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1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12-09-10
    目录
    目录
    2012, 31(09):  0. 
    摘要 ( 951 )   PDF (469KB) ( 363 )  
    研究报告
    两种木兰科植物的树干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蔡锡安**,赵平,曾小平,朱丽薇,邹绿柳,梅婷婷,余孟好
    2012, 31(09):  2163-2169. 
    摘要 ( 1663 )   PDF (782KB) ( 683 )  
    了解木兰科植物的水分利用特点对提高其迁地保护的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利用TDP探针(热消散探针)测定2种木兰科植物长蕊木兰(Alcimandra cathcartii)和醉香含笑(Michelia macclurei)的树干液流, 分析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树种整树蒸腾的日变化均为单峰格型,但夜间仍有液流发生;在1月长蕊木兰单位断面积液流通量(Fd)日峰值[(25.00±7.35) g·m-2·s-1]明显比醉香含笑高[(6.35±1.46) g·m-2·s-1],〖JP〗在7月和1月长蕊木兰的Fd日平均值(6:00—18:00)也明显高于醉香含笑;2树种日蒸腾耗水量对环境因子的响应随季节变化而异,在干季(10月和1月)2树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比雨季(4月和7月)更明显;单位断面积日蒸腾耗水量可以有效区分个体间或种间的耗水差异;长蕊木兰的生理耗水量比醉香含笑大,在迁地保护时应注意长蕊木兰对水分需求较大的生理特征。
    外来树种华北落叶松引种对秦岭森林群落的影响
    彭舜磊1,2,王得祥1**,柴宗政1
    2012, 31(09):  2170-2176. 
    摘要 ( 2011 )   PDF (482KB) ( 647 )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比研究了秦岭火地塘林区外来树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乡土树种华山松人工林及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特征差异。结果表明: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群落与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的相似性系数仅为0.11,华山松天然次生林与华山松人工林的物种数量均明显高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P<0.01);华山松天然次生林和华山松人工林乔、灌、草层的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P<0.001),而前两者之间灌木层和草本层的4个多样性指数的差异不显著(P>0.05);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自然构成系数最低(0.3),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的自然构成系数最高(5.2),华山松人工林的自然构成系数为35,三者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说明外来树种华北落叶松引种造成秦岭森林群落物种丰富度、植物多样性和林分自然化程度降低,自然次生演替或乡土树种人工林较外来树种人工林更有利于林下植被的恢复。
    祁连山北坡自然恢复林地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及种间关联动态
    石福习,赵成章**,高福元,任珩,盛亚萍,史丽丽
    2012, 31(09):  2177-2183. 
    摘要 ( 2020 )   PDF (550KB) ( 501 )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原则,选择7个主要自然演替群落序列,用多项指标对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测度,同时采用χ2列联表,通过方差比率法和χ2检验对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灌木层物种总体关联性和主要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灌木层Gleason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针阔混交林阶段相对较高,而均匀度指数在银露梅灌丛群落最高,生态优势度指数则在青海云杉林阶段最高;灌木植物间的正负联结比除山杨白桦混交林>1外,其他群落都<1,反映了演替序列上群落灌木层各物种间的关系以竞争为主;随着群落的演替,灌木层绝大多数种对间的关系逐渐由关联不显著-显著或极显著关联-无关联或关联不显著的方向转变;总体关联性由恢复初期灌丛群落的负关联-阳生性阔叶纯林的负关联-阳生性阔叶混交林的正关联-针阔叶混交林的负关联-中生性针叶林的正关联变化。演替序列上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的变化,可能与群落结构分层导致的生态位分离与重叠有关。
    高浓度CO2和O3对四季竹叶片膜脂过氧化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庄明浩,陈双林**,李迎春,郭子武,杨清平
    2012, 31(09):  2184-2190. 
    摘要 ( 1686 )   PDF (654KB) ( 386 )  
    以2年生四季竹为试材,利用开顶式气室(OTCs)熏蒸法模拟大气CO2和O3浓度升高情景,研究了高浓度CO2(700 μmol·mol-1)和高浓度O3(100 nmol·mol-1)及其复合作用对四季竹叶片膜脂过氧化、抗氧化酶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O3处理30 d,四季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提高,清除活性氧能力增强,并未出现明显的膜脂过氧化,四季竹能耐受短期的O3胁迫。高浓度O3处理90 d,四季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膜结构破坏,发生严重的氧化损伤;高浓度CO2处理30 d,四季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提高,能维持活性氧平衡,存在一定的生理适应期。而高浓度CO2处理90 d,四季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活性氧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有利于四季竹生长;高浓度O3和CO2复合作用下,相对于单因素高浓度O3处理,四季竹叶片能够维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有效地调节活性氧产生与清除的平衡,膜脂过氧化不明显,说明高浓度CO2一定程度上可缓解高浓度O3对四季竹所造成的生理伤害。
    辽东山区次生林冠下红松生长与顶端透光环境的关系
    苗杰1,2,3,于立忠1,2**,孙一荣1,2,3
    2012, 31(09):  2191-2196. 
