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5, Vol. 44 ›› Issue (8): 2582-2590.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8.024
段继煜1,蔡颖1,饶朝康1,唐亮1,2*
DUAN Jiyu1, CAI Ying1, RAO Chaokang1, TANG Liang1,2*
摘要: 铁凌(Hopea reticulata Tardieu)隶属龙脑香科坡垒属,在我国仅天然分布于海南岛甘什岭一带。因刀耕火种和伐木,甘什岭原始低地雨林退化为次生林,在保护区建立后逐渐恢复为铁凌单优林。为评估保护成效及种群遗传动态,本研究采集了102份铁凌样品,按胸径划分为3个径级,与3个龄级(青幼年、成年和成年后)对应,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ddRAD-seq)获得基因组水平的单核苷酸变异,评估不同龄级样品的核苷酸多样性与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结果显示,铁凌总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水平(π=0.25527)较高,超过广西青梅(π=0.21780)和海南风吹楠(π=0.17200)等濒危物种。遗传组分聚类、NJ树和PCoA分析显示龄级间无明显分化;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强度(Sp=0.0283~0.0240)随龄级增长递减,可能与种子扩散受限导致的基因型空间聚集和种群自疏作用相关。综上,甘什岭的铁凌种群维持了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这与该种现存的种群规模较大有关。铁凌果实无翅,成熟后掉落在母树周围,种子扩散距离局限,表现出较强的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随龄级增长,自疏作用加剧,基因型的空间聚集程度下降,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减弱。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在种源采集和人工辅助授粉等工作中,确保花粉供受体间距大于260 m,以降低遗传同质性并维持子代遗传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