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4, Vol. 43 ›› Issue (8): 2257-2265.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8.005
潘立志1,杨朝斌1,2,3*,任志彬4,张树文4,徐新良5,隗彤1,刘丽峰1
PAN Lizhi1, YANG Chaobin1,2,3*, REN Zhibin4, ZHANG Shuwen4, XU Xinliang5, KUI Tong1, LIU Lifeng1#br#
摘要: 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然而有关我国寒冷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季节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限制了对不同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的全面理解。本文以我国东北地区典型城市吉林省长春为例,综合Landsat 8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GF2等数据,提出4个地表热岛效应强度指标,结合光谱解混模型、剖面线分析以及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热环境月变化规律以及潜在驱动因子对热岛效应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春热环境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8月温度最高(39.44 ℃),12月最低(-18.60 ℃);冬夏两季存在明显城市热岛效应而春秋两季不明显。(2)不同指标表征的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差异表示的热岛强度在7月可高达10.56 ℃,而部分月份(2月、3月和11月)甚至呈现出农村温度高于城市的“逆城市热岛效应”。(3)植被和不透水地表面积是影响城市热环境时空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且影响机制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两者之间在夏季拥有最显著相关关系,而冬季几乎不产生影响。(4)城市功能区热环境特征同样存在显著季节性差异,工业区等人造建筑密集的区域地表温度较高,但人类活动如秸秆焚烧等使农田在部分月份拥有最高的地表温度。本研究阐明了城市热环境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的驱动机制,对寒冷地区热环境生态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