    摘要 ( 1911 )   PDF (490KB) ( 420 )  
    通过调查3种不同人为干扰强度(轻度择伐、重度择伐和皆伐)下次生林林分结构及其冠下红松生长状况,应用全天空照片法测定红松(Pinus koraiensis)顶端的透光孔隙度,分析红松当年高生长量与顶端透光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以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为建群种的皆伐样地林冠下,林分透光较强,以杂木阔叶林为主的轻度择伐样地和重度择伐样地林冠下,林分透光较弱;对29年生红松生长起主要阻碍作用的是下木层(≥10 m)阔叶树;在透光较好的皆伐样地内,红松当年高生长量均比透光较弱的轻度择伐样地和重度择伐样地高,红松当年高生长量与顶端林分透光孔隙度显著正相关(R2=0.516,P<0.01);为促进辽东山区次生林向阔叶红松林正向演替,应调控红松顶端林分透光孔隙度达30%以上。
    模拟岩溶水分供应分层的干旱胁迫对青冈栎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
    张中峰1,2,尤业明3,黄玉清1,李先琨1,张金池2,张德楠4,何成新1**
    2012, 31(09):  2197-2202. 
    摘要 ( 2291 )   PDF (660KB) ( 467 )  
    根据喀斯特地质特点,建立水分供应分层模拟柱(土壤层-岩石层-岩溶水层),并设置不同土壤水分梯度:重度干旱、中度干旱、水分适宜和水分饱和(相当于土壤田间持水量的30%~40%、50%~60%、70%~80%和90%~100%),研究2年生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苗木在模拟喀斯特生境下地经生长量、枝条生长量、光合曲线特征以及光合参数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干旱胁迫能显著降低青冈栎地径和枝条生长量,但在岩溶层有水的条件下,地径生长量不受土壤干旱胁迫影响;青冈栎的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符合非直角双曲线函数模型,不同处理光响应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大净光合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均表现为水分饱和>水分适宜>中度干旱>重度干旱;土壤干旱胁迫使青冈栎光饱和点降低、光补偿点升高,但岩溶水层有水时情况发生改变。
    外源NO对UV-B胁迫下红豆杉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李德文,李美兰,于景华,祖元刚**
    2012, 31(09):  2203-2208. 
    摘要 ( 1756 )   PDF (571KB) ( 421 )  
    为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对紫外线-B(UV-B)辐射胁迫下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盆栽5年生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幼苗为材料,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 SNP)为外源NO供体,设置CK(对照)、SNP(+0.1 mmol·L-1 SNP)、UV-B(+4.22 kJ·m-2·d-1 UV-B)及UV-B+SNP(+0.1 mmol·L-1 SNP + 4.22 kJ·m-2· d-1UV-B)4个处理,研究外源NO对UV-B胁迫下南方红豆杉幼苗针叶过氧化氢(H2O2)含量、脂质过氧化程度及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胁迫显著提高了南方红豆杉针叶H2O2及MDA含量(P<0.05),施加外源NO降低UV-B胁迫下针叶H2O2及MDA含量,提高紫杉醇、类黄酮及类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含量(P<0.05);各处理对抗氧化酶活性影响不同,SNP处理显著提高针叶中CAT和POD活性(P<0.05),UV-B和SNP+UV-B处理均提高针叶中POD活性,降低CAT活性和APX活性(P<0.05)。本研究证实,外源NO可提高UV-B胁迫下植物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降低其H2O2含量及脂质过氧化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UV-B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地表连年覆盖雷竹林叶片养分利用特征
    刘亚迪1,范少辉1**,蔡春菊1,刘广路1,肖复明2,张大鹏1
    2012, 31(09):  2209-2216. 
    摘要 ( 1414 )   PDF (539KB) ( 444 )  
    对连续覆盖雷竹林换叶期林地土壤和叶片养分利用效率、养分再吸收效率进行了研究,旨在阐明地表连年覆盖栽培对雷竹林养分利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覆盖3年雷竹林土壤N养分有效性、N素利用效率以及再吸收效率均显著性提高,雷竹林表现出较高的保存N养分的能力;土壤P元素有效性水平显著升高,而叶片P养分的利用效率显著降低,反映出叶片对土壤高P含量的适应策略,N、P养分利用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土壤K元素的有效性水平显著降低,竹林通过提高自身的K再吸收效率来维持养分的正常循环,再吸收效率高达95.8%;不同覆盖年限雷竹林Nm/Pm均<14,连续覆盖3年雷竹林Nm/Pm比值极显著下降,经推断是此时雷竹林对土壤有效P高吸收的结果。成熟叶片的Nm/Pm与N、P的再吸收效率均无显著相关性,Nm/Pm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叶片在凋落前的养分再分配格局。
    片断化生境中滇桐传粉生物学和繁育系统
    高则睿1,张长芹2**,韩智强1,李忠1,魏杰1,施红林1
    2012, 31(09):  2217-2224. 
    摘要 ( 1441 )   PDF (4246KB) ( 565 )  
    通过野外观察和人工授粉试验方法,对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法斗分布区片断化生境中濒危植物滇桐(Craigia yunnanensis)的传粉生物学特征和繁育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滇桐每个聚伞花序有2~9朵两性花,单花花期为3~4 d,单花雌雄蕊在时空上有一定的隔离;杂交指数(OCI)>4,花粉胚珠比(P/O)为1381±53;有效传粉昆虫为大头丽蝇(Chrysomyia megacephala);同株异花授粉结实率低;滇桐的繁育系统属于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和,传粉过程需要传粉者;自然状态下滇桐的座果率(56.67%±3.85%)和结籽率(6.26%±0.75%)均较低,而异株异花授粉均可显著提高座果率及结籽率(P<0.01),这与当前片断化生境中传粉昆虫少、效率低下等有关,表明生境片断化正在影响滇桐植株的早期生殖成功。
    不同水分条件对头状沙拐枣幼苗形态特征及生物量的影响
    宋聪1,2,3,曾凡江1,3**,刘波1,2,3,张利刚1,2,3,罗维成1,2,3,彭守兰1,2,3,Stefan K. Arndt
    2012, 31(09):  2225-2233. 
