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4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5-08-10
    目录
    目录
    2015, 34(8):  0. 
    摘要 ( 476 )   PDF (486KB) ( 167 )  
    研究报告
    林隙大小对不同林型天然红松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
    段文标1,景鑫1,周美珩1,2,陈立新1**,龚建美1,张玉双1,赵莹1,秦必达1
    2015, 34(8):  2077-2084. 
    摘要 ( 940 )   PDF (669KB) ( 268 )  
    在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不同林型(椴树红松混交林(TP)、云冷杉红松混交林(PAP)、枫桦红松混交林(BP))内,各选取小、中、大3个林隙,并分别以各自的郁闭林分作为对照,分析了2012年6—9月各林型不同大小林隙及其郁闭林分0~10 cm的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旨在阐明林隙大小对不同类型天然红松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变化的影响,从而为小兴安岭林区天然红松混交林林隙更新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在3种天然红松混交林内,林隙大小对SOC含量影响不显著;仅在PAP内,林隙大小对TN含量影响显著,在其他林型内均不显著;SOC、TN含量在3种林型内均呈现随月份不同差异显著的趋势(P<0.05),而且相同月份不同林型之间的SOC和TN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PAP和BP林隙内SOC含量表现为大林隙>小林隙>中林隙,TN含量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TP林隙内SOC、TN含量随林隙大小变化均为中林隙>小林隙>
    大林隙;SOC含量在3种林型内均表现为林隙内>郁闭林分,TN含量在TP和BP内均为林隙内<郁闭林分,PAP内却相反;SOC含量在不同林型林隙内的大小次序均为PAP>TP>BP,TN含量却为TP>PAP>BP;SOC、TN含量随月份变化大部分呈现单峰型曲线,在7或8月达到峰值,PAP林隙内TN含量在9月达到峰值;土壤碳氮比(C/N)在3个林型内不同大小林隙及郁闭林分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林隙干扰和升温对小兴安岭红松和臭冷杉径向生长的影响
    朱良军1,杨婧雯1,朱辰2,王晓春1**
    2015, 34(8):  2085-2095. 
    摘要 ( 1216 )   PDF (1239KB) ( 283 )  
    通过建立小兴安岭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内林隙与非林隙红松、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轮宽年表,分析林隙干扰(微环境差异)和1980年后显著升温对树木径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升温减缓了非林隙红松生长,却加快了林隙红松生长;升温后,非林隙红松受温度影响减弱,而林隙红松则增强,林隙和非林隙红松径向生长与帕默尔干旱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 PDSI)均由负相关变为正相关;林隙干扰导致臭冷杉径向生长减缓,升温导致林隙与非林隙臭冷杉年生长量均下降了约50%,非林隙木对温度的负响应要高于林隙木;升温后,5—10月温度对非林隙木抑制作用明显,非生长季(1—5月)降水对非林隙臭冷杉的抑制作用加强,而对林隙臭冷杉则由抑制变为促进;PDSI与非林隙臭冷杉由升温前的负相关变为升温后的正相关,而林隙臭冷杉则负相关更显著;林隙干扰减少耐荫喜湿树木径向生长,而对阳性树种影响不大或略有增加;林隙木比非林隙木更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林隙干扰可使喜湿耐荫树种提前适应暖干环境,以提高了对升温适应性;升温导致林隙木与非林隙木年轮气候响应差异变大。
     
    尾巨桉树干木质部液流密度径向变化特征
    周翠鸣1,黄玉清1**,顾大形1,任世奇2,张德楠1,曾丹娟1
    2015, 34(8):  2103-2108. 
    摘要 ( 822 )   PDF (664KB) ( 202 )  
    目前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 × Eucalyptus grandis)在中国南部大面积种植,尤其是在广西。其水分利用效率对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水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不了解树干液流径向变化的前提下,将最外层边材液流测定值推广到整树或者林分尺度会产生很大的误差。为了准确测定整树耗水,采用热消散探针法(TDP)研究了南宁七坡林场4年生尾巨桉树干液流的径向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个深度有相似的日变化规律,0~20 mm深液流占有很大比例,随季节有所变化,20~40 mm深液流保持相对稳定;通过对0~20 mm和20~40 mm两个边材深度的日平均液流密度进行曲线回归分析,两者存在显著的幂指数相关关系(R2>0.90,P=0.00);同时分析了不同深度的径向分布格局,发现尾巨桉属于4大液流径向分布格局之一的递减型,且递减程度比较陡峭;白天和夜间的径向变化规律不一样,白天液流密度径向变化较明显,夜间则表现稳定。本文的发现有助于通过更精确地计算季节性液流密度来准确估算混种桉树的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地管理有重要的意义。
    巨桉混交林不同树种C、N、P化学计量特征
    陈亚梅,刘洋**,张健,杨万勤,纪托未
    2015, 34(8):  2096-2102. 
    摘要 ( 807 )   PDF (719KB) ( 223 )  
    以巨桉人工混交林不同树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巨桉及伴生树种红椿、台湾桤木、檫木的叶片、凋落叶和相应土壤的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叶片、凋落叶、土壤N∶P分别为6.7~9.7、8.6~9.7和1.6~4.0,C∶N分别为29.6~62.8、78.4~101.8和15.3~19.5,C∶P分别为279.9~459.3、639.0~795.9和24.9~77.6;4个树种中,檫木具有最高的C储存能力和N、P利用效率;伴生树种凋落叶的C∶N、C∶P低于巨桉,说明伴生树种凋落叶的可分解性更强,引入伴生树种会加快混交林的N、P循环速率;所有树种叶片N∶P<10,说明混交林4个树种较大程度上受N限制且巨桉受N限制的情况更突出,混交林中不同树种土壤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引入伴生树种可改变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随着林龄的增加,伴生树种在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正效应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浊漳河干流湿地草本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及功能群划分
    王烨1,金山2,秦晓娟3,秦浩1,张峰1,3**
    2015, 34(8):  2109-2114. 
