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3-10
    目录
    目录
    2019, 38(3):  0. 
    摘要 ( 233 )   PDF (475KB) ( 82 )  
    研究报告
    呼伦贝尔草原南缘植被类型分异及生物多样性特征
    山丹,朱媛君,刘艳书,时忠杰,杨晓晖
    2019, 38(3):  619-626. 
    摘要 ( 694 )   PDF (726KB) ( 134 )  
    以呼伦贝尔草原为对象,对其南缘从东到西200 km范围内的植物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并采用数量生态学方法对研究区内植被类型及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调查共发现98种植物,其中以菊科(Compositae)、豆科(Leguminosae)、禾本科(Gramineae)和百合科(Liliaceae)为主,其植物种数占全部物种数的52.58%。植物水分生态类型主要以旱生植物为主;植物生活型则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对呼伦贝尔草原南缘94个样地进行NMDS排序的结果表明,水热因子影响植被分布格局,其中降水是最主要因素;相似性分析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结果显示,荒漠草原群落与草甸草原群落物种组成相异性最大,群落分离明显,与典型草原群落间也形成了显著差异。典型草原与草甸草原镶嵌分布,且草甸草原呈向典型草原转变的趋势,这表明日趋加剧的干旱气候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导致所有植被类型向旱生化方向演变。3种草原类型的Rényi多样性排序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为草甸草原最高,典型草原次之,荒漠草原最低,而优势度呈现与多样性相反的结果,整个研究区的生物多样性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这种从个体到群落向单一化和旱生化演变的趋势将严重影响呼伦贝尔草原的保护及开发利用。
    青藏铁路西格段沿线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生态效益
    任康,郭坤,郑景明,周金星,王进昌
    2019, 38(3):  627-636. 
    摘要 ( 398 )   PDF (549KB) ( 190 )  
    在青藏铁路沿线进行植被恢复不仅可以促进沙质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同时植物的防风固沙功能对铁路的安全运营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对青藏铁路西格段沿线5种不同类型恢复模式下土壤及植被的调查,分析不同恢复措施对林下植物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林恢复模式的地上生物量和生产力因林龄和林分配置不同而不同,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柽柳(Tamatix chinensis)林生产力最高(1.92 t·hm-2·a-1),其次为柽柳纯林(1.87 t·hm-2·a-1);各模式均增加了林下植物的多样性,其中:沙棘(Hippophaer hamnoides)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林内有6科8属8种植物,柽柳纯林有7科9属10种,但不同模式下优势种不同。5种恢复模式均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人工灌木林在改善土壤碱化程度上比乔木林效果更好:沙棘柠条林和柽柳纯林表层(0~20 cm)土壤pH分别降低了1.05和0.75;5种恢复模式均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且表现出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减小的“表聚”现象,柽柳纯林土壤有机质增加最为明显:表层含量达12 g·kg-1,比恢复前增加了近1倍。这一研究结果为青藏铁路沿线的沙漠化防治和植被恢复中恢复模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气候变暖背景下不同海拔长白落叶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赵学鹏,白学平,李俊霞,王丽丽,张先亮,陆旭,陈振举
    2019, 38(3):  637-647. 
    摘要 ( 464 )   PDF (928KB) ( 229 )  
    为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采集长白山北坡两个海拔(1400和900 m)的树芯,基于树木年代学理论建立了长白落叶松年轮宽度年表,分析了长白落叶松在两个时间段(1959—1993和1994—2009年)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1959—2009年经历了一次突变性增温,突变年份为1993年;(2)高海拔长白落叶松与生长季前的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温(当年4月)呈显著正相关,与当年9月降水呈显著负相关。而低海拔长白落叶松径向生长主要受当年9月降水的影响;(3)经近十几年的快速升温,长白山落叶松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突变增温前后,高海拔长白落叶松径向生长与生长季前气温的正相关性明显增强,而与生长季气温的相关性由正转负,与9月降水的负相关性增强。低海拔长白落叶松径向生长与9月降水的相关性减弱,与4月降水的相关性增强;(4)1993年以后的快速升温使得高海拔长白落叶松生长量(BAI)显著增加,而低海拔长白落叶松生长的增长幅度不明显。因此,突变增温促进了高海拔长白落叶松的生长,而对低海拔长白落叶松的生长没有较大的影响。可以预测,若气候持续变暖,长白山落叶松的分布范围会逐渐扩大。
    武夷山不同海拔黄山松新叶和老叶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付作琴,吕茂奎,李晓杰,任寅榜,聂阳意,邓翠,曾敏,张康靖,阮超越,谢锦升
    2019, 38(3):  648-654. 
    摘要 ( 479 )   PDF (641KB) ( 399 )  
    土壤是植物养分的直接来源,植物叶片的养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土壤养分状况。叶片氮磷比(N∶P)被广泛用于指示土壤养分有效性和养分限制性,选择对土壤养分最敏感的叶片来指示土壤养分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为比较黄山松新叶和老叶指示土壤养分状况的准确性,在福建武夷山选择了3个海拔(1100、1500和1900 m)的黄山松新叶和老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碳(C)、氮(N)、磷(P)含量,黄山松叶片N、P含量及土壤和叶片15N丰度值,并计算土壤和叶片的化学计量比,从而揭示黄山松新叶和老叶对不同海拔土壤养分状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土壤氮有效性无显著差异,而土壤和叶片15N丰度值随海拔呈递增趋势,说明土壤氮素对植物的有效性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低海拔(1100 m)土壤总P和有效P含量低于高海拔(1500和1900 m)处,且低海拔叶片P含量也显著低于高海拔;(2)黄山松新叶N、P和N∶P随海拔升高均无显著变化,且新叶N∶P与土壤养分相关性不大;老叶N、P含量与土壤养分相关性较密切,表明黄山松老叶较新叶对不同海拔土壤养分状况响应更敏感,更能指示土壤养分状况。因此,这些研究结果明晰了不同海拔植物新叶和老叶对土壤养分状况的敏感性差异,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海拔植物生长对土壤养分状况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白花鬼针草的繁殖特性及入侵性
    罗娅婷,王泽明,崔现亮,赵利坤,王桔红,罗银玲
    2019, 38(3):  655-662. 