    摘要 ( 1922 )   PDF (898KB) ( 593 )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荒漠-绿洲过渡带常年平均降水量仅为35 mm左右,而在2010年,该地区却发生了偶发性强降水。对于多年生植物来说,如何去适应这种短期强降水,我们都不得而知。在此背景下,我们对该地区头状沙拐枣幼苗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特点等进行了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头状沙拐枣幼苗期,水分条件与其株高、冠幅、基径、根深等形态特征指标以及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增加根冠比是沙拐枣幼苗适应干旱的有效策略;在7、8月,根冠比随水分条件的减少而增加,它们在生长初期把更多生物量分配到地上用以竞争光照资源,生长后期把更多生物量分配到根系用以探索地下空间资源;沙拐枣幼苗能随水分改变而自我调节生长比例来适应环境,不同水分条件下其株高-基径生长均属于典型的异速生长关系。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头状沙拐枣幼苗生长规律,可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中亚热带四种森林凋落物及碳氮贮量比较
    路翔1,2,项文化1,2**,任辉3,彭长辉4
    2012, 31(09):  2234-2240. 
    摘要 ( 1764 )   PDF (622KB) ( 706 )  
    在湖南省长沙县大山冲省级森林公园内,选择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4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12月(凋落物高峰期)对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碳、氮贮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4种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大小依次为青冈-石栎林(12.04±3.60) t·hm-2> 马尾松-石栎林(11.65±2.15) t·hm-2 > 南酸枣林(9.12±2.30) t·hm-2 > 杉木林(8.92±1.80) t·hm-2;凋落叶在凋落物未分解层中所占比例最高,凋落果在4种林分中比例最小(<5%),凋落物各分解亚层现存量规律性不明显;4种森林凋落物C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77.90~581.34 g·kg-1,N含量的变化范围为5.18~15.48 g·kg-1,C含量变化随凋落物分解程度的加深而下降,且变化极显著(P<0.0001);凋落物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现存量在总凋落物现存量中所占比例与C/N呈负相关;4种森林凋落物C贮量为3.37~5.69 t·hm-2,N贮量为81.52~152.18 kg·hm-2;马尾松石栎针阔叶混交林由于凋落物分解较慢,凋落物现存量较大,林下凋落物层C、N贮量最高。
    红树植物秋茄叶片水提物的抑藻效应
    孙志伟1,田斐1,安民2,段舜山1**
    2012, 31(09):  2241-2246. 
    摘要 ( 1766 )   PDF (906KB) ( 450 )  
    通过藻细胞密度的测定,探讨了不同浓度(0.5、1.0和2.0 g·L-1)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candel)新鲜叶片水提物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的化感抑制效应,研究了高温处理对秋茄提取物化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秋茄叶片提取物对两种赤潮藻均具有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不同浓度提取物化感作用强度不同;5 d内,浓度为2.0 g·L-1秋茄叶片提取物对球形棕囊藻和赤潮异弯藻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91.6%和77.0%;球形棕囊藻和赤潮异弯藻对红树植物秋茄提取物的敏感性不同,提取物对球形棕囊藻的抑制效果要优于赤潮异弯藻;经高温处理后,秋茄提取物抑藻效果显著降低(P<0.05);秋茄叶片水提物影响藻细胞膜结构,使藻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破裂。
    江苏如东海岸互花米草盐沼沉积物叶绿素a分布特征
    王丹丹,高抒,杜永芬**,高文华
    2012, 31(09):  2247-2254. 
    摘要 ( 1794 )   PDF (1803KB) ( 435 )  
    潮间带沉积物叶绿素a(Chl-a))是潮间带生态系统底栖微藻初级生产力的表征因子。为了解互花米草盐沼沉积物Chl-a的分布,于2010年夏季及秋季对江苏如东海岸11个站位的表层底质(0~8 cm)内Chl-a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垂直方向上,除10月1~5站位垂直分层不明显外,整体变化趋势为,在0~2 cm,随深度的增加而锐减,2~8 cm,变化较小,光照的垂直递减是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在水平方向上,夏季,沉积物Chl-a含量在互花米草盐沼高于光滩,秋季则相反;光照和沉积物组成的季节变化是造成沉积物Chl-a水平方向分布格局的直接原因;互花米草枝叶对光照的遮挡及对细颗粒物质的圈闭作用随植株生长阶段而变化;互花米草一方面通过促进细颗粒沉积物堆积影响底质的粒度组成,另一方面通过其枝叶生长影响滩面接受的光照,直接影响潮间带微藻的生长,继而影响底栖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燕麦幼苗活性氧代谢和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对NaCl胁迫的响应
    刘建新**,王金成,王瑞娟,贾海燕
    2012, 31(09):  2255-2260. 
    摘要 ( 2209 )   PDF (476KB) ( 562 )  
    采用营养液砂培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0、50、100、150、200和250 mmol·L-1)对“定莜6号”燕麦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显著抑制燕麦幼苗的生长,抑制程度随NaCl浓度提高而增强,燕麦可耐受的最高NaCl浓度约为150 mmol·L-1;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叶片O2-产生速率、H2O2和丙二醛含量明显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先升后降,过氧化氢酶活性迅速下降后逐渐升高,NaCl胁迫明显降低了谷胱甘肽含量,而抗坏血酸含量变化不大;NaCl胁迫显著提高了叶片脯氨酸含量,Na+含量随着NaCl浓度增加不断提高,K+含量和K+/Na+逐渐下降,质膜H+ATP酶活性、总可溶性蛋白、热稳定蛋白和热不稳定蛋白含量先升后降,游离氨基酸含量先降后升,可溶性糖含量呈降-升-降趋势变化;盐胁迫下活性氧代谢失调和Na+、K+平衡破坏及积累有机溶质进行渗透调节时更多能量的消耗可能是燕麦生长受抑的重要因素。
    播期对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张凯1,2,3**,王润元1,李巧珍3,赵鸿1,王鹤龄1,郭林3,张秀云3
    2012, 31(09):  2261-2268. 
