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0-4890 CN 21-1148/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7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8-03-10
上一期
下一期
塔里木河下游不同地下水位下土壤种子库特征
徐海量;李吉玫;叶茂
2008, 27(03): 305-310 .
摘要
(
1940
)
PDF
(416KB) (
730
)
选取塔里木河下游不同地下水位的25个天然植物群落样地,进行土壤种子库取样,通过萌发试验分析不同地下水位条件下土壤种子库的密度、物种多样性、生活型比例及土壤种子库与植物群落的相似性等特征。结果表明,在干旱地区,地下水位的高低不仅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和组成,而且也影响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和组成。随着地下水位的逐渐下降,植物群落退化程度的加重也反映到种子库上,表现为种子库密度减少、物种多样性下降、生活型逐渐单一,同时植物群落与土壤种子库的相似性系数也逐渐降低。该研究有助于丰富干旱区土壤种子库的理论和指导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恢复实践。
南方红壤丘陵区杜仲人工林产流产沙与降雨特征关系
黄志刚;曹云;欧阳志云;李锋瑞;李锡泉;田育新;王中建;柳辉
2008, 27(03): 311-316 .
摘要
(
1752
)
PDF
(416KB) (
906
)
杜仲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重要的水土保持经济树种,为了阐明人工杜仲林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特征及其与降雨特征的关系,2002—2005年在典型的杜仲人工林设置径流小区,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 观测期间,研究区主要以降雨量(
R
)<25 mm、降雨强度(
I
)<5 mm·h
-1
的降雨为主;2) 降雨量(
R
)、降雨量与降雨强度的乘积(
R·I
)、降雨侵蚀力(
R
30
)与土壤侵蚀量和径流均表现出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在对特定的降雨条件下的坡面侵蚀进行预测的时候,用
R
30
进行预测比用
R·I
更接近通用土壤流失方程降雨影响因子的内涵;3) 对杜仲人工林径流深(
Rd
)与降雨侵蚀力(
R
30
)的乘积(
Rd·R
30
)与土壤侵蚀量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二者达到极显著线性相关性(
r
=0.685,
P
<0.01),比单一用径流进行坡面侵蚀预测更符合水蚀产沙过程。
小陇山油松林乔木层生物量相容性线性模型
程堂仁;冯菁;马钦彦;冯仲科;张宋智
2008, 27(03): 317-322 .
摘要
(
2282
)
PDF
(345KB) (
1085
)
以甘肃小陇山的油松林分为对象,应用图形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基于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的林分生物量相容性线性模型。结果表明,小陇山油松林分各组分生物量(
W
)与林分活立木蓄积量(
V
)、与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林分密度(
D
2
H
ρ
)均存在极其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采用代数和法,建立了
W=a+bV、W=a+b
(
D
2
H
ρ)2种形式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相容性线性模型,以95%的可靠性估计,2种形式模型的预估精度均在95%以上。理论上证明了
W=a+bV
这种建立在林分水平上的生物量线性估计模型可直接推广应用到区域尺度。
云南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徐成东;冯建孟;王襄平;杨雪
2008, 27(03): 323-327 .
摘要
(
2102
)
PDF
(413KB) (
1188
)
在高黎贡山北段沿海拔梯度设置17个样地,采用数量分类,对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垂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森林群落类型由常绿阔叶林(2 000~2 300 m)依次过渡为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2 300~2 600 m)、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2 600~3 000 m)和针叶林(3 000~3 100 m);(2)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显著下降,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则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先下降,然后在林线以上显著上升;(3)木本植物β多样性随着海拔的上升呈单调下降趋势,而草本植物β多样性在中海拔附近区域较低;(4)在植物区系方面,热带亚热带成分所占比例随海拔上升而下降,温带成分、世界分布成分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中国特有分布成分所占比重较小,主要分布在中海拔区域。总体上,温带成分占主导地位。区系平衡点在海拔2100~2200 m。
不同水分条件刚毛柽柳开花结实观测
王建刚;李霞;石瑞花;牛婷;程皓
2008, 27(03): 328-332 .