    摘要 ( 848 )   PDF (551KB) ( 217 )  
    基于山西浊漳河干流湿地149个样方数据,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法分析了浊漳河湿地27个优势种种间关系。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表明,优势种组成的351个种对中,负相关占绝对优势(242对),正负相关比为3∶7,呈显著和极显著相关的种对仅占16.8%。根据优势种间关系结合物种对不同生境(主要是水分条件)的适应情况,山西浊漳河流域草本植物划分为中生植物、湿中生植物、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4个功能群。各植物功能群沿水分梯度依次出现在浊漳河河漫滩地势较高处、河漫滩地势较低处、季节性河漫滩积水区、河道和沼泽。
     
    茂兰喀斯特地区森林降水分配的水化学特征
    卢晓强1**,杨万霞2,丁访军3,户田浩人4
    2015, 34(8):  2115-2122. 
    摘要 ( 758 )   PDF (799KB) ( 191 )  
    于2007年9月—2009年8月对中国西南茂兰喀斯特地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大气降水、林冠穿透雨和树干茎流进行观测,分析了各降水分配中的养分离子(Ca2+、Mg2+、K+、Na+、NH4+、SO42-、NO3-、Cl-)浓度动态变化规律及年养分元素输入量。结果表明:7—9月,林外雨、林冠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各养分离子浓度相对较低,12月—翌年2月,各降水分配中各养分离子浓度相对较高;降水通过林冠或树干后,除了Na+浓度无显著变化外,NH4+浓度表现下降趋势,Ca2+、Mg2+、K+、Cl-、NO3-和SO42-均表现增加趋势;林外雨的养分元素输入量顺序为Ca2+>SO42-S>NH4+-N>Cl->K+>Na+>Mg2+>NO3--N。在林冠穿透雨+树干茎流中的养分元素输入量顺序为K+>Ca2+>Cl->SO42-S>Mg2+>NH4+-N>NO3--N>Na+。与非喀斯特地区相比,林外雨中的各养分离子浓度较低,林冠穿透雨、树干茎流中的K+、Ca2+、Mg2+增加幅度较大。总体来看,独特的立地特征决定了该地区Ca2+、Mg2+的积极参与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K+高效循环的特征。

     
    新疆艾比湖流域植物光合器官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阿布里孜·阿不都热合曼1,2,吕光辉1,2**,张雪妮1,2,公延明1,2,3
    2015, 34(8):  2123-2130. 
    摘要 ( 757 )   PDF (656KB) ( 192 )  
    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认为,有机体元素及其比值不仅决定了有机体的关键特征,也决定了有机体对资源数量和种类的需求。本文对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20种植物光合器官的碳、氮和磷的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光合器官碳、氮和磷含量分别为209.48~728.18(均值428.60±99.05)、11.23~42.57(均值20.52±5.78)和0.39~3.50 (均值0.93±0.41) mg·g-1;C∶N、C∶P和N∶P分别为22.74±8.88、512.93±186.53、25.64±16.74;从生活型来看,灌木和草本植物对C的存储能力极显著低于乔木(P<0.01),乔木和草本植物的N含量极显著低于灌木(P<0.01);3种生活型植物的P含量无显著差异;从功能型来看,研究区植物叶片与同化枝的C、N、P、C∶N、C∶P、N∶P均无显著差异;与全球和中国尺度的研究相比,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叶片P含量明显偏低,N∶P、C∶P明显偏高,N∶P>16,说明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在受N、P共同作用的同时更易受P的限制。
    东灵山地区辽东栎叶性状与地形因子关系
    陈晨1,刘丹辉1,吴键军1,康慕谊2,3**,张金屯1,刘全儒1,梁钰1
    2015, 34(8):  2131-2139. 
    摘要 ( 1031 )   PDF (1093KB) ( 233 )  
    地形特征通过光照、温度和降水等生态因子的再分配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以北京东灵山南坡地区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为对象,通过地形因子调查,辽东栎叶片取样、称重、扫描和图像处理,相关性分析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等,研究其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等结构性状在地形因子影响下的变化。结果表明:辽东栎SLA、LDMC、叶密度(LD)等叶性状之间具相关关系;叶面积(LS)、鲜重(LFW)和干重(LDW)随海拔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的二次曲线变化特征,最小值均出现在海拔1400~1600 m;SLA和LDMC随海拔的变化趋势在山谷和山脊地区不同,且能够通过山谷和山脊局地不同的水分情况加以解释;LS、LDW、LFW在阴坡和阳坡间存在显著差异;海拔是影响SLA、LDMC的首要地形因子,而坡向是影响LS、LDW和LFW的首要地形因子。
     
    不同亲缘关系大豆品种间种对生长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肖桃艳,林威鹏,蔡昆争**
    2015, 34(8):  2140-2148. 
    摘要 ( 1285 )   PDF (884KB) ( 176 )  
    为探究大豆不同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对其生长和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本研究选用“华夏3号(A)”、“桂早1号(B)”和“中黄24号(C)”3个亲缘关系不同的大豆(Glycine max)品种为实验材料,其中“华夏3号”为本研究的目标大豆品种,“桂早1号”为“华夏3号”的亲本之一,“中黄24号”与“华夏3号”无亲缘关系。设低氮(LN 0.6 mg·L-1)和高氮(HN 60 mg·L-1)2个氮素水平,以砂培盆栽方式培养。每盆种大豆4株,其中2株为华夏3号(A),另外2株为华夏3号(A)或桂早1号(B)或中黄24号(C),共有LNAA、LN-AB、LN-BC、HN-AA、HN-AB和HN-AC 6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结果表明:“华夏3号”与远亲缘大豆“中黄24”共同种植时其植株生物量、总根长、根体积比与近亲缘大豆“桂早1号”共存时显著增加,其中总根长、根体积在低氮处理下分别增加50%和57%,高氮处理下分别增加46%和50%;与远亲缘大豆共存时,“华夏3号”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增强,低氮和高氮处理分别增加56%和49%;盛花期大豆的茎叶全氮含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鼓粒期高氮处理下“华夏3号”与近亲缘大豆“桂早1号”共同种植的处理(HN-AB)的茎叶全氮含量显著高于与远亲缘(HN-AC)共同种植的处理,且低氮处理下也有相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可能具有亲缘识别的能力,且不同生育期存在差异。
    油菜素内酯对亚适宜温光盐环境下黄瓜幼苗根系生长及其AsA-GSH循环的影响
    吴秀,陆晓民**
    2015, 34(8):  2149-2154. 
