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0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1-03-08
    研究报告
    铜对凤丹生长、生理及体内矿质元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周燕,张桂花,徐迎春,程家高,陈亚华,李雪
    2011, 30(03):  415-423. 
    摘要 ( 1283 )   PDF (658KB) ( 1130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凤丹(Paeonia ostii)在添加低(300 mg·kg-1)、中(600 mg·kg-1)、高(900 mg·kg-1)铜浓度处理下的耐性。结果表明:凤丹的株高增长、地茎加粗、主根增粗及伸长、根系及地上部干重的积累等对铜具有较强的耐性。各添加铜处理下,地上及地下耐性指数均>0.5。各铜处理下根部SOD活性显著下降,但低铜浓度下叶片SOD活性升高;各铜处理下根部及叶部POD活性先升后降;低、中铜浓度下根部及叶部MDA含量均未有显著增加;根、叶内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铜浓度升高而逐渐上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a/b均在中浓度铜处理下上升至最高。根、茎部铜含量均随铜浓度增加而上升,叶部铜含量则先升后降。铜处理下根、茎、叶对铜的富集系数均<1。铜处理抑制凤丹根部对P、Ca的吸收,但促进P、K向上运输;低、中铜浓度下叶对Mg积累增加,高浓度降低。铜处理抑制根对Fe、Mn的吸收,低、中铜浓度促进叶对Fe、B的积累及Fe、Mn、Zn、B的向上运输,凤丹各部位对Zn的积累不受铜处理影响。
    2,4-二氯苯酚在土壤与河流底泥中降解动力学
    侯永侠,杨继松,陈红亮,宋雪英,胡晓钧,李玉双
    2011, 30(03):  424-429. 
    摘要 ( 2878 )   PDF (488KB) ( 608 )  
    以南京化学工业园内四柳河沿岸土壤与河流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灭菌、温度与污染物初始浓度调控,研究了2,4-二氯苯酚在土壤与河流底泥中降解动力学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微生物对2,4-二氯苯酚降解起主导作用,在45 d内,非灭菌土壤和河流底泥的降解率分别是灭菌条件下的1.5~3倍、1.4~2.8倍,土壤和河流底泥中的2,4-二氯苯酚微生物降解量分别为0.128~0.599和0.113~0.718 mg·kg-1,非灭菌处理半衰期时间短于灭菌处理;(10±1)℃~(30±1)℃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增高,2,4-二氯苯酚降解加快,在(30±1)℃土壤与河流底泥中残留量最小,分别为0.305和0.203 mg·kg-1,半衰期也最短;土壤与河流底泥中的2,4-二氯苯酚均在其浓度为0.5 mg·kg-1时降解最快,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2,4-二氯苯酚降解速度呈现递减趋势,半衰期增长。
    好氧条件下复合生物膜活性污泥反应器中的反硝化菌群结构
    方芳,王淑梅,冯翠杰,陈少华
    2011, 30(03):  430-437. 
    摘要 ( 1649 )   PDF (2207KB) ( 738 )  
    nirKnirS基因为标记,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好氧条件下复合生物膜-活性污泥反应器中的反硝化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样品中大部分nirK-反硝化菌都属于α-变形菌纲中的根瘤菌目Rhizobiales,而nirS-反硝化菌则与β-变形菌纲(包括红环菌目Rhodocyclales和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及γ-变形菌纲(假单胞菌目Pseudomonadales)细菌相似。在nirK-及nirS-群落中均发现了未与已知菌群聚类的特殊序列。细菌的生长方式(生物膜或活性污泥)对反硝化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这些结果将为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中的反硝化过程提供基础数据。
    沈阳河水、地下水及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及来源辨析
    吴学丽,杨永亮,汤奇峰,徐清,刘晓端,黄园英,殷效彩
    2011, 30(03):  438-447. 