摘要
(
1471
)
PDF
(491KB) (
882
)
使用参照对比方法,观测了正常水分条件(参照点)与断流30年后输水河畔不同水分梯度刚毛柽柳(
Tamarix hispida
)单个花序长、单个花序开花数、单个花序结实量、单个花序结实率和种子发芽率的差别。结果表明:除结实率、发芽率外,参照点与输水河畔不同水分条件刚毛柽柳的各项观测指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应急输水7年后,离河300 m,地下水埋深值5.5 m左右,刚毛柽柳可保证一定的花序长和开花数;离河500 m,地下水埋深值6 m左右,刚毛柽柳可保证一定结实量;离河1 000 m以内,地下水埋深<7.5 m,刚毛柽柳种子的结实率和发芽率仍相对较高;干旱条件限制刚毛柽柳的花序长与开花数,随水分条件下降又限制其结实量;在缺水条件下,刚毛柽柳仍保证一定的结实率及发芽率以确保种群的延续。
基于TM影像的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格局
李欣宇;宇万太;李秀珍
2008, 27(03): 333-338 .
摘要
(
1868
)
PDF
(785KB) (
1046
)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指标之一,理解其空间分布格局对促进精准农业的发展和科学施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检验TM影像结合地面采样数据分析黑龙江省黑土分布区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格局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表层土壤有机碳浓度与TM5波段呈显著正相关(
r
=0.553,
P
<0.01),与TM4、TM5波段影像像素值之间满足二次多项式回归关系(
R
2=0.6791,
P
<0.05);2)回归模型对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R
2
=0.7097,
P
<0.05);3)海拔高于200 m的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浓度显著高于海拔低于200 m的地区(
P
<0.05)。
叶绿素荧光仪饱和脉冲光作用前后温州蜜柑叶温的变化
陈屏昭;康道坤;武卫华;薛梅;吴银梅;郭延平
2008, 27(03): 339-343 .
摘要
(
1780
)
PDF
(204KB) (
862
)
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叶绿素荧光仪3 000 μmol·m
-2
·s
-1
饱和脉冲光对不同磷水平和光照处理的温州蜜柑(
Citrus unshiu
Marc.)叶温的影响。结果表明:饱和脉冲光作用前后,缺磷强光组(-P
900
)、缺磷中强光组(-P
600
)和缺磷弱光组(-P
100
)的叶温差(△t)依次升高,并且培养光强越弱,处理时间越长,升高幅度越大;而供磷强光组(+P
900
)、供磷中强光组(+P
600
)和供磷弱光组(+P
100
)之间,△t无明显差异;用二硫苏糖醇(DTT)处理后, 无论缺磷与否,各处理组之间△t差异显著;△t的日变化随光强的升高而增大;各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随培养光强的升高而下降,而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
2
浓度差异不大;说明温州蜜柑叶温差与光强、磷水平、DTT处理和缺磷胁迫时间有关。
南昌市不同植物类群叶片氮磷浓度及其化学计量比
甘露;陈伏生;胡小飞;田秋香;葛刚;詹书侠
2008, 27(03): 344-348 .
摘要
(
2525
)
PDF
(169KB) (
1303
)
对南昌大学前湖校区89种主要植物叶片的N、P浓度及其化学计量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乔灌、常绿、针叶、种子、裸子和单子叶植物类群的N浓度分别低于相对应的草本、落叶、阔叶、蕨类、被子和双子叶植物类群,而C
3
和C
4
植物差异不显著;乔灌、常绿和裸子植物类群的P浓度含量分别低于相对应的草本、落叶和被子植物类群,而针叶和阔叶、蕨类和种子、单子叶和双子叶、C
3
和C
4
植物类群间差异不显著;乔木、阔叶、被子和双子叶植物类群叶片N/P分别高于相对应的灌草、针叶、裸子和单子叶植物类群,而常绿和落叶、蕨类和种子、C
3
和C
4
植物类群之间差异不显著。可见,不同类型植物对N和P的吸收利用存在差异,且对不同养分供应采取不同的适应对策。结合研究区土壤养分现状,建议优先选择常绿、针叶、裸子和单子叶植物类群作为城市园林植物。
针茅水孔蛋白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其地理分布
韩冰;王艳芳;杨劼;苏婧
2008, 27(03): 349-354 .
