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5-04-10
    目录
    目录
    2015, 34(4):  0. 
    摘要 ( 679 )   PDF (486KB) ( 273 )  
    研究报告
    强风沙流吹袭对樟子松幼苗生长特性及其逆境生理特征的影响
    赵哈林1**,李瑾1,周瑞莲2,云建英1,曲浩1,潘成臣1
    2015, 34(4):  901-906. 
    摘要 ( 1417 )   PDF (636KB) ( 432 )  
    为了解樟子松幼苗对强风沙流不同时间吹袭的生理生态响应,2013年春季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研究了8级大风下强风沙流(风速18 m·s-1,风沙流强度173 g·cm-1·min-1)吹袭10、20和30 min樟子松幼苗生长特性和一些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风吹时间增加,其株高生长速率下降,茎粗和冠幅生长加快,叶色发黄脱落量增加;与非风吹对照(CK)相比,30 min风吹处理的株高增长量下降52.6%,茎粗增长量、冠幅增长量和叶色发黄脱落量分别增加251.9%、256.0%和466.7%;随风吹时间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丙二醛(MDA)含量、膜透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趋于增加;与CK相比,30 min风吹处理的RWC下降4.1%,MDA和膜透性分别增加10.3%和9.3%,SOD活性下降1.9%,POD活性、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分别增加55.5%、26.4%和50.0%。结果说明,强风沙流持续吹袭造成樟子松幼苗水分胁迫,使其高生长受抑,部分叶片发黄脱落,叶片膜脂过氧化加剧,细胞膜受损,为适应强风沙流吹袭,樟子松幼苗加快了茎粗和冠幅生长,通过增加POD活性和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以减轻细胞膜伤害,维持细胞正常膨压。
    长春地区入侵植物种类组成及区系分析
    曲同宝,孟繁勇,王豫**
    2015, 34(4):  907-911. 
    摘要 ( 1265 )   PDF (419KB) ( 341 )  
    为了解长春地区入侵植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对长春地区入侵植物种类组成和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地区共有外来入侵植物85种,隶属于26科64属,其中4种为有害检疫杂草;菊科、苋科、禾本科、豆科和茄科构成了长春市入侵植物的主体,其中以菊科(18种)为最多,占总种数的21.18%;草本植物共81种,占95.29%,说明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对长春地区更具有入侵性;长春地区入侵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入侵植物科的区系类型主要为世界分布;入侵属的分布区系类型是世界分布占优势,其次为北温带和泛热带分布。根据入侵现状,本文对长春地区防范外来植物入侵提出了建议。
     

     
    不同光强条件下柠条锦鸡儿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征
    闫兴富1**,刘建利1,贝盏临1,刘存德1,高永峰2,王瑞霞2
    2015, 34(4):  912-918. 
    摘要 ( 1184 )   PDF (619KB) ( 383 )  
    在不同光照强度(自然全光照的55.4%、18.9%、5.5%、2.2%和0.5%)人工遮荫条件下,研究了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特征。结果表明:柠条锦鸡儿种子的萌发率、萌发速率、萌发指数和萌发值均在18.9%光照处理最大,且随遮荫程度的增强逐渐减小;活力指数随着光照的减弱逐渐增大;尽管幼苗的株高随光照的减弱而增大,但基径、复叶数、主根长和总干质量均随着光照的减弱而持续减小或呈波动性减小趋势,表明遮荫不仅影响了幼苗基径的增大和复叶数的增加,而且限制了幼苗主根的伸长和干物质的积累;比叶面积随光照的减弱而增大,但根冠比随光照的减弱而减小。研究表明,柠条锦鸡儿种子的萌发对光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依赖,强光下的萌发抑制可能与强光引起的短期水分胁迫有关;光照对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反映了柠条锦鸡儿对自然分布区充足光照资源的适应,幼苗在不同光强下具有较高的形态学可塑性。
     
    模拟沙埋对三峡库区低位消落带狗牙根恢复生长的影响
    李强**,丁武泉,朱启红,宋力
    2015, 34(4):  919-924. 
    摘要 ( 1032 )   PDF (658KB) ( 464 )  
    以三峡库区低位消落带的狗牙根植株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沙埋深度对淹水后狗牙根萌发和生长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 10 cm沙埋显著抑制了狗牙根的萌发,其萌发率降低15.5%,而20 cm沙埋作用相反,萌发率增加75.9%;10 cm沙埋条件下萌发苗能穿透覆盖层形成分株,而20 cm沙埋条件下无法形成分株;前者的茎长、茎宽、茎节数、总茎节数、茎节数/茎长、叶长、叶片数、鲜重、干重和干鲜重比分别比对照高19.2%、8.2%、45.4%、16.8%、42.7%、7.2%、4.0%、19.1%、35.3%、13.5%,而后者的茎长、茎节数、鲜重、干重和干鲜重比分别比对照低76.3%、20.3%、88.3%、92.6%、36.7%;10 cm沙埋条件下狗牙根萌发苗的总茎长、总叶片数、总鲜重、总干重及其与种群总生物量的鲜重比、干重比分别比对照低4.2%、36.3%、31.9%、22.7%、24.4%、12.4%,20 cm沙埋条件下萌发苗的总茎长、总鲜重、总干重及其与种群总生物量的鲜重比、干重比分别比对照低65.3%、74.5%、83.8%、76.4%、86.7%;10 cm沙埋能促进狗牙根萌发苗茎、叶的伸长以及茎节、叶片的形成,以降低逆境伤害;但是20 cm沙埋导致萌发苗无法正常生长发育。
    采收方式对云南红豆杉药用原料林枝构件种群特性的影响
    卞方圆1,苏磊2,苏建荣1**,刘万德1,李帅锋1
    2015, 34(4):  925-932. 
    摘要 ( 1154 )   PDF (691KB) ( 360 )  
    以云南省马关县6年生云南红豆杉药用原料林为研究对象,比较采收主干及其上部枝条、保留主干采收其上部枝条、保留主干采收其下部枝条3种采收方式3个采收强度(1/4、2/4、3/4树冠长度)下枝条收获量,分析不同的枝条采收方式与强度对云南红豆杉枝构件种群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强度的增大促进了枝构件种群的生长,3/4树冠长度的枝条采收强度使老枝萌新枝比例、新枝数量、新枝长度与体积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从当年生的新枝长度和新枝体积大小来看,采收树冠上部枝条对枝构件种群的促进作用远大于采收下部枝条;采收主干更有利于去除顶端优势,且在植株剩余的树冠上生长出更多的萌枝。为获取尽可能多的枝条,同时保证药用原料林的长期可持续利用,建议将采收主干及上部3/4树冠长度的枝条采收处理作为最佳枝条采收方案。
     
