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7-05-10
    目录
    目录
    2017, 36(5):  0. 
    摘要 ( 264 )   PDF (474KB) ( 148 )  
    研究报告
    潮滩湿地植被发育年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积累速率的影响
    张骞1,姜俊彦1,2,李秀珍1*,张运清1
    2017, 36(5):  1173-1179. 
    摘要 ( 606 )   PDF (919KB) ( 241 )  
    潮滩湿地海陆交互作用强烈,部分环境因子随植被发育年限快速更替,对土壤的固碳过程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选取长江口典型潮滩湿地崇明东滩,通过遥感影像确定各植被带发育年限,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积累速率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随植被发育年限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逐年增加,植被发育14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约为发育1年的1.3倍。同时,土壤有机碳积累速率在植被发育初期最高,随后不断降低,约在10年后趋于稳定并保持在11 g·m-2·a-1左右。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国内其他滨海湿地接近,但积累速率远低于美国东海岸新生滨海湿地,很可能是过度放牧、收割等人为干扰所致。因此,保护和恢复滨海湿地对我国实现增汇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鄱阳湖湿地水位梯度下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
    金奇1,吴琴1,钟欣孜1,胡佳1,胡启武1,2*
    2017, 36(5):  1180-1187. 
    摘要 ( 644 )   PDF (762KB) ( 219 )  
    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水位梯度采集了7种优势植物群落下0~15、15~30 cm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总有机碳(SOC)、重组有机碳(HFOC)、轻组有机碳(LF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碳(DOC)含量,以阐明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组分特征与影响因子,探讨植物群落演替对有机碳库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 各群落0~30 cm土层SOC、HFOC、LFOC、MBC和DOC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4.92~48.14 mg·g-1、4.66~41.42 mg·g-1、0.46~6.52 mg·g-1、124.22~419.23 mg·kg-1和33.17~153.63 mg·kg-1。(2) 土层、群落类型及其交互作用均对总有机碳及其组分产生显著影响,水位梯度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3) 湿地0~30 cm土壤HFOC、LFOC、MBC和DOC占总有机碳平均比例分别为92.9%、7.1%、1.44%和0.74%,土壤碳库以稳定的重组有机碳为主,LFOC、MBC、DOC等3种活性有机碳组分在空间分布上没有表现出一致性。(4) 鄱阳湖湿地沉水植物群落退缩,湿生、挺水植物群落的扩展短期内将增加土壤碳储量,但碳库的稳定性降低。
    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崔高仰1,4,容丽2*,李晓东3,檀迪1,4
    2017, 36(5):  1188-1197. 
    摘要 ( 442 )   PDF (754KB) ( 185 )  
    采用时序研究法,对2006—2013年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治理过程中5种石漠化阶段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动态监测,研究土壤理化性质的时空演变规律,为石漠化的进一步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治理时间增加,土壤理化性质整体上得到改善,主要体现在土壤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田间毛管持水量、渗透速率、pH值、全K、速效K及全P含量增加;随着时间增加,土壤理化性质表现出前期(2006—2010年)平稳、波动甚至恶化,后期(2010—2013年)大幅改善的非线性变化特点,说明一方面土壤质量对植物群落结构优化和小气候改善的响应存在滞后效应,另一方面也受到2009—2010年西南大旱的影响;空间尺度上,无石漠化环境土壤理化性质表现最好,其余4种石漠化阶段之间的理化性质多年均值差异不明显,说明经过长期治理,不同石漠化阶段之间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缩小,同时“空间指示时间”手段在此并不适用;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部分土壤理化指标表现不佳,应成为今后石漠化防治的工作重点。
    林下植被去除对水曲柳人工林土壤呼吸、微生物和根系动态的短期影响
    夏秀雪,高国强,王东男,肖立娟,谷加存*
    2017, 36(5):  1198-1207. 
    摘要 ( 544 )   PDF (910KB) ( 215 )  
    以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 Rupr.)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索林下植被去除处理对2015年生长季土壤呼吸、土壤5 cm温度和含水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动态以及细根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去除导致土壤呼吸速率高于对照(平均11.87%),并在8月末和9月初达到显著差异;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也在处理后增加,土壤呼吸速率对温度的敏感程度(Q10值)比对照提高15.26%。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林下植被去除对土壤呼吸及其他指标影响不显著,但取样时间的影响均显著,而且二者对土壤呼吸速率、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植被处理后,水曲柳细根年生产量比对照略增加,而其他树种(主要为灌木)明显降低;土壤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20 cm)MBC分别比对照降低12.68%和21.16%,MBN降低16.76%和25.48%,但是MBC和MBN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两种处理中土壤呼吸速率仅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林分土壤温度的升高,以及细根总生物量和组成的变化,可能是导致林下植被去除后土壤呼吸出现季节性增加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对理解温带地区林下植被去除对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与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塔里木盆地北缘荒漠典型植物叶片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孙力1,2,贡璐1,2*,朱美玲1,2,解丽娜1,2,李红林1,2,罗艳1,2
    2017, 36(5):  1208-1214. 
    摘要 ( 598 )   PDF (610KB) ( 251 )  
    以塔里木盆地北缘胡杨、多枝柽柳、骆驼刺、花花柴和芦苇5种荒漠典型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植物叶片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结合冗余分析探讨叶片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植物叶片C、N、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51.65、16.98和1.08 mg·g-1,均低于全球植物平均水平,植物生长倾向于受N和P共同限制。植物体内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在物种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胡杨C含量较低,骆驼刺具有相对较高的N含量与N∶P值,芦苇和花花柴P含量最高。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叶片N与P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C含量与N、P含量的相关性则不显著。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盐度和pH值能很好地解释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性,其中土壤含水量是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壤全N含量、全P含量、总溶解固体和有机C含量对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小。
    海岸沙生植物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叶水势对风蚀、沙埋和风沙流磨蚀的响应
    杨显基1,2,杜建会1,2*,秦晶1,2,陈志华1,2,杨林1,2,林萍1,2
    2017, 36(5):  1215-1223. 