摘要
(
1784
)
PDF
(597KB) (
827
)
以分布于内蒙古的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上的7种针茅属植物为材料,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分析了水孔蛋白基因的外显子1和内含子1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外显子1有AA、BB和CC 3种基因型,内含子1有DD、EE、FF和GG 4种基因型;种间存在基因多态性,种内没有多态性,所有种均表现出遗传的单态性和100%的纯合度。从基因型地理分布看,AA基因型在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及荒漠草原区的针茅种上均有分布,BB、CC基因型只分布在荒漠草原区的针茅中;DD基因型分布于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及典型草原区的针茅属植物中,荒漠草原区分布有EE、FF、GG等3种基因型。荒漠草原区的植物是旱生程度最强的一类草原群落,该区的3种针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
氮、磷、钾营养对冬小麦光合作用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邢倩;谷艳芳;高志英;丁圣彦
2008, 27(03): 355-360 .
摘要
(
1973
)
PDF
(517KB) (
1274
)
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肥料实验的基础上,选择氮磷(T
1
)、氮钾(T
2
)、磷钾(T
3
)和氮磷钾(T
4
)4个肥料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CK),研究了长期施用氮、磷、钾肥对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净光合速率(
P
n
)、蒸腾速率(
T
r
)和水分利用效率(
WUE
)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T
4
处理的
P
n
日变化值显著高于CK,其他处理与CK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各处理
P
n
日积累量大小为T
4
>T
1
>T
2
>T
3
>CK;缺氮、缺磷和缺钾均降低了叶片
P
n
,影响大小依次为缺氮>缺磷>缺钾;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
T
r
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处理间日变化值差异不显著;缺氮、缺磷和缺钾均降低了叶片
WUE
,抽穗期,T
1
、T
4
处理的
WUE
日变化值显著高于CK,而T
3
、T
2
与CK差异不显著,说明缺氮、缺磷对
WUE
的影响最大,灌浆期,T
4
处理的
WUE
日变化值显著高于CK;不同肥料处理仅改变了小麦光合日变化的幅度,而未改变其变化规律,氮、磷、钾复合施肥有效地提高了小麦的光合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
华东地区耕作制度对积温变化的响应
李军;高苹;陈艳春;陈惠;杨太明;黄敬峰;金志凤;彭代亮
2008, 27(03): 361-368 .
摘要
(
1793
)
PDF
(485KB) (
1312
)
根据华东地区1971—2004年农业资料和1961—2004年26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作物耕作制度和积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04年华东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期间的有效积温呈稳步增加;浙江、上海和江苏等省市复种指数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期间有效积温增加而减小,相关系数分别为-0.605、-0.582、-0.615(
n
=34),安徽、山东等省复种指数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期间有效积温增加而增加,相关系数分别为0.655、0.441(
n
=34);华东地区全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期间的有效积温增加而增加,福建、江西、浙江、上海、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有效积温与全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02、0.370、0.454、0.761、0.518、0.621、0.489(
n
=34);随着热量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而蔬菜、西瓜、甜瓜、经济林、油料等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药和化肥施用量随热量增加而增加。
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光谱反射特征
张凯;郭铌;王小平;王润元;司建华
2008, 27(03): 369-373 .
摘要
(
1977
)
PDF
(489KB) (
863
)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3个春小麦品种(高原602、陇春8139和定西24)在不同生育期和不同种植密度的光谱反射率及对应叶面积指数(LAI)和地上生物量,分析了其光谱反射的一般特征和红边参数特征以及光谱变量与LAI和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整个波段内, 春小麦冠层光谱表现为高原602>陇春8139>定西24,其叶片光谱表现为定西24>陇春8139>高原602;春小麦冠层光谱在可见光波段和中红外波段成熟期明显大于孕穗期,而叶片光谱在近红外波段孕穗期明显大于成熟期;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在近红外波段冠层和叶片的光谱反射率逐渐增加;冠层光谱的红边均具有“双峰”现象,从孕穗期到成熟期,冠层红边位置呈现“蓝移”现象;LAI和地上生物量与冠层光谱变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大夏河临夏段肉鞭虫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质的相互关系
马正学;康瑞琴;宁应之
2008, 27(03): 374-382 .
