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5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6-10-10
    目录
    目录
    2016, 35(10):  0. 
    摘要 ( 234 )   PDF (474KB) ( 121 )  
    研究报告
    草地利用方式对典型草原大针茅种群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陈万杰,薛文杰,古琛,杜宇凡,王玺,赵萌莉*
    2016, 35(10):  2569-2574. 
    摘要 ( 399 )   PDF (1408KB) ( 221 )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以野外实地调查的数据为基础,采用半方差函数和克里格插值法,分析了割草(M)、放牧(G)和围封(CK)样地中大针茅种群(Stipa grandis)小尺度空间分布异质性。结果表明:大针茅种群密度表现为割草样地最高,放牧样地次之,围封样地最低(P<0.05);其中围封样地大针茅种群的结构比为95.3%,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而刈割和放牧样地大针茅种群的结构比分别为70.2%和62.5%,属于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大针茅种群的空间异质性表现为割草样地>放牧样地>围封样地;通过拟合半变异函数图,得到围封、放牧和割草样地大针茅种群空间分布最优模型分别为高斯模型、球状模型和球状模型;围封样地大针茅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因素的影响而趋于简单化分布格局,割草和放牧样地大针茅空间变异受到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共同作用而表现为密度较大的斑块和密度较小的斑块镶嵌分布格局。
    山西陵川南方红豆杉群落优势种种间关联性分析
    王霞1,铁军2,3*,李燕芬1,刘泽宇1
    2016, 35(10):  2575-2582. 
    摘要 ( 351 )   PDF (628KB) ( 219 )  
    为合理开发和保护山西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资源提供依据,本文利用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数量分析方法对山西陵川红豆杉自然保护区南方红豆杉群落25个优势种,300个种对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DCA排序法对优势种进行了生态种组划分。结果表明:负关联的种对数大于正关联的种对数,说明陵川红豆杉自然保护区南方红豆杉群落优势种种间关联性较弱,群落的成熟程度较低,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差,仍处于群落演替的初期或中期阶段;在南方红豆杉群落25个优势种300个种对中,大多数种对的关联性未达到显著水平,种对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这可能与生境异质性、物种间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需求有关;根据南方红豆杉群落中25个优势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辅助以DCA排序,可将它们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
    张掖湿地宽苞水柏枝和多枝柽柳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分析
    冯威,赵成章*,韩玲,徐婷,郑慧玲,段贝贝
    2016, 35(10):  2583-2591. 
    摘要 ( 491 )   PDF (801KB) ( 126 )  
    植物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是植物与环境协同适应的结果。利用群落学调查法和点格局分析法,在黑河中游洪泛平原湿地选择砾石(Ⅰ)、半裸露砾石(Ⅱ)、粗砂(Ⅲ)和粉砂(Ⅳ)4种土壤质地环境样地,分析了宽苞水柏枝(Myricaria bracteata)和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粒级由粗变细,宽苞水柏枝的植株高度先减小后增大、分枝数和植株密度逐渐减小、一级小株丛比例逐渐降低,多枝柽柳植株高度和分枝数逐渐增大、密度和一级小株丛比例先增大后减小;宽苞水柏枝在样地Ⅰ、Ⅱ和Ⅲ内呈现不同尺度的聚集分布,聚集分布由较大尺度向较小尺度过渡,在样地Ⅳ内所有尺度上为随机分布;多枝柽柳在样地Ⅰ、Ⅱ和Ⅲ内呈现相反的聚集分布变化趋势,在样地Ⅳ内所有尺度上为随机分布。在样地Ⅰ和Ⅲ,宽苞水柏枝和多枝柽柳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和不相关,在样地Ⅱ从负相关过渡到正相关,在样地Ⅳ从负相关过渡到不相关。环境异质性作用下的洪泛平原湿地植物不对称竞争关系,引起植物种群优势地位发生更替、空间格局发生尺度转换,反映了植物的环境适应性策略。
    荒漠孑遗植物裸果木的花部特征及繁育系统
    李新蓉*,唐欣,付文洁
    2016, 35(10):  2592-2598. 
    摘要 ( 437 )   PDF (1940KB) ( 163 )  
    裸果木是亚洲中部荒漠区少有的第三纪孑遗物种,也是构成石质荒漠植被群落的重要建群种之一,由于人为干扰,其自然种群处于不断衰退中。本文通过野外观察和人工授粉实验等方法,对裸果木的花部特征及繁育系统进行研究,对于揭示该物种生活史特征并探讨影响其生殖成功的因素及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裸果木为两性花,花小,无花瓣,雄蕊10枚,外轮5枚雄蕊败育,胚珠1枚,开花盛期有少量花蜜并散发浓烈难闻气味,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之间存在46 h的重叠期,且不完全雌性先熟,柱头和花药在多数花的单花花期结束时并未接触,因此,裸果木花主要表现为适应异花传粉的雌雄异位特征;花粉/胚珠比(P/O)为1371.67±236.21,异交系数(OCI)为3;不同花粉来源(自然授粉、自花授粉、同株异花和异株异花授粉)的花粉在柱头上均能萌发,但花粉管生长速度存在差异,同株异花授粉和异株异花授粉的花粉管生长速度较快,自花授粉的花粉管生长速度最慢且部分花粉管(43%)在到达子房时停止生长,并未到达胚珠;人工套袋实验的结果表明,裸果木不存在无融合生殖,自然结种子数低,自然授粉花的种子数远远低于人工异株异花授粉花,说明存在由于异花传粉者不足造成的传粉限制。裸果木部分雌性先熟和雌雄异位是两性花为避免雌雄功能重叠,促进异交而采取的一种花部机制,其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类型且需要传粉者,部分自交不亲和和传粉限制是影响该物种有性生殖成功的主要因素。
    贡嘎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叶功能性状
    彭阿辉1,2,王根绪1,罗辑1,杨阳1,冉飞1,杨燕1*
    2016, 35(10):  2599-2605. 