    摘要 ( 530 )   PDF (7171KB) ( 227 )  
    台风是海岸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通过风蚀、沙埋和风沙流磨蚀,严重威胁到该地区的沙生植物生长。本文以福建省平潭岛海岸典型沙生植物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为研究对象,对台风后受到风蚀、沙埋和风沙流磨蚀危害的植株叶片水势及其土壤水势和气象要素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1)老鼠艻在遭受风蚀后其受到的水分胁迫较未风蚀植株提前且强度更大,叶水势较未风蚀植株显著降低(P<0.05),且与大气水势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未风蚀时其与大气水势和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气温则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2)沙埋后老鼠艻叶水势在10:00—16:00均高于未沙埋植株,变化幅度较小,且对气象因子响应存在滞后现象。土壤水分不足时,老鼠艻叶水势主要受土壤水势的影响,土壤水分充足时,则主要受气象因子的影响。未沙埋的老鼠艻叶水势与大气水势、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老鼠艻叶水势先升高后降低,适度沙埋有利于其保持较高水势以适应胁迫环境;(3)老鼠艻叶片被擦伤后,其叶水势大部分时间均低于未擦伤处理,与大气水势有一定相关性,但不显著(P>0.05),而未擦伤植株叶水势则与大气水势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
    脉冲电场刺激对植物释放负离子的影响及其机理
    吴仁烨1,2,郑金贵2*,翁海勇2,张万超3,邓传远3,叶大鹏4,王晴水2,孙缘芬2
    2017, 36(5):  1224-1233. 
    摘要 ( 748 )   PDF (1901KB) ( 235 )  
    在自然状态下,植物释放负离子的能力很弱,而当施加脉冲电场刺激时,其释放能力显著提高。为研究在施加脉冲电场作用下植物释放负离子的机理,我们在测定星花凤梨(Guzmania lingulata)等10种植物常态释放负离子浓度的基础上,选取了常态下释放能力较强的君子兰(Clivia miniata)、金琥(Echinocactus grusonii)和吊兰(Chlorophytum comosum),研究其在脉冲电场作用下释放负离子的情况。结果表明:(1)不同参数的脉冲电场对植物释放负离子的能力影响不同,每种植物分别具有高效释放负离子的最佳参数的脉冲电场,君子兰为A4B4C4(A4:U=2.0×104 V,B4:T=2.0 s,C4:τ=90 ms);金琥为A4B1C3(A4:U=2.0×104 V,B1:T=0.5 s,C3: τ=65 ms);吊兰为A3B1C2(A3:U=1.5×104 V,B1: T=0.5 s,C2:τ=35 ms)。(2)植物体上的电压越大,植物释放负离子的能力越强(P<0.05)。(3)随着光照度的增强,植物释放负离子的能力显著提高(P<0.05)。(4)植物释放负离子的能力与植物叶片气孔特征关系密切,气孔的开合度、气孔的密度越大植物释放负离子的能力就越强(P<0.05)。植物释放负离子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并非受单一因素影响,而是脉冲电场、光照和植物体特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坪用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对高浓度臭氧的生理生态响应
    平琴1,2,徐胜1,3*,李静4,何兴元1,陈玮1,黄彦青1
    2017, 36(5):  1234-1242. 
    摘要 ( 460 )   PDF (1553KB) ( 158 )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近地面大气O3浓度不断升高,威胁着人类健康和植物生长,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实验以我国北方常见草坪植物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为研究对象,通过开顶箱(OTCs)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O3浓度(CK,约40 nmol·mol-1及80和160 nmol·mol-1)下白三叶叶片生理生态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短期(7 d)内O3浓度的增加使白三叶叶片出现明显可见伤害症状,叶片色素含量显著降低,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强(P<0.05)。(2)O3浓度升高抑制了白三叶的生长,特别是其根系的生长。80和160 nmol·mol-1 O3熏蒸(14 d)使白三叶总生物量分别降低45.80%和53.12%,地下部分生物量降低61.86%和67.36%。(3)80 nmol·mol-1的O3促进了白三叶总酚的合成,提高其抗氧化能力,但并未能减缓其生物量的下降。而160 nmol·mol-1的O3显著抑制了白三叶抗氧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导致其生物量极显著下降,也对其造成致命的伤害。白三叶对O3较为敏感,夏季城市近地O3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对白三叶的生长及其坪用价值造成不利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梭梭植物适宜分布的影响
    马松梅1*,魏博1,李晓辰1,罗冲1,孙芳芳2
    2017, 36(5):  1243-1250. 
    摘要 ( 557 )   PDF (1517KB) ( 163 )  
    分析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的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GIS工具估计其在基准(1961—1990)及2050(2041—2060)和2070(2061—2080)时段基于RCPs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范围、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基准气候下,梭梭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尤其是新疆地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里木盆地西端、北缘;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东阿拉善;甘肃河西走廊;宁夏西部、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东部和南部。在蒙古南戈壁省和东戈壁省有少量破碎化分布;(2)年平均降水量、最湿季平均气温、最干季降水量和降水季节性是限制梭梭分布的关键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5.03%;(3)2050和2070时段,梭梭的适宜分布范围将显著增加,仅在塔里木盆地西端的分布将破碎、减少;分布范围及重心可能将向西北和东北方向迁移。
    福建青冈(Cyclobalanopsis chungii)种子萌发与生长特性
    黄雍容1,2,庄凯3,吴鹏飞1,马祥庆1*,赖小兰1,唐伟民1
    2017, 36(5):  1251-1258. 