    摘要 ( 2051 )   PDF (899KB) ( 549 )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为了探寻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的适宜播种期,2010年在甘肃定西进行了马铃薯分期播种试验,并对不同播期条件下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马铃薯全生育期缩短,株高出现明显变化,单株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提前;从不同播期来看,5月27日播种的植株高度、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最大积累速率均最大,马铃薯块茎鲜重的增长过程呈“慢-快-慢”S型曲线;块茎鲜重最大积累速率出现的时间随播期的推迟而提前;产量数据的方差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播期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其中5月27日播期的丰产性最好;对各播期不同生育期的气候条件进行比较表明,5月底或6月初是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的适宜播种时间。
    1961—2010年中国春玉米潜在种植分布的年代际动态变化
    何奇瑾1,2,周广胜1,3**,隋兴华3,孙敬松3
    2012, 31(09):  2269-2275. 
    摘要 ( 1597 )   PDF (2974KB) ( 530 )  
    基于构建的中国春玉米种植分布气候关系模型,对1961—2010年春玉米潜在种植分布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玉米潜在可种植面积呈增加趋势;气候最适宜种植面积波动式增加,近10年达5.3×105 km2;适宜种植面积明显扩大,近50年增加约8.2×105 km2,且呈东扩趋势;潜在种植北界呈波动式北移,最大北抬达1.4个纬度。表明,气候变化有利于中国扩大春玉米种植,但一些地区可能受水分条件的限制。  
    施肥和刈割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群落生物量补偿效应的影响
    杨中领,张家洋,楚莉莉,李慧**,肖蕊
    2012, 31(09):  2276-2282. 
    摘要 ( 1962 )   PDF (833KB) ( 475 )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在4个施肥处理及7个刈割水平下的群落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补偿指数的比较,分析了该类草甸群落主要特征对施肥及刈割强度差异的响应。结果表明:施肥显著增加了群落生物量,并降低物种丰富度,而刈割处理虽然增加了物种丰富度,但对群落生物量无显著影响;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高寒草甸由莎草科和杂草类物种占优势的群落构成逐渐向禾本科物种占优势的群落构成转变;施肥可提高群落的补偿能力,在不同施肥梯度中,刈割后植物群落补偿能力也不相同;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增加刈割强度,减少刈割次数,发生超补偿的机率增大;可见,施肥是主效应,刈割对群落主要特征的影响随营养水平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下黑土氮素有效性及其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石洪艾1,2,尤孟阳2,李禄军2,韩晓增1,2**
    2012, 31(09):  2283-2288. 
    摘要 ( 1522 )   PDF (794KB) ( 426 )  
    利用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于2011年采样研究长期施用不同有机物料(秸秆、有机肥)对东北黑土氮素有效性的影响,并分析氮供应与作物生物量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化肥配施低量秸秆均可显著提高黑土农田土壤无机氮和硝态氮含量,进而提高作物产量;尽管化肥配施高量秸秆提高了土壤氮矿化速率,但可能由于硝态氮淋溶或者其他形式的氮素损失或转化,与化肥配施低量秸秆处理相比,化肥配施高量秸秆下土壤无机氮量并没有增加。可见,适量施用有机物料对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提高作物产量及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光合细菌和Ⅱ型甲烷氧化菌的影响
    王敬敬1,2,李新宇1,徐明恺1,苏振成1,李旭1,孙健1,张惠文1**
    2012, 31(09):  2289-2298. 
    摘要 ( 1785 )   PDF (1431KB) ( 494 )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具有明显的保护效应,但是其对土壤光合细菌和甲烷氧化菌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本文采用土壤宏基因组16S rDNA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了不同耕作模式(免耕和传统翻耕)和不同秸秆覆盖量(0、50%、100%)对潮土中光合细菌和Ⅱ型甲烷氧化菌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土壤中光合细菌的多样性(多样性指数H=2.47)显著高于传统翻耕土壤(多样性指数H=2.35),且与土壤总氮呈显著正相关,数量略低于传统翻耕土壤;光合细菌的数量和多样性虽均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但不显著;虽然免耕和秸秆覆盖对Ⅱ型甲烷氧化菌数量和多样性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但是耕作模式、秸秆覆盖及二者互作对其影响均不显著;不同处理中光合细菌和Ⅱ型甲烷氧化菌的种群结构无明显变化,光合细菌优势种群以根瘤菌目(Rhizobiales)和鞘脂单胞菌目(Sphingomonadales)为主,Ⅱ型甲烷氧化菌优势种群主要为甲基孢囊菌科(Methylocystaceae)的细菌类群。
    土壤和大气铅对玉米植株内铅积累的影响和贡献率
    周影,李国琛,张红,王颜红**,崔杰华,王世成
    2012, 31(09):  2299-2304. 