    摘要 ( 1587 )   PDF (660KB) ( 555 )  
    白花鬼针草是一种菊科入侵植物。本研究从单个花序花期的观察、繁育系统、花粉胚珠比、自交亲和性、花粉活力、访花昆虫、种子萌发特性等方面对白花鬼针草的繁殖特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与入侵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白花鬼针草单个花序全部开放约5~7 d,约第9天全部凋落;花粉活力在1~8 d内维持在较高的水平(87.07%~93.41%);花粉胚珠比为2508,单个花序可自交亲和,亦可兼性异交,为混合交配系统,结实率高;边花(舌状花)的存在有利于结实率的提高;访花昆虫主要有粉蝶科、蛱蝶科、茧蜂科和蚁科的昆虫;对萌发率、萌发速率、萌发开始时间和萌发持续时间做因子及聚类分析,白花鬼针草种子的萌发特性可以表现为爆发型、过渡型、缓萌型、低萌型4种萌发类型,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选择不同的萌发类型。总之,白花鬼针草具有自交亲和,结实率高,结实量大,种子萌发率高、萌发速率快且具有不同的萌发策略和边花等繁殖特点,是其成功入侵的主要原因。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种群数量动态
    黄冬柳,梁士楚,姜勇
    2019, 38(3):  663-671. 
    摘要 ( 400 )   PDF (655KB) ( 80 )  
    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是桂林岩溶石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优势种。以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胸径大小分级法,编制了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和生存函数曲线,分析了青冈种群数量特征,同时结合种群动态量化方法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进一步解析了青冈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冈种群的年龄结构近似于倒“J”型,主要集中在Ⅰ龄级(个体数量比例占69.49%),但成功定植于下一龄级的个体比例较低;种群趋于Deevey Ⅱ型,即稳定型;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第Ⅰ、Ⅵ龄级出现高峰期;生存率单调下降,累计死亡率单调上升,死亡密度曲线与危险率曲线变化规律一致;青冈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Vpi′均大于0,种群稳定且略微增长,易受环境影响;在未来2、4、6个龄级时间后,老龄个体逐渐增多,若不及时抚育幼苗,种群将难以保持稳定。
    濒危植物朝鲜崖柏克隆种群可塑性及其对土壤条件的响应
    尹航,金慧,赵莹,刘丽杰,秦立武,贾翔,王超,李冰岩
    2019, 38(3):  672-679. 
    摘要 ( 370 )   PDF (545KB) ( 227 )  
    朝鲜崖柏为长白山植物区系特有树种,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通过调查长白山区天然分布朝鲜崖柏种群的生境条件和克隆构件的形态学指标,分析了朝鲜崖柏克隆种群特征,并基于构件理论,采用灰色关联及通径分析方法,对种群构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朝鲜崖柏克隆种群具有较强的表型可塑性,分布于暗针叶林下的朝鲜崖柏克隆种群分株间隔子长、地上扩张域、分株间距高于朝鲜崖柏纯林群落,种群构件变异性较高。2)朝鲜崖柏克隆生长格局介于密集型和游击型之间,具有快速克隆扩张能力和明显的斑块状。在土壤贫瘠的纯林群落内,种群更趋近于密集型分布;在土壤条件较好的暗针叶林下,更趋于游击型分布。3)朝鲜崖柏克隆种群生长对土壤异质性的响应具有特殊性,土壤水分是影响朝鲜崖柏种群扩张的最关键因子,土壤pH值、土壤腐殖酸、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是影响朝鲜崖柏克隆种群构件较重要的因子。4)土壤养分直接影响克隆植物构件特征及生态适应对策,各克隆分株构件受土壤养分影响的排序为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全氮。
    火烧干扰对喀斯特地区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杨大星,杨文佳,叶婷,李灿
    2019, 38(3):  680-688. 
    摘要 ( 342 )   PDF (834KB) ( 81 )  
    为弄清喀斯特地区不同火烧干扰对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的影响,于2015年10月、2016年1月、4月和7月使用手捡法对火烧、火烧+垦殖和自然林大型土壤节肢动物进行调查。4次调查共获得大型土壤节肢动物214只,隶属5纲15目38科54类,优势类群为金龟甲科幼虫(Scarabaeidae larvae)。主成分分析显示,火烧+垦殖和火烧干扰明显影响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火烧+垦殖、火烧和自然林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密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各功能类群密度均无显著差异。火烧处理下类群数、密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火烧+垦殖处理下杂食性功能群密度季节差异显著(P<0.05),不同干扰方式下捕食性功能群密度季节波动明显(P<0.05)。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有效磷显著相关(P<0.05)。研究表明,不同干扰对大型土壤节肢动物季节变化影响不同,这可能与干扰形式和火烧迹地恢复时间有关。
    草海湿地食物链稳定碳氮同位素特征与食物链结构
    宋正城,曾玲霞,何天容,李振吉
    2019, 38(3):  689-695. 