    摘要 ( 490 )   PDF (856KB) ( 177 )  
    以贡嘎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种主要树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叶片比叶面积(SLA)、叶干重(LDW)、碳(C)、氮(N)、磷(P)含量、同位素丰度(δ13C、δ15N)等叶属性特征,阐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物种叶片性状的差异以及各种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主要树种叶片的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该群落中主要树种共存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贡嘎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叶面积存在显著差异,叶片C含量与N、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N含量和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SLA与N含量、N∶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δ13C、C含量、C∶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P相关性不显著;叶片δ13C与C∶N相关性不显著;SLA较高的叶片具有较高的叶片N含量,较低的叶C含量、氮素利用效率(N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叶片的WUE和NUE之间不存在权衡关系,未采用水氮耦合的权衡机制以适应潮湿多雨的环境;孑遗植物康定木兰(Indigofera souliei)和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均采用异于非孑遗物种的养分利用策略,形成生态位的分化而共存于群落。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红松针叶和树皮绿色组织光合特性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张丹,任洁,王慧梅*
    2016, 35(10):  2606-2614. 
    摘要 ( 484 )   PDF (860KB) ( 133 )  
    以红松为材料,研究了干旱及复水对红松针叶和树皮绿色组织的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红松针叶和树皮绿色组织叶绿素总量和叶绿素a/b值均有显著下降,这样可以通过降低PSII天线捕获的光能,减少发生光抑制的危险;针叶净光合速率(Pn)下降主要由非气孔因素造成,树皮绿色组织Pn下降主要由气孔因素造成;红松针叶和树皮绿色组织非光化学猝灭(NPQ)均升高,表明热耗散是植株重要光保护机制;红松针叶和树皮绿色组织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升高,发生了氧化胁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对红松的干旱胁迫起到了积极的防御作用;复水后,红松针叶和树皮绿色组织Pn恢复到对照水平,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抗氧化酶活性也表现出不同程度恢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红松针叶和树皮绿色组织均通过减少光捕获、热耗散和酶活性调节协同作用,稳定光合机构功能,复水后红松光合特性表现较好的恢复能力,红松对干旱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毛竹和高节竹相互侵入后林分地下鞭根系统竞争效应
    郭子武1,陈双林1*,江志标2,杨清平1,李明良2,胡俊靖3
    2016, 35(10):  2615-2620. 
    摘要 ( 437 )   PDF (457KB) ( 180 )  
    在毛竹和高节竹分布的界面区,由于相互侵入,常形成混交竹林,为比较毛竹、高节竹地下鞭根系统的可塑性和竞争能力,调查分析了毛竹、高节竹纯林及其混交林地下鞭根系统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物量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高节竹鞭径、鞭节长、比根长、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和鞭生物量、根生物量、鞭根总生物量均显著低于毛竹,而比鞭长、鞭长密度和鞭节密度则相反,根径、分形维数差异不显著。高节竹与毛竹混交,会引起二竹种地下鞭根系统形态特征和生物量分配的明显变化,毛竹鞭径、鞭节长和高节竹鞭节长显著提高,毛竹鞭长密度、鞭节密度、比鞭长和高节竹鞭长密度、鞭节密度显著降低;毛竹、高节竹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鞭生物量、根生物量、鞭根总生物量和根生物量比例显著下降,比根长和鞭生物量比例显著升高。毛竹、高节竹鞭根系统相对产量显著小于1,竞争平衡指数(高节竹/毛竹)显著小于0,且鞭根竞争平衡指数显著高于竹鞭。研究表明,毛竹比高节竹具有更高的地下鞭根系统可塑性,两竹种间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毛竹竞争能力明显强于高节竹,鞭根在地下系统竞争中占主导作用。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空心树形成概率及其影响因素
    刘俊雁1,2,郑征2,牛燕芬3,董廷发1*
    2016, 35(10):  2621-2626. 
    摘要 ( 522 )   PDF (622KB) ( 182 )  
    空心树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结构组分,它在维持森林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选取西双版纳20 hm2热带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地面观测法调查了样地内所有胸径≥5 cm的活体乔木,研究热带森林主要空心树形成概率及其影响因素。运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探讨空心树形成概率与胸径的关系;再结合地形数据,拟合空心树形成概率的最优模型。结果表明:该样地森林的空心树形成概率与物种有关,空心树形成概率最高的4个种分别是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 (21.23%)、黑毛柿(Diospyros hasseltii) (13.53%)、毛猴欢喜(Sloanea tomentosa) (12.06%)和短刺锥(C. echidnocarpa) (11.99%);空心树形成概率随着树木胸径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径阶下各树种空心树形成概率不同;根据拟合的最优模型,空心树形成概率主要受胸径、坡度、坡向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空心树形成概率不仅与树木本身的生长有关,还受到地形因子的影响。提出对热带森林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的建议。
    低温胁迫下芒果苗的受害症状及生理响应
    唐力生1,王华1*,胡飞2,熊弦子2
    2016, 35(10):  2627-2636. 
    摘要 ( 460 )   PDF (4213KB) ( 247 )  
    以1年生芒果嫁接苗(台农1号)为试验材料,对人工气候箱设置2、1、0、-1、-2和-3 ℃共6个日最低温(Tmin),在日较差分别为15 ℃和6 ℃下处理1~3 d。观察处理后芒果苗的叶片变化情况,并取其叶片测定超氧岐化酶活性、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离子渗出率、丙二醛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综合叶片受害症状、生理指标与Tmin及其持续时间的关系,确定芒果苗期的低温受害指标,并在5个地理移置点进行自然低温试验,验证和完善芒果苗的短期寒害指标。结果表明: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 ℃时芒果苗死亡;极端最低气温高于3 ℃(≤3 d)芒果苗正常生长;极端最低气温在3~5 ℃持续9 d,芒果苗的叶片无受害症状。本文结果可为芒果种植区划及引扩种提供参考。
    珠江口老鼠簕稳定性碳氮同位素组成分析
    陶文琴,缪绅裕*,曾庆昌,龙连娣,陈伟霖,陈健辉,陈学梅
    2016, 35(10):  2637-2642. 