    摘要 ( 1347 )   PDF (525KB) ( 455 )  
    采用土壤添加Pb和叶面喷施Pb溶液的方式,分别研究了土壤Pb和大气Pb在玉米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规律和Pb污染浓度与籽粒Pb含量、叶片Pb含量与籽粒Pb含量的相关性,以及土壤Pb和大气Pb对玉米籽粒Pb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土壤添加Pb后,玉米各器官中Pb含量表现为根>茎>叶>籽粒,且主要富集在根系中;叶面喷施Pb后,玉米各器官Pb含量大小顺序是叶片>茎、根>籽粒,且主要富集在叶片中;随着土壤和大气Pb浓度的增加,玉米各器官Pb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玉米籽粒中的Pb含量与土壤和叶片Pb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施加Pb的毒性临界值为118.95 mg·kg-1;大气Pb对玉米籽粒的贡献率为53.7%,土壤Pb对玉米籽粒的贡献率为46.3%,说明大气Pb通过叶面传输是玉米籽粒吸收Pb的重要途径。
    柳树对水体氮素的去除率及其吸收动力学
    王瑛,张建锋**,陈光才
    2012, 31(09):  2305-2311. 
    摘要 ( 2071 )   PDF (567KB) ( 434 )  
    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2种柳树(Salix integra)无性系(“一支笔”和“微山湖”)对模拟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素的吸收状况,并采用常规耗竭法探讨了柳树幼苗根系对NH4+-N、NO3--N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2种柳树无性系对低浓度模拟富营养化水体中总氮的去除率均达90%以上,是高浓度情况下的2倍;对低浓度模拟污水中总磷的去除率达80%,高浓度下则达92%,且“一支笔”对总氮、总磷的吸收效果优于“微山湖”;2种柳树无性系对氮素的吸收均表现为水体中营养物质浓度越高,去除效果越好;只有NH4+-N或NO3--N存在时,“微山湖”的最大吸收速率和亲和力高于“一支笔”;当有其他氮源影响时,2种柳树无性系对NH4+-N和NO3--N的吸收效率则下降至50%;研究表明,柳树对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作用较强,是进行面源污染生态修复的优良树种。
    红枫湖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化学成分
    王敬富1,2,陈敬安1**,濮培民3,李键1,杨永琼1,2,杨海全1,2
    2012, 31(09):  2312-2318. 
    摘要 ( 2451 )   PDF (962KB) ( 675 )  
    高原山区深水型湖泊水深大、水位变化剧烈,不利于水生植物生长,通常的浅水湖泊生态修复技术难以应用。本文选取贵州红枫湖这一典型的高原深水湖泊作为试验点,在右二湖湾以浮岛为载体引种多种水生植物,并对植物根茎叶中的氮、磷及重金属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水生植物氮含量为菹草>鲁梅克斯>聚合草,磷含量为菹草>伊乐藻>鲁梅克斯,氮、磷元素去除效果较好的植物为菹草、伊乐藻、鲁梅克斯;试验植物对重金属Cu、Cd、Pb、Zn和Hg均具有一定的耐受性,植物内不同重金属的累积浓度为Zn>Pb>Cu>>Cd>Hg,重金属富集系数根>叶>茎,Zn/Cd比值为叶>茎>根;总体上,黑麦草、鲁梅克斯和菹草重金属的富集系数较高;植物中总氮(TN)与总磷(T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重金属与营养元素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试验表明,陆生植物依靠浮岛载体能在水面较好地生长,可应用于深水型湖泊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在实际应用时,需结合水体污染特点和植物吸收特性选择最佳植物组合类型。
    硝化抑制剂对不同旱地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白雪1,2,夏宗伟1,郭彦玲1,张颖1,徐慧1**,王振宇1
    2012, 31(09):  2319-2329. 
    摘要 ( 2077 )   PDF (1408KB) ( 776 )  
    通过室内培养法,研究了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和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对施加尿素的沈阳草甸棕壤、运城褐土、美国明尼苏达州粉砂壤土的N2O排放、氮素转化速率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抑制剂DCD和DMPP对草甸棕壤的N2O减排率为54.1%~75.9%,但对速效氮含量影响不显著,约24%的硝化潜势被DCD所抑制,而在高含水量下DMPP却对硝化潜势无抑制作用;在褐土中,DMPP抑制效果显著,其在两种含水量下的N2O减排率为85.5%和66.7%、对硝化作用潜势抑制率为97.2%和96.4%,但DCD只在低含水量下有少许抑制效果(24.6%~57.5%),而在高含水量下则失效;DMPP对粉砂壤土在两种含水量下的N2O减排率为42.9%和53.1%,而DCD在高含水量下未能减排N2O;在草甸棕壤和褐土中,施氮肥有效促进氨氧化细菌(AOB)的生长繁殖,DCD与DMPP使AOB -amoA数量减少了4.1%~63.5%,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氨氧化古菌(AOA)和反硝化菌则影响不大;与AOB相比,AOA在数量上占优势,但AOB-amoA基因丰度与硝化潜势显著正相关,表明AOB在硝化过程中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Cd胁迫下不同耐性豆科植物根内活性氧产生与基因组DNA多态性变化
    张芬琴1,张红晓2,沈振国3**
    2012, 31(09):  2330-2336. 
    摘要 ( 1511 )   PDF (1594KB) ( 428 )  
    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镉胁迫对绿豆和箭舌豌豆幼苗根基因组DNA多态性和活性氧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Cd胁迫降低了2种植物根尖基因组DNA模板的稳定性,导致DNA多态性发生了变化,包括RAPD谱带的增加、缺失及其荧光强度的改变;同时,Cd胁迫抑制了根的伸长生长,促进了根内超氧阴离子(O2-·)产生和过氧化氢(H2O2)积累;Cd胁迫下2种植物根的伸长与其根内O2-·产生、H2O2积累以及DNA多态性呈负相关,DNA多态性与Cd胁迫下H2O2积累呈正相关。
    镉诱导拟南芥幼苗DNA损伤
    孙梨宗1,2,刘宛1**,马珊珊1,2,秦秦1,2,台培东1,李培军1
    2012, 31(09):  2337-2343. 