    摘要 ( 532 )   PDF (747KB) ( 237 )  
    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威宁草海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草海湿地食物链碳(δ13C)、氮(δ15N)同位素特征,计算各生物类群营养级别,建立草海食物链结构。结果表明:草海湿地生态系统中δ13C比值范围为-27.56‰~-13.25‰(均值±标准差,-21.52‰±3.61‰);δ15N值范围为0.32‰~15.14‰(8.69‰±3.92‰),δ13C与δ15N呈显著负相关(r=-0.423,P<0.01)。草海湿地食物链中消费者营养级处于0.8~3.7,其中:鱼类营养级为0.8~2.5,相对其他地区偏低;底栖动物营养级为2.0~2.8,鸟类营养级为1.0~3.7。鱼类和底栖动物的营养级别均表现为肉食性>杂食性>植食性。草海食物链结构复杂,主要的两条碳流动途径分别为:底泥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鸟类以及水生植物→鱼类和鸟类。
    高浓度臭氧对美国薄荷(Monarda didyma L.)叶片光合及抗性生理特征的影响
    王义婧,李岩,徐胜,何兴元,陈玮,吴娴
    2019, 38(3):  696-703. 
    摘要 ( 436 )   PDF (975KB) ( 175 )  
    以一种常见药食两用植物——美国薄荷(Monarda didyma L.)为实验材料,利用开顶箱(OTC)模拟法,研究了不同臭氧浓度(40 (CK)、80、120和160 nmol·mol-1)下薄荷叶片生理生态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20、160 nmol·mol-1浓度的O3经过14 d的熏蒸对薄荷造成了明显的伤害,叶片表面出现了大量黄褐色斑块,80 nmol·mol-1处理下则无明显的可见伤害症状;(2)处理14 d时,高浓度O3熏蒸(160 nmol·mol-1)降低了薄荷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PSⅡ电子传递量子产率(ΦPSⅡ)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30.2%、53.1%、25.7%和3.6%;(3)处理14 d时,与对照相比,高浓度O3熏蒸(160 nmol·mol-1)使得薄荷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74.6%)、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显著上升(31.0%)(P<0.05);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19.5%)及可溶性蛋白含量(20.9%)显著下降(P<0.05),表明高浓度O3导致了严重的膜脂过氧化和氧化胁迫,并且破坏了植株抗氧化系统的功能;脱落酸(ABA)含量显著增加(31.0%),表明O3熏蒸显著促进了植物叶片的衰老和脱落(黄叶率增加)。因此,O3污染可能会对薄荷等芳香类植物的生长及其食用和药用价值带来不利的影响。
    不同烟粉虱抗性辣椒对外源茉莉酸甲酯的生理响应
    吴晓霞,何菁,周福才,陈学好,杨爱民,张海波
    2019, 38(3):  704-709. 
    摘要 ( 382 )   PDF (595KB) ( 200 )  
    以两种不同抗性辣椒品种“苏椒13号”(感烟粉虱)和“新一代三鹰椒”(抗烟粉虱)为对象,研究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对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酚类化合物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品种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酚类化合物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均随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茉莉酸甲酯响应峰值浓度在10~100 μmol·L-1,1000 μmol·L-1处理组的各生理指标值均显著低于对照;适宜浓度处理条件下抗虫品种“新一代三鹰椒”的可溶性糖含量、酚类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感虫品种“苏椒13号”,但可溶性蛋白在处理浓度范围内无显著性变化;受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苏椒13号”的过氧化物酶及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新一代三鹰椒”,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但在处理浓度范围内无显著性差异;适宜浓度的外源茉莉酸甲酯可诱导辣椒体内的抗虫相关物质向着有利于提高抗烟粉虱的方向改变,不同抗性辣椒品种对外源茉莉酸甲酯的响应程度不同。
    元江元谋干热河谷土壤氮磷水平对酸角叶片氮磷含量及光合的影响
    王春雪,何光熊,宋子波,樊博,张梦寅,方海东,王艳丹,史亮涛
    2019, 38(3):  710-718. 
    摘要 ( 326 )   PDF (681KB) ( 202 )  
    为了解元江及元谋干热河谷人工栽培酸角的土壤氮磷含量对酸角叶片氮磷含量及光合作用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两个干热河谷区酸角人工林土壤、叶片氮磷含量及光合参数,并使用4种常用的光响应曲线拟合模型(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二项式拟合模型)对其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元江、元谋干热河谷酸角人工林土壤氮磷含量及氮磷比存在显著差异,两地土壤氮含量分别为1.205和0.881 g·kg-1,磷含量分别为0.481和0.177 g·kg-1,氮磷比分别为2.61和5.49;两地酸角叶片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元江、元谋干热河谷酸角叶片的氮含量分别为17.28和13.51 g·kg-1,而叶片磷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1.51和1.18 g·kg-1,叶片氮磷比也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11.80和11.66;4个光响应曲线拟合模型对两个干热河谷酸角的光响应曲线都有较高的拟合度,但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在低光合有效辐射情况下拟合度最高,而二项式拟合模型在高光合有效辐射情况下拟合度最高,因此表观量子效率(α)、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取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拟合数值,元江、元谋两地酸角的数值分别为0.055和0.060、38.921和8.019 μmol·m-2·s-1、1.377和0.404 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LSP)取二项式拟合模型的拟合数值,两地分别为11.073和6.331 μmol CO2m-2·s-1、3223.2和2532.4 μmol·m-2·s-1;元江干热河谷的酸角光合作用显著高于元谋干热河谷,两地土壤磷含量和叶片磷含量是影响酸角光合作用的关键因子。
    秸秆覆盖和生物炭对玉米田间地温和产量的影响
    戴皖宁,王丽学,Ismail Khan,王晓帆,李振华
    2019, 38(3):  719-725. 