    摘要 ( 449 )   PDF (674KB) ( 190 )  
    植物体内稳定性碳氮同位素组成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因子的变化。本研究对自然分布于珠江口(珠海淇澳和广州南沙)的红树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及其底泥的碳氮含量、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地底泥和老鼠簕根的C、N含量差异不显著,但茎(P<0.05)、叶(P<005)中的N含量及C/N(P<0.01)有显著差异;老鼠簕为C3植物,两地老鼠簕植物根茎叶δ13C值有逐渐下降趋势,且淇澳的δ13C值均高于南沙的相应值,这可能与底泥盐度有关;两地老鼠簕根茎叶δ15N值则有逐渐上升趋势,且淇澳的δ15N值均高于南沙的相应值;两地的底泥、老鼠簕茎叶的δ15N值差异明显,但根中的差异不显著,这与根茎叶中N含量的变化规律较一致;整体上,植物体中δ13C、δ15N值与底泥中的值无明显相关性。
    城市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堆肥的混合施用对高羊茅萌发与生长的影响
    司莉青1,陈利民2,郑景明1*,周金星1,彭霞薇1
    2016, 35(10):  2643-2650. 
    摘要 ( 319 )   PDF (740KB) ( 261 )  
    以北京市城市污泥与园林废弃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方法,将污泥产品与园林废弃物堆肥按不同体积配比(1∶0、1∶3、1∶1和0∶1)混合,设置不同混合物施加量(0%、25%、50%、75%和100%混合物),比较其对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L.)的发芽以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物添加对早期发芽率有负面影响,发芽率最高值出现在污泥与堆肥1∶1的25%混合物施加处理中;在整个观测周期内,加入混合物后株高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且在后期表现更加明显;单株地上部生物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各处理均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而除了纯污泥处理外,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单株地上生物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累积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在各处理下均显著高于对照,最大值出现在污泥与堆肥1∶1的25%混合物施加处理中;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堆肥以不同比例混合后,比对照和仅园林废弃物堆肥对高羊茅的生长影响更明显,但混合物施用量较低时起促进作用,较高时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当两者的配比为1∶1的低施用量条件下高羊茅的生长指标最高。
    菱镁矿粉尘污染土壤改良及玉米生长效应分析
    杨丹1,曾德慧2*
    2016, 35(10):  2651-2658. 
    摘要 ( 363 )   PDF (687KB) ( 134 )  
    根据菱镁矿区粉尘污染土壤pH较高、养分含量较低及水溶性Mg2+/Ca2+较大的特点,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糠醛渣、磷石膏分别以不同比例施入污染土壤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及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糠醛渣能有效降低菱镁矿粉尘污染土壤pH值,显著增加有机质含量;添加比例为5%~30%时,土壤pH从9.34降低到8.96~7.61,土壤有机质增加了1.19~13.19倍;磷石膏能显著提高土壤水溶性Ca2+含量,有效调节土壤Mg2+/Ca2+比;添加比例为5%~30%时,土壤Mg2+/Ca2+降低了92.4%~94.9%;相同比例条件下,添加磷石膏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玉米幼苗生长指标优于添加糠醛渣的处理;糠醛渣与磷石膏添加比例在5%~15%时,土壤MBC、MBN、玉米幼苗最大根长、株高、生物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均呈增加趋势,添加比例为15%~30%时逐渐下降,添加比例为15%时达到最大,土壤MBC分别增加2.02倍和2.27倍,MBN增加4.75倍和5.54倍,玉米幼苗最大根长增加1.05倍和1.14倍,株高增加1.15倍和1.34倍,生物量增加1.47和1.58倍,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也较高。因此,糠醛渣和磷石膏是改良菱镁矿区粉尘污染土壤理化性质的潜在材料,15%添加比例的改良效果优于其他处理。
    浙江省茶树春霜冻害气象指标的修订
    李仁忠1,金志凤1*,杨再强2,王治海1,姚益平1
    2016, 35(10):  2659-2666. 
    摘要 ( 532 )   PDF (759KB) ( 188 )  
    修订茶树霜冻害气象指标对于科学客观地开展春季茶树霜冻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浙江省茶树4个主栽品种为材料,应用人工气候箱开展低温胁迫控制试验,模拟6组不同低温条件和持续时间(15 ℃/3 ℃、12 ℃/2 ℃、10 ℃/1 ℃、10 ℃/0 ℃、10 ℃/-1 ℃、10 ℃/-2 ℃ ,各设置组较高温度持续12 h,较低温度持续4 h;对照温度25 ℃),观测茶树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应用Logistic函数确定茶树的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茶树霜冻害的发生与低温强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各品种茶树叶片半致死温度为福鼎大白茶(-1.5 ℃)<乌牛早(-1.3 ℃)<鸠坑(-1.2 ℃)<龙井43(-0.7 ℃);结合历史灾情和茶园逐小时气温观测数据,提出了新的茶树春霜冻害等级标准,包括气象指标、茶树受灾症状和新梢芽叶受害率,其中气象指标为新梢生长期间每日的小时最低气温和持续小时数。应用2013年春季2次霜冻灾害验证,新标准的监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并且比原有标准吻合率提高41.7%。研究成果可为茶叶气象定量化服务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不同玉米与大豆栽培模式的能值效益分析
    徐敏1,宋春1,2*,陈宇亮1,张腾1,徐锋1,赵伟1,杨文钰2*
    2016, 35(10):  2667-2675. 