    摘要 ( 624 )   PDF (842KB) ( 393 )  
    为了探究福建青冈种子易萌发、难成苗生长特性的内在调控机制,对其种子吸水率、种子浸提液的生物测定及不同来源种子萌发过程的抗氧化酶活性、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青冈种皮是阻碍种子吸收水分的重要因素;其种子子叶和胚根的甲醇浸提原液显著抑制白菜种子发芽,低浓度时促进白菜幼苗苗高和根长的生长,说明福建青冈种子中可能存在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影响的物质;安溪、闽清和建瓯来源福建青冈种子发芽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能保持较大活性。不同来源种子发芽过程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变化不同,建瓯、闽清和安溪来源种子分别在发芽第5、9和13天时达最大值。福建青冈萌发过程中,建瓯种子各内源激素含量较安溪和闽清种子早达最大值,安溪来源种子的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和细胞分裂素(CTK)含量始终大于闽清和建瓯来源的种子,而脱落酸(ABA)含量较其他来源种子低。
    纳米TiO2对杉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李艳娟1,2,庄正1,2,刘青青1,2,尚天赦1,黄钦忠3,邹嘉勇4,刘博1,2*
    2017, 36(5):  1259-1264. 
    摘要 ( 491 )   PDF (630KB) ( 173 )  
    本文以杉木种子和纳米TiO2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50、100、500、1000 mg·L-1)纳米TiO2溶液对杉木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探究纳米材料对林木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纳米TiO2溶液对杉木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有促进作用,促进作用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且100 mg·L-1溶液处理对种子发芽指标提高效果最佳,分别比对照增加66%、92%、71%和299%;杉木幼苗的鲜重和根长均在100 mg·L-1时达到最大值,分别比对照显著增加35%和143%。500 mg·L-1纳米TiO2溶液处理显著提高了CAT、SOD和POD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108%、488%、182%,但降低了MDA含量(降低82%)。研究表明,适当浓度纳米TiO2溶液处理不但能有效促进杉木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而且能改善幼苗的生理功能,可能会增强其对逆境的适应能力。
    温水浸种和IAA溶液浸种对当归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肖生旺1,方向文2,蒋志荣1,3*,程瑶1,马雨婷1
    2017, 36(5):  1265-1270. 
    摘要 ( 597 )   PDF (547KB) ( 215 )  
    为了探索当归种子的休眠机制和提高其萌发率,本文以药用植物当归的种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温度的水浸种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3吲哚乙酸(IAA)溶液浸种不同时间后对当归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60 ℃水浸种2 min萌发率最高,为78%,是对照的2.5倍;0.05 g·L-1 IAA溶液浸种3 h萌发率最高,为80%,是对照的1.7倍;用30、35、40、45、50、55、60、65、70 ℃ 9个温度的水浸种1、2 min的萌发率与水温的相关性不显著,浸种5、10 min相关性显著,浸种15 min相关性极显著;用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1 g·L-1 10个浓度的IAA溶液浸种1、3、6、12 h的萌发率与溶液浓度的相关性均不显著;水浸种提高种子萌发率可能与改变种子种皮透性有关,IAA溶液浸种提高种子萌发率可能与打破休眠种子的休眠有关;60 ℃水浸种2 min和0.05 g·L-1 IAA溶液浸种3 h均可显著提高当归种子的萌发率;IAA溶液为有机溶剂,污染环境,在实际生产中建议多使用水浸种法为宜。
    克隆整合对异质性土壤养分生境下薇甘菊生长的影响
    李晓霞,范志伟,沈奕德,李少梁,刘延,黄乔乔
    2017, 36(5):  1271-1276. 
    摘要 ( 517 )   PDF (557KB) ( 216 )  
    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克隆植物能通过克隆整合较好地适应异质性生境。本文以海南外来强入侵性植物薇甘菊为材料,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克隆整合对异质性土壤养分生境下薇甘菊克隆片段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养分异质下,克隆整合显著提高了低养分斑块分株的生物量,但同时降低了高养分斑块分株的生物量,对克隆片段总体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且这一结果不受资源输送方向的影响。克隆整合对薇甘菊克隆分株的光合速率和比叶面积影响较小,但当近端分株处于高养分条件时,其改变了克隆分株的根冠比。这些结果指示:克隆整合有利于异质性土壤养分条件下薇甘菊对低养分斑块的占领。因此,克隆整合可影响薇甘菊对资源异质性生境的入侵能力,它使薇甘菊能够扩展到低养分斑块,从而提高其入侵扩散能力。
    黑河下游荒漠植物黑果枸杞叶片性状特征及其盐分响应
    武燕,尹建军*,李善家
    2017, 36(5):  1277-1284. 
