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红梅1,2,田锴1,田兴军1**
CHENG Hong-mei1,2, TIAN Kai1, TIAN Xing-jun1**
摘要: 采用“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的研究方法,以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孤岛状山体——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恢复植被为研究对象,调查了16个典型样地,利用丰富度指数(Margalef richness index, R)、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 diversity index, H)、均匀度指数(Pielou evenness index, Jsw)和生态优势度指数(Simpson index, D)等研究了4个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从马尾松林向针阔混交林、麻栎林的演替过程中,群落乔木层Shannon指数分别为1.957、1.485、0.738,呈下降的趋势;而短毛椴林乔木层Shannon指数为1.694。麻栎林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3个群落(P<0.05),均匀度显著低于马尾松林和短毛椴林(P<0.05)。4种群落灌木层、草本层之间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中,麻栎林物种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其他3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则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处于演替顶极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并不是最高,群落演替过程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有着更为复杂的关系。除人为活动的干扰外,群落的发育程度和内部生境是影响该区演替阶段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