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洪鹏, 于春晓, 王光美, 张海波, 张奕, 李洪秀. 生物炭和双氰胺对滨海盐碱土氮素转化及大豆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5, 44(2): 502-511. |
[2] |
张凯迪, 姚筠, 凌新锋, 燕少威, 张方敏, 卢燕宇. 淮河流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通量源区分布特征
[J]. 生态学杂志, 2024, 43(10): 3113-3120. |
[3] |
彭记永, 张溪荷, 王冰, 余卫东. 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气候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4, 43(10): 3121-3131. |
[4] |
陈婉, 袁思佳, 刘威, 陈明杰, 李鹏, 胡超超, 常青. 江苏阜宁不同生境鸟类群落谱系和功能多样性
[J]. 生态学杂志, 2022, 41(9): 1746-1754. |
[5] |
梁玉刚, 胡文彬, 刘烨, 李咏谊, 方宝华. 中国垄作栽培模式的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杂志, 2022, 41(7): 1414-1422. |
[6] |
俞霞, 肖世豪, 李淑娟, 杨文亭, 黄国勤. 禾本科-豆科间作模式中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的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8): 2601-2609. |
[7] |
姚佳璇, 俄胜哲, 袁金华, 车宗贤, 王钰轩, 赵天鑫. 城市污泥农用对灌漠土作物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7): 2120-2132. |
[8] |
李春越, 薛英龙, 王益, 党廷辉, 宋怡. 长期施肥对黄土旱塬农田土壤氮素生理菌群和解磷菌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11): 3658-3667. |
[9] |
曹培,徐莹,朱杰,田玉聪,冯香诏,刘章勇.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产量的短期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9): 2788-2798. |
[10] |
李玲,李亚杰,张永杰,符小文,杜孝敬,徐文修.
不同水氮管理措施下复播大豆农田碳平衡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12): 3673-3679. |
[11] |
吕金莹,闫超,贾天宇,王芳媛,孙洪超,董守坤,龚振平.
松嫩平原活动积温变化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11): 3349-3356. |
[12] |
王兰,黄国勤,孙丹平,王淑彬.
稻田水旱复种轮作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11): 3284-3290. |
[13] |
余琴,毋洁,梁德飞,张晶然,李谆,张世挺**.
积水和网孔大小对青藏高原高寒沼泽化草甸优势种黑褐苔草叶片凋落物早期分解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10): 2785-2791. |
[14] |
许鹏波1,2,屈明3,薛立1**.
火对森林土壤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3, 32(6): 1596-1606. |
[15] |
戚琳1,陈法军2,刘满强1**,陈小云1,祝向钰2,李辉信1,胡锋1.
三种转Bt水稻短期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线虫群落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3, 32(4): 975-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