    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两个不同坡向林窗光温空间分布特征
    王一1,3,刘江1,张金鑫2,3,李秀芬1,3**,祝成瑶1,3,肇同斌1,岳元1,战莘晔1
    2015, 34(4):  933-940. 
    摘要 ( 1144 )   PDF (1621KB) ( 420 )  
    为探讨辽东山区次生林林窗干扰特征,对不同坡向雪/风干扰后形成林窗内的光温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和东南坡向的林窗中,各时段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和气温的空间分布格局类似但大小并不相同;8:00—10:00 PPFD最高值均出现在林窗中央偏西(东北坡169 μmol·m-2·s-1,东南坡350 μmol·m-2·s-1),11:00—13:00 PPFD最高值出现在林窗中央偏北侧(东北坡234 μmol·m-2·s-1,东南坡400 μmol·m-2·s-1),而14:00—16:00均以林窗东侧PPFD最大(东北坡74 μmol·m-2·s-1,东南坡56 μmol·m-2·s-1),且两个坡向的PPFD在各时段大小差异显著(P<0.05)。两个坡向林窗内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8:00—10:00西高东低,11:00—13:00北高南低,14:00—16:00东高西低的趋势,而在各时段的差异为8:00—10:00、11:00—13:00东北坡气温显著低于东南坡(P<0.01),14:00—16:00则显著高于东南坡(P<0.01)。上述结果表明,林窗坡向及林窗内位置不同,使其光温环境发生异质性,进而影响到林窗区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及植物种群分布等,最终影响到森林的更新。
    胡杨枝、叶和花芽形态数量变化与个体发育阶段的关系
    李加好,刘帅飞,李志军**
    2015, 34(4):  941-946. 
    摘要 ( 973 )   PDF (592KB) ( 340 )  
    以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径级的胡杨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探讨胡杨枝、叶和花芽形态数量特征随径级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径级的增加,叶形指数、枝条长度、每枝叶片数逐渐减小,叶面积、叶周长、叶柄长、枝条粗度、每枝花芽数、花芽长度和花芽宽度逐渐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枝、叶、花芽形态数量指标均与径级存在极显著正/负相关性;花芽长度、花芽宽度、叶形指数、叶面积、叶周长、叶柄长、枝条粗度、每枝叶片数、每枝花芽数两两间均呈极显著正/负相关,枝条长度与叶形指数、叶面积、叶周长、叶柄长、枝条粗度、每枝叶片数、每枝花芽数间均呈现极显著正/负相关,说明胡杨枝、叶和花芽形态数量不仅随着个体发育阶段而逐渐变化,而且枝、叶和花芽形态数量的变化是协同进行的。方差分析显示,枝条长度、每枝叶片数在4径级开始有显著的减少,枝条粗度则与每枝花芽数、花芽长度和宽度同步从10径级开始呈现"阶梯式"的显著增加,叶形指数和叶柄长度的显著变化也出现在10径级。枝、叶和花芽形态数量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差异与胡杨阶段转变密切相关。
    科尔沁沙地植物群落分布与土壤特性关系的DCA、CCA及DCCA分析
    周欣1,2**,左小安1,赵学勇1,王少昆1,刘川2,张婧1,2,吕朋1,2,张建鹏1,2
    2015, 34(4):  947-954. 
    摘要 ( 2033 )   PDF (538KB) ( 481 )  
    基于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和草地群落类型24个样地的野外调查,选取11个土壤因子,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分析沙地植物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DCA、CCA和DCCA的物种排序第1轴代表的土壤特性梯度一致,其解释总方差超过33%,即土壤碳氮含量、pH、电导率、容重、粘粉粒等共同的梯度决定了群落生境的变化,影响着沙地植物群落类型的分布格局;3种排序法的物种排序第2轴土壤因子的相关性有较大差异,DCA第2轴仅与土壤细沙含量显著正相关,CCA第2轴与土壤碳氮比和细沙含量显著负相关,DCCA第2轴与土壤碳氮比和细沙含量显著正相关,而与粗沙含量显著负相关。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与DCA、CCA和DCCA前2个排序轴存在显著二元线性关系,且Shannon指数的拟合程度好于Simpson指数。3种排序分析方法中,CCA物种排序前两轴的累计解释方差(58.6 %)高于DCA和DCCA,因此CCA排序法更适合于沙地植被分布格局研究及其环境的解释。
     
