚含量降低11.6%.连续高温干旱27~29 d后遮阳网覆盖下茶树的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均明显高于露地对照茶园.
    不同温度条件下土壤水分对羊草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许振柱, 周广胜
    2005, (3):  256-260. 
    摘要 ( 1454 )   PDF (270KB) ( 283 )  
    采用生长箱控制方法,研究了羊草幼苗生长对个温度和个水分梯度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改变了羊草生物量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类型.在20~26℃下羊草植株生物量对土壤水分的响应曲线呈三次多项式或抛物线变化规律,而在29~32℃下为指数方程.在温度较低或适度时,轻度乃至中度干旱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但在温度较高时轻度干旱及比其程度更高的干旱显著地影响羊草的生长,表明羊草在较高温度下对水分更加敏感.在适当的温度下(26℃),羊草根的贡献率或根冠比与土壤水分呈直线关系.高温加强了干旱对羊草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表明高温降低了羊草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新疆棉区主要害虫的演替及其机理分析
    李进步, 吕昭智, 王登元, 田长彦
    2005, (3):  261-264. 
    摘要 ( 1596 )   PDF (500KB) ( 430 )  
    阐述了新疆棉区主要害虫的演替及其机理.1950~1960年主要害虫为黄地老虎、牧草盲蝽象、烟蓟马、苜蓿蚜为主;1970~1980年以棉铃虫、烟蓟马、棉长管蚜、棉红蜘蛛为主;从1990年开始以棉铃虫、棉蚜、棉红蜘蛛为主.导致这一演替的主要原因为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管理技术的变化和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
    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生理生态的变化
    刘建新
    2005, (3):  265-268. 
    摘要 ( 1299 )   PDF (497KB) ( 487 )  
    用不同浓度Cd2处理玉米种子,在室内常规培养,研究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生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镉影响玉米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当Cd2浓度高于50 mg·l-1时,显著抑制种子的发芽率;随Cd2浓度的增加,根系长度和侧根数减小;在Cd2浓度小于5 mg·l-1时,镉刺激苗高和根系及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当Cd2浓度超过相应浓度时,苗高和根系及地上部的生长量随Cd2浓度提高而降低.镉胁迫下幼苗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根内丙二醛含量增加.镉影响玉米幼苗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根系和茎叶中Ca、Mg、Fe、Cu的吸收量随Cd2浓度提高而增加,K、Zn的吸收量随Cd2浓度提高而减少.
    黄绿蜜环菌蘑菇圈生长对土壤及植物群落的影响
    王启兰, 姜文波, 陈波
    2005, (3):  269-272. 
    摘要 ( 1513 )   PDF (216KB) ( 435 )  
    通过调查青海省祁连县峨堡乡野生黄绿蜜环菌蘑菇圈发生季节蘑菇圈上、圈外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及多度变化,分析了蘑菇圈上、圈外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变化、土壤水分、速效养分、交换性阳离子及pH等的差异.结果表明,蘑菇圈上和圈外植物群落组成种类不同,圈上物种数明显高于圈外物种数;圈上各物种分盖度总和比圈外高出9.16%,但圈上和圈外优势种及主要伴生种相同.在0~10 cm土壤层,圈上土壤含水量、速效磷、硝态氮、氨态氮的含量明显高于圈外,但土壤有机质、交换性Ca2、交换性mg2和pH值的变化不明显;在10~20 cm土壤层,圈上速效磷、硝态氮、氨态氮的含量仍明显高于圈外,但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相反,圈外高于圈上.在0~10cm土壤层,细菌、放线菌、真菌及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均以圈上显著高于圈外(P<0.05);在10~20cm土层,它们的数量差异不显著(P<0.01).在两层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纤维素分解菌.
    南京市不同功能城区表土微生物碳氮与酶活性分析
    王焕华, 李恋卿, 潘根兴, 吴新民
    2005, (3):  273-277. 