    摘要 ( 516 )   PDF (660KB) ( 180 )  
    本文以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优势荒漠植物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的8个自然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盐碱条件下叶片总含水量(TWC)、相对含水量(RWC)、干物质含量(LDMC)、比叶面积(SLA)、比叶体积(SLV)、叶片厚度(LT)、肉质化程度(Suc)、组织密度(LD)等8项叶片性状指标,分析种内性状分化变异特征及其性状之间、性状与土壤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果枸杞各叶片性状值的变异范围为3.99%~20.33%,其中TWC最小,SLV最大,群落间叶片性状值表现出较小的分化变异特征;叶片性状SLALDMCLD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SLVLDM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TW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RWC呈显著正相关(P<0.05),LDMCL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群落表层土壤盐分(0~20 cm)与叶片LTSLVSucTWC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RW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SLASLVLDMC可以作为反映黑果枸杞适应荒漠逆境的关键叶片性状,叶片性状与土壤表层(0~20 cm)盐分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荒漠植物为适应土壤盐分变化形成的保水对策。
    二氧化硫对拟南芥植株干旱生理的调节作用
    王敏瑞,仪慧兰*
    2017, 36(5):  1285-1291. 
    摘要 ( 517 )   PDF (1084KB) ( 153 )  
    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研究SO2预暴露对植株干旱生理的影响,实验共设对照组、30 mg·m-3 SO2熏气组、干旱组、30 mg·m-3 SO2熏气+干旱组。检测发现:随干旱时间的延长,干旱组拟南芥植株萎蔫程度加剧,叶片相对含水量减少,SO2+干旱组萎蔫程度低于干旱组,叶片相对含水量较干旱组升高4%~10%(P<0.05);干旱组叶片中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SO2+干旱组H2O2和MDA含量分别比干旱组降低10%~19%和15%~18%(P<0.05);干旱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升高,SO2+干旱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比干旱组提高15%~30%和6%~31%(P<0.05)。基因转录检测发现:拟南芥DREB2A、DREB2B、CBF4RD29A对干旱应答,SO2预暴露使干旱响应基因DREB2A、DREB2B及RD29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干旱组,其中RD29A上调幅度最高达16%。结果表明:SO2预暴露能缓解干旱引起的氧化损伤,促进体内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诱导干旱响应基因上调表达,从而增强植株的干旱适应性。
    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蔬菜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汤桂容1,2,周旋3,田昌1,彭辉辉2,张玉平1,荣湘民1*
    2017, 36(5):  1292-1299. 
    摘要 ( 758 )   PDF (486KB) ( 226 )  
    以猪粪、沼渣沼液和猪粪堆肥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CK)、不施氮肥(PK)、纯施化肥(NPK)、有机无机肥配施1(20%猪粪N+80%化肥N,NPKM1)、有机无机肥配施2(20%沼渣沼液N+80%化肥N,NPKM2)和有机无机肥配施3(20%猪粪堆肥N+80%化肥N,NPKM3)等6种施肥模式,研究连续3年(2011—2013年)不同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小白菜和莴苣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蔬菜生长表现出显著增产效益;小白菜和莴苣产量大小均表现为NPKM3>NPKM1>NPKM2>NPK>PK>CK;NPKM1、NPKM2、NPKM3处理与NPK处理相比分别增产19.84%、8.31%、27.38%(小白菜),48.66%、22.13%、53.76%(莴苣);小白菜和莴苣经济效益大小均表现为NPKM3>NPKM1>NPKM2>NPK>PK>CK;与NPK处理相比,NPKM1、NPKM2、NPKM3处理经济效益分别增加21.83%、9.52%、23.15%(小白菜),50.46%、23.10%、53.50%(莴苣);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处理增加了小白菜和莴苣茎叶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硝酸盐、粗纤维含量,从而提高蔬菜的营养品质和口感,以NPKM3处理表现最好;猪粪堆肥配施处理较猪粪配施、沼渣沼液配施处理有利于小白菜和莴苣的高产、优质栽培,且提升经济效益。
    壳聚糖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根系生长及叶片光合的影响
    曲丹阳1,张立国2,顾万荣1*,曹鑫波1,樊海潮1,孟瑶3,陈喜昌2,魏湜1
    2017, 36(5):  1300-1309. 
    摘要 ( 756 )   PDF (979KB) ( 216 )  
    本试验采用营养液水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镉不敏感型)和“东农253”(镉敏感型)为试验材料,研究在80 mg·L-1 Cd2+胁迫下100 mg·L-1壳聚糖对玉米幼苗干鲜重、根系特征(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平均直径、总根尖数)、根系细胞膜透性、根系抗氧化酶(SOD、POD)活性、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PnGsTrCi)及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的影响,探究壳聚糖提高玉米幼苗抗镉胁迫能力的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80 mg·L-1 Cd2+抑制了玉米幼苗的生长,破坏了根系细胞膜的稳定性和抗氧化酶活性,抑制了叶片光合作用;壳聚糖缓解了镉胁迫对玉米根系生长的抑制,增加了幼苗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增强了根系的渗透调节能力,降低了根系的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抑制了根系活性氧的产生,增加了SOD和POD活性;提高了叶片的光合作用,增加了叶片的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含量、净光合速率(Pn)和Fv/Fm,从而缓解了镉胁迫对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且对“东农253”(镉敏感型)的缓解效果更好,为壳聚糖应用到玉米抗镉胁迫生产上提供了依据。
     
    咖啡根系分泌物对嫁接后植株生长及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孙燕1,2,杨建峰1,2,董云萍1,2*,林兴军1,2,闫林1,2,黄丽芳1,2,王晓阳1,2,陈鹏1
    2017, 36(5):  1310-1314. 