    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m2样地木本植物萌生特征
    郭屹立,王斌,向悟生,丁涛,陆树华,文淑均,黄甫昭,李冬兴,李先琨**
    2015, 34(4):  955-961. 
    摘要 ( 1158 )   PDF (1448KB) ( 395 )  
    萌生更新是种子植物更新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森林群落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m2动态监测样地第1次普查数据中萌枝(根萌和枝萌)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Torus-translation检验法分析了萌生能力在不同生境类型中的差异性,及其与不同环境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样地中有190个物种具有萌生现象,平均每公顷1831株萌生个体;不同生境类型间萌生能力差异明显,总体表现为山顶周围萌生能力较强,山坡周围萌生能力较弱,此外萌生能力的生境关联性还与萌枝的径级大小有关;萌生能力与海拔、凹凸度、坡度和坡向的余弦值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个体胸高断面积之和呈显著负相关。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萌生更新较为普遍,其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间存在一定关联。为了深入揭示萌生更新格局形成的潜在生态学过程和维持机制,长期动态监测尤为必要。
    基于抗氧化系统的美丽箬竹水分生理整合作用分析
    胡俊靖1,2,陈卫军1,郭子武2**,陈双林2,杨清平2,李迎春2
    2015, 34(4):  962-966. 
    摘要 ( 1563 )   PDF (453KB) ( 324 )  
    本文以分株相连的美丽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盆栽苗为试材,设置3个盆栽基质相对含水率(90%±5%高水势、60%±5%中水势、30%±5%低水势)和3个水势差处理(90%~60%、60%~30%、90%~30%),研究美丽箬竹克隆分株抗氧化系统对异质水分环境的响应规律,分析水分生理整合发生条件、方向和强度。结果表明: 随处理时间的延长,美丽箬竹叶片MDA、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CAT、POD活性总体上呈升高趋势;SOD活性呈降低趋势;随分株间水势差的增大,低水势处理分株叶片CAT、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POD活性、MDA含量降低,高水势处理分株的变化规律相反,中水势处理分株叶片抗氧化生理指标总体上变化不明显;在异质水分环境下美丽箬竹克隆系统存在水分生理整合作用,分株首先保障自身的水分需求,当克隆分株同时存在水分丰盈、亏缺时,会发生强烈的从高水势向低水势分株的水分转移,分株间水势差越大,整合强度越高;克隆分株在水分生理整合上存在“利己”和“利他”行为。本研究为商品竹林水分人工供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台湾番石榴在福建引种的寒冻害风险分析与区划
    陈家金1**,王加义1,黄川容1,林其铭2,吴婷婕1
    2015, 34(4):  967-973. 
    摘要 ( 1031 )   PDF (2190KB) ( 362 )  
    基于灾害风险系统分析理论和灾害风险指数法,利用福建番石榴引种区历年气象资料、种植面积、产量及其他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寒冻害对福建省番石榴影响致灾因子危险性、承险体脆弱性和防寒防冻能力;应用加权综合法得到不同单元的综合风险指数,并应用GIS技术对福建省番石榴引种区的寒冻害风险进行区划。结果表明:致灾因子危险性的高值区分布在龙岩市、漳州和泉州两市的西部山区、莆田市西北部、福州市西部和宁德市大部;番石榴脆弱性高值区分布在平和县;防寒防冻能力的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部分县市。考虑各因子的综合风险度,寒冻害对福建省番石榴引种的风险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4个风险等级,其中重度以上的风险主要分布在龙岩市、漳州市西部山区、泉州和莆田两市的高海拔山区、福州市内陆山区和宁德市大部。

     
    干旱区绿洲膜下滴灌棉田蒸散过程
    马金龙1,刘丽娟1,李小玉1**,王进2,杨会巾1
    2015, 34(4):  974-981. 
    摘要 ( 1045 )   PDF (1234KB) ( 237 )  
    水资源是干旱区农业发展最关键的限制因素。近年来,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扩大灌溉面积起到了重要作用。理解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农田蒸散发过程,对于揭示农田水分循环和指导节水实践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基于乌兰乌苏农业气象站2012年的涡度相关数据,分析了膜下滴灌棉田不同生育阶段的蒸散过程,通过FAO-56 Penman-Monteith方程估算参考作物蒸散量,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干旱区绿洲膜下滴灌棉田的作物系数。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棉田阶段蒸散耗水量和日蒸散强度在花铃期最大,阶段蒸散耗水量为248.51 mm,平均日蒸散强度为3.94 mm·d-1;蕾期次之,阶段蒸散耗水量为98.34 mm,平均日蒸散强度为3.78 mm·d-1;播种出苗期最小,阶段蒸散耗水量为10.70 mm,平均日蒸散强度为1.07 mm·d-1;全生育期蒸散量为487.14 mm,平均作物系数为0.42;通过棉花不同生育阶段蒸散量和作物系数的确定,为棉花生育阶段不同灌溉时期和灌溉量的确定以及田间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艾比湖流域盐碱尘沉降对棉花叶片的危害
    张兆永1,2,吉力力·阿不都外力1**,姜逢清1,刘东伟3
    2015, 34(4):  982-990. 
    摘要 ( 949 )   PDF (1626KB) ( 366 )  
    通过野外定位监测实验,研究了艾比湖流域盐碱尘对棉花叶片光合特性、盐分含量以及叶片细胞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尘沉降对棉花叶片的盐分离子含量造成影响,导致叶片Na+、Cl-和SO42-等有害离子含量增多,K+等营养元素含量减少,影响棉花叶片营养吸收,造成叶片遭受盐分离子毒害;盐碱尘沉降显著阻塞棉花叶片气孔,影响叶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率、蒸腾作用和叶片温度;盐碱尘沉降造成棉花叶片细胞丙二醛含量增加,叶绿素、类胡萝卜含量减少;棉花叶片通过增加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来调节细胞溶剂的损失,通过增强抗氧化系统酶的活性来清除活性氧等有害物质,减少损伤,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一氧化氮对裸燕麦耐盐性的增强效应
    刘建新**,王金成,王瑞娟,贾海燕
    2015, 34(4):  991-996. 
    摘要 ( 1060 )   PDF (551KB) ( 309 )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以‘定莜6号’裸燕麦为材料,研究外源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SNP)对100 mmol·L-1 NaCl胁迫下裸燕麦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和渗透溶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5 μmol·L-1 SNP能明显缓解NaCl胁迫对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提高NaCl胁迫下裸燕麦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含量,降低丙二醛、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及K+/Na+比。分析表明,外源一氧化氮通过提高抗氧化能力和渗透溶质积累以及维持K+、Na+平衡,缓解盐胁迫诱导的氧化伤害和生长抑制,从而提高裸燕麦的耐盐性。
     
