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4, Vol. 43 ›› Issue (6): 1655-1663.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6.026
童永尚,张春平,董全民*,于泽航,杨增增,张小芳,曹铨,俞旸,张正社
TONG Yongshang, ZHANG Chunping, DONG Quanmin*, YU Zehang, YANG Zengzeng, ZHANG Xiaofang, CAO Quan, YU Yang, ZHANG Zhengshe
摘要: 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对高寒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生物量分配和优势种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高寒人工草地生产力维持的氮素形态。以4龄“青海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 Qinghai)+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Qinghai)”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对照组(CK)、酰胺态氮(U)、铵态氮(A)和硝态氮(N)4种处理方式,对不同处理方式下的生物量分配特征、优势种叶片光合特性和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氮添加降低了茎的相对生物量,提高了叶和穗的相对生物量,通过增加15~45 cm高度范围内茎和叶的生物量提高地上总生物量。不同氮素形态对地上生物量的促进作用表现为U>N>A。不同氮素形态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优势种叶片的光合性能,对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效果表现为A>N>U。3种氮素形态对植物叶片碳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氮、磷含量,降低了碳氮比和碳磷比,且作用效果均表现为U>N>A。冗余分析表明,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是影响植物生产性能的关键光合指标,叶片氮含量、磷含量、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生产性能的关键因子。综合而言,酰胺态氮可能更有利于高寒人工草地生产力的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