摘要
(
1986
)
PDF
(1722KB) (
973
)
2005年2月—2007年3月对大夏河临夏段的肉鞭虫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夏河临夏段的肉鞭虫共记录135种,隶属于5纲16目,其中优势类群为眼虫目(Euglenida)和变形目(Amoebida);大夏河临夏段同一水期不同采样点之间以及不同水期同一采样点之间群落相似性系数均较低,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肉鞭虫群落结构特征表明,大夏河临夏段水体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枯水期较丰水期污染严重。
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鸟类多样性
邹发生;杨琼芳;蔡俊钦;John Howes;Tom Dahmer;张苇
2008, 27(03): 383-390 .
摘要
(
2075
)
PDF
(330KB) (
1038
)
从2000年5月—2003年11月,调查了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鸟类。共记录鸟类133种,水鸟和迁徙鸟分别占总记录鸟类数量的81.7%和70.4%。分别有9种、2种、16种和12种鸟被列为中国红皮书保护种、IUCN保护种、CITES保护种和中国国家Ⅱ级保护种;还有63种被列为中日候鸟协定保护种、32种被列为中澳候鸟协定保护种。不同调查地点,鸟类的种类和数量相差较大,高桥鸟类最丰富,记录到83种鸟;五里鸟类种类最少,仅记录到40种鸟,各地鸟类种的相似性很低。环颈鸻(
Charadrius alexandrinus
)、白腰杓鹬(
Numenius arquata
)和红嘴鸥(
Larus ridibundus
)在雷州半岛的种群数量达到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雷州半岛鸟类种的丰度和多度季节变化明显,冬季种类多、数量丰富,夏季种类少、数量贫乏。冬季和夏季总的鸟类数量(
P
=0.043)和水鸟数量(
P
=0.001)差异明显。保护整个沿海红树林湿地是保护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鸟类多样性的关键。
珠海淇澳岛冬季的鸟类群落
彭逸生;王晓兰;陈桂珠;杨雄邦
2008, 27(03): 391-396 .
摘要
(
1835
)
PDF
(283KB) (
1599
)
在淇澳岛红树林湿地设置7条样带,分别于2005—2007年每年1月对该区冬季鸟类群落特征进行研究。共记录到鸟类63种,隶属12目23科,雀形目种类最丰富;其中留鸟、冬候鸟、夏候鸟分别占66.7%、31.7%和1.6%,水禽和陆禽分别占28.6%和71.4%。鸟类群落总体α多样性指数(
H
)为3.171,均匀度(
J
)为0.765;各个样带的
H
值为0.602~2.853,
J
值为0.336~0.919,其中滩涂与红树林生境的鸟类群落多样性与均匀度在7种生境中最低。
β
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滩涂、红树林鱼塘湿地和村落之间的鸟类群落差异较大。根据等级聚类分析的结果,淇澳岛冬季鸟类群落可划分为滩涂水禽、红树林鱼塘湿地鸟类、农田森林鸟类3个群落。
虾池常见微藻的光照强度、温度和盐度适应性
李卓佳;梁伟峰;陈素文;文国樑;曹煜成
2008, 27(03): 397-400 .
摘要
(
2204
)
PDF
(154KB) (
1011
)
通过Smith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虾池常见微藻种群(啮蚀隐藻、新月菱形藻、微绿球藻和蛋白核小球藻)在光照强度、温度和盐度资源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特征。结果表明:新月菱形藻和蛋白核小球藻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值,啮蚀隐藻和微绿球藻的生态位宽度值则相对较小。蛋白核小球藻和微绿球藻在光照强度、温度和盐度资源上的生态位重叠值均为最大,啮蚀隐藻在各资源与其他微藻的重叠值最小。新月菱形藻与蛋白核小球藻适应光照强度的范围较广。当水温达16.9 ℃,可定向培育新月菱形藻;当水温达25 ℃,可定向培育新月菱形藻和啮蚀隐藻;当水温达30 ℃时,可定向培育新月菱形藻、蛋白核小球藻和微绿球藻。养殖水体盐度处于9~26,可引入蛋白核小球藻与微绿球藻;处于9~17.5,应引入啮蚀隐藻;高盐水体,应引入新月菱形藻。蛋白核小球藻和微绿球藻在光照强度、温度和盐度资源上的生态位重叠值均为最大,因此微藻定向培育,不可同时引入蛋白核小球藻与微绿球藻。
不同放养和管理模式下三角帆蚌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和初级生产力
朱生博;王岩;王小冬;王伟良;董向全
2008, 27(03): 401-407 .