     
    不同氮供应下增强UV-B辐射对谷子叶片重要生理指标的影响
    方兴1,2,钟章成2**
    2015, 34(4):  997-1003. 
    摘要 ( 1017 )   PDF (471KB) ( 304 )  
    以谷子(Setaria italica (L.) Beauv.)为研究材料,从拔节期开始持续浇灌1.88、15 mmol·L-1 2种氮供应水平营养液,从抽穗期开始对材料进行增强UV-B辐射处理(14.7 μW·cm-2),研究了谷子叶片中总叶绿素、可溶性物质及紫外吸收物质的含量在开花期期间的变化。结果表明:与较高氮供应水平相比,无论是否进行增强UV-B辐射,较低氮供应水平明显降低了谷子叶中总叶绿素、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但提高了其紫外吸收物质的含量;与较低氮供应水平相比,较高氮供应水平下的谷子叶中总叶绿素含量在开花期初期和中期,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开花期中期对增强UV-B辐射处理更敏感;氮供应水平虽然对开花期中期至末期的谷子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有显著影响,但在整个增强UV-B辐射处理期间,该指标对增强UV-B辐射并不敏感。上述结果表明,较低氮供应水平可促进谷子叶片在开花期期间紫外吸收物质的积累,有利于增强其抵抗UV-B辐射能力,但仍应寻求一个合理范围的氮供应水平,以平衡谷子生殖生长和提高对UV-B辐射抗性的需求。
     
    旱地小麦休闲期覆盖保水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张锦朝,孙敏,高志强**,邓妍,任爱霞,杨珍平,郝兴宇,宗毓铮
    2015, 34(4):  1004-1012. 
    摘要 ( 1107 )   PDF (697KB) ( 311 )  
    为探索旱地小麦休闲期覆盖保水、增产技术途径,于2011—2012年在山西省闻喜县进行了前茬小麦收获后30 d或60 d深翻后进行地面全覆盖、半覆盖、不覆盖的大田试验,研究休闲期覆盖时间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和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覆盖后,播种-孕穗期土壤蓄水量显著提高,尤其播种期140~200 cm,越冬期和返青期160~300 cm,拔节期80~160 cm,孕穗期0~120 cm、200~300 cm土层效果明显,且以前茬小麦收获后30 d采用全覆盖效果较好;覆盖后,越冬-孕穗期群体分蘖数增加,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量显著提高,穗数显著提高(3%~14%),产量显著提高(171~815 kg·hm-2);全覆盖处理成穗率、经济系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高于半覆盖,且以麦收后30 d覆盖效果较好;播种期土壤水分与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关系密切,尤其是深层土壤水分,且直至孕穗期200~300 cm土壤水分与干物质量、穗数和产量关系仍密切;休闲期提早覆盖有利于蓄保休闲期降水于深层,且至孕穗期300 cm深处土壤水分仍有提高;有利于构建合理群体,主要通过提高穗数实现增产,且以全覆盖效果最好。
    不同混种密度下杀真菌剂对黄顶菊与反枝苋种间竞争的影响
    李慧燕1,2,陈冬青1,2,王慧1,2,杨殿林1,2,皇甫超河1,2**
    2015, 34(4):  1013-1018. 
    摘要 ( 1115 )   PDF (440KB) ( 376 )  
    为探究AM真菌共生对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与本地物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开展了不同种植比例条件下杀真菌剂对黄顶菊与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的种间竞争试验。结果表明:黄顶菊是一种菌根真菌(AM)高度依赖性植物,杀真菌剂处理对其竞争效应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添加杀真菌剂条件下黄顶菊的相对产量在黄顶菊与反枝苋种植比例为1∶2、1∶1、2∶1条件下均<1.0,而反枝苋的相对产量均>1.0,且两者混种时的相对产量总和在黄顶菊与反枝苋种植比例为1∶2、1∶1、2∶1条件下均<1.0,这说明反枝苋相对于黄顶菊而言是一种较强的竞争者,两者需要相同的资源;不添加杀真菌剂条件下,黄顶菊植株全氮、全磷含量分别增加1.1~1.6倍和1.1~1.2倍,而反枝苋的全氮、全磷含量无明显变化;AM真菌共生可能通过菌根介导的化感互作影响外来入侵植物与土著植物竞争格局,且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这种共生关系可以减缓外界胁迫对共生植物不利的影响。
    西花蓟马对六种蔬菜的选择性及受害蔬菜挥发物化学成分的变化
    高杭,郅军锐**,张骏,牟峰
    2015, 34(4):  1019-1025. 
    摘要 ( 1408 )   PDF (477KB) ( 373 )  
    为了明确西花蓟马雌成虫对蔬菜的选择性及受害后蔬菜挥发物的异同,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西花蓟马雌成虫对6种健康及虫害寄主(甘蓝、莴苣、黄瓜、茄子、芹菜和大蒜)的选择性,同时采用SPME-GC/MS测定了健康及虫害寄主的挥发物。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对虫害大蒜的选择率只有23.3%,表现出极强的负趋性(P<0.01),但在其他虫害寄主与空气之间,西花蓟马对虫害寄主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趋性(P>0.05);西花蓟马对同一种寄主健康植株与虫害寄主之间的选择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虫害寄主两两之间的选择中,西花蓟马雌成虫在虫害甘蓝与虫害芹菜、虫害甘蓝与虫害大蒜以及虫害莴苣与虫害大蒜之间的选择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在虫害黄瓜与虫害大蒜之间的选择达到显著差异(P<0.05);与健康寄主相比,受害寄主植物挥发物种类明显增多,最主要是烃类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的变化,如新合成了氮丙基甲苯酰胺、E-β-罗勒烯、(E,E)-α-法尼烯,并且在虫害寄主中含量较高;芹菜和大蒜中的挥发物变化比较稳定,芹菜中β-月桂烯和二烯丙基二硫化合物含量较高。西花蓟马危害后寄主植物挥发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结果将为引诱剂及驱避剂的研发提供依据。
     