    摘要 ( 394 )   PDF (755KB) ( 66 )  
    合理的田间配置是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研究采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分析2∶2玉米-大豆带状套作(M/S1)、1∶1玉米-大豆传统套作(M/S2)、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4种栽培模式下系统能值投入产出、环境负载率及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为优化农田配置提供依据。结果表明:4种栽培模式下能值投入表现为M/S2>M/S1>M>S,工业辅助能以肥料为主,可更新有机能以人工投入为主,能值产出表现为M/S1>M/S2>S>M;与玉米相比,大豆具有能值产出高、能值投入低、环境负载率小、可持续发展程度高等特点;经济效益表现为M/S1、M/S2、M显著高于S;可通过降低化肥投入,特别是磷、钾肥,减少耕作次数或深度,适当提高大豆密度,降低玉米种植密度,降低环境负载率,提高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以优化M/S1栽培模式。
     
    模拟大气氮沉降对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许可,王春梅*,张艺,杨欣桐,刘卫敏
    2016, 35(10):  2676-2683. 
    摘要 ( 522 )   PDF (724KB) ( 234 )  
    本研究以温带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野外模拟氮沉降实验,分析不同施氮形态和施氮水平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Control,0 kg N·hm-2·a-1)、混合态低氮(NH4NO3,50 kg N·hm-2·a-1)、混合态高氮(NH4NO3,150 kg N·hm-2·a-1)、铵态氮低氮((NH4)2SO4,50 kg N·hm-2·a-1)、铵态氮高氮((NH4)2SO4,150 kg N·hm-2·a-1)、硝态氮低氮(NaNO3,50 kg N·hm-2·a-1)、硝态氮高氮(NaNO3,150 kg N·hm-2·a-1)7种氮处理,持续施氮3年后,运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水平的氮添加下,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土壤革兰阳性细菌(G+细菌)、土壤革兰阴性细菌(G-细菌)和真菌的PLFA含量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在不同形态的氮添加下,混合态氮添加提高了微生物总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PLFA含量。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除铵态氮低氮添加样地外,其他氮添加处理样地中的土壤微生物结构都发生了改变。这些结果表明,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氮添加会增加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达到一定水平后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落叶松和水曲柳带状混交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邓娇娇,周永斌,杨立新,张淞著,李慧,魏亚伟,邓继峰,秦胜金,朱文旭*
    2016, 35(10):  2684-2691. 
    摘要 ( 325 )   PDF (915KB) ( 170 )  
    为了探讨造林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辽宁省新宾陡岭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纯林及二者混交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型土壤pH值、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对3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和速效磷分别比落叶松纯林增加28.1%、35.6%、9.5%和12.9%;不同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差异显著,总碳源的利用能力(AWCD)的顺序为水曲柳林>混交林>落叶松林,落叶松纯林土壤微生物代谢最慢,活性最弱;3种不同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六大碳源的利用率存在差异,混交林在L-精氨酸、L-天门冬酰胺、丙酮酸甲酯、腐胺、N-乙酰-D-葡萄糖胺、D-半-乳糖醛酸、D-葡萄糖胺酸和4-羟基苯甲酸等8种碳源的利用能力显著高于落叶松纯林;主成分分析显示,糖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是影响微生物活性的重要碳源;3种不同人工林土壤微生物优势度指数无显著差异,物种丰富度指数依次为水曲柳林>混交林>落叶松林;落叶松和水曲柳带状混交后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活性。
    五角槭根系的负激发效应降低了异养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
    曲桂芳1,2,徐文华1,王会1,2,彭勃1,2,高德才1,2,孙建飞1,2,郑俊强1,姜萍1,白娥1*
    2016, 35(10):  2692-2698. 
    摘要 ( 509 )   PDF (559KB) ( 184 )  
    土壤呼吸(Rs)由自养呼吸(Ra)和异养呼吸(Rh)组成,这两个组分温度敏感性的差异性存在较大争议,而根际激发效应对Rh呼吸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Q10)的影响导致这一问题更为复杂化。本研究采用13C自然丰度法,将中国北方温带次生林的重要建群树种C3植物五角槭种植于曾经连续23年种植玉米的C4土壤中,以此区分RaRh,并探讨RaRh温度敏感性的差异性以及根际激发效应对Rh呼吸速率和Q10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根系对Rh呼吸速率有负激发效应,并降低了Rh的温度敏感性;植树土壤的Rh比不植树土壤的无根异养呼吸(Rhf)降低了34.3%,RhQ10值(1.51)也显著低于RhfQ10值(2.07),而RaQ10值(3.89)是RhQ10值的2.5倍;因此,未来研究在区分RaRh呼吸速率和温度敏感性时,应该考虑根际激发效应对Rh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这对于精确评估和模型模拟气候变化背景下Rs的变化和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氮添加及凋落物管理对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赵欣然1,2,赵琼1*,王巍巍1,杨丹3,郑琳琳1,2,艾桂艳1,曾德慧1
    2016, 35(10):  2699-2706. 
    摘要 ( 512 )   PDF (831KB) ( 210 )  
    氮沉降和凋落物量的改变是全球变化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然而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仍知之甚少。本文研究氮添加(对照和添加10 g N·m-2·a-1)和地表凋落物管理(对照、移除和加倍)对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干季(5月)和湿季(8月)土壤有效氮、基础呼吸和有效磷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凋落物管理对土壤的影响在对照和氮添加样地中差异较大;在对照样地中,凋落物移除和加倍都显著提高了8月土壤呼吸,对有效磷和氮含量基本上无显著影响;在氮添加样地,凋落物移除与加倍均未影响土壤呼吸和有效磷含量,但显著降低有效氮含量;氮添加和凋落量变化的影响在湿季大于干季;单一的氮添加显著降低了8月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土壤呼吸,而凋落物量加倍减缓了氮沉降对土壤呼吸的抑制和磷限制性的加剧。
    北京松山天然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高杰,郭子健,刘艳红*
    2016, 35(10):  2707-2713. 