    摘要 ( 559 )   PDF (533KB) ( 163 )  
    咖啡根系分泌物引起的自毒作用是造成咖啡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而种间嫁接是抑制咖啡自毒的有效方式。为探明嫁接抑制自毒机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咖啡主栽品种根系分泌物对嫁接植株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根系分泌物抑制了咖啡自根苗生长,且随着根系分泌物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低浓度根系分泌物能促进咖啡嫁接苗生长,经根系分泌物处理后的嫁接苗株高、根长、地上部干重和根干重分别较未处理的对照嫁接苗平均增加了22.15%、6.52%、44.80%和20.67%,根系活力、叶片保护酶活性也明显增加;高浓度根系分泌物虽未能促进嫁接苗生长,但嫁接苗较自根苗生长优势显著,经根系分泌物处理后嫁接苗POD、CAT和SOD活性分别较自根苗增加了60.61%、27.27%和18.24%,MDA含量显著减少,根系活力显著增加。因此,在根系分泌物处理下,嫁接苗能通过提高自身保护酶活性等方式,促进植株生长或使植株生长所受抑制减少。
     
    甘肃不同居群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 (Royle) Ying\]鬼臼毒素含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郭琪1,2,张军1,2,王沛雅1,2,巩晓芳1,2,彭轶楠1,2,杨晖1,2*,杜维波1,2
    2017, 36(5):  1315-1321. 
    摘要 ( 476 )   PDF (675KB) ( 206 )  
    为探讨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中鬼臼毒素含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采集甘肃省境内6个不同居群桃儿七的地下部分和根际土壤样品,测定鬼臼毒素含量和根际土壤中水分、pH值、有机质、总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镁、总铁、总锰、总铜、总镁等14个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土壤因子、海拔和气候因子(年均温、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数、年均最高温(2010—2014年最高温的平均值)、年均最低温(2010—2014年最低温的平均值))与桃儿七地下部分的鬼臼毒素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居群间桃儿七鬼臼毒素含量呈现极显著差异,居群内鬼臼毒素含量相对一致,基本呈正态分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年均温、年均日照时数和土壤总氮含量是影响桃儿七鬼臼毒素含量的3个主导环境因子,且均与鬼臼毒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通径分析表明,3个主导因子对鬼臼毒素含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年均温>年均日照时数>总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桃儿七人工栽培中可通过适当低温、缩短日照时间、减施氮肥等措施来调控桃儿七鬼臼毒素含量。
    木荷主要传粉昆虫的传粉行为
    杨汉波,张蕊,宋平,周志春*
    2017, 36(5):  1322-1329. 
    摘要 ( 589 )   PDF (1881KB) ( 252 )  
    木荷(Schima superba)是我国珍贵的优质阔叶用材和高效生物防火树种,属于异花授粉植物,其种子生产必须依靠传粉昆虫。为了明确木荷主要传粉昆虫的组成及优势传粉昆虫的传粉效率,2015—2016年对浙江省兰溪市木荷种子园主要传粉昆虫的访花行为、携粉部位及数量、访花频率、花粉移出和柱头花粉沉降数目等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中华蜜蜂(Apis cerana)、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和棉花弧丽金龟(Popillia mutans)是木荷的主要传粉昆虫,中华蜜蜂和棉花弧丽金龟的访花高峰均发生在10:00—11:00,白星花金龟无明显的访花高峰。3种传粉昆虫体表均携带花粉,白星花金龟的携粉量显著高于棉花弧丽金龟(P<0.001)和中华蜜蜂(P<0.001),棉花弧丽金龟的携粉量显著高于中华蜜蜂(P<0.001)。体表不同部位携粉量不同,胸部腹板和腹部腹板的携粉量高于其他部位,3种传粉昆虫的主要传粉部位均为胸腹部。中华蜜蜂每次访花的花粉移出数、柱头花粉沉降数及传粉效率均低于白星花金龟和棉花弧丽金龟,但不显著,而中华蜜蜂在访花频率上占有明显优势,分别为白星花金龟的29倍和棉花弧丽金龟的8.3倍;单花停留时间也显著低于白星花金龟和棉花弧丽金龟。综合各项特征表明,中华蜜蜂是木荷最有效的传粉者。
    春秋季蒙新河狸(Castor fiber birulai)制作气味堆的生境选择
    甄荣1,2,初雯雯2,3,胡亮2,4,吴兵1,2,陈刚2,初红军1,2,4*
    2017, 36(5):  1330-1338. 
    摘要 ( 388 )   PDF (784KB) ( 178 )  
    充分了解蒙新河狸(Castor fiber birulai)对栖息地的选择是保护计划的基础,也是确保濒危物种得到妥善管理的关键。2015年秋季和2016年春季,以新疆布尔根河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的蒙新河狸为研究对象,采用痕迹调查法,研究了蒙新河狸制作气味堆及其与周围生境因子的关系,探讨影响蒙新河狸在制作气味堆时主要选择的生境特征。结果表明:春季,蒙新河狸气味堆平均长度为0.20 m、宽度为0.18 m、高度为0.06 m,秋季气味堆平均长度为0.15 m、宽度为0.08 m、高度为0.04 m,秋季气味堆的宽度和高度明显低于春季。在制作气味堆时,蒙新河狸偏好选择距离较近的苦杨(Populus laurifolia)、毛枝柳(Salix turanica)等乔木和高大灌木林,对河流特征的选择是距河岸(0.1~0.4 m)和水边(0~1 m)距离均较近,蒙新河狸选择远离人类活动、受人为干扰强度较小的生境制作气味堆。本研究结果为蒙新河狸栖息地的恢复提供指导。
     
    海州湾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与丰度的季节变
    于雯雯1,2,3,张东菊1,3,邹欣庆1,3,刘培廷2,高继先2,贲成恺2,郭仲仁2,汤晓鸿2,袁健美2,张虎2*
    2017, 36(5):  1339-1349. 