    摘要 ( 1933 )   PDF (909KB) ( 1060 )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标记技术,并结合幼苗的形态和生理指标,研究镉(Cd)胁迫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幼苗基因组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0.25~5.0 mg·L-1) Cd处理24 d后,拟南芥幼苗根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地上部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对拟南芥幼苗叶片数、鲜重及叶绿素含量影响不大。选用12条寡核苷酸引物对拟南芥幼苗地上部分与根系基因组DNA进行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扩增,发现处理组与对照组RAPD图谱之间〖JP2〗存在明显差异,且与镉浓度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基因组模板的稳定性(genomic template stability, GTS)随着Cd浓度的增加而降低。3个处理组幼苗地上部分GTS分别为91%、89%和80%;相应根部GTS分别为71%、67%和60%。研究表明,利用RAPD技术获得的拟南芥DNA多态性变化可作为检测镉遗传毒性效应的生物标记物。比照其他几个指标,拟南芥幼苗根部RAPD谱带变化的敏感性更为优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安徽皇埔山大型真菌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柴新义**,朱双杰,殷培峰,向玉勇
    2012, 31(09):  2344-2349. 
    摘要 ( 1738 )   PDF (415KB) ( 381 )  
    为了解安徽皇埔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多样性,对该地区的大型真菌区系地理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大型真菌103种,分属于24科48属,其中优势科为Tricholomataceae(14种,占13.59%)、Russulaceae(11种,占10.68%)、Cortinariaceae(10种,占9.71%)和Polyporaceae(10种,占9.71%);优势属为Lactarius(8种,占7.77%)、Psathyrella (6种,占5.83%)、Cortinarius (5种,占4.85%)和Marasmius(5种,占4.85%);从属的区系地理成分上初步划分为世界广布成分(58.33%)、泛热带成分(29.17%)、北温带成分(10.42%)和热带亚热带成分(2.08%);从种的地理成分上划分为:世界广布种(45种,占43.69%)、热带亚热带分布种(31种,30.1%)、北温带分布种(24种,23.3%)及欧亚-北美-澳大利亚分布种(3种,2.91%)等分布型;皇埔山大型真菌的区系地理成分主要是以世界广布种为主,其次是热带-亚热带成分和北温带成分。
    嵊泗列岛潮间带大型海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林清菁,蒋霞敏**,徐镇,唐锋,王弢
    2012, 31(09):  2350-2355. 
    摘要 ( 1701 )   PDF (612KB) ( 456 )  
    于2010年8月—2011年8月对嵊泗列岛潮间带大型海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有大型海藻114种,隶属3门53属,其中红藻门33属75种,占总数的65.8%,褐藻门13属21种,占18.4%,绿藻门7属18种,占15.8%;枸杞最多(87种),金平其次(42种),马关最少(26种);79.8%海藻分布在低潮带,62.3%分布在中潮带,种类组成相似性指数中、低潮带为0.57,高、中潮带为0.15,高、低潮带为0.06;种类组成夏季(57种)>冬季(55种) >春季(52种) > 秋季(46种),春季优势种有裙带菜、孔石莼、长石莼和厚膜藻等,夏季优势种为瓦氏马尾藻、粗枝软骨藻、鼠尾藻和麒麟菜等,秋季优势种为江蓠、小杉藻、鼠尾藻和石莼等,冬季优势种为萱藻、圆紫菜、鼠尾藻和日本多管藻等。
    天津于桥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学评价
    马秀娟1,沈建忠1**,孙金辉2,王海生1,张凯3
    2012, 31(09):  2356-2364. 
    摘要 ( 2032 )   PDF (848KB) ( 481 )  
    于2010年5月—2011年5月按季度对于桥水库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结果表明:于桥水库底栖动物有51种,其中水生昆虫23种,占总数的45.1%;软体动物15种,占29.4%;寡毛类12种,占23.5%;其他类1种,占2.0%,优势种类为侧叶雕翅摇蚊(Glyptotendipes lobiferus)、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克拉泊水丝蚓(L. claparedeianus);底栖动物年均密度为159.58 ind·m-2,年均生物量为3.31 g·m-2;各季度底栖动物密度表现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生物量表现为冬季>夏季>春季>秋季。利用Goodnight修正指数(GBI)、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生物学污染指数(BPI)、科级生物指数(FBI)和综合生物污染指数(BI)对于桥水库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于桥水库水质整体处于轻-中污型(ⅡⅢ),相比1999—2000年(Ⅲ)于桥水库水质污染状况有所好转。
    不同驱鸟情景模式对果园害鸟行为的影响
    胡灿实1,李海洋1,叶元兴1,陈丽霞1,张肖1,赵欣如2,吴文彪3,丁长青1**
    2012, 31(09):  2365-2370. 