    摘要 ( 1954 )   PDF (1045KB) ( 1206 )  
    对沈阳地区河流水体、沿岸地下水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了调查,并运用污染因子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水中As的浓度为0.49~11.9 μg·L-1,沈抚灌渠>蒲河>细河>浑河。Cd的浓度为0.01~0.66 μg·L-1,细河>沈抚灌渠>浑河>蒲河。Zn浓度范围为1.0~115 μg·L-1,最高浓度出现在沈抚灌渠。Pb、Cu、Cr平均浓度最高是在细河。浑河和蒲河河水中6种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及内梅罗指数都<1,未受污染;沈抚灌渠水中Zn和Cr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指数都>1,为轻度污染;细河夏季内梅罗指数>1,为轻度污染。细河周边地区浅层地下水中Cd和Cr的污染较为严重,致使内梅罗指数都>1,甚至>2,污染水平为中等污染。深层地下水和水稻田水的所有污染指数均<1,未受污染。蒲河和浑河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元素属低潜在生态风险。细河沉积物中Cd属较高潜在生态风险;Cu为中等潜在生态风险。污染来源大致分为3类:1)污水排放和固体废弃物;2)施用磷肥或粪肥;3)冶金、电镀和不锈钢产业的排放。
    刺萼龙葵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真菌多样性变化
    祝明炜,曲波,杨红,陈旭辉,王承旭,付卫东,张国良
    2011, 30(03):  448-452. 
    摘要 ( 4316 )   PDF (440KB) ( 758 )  
    分析入侵植物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在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变化,探讨刺萼龙葵入侵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机制,以期寻找防治刺萼龙葵的最佳时期。本试验利用土壤平板法对刺萼龙葵根际土壤真菌进行培养,共鉴定真菌22个属,并且从生长初期到开花期土壤真菌多样性显著增加;从生长初期到开花期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脱氢酶、转化酶和蛋白酶活性变化显著;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刺萼龙葵从生长初期到开花期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相关性并不显著,而与其余6种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发现,刺萼龙葵开花期、现蕾期和四叶期与空白土壤和生长初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随着刺萼龙葵的生长,其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均发生改变。
    北京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的生态状况
    向俊,李翠妮,刘全儒,周云龙,孙乐,毛春明,梁前进
    2011, 30(03):  453-458. 
    摘要 ( 2085 )   PDF (515KB) ( 925 )  
    调查了北京密云县李各庄和小漕村荒草地90个2 m×2 m草本优势型样方的刺萼龙葵入侵地,分析了样方中各种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区系特点以及种群的多度、频度和重要值,并结合其生长型、生态优势和竞争关系,评估了北京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的生态状况和生态危害风险。结果表明:在多度方面,刺萼龙葵在李各庄群落(共29种植物)中位列第3,在小漕村群落(共51种植物)中位列第5;在频度方面,刺萼龙葵在李各庄群落和小漕村群落中都位列第1;重要值数据表明,刺萼龙葵在李各庄群落和小漕村群落中的综合适应力均最大。综合分析可知,刺萼龙葵在北京的入侵生长尚处于局部危害阶段,但在其范围内已经突破生长瓶颈,成为优势种,同时禾本科、菊科和桑科的一些物种在抗衡刺萼龙葵的进一步扩展上具有一定的潜力。在生态干预策略上,可立足于若干具一定优势的本地物种,在刺萼龙葵发展到单优势种之前对其实行生态更替和铲除。
    养分条件对互花米草表型可塑性的影响
    马俊改,石福臣
    2011, 30(03):  459-463. 
    摘要 ( 1308 )   PDF (475KB) ( 543 )  
    通过栽培实验研究了高、中、低不同养分水平对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表型可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养分含量的增加,互花米草分枝强度不断增加,低养分处理与中、高养分处理间差异显著;间隔子长度随着养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分枝角度不受养分含量的影响;互花米草生物量分配格局显著受养分水平的影响,随着养分的降低,互花米草对地上部分(茎和叶)的生物量投资减小,而对地下部分(根和根茎)的生物量投资增加。这些结果说明,养分水平对互花米草的克隆生长有显著影响,互花米草对不同的养分条件表现出较强的可塑性。
    黄菖蒲和美人蕉对水深梯度的响应差异
    柏祥,陈开宁,黄蔚,古小治,陈效民
    2011, 30(03):  464-470. 