    摘要 ( 469 )   PDF (1201KB) ( 85 )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森林土壤有机碳作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森林碳循环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北京松山8块不同林龄天然油松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方差分析及方差分解的方法分析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该地区油松林土壤碳含量平均值为20.61 g·kg-1;土壤碳密度为153.67 t·hm-2,低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平均值(193.55 t·hm-2)。同一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2)在0~50 cm土层,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在50~100 cm层差异不显著。随着林龄增大,土壤碳密度显著增加(P<0.05)。各土层土壤碳密度与土壤碳含量随林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土壤有机碳均集中分布在较浅表层(0~30 cm),分别占总土层有机碳含量的81.1%、83.6%、82.5%、81.7%。(3)土壤各层碳含量、碳密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相关(P<0.001,P<0.05),各层土壤碳含量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各样地土壤平均碳含量(ACC)、碳密度(ACD)与地形因子、林分特征因子以及土壤因子之间普遍存在显著关联。地形模型、林分特征模型、土壤模型对ACC、ACD方差的解释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总体而言,林分特征模型能较好地解释ACD方差,地形因子模型、土壤因子模型对结果解释程度相对偏低。林分特征模型和土壤模型结合起来能较好地解释ACC方差,地形因子模型对结果解释程度不高。
    耕作对干旱区表层土壤无机碳的影响
    牛子儒1,2,3,王玉刚1,2*,邓彩云1,2,3,李彦1,2
    2016, 35(10):  2714-2721. 
    摘要 ( 565 )   PDF (689KB) ( 192 )  
    为阐明干旱区耕作对0~50 cm表层土壤无机碳的影响,以新疆三工河流域不同开垦年限(未开垦荒地、5年、20年、50年和100年)土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0~20和20~50 cm土层土壤无机碳在不同生长季和耕作年限下的聚积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生长季节内,不同耕作年限土壤无机碳含量具有相似的规律,趋于先增加后减小,6月值最大;各土层内,老绿洲原生荒地的土壤无机碳含量聚积加强,而灌溉土地则减少,同时,新绿洲原生荒地和灌溉土地土壤无机碳聚积作用趋势相反,即表层0~20 cm原生荒地土壤无机碳聚积,下层20~50 cm减少,而灌溉土地则表层减少、下层聚积;开垦5年后,土壤pH值显著降低(P<0.05);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无机碳含量和储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开垦20年土壤无机碳含量最高,是开垦100年的1.8倍,并且其储量达66.80 kg·m-2。总体来看,耕作20年后,表层0~50 cm土层土壤无机碳含量和储量均开始减少。
    施肥对杉木林土壤酶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李艳鹏1,2,贺同鑫1,2,王清奎1,3*
    2016, 35(10):  2722-2731. 
    摘要 ( 460 )   PDF (680KB) ( 251 )  
    以中亚热带地区的5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施肥对土壤酶活性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实验包括对照(CK)、施氮肥(200 kg N·hm-2·a-1)、施磷肥(50 kg P·hm-2·a-1)、施氮磷肥(200 kg N·hm-2·a-1和50 kg P·hm-2·a-1)等4个处理。结果表明: 在表层(0~10 cm)土壤中,施NP肥处理的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CK降低了40.2%和36.5%,β-葡萄糖苷酶活性比施P肥处理降低了31.1%;亚表层(10~20 cm)土壤中,施N肥处理的脲酶活性显著低于CK;施N肥、P肥和NP肥处理的蔗糖酶活性分别比CK降低了46.9%、37.8%和42.4%;施NP肥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比施P肥处理降低了22.6%;在表层土壤中,施N肥、P肥处理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比CK降低24.1%和29.4%;施NP肥处理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显著低于CK;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在不同土层之间差异显著,均表现为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高于亚表层土壤。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蔗糖酶活性与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施NP肥增加了硝态氮含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蔗糖酶的活性;水溶性有机碳与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脲酶、过氧化氢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的降低可能会抑制土壤碳的释放,从而增加土壤碳的固定。
     
    模拟氮沉降对温带草原凋落物质量的影响
    李英滨1,3,李琪1,杨俊杰1*,吕晓涛1,梁文举1,韩兴国1,2
    2016, 35(10):  2732-2737. 
    摘要 ( 483 )   PDF (545KB) ( 231 )  
    基于6年模拟氮沉降试验平台研究了氮沉降对温带草原凋落物质量的影响。采集对照(0 g N·m-2·a-1)、低氮(5 g N·m-2·a-1)、中氮(10 g N·m-2·a-1)和高氮(15 g N·m-2·a-1)4个氮添加梯度,混合和单一两种凋落物类型,测定了凋落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结果表明:长期模拟氮沉降降低了2种凋落物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及其与N素的比值;氮沉降对凋落物C含量无明显影响,降低了凋落物N、P含量以及C/N和C/P比值。由于氮沉降增加了凋落物N、P元素含量,同时降低了难分解的结构性物质含量,因此可能会对凋落物分解产生促进作用。
    铅胁迫对不同湿地植物耐性和吸收的影响
    杨俊兴1,胡健1,郭庆军1,万小铭1,宋波2,高猛3*,顾松圃1,郭俊娒1,李真理4,卢一富4,曹柳4
    2016, 35(10):  2738-2744. 