    摘要 ( 764 )   PDF (529KB) ( 149 )  
    以‘津春2号’黄瓜幼苗为试材,研究了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亚适宜温光盐环境下黄瓜幼苗根系生长及其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亚适宜温光盐环境导致黄瓜幼苗根系的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及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幼苗根系生长显著受抑;EBR能通过提高亚适宜温光盐环境下黄瓜幼苗根系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等抗氧化酶比活性、抗氧化剂(AsA、GSH)含量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与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比值(GSH/GSSH)和还原型抗坏血酸与氧化型抗坏血酸比值(AsA/DHA),促进亚适宜温光盐环境下黄瓜幼苗根系体内AsA-GSH循环运转,维持较强的抗氧化性能,显著降低了O2-·产生速率及H2O2、MDA含量,减少膜脂过氧化程度,从而促进了亚适宜温光盐环境下黄瓜幼苗根系的生长。
    入侵植物北美车前种子粘液的吸水特性及其对干旱胁迫的萌发响应
    罗辉1,闫小红2,周兵2**,王宁2,杨佳琴2
    2015, 34(8):  2155-2160. 
    摘要 ( 1253 )   PDF (541KB) ( 199 )  
    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是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一种入侵植物。为探讨北美车前种子的休眠萌发特性及种子粘液对其种子在干旱环境中萌发的作用,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研究了其种子在收获后不同月份的萌发状况、粘液的吸水失水特性、有粘液种子和无粘液种子在不同渗透胁迫条件下的萌发状况。结果表明:北美车前种子有近1个月的休眠期,成熟后第2~9个月保持较高的种子萌发率(48.75%~88.75%);北美车前有粘液种子对水分的吸收能力明显强于无粘液种子,粘液可吸收其干质量近59倍的水量;在-1.21~0 MPa渗透势胁迫下,与对照相比,有粘液种子萌发率只下降了18.58%,无粘液种子萌发率下降了62.71%;可见,北美车前种子休眠期短,萌发率高,种子粘液有较强的吸水能力,有利于种子对干旱环境的适应,从而间接增强了其入侵性。
    苗期涝渍对黄淮地区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余卫东1,2,冯利平2,胡程达1,彭记永1
    2015, 34(8):  2161-2166. 
    摘要 ( 828 )   PDF (602KB) ( 210 )  
    以玉米品种“浚单20”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在4叶期分别设置持续淹水(3、5和7 d)和持续渍水(5、10和15 d)处理,研究苗期涝渍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连续淹水3 d以上或渍水15 d的产量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淹水3~7 d,产量下降58.8%~69.8%(P<0.05);渍水15 d,产量下降47.8%(P<0.05);淹水3~5 d以及渍水15 d导致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减少,而淹水7 d减产是穗粒数减少和千粒重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产量相对损失率与淹水天数的回归分析表明苗期淹水应控制在1 d以内;涝渍胁迫显著降低了地上部分干物质质量,其后续影响与胁迫方式、涝渍天数和生育期有关;淹水显著降低了拔节期及以后各生育期的地上干物质质量(P<0.05),而渍水对成熟期干物质重影响不显著(P>0.05);淹水处理可显著降低穗部占地上部分干物质的比例,淹水3~7 d,收获指数下降48.7%~64.1%(P<0.05)。由此可判断,玉米产量随涝渍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且淹水胁迫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渍水。
    北京东灵山木腐菌主要种类的区系组成及分布特征
    王小燕,魏玉莲**
    2015, 34(8):  2167-2172. 
    摘要 ( 728 )   PDF (554KB) ( 184 )  
    于2013年9月中旬和2014年9月下旬,对北京东灵山自然保护区的木材腐朽真菌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15种树属上共采集1007份标本,经鉴定为128种,隶属于11目24科;其中优势科为多孔菌科、锈革孔菌科和皱皮菌科,分别占该地总种数的27.34%、17.96%和12.5%;优势种为14种,个体数量占全部数量的48.76%,而且绝大部分为白腐菌;通过绘制稀疏曲线,发现在倒木腐烂阶段的中后期,寄主直径为0~5 cm和>10 cm,寄主树种为栎属和杨属,基质树皮存在状态下木腐菌数量和物种多样性较高;生长个体数量少的基质含有较多的木腐菌物种;发挥主要降解作用的功能类群中,后续降解者的数量最多,先锋物种和终极分解者数量较少;该地褐腐菌比例较低与缺少针叶树种有关;为了提高该地木腐菌的多样性,可以从保护基质多元化着手。
    模拟人工湿地植物丰富度对硝氮去除及净温室效应的影响
    刘阳1,李丹1,孙红英1,2,杨国福1,陈正新1,3,范星1,葛滢1,常杰1**
    2015, 34(8):  2173-2180. 
    摘要 ( 815 )   PDF (730KB) ( 256 )  
    用水培微宇宙模拟人工湿地,研究植物丰富度对系统氮去除的影响,并整合多项功能评估系统净温室效应。选择水芹(Oenanthe javanica)、羊蹄(Rumex japonicus)、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和吉祥草(Reineckia carnea)4个物种,进行单种及混种2个处理,供给以硝氮(NO3--N)为唯一氮形态的模拟污水。结果表明:混种系统出水氮浓度显著低于单种系统,即高丰富度具有更高氮去除效率;混种系统的地上和总生物量显著高于单种系统;在单种系统中反硝化是最主要的氮去除途径,而混种系统主要通过增强植物吸收提高净化效率;混种系统比单种系统排放更多的CH4和N2O;混种提高了生物量,如果这些植物用于生物燃料则相当于强化了CO2减排潜力;综合CO2、CH4和N2O,提高植物丰富度会显著降低系统净增温潜力(GWP)。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伴矿景天/小麦-茄子间作和轮作修复
    居述云1,2,汪洁2,3,宓彦彦2,4,李柱2,陈亚华1**,吴龙华2,骆永明2,5
    2015, 34(8):  2181-2186. 