    摘要 ( 4048 )   PDF (607KB) ( 776 )  
    通过野外观测研究了黄菖蒲和美人蕉对水深梯度(10、30、50和70 cm)的适应性。结果表明: 随着水深的增加(1)黄菖蒲和美人蕉的分蘖数显著减少(P<0.05),但对株高、叶长和叶宽的影响不大;(2)2种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均逐渐降低,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则逐渐升高,其中美人蕉的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差异显著(P<0.05),而黄菖蒲仅根系活力的差异显著(P<0.05);(3)叶绿素荧光参数中,PSⅡ的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淬灭(qP)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非光化学淬灭(qN)则显著增加(P<0.05);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及潜在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Rm)、对光能的利用效率(α)和对强光的耐受能力(Ik)也都表现出明显的下降;美人蕉在10 cm水深条件下各指标均高于黄菖蒲,但在水深较大的条件下总体上低于黄菖蒲。可见,水深较大时对黄菖蒲和美人蕉的生长产生了抑制作用,且对后者的抑制程度要大于前者。因此,在选择黄菖蒲和美人蕉进行湿地植物修复时,应保持浅水条件以利于其生长,其中黄菖蒲适应的水深(30~70 cm)大于美人蕉(10 cm)。
    风对科尔沁地区几种常见作物幼苗光合、蒸腾特性的影响
    唐霞,崔建垣,曲浩,李熙萌
    2011, 30(03):  471-476. 
    摘要 ( 1480 )   PDF (870KB) ( 759 )  
    以科尔沁地区4种常见作物——玉米(Zea mays)、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豆(Glycine max)和绿豆(Vigna radiata)为对象,采用便携式风洞对4种作物幼苗进行不同吹风强度(4和8 m·s-1)和吹风时间(0、30、60、90和120 min)处理,并利用Li-6400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作物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s)的变化,以研究这4种作物幼苗对风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4种作物幼苗的PnGs均随着风速的增大和吹风时间的加长而显著降低;在4 m·s-1风速下,4种作物的PnGs分别降低了3.3%~74.4%和10.9%~51.3%;在8 m·s-1风速下,4种作物的PnGs的降幅分别为30.8%~81.0%和48.3%~88.0%;在吹风条件下,除小麦,其他3种作物的Ts上升,而且在8 m·s-1风速处理下的上升幅度均小于在4 m·s-1风速下的上升幅度;4种作物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在不断吹风过程中逐步降低,从而增加了对植物的干燥作用。
    河南太行山自然保护区猕猴冬春季食性分析
    郭相保,王振龙,陈菊荣,田军东,王白石,路纪琪,
    2011, 30(03):  483-488. 
    摘要 ( 1409 )   PDF (500KB) ( 846 )  
    2008年11月-2009年4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了40份太行山猕猴粪样和38科91种植物标本,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研究了太行山猕猴的冬春季食性。结果表明:1)太行山猕猴在冬季采食植物13科21种,其中栓皮栎、青冈、羊胡草、露珠草、大叶榉是其冬季的主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55.4%;小叶榉、千金榆、南蛇藤、君迁子等10种是常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39.1%;第三类是少见采食植物,包括板栗、毛栗、辽东栎,蒙古栎、黄荆等5种,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5.2%;2)共记录到猕猴春季采食植物24科37种,其中栓皮栎、青冈、早熟禾、大叶榉、小叶榉、千金榆、鹅耳枥、枳椇、构树、博落回等10种为主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70.8%;唐松草、白丁香、紫丁香等14种是常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23.4%,少见采食植物包括马齿苋、铁线莲、槐、胡枝子等16种,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5.7%;3)部分植物在冬季和春季均被猕猴取食,但在2个季节所取食的部位有所不同,在冬季主要取食嫩芽和果实,在春季则主要取食花和叶。太行山猕猴在春季的取食植物比冬季更广泛。
    孕穗期低温对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空壳率的影响
    曲辉辉,姜丽霞,朱海霞;闫平,宫丽娟,吕佳佳,王晾晾,纪仰慧
    2011, 30(03):  489-493. 