    摘要 ( 406 )   PDF (463KB) ( 162 )  
    人工湿地系统中湿地植物种类的选取是影响其去除重金属效率的关键因素。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Pb胁迫(CK,10 mg·L-1,20 mg·L-1)对18种挺水湿地植物的耐性及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Pb胁迫条件下,供试湿地植物根部对Pb的积累能力较强,Pb被根系吸收后大部分被固定于根部,只有少量被转运至地上部分;不同湿地植物对Pb的吸收差异显著(P<0.01);在20 mg·L-1处理条件下,Pb地上部分最高浓度的植物是小婆婆纳,为8226 mg·kg-1,独穗飘拂草Pb浓度最低,为50 mg·kg-1;此外,不同湿地植物对Pb的耐性指数差异显著(P<0.01),Pb耐性较高的植物如水花生的Pb含量远高于毒性阈值,表明湿地植物除了通过根的排斥作用减少Pb向上转运的策略外,还可能通过体内存在相应的解毒机制来减少过量Pb带来的毒害。本研究结果为湿地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丰林自然保护区木材腐朽真菌发生规律及其物种多样性
    张丽燕1,2,魏玉莲1*
    2016, 35(10):  2745-2751. 
    摘要 ( 537 )   PDF (1891KB) ( 214 )  
    木材腐朽真菌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类群,通过将木材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成为可被自身和其他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能够促进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通过对丰林自然保护区3个不同林分内木材腐朽真菌的分布特征开展野外调查,共得到标本966份,经鉴定为122种,隶属于7目17科49属,多孔菌科为该地区优势科。物种区系地理成分以北温带成分和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具有明显的北温带成分区系特征。通过比较3个林分内木材腐朽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发现阔叶红松混交林内褐腐菌数量较多,占总体的29.9%,杨桦林和云冷杉林内木材腐朽真菌主要为白腐菌,分别占总体的93.6%和90.6%。阔叶红松混交林中木材腐朽真菌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Shannon指数4.60,Simpson指数0.99,Pielou均匀度指数0.99。该保护区中木材腐朽真菌多数生长在腐朽等级为2、3级的倒木上。通过比较3个林分内主要树种上木材腐朽真菌的分布特点,发现林分类型、寄主腐烂程度和直径大小是影响该地区木材腐朽真菌分布的主要因素,同样的树种在不同林分中所生长的木材腐朽真菌种类不同。
    规模化稻鸭共育对水稻株型结构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梁玉刚1,2,3,黄璜1,2,3*,李静怡1,2,3,张启飞1
    2016, 35(10):  2752-2758. 
    摘要 ( 390 )   PDF (583KB) ( 138 )  
    为探讨规模化稻鸭共育能否改善水稻的株型结构从而影响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形成,本文通过大田规模化稻鸭共育、常规稻鸭共育和水稻直播的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稻分蘖末期和齐穗期的部分株型结构及水稻产量。结果表明:与常规稻鸭共育相比,规模化稻鸭共育减少水稻实际产量和有效穗,水稻部分株型结构各构成因素差异不显著;与水稻直播处理相比,规模化稻鸭共育在分蘖末期和齐穗期降低植株茎基宽,增加冠层幅度,保持植株具有一定松散度;增加剑叶和倒2叶叶开角、披垂度和叶片长度,降低倒3叶和倒4叶叶开角和披垂度,利于植株形成上披下挺的株型结构;增加剑叶、倒2叶和倒3叶叶面积占比,使叶面积较多的分布在上部叶片;促进根系生长,增加基叶高和不同叶序叶片SPAD值,减缓叶片衰老。因此,规模化稻鸭共育优化水稻部分株型结构,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和干物质积累,从而稳定水稻产量。
    鄱阳湖非繁殖期水鸟的微生境利用及对水位的响应
    邵明勤1*,蒋剑虹1,2,戴年华3
    2016, 35(10):  2759-2767. 
    摘要 ( 368 )   PDF (6877KB) ( 37 )  
    为了解鄱阳湖水鸟的微生境利用及对水位的响应,2014年10月—2015年4月采用样点法对鄱阳湖5个区域52个样点的水鸟数量和微生境利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鹤鹬(Tringa erythropus)和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等8种水鸟以浅水生境为主,豆雁(Anser fabalis)、鸿雁(Anser cygnoides)和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以浅水和草洲生境为主,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和灰鹤(Grus grus)以草洲生境为主,白骨顶(Fulica atra)和凤头(Podiceps cristatus)以深水生境为主,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和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以深水和浅水生境为主。通过分析水鸟数量与星子站水位的关系表明:鄱阳湖水鸟总数量与水位呈负相关,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片区、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进贤区域在水位为8 m左右出现水鸟数量高峰,而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恒丰片区、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东鄱阳湖湿地公园在水位为10~12 m时数量最多;各区域水位与不同科及不同种水鸟的分布数量主要呈负相关,科水鸟因潜水取食需要一定水深,其分布数量与水位在一些区域呈显著正相关。
     
    饲喂不同剂量RbCl对棉铃虫的影响以及标记效果
    李国平1,崔建新2,黄建荣1,田彩红1,封洪强1*,钟景1,黄博1,宋国晶1
    2016, 35(10):  2768-2773. 
    摘要 ( 531 )   PDF (566KB) ( 151 )  
    微量元素铷(Rb)标记技术花费低、易操作、对环境安全,是研究昆虫种群动态、迁飞、扩散、配偶竞争、寄主选择等常用的方法。标记技术的基本要求是不影响标记对象的寿命和行为。本文通过将不同浓度的氯化铷(RbCl)添加到人工饲料中饲喂棉铃虫幼虫,研究了不同浓度的RbCl对棉铃虫的存活、生长发育以及飞行能力的影响和标记效果。结果表明:含有1000~4000 mg·L-1 RbCl的人工饲料可以有效地标记棉铃虫,且不影响棉铃虫的生命活动,Rb滞留时间不少于10 d,同时标记的雄虫可以将Rb传递给未标记的雌虫,这为利用此技术研究棉铃虫迁移扩散和交配竞争等奠定了基础。
    京津冀重要水源地潘大水库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张敏1,渠晓东1*,陈勇1,张睿昊2,解莹1,张海萍1,余杨1
    2016, 35(10):  2774-2782. 