    摘要 ( 1089 )   PDF (613KB) ( 219 )  
    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开展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伴矿景天/小麦间作、茄子轮作种植模式下锌镉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对当季小麦和后茬茄子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探索边生产边修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间作处理下小麦籽粒、茄子植物体和伴矿景天地上部生物量均无明显影响;麦季间作伴矿景天能显著降低小麦籽粒中重金属浓度,间作小麦籽粒与单作相比降低了52.4%;麦季间作伴矿景天也有效降低了后茬茄子对重金属的吸收,茄子果实中镉浓度显著低于单作;作物在与伴矿景天间作的情况下也能显著减少土壤中重金属浓度,其中间作处理全量镉比对照降低了24.3%,达到了较好的修复效果。因此,麦季间作伴矿景天既能有效减少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浓度,又能降低小麦及后茬茄子的重金属污染风险,为土壤修复与生产兼顾的修复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海南新村湾海草床生态系统有色溶解有机物的分布、来源及光降解特性
    吴云超1,2,江志坚1,刘松林1,2,连忠廉1,2,3,张景平1,黄小平1**
    2015, 34(8):  2187-2194. 
    摘要 ( 1309 )   PDF (755KB) ( 286 )  
    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是海洋溶解有机碳(DOC)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光降解能加速海草床生源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本文以海南新村湾海草床CDOM为研究对象,研究CDOM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其主要来源,并结合光降解实验,探讨CDOM在紫外光(UV-B)照射下内部物质组分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新村湾冬季CDOM的分布主要表现为海草区最高,河口区域和网箱养殖区次之,而海湾中心最低;海草区和河口区CDOM的类蛋白质与类腐殖质荧光强度比网箱养殖区高;海草区和河流区域的CDOM分子量较大,而网箱养殖区的CDOM分子量较小;CDOM在UV-B下暴露5 d,海草区域、河口区域和网箱养殖区的类蛋白质荧光强度分别下降了44.67%、31.75%和37.09%,表明海草区域类蛋白质吸收了大部分UV-B,降解速率比其他区域快;而类腐殖质荧光强度的下降比例分别为43.64%、36.32%和50.18%,网箱养殖区CDOM的类腐殖质下降速率较快,这可能是由于网箱养殖区的CDOM分子量小,结构简单,易在UV-B照射下降解。因此,海草床海草的释放、河流的输入及网箱养殖区浮游植物的降解是新村湾的CDOM主要来源。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调查神农架旅游公路对兽类活动的影响
    李佳1,丛静1,2,刘晓1,周芸芸1,3,王秀磊1,李广良1,李迪强1**
    2015, 34(8):  2195-2200. 
    摘要 ( 873 )   PDF (464KB) ( 232 )  
    2010年8—9月和2011年3—9月,利用36台红外相机监测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公路对兽类活动的影响。红外相机共拍摄到有效独立照片432张,鉴定为20个兽类物种,隶属5目12科。在距离旅游公路0~300和300~600 m两区间,红外相机拍摄率发生显著性变化,拍摄率由17.52%增加到26.89%,表明兽类对公路具有一定的回避效应;旅游公路对4种有蹄类动物的昼夜活动分布影响不同,对斑羚和毛冠鹿的昼夜活动分布影响较大,而对梅花鹿和野猪的昼夜活动分布无明显影响。建议神农架保护区应该全面调查旅游公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衢州地区灯下油茶害虫多样性及种群动态
    张琴1,舒金平1**,华正媛2,叶碧欢1,吴小双1,刘达富3,金有名2,耿显胜1,王浩杰1
    2015, 34(8):  2201-2209. 
    摘要 ( 735 )   PDF (775KB) ( 174 )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中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现已大面积栽培,但油茶害虫一直未受到充分关注。本研究系统调查了浙江省衢州地区灯下油茶害虫和天敌昆虫的种类,分析了其多样性及种群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在衢州地区灯下油茶害虫共有103种,隶属于6目33科81属;2012—2013年,共诱集各类油茶害虫41521头,以食叶害虫为主;油茶害虫的种类及种群数量季节变化明显受到气候条件、油茶生育期和茶果采摘的影响;5—9月为油茶害虫活动高峰期,4月和10月是过渡期,油茶害虫与天敌均由越冬转入活动或由活动转入越冬;黑光灯对油茶害虫天敌有一定的诱集作用,共诱集天敌昆虫21种983头。本研究结果为油茶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设施菜田水肥管理模式下蚯蚓和土壤肥力状况的变化
    唐政1,李继光2,李慧3**,于宁4,李忠芳1,陈小香1,陈春岚1
    2015, 34(8):  2210-2214. 
    摘要 ( 808 )   PDF (435KB) ( 178 )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设施有机菜田不同水肥(有机肥)管理模式下土壤蚯蚓密度和土壤基本肥力的变化及其关系,为有机菜田的合理灌溉培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孔隙度、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多而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4%~27%、6%~9%、19%~27%、19%~26%、141%~230%和74%~91%;有机肥处理土壤蚯蚓密度比不施肥处理显著提高43%~110%;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蚯蚓密度与土壤生产力、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和土壤孔隙度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蚯蚓能够有效指示设施菜田土壤肥力状况,发挥重要的土壤生态功能;减量灌溉常规施肥为设施有机菜田的最佳水肥管理模式。
    汕头南澳海域不同养殖区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的比较
    王善,沈卓,王庆,杨宇峰**
    2015, 34(8):  2215-2221. 
