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4, Vol. 43 ›› Issue (11): 3246-3254.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1.018
胡尔查1,2,3,王铮1,2,李梓豪1,2,杨海峰1,2,李卓凡1,2,王晓江1*,高润红3
HU Ercha1,2,3, WANG Zheng1,2, LI Zihao1,2, YANG Haifeng1,2, LI Zhuofan1,2, WANG Xiaojiang1*, GAO Runhong3
摘要: 研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对评估沙地植被恢复成效和人工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毛乌素沙地不同林龄(Ⅰ龄级:林龄≤10 a、Ⅱ龄级:10 a<林龄≤15 a、Ⅲ龄级:15 a<林龄≤20 a、Ⅳ龄级:林龄>20 a)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林龄林下植物群落特征,并用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解析了林分因子对林下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林下灌、草植物组成共记录到20科47属57种,其中灌木3种。草本植物以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藜科植物种类较多,占总草本植物种的50%。随着林龄的增加,林下草本植物科、属、种数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规律。随着林龄的增加,林下多年生草本植物增加,一、二年生植物相对减少,偏旱生植物减少、偏中生植物增加。樟子松人工林不同林龄林下草本层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规律,Pielou均匀度指数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各龄级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乔木层盖度与灌木层盖度和生物量之间存在负效应关系,乔木层盖度、灌木层盖度与林下草本层盖度、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之间均存在正效应关系。灌木层地上生物量与林下草本盖度、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负效应关系。综上,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植被恢复模式有利于林下草本植物的恢复,未来沙地植被恢复中应合理配置乔、灌木,适当调控林分密度和结构,增加盖度,以提高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