    摘要 ( 445 )   PDF (537KB) ( 43 )  
    为了探究秸秆覆盖和生物炭对土壤温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设置2种覆盖方式(不覆盖和秸秆覆盖)和3个生物炭施用量水平(0、4和12 t·hm-2)的田间小区试验,对玉米田间地温和产量及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降低土壤温度,降温效应在不同土层上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减小,在全生育期内表现为前期大、后期小的变化趋势;在不同覆盖条件下,生物炭对地温的影响有所不同,在不覆盖条件下,生物炭处理有增温保温效应,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大而增大;在秸秆覆盖条件下,生物炭对0~10 cm土层有降温效应,而对15~25 cm土层则有增温效应;秸秆覆盖和生物炭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和经济系数,其中秸秆覆盖和12 t·hm-2生物炭组合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产量、产量构成和经济系数显著高于对照,较对照分别提高24.2%、6.4%~15.7%和15.0%;各产量构成因素中穗长和行粒数对产量影响最大,其中穗长与产量表现为负相关关系,行粒数与产量表现为正相关关系。
     
    嘉峪关草湖湿地土壤水分含量与植被盖度的空间格局
    段凯祥,张松林,赵成章,彭鑫波,隽伟超,杨鹏,杨晔,姜右锦,骆艳
    2019, 38(3):  726-734. 
    摘要 ( 405 )   PDF (1795KB) ( 141 )  
    土壤水分含量是植被格局形成和演变的主要因素。探讨干旱区盐沼湿地土壤水分含量的空间异质性,有助于揭示湿地植物的环境适应机理和土壤水分与湿地植物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建立了嘉峪关草湖湿地3个不同长势(植被盖度高、中、低)假苇拂子茅(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单优种群斑块土壤(0~90 cm)水分含量与植被盖度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以Kriging插值法绘制了土壤水分含量与植被盖度的空间格局分布图,采用Moran I系数确定了湿地土壤水分含量和植被盖度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分析了湿地土壤水分含量与植被盖度的空间异质性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草湖湿地样地土壤的平均含水量为湖边>干湖>沙丘间平地;盐分平均含量为干湖>湖边>沙丘间平地;在斑块尺度上,土壤水分含量和植被盖度均符合正态分布;各层土壤水分含量和假苇拂子茅盖度的空间结构均具有明显的斑块状分布特点,且均存在高度的空间异质性;3个样地各层土壤的水分含量和植被盖度均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特征,60~90 cm土壤水分含量的空间集聚强度较0~30和30~60 cm土层更大,湖边样地植被盖度空间集聚特征更明显。假苇拂子茅最大限度利用土壤水分资源,提高了其对干旱生境的适应力,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尺度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格局。
    青海湖鸟岛地区不同淹水条件下土壤酶活性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陈艳鑫,耿玉清,黄金,崔雪晴,侯盟
    2019, 38(3):  735-743. 
    摘要 ( 402 )   PDF (729KB) ( 214 )  
    湿地以常年性或周期性积水为特征,而水分条件的改变可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探究淹水条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驱动酶活性变化的因素,在青海湖鸟岛地区选择长期淹水、周期性淹水和很少淹水的湿地,比较了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周期性淹水的湿地土壤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酶和甘氨酸氨基肽酶的活性较长期淹水的湿地分别下降了24.01%、18.80%和2.96%;而很少淹水的湿地较周期性淹水的湿地分别下降了33.65%、18.84%和63.47%。周期性淹水与长期淹水湿地的土壤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显著高于很少淹水的湿地,而很少淹水的湿地土壤碱性磷酸酶和酚氧化酶活性最高。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易氧化碳、全氮、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水溶性有机氮与土壤酶活性显著相关,其中,有机碳与纤维二糖酶活性的相关性较高;易氧化碳能很好地解释β-葡萄糖苷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甘氨酸氨基肽酶活性的变化。总的来说,长时间淹水更有利于碳氮的积累,提高水解酶活性。
    天坑洞穴群苔类群落分布规律与环境因子关系——以贵州猴耳天坑为例
    李承义,张朝晖,吴金,李小芳
    2019, 38(3):  744-752. 
    摘要 ( 397 )   PDF (1048KB) ( 94 )  
    了解天坑内洞穴苔类群落分布规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天坑内洞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步骤。本研究以贵州猴耳天坑不同深度4个洞穴苔类群落为对象,进行了苔类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α和β多样性分析、苔类和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猴耳天坑洞穴内苔类群落组成单一,多为单优势种或双优势种群落。垂直方向上,猴耳天坑洞穴苔类群落物种数随天坑深度加深呈增加趋势。经交叉验证,天坑内4个洞穴苔类群落呈现梯度性分布,可分成三类,Ⅰ:天坑中部洞穴群落;主要为艳绿光苔(Cyathodium smaragdinum)+花叶溪苔(Pellia endiviifolia)+叉钱苔(Riccia fluitans)群落。Ⅱ:天坑中下部洞穴群落;主要为艳绿光苔(Cyathodium smaragdinum)+叉钱苔(Riccia fluitans)群落。Ⅲ:天坑底部洞穴群落;主要为花叶溪苔(Pellia endiviifolia)+小蛇苔(Conocephalum japonicum)+毛地钱(Dumortiera hirsuta)群落。水平方向上,万亩梯田洞穴苔类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与其群落物种组成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群落环境异质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天乐堂洞穴苔类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其环境异质性变化保持一致,群落物种多样性先减小后增加,群落环境异质性先减小后增大。典范对应分析显示,苔类群落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分布受到温度、湿度和光照的梯度性影响,3个环境因子的不同组合影响苔类群落的多样性(第一轴解释量45.89%,第二轴79.28%,P<0.05)。
    黄芪根腐病复合生防放线菌筛选鉴定及防治作用
    郑豆豆,牛世全,周璇,王彦,朱学泰,孔维宝,张爱梅
    2019, 38(3):  753-761. 