    摘要 ( 370 )   PDF (2199KB) ( 187 )  
    根据2015年冬(3月)、春(5月)、夏(8月)、秋(11月)季4个航次对海州湾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的调查采样,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生物多样性以及不同季节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到浮游动物47种(不含浮游幼体17种),种类数夏季(31种)>秋季(29种)>春季(27种)>冬季(17种);平均丰度为117.31 ind·m-3,春季(256.24 ind·m-3)>秋季(89.81 ind·m-3)>冬季(74.93 ind·m-3)>夏季(48.26 ind·m-3);平均生物量为249 mg·m-3,秋季(369 mg·m-3)>冬季(274 mg·m-3)>春季(214 mg·m-3)>夏季(140 mg·m-3);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和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生物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和丰富度(d)都是夏季最高,分别为2.81、0.73、3.21;中华哲水蚤对海州湾海域浮游动物丰度贡献最大;本海域浮游动物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南北过渡性;温度在大尺度范围内影响浮游动物时空分布,下行效应在小尺度范围内直接控制浮游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黑河干流纤毛虫群落组成及其对水质的响应
    宁应之*,烟郑杰,孙静,陈凌云
    2017, 36(5):  1350-1356. 
    摘要 ( 434 )   PDF (802KB) ( 206 )  
    为了解淡水纤毛虫群落对河流水质变化的响应及将淡水纤毛虫群落特征作为评价水质的一个重要参数,于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选取黑河干流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分不同季节采集水样对其纤毛虫群落组成和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上游地区到下游地区,水中总氮含量(TN)、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和溶氧量(DO)差异显著,总磷含量TP与pH值相对稳定。水质条件的改变使得河流中纤毛虫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显著下降(P<0.05),而污生指数显著上升(P<0.05)。这表明纤毛虫群落的组成变化能够敏感地表征水质的变化情况。冗余分析显示,黑河干流纤毛虫群落的变化很好地响应了河流水质的变化情况,根据生物学指标,将黑河干流水质评价为轻度至中度污染,显示出生物学评价在河流水质评价方面存在相当的潜力。
    中国农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宏观影响因子
    陶婷婷1,杨洛君1,马浩之1,郭青海2,韩善锐1,刘茂松1,徐驰1*
    2017, 36(5):  1357-1363. 
    摘要 ( 644 )   PDF (1338KB) ( 182 )  
    农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可以反映农业社会中人类利用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割方式。本文在全国尺度上进行系统采样,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我国东部农村聚落信息,通过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定量研究了宏观尺度上自然环境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与农村聚落空间结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聚落密度、聚落间最近邻体距离以及基于聚落点生成的泰森多边形等聚落格局特征与气候、地形等宏观环境变量具有显著的关联关系;聚落密度主要受地形要素的限制,水热通量较高、地形复杂的地理区域,聚落间对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割倾向于表现出较小的空间单元,同时分割的空间异质性相应升高;总体上,农村聚落的空间结构受到土地资源供给量与土地利用的难易程度(地形限制)共同影响,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宏观尺度上的人地关系。本文研究内容有助于在宏观尺度上理解农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景观格局优化——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
    曾黎,杨庆媛*,杨人豪,陈伊多
    2017, 36(5):  1364-1373. 
    摘要 ( 541 )   PDF (4499KB) ( 248 )  
    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是全国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景观格局优化为切入点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以江津区为例,在GIS的支持下,运用粒度反推法和最小耗费距离模型模拟生态流的空间运动,以确定对区域生态安全有关键意义的景观格局构成要素及空间分布,分别从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3个方面构建“点—线—面”空间生态网络,增强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连通性,为江津区景观格局优化及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0 m粒度时生态源地具有最佳连通性,此时有生态源地10个,总面积约6.06×104 hm2,新增生态源地14个,总面积0.01×104 hm2。生态廊道22条,生态节点24个;(2)粒度反推法能较好地克服生态源地选择的主观性;(3)最小耗费距离模型能将生态功能和过程有机结合,克服数学模型不能将生态过程空间化表达的弱点。
    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的空间分异——以黄骅市为例
    荣益1,2,李超3,许策4,严岩1*
    2017, 36(5):  1374-1381. 
    摘要 ( 706 )   PDF (2264KB) ( 259 )  
    本文以河北省黄骅市为案例,针对城镇化进程中空间城镇化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从数量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影响两方面定量分析城镇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流向损益矩阵,建立城镇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程度评估模型,评估空间城镇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并引入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AI),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扩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显著;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流向损益来看,城镇化造成的建设用地转入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较大,1990—2011年城镇扩展共减少7656万元,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总量的44.57%;在空间上,黄骅市人类活动强度表现为低影响强度、中高影响强度占主导,高影响强度多集中于黄骅市区周边和东部近海地区的分布特征;1990—2011年,总人类活动强度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平均提高了21.43%。其中活动强度变化较大的区域也是城镇化发展较快区域,其HAI增幅可达50%以上。
    湖南省2000—2014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
    潘高1,2,张合平1*,潘登1,2
    2017, 36(5):  1382-1389. 
    摘要 ( 591 )   PDF (655KB) ( 217 )  
    利用湖南省2000—2014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能源消费量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数据,采用基于碳排放系数的碳排放模型和脱钩模型,分析湖南省碳排放效应、时空格局特征以及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弹性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4年湖南省碳排放总量逐年递增,由2000年的2040.91×104 t增长到2014年的10902.56×104 t,年均增加590.78×104 t。(2)2014年湖南全省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和单位面积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达5.15和62.55 t·hm-2,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15%和8.98%。(3)2014年湖南省14个地州市的碳排放总量、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单位面积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以及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和人均GDP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大致呈中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4)湖南省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呈倒U型曲线关系,曲线的拐点在1.00~1.10万元·人-1附近。(5)2000—2014年湖南省碳排放量、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弹性特征主要呈弱脱钩、强脱钩、扩张性负脱钩等3种状态,总体上以弱脱钩为主。
    黄河流域河水水化学组成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
    何姜毅1,张东2,3*,赵志琦3
    2017, 36(5):  1390-1401. 