    摘要 ( 1629 )   PDF (382KB) ( 770 )  
    障碍型冷害对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影响巨大,明确主栽水稻品种耐冷性及障碍型冷害的量化指标,可为当地水稻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黑龙江省4个主栽水稻品种(垦稻12、龙稻3号、龙稻7号和空育131)在孕穗期进行不同低温处理,分析了各处理对水稻空壳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平均温度为15 ℃时,孕穗期低温的持续天数是水稻形成障碍型冷害的关键因素;在低温持续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昼夜恒温15 ℃使各品种水稻受低温影响最严重;在不同低温处理条件下,不同品种水稻发生一般障碍型冷害的临界时长为1~4 d或5~8 d,发生严重障碍型冷害的临界时长为5~8 d或8 d以上,品种间临界时长有所差异;供试品种中,“垦稻12”和“龙稻3号”耐冷性较弱,“空育131”耐冷性较强,“龙稻7号”耐冷性居中。
    贮藏条件对河西走廊四种旱生灌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王桔红,陈文,张勇,张银霞
    2011, 30(03):  477-482. 
    摘要 ( 1599 )   PDF (597KB) ( 800 )  
    不同贮藏条件下,探讨了河西走廊枸杞(Lycium barbarum)、黑果枸杞(L. ruthenicum)、花棒(Hedysarum scorpaium)和泡果白刺(Nitraria sphaerocarpa)4种旱生灌木种子萌发情况。结果表明:枸杞、黑果枸杞和花棒种子萌发对贮藏条件有一致性的响应,即经过低温湿润(-5 ℃和4 ℃)贮藏后有较高的萌发率、较快的萌发速度和较早的萌发开始时间,贮藏条件对泡果白刺的种子萌发(<30%)的影响较小;冬季冷屋贮藏后(-5 ℃,湿润)的枸杞种子萌发率(68%)显著大于冰箱贮藏(4 ℃,湿润)和室温干燥贮藏(<20%);冰箱和冬季冷屋贮藏后黑果枸杞种子萌发率约80%,室温干燥贮藏后萌发率仅为5%;冰箱和冬季冷屋贮藏后的花棒种子萌发率达到88%和65%,干燥贮藏后为40%。低温层积(-5 ℃和4 ℃)是打破枸杞、花棒和黑果枸杞种子休眠的有效方法之一。
    东北玉米农田下垫面参数动态特征
    蔡福,周广胜,李荣平,明惠青
    2011, 30(03):  494-501. 
    摘要 ( 1217 )   PDF (1044KB) ( 824 )  
    利用2006年锦州玉米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动态连续的通量、气象及生物因子观测数据对玉米植株高度、叶面积指数(LAI)、粗糙度(Z0)、表层土壤湿度(SWC)、反照率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建立玉米农田下垫面动态参数方案提供参考。动态LAI和株高采用相对积温方法求得,Z0通过中性条件下风速廓线方程求得。研究表明:玉米株高增长速度以拔节期为转折点先慢后快,到乳熟期达到最大;LAI呈不对称“n”型分布,最大值出现在抽雄至乳熟期,约为4;SWC冬季最小,为12%~20%,夏季最大,为30%~36%。反照率在冷季(11-翌年3月)最大,为0.2~0.3,积雪覆盖时为0.5~0.7;暖季(6-9月)最小,为0.1~0.2。生长季内反照率与LAI呈显著正相关,其月均值日变化呈U型分布,受LAI、冠层颜色及粗糙度等因素影响,白天反照率6月<9月<8月<7月。在非结冻期反照率与SWC呈极显著负相关,但随着LAI增大,该关系逐渐减弱。Z0与株高和LAI呈指数正相关。
    近60年气候变化对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彭舜磊,由文辉,郑泽梅,王良衍
    2011, 30(03):  502-507. 
