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0-4890 CN 21-1148/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4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5-04-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不同松林内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的特征
王国红, 刘兴平, 戈峰, 李镇宇
2005, (4): 355-359.
摘要
(
1390
)
PDF
(247KB) (
232
)
通过对1992~2001年5种不同混交林型的马尾松林内各代幼虫发生量,受害面积和有虫株率的系统调查,研究了各种不同林型的松林对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混交的马尾松林对马尾松毛虫的种群动态有较大的影响。马尾松毛虫在马尾松纯林中发生量多,为害最严重,暴发周期最短;在与杉木等混交的马尾松林中发生次之;而在与阔叶树混交的马尾松林中平均每株虫口数少,发生与危害率及有虫株率均较其它林型小,不易引起松毛虫暴发为害。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王清奎, 汪思龙, 高洪, 刘艳, 于小军
2005, (4): 360-363.
摘要
(
4385
)
PDF
(390KB) (
976
)
通过对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农田、竹林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总量、活性有机质及其组分的研究,发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各组分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阔叶林含量最高,杉木人工林低于阔叶林,竹林和农田最低。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凋落物的数量、质量以及各种管理措施不同所致.
岷江上游退化植被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小气候特征研究
李宗峰, 陶建平, 王微, 李旭光
2005, (4): 364-367.
摘要
(
1446
)
PDF
(209KB) (
291
)
按生态恢复的时间序列调查了6个不同类型的群落,测定了群落内光照强度、大气相对湿度、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等参数。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增加,群落内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和气温及其变动幅度逐渐减小;自然恢复群落和人工恢复群落相比较,前者有较高的群落气温和较低的大气相对湿度;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撂荒地各层的土壤含水量有所提高,人工恢复群落土壤上层(0~15cm)和中层(15~30cm)含水量随林龄增加而降低,而下层(30~45cm)则增加,自然恢复群落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其它群落。随之植被恢复的时间加长,群落内小气候向着稳定的方向发展,群落的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基于NDVI的不同火烧强度下大兴安岭林火迹地森林景观恢复
解伏菊, 肖笃宁, 李秀珍, 王绪高, 夏少华, 赵玉柱
2005, (4): 368-372.
摘要
(
1609
)
PDF
(512KB) (
324
)
利用LANDSATTM影像,通过分类、提取森林景观类型及NDVI值,在较大尺度上探讨了火烧区火烧强度与森林景观格局、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表明,火烧区森林总体恢复情况较好。恢复状况与火烧强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火烧强度越高,恢复状况越差。重度火烧区的针叶林景观所占比重低且生长状况较差;沼泽面积高于未火烧对照区,这一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在全球变化气温升高的背景下,应防止寒温带针叶林的退化以及林地沼泽化。在三种主要森林类型(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中,针阔叶混交林是生长状况最好的,标志着火烧迹地正由演替的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过渡.
盐度对互花米草生长及脯氨酸、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肖强, 郑海雷, 陈瑶, 黄伟滨, 朱珠
2005, (4): 373-376.
摘要
(
1582
)
PDF
(207KB) (
750
)
研究了互花米草在不同培养盐度下,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叶面积、鲜重等生长指标以及脯氨酸、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盐度增加,米草株高呈下降趋势,在高盐度(50‰)下,米草叶面积、叶长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鲜重与低盐度组比较显著下降。米草叶片中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随盐度增加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盐度增加亦呈上升趋势,表明蛋白质合成增强。在盐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作用是互花米草对盐胁迫的主要响应过程,可以作为其抗盐性的生理参数。
甘肃小陇山锐齿栎群落生物量动态研究
索安宁, 巨天珍, 张俊华, 葛剑平
2005, (4): 377-381.
摘要
(
1443
)
PDF
(458KB) (
374
)
对甘肃小陇山天然锐齿栎群落乔木层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锐齿栎群落乔木层生物量为183.66 t·hm
2
,其中以锐齿栎为主的慢生树种占64.89%,中速生树种占33.40%,针叶树种占1.38%.乔木层生物量随着锐齿栎群落发育年龄的增长,积累增多,各器官具有不同的增长速度,到群落发育成熟时群落总生物量的和各器官生物量都达到最大值,群落进一步发育,总生物量趋于稳定,部分器官生物量有所衰减.群落发育过程中,慢生树种生物量比例趋于增大,中速生树种生物量比例逐渐减少,直到发育末期,随着优势种-锐齿栎的衰败,其生物量比例有所减少,中速生树种生物量的比例相应又有所增大,针叶树种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生物量所占比例很小.