    丛枝菌根真菌对茄子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和茄子植株生长的影响
    周宝利**,郑继东,毕晓华,蔡莲莲,郭伟伟
    2015, 34(4):  1026-1030. 
    摘要 ( 1251 )   PDF (404KB) ( 340 )  
    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对茄子生长和对黄萎病的影响,并且探讨了AMF诱导植物抗病性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 接种AMF能促进茄子的生长,明显降低茄子黄萎病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与只接黄萎菌处理比较,在先接种AMF然后接种黄萎病原菌的情况下,可以降低茄子叶内脯氨酸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提高根系活力,提高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试验显示,AMF对茄子黄萎病具有一定的生防效果。这种抗性可能来源于AMF提高了茄子营养水平,激活了植物抗病机制。
    画眉冬夏两季能量收支和消化道形态特征比较
    吴梦斯,赵丽丹,王润梅,郑蔚虹,柳劲松**
    2015, 34(4):  1031-1037. 
    摘要 ( 1012 )   PDF (780KB) ( 325 )  
    体重、能量收支和消化道形态特征的季节性调整对鸟类的能量需求或能量利用非常重要。本文以分布于浙江的画眉(Garrulax canorus)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冬季(2014年1月)和夏季(2013年7月)测定了画眉的体重、能量收支及消化道形态特征的变化,从整体水平上揭示画眉能量收支和消化道形态在冬夏两季的变化及其适应策略。野外捕获的画眉在实验室适应1 d后用于实验。能量收支采用代谢笼测定,消化道重量采用烘干至恒重测定。结果表明: 除体重没有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外,画眉冬季的摄入能(P<0.05)及同化能(P<0.05)显著高于夏季;胃、小肠、直肠及总消化道的湿重及干重冬季明显高于夏季;相关分析表明,画眉的总消化道、胃和小肠的湿重及干重与摄入能和同化能具有明显的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画眉通过增加能量摄入和消化道重量来应对冬季的高能量需求。
     
    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蛾类群落生态位特征
    侯沁文1,白海艳1,2**,铁军1,2
    2015, 34(4):  1038-1045. 
    摘要 ( 1935 )   PDF (513KB) ( 398 )  
    为了解山西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蛾类群落与环境资源的相互关系,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山西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蛾类群落结构和生态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本保护区内采集蛾类标本隶属24科,其中螟蛾科、夜蛾科、卷蛾科和尺蛾科为优势类群;该保护区内主要蛾类的时间生态位宽度高于空间生态位宽度,各类群间存在程度不同的生态位重叠现象,其中尺蛾科和螟蛾科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0.913)和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0.852)均高于其他类群;天蛾科和舟蛾科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0.772)也较高,但其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0.218)却较低;除天蛾科与毒蛾科时间生态位相似性系数(0.247)、天蛾科与大蚕蛾科(0.258)和舟蛾科与天蛾科(0.226)空间生态位相似性系数较小外,大多蛾类类群间生态位相似性系数均较大。说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蛾类群落之间生态位竞争较激烈。

     
    松材线虫对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施翠娥1,2,高扬2,王玉龙2,徐小牛3,黄勃2**
    2015, 34(4):  1046-1051. 
    摘要 ( 1087 )   PDF (461KB) ( 320 )  
    以感染松材线虫病的马尾松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程度松材线虫病感染对马尾松林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松材线虫病危害程度的加重,总碳、总磷、总钾、可溶性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和含水量呈现升高趋势,而pH、Ca、Mg、可溶性有机氮、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显著降低;同时,蔗糖酶、脲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酶活性随着感染程度的加重而趋于下降,而酸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则显著升高。结果表明: 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4种酶活性与含水量、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碳、总磷、总钾、有效磷、总碳等理化指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可溶性有机氮、pH、Mg、C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酸性磷酸酶和蛋白酶酶活性与含水量、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碳、总钾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可溶性有机氮、pH、Mg和Ca呈显著负相关;另外,MBC和MBN与酸性磷酸酶或蛋白酶呈显著负相关,而MBC和MBN与蔗糖酶、纤维素酶或多酚氧化酶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松材线虫的侵染改变了松林土壤的理化性质,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这些指标可用于指示和评价松材线虫侵染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石臼湖原生动物种群分布及其同质化
    郑金秀,池仕运,李聃,周连凤,胡菊香**
    2015, 34(4):  1052-1059. 
    摘要 ( 1208 )   PDF (742KB) ( 295 )  
    石臼湖地处长江中下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通江淡水湖。为探讨湖泊与入湖支流不同生境中原生动物种群结构及其相似性,于2012年平水期和枯水期分别对石臼湖及其周边入湖支流进行原生动物调查,研究河流和湖泊区域原生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同时与同一地区的相邻湖泊固城湖作对比,通过计算相似性指数,探讨原生动物对生境同质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原生动物57种,平水期种类多于枯水期;石臼湖河流区各站点原生动物相似性指数在Ⅰ~Ⅲ级之间,为完全不同轻度相似;湖区站点相似性指数在Ⅱ~Ⅳ之间,为极不相似中度相似;河流区种类季节之间的相似度极低(0.050~0.267),而湖泊区种类季节之间处于中等相似水平(0.250~0.375),说明河流区原生动物种类的季节变化较湖泊区明显,生物组成的异质性也高于湖泊;原生动物分布对水质有很好的响应关系,氮磷元素在影响原生动物种类组成和分布中起了主要作用;通过石臼湖与固城湖及长江中下游其他湖泊的对比分析,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境尺度的增加,生境的同质化会提高生物同质化水平,但超过景观尺度,原生动物地域性特征逐渐显现,即使生境同质,其生物也未必同质;且随着距离的增加,不同区域的生物相似性呈降低的趋势。
    三峡库区典型支流浮游细菌的生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吴娅1,王雨春2**,胡明明2,刘德富3,4,黄钰铃2,李敦海5,陈文重1,许涛1
    2015, 34(4):  1060-1065. 
    摘要 ( 1130 )   PDF (444KB) ( 248 )  
    2013年夏季对三峡库区3条典型支流朱衣河、梅溪河、草堂河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了浮游细菌丰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浮游细菌丰度在调查的水体中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变化范围为0.53×105~10.55×105个·mL-1,平均值为2.71×105个·mL-1;平均细菌丰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梅溪河、朱衣河、长江干流和草堂河;3条支流浮游细菌丰度垂向分布特征均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相关性分析表明,溶解氧、pH、叶绿素a与浮游细菌丰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为该水域浮游细菌丰度空间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浮游细菌丰度,各调查水域均处于富营养状态。
    中国不同纬度河口春季浮游动物优势种比较
    高倩,徐佳奕,徐兆礼**,陈佳杰
    2015, 34(4):  1066-1071. 
    摘要 ( 1325 )   PDF (598KB) ( 357 )  
    基于2010—2012年春季灌河口、长江口、瓯江口、椒江口、九龙江口和北仑河口等6个典型河口区的海洋调查资料,比较了不同河口区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特征以及差异,探究了各河口区优势种构成差异的环境成因。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春季各河口最主要的优势种;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是灌河口、长江口和椒江口共有优势种;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为灌河口特有优势种,河口种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为长江口特有优势种,肥胖箭虫(S. enflata)和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为北仑河口优势种。从温度适应性上看,各河口春季浮游动物主要以暖温种中华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等为主,北部灌河口还出现温带种如强壮箭虫,而最南部的北仑河口优势种则出现暖水种——肥胖箭虫和鸟喙尖头溞。就盐度适应而言,各河口区优势种均为广盐种。
     