    摘要 ( 2189 )   PDF (676KB) ( 757 )  
    基于天童地区1954-2009年日序列气象数据,采用周广胜NPP模型,研究了天童地区近60年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常绿阔叶林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60年,天童地区月平均气温、降雨量和月参考蒸散量(ET0)在7、8月份明显增加,年平均气温、降雨量和ET0增加趋势十分显著(P<0.0001);2)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56年NPP的平均值为12.196 t·hm-2·a-1,近60年升高趋势极为显著(P<0.0001);3)未来温度升高2 ℃,降水量增加20%的情景下,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的NPP将升高15.9%。未来温度升高2 ℃,降水量减少20%的情景下,NPP将降低4.9%。未来温度升高2 ℃,降水量不变的情景下,NPP将增加5.5%;4)年降雨量、ET0年均值和年平均气温是影响NPP变化的主要因子。
    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恢复阶段乔木优势种群生态位和种间联结
    李帅锋;刘万德;苏建荣;张志钧
    2011, 30(03):  508-515. 
    摘要 ( 1526 )   PDF (669KB) ( 1082 )  
    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是群落动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物种间相互作用影响着群落的恢复和演替。本文在对云南普洱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恢复15年、恢复30年和原始林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的野外调查基础上,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方差比率(VR)和基于2×2联列表的χ2检验、联结系数(AC)等方法,分析了不同恢复阶段各种群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3种群落类型中物种的重要值与相对应的生态位宽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恢复15年群落有78.22%的种对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在0.4~0.8,说明其群落优势物种存在较强的资源利用性竞争,而恢复30年和原始林群落结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多数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要大于生态位较小的物种,反映出优势物种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恢复15年和恢复30年群落物种间总体呈不显著正联结,原始林群落则呈不显著负联结;3种群落231种对中,绝大多数种对联结系数未达显著水平,种对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群落中物种间正负联结对数占总种的比例随恢复进程而出现下降趋势。不同恢复阶段群落中联结系数与生态位重叠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生态位重叠值越大,其联结系数也越大。
    沿海基干林带结构调控对林分冠层结构参数及林地土壤的影响
    成向荣,虞木奎,张翠,王宗星,葛乐,吴统贵
    2011, 30(03):  516-520. 
    摘要 ( 1181 )   PDF (461KB) ( 704 )  
    以上海浦东沿海水杉基干林带为研究对象,分析水杉林分间伐以及间伐后林下套种其他树种构建复层林2种结构调控措施下林分冠层及林地土壤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伐和复层林构建可显著促进上层乔木树高和胸径的生长,也有助于林下乔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发育;未间伐水杉林带LAI最高,其次为复层林带,间伐林分最低。各林分林隙分数的分布特征与LAI相反;3种林分土壤全N、全P和速效K含量差异不显著,而间伐林和复层林土壤速效P、水解N和有机质含量比未间伐林有进一步改善,但间伐林分和复层林带之间土壤养分状况没有显著差异;林分结构调控增加了0~5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其中以0~15 cm土层有机碳密度最高。复层林带和间伐林土壤呼吸速率比未间伐林分别提高了42%和33%。
    秦岭火地塘林区四种主要树种凋落叶分解速率
    何帆,王得祥,雷瑞德
    2011, 30(03):  521-526. 