    摘要 ( 389 )   PDF (1101KB) ( 203 )  
    为了研制出有效的黄芪根腐病生物防治产品,本研究利用从疏勒河流域盐碱土壤中分离出对其致病菌有良好防治作用的放线菌进行多菌复配,以期提高生防菌对黄芪根腐病的防效。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生长速率法筛选高效生防菌,并对其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并采用盆栽试验对黄芪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从供试的244株放线菌中,经初筛有11株放线菌对黄芪根腐病菌的抑菌率均高于50%,复筛后对黄芪根腐病菌的抑菌率为7%~57%。结合筛选效果和菌株间亲和性试验,将菌株DA4-3-12、DA8-4-10和221作为复合菌的研究对象。经鉴定,菌株DA4-3-12和221为Streptomyces alboflavus,DA8-4-10为Streptomyces alanosinicus。单一菌株DA4-3-12、DA8-4-10和221及其不同组合混合菌株(DA4-3-12 + DA8-4-10、DA4-3-12 + 221、DA8-4-10 + 221、DA4-3-12 + DA8-4-10 + 221)对黄芪根腐病均有防治效果,其防效分别为60%、46%、70%、55%、70%、64%、72%,以混合菌株DA4-3-12 + DA8-4-10 + 221的效果最为理想,混合菌株中各菌株间通过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其生防效果,且抑菌谱较广。
    光强和硝态氮水平对铜藻(Sargassum horneri)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刘婷,马增岭,李慧,徐智广
    2019, 38(3):  762-769. 
    摘要 ( 400 )   PDF (748KB) ( 225 )  
    以金潮种铜藻(Sargassum horneri)为对象,探讨了不同硝态氮水平下光照强度对其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金潮暴发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实验设置了高 (100 μmol·L-1)、低(自然海水,50 μmol·L-1) 2个硝态氮浓度和高(150 μmol photons·m-2·s-1)、中(60 μmol photons·m-2·s-1)、低(10 μmol photons·m-2·s-1) 三个光照水平,检测了藻体在不同硝态氮浓度和光照条件下适应培养7 d 后生长、色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氮吸收速率及最大光合放氧速率(Pmax)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氮浓度相同时,铜藻的生长速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氮吸收速率、Pmax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而色素含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低氮条件下,除类胡萝卜素外,以上指标在高光处理下均显著高于低光处理(P<0.05);高氮条件下,除可溶性糖外,以上指标在高光条件下也均显著高于低光处理(P<0.05);同一光照强度下,色素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氮吸收速率及Pmax随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可溶性糖含量随着硝态氮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且在3个光照条件下,高氮处理下藻体的Pmax均显著高于低氮处理。总之,不同光照和氮浓度处理7 d后,高光、高氮适应后的藻体表现出较高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潜能。铜藻断裂后漂浮于海面极易获得较高光强条件,而富营养海水中的高氮条件会刺激铜藻的光合潜能而使其加速生长,进而加剧铜藻金潮的暴发。
    梭鱼草化感物质丁二酸对微囊藻和栅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
    许蓝心,田如男
    2019, 38(3):  770-777. 
    摘要 ( 320 )   PDF (625KB) ( 84 )  
    为了解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根茎有机酸类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M)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S)生长和竞争关系的影响,将不同浓度丁二酸作用于两种藻的单种培养和共培养,即铜绿微囊藻与斜生栅藻初始比例为1∶0(100% M)、1∶1(50% M+50% S)、2∶3(40% M+60% S)、3∶2(60% M+40% S)、0∶1(100% S)。结果表明:丁二酸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均有抑制作用,抑制能力与浓度呈正相关;无化感物质作用下,单种培养和共培养中铜绿微囊藻生长能力均强于斜生栅藻;60 mg·L-1丁二酸处理下,40% M+60% S、50% M+50% S培养组中β(斜生栅藻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参数)>0,60% M+40% S培养组中β<0,表明藻类初始比例影响蓝绿藻之间竞争;丁二酸可改变蓝绿藻之间竞争关系,低浓度(20、40 mg·L-1)作用下,表现为铜绿微囊藻抑制斜生栅藻,斜生栅藻促进铜绿微囊藻,高浓度(60、80 mg·L-1)作用下,表现为两者相互抑制,表明两种藻之间竞争加强。
    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耐盐性与生长
    刘萌萌,刘巧,杨娜,包炎琳,张琪,于克锋,霍元子,何培民
    2019, 38(3):  778-784. 
    摘要 ( 556 )   PDF (1061KB) ( 233 )  
    通过室内人工海水培养和杭州湾栽培实验,探究了穗花狐尾藻的耐盐能力及在低盐度水域中的生长情况。室内培养表明:穗花狐尾藻断枝可在盐度12以内的人工海水中正常生长;低盐度处理可促进不定根的生长;水体盐度达到15后,穗花狐尾藻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光合效率Fv/Fm降低,生长停滞,大部分植株逐渐死亡。野外栽培表明:从2017年6月到2018年5月,穗花狐尾藻可在杭州湾水体盐度6.06~9.03,水温3.85~33.37 ℃条件存活,8—10月是穗花狐尾藻的快速生长期;穗花狐尾藻在杭州湾低盐度水体中可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以无性繁殖为主。研究结果为穗花狐尾藻在低盐度水体中建立种群提供了依据。
    鄱阳湖藕田越冬期小天鹅和鸿雁能量支出与取食行为比较
    张聪敏,植毅进,卢萍,邵明勤,戴年华
    2019, 38(3):  785-790. 