    摘要 ( 1064 )   PDF (717KB) ( 154 )  
    为比较不同海水养殖模式对纤毛虫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的影响,于2014年4—6月,对汕头南澳海域鱼类养殖区、贝类养殖区、大型海藻龙须菜栽培区和自然水体(对照海区)的纤毛虫和主要水质指标进行了每3~4 d一次的高频次监测,并应用沉积物捕捉器研究了纤毛虫包囊的沉降通量。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发现纤毛虫17种,纤毛虫丰度为75~150 ind·L-1,对照海区和鱼类养殖区内纤毛虫丰度变化相对剧烈;龙须菜栽培区纤毛虫功能群中食藻者所占比例达50%;鱼类养殖区纤毛虫包囊沉降通量最高,平均沉降1.9×104 cysts·d-1·m-2,显著高于对照海区和龙须菜栽培区;不同养殖区水体纤毛虫群落结构与沉积物中包囊群落结构有较大差异,龙须菜栽培区纤毛虫群落结构最稳定。
     

     
    云纹石斑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施兆鸿1,2**,张艳亮1,2,高权新1,彭士明1,张晨捷1
    2015, 34(8):  2222-2228. 
    摘要 ( 840 )   PDF (642KB) ( 359 )  
    设置9、13、17 ℃ 3个温度梯度(17 ℃对照组),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幼鱼进行7 d的胁迫实验,检测了血清中生化指标和代谢酶活力。结果表明:血清总蛋白(TP)和葡萄糖(GLU)含量在温度骤降后虽有变化,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中甘油三酯(TG)和肌酐(CREA)含量在水温骤降至9 ℃和13 ℃,7 d后与胁迫前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代谢酶指标中碱性磷酸酶(AKP)、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力,随低温胁迫的强度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活力都呈上升趋势,且实验结束时均与胁迫前差异显著(P<0.05);乳酸脱氢酶活力在实验结束时各低温胁迫实验组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认为,在耐受温度范围的下限云纹石斑鱼幼鱼遭受低温骤降胁迫时,短期内血清生化指标不发生显著变化;幼鱼通过血清代谢酶活力的升高来响应低温胁迫,以提高抗应激能力;但停食会导致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下降,因此实际生产中仍应降低胁迫强度和缩短胁迫时间。
    崇明东滩藻类盐渍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划分及其分布特征
    林良羽,童春富**,李秀珍
    2015, 34(8):  2229-2237. 
    摘要 ( 895 )   PDF (878KB) ( 230 )  
    在崇明东滩藻类盐渍带大型底栖动物取样调研的基础上,依据食性、生活型以及传统分类特征进行3种形式的功能群划分,并分析其组成与时空分布特征。调查期间,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9种,主要优势种(IRI>20)均属于双壳类。结果表明:功能群组成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同一功能群及相应的功能群整体而言,其空间分布较其时间分布差异更为显著;但不同划分方式功能群整体时空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其密度与物种数均以生活型功能群整体的时空分布差异最为显著,而食性功能群则最不明显;单个功能群的密度与物种数以生活型功能群中的底上型功能群的时空分布差异最为显著;不同划分方式功能群所反映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关信息存在差异,在具体研究中应考虑不同功能群划分方式的组合,以达到多层次反映系统信息的目的。
    高寒草甸植被退化过程中生物土壤结皮演变特征
    李以康1,2,欧阳经政1,2,林丽1,张法伟1,杜岩功1,曹广民1,韩发1**
    2015, 34(8):  2238-2244. 
    摘要 ( 766 )   PDF (2474KB) ( 152 )  
    对生物土壤结皮(BSCs)在青藏高原的分布和作用还知之甚少,为了解其在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的演变特征,以高寒草甸为对象,研究其退化和人工重建对BSCs生长和分布影响。结果表明:随草甸退化,植被盖度不断降低,苔藓类结皮在禾草嵩草草甸和6年人工草地出现频度最高,随植被退化出现频度降低,“黑土滩”阶段最低(43.6%);黑斑、菌斑和地衣都是在矮嵩草阶段形成,在小嵩草草甸裂缝期或者剥蚀期出现频度最高,在禾草嵩草群落、6年人工草地及黑土滩均未出现;相关分析表明,苔藓类结皮出现频率与植被盖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与黑斑和地衣出现频率呈负相关,菌斑与地衣出现频度呈显著相关(P<0.05)。BSCs在高寒草甸广泛分布,不同演替阶段,其分布和物种组成存在较大差别。植被生长和表土稳定性状况导致了BSCs的异质性分布格局。
    宁夏引黄灌区土壤有机碳密度时空变化特征
    董林林,于东升**,张海东,史学正
    2015, 34(8):  2245-2254. 
    摘要 ( 761 )   PDF (877KB) ( 162 )  
    利用1980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102个土壤剖面(0~100 cm)和147个表层样(0~20 cm),以及2009年采集的39个土壤剖面和241个表层土样属性数据,分别计算灌区表层和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宁夏引黄灌区近30年来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09年,宁夏引黄灌区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由16.57 Mg C·hm-2增至21.44 Mg C·hm-2,平均年增幅为0.98%(P<0.01);剖面(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由55.70 Mg C·hm-2增至58.49 Mg C·hm-2,平均年增幅为0.17%(P>0.05);土壤类型是影响灌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主导性因素;灌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与灌溉时间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P<0.01),灌溉耕作时间越长,土壤有机碳密度越高;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及作物种植类型对灌区土壤有机碳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气温和降水对土壤有机碳变化影响不明显。引黄灌溉耕作对提高灌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积极的作用。
    屋面绿化卷材根系层土壤温度变化特征
    刘洋1,孙海龙2**,李绍才1,3,冯甦1
    2015, 34(8):  2255-2259. 