    摘要 ( 1515 )   PDF (513KB) ( 594 )  
    利用野外分解袋法对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华山松、华北落叶松、锐齿栎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解2年后,4种树种凋落叶的干物质残留率在35.6%~58.6%,残留率大小顺序为油松>华山松>华北落叶松>锐齿栎。除油松与华山松凋落叶之间残留率差异不显著外,各树种之间凋落叶分解后的残留率差异显著。在2个试验年度中,4-9月凋落叶分解最快,在其他月份保持较平稳的分解速度,分解前12个月凋落叶失重速度明显大于后12个月,呈明显的季节和阶段性差异。利用Olson模型对凋落叶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进行估测,结果显示,不同树种所需时间差异显著,其中锐齿栎凋落叶95%被分解所需时间最短,为5.43年,油松最长,为9.87年。凋落叶中N、P元素在分解第1年均表现出富集现象,直至1年后达到一个最高值后,开始释放,C含量则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导致不同树种凋落叶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速率差异主要与不同凋落叶的初始质量和性质有关。
    三丁基锡(TBT)对罗氏沼虾的毒性效应
    朱春华,薛海波,李广丽
    2011, 30(03):  527-532. 
    摘要 ( 1557 )   PDF (4580KB) ( 1133 )  
    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幼虾和成虾暴露在不同浓度的三丁基锡(tributyhin,TBT)溶液中,进行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研究TBT对罗氏沼虾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TBT对罗氏沼虾幼虾和成虾的96 h半致死浓度(96 h LC50)分别为51和376 μg·L-1,安全浓度(SC)分别为5.1和37.6 μg·L-1;罗氏沼虾幼虾暴露在浓度分别为1.25、2.5和5 μg·L-1的TBT溶液中30 d后,其体重和体长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罗氏沼虾成虾暴露在浓度分别为2、8和32 μg·L-1的TBT溶液中30 d后,生长速度虽未见明显差异,但鳃和肝胰脏组织结构均出现异常;TBT浓度高于8 μg·L-1时,处理组鳃上皮细胞肿胀,支持细胞中的细胞核萎缩,鳃血窦中血细胞聚集,肝胰脏细胞肿大,出现空泡化,细胞中出现细小颗粒;TBT浓度达32 μg·L-1时,罗氏沼虾肝胰脏细胞空泡化程度严重,细胞核消失,部分细胞解体并出现坏死区;表明一定剂量的TBT对罗氏沼虾的鳃和肝胰脏有明显的毒性效应。
    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水体浮游原生动物种群增长与生产量
    王珺,陈国华,林彬,黄宗文,王永波,郭仁湘,杨薇
    2011, 30(03):  533-538. 
    摘要 ( 1866 )   PDF (442KB) ( 838 )  
    设计二种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方法,测定水体的浮游原生动物种类组成、生物量,采用原位测定法研究水体原生动物的种群增长和生产量。结果表明:加菌组出现原生动物13种,总密度87.3×103 ind·L-1,总生物量502.9 mg·m-3,生物量较大的种类有阔口游仆虫(Euplotes eurystoma)、叶鞭虫(Phyllomitus sp.)、旋回侠盗虫(Strobilidium gyrans)、尖毛虫(Oxytricha sp.)等;加藻组出现原生动物9种,总密度60.8×103 ind·L-1,总生物量70.3 mg·m-3,生物量较大的种类有尖毛虫、旋回侠盗虫、叶鞭虫等。加菌组种群增长率较高的种类有拟急游虫(Strombidinopsis sp.)0.0578、弹跳虫(Halteria sp.)0.0493、周毛虫(Cyclidium litomesum)0.0405、太阳虫(Actinophrys sp.)0.0383、中缢虫(Mesodimium sp.)0.0373;加藻组种群率增长较高的种类有匕口虫(Lacrymaria sp.)0.0153、旋回侠盗虫0.0144、急游虫(Strombidium sp.)0.0117、叶鞭虫0.0100。加菌组原生动物群落总生产量10.232 mg·m-3·h-1,生产量较高的种类有阔口游仆虫6.543、旋回侠盗虫0.992、变形虫(Amoeba sp.)0.462、尖毛虫0.413 mg·m-3·h-1;加藻组原生动物总生产量1.22 mg·m-3·h-1,生产量较高的种类有太阳虫0.437、旋回侠盗虫0.350、叶鞭虫0.194、中縊虫0.159 mg·m-3·h-1。分析认为,加菌组原生动物种类更丰富、生物量较大,相同种类的种群增长率也较高,表明加菌的方法进行石斑鱼育苗能为石斑鱼仔鱼提供更丰富的开口期饵料。育苗水体中,一些种类的种群增长率较高,但生物量并不大,这些种类在育苗池中的密度被大型浮游动物所控制,暗示着这些种类在育苗人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北盘江光唇裂腹鱼年龄结构、生长特征和生活史类型
    肖海,代应贵
    2011, 30(03):  539-546. 