    摘要 ( 391 )   PDF (668KB) ( 241 )  
    2016年12月—2017年2月和2017年12月—2018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和焦点动物法,对鄱阳湖畔藕田生境中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和鸿雁(Anser cygnoides)越冬期昼间行为的能量支出和取食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小天鹅和鸿雁主要行为是休息(小天鹅:36.01%;鸿雁:28.02%)、取食(32.71%;17.44%)和运动(17.26%;30.61%);小天鹅和鸿雁昼间能量支出较多的行为也是取食(小天鹅:354.1 kJ·d-1;鸿雁:144.88 kJ·d-1)、休息(275.22 kJ·d-1;164.35 kJ·d-1)和运动(219.79 kJ·d-1;299.22 kJ·d-1);小天鹅在藕田中取食行为的能量支出和总能量支出均显著高于鸿雁;小天鹅和鸿雁一天中的能量支出无显著差异;藕田生境中小天鹅主要采取表面取食和头颈浸入水体的取食方式,鸿雁则主要采取表面取食和挖掘食物,这与藕田生境中水深、食物组成以及自身形态有关;小天鹅和鸿雁通过不同的取食方式和取食水深,减少种间竞争。
    雅鲁藏布江河水中CH4和N2O气体浓度及释放特征
    叶润成,吴起鑫,赵志琦,胡健,崔丽峰,丁虎
    2019, 38(3):  791-798. 
    摘要 ( 375 )   PDF (789KB) ( 235 )  
    河流向大气释放大量温室气体,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山地河流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热点区域,但迄今山地河流CH4和N2O释放方面的研究较少。为探究高原中大型河流CH4和N2O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雅鲁藏布江(雅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河水中CH4和N2O气体进行了季节性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雅江河水中CH4含量为2.3~864.9 nmol·L-1,N2O含量为8.2~23.7 nmol·L-1,枯水期CH4含量和丰水期无显著差异(P=0.112),但枯水期N2O含量显著高于丰水期(P=0.017),流量和水温可能分别是影响CH4和N2O变化的主要因子。雅江河水CH4和N2O的释放速率分别为4.3~11.1 mg C·m-2·d-1和0.16~0.37 mg N·m-2·d-1,排放量分别为1.88~4.59 Gg C·a-1和0.07~0.16 Gg N·a-1,分别约占全球河流CH4和N2O释放量的1.25‰~3.06‰和2.17‰~4.96‰。山地河流CH4和N2O的排放需要引起重视,全球河流温室气体释放可能需要进行重新评估。  
    贵州红枫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
    何应,李秋华,唐黎,王龙,马欣洋,刘永霞,孟凡丽,张华俊
    2019, 38(3):  799-809. 
    摘要 ( 456 )   PDF (1568KB) ( 209 )  
    为了解红枫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沿库区采集8个点共计80个沉积物样品,采用原子荧光光谱仪及原子吸收光谱仪对重金属Hg、As、Pb、Cd、Cr、Cu、Zn和Ni含量进行了测定,利用地积累指数(I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进行污染评价,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讨论其污染来源。结果表明:红枫水库北湖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南湖,8种重金属Hg、As、Pb、Cd、Cr、Cu、Zn、Ni的平均含量依次为0.56、35.76、43.66、0.50、91.03、89.14、152.44和109.30 mg·kg-1;以贵州省土壤背景值为参比,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Hg为中等污染,污染顺序为Hg>Ni>Cu>As>Zn>Pb>Cr>Cd,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红枫水库为中等生态风险;库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来源于三方面:一是工业排放,主要集中在北湖和中湖,重金属包括Pb、Zn、Cd;二是城市排放及周边农药、化肥残留,主要污染区为北湖、中湖,污染物为Cr、Ni、As和Cu;三是矿区开采,污染覆盖全湖区,主要包括Hg和As。
    污泥与园林废弃物混合堆肥对波斯菊生长及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赵霞,胡自航,郑景明,司莉青
    2019, 38(3):  810-817. 
    摘要 ( 456 )   PDF (607KB) ( 61 )  
    随着城镇人口增加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每天产生大量的污泥和园林废弃物,而厌氧消化的污泥与园林废弃物的混合堆肥产品应用于林地土壤改良,是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式。本研究在北京平原造林区开展试验,探讨混合堆肥对波斯菊的生长及对重金属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堆肥对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影响;Cu、Zn、Cd三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主要以残渣态的形态存在;施用堆肥提高了土壤Cu、Zn含量,但Zn总量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18)中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300 mg·kg-1,Cu在施肥量较高时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100 mg·kg-1;土壤背景值中Cd含量已经高于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4.0 mg·kg-1,施用堆肥对Cd含量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波斯菊株高、生物量和花数均随着堆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波斯菊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性表现为Cu>Cd>Zn。本研究表明,北京平原造林区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可以忍受一定浓度的污泥和园林废弃物混合堆肥,并利用其中的营养物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
    晋北农牧交错带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马雅丽,郭建平,赵俊芳
    2019, 38(3):  818-827. 
    摘要 ( 431 )   PDF (3000KB) ( 314 )  
    选取晋北农牧交错带1961—2016年19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以及1981—2016年5种粮食作物发育期观测资料,采用作物生产潜力逐级订正法,分析不同作物各级生产潜力分布特征,并基于各级生产潜力变化倾向率建立统计模型,分析辐射、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6年,晋北各作物光温生产潜力空间分布特征为:玉米、谷子、高粱和大豆东高西低,马铃薯空间分布差异较小;各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特征为:玉米、谷子和高粱东南高西北低,马铃薯东西高中部低,大豆空间分布差异较小;气候要素变化对不同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不同,辐射变化对5种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为负效应;气温变化对大部分地区喜温作物(玉米、大豆、谷子和高粱)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为正效应,对喜凉作物马铃薯的影响是负效应,气候变暖对改善晋北地区热量不足有利;降水变化是影响晋北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出现明显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降水减少对于东北部降水偏少地区的影响为负效应,而对于南部降水较多地区未表现负效应,降水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为适应当前气候变化,需加强高光合效率和抗旱作物品种的选育,合理密植,调整播期,优化农业布局,因地制宜地推广农业集雨灌溉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以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促进粮食作物稳产高产。
    道路景观胁迫下沿海滩涂地区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
    刘瑞程,沈春竹,贾振毅,王君櫹,陆春锋,周生路
    2019, 38(3):  828-837. 