    一种赭球虫(Ochromonas sp.)的分离鉴定及食藻特性
    杨晓景,彭玉辅,黄鑫,刘丽**,冯悦,夏雪山
    2015, 34(4):  1072-1077. 
    摘要 ( 1382 )   PDF (1113KB) ( 310 )  
    从云南滇池分离到一株能吞食微藻的原生动物,根据形态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一种赭球虫(Ochromonas sp.)。本文研究了该原生动物的食藻范围及不同环境因素对其食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原生动物对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具有很强的吞食能力,其与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共培养至6 d时,微囊藻去除率达到90%以上;该赭球虫吞食微囊藻效果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强,在pH值为4~7、25~35 ℃条件下具有最佳的食藻效果,但高浓度苯酚对其生长有抑制和杀灭作用;该赭球虫易于培养,繁殖迅速,具有生物防控微囊藻水华的应用潜能。
     
    “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鳃、肝和肾组织结构的影响
    马光明1,2,顾党恩1,3,牟希东1,3,罗渡1,3,朱赟杰1,2,罗建仁1,3,胡隐昌1,3**
    2015, 34(4):  1078-1084. 
    摘要 ( 1163 )   PDF (2379KB) ( 294 )  
    通过“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体重为34.65±5.69 g)的急性毒性试验及对鳃、肝、肾的组织学研究,从组织学角度探讨了“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的致死机理。结果表明:“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的24、48、72和96 hLC50分别为0.148、0.103、0.048和0.032 mg·L-1;其组织病理学损伤表现为鳃小片萎缩、卷曲、坏死、脱落和融合,鳃间隙分泌大量的粘液细胞;肝细胞肿大,空泡化,细胞界限模糊,细胞核固缩;肾细胞肿大,充血;“灭非灵”对3种组织的损伤程度为鳃>肝脏>肾脏,3种组织的损伤很有可能是造成尼罗罗非鱼死亡的主要原因。
     
    极端温度对海刺猬(Glyptocidaris crenularis)存活、摄食、生长和性腺的影响
    孙平,常亚青**,赵冲,魏杭进
    2015, 34(4):  1085-1090. 
    摘要 ( 1366 )   PDF (471KB) ( 320 )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极端温度对海刺猬的存活率、摄食率、生长以及组织器官等方面的影响。实验设置两个处理组温度为30 °C和-2 ℃,对照组为自然水温(19~23 ℃),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60枚海刺猬,实验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高温组海刺猬实验温度升到30 ℃后2 d内全部死亡,其平均摄食量(5.19±1.31 g·ind-1)极显著小于对照组(15.15±1.58 g·ind-1) (P<0.01);低温组和对照组之间海刺猬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低温组海刺猬平均摄食量(0.18±0.04 g·ind-1)极显著小于对照组(10.90±0.33 g·ind-1) (P<0.01);56 d内低温组海刺猬个体湿重极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低温组海刺猬口器湿重、壳湿重、性腺湿重、壳干重、口器指数、壳指数极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性腺干重、口器干重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但性腺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P>0.05);低温组海刺猬最大承受压力极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在实验室条件下,海刺猬(2~3 g·ind-1)无法长时间在高温环境(30 ℃)下存活,而能在低温环境(-2 ℃)下存活但其摄食、生长和性腺性状影响极显著。
    西湖风景区土壤肥力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安康1,谢小平1**,张海珍2,周虹2
    2015, 34(4):  1091-1096. 
    摘要 ( 1091 )   PDF (1524KB) ( 248 )  
    土壤肥力是土壤特性的综合反映,也是揭示土壤条件动态变化的最敏感指标,不同尺度下土壤肥力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不同。本研究以西湖风景区为研究区域,通过网格布点采样,采用修改的内梅罗公式作为土壤肥力定量计算模型,研究了风景区土壤肥力指数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西湖风景区土壤为酸性,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平均含量达到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1级水平,全氮平均含量达2级水平;空间格局上,西湖南部和北部土壤综合肥力指数高于风景区西北部和西南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类型和生态系统类型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高低顺序分别为居民区>交通区>农业用地>景区绿地>山林地,短柄枹>桂花>香樟>茶园>竹林>青冈>枫树>木荷,绿地草坪>常绿阔叶林>常绿混交林;总体上表现为景观绿地的土壤肥力高于农业土壤和自然土壤。
     
