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3, Vol. 42 ›› Issue (10): 2449-2458.doi: 10.13292/j.1000-4890.202310.013
拓行行1,李玉华2,俞瀚林1,李美慧1,晏昕辉1,杨梦茹1,王子临1,温仲明1,3,李伟3*
TUO Hanghang1, LI Yuhua2, YU Hanlin1, LI Meihui1, YAN Xinhui1, YANG Mengru1, WANG Zilin1, WEN Zhongming1,3, LI Wei3*#br#
摘要: 林下草本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对森林的更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维持和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理解林下草本层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构建理想的林草结合模式。本研究以宁南山区泾源县无人为干扰的华北落叶松林人工林、间伐处理的华北落叶松林人工林和华北落叶松与白桦自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探究林下草本层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及其与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容重、含水量、全碳含量、全氮含量及全磷含量)和林分结构(密度和郁闭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人工林相比,自然混交林林下草本植物组成最丰富(34种),且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也最高;(2)自然混交林林下土壤特性均优于人工林,但间伐处理的人工林林下土壤特性较无人为干扰的人工林土壤特性有显著提高;(3)冗余分析表明,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主要与土壤含水量、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林分密度和郁闭度呈负相关,且林分密度、0~20 cm土层含水量对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影响(P<0.05);(4)回归分析结果表明,0~20 cm土层的土壤特性、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林分密度及郁闭度显著影响林下草本地上生物量的积累(P<0.05);随机森林模型及方差分解进一步得出:土壤因子对地上生物量积累的解释率为30.99%,其中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全碳含量、全氮含量、土壤含水量为最重要的解释因子;林分结构的解释率为12.74%,其中林分密度是最重要的解释因子,而物种多样性的解释率仅为3.42%。研究表明,自然混交林作为理想的林-草结合模式,有利于林下草本的健康发育和林下生态环境的改善,且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分别受不同环境因子所控制。研究结果对于人工林的近自然化管理(抚育间伐、补植等)和林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