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4, Vol. 43 ›› Issue (10): 3113-3120.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0.002
张凯迪1,2,姚筠1,2,凌新锋1,2,燕少威1,2,张方敏3,卢燕宇1,2*
ZHNAG Kaidi1,2, YAO Yun1,2, LING Xinfeng1,2, YAN Shaowei1,2, ZHANG Fangmin3, LU Yanyu1,2*
摘要: 通量足迹模型通常用于解释通量观测数据的来源问题,以估算通量源区的位置和大小及不同的通量源区的相对贡献度。本文基于涡度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上的CO2通量的变化特征,并利用Kljun足迹模型对安徽省寿县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2020年11月1日—2021年10月30日的观测数据进行通量源区分析,探讨了不同大气条件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通量源区情况。结果表明: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异特征,年变化呈现“W”型双吸收峰特征,全年CO2通量均值为-0.81 μmol·m-2·s-1;水稻营养生长与生殖阶段的CO2通量日均值(-3.7 μmol·m-2·s-1)最小,碳吸收能力最强,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CO2通量日均值(1.03 μmol·m-2·s-1)最大,表现为碳排放;研究区主风向为西南风,其次为东南风,因此通量源区长度最大值也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南方向;通量贡献率为80%时,全年通量源区长度最大值为158.17 m;大气稳定状态下的通量源区范围均大于大气不稳定状态,且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通量源区显著不同,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的通量源区范围最大,冬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阶段的源区范围最小。本文对寿县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通量源区的准确模拟,对于未来从单一站点的通量到区域尺度的上升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通量源区模型在淮河流域农田下垫面的运行情况,对提高该区温室气体预算的准确性也有着重要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