    近28年金昌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模拟预测
    李丽,刘普幸**,姚玉龙
    2015, 34(4):  1097-1104. 
    摘要 ( 1287 )   PDF (1393KB) ( 652 )  
    基于1987、1999、2006和2014年的4期Landsat TM/ETM+和Landsat-8 TIRS遥感影像,综合运用RS与GIS技术手段,在Workstation平台下选择ArcTools和Arc模块,获取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再利用IDRISI Selva 17.0软件平台下的CA-Markov模型对金昌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发展趋势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近28年来,金昌市建设用地、林地和耕地增加,其中建设用地增加最突出,增加了96.98%,且增加主要集中于人类活动强烈地带——城镇和工矿业所在地及交通线附近;而未利用地、草地和水域减少,并以未利用地和草地减少较突出,分别减少5.13%和4.32%;在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中,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草地向未利用地和水域向未利用地的转变规模最显著;未来16年,金昌市土地利用变化大致保持原有的变化趋势,但变化幅度增大,即建设用地、林地、耕地和水域将处于增加趋势,而未利用地将减少并处于被高度开发阶段,草地将减少且还会有明显退化趋势;因此,保护草地对金昌市生态环境及防风固沙显得尤为重要。
    海南三亚后海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李元超1,杨毅1,郑新庆2**,陈石泉1
    2015, 34(4):  1105-1112. 
    摘要 ( 1416 )   PDF (3424KB) ( 396 )  
    分别采用鹞式调查法和断面监测法调查了海南三亚后海海域珊瑚的物种多样性、覆盖率、病害和补充量等指标,利用健康指数(CI)评估了后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并初步分析了影响该区域珊瑚礁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调查发现:后海海域造礁石珊瑚54种,覆盖率达到50%以上,珊瑚病害及死亡率低,珊瑚补充量高达4.5个·m-2,CI值介于1.87~2.27,表明后海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非常健康。分析认为:后海海域浅水区域存在的海草床和大型藻类,以及珊瑚礁区高密度的植食性动物和夏季上升流的存在是该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原因。海草和海藻将陆源污染物过滤吸收,确保进入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水质良好;数量众多的植食性动物(如魔鬼海胆Diadema setosum等)调控了大型藻类和珊瑚之间的竞争关系,保证大型海藻不会威胁到珊瑚的健康生长;而后海海域夏季上升流的出现使得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不会受到高温的影响,不会产生热白化现象。这样,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保证了后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
    博斯腾湖生态系统最终服务价值评估
    江波,陈媛媛,饶恩明,张路,欧阳志云**
    2015, 34(4):  1113-1120. 
    摘要 ( 1038 )   PDF (671KB) ( 421 )  
    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为水资源匮乏的干旱地区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开展博斯腾湖生态系统最终服务(final ecosystem services)价值评估能用直观的经济数据揭示博斯腾湖对人类效益的直接贡献,为博斯腾湖生态保护创建生态补偿等经济驱动机制。本文在分析博斯腾湖区域水资源特征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博斯腾湖生态系统最终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并以2012年为基础年,综合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个体旅行费用模型法和条件价值法评估了博斯腾湖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经济价值。结果表明:博斯腾湖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91.89×108元·a-1,其中径流调节价值和休闲娱乐价值分别为77.60×108元和8.44×108元,两项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93.63%;对所评价的9项生态系统最终服务按价值量排序,依次为径流调节>休闲娱乐>释氧>原材料生产>固碳>淡水产品>非使用价值>水资源供给>水质净化。评估结果用直观的数字揭示了博斯腾湖维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能提高管理者和公众的湿地认知,也为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生态补偿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评估方法和评估参数为完善博斯腾湖生态系统服务及生态特征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研究不同水资源配置方式对人类福祉的影响,协调水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经济、社会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要方向。
    两淮矿区小型塌陷湖泊水质特征与水环境容量
    章磊,易齐涛**,李慧,徐鑫,王晓萌
    2015, 34(4):  1121-1128. 
    摘要 ( 1131 )   PDF (647KB) ( 325 )  
    两淮煤矿开采导致大面积土地沉陷和积水,形成众多小型塌陷湖泊水体,现阶段湖泊水质特征不清晰,亟需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选取淮南潘谢矿区3个塌陷湖泊(HNPJ、HNXQ和HNGQ)和淮北朱杨庄矿区3个塌陷湖泊(HBDH、HBZH和HBNH)为研究对象,结合各湖泊研究站点的监测资料,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水环境质量评价和水质特征标识,明确了塌陷湖泊水体的水质目标、水体功能和特征污染物。利用完全混合系统水质模型计算了各研究站点特征污染物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淮南矿区塌陷湖泊水体大部分为Ⅲ类水体,淮北矿区HBZH和HBNH主要为Ⅱ类水体;淮南矿区需要对TN进行控制,HNPJ、HNXQ的TN需要分别消减8.3、37.4 t·a-1,使其不超过Ⅲ类水质标准;淮北矿区COD是关注的重点,HBDH和HBZH的COD需要分别消减25.8和87.7 t·a-1,使其分别达到Ⅳ类和Ⅲ类水质目标。
     
    中国典型特大城市交通的生态足迹评价
    王中航1,周传斌1**,王如松1,林雅逢2,孙晓1
    2015, 34(4):  1129-1135. 
    摘要 ( 1194 )   PDF (801KB) ( 395 )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机动车数量的骤增、交通拥堵、交通污染物排放及能源消耗恶化等城市生态问题,生态足迹可以作为衡量城市交通发展带来生态环境压力的有效指标。本文以北京、上海、天津、杭州、沈阳和成都6个特大城市为研究对象,计算了2005—2012年6个城市的交通生态足迹。结果表明:6个城市交通的生态足迹均有所增加,城市交通的生态环境压力逐年增加,化石能源间接生态足迹在城市交通生态足迹增长中起到主要作用;快速增长的机动车和小汽车及其高出行率导致能源消耗不断增加,是城市交通生态足迹增长的主要原因;完善的轨道交通及慢行交通等绿色出行的发展,可以有效降低特大城市自驾出行的次数,优化交通出行结构,缓解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压力。
     
    泉州湾河口红树林湿地重金属的分布与迁移
    刘冰星,于瑞莲**,胡恭任,张丽玲
    2015, 34(4):  1136-1142. 
    摘要 ( 1141 )   PDF (558KB) ( 379 )  
    通过测定泉州湾河口湿地2种红树植物(桐花树和秋茄)不同部位(根、枝和叶)及其根际沉积物中重金属酸可提取态含量,探讨该区域重金属元素的分布、在植物不同部位富集和迁移的情况。结果表明:2种红树植物根际沉积物中酸可提取态重金属含量顺序均为Fe > Mn > Zn > Pb > Cu > Cr > Ni;秋茄根际沉积物中Cu、Zn、Pb、Ni和Cr两两之间呈正相关,桐花树根际沉积物中Cu与Zn呈正相关,Pb与其他重金属的相关性不显著;2种红树植物根中大多数重金属含量与根际沉积物中重金属酸可提取态含量之间呈正相关,而枝中的相关性不显著;2种红树植物重金属富集的情况较接近,Mn富集系数最大,其次是Cu和Zn;Mn、Cu、Zn、Cr主要富集在叶中,而Pb、Fe、Ni主要富集在根部;2种植物中Mn的迁移能力最强,易于从根部运输到叶中。
     