    摘要 ( 1566 )   PDF (253KB) ( 371 )  
    城市土壤环境污染及其对城市环境质量与社会生活的影响,已引起公众重视,但对其生境问题了解不够.将南京城市土壤划分为6种功能区(工业区、交通商业区)、老居民区、新开发区、城市广场和风景区,分析了各功能区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氮及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探讨其对城市土壤环境质量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微生物量以公共绿地、风景区较高,以新开发区和交通商业区为最低.主成分分析表明,脲酶活性、微生物量碳、过氧化氢酶活性对公因子的贡献最大.与自然土壤相比,南京城市土壤碳氮比、Cmic/Corg变化范围均增大,表明土壤微生物区系受到人为活动较大的干扰.
    博士论坛
    小兴安岭白桦林土壤跳虫的动态特征
    董炜华, 殷秀琴
    2005, (3):  278-282. 
    摘要 ( 1647 )   PDF (666KB) ( 376 )  
    对小兴安岭白桦林土壤跳虫的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共获土壤跳虫3631只,隶属10科.其中,优势科3科(节跳虫科、棘跳虫科、球角跳虫科),占总个体数的90.22%.1997年所获的土壤跳虫个体数和科数最多.土壤跳虫个体数的月份动态为6月<8月<10月,而科数却以8月份最多(10科).土壤跳虫数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递减的变化趋势.各层次随着月份的推移,个体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在增加,特别是个体数占总个体数比例最大的节跳虫的垂直分布及其时间动态非常符合此规律.土壤跳虫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规律一致,而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的变化规律相反.多样性指数的月份动态为8月>6月>10月;年际动态为1997年>1996年.1997年8月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高.
    啮齿动物分散贮食的影响因素
    路纪琪, 张知彬
    2005, (3):  283-286. 
    摘要 ( 1523 )   PDF (228KB) ( 339 )  
    分散贮藏食物是许多啮齿动物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觅食策略.分散贮藏方式对于植物的幼苗建成、更新、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有着积极的意义.多种因素影响啮齿动物对食物分散贮藏.内部因素有性别、年龄、社群关系、饥饿状态等;外部因素包括食物特征、竞争与盗食环境条件等.这些因素并非独立地发挥作用,内部因素受外部刺激的综合影响,而且外部因素只能通过改变动物的内部状态才能发挥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室内的或围栏实验中,实验设计的差异不仅影响动物的食物贮藏及其管理,也会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同.
    东北老工业基地煤炭矿区环境问题与生态对策
    周启星, 张倩茹
    2005, (3):  287-290. 
    摘要 ( 1502 )   PDF (414KB) ( 328 )  
    在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煤炭矿区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该地区煤炭矿区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包括着重强调煤炭矿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对于采矿工业的复兴具有重要推进作用,而澳大利亚关于最佳实践的经验对于今后采煤矿区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推行生态多元综合治理的土地复垦-修复模式是今后煤炭矿区环境保护的方向.
    湿地保护区耕地时空变化及调控对策——以三江平原同江市为例
    侯伟, 张树文, 匡文慧
    2005, (3):  291-295. 
    摘要 ( 1329 )   PDF (258KB) ( 208 )  
    以三江平原的同江市作为研究区域,从数量和景观结构两个方面研究典型湿地保护区的耕地时空变化,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耕地优化调控策略.结果表明,从194~2000年研究区耕地面积增加了292 28 hm2,总面积由原来的1.37%增加到49.8%,景观多样性指数由0.4723增加到0.7436.耕地已经成为该区域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湿地面积萎缩导致耕地生态功能下降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已成为制约该区粮食安全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保护耕地并对其进行优化调控.
    专论与综述
    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计算模型研究进展
    朱文泉, 陈云浩, 徐丹, 李京
    2005, (3):  296-300. 