    摘要 ( 1433 )   PDF (519KB) ( 147 )  
    根据3种厚度屋面绿化卷材根系层土壤温度、自然条件下的土壤温度和附近气象站大气温度观测资料,采用对比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对不同屋面绿化卷材根系层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屋面绿化卷材根系层土壤温度年变化规律与大气温度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卷材具有一定的隔热保温作用,且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绿化卷材保温隔热效果越明显;不同型号卷材根系层土壤温度的日变幅随薄膜厚度的增加而减小;根系层土温日变幅与厚度关系可拟合成指数函数;不同厚度屋面卷材根系层土壤温度同大气温度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
    十溴联苯醚与锌复合污染胁迫下土壤酶和呼吸强度的响应
    付玲芳,谢登科,符安,陈键准,李英燕,莫测辉,秦华明**
    2015, 34(8):  2260-2266. 
    摘要 ( 731 )   PDF (1288KB) ( 163 )  
    为了了解多溴联苯醚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采用室内模拟土培方法研究了十溴联苯醚(decabromodiphenyl ether, BDE209)和锌(ZnSO4·7H2O)单一及复合污染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及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1~7 d)处理条件下,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对BDE-209和Zn2+单一和复合污染均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酶活性有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的趋势;最高浓度100 mg·kg-1的BDE209与最高浓度1000 mg·kg-1的Zn2+复合处理组,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始终处于受抑制状态;BDE-209和Zn2+复合污染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在暴露前期主要为拮抗作用,而后期以协同作用为主,对土壤蔗糖酶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分别表现出加合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BDE-209与Zn2+复合处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呈现“促进-抑制-促进-抑制”的规律,但无论是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其强度随时间而减弱。
     
    模拟降雨条件下典型土壤的可蚀性与养分流失特征
    马广玉1,李嘉薇1,方青青1,姜宏2**
    2015, 34(8):  2267-2273. 
    摘要 ( 684 )   PDF (980KB) ( 174 )  
    选取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沙土和壤土,基于8场人工模拟降雨实验,研究不同坡度(10°和20°)、不同雨强(60和120 mm·h-1)土壤可蚀性对速效氮(AN)及速效磷(AP)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壤土的土壤可蚀性大于沙土,较大的土壤可蚀性导致产流、产沙、AN及AP流失;产流速率和产沙速率呈线性相关,其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可以表征土壤可蚀性(R2>0.398, P<0.01);AN、AP的流失速率受产流及产沙速率的共同影响;土壤可蚀性对AN、AP流失速率的影响同样显著,其相关关系可以用对数函数表征。

     
    松嫩平原农业区土壤理化性质与真菌代谢产物——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关系
    仲召亮,王文杰**,王琼,武燕,王慧梅,裴忠雪,任洁
    2015, 34(8):  2274-2280. 
    摘要 ( 819 )   PDF (930KB) ( 182 )  
    对不同土壤深度的真菌特征代谢产物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 GRSP)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土壤真菌在不同土壤深度对养分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在松嫩平原农田5个土层(0~100 cm)采集360个土样,分析了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EE-GRSP)、总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T-GRSP)含量和11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表层EE-GRSP和T-GRSP平均含量为0.74和6.0 mg·g-1,随土层加深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深层土壤养分储量较大,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储量在深层(40~100 cm)占总储量的41.2%~62.8%;土壤pH、容重、含水量和电导率也表现了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各理化性质在不同土层与GRSP的相关关系不同,有机碳在全部深度与GRSP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pH与GRSP均在20~100 cm深度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且与EE-GRSP、T-GRSP显著相关的理化性质指标分别在60~80、20~60 cm最多,在表层最少;GRSP在深层土壤与各指标的相关性与表层不同,可能会影响GRSP对不同土壤深度养分的调节功能;鉴于深层土壤中GRSP与养分显著相关,本研究提出,种植与土壤真菌具有共生关系的深根性植物是对富集养分的深层土壤进行生物修复的有效方法。
     
    毛竹扩张的生态后效:凋落物水文功能评价
    宋庆妮1,2,杨清培1**,欧阳明1,龙春玲1,陈伏生1,施建敏1
    2015, 34(8):  2281-2287. 
    摘要 ( 907 )   PDF (645KB) ( 211 )  
    为评价毛竹扩张对次生常绿阔叶林凋落物水文功能的影响,在江西大岗山收集毛竹林和邻近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采用模拟降雨法和浸泡法,测定了凋落物阻滞径流时间、截留降雨量和持水量(率)等水文功能指标。结果表明:当降雨强度为0.5、1.0、1.5 mm·min-1,坡度为10°、25°、40°时,2种森林凋落物阻滞径流的时间均随雨强和坡度增加而提前,但在同等条件下毛竹林产流的时间比常绿阔叶林要迟;2种森林凋落物截留量与降雨历时的关系都可用一级动力学模型Nt=N0(1-e-kt)进行较好的拟合,最大截留量N0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增大,随坡度增大而减小,但同一条件下毛竹林凋落物最大截留量N0较常绿阔叶林大;毛竹林凋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和最大持水量分别为267.51%和7.41 t·hm-2,常绿阔叶林对应的值为244.33%和5.27 t·hm-2,前者比后者分别高出9.49%和40.60%。研究表明,毛竹扩张导致常绿阔叶林转变成毛竹林后,凋落物的水文生态功能增强。
     
    利用增强回归树分析中国野火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
    焦琳琳1,2,3,常禹1**,申丹1,3,胡远满1,李春林1,马俊1,3
    2015, 34(8):  2288-2296. 
    摘要 ( 961 )   PDF (1424KB) ( 484 )  
    确定野火空间分布区格局的影响因素,对野火的预测、火险区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制定合理的野火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中国2006—2011年野火发生面积和次数作为因变量,选取了5个影响因素,利用增强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方法分析了影响野火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影响中国野火过火面积空间分布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是海拔(36.92%)、年平均气温(27.85%)、年平均降雨量(13.17%)、人口密度(13.00%)和植被类型(9.07%),总体来说,气候因子和海拔的差异决定了研究区过火面积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中国野火火烧次数空间分布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是人口密度(27.44%)、海拔(25.97%)、植被类型(22.84%)、年平均气温(18.98%)和年平均降雨量(4.77%),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地形和可燃物共同影响火烧次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建议在制定全国火险区划时,除了气候和植被因素外,还应该重点考虑地形,特别是海拔的影响;并且加强野外用火管理,开展可燃物的处理以减少野火的发生。
    西南三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化学风化过程
    陶正华1,2,赵志琦1**,张东1,3,李晓东1,王宝利1,吴起鑫1,4,张伟1,5,刘丛强1
    2015, 34(8):  2297-2308. 