    摘要 ( 545 )   PDF (1893KB) ( 185 )  
    在沿海滩涂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道路景观的无序扩张加剧了生境破碎化,使生物流通等过程受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基于道路建设胁迫设置多阻力情景模拟生态网络,有助于揭示路网对关键生态过程的影响,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本研究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基于GIS、Conefor Sensinode等平台,构建了基于景观类型赋值、依据道路两侧缓冲区修正赋值、依据路网高密度区修正赋值的3种阻力面情景,模拟生态网络并对其结构与格局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中心城区、港口区等道路高密度区面积占全域比为8.21%,区内生境面临更高的道路景观胁迫风险;路网胁迫下,廊道绿地组分减少7.40%,曲度均值提升12.82%,生物迁移能耗显著增加;生态网络中沿海湿地对其他源地的作用力最强,可为生物迁移提供天然通道。量化道路密度等重要敏感性因子对阻力面赋值、生态网络组分结构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关键生态过程格局变化及驱动机制,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支撑。
    “三生用地”转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效应——以营口市为例
    张蕾,刘格格,魏俊青,刘艳芳
    2019, 38(3):  838-846. 
    摘要 ( 492 )   PDF (4717KB) ( 210 )  
    基于“三生”功能视角研究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为区域“三生用地”优化提供支持。本文以辽宁省营口市为例,构建以土地利用主导功能为主的“生态生产生活”用地分类体系,采用修正的数量和空间分析模型分析“三生用地”转型的动态变化及地域类型,并采用改进的当量因子法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损益情况。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生态用地转移面积最大,转移活跃型分布在西南部和中北部;生活用地显著增加,增速较快,主要来源为生态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2)营口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先减后增再减,东南部高西部低;其变化呈现出“三区”的空间格局,其中,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东南部和中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明显减少,且其变化区域与生活用地新增活跃型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基于综合权重法的青岛市湿地生态安全评价
    李悦,袁若愚,刘洋,郗敏,孔范龙
    2019, 38(3):  847-855. 
    摘要 ( 343 )   PDF (4506KB) ( 173 )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青岛市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权重法确定权重,并通过指标综合指数对青岛市湿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青岛市全市湿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61.63,处于低水平的安全状态。人口增长、区域开发、水耗增加是湿地压力的主要来源;湿地景观良好,抗压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总体状态较好;但环保科技投入总体相对较低,产业优化升级速度较慢。青岛市各区市湿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排序为:胶州市>黄岛区>平度市>市区>即墨区>莱西市>崂山区>城阳区。胶州市、黄岛区和平度市湿地处于安全状态,其他区域处于临界安全的状态。以国家级湿地公园为代表的城市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有利于湿地的管理和保护,是决定区域湿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而人口和开发压力大,水耗严重,则直接降低了湿地生态安全。建议通过划定青岛市湿地保护红线、加速产业优化转型、加大环保科技投入等三方面提高青岛市湿地生态安全。
    综述与专论
    近三十年青藏高原湿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进展
    刘志伟,李胜男,韦玮,宋香静
    2019, 38(3):  856-862. 
    摘要 ( 746 )   PDF (516KB) ( 452 )  
    青藏高原发育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面积的高寒湿地,在气候调节、水源补给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它也成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预警区,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本文综述了近30年来青藏高原主要湿地类型在湿地面积、湿地土壤、湿地水文、湿地动植物等要素方面的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并提出青藏高原湿地研究的重点方向。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变暖和变湿;湿地面积在1970—2000年总体呈现减少态势;2000年后,湿地萎缩态势减缓,面积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加;湿地土壤表层湿度降低,碳排放能力增大,植被覆盖呈现退化趋势;气温升高、地表蒸散发量增大、降水量增加、鼠害增加等是导致青藏高原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同时还受牲畜数量增加、资源开采、道路工程建设等人为影响;受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限制,高寒湿地研究缺乏基础数据支撑,未来应主要集中在应用遥感技术和长期定位监测手段收集基础数据资料,开展相关机制研究。
    养分输入方式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倪惠菁,苏文会,范少辉,曾宪礼,金艺
    2019, 38(3):  863-872. 
    摘要 ( 549 )   PDF (571KB) ( 344 )  
    土壤养分循环对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树种选择及更新、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掌握养分输入来源及过程可指导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分析及生态功能评估。凋落物、根系周转、根系分泌物是森林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是土壤养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3种主要养分输入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总结了凋落物组成及理化性质、生物因子、环境因子等对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综述了细根底物性质、树种组成、土壤生物、环境因子变化对细根周转及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探讨了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养分循环过程的作用,基于此,提出了该领域亟需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及森林生态系统养分管理提供参考。
    巴厘岛梯田景观苏巴克灌溉系统及其生态水文效应研究进展
    高璇,角媛梅,刘澄静,查智琴,李绒
    2019, 38(3):  873-881. 