    摘要 ( 1574 )   PDF (649KB) ( 769 )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研究是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回顾NPP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气候模型、生态生理过程模型、光能利用率模型各自的优缺点,并对NPP模型研究做出展望.生态生理过程模型是当前陆地NPP估算研究的主要手段,而区域尺度转换则是它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光能利用率模型已成为NPP估算的一种全新手段,它利用遥感所获得的全覆盖数据,使区域及全球尺度的NPP估算成为可能,但其生态学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已有研究表明,"生态-遥感耦合模型"将是陆地NPP估算的主要发展方向,它融合了生态生理过程模型和光能利用率模型的优点,增强了NPP模型估算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高山林线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进展
    王晓春, 周晓峰, 孙志虎
    2005, (3):  301-305. 
    摘要 ( 1558 )   PDF (717KB) ( 338 )  
    20世纪全球气候经历了异常的变化.20世纪是过去1 000年中增暖最大的1个世纪,并且90年代是最暖的10年.作为两个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生态过渡带是监测全球变化的重要地点,而森林和苔原之间的高山林线是全球变化最为敏感的地点.从高山林线树木个体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气候变化下林线处树木的更新、林线格局变化以及高山林线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综合论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高山林线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学上的应用
    易现峰, 张晓爱
    2005, (3):  306-314. 
    摘要 ( 1596 )   PDF (1166KB) ( 788 )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被引入到生态学领域.最初是利用植物稳定性碳同位素的差异,开展了许多有关营养流动方面的研究;到0年代,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被用来分析动物的食性、营养级位置关系以及食物链结构;本世纪初,由于技术的进步,稳定性同位素(特别是氢同位素)被用来开展动物迁徙习性方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报道,而且对自然界存在的稳定性同位素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偏差.本文主要介绍了稳定性同位素效应及其分馏原理、稳定性同位素在示踪动物食性信息、确定营养级位置关系、分析食物网结构以及研究动物迁徙生态学中的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种子植物对中波紫外辐射胁迫的响应研究进展
    任健, 李春阳
    2005, (3):  315-320. 
    摘要 ( 1400 )   PDF (327KB) ( 479 )  
    臭氧层的破坏导致到达地表的中波紫外辐射(UV-B)增加.增强的UV-B对植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胁迫作用.综合论述了近些年来有关种子植物对UV-B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对UV-B敏感的种子植物经UV-B处理,外部形态表现为植物变矮、叶面积减小、茎缩短等;内部结构表现为叶绿体结构失去完整性、叶肉面积减小等.种子植物受UV-B影响的主要部位包括光合器官、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为了减轻UV-B的伤害,种子植物形成了一系列的保护机制,包括表皮结构对UV-B的散射、反射,叶片厚度的增加、UV-B吸收物质的积累、受损DNA的修复、自由基的去除.此外,UV-B与干旱、增强CO2具有互作效应.增强的UV-B对木本植物、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应加以重视.
    棕囊藻的次生代谢产物综述
    彭喜春, 杨维东, 刘洁生, 彭志英
    2005, (3):  321-326. 
    摘要 ( 1367 )   PDF (312KB) ( 404 )  
    棕囊藻(Phaeocystis)属于定鞭藻纲(Haptophytes/Prymnesiophytes),是一广温性、广盐性的定鞭藻类,广泛分布于海洋生态环境中.作为海洋初级生产者,棕囊藻生产出大量的有机物质,如碳水化合物、DMSP/DMS、卤化物、CS2及多种毒素等等,这些物质都严重影响到海洋及大气生态环境.影响棕囊藻合成这些产物的因素非常复杂,目前多数还处于争论之中.
    研究简报
    宽甸县水中硼的背景浓度及污染现状分析
    魏春, 邢小茹, 张海波, 吴国平, 魏复盛
    2005, (3):  327-329. 
    摘要 ( 1410 )   PDF (341KB) ( 378 )  
    采集辽宁宽甸县各种水样51个,用ICP-MS分析硼含量.结果表明,宽甸县水中硼含量的背景值与世界水平相当,污染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硼含量的平均值分别是背景点的2.1和495.6倍.硼的开采和加工对水体产生了较严重的硼污染.
    测定与方法
    植物络合素的测定方法
    赵迪, 夏立江, 朱永官
    2005, (3):  330-334. 