    摘要 ( 704 )   PDF (2385KB) ( 270 )  
    选择我国黄河流域河水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上游唐乃亥和青铜峡站,中游花园口站和下游的济南站对河水进行为期2年的逐月采样。分析河水主要离子浓度时空变化特征,探讨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对河水水化学组成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不同站点河水pH值变化范围6.90~9.00,均值为7.94,TDS值变化范围为178~685 mg·L-1,均值为453 mg·L-1,河水pH均值呈现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的趋势,TDS均值呈现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加的趋势;(2)黄河流域不同站点河水水化学类型差异明显,上游唐乃亥站河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青铜峡和花园口站点河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SO4Ca-Na型为主,花园口站点个别月份河水水化学类型变为SO4Ca-Mg型和Cl-Na型,济南站点河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SO4Na-Ca型为主,个别月份河水水化学类型变为Cl-Na型;(3)黄河流域不同站点受降雨稀释作用影响,丰水期(7月份和8月份)河水溶解性离子含量普遍偏低,在冬季(12月份左右)和冰融期(3月份左右)河水溶解性离子含量普遍偏高;(4)黄河流域河水水化学组成主要受到自然因素控制,其中上游唐乃亥站点河水受碳酸盐岩矿物化学风化影响较大,同时硫酸参与碳酸盐岩矿物化学风化;进入黄土高原区后,受硅酸盐岩矿物风化和蒸发盐岩矿物溶解影响增加。下游花园口和济南站河水5月份和6月份左右NO3-含量略微升高可能与农田灌溉回水有关。
     
    磺胺类抗生素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特征
    朱峰1,苏丹1*,安婧2*,宫晓双2,3
    2017, 36(5):  1402-1407. 
    摘要 ( 565 )   PDF (608KB) ( 188 )  
    通过土柱淋溶实验和盆栽实验,以小白菜为供试植物,对两种磺胺类抗生素——磺胺嘧啶(SDZ)和磺胺二甲基嘧啶(SMT)在土壤(黑土、棕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DZ在土柱中的迁移能力高于SMT,两者在土柱中的迁移能力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延长淋溶时间和增加抗生素浓度,可增强SDZ和SMT在相同深度土层的迁移能力;磺胺类抗生素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迁移能力不同,SDZ和SMT在棕壤中的迁移能力高于黑土;磺胺类抗生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会影响农作物对其的吸收和转移,SDZ从土壤迁移至小白菜体内的能力高于SMT,两者主要分布在小白菜的茎叶部分,随SDZ和SMT淋溶浓度的增加,小白菜体内残留的抗生素浓度也随之升高;与黑土相比,种植于棕壤中的小白菜体内残留的SDZ和SMT浓度较高。
    白银市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李有文1,4,王晶1,巨天珍2,王莉3,林宁1,张胜楠1,查向浩1*
    2017, 36(5):  1408-1418. 
    摘要 ( 465 )   PDF (967KB) ( 196 )  
    调查了白银市生活区、工业区、交通区、公园绿地和山区5个功能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As、Cd、Cr、Cu、Hg、Ni、Pb和Zn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表征模型评价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白银市各功能区土壤Cu、Cd、Hg、Pb和Zn含量显著高于甘肃土壤背景值,且工业区土壤Cu含量超过了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内梅罗综合指数表明:各功能区污染程度表现为工业区>交通区>公园绿地>生活区>山区;除山区外,各功能区受Hg、Zn、Pb和Cd污染较严重,其中以Hg污染最为严重。健康风险表征模型表明:重金属对儿童的HI(总非致癌风险)和TCR(总致癌风险)均大于成人,各功能区HI和TCR均表现为工业区、生活区>交通区>公园绿地>山区;土壤As、Cr和Pb是各功能区非致癌风险最主要的3个贡献因子;土壤As和Cr是各功能区致癌风险最主要的2个贡献因子。
    舟山地区海产品汞含量及居民汞暴露风险
    赵宇航1,2,陈敏3,涂瑞3,杨爱江1,4,李平2*
    2017, 36(5):  1419-1425. 
    摘要 ( 373 )   PDF (619KB) ( 202 )  
    为评估舟山地区居民的汞暴露水平及暴露来源,对舟山地区市售海产品和居民头发汞含量进行采样分析。海产品样品采集自舟山市定海区和普陀区菜场,随机购买22种共150份样品。舟山地区海产品的总汞含量(湿重)范围为3.73~789 μg·kg-1,均值为43.9 μg·kg-1;海产品的总汞含量总体较低,均未超过我国水产品食用安全标准。不同类别的海产品汞含量差异显著,而且鱼体汞含量与其体长和体重具有显著相关性。采集舟山普陀区、定海区居民头发样品136份,其总汞含量范围为0.13~8.18 mg·kg-1,均值为1.77 mg·kg-1,84.6%的发汞超过美国环保署限值1 mg·kg-1,7.4%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限值2.3 mg·kg-1。居民发汞含量有随年龄增长的趋势,而且男性居民发汞含量显著高于女性。上述结果表明,舟山地区海产品汞含量水平总体较低,但由于当地居民海产品的大量摄入,部分居民仍面临汞暴露的健康风险。
    综述与专论
    环境中合成麝香类化合物残留现状及其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佟玲*,田芹,潘萌,宋淑玲,杨志鹏
    2017, 36(5):  1426-1435. 