摘要
(
1847
)
PDF
(422KB) (
1052
)
通过围隔实验研究了3种放养(单养三角帆蚌,蚌与鲢、鳙混养,蚌与银鲫混养)和2种管理(施肥、投饵兼施肥)模式下养殖水体的浮游生物和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围隔内浮游植物主要为<20 μm粒级的种类,其中蓝藻、绿藻和裸藻占优势,硅藻、隐藻、黄藻和甲藻的数量和质量较低;实验期间,围隔内浮游植物数量和质量平均值分别为0.35×10
9
~1.26×10
9
ind·L
-1
和32~86 mg·L
-1
,其中三角帆蚌与鲢、鳙混养的围隔内浮游植物数量和质量较高,蓝藻和硅藻数量和质量明显高于其它围隔;围隔内浮游动物数量以原生动物最多,其质量则以轮虫占优势,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的数量较少;单养蚌的围隔内浮游动物质量最高;与混养围隔相比,单养蚌的围隔内轮虫质量在浮游动物中的比例较低,桡足类的比例相对较高;蚌与鲢、鳙混养围隔内浮游动物数量最多,原生动物数量在浮游动物中的比例分别高于单养蚌和蚌、银鲫混养的围隔,而轮虫的比例低于后者;实验期间,围隔内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4.11~5.45 g O
2
·m
-2
·d
-1
,水呼吸为2.39~4.12 g O
2
·m
-2
·d
-1
,初级生产力与水呼吸的比值为1.25~1.99;单养蚌的围隔内初级生产力最高,蚌、银鲫混养的围隔内初级生产力最低。结果表明:三角帆蚌养殖水体内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均表现出小型化的趋势;较高的浮游植物数量和质量,特别是较高的硅藻数量和质量,可能是三角帆蚌与鲢、鳙混养围隔内二龄蚌生长较好的原因之一;浮游植物种类组成较初级生产力对蚌生长的影响更大。
广州长岗山森林凋落物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王军;姚海元;麦俊伟;张维球;童晓立
2008, 27(03): 408-413 .
摘要
(
2526
)
PDF
(765KB) (
1023
)
为了解华南地区城市森林凋落物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对广州市长岗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为期1年的逐月采样调查,共采获凋落物土壤动物21 817头,隶属于3门9纲22类群,其中蜱螨目和弹尾目为优势类群,二者占全年土壤动物个体总数的70.3%;蠕形马陆亚纲、等足目、蜘蛛目、缨翅目、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幼虫和双翅目幼虫为常见类群,它们的个体数占全年土壤动物总个体数的27.0%。这些主要类群的相对多度和密度随采样季节而改变并与凋落物的湿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蜱螨目的密度高峰期出现在降雨量最多的5—8月;弹尾目的密度高峰出现在2—7月;缨翅目的密度高峰在8—12月,凋落物湿度过高或过低均使缨翅目密度降低;鞘翅目的密度高峰分别出现在5—8月、11月和翌年2月,而蠕形马陆亚纲的密度高峰期集中在5—6月,而其余月份的密度维持在低水平。蜱螨目(
A
)和弹尾目(
C
)个体数之比的大小不一定能反映同一气候带土壤动物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因为即使在同一地点,不同的采样时间也会造成
A/C
值差异悬殊。保留城市森林凋落物对提高城市森林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富营养水体中总氮与总磷比对苦草生长的影响
文明章;郑有飞;吴荣军
2008, 27(03): 414-417 .