镧系元素对海水小球藻的毒性效应
苏丹, 台培东, 李培军, 可欣
2005, (4): 382-384.
摘要
(
1475
)
PDF
(170KB) (
325
)
用评价化学品对藻类毒性的标准实验方法,研究了12种镧系元素对小球藻生长的抑制情况。结果表明,12种镧系元素抑制小球藻生长的96h半效应浓度(96h-EC
50
)均为29.00±0.50μmol·L
-1
。对各剂量反应方程进行X
2
检验,结果表明,符合精度要求,计算出的96h-EC
50
真实可靠。镧系元素对海水小球藻的生物毒性是相同的,此结果对探明镧系元素对藻类的生态毒理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作物轮作制度对土壤杂草种子库特征的影响
魏守辉, 强胜, 马波, 韦继光
2005, (4): 385-389.
摘要
(
1549
)
PDF
(464KB) (
365
)
为明确不同作物轮作制度对杂草种子库特征的影响,比较研究了玉米小麦(MW)、大豆小麦(SW)轮作和原水稻小麦(RW)轮作方式下杂草种子库的特征。结果表明,作物轮作显著影响杂草种子库的密度和种类组成,进行玉米小麦或大豆小麦轮作2年后,杂草种子库密度分别比稻麦轮作降低27.16%、44.44%。在原水稻小麦轮作方式下,种子库中主要杂草为陌上菜、异型莎草、草、水苋菜、千金子等。玉米小麦轮作使种子库中马唐、碎米莎草、飘拂草的相对优势度显著上升,鸭舌草、水苋菜、草的相对优势度显著下降。而在大豆小麦轮作方式下,种子库中通泉草、马唐、鳢肠、飘拂草的相对优势度显著上升。玉米小麦轮作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大豆小麦轮作和水稻小麦轮作,玉米小麦与大豆小麦轮作种子库的物种组成相似性较高。作物轮作影响杂草种子库密度和种类组成的机制,可能在于通过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压,限制了某些对单一种植系统有着良好适应性的杂草种类的生长.
模拟光条件下有性繁殖香根草光合生理的研究
刘金祥, 李文送, 刘家琼
2005, (4): 390-394.
摘要
(
1305
)
PDF
(254KB) (
197
)
利用人工模拟光源研究了两种不同处理的(半水淹和对照)有性繁殖香根草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叶面饱和蒸气压亏缺(Vpdl)随模拟光辐射(SPR)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半水淹处理的Pn、Gs、Tr和WUE均比长势良好的对照处理高,这可能与淹水胁迫和香根草所处的物候期不同有关。有性繁殖香根草的光补偿点较低,而光饱和点较高,2600μmol·m
-2
·s
-1
SPR强度Pn还未达最大值。结合生长指标参数综合比较,两种处理的分值却相同。因此可以认为,有性繁殖香根草保持了亲本水陆两栖的特性,并具有强大的耐涝能力,适于河岸、水库、堤岸等潮湿地栽种.
模拟酸雨对小黑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李焰焰, 聂传朋, 董召荣
2005, (4): 395-397.
摘要
(
1447
)
PDF
(176KB) (
346
)
以小黑麦品种中饲237为材料,在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条件下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分别测定了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种子脱氢酶含量、幼苗鲜重、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电导率等指标。结果表明,种子的各项发芽指标及种子脱氢酶含量、幼苗鲜重、叶绿素含量等随酸雨pH值减小整体呈降低趋势,叶片电导率则随酸雨pH值减小而有增加趋势.
高温胁迫下不同茄子品种幼苗耐热性研究
贾开志, 陈贵林
2005, (4): 398-401.
摘要
(
1688
)
PDF
(476KB) (
457
)
以14个茄子品种为材料,研究了高温对茄子幼苗的热害指数、恢复指数、电解质渗透率、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3/38℃(昼/夜)高温处理下,茄子幼苗热害指数升高,电解质渗透率和脯氨酸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其中,热害指数、恢复指数、电解质渗透率、脯氨酸含量可作为不同茄子品种耐热性的筛选指标,而可溶性糖含量不宜作为耐热筛选指标。高温胁迫条件下,N1(农友茄)表现出极强的耐热性,C2(刺红茄)、F3(丰研二号)、F4(伏龙茄)、Y5(圆杂二号)、X6(西安绿茄)、B7(北京六叶)、Y8(野茄2号)、N9(粘毛茄)、B11(北京五叶)耐热性中等,K11(快圆茄)、R12(二苠茄)、C13(赤茄)、G14(刚果红茄)耐热性极差.
广东省典型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富营养化研究
王朝晖, 韩博平, 胡韧, 林秋奇
2005, (4): 402-405,409.