    摘要 ( 485 )   PDF (1193KB) ( 186 )  
    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库(合称“潘大水库”)是京津冀区域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其水生态系统状况可以直接反映受水区域的供水安全。本研究通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野外生态监测,基于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了潘大水库水生态系统现状并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潘大水库浮游植物种类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密度以金藻和蓝藻占优势,浮游植物密度最高密度达14.45×107 ind·L-1,呈现水华状态,主要由金藻贡献;浮游动物主要由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组成,空间差异较小,种类以轮虫占优势,密度上则以桡足类占优势;浮游动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H)较高,为2.31~2.50;底栖动物种类以摇蚊科和颤蚓科为主,密度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最高密度达14400 ind·m-2,主要由指示有机污染的颤蚓科贡献,底栖动物多样性较低,除最上游的H为0.92外,其余均低于0.40。基于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进行的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潘大水库部分区域的污染状态较重。
    基于InVEST模型的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分析
    王蓓1,赵军1*,胡秀芳1,2
    2016, 35(10):  2783-2792. 
    摘要 ( 486 )   PDF (4770KB) ( 290 )  
    本文基于InVEST模型对黑河流域2011年产水量、土壤保持、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持、碳储存、食物供给6项服务进行估算,并利用空间统计方法计算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冷热点分布格局、空间分异特征、服务综合热点区域。结果表明:各服务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差异化规律;上游是该流域主要的产水区域,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主要集中在中游,下游产水供给、水质净化服务都远低于中游;在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中,草地是承担生态系统供给服务的主要角色;热点分布大多呈现“南高北低,中上游高、下游低”的空间格局,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以低低类型和低高类型为主。本文通过分析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格局,为确定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目标提供了基础,也为其他流域开展生态系统服务空间评估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喀斯特小流域黄壤硫形态和硫酸盐还原菌分布特征
    张伟1,2*,张丽丽2,3
    2016, 35(10):  2793-2803. 
    摘要 ( 284 )   PDF (1560KB) ( 30 )  
    本文分析了黄壤中总硫、SO42-、总还原态无机硫(TRIS)和有机硫的含量,以及硫酸盐还原菌(SRB)类群和数量,目的是阐明西南酸沉降地区土壤中硫形态和SRB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有机硫是主要的硫形态,SO42-是主要的无机硫形态;黄壤剖面不同深度均检出脱硫弧菌属-脱硫微菌属,指示脱硫弧菌属-脱硫微菌属是黄壤中SRB的优势类群;黄壤剖面中SRB数量与TRIS含量增加的深度与SO42--S含量降低的深度基本一致,指示黄壤中存在SO42-异化还原反应,并且TRIS是主要产物;生物滞留后剩余SO42-的吸附、解吸、淋溶迁移及深层吸附与累积导致剖面底层SO42--S含量增加;酸沉降输入的SO42-主要以有机硫和吸附态SO42-滞留在黄壤中,在硫的年沉降速率大幅降低后,在较长时期内,黄壤中有机硫矿化和吸附态SO42-解吸可能释放大量SO42-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体,与之相关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和水体化学组成改变等方面的环境效应值得关注。
    辽西地下水化学影响指标的水岩作用分析
    李霄1*,柴璐1,王红岩2,都基众1,王晓光1,崔健1
    2016, 35(10):  2804-2813. 
    摘要 ( 306 )   PDF (2063KB) ( 196 )  
    为查明葫芦岛市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对采集的地下水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级阶梯法进行地下水质量与污染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系数法筛选出影响地下水化学特征的指标,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方法分析各指标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由低山丘陵向沿海冲积平原,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型水过渡至HCO3·SO4、HCO3·Cl型水;Ⅰ~Ⅲ类、Ⅳ和Ⅴ类水质分别占样品总数的44%、4%和52%;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污染水样比例分别为48%、36%和16%;影响水质与污染状况的指标有Na+、K+、Ca2+、Mg2+、HCO3-、SO42-、Cl-、Br、NH4+、NO3-和Pb,成因机制主要是阳离子交换吸附、蒸发蒸腾和氧化还原作用,地区农业生产、采矿活动和海水入侵现象是造成浅层地下水水质恶化、污染加重的主要因素。
    基于沼肥不同利用情景的秸秆沼气工程能值分析——以河北省青县耿官屯为例
    王红彦,王亚静,王道龙,高春雨,王磊,孙宁,毕于运
    2016, 35(10):  2814-2823. 
    摘要 ( 344 )   PDF (600KB) ( 18 )  
    对沼肥不同处理方式的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系统进行能值分析,评价其生态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河北省沧州市青县耿官屯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为例,按照沼肥不同利用方式,设定为常规情景(情景1)、现实情景(情景2)和假设情景(情景3),进而对3种不同情景的沼气工程能值投入、产出及其能值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情景1、情景2和情景3的能值产出率分别为1.0023、1.0020和1.0029,能值投资率分别为441.45、497.93和341.61,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为1.08、0.80和0.61;秸秆沼气工程在能源生产、农作物秸秆处理方面均具有一定生态经济效益;随着有机肥生产规模的扩大,工程对购买能值资源的依赖性加强,可持续性下降;系统的经济再生产特性不断加强,向高投入、高产出的方向发展。
     
    综述与专论
    再议Ecological Restoration一词的中文翻译与内涵
    孟伟庆1,3,李洪远2*
    2016, 35(10):  2824-2830. 