摘要
(
1752
)
PDF
(285KB) (
1065
)
在室外受控实验条件下,研究了富营养水体中不同氮磷比(TN/TP)(12.5∶1、25∶1、50∶〗1)对苦草(
Vallisneria spiralis
)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N/TP为25∶1时,苦草的生长状态最好,苦草生物量的增长率最大,分别高于TN/TP为12.5∶1和50∶1时的54%和31%;当TN/TP为25∶1时,附着生物尤其是附着藻类的生长状态最差,对苦草生长的不利影响最小;可见,富营养水体中适宜于苦草生长的TN/TP为25∶1;TN/TP为25∶1这一比例的应用具有相对性,当水体营养浓度低于限制水平时,该比例适用,如果水体中营养盐浓度超过限制水平时,该比例则不适用。
九段沙芦苇湿地生态系统N、P、K的循环特征
刘长娥;杨永兴
2008, 27(03): 418-424 .
摘要
(
1987
)
PDF
(471KB) (
1252
)
对九段沙(上沙、中沙、下沙)芦苇湿地土壤、植物中N、P、K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水平分布上,湿地土壤全量养分与速效性养分含量均是中沙最低,并以中沙为中心向两端递增,速效性养分的这种变化尤为显著。垂直分布上,土壤全N和全K含量的分布规律一致,为上层>下层>中层;全P含量分布为中层>上层>下层。速效N含量分布为上层>中层>下层;速效P含量上层土壤最高,中、下层土壤含量因湿地类型而异;速效K含量多以中层土壤最低,上、下层土壤含量变化不稳定,以不同湿地而异。不同芦苇湿地的土壤速效性养分含量差异显著大于全量养分的差异,0~60 cm深度土壤的全量养分和速效性养分含量排序均为K>N>P。中沙湿地植物中养分含量最低,与土壤中营养元素总体水平分布一致;多数芦苇湿地植物中营养元素含量排序为N>K>P,与土壤养分含量排序不一致。不同芦苇湿地的吸收系数排序均为N>P>K;芦苇湿地利用系数排序为P>K>N;循环系数排序为N>K>P。
温室黄瓜叶部微生物区系
王振跃;汪敏;高书锋;张猛;袁虹霞;李洪连
2008, 27(03): 425-428 .
摘要
(
1668
)
PDF
(152KB) (
956
)
采用稀释分离法和消毒叶片研磨液培养法对温室黄瓜叶围和内生微生物进行了分离,共分离到248个菌株,初步鉴定出13个属的叶围真菌,其中链格孢属(
Alternaria
)和青霉属(
Penicillium
)真菌为优势类群;鉴定出4个属的内生真菌,其中曲霉属(
Aspergillus
)真菌为优势类群;10个属的叶围细菌,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黄单胞菌属(
Xanthomonas
)细菌为优势类群;6个属的内生细菌,其中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细菌为优势类群;6个属的叶围酵母菌,其中隐球酵母属(
Cryptococcus
)为优势类群;已鉴定出2个属的叶围放线菌,分别为链霉菌属(
Streptomyces
)和小多孢菌属(
Micropolpspora
)。未分离到内生酵母菌和放线菌。
重金属铬(Ⅲ)对红树植物白骨壤幼苗生长的影响
方煜;郑文教;万永吉;陈昌徐;盛华夏
2008, 27(03): 429-433 .
摘要
(
1858
)
PDF
(401KB) (
812
)
采用砂基栽培,研究重金属铬(III)不同胁迫强度(0、100、200、300、400、500、600、800 mg·L
-1
)和胁迫时间(25、45和150 d)条件下,对红树植物白骨壤(
Avicennia marina
)成熟胚轴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Cr(III)胁迫(0~800 mg·L
-1
)对白骨壤成熟胚轴的初期萌发无明显的影响。胁迫栽培45 d时,随着Cr(III)浓度的提高,白骨壤幼苗苗高生长、根系生长及各组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当胁迫时间延长至150 d时,Cr(III)浓度在100 mg·L
-1
时对幼苗的生长影响不明显,而浓度在100 mg·L
-1
以上,达到200 mg·L
-1
以上水平,则对幼苗根系生长、苗高、叶片大小及生物量生长均具有明显抑制的作用,并将随胁迫时间的增加而加剧。
浙江省商品竹林土壤有机农药污染评价
郭子武;陈双林;张刚华;杨清平;萧江华
2008, 27(03): 434-438 .