    摘要 ( 1936 )   PDF (1180KB) ( 881 )  
    光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issolabiatus)主要分布于珠江水系南北盘江、元江、澜沧江和怒江等。以2008-2009年在北盘江采集的261尾光唇裂腹鱼为材料,研究了光唇裂腹鱼的年龄和生长特征。选用鳞片作为年龄鉴定的主要材料,并结合主鳃盖骨、匙骨、背鳍条等材料,对光唇裂腹鱼个体进行了年龄鉴定。结果表明:这4种材料年龄鉴定结果趋于一致,吻合性高。光唇裂腹鱼体长与鳞径的最佳函数关系为线性函数L=20.202R+65.726,体长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方程呈幂函数关系W=4×10-5L2.8208。Von Bertalanffy方程、Logistic方程、Gompertz方程均为光唇裂腹鱼拟合性较好的生长方程,并以Von Bertalanffy方程的拟合度最高;光唇裂腹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475.51[1-e-0.138 (t+1.1397)],Wt=1424.93[1-e-0.138(t+1.1397)2.8208;体重生长拐点为637龄。1~4龄为光唇裂腹鱼生长的快速阶段,而5龄以上个体的生长速度明显降低。根据r-选择和k-选择的典型特征以及渐近体长(L)、渐近体重(W)、生长系数(K)、瞬时自然死亡率(M)、初次性成熟年龄(Tm)、最大年龄(Tmax)、性腺指数(GI)和种群繁殖力系数(PF)等8个参数值,推断光唇裂腹鱼为偏向r-选择物种。
    几种常见桔园螨类Wolbachia基因检测与序列分析
    邹志文,陈芬,余丽萍,夏斌
    2011, 30(03):  547-551. 
    摘要 ( 1194 )   PDF (1011KB) ( 859 )  
    应用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wsp、ftsZ和16S rDNA基因特异引物,通过PCR扩增法对采自江西省南昌、九江和赣州等3地桔园内的东方钝绥螨、江原钝绥螨、尼氏真绥螨、巴氏新小绥螨、桔全爪螨和酢浆草如叶螨等6种常见螨类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采自南昌桔园内的酢浆草如叶螨体内检测到Wolbachia感染,其wsp、ftsZ和16S rDNA基因长度为593、758和896 bp,Genbank登录号依次为GQ162482、GQ162483和GQ162484,而其他5种螨体内均未检测出Wolbachia的感染;同时通过对酢浆草如叶螨体内感染的Wolbachiawsp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得出其与B大组的Epo组的Wolbachia株十分相近,可能是相近或相同的株。
    杜鹃红山茶的传粉生物学
    罗晓莹,唐光大,莫罗坚,庄雪影
    2011, 30(03):  552-557. 
