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5, Vol. 44 ›› Issue (8): 2548-2556.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8.028
马辉珍1,闫本帅1,王慧玲1,吴春晓2,王云霞1,王国梁1,2*
MA Huizhen1, YAN Benshuai1, WANG Huiling1, WU Chunxiao2, WANG Yunxia1, WANG Guoliang1,2*
摘要: 植被恢复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探究不同恢复年限下辽东栎林土壤线虫群落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因素能够为黄土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以弃耕农田为对照,分析了黄土高原子午岭30、60和120年生辽东栎林中土壤线虫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恢复年限辽东栎林的线虫优势属存在差异,丝尾垫刃属为共同优势属,轮属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在60和120年生时成为新的优势属。(2)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线虫总密度无明显变化;30年生辽东栎林土壤线虫群落结构与弃耕农田、60和120年生辽东栎林存在显著差异;(3)随恢复年限的增加,食细菌线虫比例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杂食捕食线虫呈波动增加的趋势;食细菌线虫比例与凋落物生物量和细菌优势菌群呈显著正相关;食真菌线虫比例与土壤铵态氮呈显著正相关,与细菌和真菌优势菌群呈显著相关;植物寄生线虫比例与细菌和真菌优势菌群呈显著正相关;杂食-捕食线虫比例与真菌优势菌群呈显著负相关。(4)土壤铵态氮、可溶性碳和细菌群落结构是不同恢复年限辽东栎次生林土壤线虫群落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表明,恢复年限显著影响辽东栎林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土壤铵态氮和微生物优势菌群的变化可能是引起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