摘要
(
1583
)
PDF
(1018KB) (
529
)
研究了广东省19座主要水库200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浮游植物状况,并根据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指数对水库进行营养状况评价。结果表明,东江流域的新丰江和白盘珠水库水质良好,属于贫营养型水库;大部分水库为中营养型,而鹤地、契爷石和石岩这3座位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水库属于富营养型。流域上游水库水质明显优于下游水库,山区水库水质优于沿海水库,东江流域水库水质普遍较好,北江流域次之,而粤西沿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各水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人工饲养丹顶鹤繁殖季节行为的时间分配
田秀华, 粟海军, 马建章
2005, (4): 406-409.
摘要
(
1541
)
PDF
(612KB) (
343
)
对哈尔滨动物园两组人工饲养的丹顶鹤繁殖季节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养丹顶鹤繁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与野生丹顶鹤不同,按频率依次为:游走39.8%、休息21.9%、取食21.0%、理羽14.5%、繁殖2.8%;其繁殖期行为呈明显的日节律性,游走行为在中午呈现高峰,而其它行为则主要出现在上午和下午;在不同的繁殖阶段,行为时间分配总体上无明显差异,但中期的繁殖行为仍明显高于前、后期;两性间行为的时间分配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天气阴晴状况是影响繁殖期各种行为时间分配的重要因素。通过与野生丹顶鹤进行初步比较分析,发现人工饲养鹤在行为时间分配及节律方面与野生鹤有较大差异.
博士论坛
造林对土壤碳储量影响的研究
史军, 刘纪远, 高志强, 崔林丽
2005, (4): 410-416.
摘要
(
1527
)
PDF
(880KB) (
224
)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体现了自然和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能够改变陆地土壤碳储量。但其作用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本文对造林后土壤碳储量变化和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及其影响效果进行综述,介绍了土壤碳储量变化的研究方法,最后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随着我国造林面积的扩大和人工林年龄的增加,加强造林后土壤碳积累机制及这种积累的空间分异和时间动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科学实践意义.
树木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综述
熊伟, 王彦辉, 于澎涛
2005, (4): 417-421.
摘要
(
1380
)
PDF
(476KB) (
609
)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何高效地利用极为有限的水资源来合理构建和恢复森林植被,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多种功能,已经成为目前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而对于树木水分利用效率(WUE)的研究则是其核心和关键内容之一。本文从介绍和剖析树木WUE的概念入手,分别在单叶、个体和群体等三个空间尺度上系统地阐述了WUE概念的内涵及其相应的计算方法,并且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论。最后,在详细分析国内外树木WUE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植被恢复与重建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今后树木WUE的研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外生菌根与植物抗重金属胁迫机理
黄艺, 黄志基
2005, (4): 422-427.
摘要
(
1554
)
PDF
(668KB) (
357
)
外生菌根是外生菌根真菌和植物营养根形成的共生体,能够增加植物对污染胁迫的抵抗能力。本文综述了20多年来国内外研究外生菌根增加植物抗重金属毒害的成果,指出了外生菌根在植物抗重金属毒害中的积极作用,并概括其抗性的主要机理为:外延菌丝的吸收作用;菌根分泌物的调节与螯合作用;菌根菌套或哈蒂氏网吸收过滤有毒金属;菌根菌套的疏水性作用。在研究外生菌根抗重金属毒害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前景。
城市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特征及形成机制
李伟峰, 欧阳志云, 王如松, 王效科
2005, (4): 428-432.
摘要
(
1785
)
PDF
(486KB) (
579
)
以城市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功能等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城市景观格局的基本特征,以及城市格局对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度人工化、高度的时空异质特性、破碎性、不稳定性是城市景观格局最为显著的特征。城市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城市格局的基本骨架———交通系统和城市职能是影响城市格局形成和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城市景观结构决定了其生态过程。综合研究城市景观格局过程功能的关系,认识城市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
道路对陆栖野生动物的生态学影响
胡忠军, 于长青, 徐宏发, 王淯
2005, (4): 433-437.
摘要
(
4205
)
PDF
(580KB) (
617
)
道路网络为大多数景观所共同具有的空间特征,在增进社会财富、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产生严重的生态学后果。就道路对陆栖野生动物的生态学影响进行了综述。道路交通导致动物死亡,已成为野生脊椎动物死亡的首要原因;阻碍动物个体在同种种群间的交流以及在互补性资源间的周期性迁移;迫使森林内部种、边缘敏感种主动回避道路栖息地;导致道路区域栖息鸟类繁殖下降;有利于小型物种沿道路边缘扩散,造成生物入侵。道路区域为一种特殊的边缘,对一些边缘物种以及其它被吸引过来的动物来说是一种死亡陷阱。这些影响的综合作用会导致孤立的小种群问题,从而严重威胁到渐危濒危物种的长期存活.