    摘要 ( 746 )   PDF (484KB) ( 387 )  
    Ecological Restoration是近年来应用生态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但该术语的翻译和规范使用还需进一步商榷。针对目前学界和公众对生态恢复理解的片面性和使用混乱现象,在分析国际生态恢复学会定义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学者对生态恢复和生态修复的使用,从生态恢复的缘起、恢复措施、目的、理论基础、应用实践、公众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国内学者对国际生态恢复学会关于Ecological Restoration的定义基本认同,引起分歧的原因是中文中没有与Ecological Restoration准确对应的词汇以及生态恢复特别是恢复生态学的学科研究尚未形成理论体系。该术语的恰当翻译和规范使用除了应全面理解其英文词源解释和中文表达习惯外,还应考虑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发展以及现实使用的差异。本文的观点认为,该术语还是应该翻译为生态恢复,生态恢复的范畴要宽于生态修复,而且更接近于国际生态恢复学会的定义。
    辣椒轻斑驳病毒研究进展
    李晓冬,吴元华*
    2016, 35(10):  2831-2837. 
    摘要 ( 896 )   PDF (532KB) ( 228 )  
    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 PMMoV)属于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成员,是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上的重要病毒种类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着辣椒的生产。目前,国内外关于PMMoV病原物检测、致病基因和病害防治等已有许多报道。本文从PMMoV的病毒生物学特性、基因组结构、致病机制及病毒的检测与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同时综述了PMMoV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方面的影响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从PMMoV在病害检测防控、生态环境安全和医学领域应用三个方面中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PMMoV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借助多学科协作为深入了解辣椒轻斑驳病毒及其防治提供参考。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影响
    郭佳惠1,2,孔云1,3,李刚1,赵建宁1,杨殿林1,闫凤鸣2*,修伟明1,2,3*
    2016, 35(10):  2838-2844. 
    摘要 ( 368 )   PDF (495KB) ( 133 )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被引入农业生态系统,继而引发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带来影响的担忧。土壤无脊椎动物作为食物链中的分解者,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数量和多样性直接与土壤的健康和质量相关。土壤无脊椎动物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已成为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概述近些年国内外关于转基因作物外源表达产物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的检测结果的基础上,综述关于棉花、玉米、水稻、油菜等转基因作物对线虫、跳虫、螨类和蚯蚓等代表性土壤无脊椎动物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总体来说,转基因作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群落多样性没有明显不利影响,但个别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的类群,在数量或组成上有所不同。由于调查方法和作物种类、土壤类型等因素的不统一,不同的研究结果无法进行比较,因此,建议尽快建立转基因作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影响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以便为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客观可靠的评价结果,推动我国的转基因作物研发和商业化推广,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方法与技术
    应用照片测量技术提取和自动校正年轮宽度
    罗春旺1,于健1,2,刘琪璟1*,徐倩倩1,3,张国春1,4
    2016, 35(10):  2845-2851. 
    摘要 ( 322 )   PDF (846KB) ( 147 )  
    年轮宽度是进行树轮气候学、树木生长规律及森林生产力测算研究的重要环节,其偏差大小直接影响上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为简单并准确测量年轮宽度,本文介绍了一种借助常用的图象处理软件量测年轮宽度的方法。首先对年轮样品进行扫描,在扫描图像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样芯的年轮宽度进行提取,并根据三角函数原理对倾斜年轮进行宽度校正,整个过程实现自动化。结果表明:未经校正的年轮宽度与经过校正的年轮宽度存在差异,但校正后精度提高幅度不能确定,主要取决于样芯年轮的倾斜角度,倾角大的年轮校正效果明显。进一步证明图像分析方法在自动提取年轮宽度的适用性。本方法简便、易行,便于普及,在不具备专业年轮测量仪器或软件时,该方法更具有实际意义。
    不同积温模型的稳定性评估——以东北春玉米为例
    赵倩1,郭建平1,2*
    2016, 35(10):  2852-2860. 
    摘要 ( 458 )   PDF (905KB) ( 232 )  
    本研究基于春玉米品种“丹玉13”、“龙单13”和“四单19”生长发育资料和同期的地面观测资料,分别拟合了沈国权、高亮之和殷新佑的非线性积温模型,获取各模型参数并对模型进行检验,将3种积温模型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和稳定性评价,并与常用积温法计算的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在拟合检验中,出苗-成熟阶段,高亮之模型的模拟效果最好;在出苗-拔节阶段,3个模型的模拟效果相差不大;在拔节-抽雄、抽雄-成熟阶段,高亮之模型优于殷新佑模型优于沈国权模型。在稳定性分析中,在出苗-成熟整个生育期,3种非线性积温模型优于常用积温法,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出苗-拔节阶段,沈国权模型稳定性最好;拔节-抽雄阶段以沈国权和殷新佑模型最稳定;抽雄-成熟阶段4种方法的稳定性相差不大。综上所述,考虑参数有效性情况,出苗-拔节阶段,选择沈国权模型效果最好;拔节-抽雄、抽雄-成熟阶段宜采用殷新佑模型;在出苗成熟全生育期,选用高亮之模型。研究结果可为东北春玉米发育期预报及产量预报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某石油泄漏场地土壤二甲苯空间分布的三维插值
    史广1,荆耀栋1,秦明星1,刘庚2*
    2016, 35(10):  2861-2866. 
    摘要 ( 354 )   PDF (1140KB) ( 60 )  
    为精确界定污染场地中污染物三维空间分布范围,本文以中国某石油储罐泄露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点法、反距离加权法及克里金法3种三维空间插值模型,对场地中特征污染物二甲苯进行三维空间插值计算及污染分布表征,比较不同插值模型的计算精度,揭示场地中实际受污染土方量。结果表明,反距离加权法预测平均误差为4.94,均方根误差为14.11,其精度明显高于另外2种模型,界定的污染分布范围较符合实际污染情况,通过该方法进行插值后计算受污染土方量为666.2 m3。研究结果对该类型污染场地污染物空间分布表征和修复治理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