    摘要 ( 379 )   PDF (588KB) ( 195 )  
    随着日化产品的大量使用,合成麝香(SMCs)广泛分布于环境中。由于这类化合物亲脂憎水性较强、环境中难降解、易生物富集,并具有潜在致癌和环境激素作用,对人类的健康将产生巨大的威胁,目前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合成麝香类化合物的来源及其在环境中的残留现状,总结了不同环境介质中合成麝香的污染特征,特别是水体环境中的赋存状况及迁移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现有环境样品中该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总体上,环境样品(如大气、水、土壤、沉积物、生物组织等)中合成麝香类化合物的前处理方法正朝着环境友好、快速的方向发展;检测技术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全二维高分辨质谱等高灵敏度的技术将会被逐渐应用到实际样品分析中,同时随着大环类和脂环类合成麝香的生产和使用,这两类化合物的污染调查以及分析技术方面的发展也成为未来合成麝香类化合物分析技术及残留现状研究的热点。
    浮游植物稳定碳同位素分馏机制及环境应用
    韩琼,王宝利*
    2017, 36(5):  1436-1443. 
    摘要 ( 701 )   PDF (726KB) ( 221 )  
    浮游植物驱动水体碳循环,是解释全球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键因素。相对于陆地植物,浮游植物碳在合成过程中的分馏机制较为复杂。为了系统了解藻类碳同位素分馏过程及其同位素在环境中的应用,本文调研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并以蓝藻、绿藻和硅藻为代表,阐述了浮游植物碳浓缩及其同位素分馏的机制。此外,本文还总结了目前藻类碳同位素信号的变化范围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了藻类碳同位素在古海洋、水生食物网与水体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方法与技术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贵州织金洞动物食物来源与营养级
    赵璐,徐承香*,黎道洪,晏翰林
    2017, 36(5):  1444-1451. 
    摘要 ( 645 )   PDF (546KB) ( 213 )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织金洞有光带动物及其有机碳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探讨有机碳源对洞穴动物的贡献率和洞穴动物的营养级。结果表明:植物δ13C变化范围为(-43.46±0.06)‰~(-37.54±0.03)‰、δ15N为(0.71±0.01)‰~(2.38±0.00)‰,土壤有机质δ13C均值为(-24.99±0.01)‰,不在植物δ13C的变化区间,说明该洞植被对土壤有机质(SOM)的贡献较小,δ15N为(3.93±0.03)‰,较洞外土壤有机质δ15N低;IsoSource软件计算6种有机碳源对洞穴动物的食源贡献率得出,土壤有机质对洞穴动物(除大蚊Tipula sp.和闪夜蛾Sypna sp.外)的食源贡献率均超过60%,高于植物,说明土壤有机质是洞穴生态系统的主要食源;根据营养级的计算公式得出,该生态系统由3个营养级构成;土壤有机质为第一营养级,裸灶螽(Diestrammena sp.)、粗糙鼠妇(Pocellio scaber)、角囊马陆(Camberlinius sp.)、平顶巴蜗牛(Bradybaena strictotaenia)、长踦盲蛛(Phalangiidae sp.)、栅蛛(Hahnia sp.)等为第二营养级,果蝇(Drosophila sp.)、上野行步甲(Uenotrechus sp.)、大部分蜘蛛类群为第三营养级。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评价大连近岸海域食物网营养结构
    王荦,杜双成,杨婷越,常亚青*
    2017, 36(5):  1452-1457. 
    摘要 ( 432 )   PDF (2363KB) ( 250 )  
    为了探明大连近岸北黄海海域食物网主要生物类群间的营养关系,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测定该海域主要生物样品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计算主要生物类群营养层次,构建食物网结构。结果表明:大连近岸北黄海海域主要生物资源种类营养级处于1.85~4.06;其中,多毛类营养级为2.46~2.75,棘皮动物营养级为2.23~3.37,头足类营养级为2.82~3.36,腹足类营养级为2.00~3.27,双壳类营养级为1.85~2.44,甲壳类营养级为2.50~3.30,鱼类营养级为2.64~4.06;营养结构特征显示,初级消费者主要为贝类等软体动物,次级消费者主要为虾蟹类无脊椎动物,顶级捕食者主要为头足类、杂食性及肉食性鱼类。
    基于物元模型和小班尺度的兰陵溪流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田耀武1,2*,黄志霖2,肖文发2,曾立雄2,向勇3
    2017, 36(5):  1458-1464. 
    摘要 ( 496 )   PDF (451KB) ( 173 )  
    评价了三峡库区兰陵溪流域257个小班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为林地小班的空间对位配置和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构建植被结构、生态服务和生态环境等3项一级指标,林龄结构、郁闭度、灌木层盖度等16项二级指标,利用物元模型和二类调查数据评价兰陵溪流域小班尺度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结果表明:综合评价等级为“优良”的小班有83个,占32.30%;“一般”的小班有115个,占44.75%;“较差”的小班有59个,占22.96%;土壤有机质密度、郁闭度与小班综合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裸岩率、土壤孔隙度与小班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相关性显著(P<0.05)。植被类型间差异明显,小班综合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排序为:阔叶林、乔灌林>针叶林>经济林;通过可拓变换,在单项指标评价的基础上,物元模型综合评价信息更为丰富,评价结果更为客观,物元模型适用于小班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