    摘要 ( 723 )   PDF (1161KB) ( 510 )  
    灌溉系统通过调配水资源而改变农业景观中的生态-水文格局与过程,以便维持其稳定性。印尼巴厘岛苏巴克灌溉系统是当地人民有效调控梯田景观水生态格局与过程的智慧结晶,是巴厘岛梯田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机制。本文以有关苏巴克灌溉系统的已发表文献为数据来源,阐述其在流域和灌区尺度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功能、保障梯田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并分析时空管理带来的生态水文效应。在流域尺度上,多层级水寺庙管理结构动态协调水资源的分配;而灌区尺度上,tek-tek分水制度和awigawig管理制度保障水资源高利用率,并缓解社区用水矛盾。苏巴克灌溉系统通过灌溉设施和水资源的时空管理活动使其具有增加水文连通性、控制虫害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生态水文效应。已有苏巴克灌溉系统的研究以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的定性和静态研究为主,而生态学、水文学等自然科学研究相对较少,未来应加强自然科学及多学科交叉的量化和动态研究,为世界上其他梯田系统保护和管理提供启示。
    土壤动物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聂立凯,于政达,孔范龙,李悦,郗敏
    2019, 38(3):  882-890. 
    摘要 ( 704 )   PDF (1069KB) ( 388 )  
    土壤动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控土壤碳循环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土壤动物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尚不明晰,且缺乏系统总结。基于此,本文结合近年国内外土壤动物相关研究,总结了土壤动物对枯落物分解过程、土壤碳碳库稳定性、植物和微生物调节、土壤呼吸的影响。提出未来研究从区域上应更加关注低纬度地区,研究手段上应强化野外实验与室内模拟实验的结合,研究内容上应加强相关机理研究、深化土壤动物呼吸及其对碳的净固存方面,研究方向上应结合全球热点问题,以期深入了解土壤动物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
    干旱区土壤盐分积累过程研究进展
    刘丽娟,李小玉
    2019, 38(3):  891-898. 
    摘要 ( 482 )   PDF (555KB) ( 362 )  
    中国干旱区盐碱化土壤面积大,分布广,盐碱化作为土壤退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土壤盐碱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盐分的聚积及影响一直是干旱区研究的热点问题,全面开展土壤盐碱化的防治任重而道远。本文在分析干旱区土壤盐碱化的监测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灌溉方式、自然环境因子等3个方面,综述了土壤盐分积累与运移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认为:在盐碱化土地改良方面,应综合考虑各灌区的不同因素,探求既环保又经济的最佳组合改良模式;而在耐盐植物的筛选方面,应加强培育高效的土壤盐分改良植物。针对土壤盐分运移过程,提出了在流域或景观尺度上研究绿洲盐分运移过程的展望,以期为干旱区土壤盐碱化的防治和管理提供参考。
    镁同位素在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刘金科,韩贵琳
    2019, 38(3):  899-907. 
    摘要 ( 379 )   PDF (640KB) ( 199 )  
    镁元素是常量元素之一,也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含镁矿物的风化产物经河流输送到达海洋,并在此过程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最终通过碳酸盐沉淀重新成岩,这一过程与全球的碳循环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非传统金属同位素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MC-ICP-MS(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的使用,镁同位素的测试精度与便利程度都有提升,镁同位素因为其广泛参与化学风化过程以及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从而成为示踪表生环境中物质来源与各类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有效工具。因此,研究镁同位素在各类生态系统中的组成特征与分馏机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态系统内发生的各类地球化学过程,进而探寻全球物质循环与气候变化规律。本文系统阐述了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镁同位素的组成和分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目前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对未来森林生态系统中镁同位素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方法与技术
    基于灌区面板数据的流域土地利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时空差异识别
    马利邦,李晓阳,成文娟,柏杰
    2019, 38(3):  908-918. 
    摘要 ( 337 )   PDF (3876KB) ( 198 )  
    以疏勒河流域中下游为研究对象,借助土地利用强度综合指数和随机前沿函数分析模型(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模型),分析了1987—2015年土地利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987—2015年疏勒河流域中下游土地利用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无植被区始终占主导地位,达80%以上,其次为草地,建设用地面积最少,不足1%;土地利用强度综合指数呈递增趋势,时空差异显著,1987—2015年该指数增加了35.36,其中1996—2007年上升最快,达到24.17,占增加值的68.35%,2007年后仍有增长,但相比前一阶段趋于平缓,且在空间上呈现由“东西低,中间高”向“东中高,西部低”转变的趋势;灌区尺度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影响因素的时空差异显著,1987—1996年三大灌区土地利用强度变化与农业生产结构和移民有关,1996—2007年受用地变化和移民的影响,2007—2015年与农业生产结构和用地变化关系显著。
    基于MaxEnt模型的绿孔雀适宜生境评价及廊道设计
    李绒,角媛梅,刘歆,刘志林,高璇
    2019, 38(3):  919-926. 
    摘要 ( 423 )   PDF (1259KB) ( 202 )  
    绿孔雀是国家I级保护动物,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破碎化正在威胁其生存。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云南省恐龙河自然保护区内观测到的15个绿孔雀出现点和8个环境变量数据,用MaxEnt模型评价绿孔雀的生境适宜性,使用最小费用模型设计生境廊道。结果表明:MaxEnt模型的评价结果达到优秀水平(训练集AUC=0.951);影响绿孔雀适宜生境的主要环境变量是河漫滩距离(贡献率为59.2%)和海拔(贡献率为30.1%);最适宜和较适宜生境呈条带状分布在恐龙河两侧,较为破碎,面积分别为44.47和76.91 km2,合计占总面积的15%;在海拔500~1000 m的河谷地区设计了28条1000 m宽的绿孔雀生境廊道,廊道总长度232.08 km,面积241.97 km2,为绿孔雀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