摘要
(
4228
)
PDF
(282KB) (
1031
)
选取浙江省主要产竹区4县(市)商品竹林27个样地,对土壤主要有机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残留的有机农药种类为有机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有机磷(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 OPP)和拟除虫菊农药(pyrethroid,PY),未检测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有机氯农药残留种类为HCH、DDT、百菌清、五氯硝基苯、三氯杀螨醇,其中,HCH、DDT检出率分别为100%和70.37%。有机磷农药残留种类为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甲胺磷和乐果,其中,甲基对硫磷检出率96.30%。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种类为氯氰菊酯、顺-氰戊菊酯,检出率分别为18.52%和62.90%;顺-氰戊菊酯残留量达1 227.14 μg·kg
-1
,其他种类农药残留量低于150 μg·kg
-1
;这说明, 试验取样区商品竹林土壤普遍存在有机农药污染: 有机氯、有机磷残留量较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较高。竹林经营类型、经营水平、土地利用方式对竹林土壤有机农药残留有一定的影响,集约经营竹林显著高于粗放经营竹林,笋用竹林较毛竹笋材两用林高,山地竹林较原农业耕作地改种为竹林的低。
上海世博会规划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附属绿地的重金属分布
方海兰;郝冠军;彭红玲;吕子文
2008, 27(03): 439-446 .
摘要
(
2123
)
PDF
(400KB) (
1068
)
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是工厂和居民区混杂的典型老城区。对其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下附属绿地土壤的重金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部分样点的Ni、Cr、Cu、Zn、Pb和Cd含量超标,Hg和As的含量均没有超标;大部分绿地土壤没有出现重金属的污染,其中清洁安全和尚清洁占了69.83%和6.94%,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分别占了12.87%、2.56%和7.81%;周边利用类型不同的附属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差别很大,居民办公区的绿地土壤没有出现重金属污染,试剂溶剂类工厂局部有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造船厂、机械厂、钢铁厂等重型工厂的附属绿地;利用类型不同绿地土壤重金属的相关性也不同,重金属的相关性基本与产生污染的土地利用类型一致;污染源的距离以及对污染源保护不当是导致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因素,注意对污染源的集中堆置或采取隔离措施,能有效减少重金属对绿地的污染。
云南省抚仙湖和杞麓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的影响
刘阳;吴钢;高正文
2008, 27(03): 447-453 .
摘要
(
1796
)
PDF
(603KB) (
1068
)
基于遥感技术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云南省2个典型高原湖泊抚仙湖和杞麓湖流域土地利用与湖泊水质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9—2005年2个流域森林(灌丛)和建筑用地大量增长,荒地和农田有所减少,杞麓湖的污染程度比抚仙湖严重,2个湖泊的水质都呈下降趋势;湖滨200 m左右的缓冲带变化明显,且比流域其它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影响更大;城镇化和密集的农业耕作产生的面源污染是影响湖泊水质状况持续下降的重要因素,2个湖泊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不同也导致二者之间水质的差异。
植被-大气相互作用中的气孔导度及其尺度转换
王笑影;李丽光;谢艳兵;李荣平;李广霞;周广胜
2008, 27(03): 454-459 .
摘要
(
1924
)
PDF
(201KB) (
1287
)
气孔导度是衡量植物和大气间水分、能量及CO
2
平衡和循环的重要指标,探讨气孔导度在叶片、冠层及区域尺度间的尺度转换及累积效应,对更好地认识植被与大气间的水热运移过程,合理评价植被在陆面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从叶片尺度气孔导度模拟、气孔导度在冠层尺度的累积表现、冠层到区域尺度转换研究及气孔导度累积效应在陆面过程模型中的作用等4个层次总结了近期国内外研究状况,指出其中存在的异质性等问题,并就今后应加强多尺度间的同步观测提出了展望。
海洋岛屿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进展
魏娜;王中生;冷欣;郑建伟;安树青
2008, 27(03): 460-468 .