    摘要 ( 973 )   PDF (1676KB) ( 409 )  
    选择中国西南三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水化学及溶解性无机碳碳同位素,借助正演模型,分析河水溶解性组分来源及混入比例,说明硫酸参与区域碳酸盐矿物风化过程及CO2净释放量。结果表明:(1)西南三江流域河水受复杂岩性控制,金沙江河水以Na-Ca-Cl-HCO3为主,与流域上游蒸发盐矿物溶解有关,澜沧江和怒江则以Ca-HCO3为主,显示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溶解的影响;(2)蒸发盐矿物溶解是金沙江干流河水阳离子主要来源,其贡献均值为52%,对澜沧江和怒江河水贡献较小,平均值分别为11%和2%。碳酸盐矿物溶解是澜沧江和怒江干流河水阳离子主要来源,其贡献均值分别为70%和78%,对金沙江干流河水的贡献较小,平均为38%,但对金沙江支流河水的贡献较大,平均为74%。硅酸盐风化产物对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干流的平均贡献分别为8%、16%和15%,对金沙江支流河水的贡献为15%;(3)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硅酸盐矿物风化速率分别为1.39、3.27和4.27 t·km-2·a-1,CO2消耗速率分别为0.34×105、1.18×105和1.40×105 mol·km-2·a-1,碳酸盐矿物风化速率分别为16.93、33.13和33.54 t·km-2·a-1,CO2消耗速率分别为1.40×105、2.47×105和2.22×105 mol·km-2·a-1;(4)西南三江流域河水硫酸盐主要来源于硫化物矿物氧化,硫酸参与碳酸盐矿物风化净释放CO2量分别为0.73×105、3.01×105和4.27×105 mol·km-2·a-1,高于中国贵州地区,应当在研究区域碳循环以及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引起重视。
    庙岛群岛南五岛地表温度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
    池源1,石洪华1**,王晓丽2,丰爱平1
    2015, 34(8):  2309-2319. 
    摘要 ( 1519 )   PDF (1480KB) ( 129 )  
    海岛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和独立性,地表温度(LST)在海岛地表能量平衡和资源环境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庙岛群岛南五岛为研究区,通过RS和GIS手段,构建南五岛LST估算模型,分析南五岛LST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南五岛春、夏、秋、冬四季LST均值分别为12.05、32.93、13.91和7.76 ℃,全年LST均值为16.66 ℃;不同海岛全年LST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庙岛、大黑山岛和小黑山岛,不同地表覆盖类型全年LST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建设用地、农田、阔叶林、草地、裸地和针叶林,海岛全年LST均值随着建设用地比例的增大而上升;NDVI、高程和坡度三者共同作用于LST,其中春、夏、秋三季及全年与LST显著负相关,冬季则显著正相关;坡向单独对LST产生影响,全年及不同季节均与LST呈显著正相关;夏季57个点位的土壤含水量与LST呈显著正相关,典型海岛生态系统特征可能是形成该结果的原因。
     
    扬州市邗江滨湖区生态涵养重要性评价及分区
    张姗姗1,2,张落成1**,董雅文1,陈肖飞1,2,赵金丽1,2
    2015, 34(8):  2320-2326. 
    摘要 ( 687 )   PDF (1032KB) ( 311 )  
    以扬州市邗江区部分区域为研究区,以500 m×500 m为基本生态单元,对研究区进行网格化处理;选取水系构成指数、水功能设施指数、水质目标指数、基本农田占比指数、生态红线管控指数为生态指标,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生态单元的生态约束程度,进而分析不同生态单元的生态涵养重要性。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约束“极高”、“高”、“中等”、“低”占地面积分别为研究区总面积的7.36%、25.76%、43.22%和23.66%;进而对研究区进行生态涵养重要性分区,划分为发展区、储备区、缓冲区和保护区,分别占总用地的10.33%、40.66%、36.04%和12.97%。评价结果对规划邗江滨湖区未来的生态涵养产业分布、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述与专论
    中国栽培的香根草是外来入侵种并会蔓延成为杂草吗?
    夏汉平1**,王明珠2,徐礼煜2
    2015, 34(8):  2327-2332. 
    摘要 ( 1087 )   PDF (3158KB) ( 351 )  
    1988年国际香根草网络主席里查德·格雷姆肖先生引入到中国的香根草技术是一种利用香根草进行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生境恢复、防灾减灾、污染治理的生态工程与植物修复技术。在过去20多年,该技术应用到中国南方10多个省区,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然而,当年引入香根草技术时,海南、广东、福建等地早已有“野生”的香根草存在,甚至可以追溯到1936年。而最初的香根草种源究竟是中国本土生长还是从国外引入?至今未见确凿的证据或资料。目前,世界上栽种的香根草是通过分蘖等无性繁殖的,在中国未发现香根草的无序蔓延及其“排他”现象。与此相反,由于香根草的种植可改善恶劣的生境条件,使其他乡土植物得以很快定居并生长,从而导致香根草自身萎缩甚至消失。此外,香根草对除草剂非常敏感,常因除草剂的喷洒而消失。因此,把香根草当作外来入侵种并认为会成为杂草的说法是缺少科学依据的。
    页岩气开采工艺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张一梦1,余志晟1**,张乙铭2,张洪勋1
    2015, 34(8):  2333-2338. 