专论与综述
寄生性天敌寄生行为及研究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娄永根, 汪霞, 杜孟浩, 周国鑫, 王霞
2005, (4): 438-442.
摘要
(
1421
)
PDF
(670KB) (
472
)
作为调节和利用寄生性天敌以控制害虫为害所需的重要基础信息之一,寄生性天敌的寄生行为已有70多年的研究历史。至今在这一领域的很多研究方面,包括寄生性天敌的寄主选择行为、寄主块离开行为、窝卵数以及行为的进化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对寄生性天敌的寄主选择行为及寄主块离开行为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就寄生性天敌寄生行为研究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旅游活动对自然景区的非污染生态影响
刘巧玲, 管东生
2005, (4): 443-447.
摘要
(
1402
)
PDF
(521KB) (
610
)
旅游是产生非污染生态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旅游活动的快速发展,它对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的影响包括:①土壤板结,有机质、水分和营养元素的含量降低,以及水土流失加剧。②水体的时空分布被改变,径流的含沙量增加。③植物受人为机械损伤、砍伐、践踏等干扰,导致植被覆盖减少,群落的种类组成改变并且趋于简单化,生物多样性降低。④土地利用变化以及人的活动使野生动物的生境不断缩小和破碎化。此外,旅游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经济方面的推动力。因此,对自然景区进行有前瞻性的规划和管理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关键.
我国植被数量分析方法的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庾晓红, 李贤伟, 白降丽
2005, (4): 448-451.
摘要
(
1490
)
PDF
(446KB) (
596
)
植被数量分析是现代植被研究的重要手段,数量分类和排序是现代植被生态学研究最重要的,也是应用最广泛的生态学技术。数量分析方法在20世纪50年代引入植被生态学研究领域,我国学者在7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植被的数量分类和排序。本文主要从相关资料、应用研究、新方法研究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植被数量分析方法的发展,重点阐述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的并且被广泛应用的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概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植被数量分析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植物热值研究综述
官丽莉, 周小勇, 罗艳
2005, (4): 452-457.
摘要
(
1361
)
PDF
(634KB) (
498
)
植物热值是指植物干物质完全燃烧后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值,它反映了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固定太阳辐射能的能力,是植物本身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第一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有关植物热值研究的几个方面成果,包括植物热值在器官、个体、群落等水平上的变化规律和时间、空间动态以及物质成分、灰分含量、环境因子等因素对植物热值的影响。
研究简报
镉胁迫对小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张利红, 李培军, 李雪梅, 孟雪莲, 徐成斌
2005, (4): 458-460.
摘要
(
1468
)
PDF
(494KB) (
987
)
主要研究了重金属Cd污染对小麦生长和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在0.25mmol·L
-1
Cd处理浓度时达到峰值,随Cd浓度的增加,含量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同样呈上升趋势。根系活力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Cd胁迫下,小麦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并随溶液中Cd浓度的增加,抑制加重.
蝘蜒逃逸行为的影响因子
杜卫国, 谢晓宏
2005, (4): 461-463.
摘要
(
1357
)
PDF
(837KB) (
223
)
通过野外和室内实试检测蝘蜒逃逸行为的影响因子。野外研究显示,蜒可接近距离与隐蔽所间距呈显著正相关,与动物体温和基底温度无关;在开阔生境中,成体和幼体的可接近距离相似,而郁闭生境中成体的可接近距离显著大于幼体。室内试验表明,两性蝘蜒的可接近距离差异显著,繁殖期雌体的可接近距离大于雄体.
宁夏毛乌素沙地不同恢复措施对物种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王占军, 王顺霞, 潘占兵, 郭永忠, 陈云云
2005, (4): 464-466.
摘要
(
1313
)
PDF
(927KB) (
270
)
以宁夏毛乌素沙地退化草原区为研究对象,对荒地(对照)和种植不同密度的柠条林的恢复措施条件下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柠条林对退化草原的植被恢复有积极的作用,随着柠条林带间距的增加群落结构更趋稳定。由对照的不稳定一年生植物虫实、猪毛菜逐步向稳定的多年生植物白草、赖草、草木犀状黄芪演替。植物群落盖度表现为柠条10m带间距>7m带间距>对照>4m带间距。群落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柠条10m带间距>4m带间距>对照>7m带间距。群落的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与群落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而生态优势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呈相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