摘要
(
1791
)
PDF
(394KB) (
1229
)
海洋岛屿生态系统因具有明显的海域地理隔离而区别于陆地生态系统,被誉为生物地理与进化生态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陆地或其它邻近岛屿的种源物种迁移到新的岛屿后,经历地理隔离、特征置换或适应辐射等一系列的岛屿进化过程,形成与种源物种具有显著遗传差异的岛屿特有种。岛屿在小面积范围内分化形成大量的特有种,是岛屿生物多样性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但是,岛屿种群由于分布范围局限、生境脆弱且种群规模较小,岛屿种群较陆地种群具有更高的灭绝风险。本文通过对海洋岛屿物种的起源与演化、遗传结构以及岛屿物种的濒危与保护3个热点问题的讨论,阐述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濒危肇因以及岛屿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要性。
持久性有机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彭胜巍;周启星
2008, 27(03): 469-475 .
摘要
(
2498
)
PDF
(265KB) (
2695
)
随着人类对化学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环境的有机污染状况也越来越严重。有机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是指利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降解、钝化有机污染物的一种原位处理污染土壤的方法,具有应用成本低、生态风险小、对环境副作用小等特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机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情况,重点介绍了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农药和硝基芳香化合物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阐述了有机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关键机制,并分析了该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局限性及应考虑的因素。最后,指出了今后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老化行为的研究进展
赵青;李培军
2008, 27(03): 476-479 .
摘要
(
1878
)
PDF
(164KB) (
1211
)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老化行为是目前有机污染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对其机理的研究,可以达到调控污染物的目的。本文介绍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老化行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老化的实质包括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慢吸附和锁定,总结了土壤性质、化合物性质和环境因素对老化的影响,同时介绍了老化的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研究有机物在土壤老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老化行为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阜平山区草莓错季栽培的生物表现及适宜区域
魏瑞江;张文宗;代立芹
2008, 27(03): 480-483 .
摘要
(
1618
)
PDF
(215KB) (
877
)
通过田间试验和平行观测气象资料,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和气候要素计算模型,研究了阜平山区种植草莓的生物表现及适宜种植区域。结果表明:在阜平山区种植草莓能够安全越冬、开花、结果,草莓发育期滞后于河北平原,从而达到错季生产的目的;其草莓品质优良,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河北平原对应的草莓品种;阜平山区错季草莓的适宜发展区域为海拔900~1 200 m的地区。
数字照片在树干解析上的应用
刘琪璟
2008, 27(03): 484-490 .
摘要
(
1425
)
PDF
(279KB) (
797
)
介绍了一种利用摄影测量技术开展树干解析的新方法。通过求算横截面积,换算成理论直径及年轮宽度。此法可以提高测量精度,特别是在树干横截面不规则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准确度。选择一个基本圆满的圆盘,直接测量直径和由面积换算比较年轮宽度,二者差异平均为10%,最大达32%。由于图像上直接测量的是面积,树皮的横截面可以更加准确获得,而传统的方法无法克服这个缺点。数字照片还是储存年轮信息的理想形式,便于保存和复查。本法使用的是普通的数码照片,方便适用,是开展森林精密测量简单易行手段。
形态学图像处理方法在湿地破碎化格局中的应用
孔博;张树清;卢晓宁;潘欣;胡茂贵
2008, 27(03): 491-496 .
摘要
(
2025
)
PDF
(412KB) (
867
)
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为研究单元,应用形态学图像处理技术在基于像元水平的二元沼泽湿地图上对沼泽湿地类型进行分类,并应用形态学模型和类型统计模型系统分析了三江平原1980—2000年间沼泽湿地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20年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由快速下降趋于缓慢下降。核心湿地面积急剧减小,由大面积分布逐步向三江平原东北部的别拉洪河和挠力河流域集中。孔隙湿地面积减小比例最大,目前处于消亡状态,由原来的沼泽湿地内部异质景观向同质景观过渡。核心和孔隙湿地大部分转化为斑块湿地,主要位于三江平原西北部、中部和南部,有逐步取代东北部核心湿地的趋势。边缘湿地面积比例年增长最快,且边缘像元宽度越来越宽,三江平原西部、南部和东部地区的核心湿地几乎全部由边缘湿地取代,易产生一定的边缘效应,导致种群间的竞争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