    摘要 ( 1713 )   PDF (652KB) ( 607 )  
    植物络合素是一类富含巯基,并能够与重金属离子相结合的多肽.植物络合素具有共同的结构:[γ-Glu-Cys]n Gly(n=2~11).植物络合素是植物重金属抗性的要素之一.植物络合素的测定是一种植物重金属抗性机理的研究技术.介绍了植物络合素测定的理论,并综述了现有的植物络合素测定的方法:分光比色法、凝胶过滤法、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其中,着重阐述了液相色谱法在植物络合素测定中的应用.
    作物磷素养分的动态模拟
    庄恒扬, 曹卫星, 刘传松
    2005, (3):  335-338. 
    摘要 ( 1289 )   PDF (470KB) ( 400 )  
    基于养分平衡原理,分别建立了土壤有机磷与有机肥分解磷的释放、土壤有效磷吸附的动态模型,用Langmuir方程描述土壤吸附磷量与土壤溶液磷浓度的关系,建立了植株临界磷浓度与生理发育时间的关系模型,以及基于生长潜在需要和土壤水溶性磷浓度限制的作物磷素吸收动态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小麦植株含磷率的动态变化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的气候诊断
    李军, 蒋耀培, 杨秋珍, 王志雄
    2005, (3):  339-342. 
    摘要 ( 1525 )   PDF (198KB) ( 254 )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始见期与气候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始见期与当年月16~30日的降水日数、上年10月份500hPa 110°~150°E平均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307、0.871.单季晚稻褐飞虱的发生程度与当年1月1日~2月10日平均最低气温的相关系数为-0.5218,与当年7月份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0.5203,与上年12月份500 hPa 110°~150°E内平均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相关系数为-0.537.当El Nino发生强度强且发生时间在春季,则当年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为重;当El Nino发生强度在中等以上且发生时间在秋季,则次年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为重.La Nina事件与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程度的关系不明显.
    考洲洋重金属污染水平与潜在生态危害综合评价
    蔡文贵, 林钦, 贾晓平, 王增焕, 李纯厚, 杨美兰
    2005, (3):  343-347. 
    摘要 ( 1627 )   PDF (561KB) ( 397 )  
    在等级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化学和生态学的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对考洲洋养殖水域表层海水及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对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枯水期整个水域表层海水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均低于0.,丰水期更是低于0.2.调查期间湾内海水重金属含量较低,重金属污染不明显.枯水期绝大部分水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指数值变化范围为20~70,其高值区出现于湾的西部和西北部水域,表明这些水域的表层沉积物已受到重金属的轻微影响;丰水期整个水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值均低于20,重金属污染不明显.在生态学方面,枯水期大部分水域的饵料生物水平均处于2~3级水平,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西北部、湾口和吉隆河口附近水域,达4级水平,饵料生物较为丰富.丰水期饵料生物水平的密集分布区位于湾中部和望京洲沿岸水域,饵料生物最丰富,达4~级水平;其次为湾口,为4级水平;最低则分布于湾的西部和西北部,其饵料生物较低,为1~2级水平.由于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因此水温、盐度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已成为影响湾内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对各种不同评价方法所进行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是描述污染和预测生态效应的一种有效途径.
    生态旅游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剖析国内外生态旅游实践的变形
    刘雪梅, 保继刚
    2005, (3):  348-353. 
    摘要 ( 1372 )   PDF (664KB) ( 511 )  
    尽管很多学者和组织机构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作出过阐述,但生态旅游的实践却相差甚大,尤其在中国,由于"99生态旅游年"的影响,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所有旅游活动形式几乎都打上了生态旅游的标签.针对现实中伪生态旅游的泛滥,有必要对那些不规范的生态旅游提出专业的要求.生态旅游真正实现的关键在于其所涉及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中,主要包括当地政府、当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生态旅游者.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生态旅游实践中存在或潜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剖析,探索那些伪生态旅游所存在问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