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1, Vol. 40 ›› Issue (7): 2133-2145.doi: 10.13292/j.1000-4890.202107.029
全秋梅1,2,王腾2,3,刘永2,3,郭家彤2,4,谢雨芳1,2,李纯然2,5,李纯厚2,3*
QUAN Qiu-mei1,2, WANG Teng2,3, LIU Yong2,3, GUO Jia-tong2,4, XIE Yu-fang1,2, LI Chun-ran2,5, LI Chun-hou2,3*
摘要: 明确人类活动对鹦嘴鱼群落结构的扰动作用,可为鹦嘴鱼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20年7月在南海典型岛礁的调查数据显示,共发现鹦嘴鱼4属20种,其中,美济礁和晋卿岛均为14种,海南陵水9种。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均呈现美济礁(3.09、0.81、2.50) > 晋卿岛(2.32、0.61、2.27) > 海南陵水(1.66、0.52、1.44)的变化趋势。远海岛礁到近岸人口密度增加和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表明美济礁、晋卿岛和海南陵水受到捕捞强度依次增强。另外,摄食功能群中易受到人类干扰的生物侵蚀类(excavators)鹦嘴鱼的数量和重量百分比依次为美济礁(28.96%、26.27%)> 晋卿岛(15.86%、10.60%) > 海南陵水(1.15%、0.51%);同样,对过度捕捞敏感的牧食类(browsers)也表现为美济礁(1.64%、0.82%)> 晋卿岛(1.29%、0.76%) > 海南陵水(0、0),摄食功能群结构组成的空间变化也反映了各区域捕捞压力的差异。进一步将各摄食功能群的鹦嘴鱼体长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即体长与Fishbase数据库中对应物种的最大体长的比值),发现晋卿岛> 美济礁> 海南陵水 (P<0.05),该结果符合中度干扰假说,中度捕捞能降低物种的种内竞争,有利于晋卿岛的鹦嘴鱼获取更多的空间和食物资源,但长期的过度捕捞容易导致鹦嘴鱼个体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