    摘要 ( 1776 )   PDF (581KB) ( 474 )  
    为评估鸣声驱鸟技术在林果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于2009年5月在北京市海淀区的樱桃果园,选取苍鹰(Accipiter gentilis)鸣叫、喜鹊(Pica pica)惊叫和灰喜鹊(Cyanopica cyana)惊叫,构建3种不同驱鸟情景模式;并于2010年4—5月在室内对果园主要害鸟(喜鹊和灰喜鹊)进行个体适应性测试。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播放苍鹰鸣叫显著降低果园内喜鹊的数量(P<0.05),并且对灰喜鹊和麻雀(Passer montanus)数量的降低具有倾向性显著效果;不同驱鸟情景模式下,果园害鸟会选择不同的防御行为。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该采用综合防治方法,权衡经济投入-产出比,并建立驱鸟效果评估机制,最终达到驱赶果园害鸟的目的。
    耕作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影响
    战丽莉1,2,许艳丽1**,张兴义1,潘凤娟1,裴希超3,刘振宇4
    2012, 31(09):  2371-2377. 
    摘要 ( 1767 )   PDF (523KB) ( 440 )  
    为探讨耕作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选取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定位试验的5种耕作方式免耕、少耕、平翻耕作、组合耕作和旋耕为对象,采用改良干漏斗(Modified Tullgren)法分离0~15 cm土层中的中小型土壤动物,分析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存在差异;高壳甲螨科和小甲螨科为5种耕作方式中共有的优势类群,传统耕作的旋耕和平翻耕作之间,保护性耕作的免耕和少耕之间中小〖JP2〗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相似度高;组合耕作很好地保持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的表聚特征,少耕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具有较高的Shannon指数、均匀度和优势度;耕作方式可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少耕和组合耕作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稳定,且保持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的表聚特征。
    应用吸虫塔对麦田冠层上部空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时序动态的研究
    蒋月丽1,武予清1**,乔格侠2,段云1,苗进1
    2012, 31(09):  2378-2384. 
    摘要 ( 1603 )   PDF (766KB) ( 388 )  
    在中国首次应用吸虫塔(suction trap)进行农田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群落调查和多样性分析。2010年4月7日—6月2日在河南省原阳县小麦田开展了吸虫塔采集节肢动物群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冠层上部空间的节肢动物群落组成较为丰富,共采集有8目38科64种;不同时间优势集中性较高的种群均集中在双翅目和半翅目,其次是鞘翅目和膜翅目。其中采集的优势昆虫种类为:半翅目的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双翅目的瘿蚊科(Cecidomyiidae)、摇蚊科(Chironomidae)、膜翅目的蚜茧蜂(Aphidiidae)等。从昆虫多样性分析来看,物种丰富度、总数量以及多样性指数随时间而变化,基本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均匀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主要害虫与天敌盛发期在5月1日以后,蚜茧蜂盛发期比其寄主麦蚜迟10~20 d。
    东莞银瓶山自然保护区蝶类群落的多样性
    李志刚1,曾焕忱2,叶静文1,戴建青1,韩诗畴1**
    2012, 31(09):  2385-2390. 
    摘要 ( 1768 )   PDF (1681KB) ( 532 )  
    2010—2011年共分4期采用样线法对东莞银瓶山自然保护区蝶类群落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银瓶山蝶类群落由9科31属42种组成;个体数量最多的科为粉蝶科,其次为凤蝶科、蛱蝶科和眼蝶科;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蛱蝶科、凤蝶科、粉蝶科、眼蝶科、弄蝶科、灰蝶科、蚬蝶科、斑蝶科和环蝶科;7、5月调查到的蝶类种类和数量较多,其次为11月,2月的蝶类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减少;Shannon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7、5、11、2月。珠三角核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东莞银瓶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蝶类群落的栖息环境恶化,其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保持效益时空动态——以黄土高原南部为例
    卞鸿雁**,庞奖励,任志远,徐茜
    2012, 31(09):  2391-2396. 
    摘要 ( 1916 )   PDF (1127KB) ( 464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壤保持能力存在着强烈的耦合关系。基于3S技术,应用马尔科夫矩阵、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探究1980—2005年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定量测算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保持物质量及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显著,1123.80 km2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1980和2005年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土壤保持总量分别为20.43×10.8和19.94×10.8 t,各地类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排序为建设用地<耕地<未利用地<草地<林地。1980年和2005年区域土壤保持总经济效益分别为674.27亿元、1064.80亿元,林地、草地、耕地在区域土壤保持功能中占主导地位。
    综述与专论
    种子传播生物学主要术语和概念
    朱金雷1,2,刘志民1**
    2012, 31(09):  2397-2403. 
    摘要 ( 1680 )   PDF (516KB) ( 1136 )  
    种子传播是当今进化生物学、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人们还难以正确理解和使用很多种子传播术语和概念。因此,本文对种子传播生物学术语和概念进行了梳理,旨在完善种子传播生物学的中文概念和术语体系、促进传播生物学在我国的发展。  
    逆境胁迫下植物DNA损伤和DNA错配修复研究进展
    钟鸣1,陈琢1,3,刘宛2**,李培军2,台培东2
    2012, 31(09):  2404-2411. 
    摘要 ( 2151 )   PDF (515KB) ( 661 )  
    在正常条件下植物体内的基因组是稳定的,但在逆境胁迫条件下(如化学诱变物、紫外线、电离辐射、细菌及真菌毒素、以及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等),细胞DNA容易遭受伤害,其主要损伤形式为碱基改变、脱碱基位点、碱基错配、插入或缺失、嘧啶联合、DNA加合物、DNA链断裂、甲基化损伤、DNA链内和链间交联。这些受损伤的DNA对植物细胞产生遗传毒性或细胞毒性。对DNA损伤进行修复则是机体抵御各种伤害的基础。本文介绍了植物DNA损伤(甲基化损伤、DNA加合物等)和DNA错配修复(DNA mismatch repair,MMR)(原核生物MMR、植物的MMR、植物微卫星的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认为植物DNA错配修复基因及MMR突变体在环境毒物生物修复和环境污染的早期诊断与评价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海草形态、生长的种间差异及其相关生长关系
    郑凤英,韩晓弟,金艳梅,张伟,赵宏**
    2012, 31(09):  2412-2419. 