    摘要 ( 1300 )   PDF (492KB) ( 302 )  
    页岩气因其储量丰富及绿色清洁等特点已成为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微生物对页岩气的形成和开采过程有一定影响,研究与页岩气相关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将有助于解析页岩气成因,改进页岩气生产设备及产出水等的管理。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对微生物在页岩气形成及开采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页岩气成因类型,微生物产甲烷途径及环境对产甲烷途径的影响,钻井液和水力压裂液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微生物对生产设备的影响,指出深层页岩气井生产设备中微生物分子生态和商业开采对地下微生物的影响可作为今后的关注重点,旨在为我国页岩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海萝属藻类繁殖生物学及增养殖研究进展
    郭永坚1,张文文1,2,李俊伟1,朱长波1,颉晓勇1,郭奕惠1,陈素文1**
    2015, 34(8):  2339-2343. 
    摘要 ( 779 )   PDF (450KB) ( 386 )  
    海萝属(Gloiopeltis)的经济价值颇高,其藻类提取物在化工、医药和食品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近年来的过度开采导致自然海区内海萝属藻类资源量日益下降。目前海萝属藻类仍处于粗放式增殖状态,亟待开展规模化的人工养殖,然而其养殖方面的相关研究与其他经济海藻相比明显滞后。本文概述了海萝属的空间分布情况,并对海萝属藻类的繁殖生物学研究进行回顾,介绍了其生活史、繁殖方式、孢子保存方法及萌发过程。对生理生态学研究进行了重点描述,包括影响孢子释放、附着、萌发与成活的因素,以及影响藻体生长、繁殖及存活的因素。概述了海萝属藻类增养殖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指出选育耐高温且生长性状良好的新品系是今后海萝属藻类养殖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方法与技术
    基于改进的CASA模型模拟锡林郭勒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杨勇1,2,李兰花2,王保林2,宋向阳2,刘爱军2**,王明玖1**
    2015, 34(8):  2344-2352. 
    摘要 ( 918 )   PDF (1251KB) ( 520 )  
    本研究在原来CASA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参数最大光能利用率和水分胁迫系数的算法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后的CASA模型模拟了2010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用地面实测样方数据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CASA模型可应用于内蒙古草原小尺度植被NPP的估测,模拟NPP值与地面实测值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R2=0.829,P<0.05);2010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植被生长季(4—10月)NPP为284.64 g C·m-2·a-1,不同地区年均NPP相差较大,东北部东乌珠穆沁旗草原NPP高达411.11 g C·m-2·a-1,而西北部的二连浩特市草原NPP仅为158.87 g C·m-2·a-1;整体上,锡林郭勒盟草原的NPP由东向西逐步递减,这与该区域水热条件限制基本一致;由于降水量的时滞效应,该年度内NPP出现两次峰值;2010年锡林郭勒境内草原NPP集中分布在250~350 g C·m-2·a-1,草甸草原的NPP最大,典型草原次之,荒漠草原最小。

     
    大兴安岭重度火烧林地土壤生境质量综合评价
    宋利臣1,何平平2,崔晓阳1**
    2015, 34(8):  2353-2361. 
    摘要 ( 804 )   PDF (631KB) ( 424 )  
    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林地为研究对象,选取未被火烧的林地作为对照,通过监测3年内火烧迹地和对照样地森林土壤生境因子的变化情况,对土壤生境质量进行了评价;通过计算各土壤生境因子的隶属度和权重,得到相应的土壤质量指数。结果表明:土壤质量指数可以较直观地反映林火对森林土壤的影响,火烧后基于不同土壤生境因子得到的评价结果存在差异;基于12个土壤生境因子的评价结果为火烧迹地土壤生境质量变好,并随时间逐步提高;基于7个土壤生境功能因子的评价发现火烧后土壤生境质量稍微下降,而后又呈上升趋势;基于3个土壤生境障碍因子的评价发现火烧后土壤生境质量明显下降,随后急剧上升;对于火烧后即时及长时间(3年以上)林地土壤的生境质量评价,建议选取基于土壤障碍因子的评价方法,这样可以减少土壤生境因子获取时的工作量,同时还能避免限制性因子被掩盖而过高评价火烧后的土壤生境质量。该评价结果为火烧后林地的管理和恢复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黄海和渤海沿海地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申丹1,2,焦琳琳2,常禹1**,胡远满1,李泽鸣1,史雅娟3,王铁宇3
    2015, 34(8):  2362-2372. 
    摘要 ( 688 )   PDF (1190KB) ( 221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成为近年来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黄海和渤海沿海地区为研究区,以131个县区为评价单元。基于压力、状态和响应(PSR)模型,从人口、社会、经济、环境、景观、政策等方面综合考虑,根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景观格局指数,构建了符合黄海和渤海沿海地区特点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并计算出各评价单元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结果表明:黄海和渤海沿海地区有84.73%的地区健康状况达到合格及以上水平;黄海和渤海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整体健康状况较好,系统对于自然和人工干扰有一定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具备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本文还分析了该地区所面对的各种潜在的压力,针对现状,结合这些潜在压力,提出了提高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建议。
    基于干旱指数的宁夏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Morlet小波分析
    张彦龙,刘普幸**,王允
    2015, 34(8):  2373-2380. 
    摘要 ( 930 )   PDF (1374KB) ( 273 )  
    基于宁夏9个气象站点1961—2012年逐日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ArcGIS反距离加权插值、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其参考作物蒸散量、降水量和干旱指数(AI)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52年来,宁夏潜在蒸散量(ET0)和降水量在波动中呈降低趋势,倾向率为分别-8.64 mm·10 a-1和-10.04 mm·10 a-1,AI指数则在波动中略呈增加趋势,倾向率为0.01 10 a-1,表明宁夏气候有变干的趋势;从年内分布看,ET0和降水量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分别为8月的118.12 mm和7月的66.82 mm,而AI指数呈谷状分布,以8月最小,为0.42;AI指数空间差异明显,呈自南向北递增趋势,表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变干;宁夏ET0、降水量和AI指数均在1970年末期、1980年早期和1980年中期发生突变,均存在21 a中尺度的优势周期,并与太阳黑子活动22 a的海尔(磁)准周期基本一致,短周期为3、5、7 a,可能受大气环流和厄尔尼诺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