    综述与专论
    草地植被生物量动态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评述
    张彩琴1**,张军1,李茜若2
    2015, 34(4):  1143-1151. 
    摘要 ( 994 )   PDF (519KB) ( 481 )  
    草地生物量动态是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现,也是生态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就影响草地生物量动态的主要干扰因素进行了阐述。从定性论述和定量证明两方面论证了个体动态与种群动态的关系。就生物量的测定指标与估算方法提出了复合生物量与复合生长动态的新概念,并阐述了复合生物量动态对群落生产力及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指出应加强环境因子干扰对生物量动态及植被稳定性影响的研究,针对具体群落面临的主要限制因子或干扰形式,研究层面应深入到对群落内部生物学生态学过程变化的认识上,而研究的状态变量应涉及到生物量和高度等多个变量的综合作用,即以复合生物量为状态变量,从个体水平上认识和揭示种群、群落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环境干扰对植物群落动态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为草地生产力的维持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北方露天煤矿区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杨勤学1,赵冰清2,郭东罡2**
    2015, 34(4):  1152-1157. 
    摘要 ( 973 )   PDF (473KB) ( 487 )  
    煤炭开采破坏了土地原有的自然属性,进而导致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形成大量矿山废弃地。恢复受损的土壤和植被是矿山废弃地生态复垦的关键。本文在查阅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中国北方露天煤矿区生态复垦过程中植被恢复的研究现状及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并指出今后工作内容的重点是开展长期定位监测,加强煤矿废弃地土壤植被系统的长期定位研究,为露天煤矿区的合理经营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的影响及其替代钾肥效应研究进
    姜超强1,郑青松2,祖朝龙1**
    2015, 34(4):  1158-1165. 
    摘要 ( 1495 )   PDF (528KB) ( 506 )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有机资源,其合理有效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秸秆还田具有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培肥地力、促进养分循环利用和缓解土壤酸化等特点,对减少化肥施用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资源高效利用认识的深入,秸秆还田水平正在不断的提高,国内外在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从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秸秆钾素与化肥钾的等效性等方面对秸秆还田的钾素效应进行了综述。还田秸秆初期主要是通过自身钾素释放提高当季土壤速效钾含量,而长期秸秆还田还可能促进矿物钾的释放;有效的秸秆还田不仅能够为土壤提供大量氮、磷、钾等速效养分,而且能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丰富的碳源,提高土壤肥力,进而增加作物产量。中国目前秸秆有效还田仍然不足1/3,与欧美国家秸秆还田率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加强秸秆还田率将能缓解中国耕地土壤钾素缺乏与钾矿资源不足的矛盾。今后应进一步深入研究适宜秸秆还田量及其与化肥钾的合理配置,短期试验结合长期监测以探讨秸秆还田对钾素影响的作用机理,为提高秸秆有效还田,促进土壤作物钾素高效循环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模拟增温实验的综合比较
    权国玲,尚占环**
    2015, 34(4):  1166-1173. 
    摘要 ( 1390 )   PDF (527KB) ( 545 )  
    近年来,全球增温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草地生态系统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故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对增温的响应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近10年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回顾,论述了陆地生态系统增温实验的发展及其在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应用,从植物种群、群落、土壤、草地生态功能及动物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增温对我国高寒草甸、亚高山草甸、羊草草甸、荒漠草原等不同草地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增温有利于草甸区禾本科植物的生长;在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增温对地上生物量的重要性存在差异;增温会改变植物的整体物候,显著降低羊草草甸土壤湿度;适度增温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促进高寒草甸土壤碳、磷循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来应着重研究的几个科学问题。

     
    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李胜男1,2,周建1,2,魏利军1,2,孔繁翔1,史小丽1**
    2015, 34(4):  1174-1182. 
    摘要 ( 1808 )   PDF (591KB) ( 679 )  
    超微藻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在水生生态系统尤其是微食物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以来,有关超微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海洋,直到近年来淡水超微藻才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淡水生境中发现的超微藻主要包括真核超微藻和原核聚球藻,而在海洋生境中分布广泛的原绿球藻在淡水环境中则很少被发现。超微真核藻多样性极其复杂,几乎在所有的门类都有发现;而目前在中国湖泊中发现的聚球藻主要以富含藻蓝素的聚球藻为主。影响超微藻生长的因子主要包括营养盐、温度、光照及生物因子(如捕食)等,自然水体的超微藻可能同时受多个以上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由于超微藻细胞微小,形态特征不明显,而且大部分物种不能被分离纯培养,因此传统研究方法受到限制,直至近些年来,荧光显微技术、流式细胞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才使我们有机会对超微藻多样性和生态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对淡水超微藻多样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淡水超微藻的主要类群及其环境影响因子,重点阐述了当前超微藻的研究方法。
    方法与技术
    四种小鼠肠道微生物DNA提取方法比较
    吴敏娜**,武亚琦,屈艳,魏纪东,钟根深
    2015, 34(4):  1183-1188. 
    摘要 ( 2314 )   PDF (546KB) ( 685 )  
    采用异硫氰酸胍(guandine thiocyanate, GITC)法、Tiangen DNA提取试剂盒、Omega DNA提取试剂盒和广泛应用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exadec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CTAB)法提取小鼠粪便微生物总DNA,通过比较所提取DNA的浓度和纯度,发现粪便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的DNA纯度最高但浓度最低;CTAB法所得的DNA浓度最高但纯度最低;GITC法所得DNA的浓度高于粪便DNA提取试剂盒,纯度高于CTAB法。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16S rDNA-PCR-DGGE)指纹图谱分析技术进一步比较了各种提取方法所代表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结果表明,GITC法提取得到的DNA所代表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3种方法。本实验所建立的GITC法可更全面地反映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粪便微生物DNA提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