    摘要 ( 2562 )   PDF (494KB) ( 557 )  
    海草是海洋沉水高等植物,属典型的根茎克隆植物。根状茎直径和分株重分别是其个体大小的第一、二表征指标,个体大小是海草重要的种间识别特征。对海草6个形态构件指标和18个生长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果实大小、单株叶面积、分株重具有显著的种特异性;分株发出的时间差、水平根状茎分枝率、叶年产量、分株寿命和垂直茎分枝率是海草种特异性最强的5个生长动态指标,海草生长动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克隆生长能力强弱和分株生活史长短上;大海草趋于游击型克隆构型,而小海草则趋于密集型,但小海草Cymodocea nodosa例外;大海草基株水平扩展能力较小海草差。海草个体大小与生长特征的相关生长关系表明:随个体的增大,海草在有机构件生长上表现出两相邻叶、相邻分株、相邻节发出的时间差延长,分株、叶、茎寿命延长的特点;在克隆生长水平上表现出根状茎节间长变短、延伸速率降低,分枝率和根状茎上年产分株数降低,分枝角度变小和间隔子增大的趋势;在克隆片段水平上表现为生理整合性增强;在种群层面则表现出生物量增大和种群密度降低的特点。因此,海草个体大小对其形态、生长特征、克隆构型、种群密度和生产力起到了决定作用。大小海草不同的形态、生长动态和克隆构型特征导致它们的生存策略及生态功能也不同,这一点可能对海草场修复基础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Bt基因作物对蚯蚓影响研究进展
    张艳艳1,2,3,舒迎花1,2,3,王建武1,2,3**
    2012, 31(09):  2420-2424. 
    摘要 ( 1660 )   PDF (424KB) ( 566 )  
    转苏云金杆菌杀虫蛋白(Bt)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种植可能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是近10年来颇有争议的问题。转Bt基因作物可通过多种方式向土壤中释放苏云金杆菌杀虫蛋白即Bt蛋白,从而引起土壤生物和生态系统基本功能的变化;蚯蚓可加快动植物残体的降解,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和矿化,与其他土壤生物相比,蚯蚓对某些污染物更敏感。本文从研究中用到的蚯蚓种类、采用的实验方式、研究的科学问题等方面综述了转Bt基因作物对土壤动物蚯蚓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对转Bt基因作物对土壤动物蚯蚓影响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转Bt基因作物对非靶标土壤动物的影响提供参考,进而为全面评价转Bt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依据。
    中国淡水养殖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评述
    宋超,陈家长,裘丽萍,孟顺龙,范立民,胡庚东**
    2012, 31(09):  2425-2430. 
    摘要 ( 1594 )   PDF (560KB) ( 699 )  
    传统的淡水池塘养殖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正蓬勃兴起。以“鱼-菜共生”模式为代表的原位修复技术和以循环水养殖模式为代表的异位修复技术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从水体富营养化的角度,以池塘氮循环为切入点,评述了这两种养殖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模式的优缺点,并对其涉及的面积配置关系进行了探讨。评述结果认为,只能通过“鱼菜共生”模式降低池塘养殖的产排污系数,但通过推广该模式实现全国池塘养殖生态收支的平衡是困难的。虽然循环水养殖模式无法避免产生额外的经济成本和土地资源,但在局部地区,特别是富营养化严重的区域,其零排放的特点使其推广应用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方法与技术
    基于气候适宜度的东北地区春玉米发育期模拟模型
    侯英雨**,王良宇,毛留喜,吕厚荃,王建林
    2012, 31(09):  2431-2436. 
    摘要 ( 1640 )   PDF (600KB) ( 620 )  
    以春玉米的生理生态发育过程为基础,基于作物生理发育时间恒定原理,建立了可推广应用的作物发育期模拟模型。本文充分考虑光、温、水对作物生育进程的综合影响,设计了基于气候适宜度来动态确定作物生理发育日数的算法,为模型的大范围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利用东北地区农业气象站2009、2010年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和验证,模型运行结果与实际观测情况比较吻合,全生育期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简称RMSE)为3.8 d,营养生长阶段发育期模拟结果的相关系数在0.84以上,生殖生长阶段发育期模拟结果的相关系数在0.77以上。模型生物学意义明确、精度较高、数据易获、可操作性强,能够在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中应用于玉米生育进程的模拟与预测。
    上海城市生态河道符合度评价
    左倬**,朱雪诞,胡伟,张陆军
    2012, 31(09):  2437-2442. 
    摘要 ( 1662 )   PDF (762KB) ( 472 )  
    城市河道生态系统包括河床水体和滨岸带两个子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多种资源与生态服务功能。中国城市河道生态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准确定义城市生态河道并建立生态河道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河道建设与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阐述了城市生态河道的特征,根据中国城市河道生态建设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包含5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并首次提出城市河道生态符合指数(URECI)的概念。同时以上海市为例,对9条城市河道进行了生态符合度的评价。结果表明:所调查的9处城市河道的URECI界于5.60~17.25;其中,新江湾城水系为生态符合度很高水平,正义村河、淀浦河(朱家角段)、大裕村河、龙兴港为生态符合度较高水平,白莲泾、曹杨环浜为生态符合度一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