    摘要 ( 1633 )   PDF (2393KB) ( 1187 )  
    杜鹃红山茶(Camellia changii)为中国特有的濒危植物,仅见于广东省阳春市鹅凰嶂自然保护区内。对该保护区杜鹃红山茶自然种群进行了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和控制授粉试验研究,探讨其致濒原因。结果表明:杜鹃红山茶的繁育系统为专性异交型,自交不亲和,为典型的虫媒传粉型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其子房败育率高达64%;杜鹃红山茶种群的花柱呈长度分化:20%为长花柱型(L型),76%为短花柱型(S型);杜鹃红山茶的有效传粉昆虫主要为蝶类和蜂类,但昆虫的访花频率较低。综合以上结果,杜鹃红山茶的濒危原因可能包括2个方面,一是自交不亲和性和花柱异长现象导致子房败育率高,二是传粉昆虫访花频率低导致自然结实率低。
    寄主和温度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的影响
    李景柱,郅军锐, 盖海涛
    2011, 30(03):  558-563. 
    摘要 ( 2158 )   PDF (426KB) ( 830 )  
    研究了4种豆科寄主植物及5个不同温度处理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对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温度条件下,西花蓟马取食不同豆科寄主植物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差异显著,但不同温度下不同寄主处理间的差异性不同;西花蓟马的未成熟期取食四季豆叶片时发育最快,取食蚕豆叶片时发育最慢,两寄主间存在显著差异;取食同一寄主植物时,不同温度处理下,西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差异显著,且随温度升高历期缩短,发育速率和温度之间为直线关系;西花蓟马各虫态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各不相同,未成熟期取食蚕豆叶片时发育起点温度最低为6.35 ℃,但需要的有效积温最高为331.36日度。
    外源水杨酸甲酯(MeSA)处理茶树对茶园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
    苗进,韩宝瑜
    2011, 30(03):  564-568. 
    摘要 ( 1554 )   PDF (511KB) ( 843 )  
    通过在无公害茶园喷施不同浓度的水杨酸甲酯(MeSA)水溶液,利用黄色粘虫板调查了MeSA诱导茶树后对茶园主要害虫和天敌的影响。结果显示:MeSA处理24 h后,对茶园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群数量影响不大;处理48 h后,茶园主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的数量明显降低(P<0.05),而瓢虫、蜘蛛、寄生峰和寄蝇等主要天敌的种群数量则明显增加(P<0.05)。表明外源MeSA能够诱导茶树对害虫产生明显的抗性,进而影响茶园内害虫及其主要天敌的种群密度。
    祁连山典型林区生态服务功能间接价值估算
    汤萃文,陶玲,杨国靖,苏研科,肖笃宁
    2011, 30(03):  569-575. 
    摘要 ( 1599 )   PDF (462KB) ( 762 )  
    采用常规和替代市场评估技术,对祁连山北坡东段哈溪林区有机质生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固定CO2和净化空气5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价值进行了估算,并对3种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哈溪林区5种服务功能总价值为52061.00万元,其中森林、灌丛和草地分别为19510.34万元、25200.01万元和7350.65万元。按有林地面积推算,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间接经济价值是天祝县国民生产总值的3~5倍,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远远超过了当地社会创造的经济价值。就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服务功能而言,灌丛提供的总价值最大。
    基于RS和GIS的科尔沁沙地南缘章古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
    郑水林,吴祥云,闫巧玲,宋立宁,朱教君
    2011, 30(03):  576-583. 
    摘要 ( 1139 )   PDF (3421KB) ( 821 )  
    利用遥感影像,借助于GIS技术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对章古台地区近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8-2009年间,章古台地区土地利用构成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和草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为特征,其中,草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年变化率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由1988年的235.34增至2009年的251.65;土地类型间的转化以草地、未利用土地向林地、耕地转化和耕地与林地间转化为主,占总转化面积的95.58%。章古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受人口、政策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虽然自然因素是决定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在20年的时间尺度上,人口增长和政策引导则是加剧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综述与专论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欧的植被演化及其启示
    Richard Pott,刘鸿雁,印轶
    2011, 30(03):  584-588. 
    摘要 ( 1574 )   PDF (462KB) ( 708 )  
    对历史时期欧洲中部地区植被历史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不仅破坏了自然、导致植被的单一化,同时也对植被与景观的丰富度(多样性)产生影响。人类或家畜的干预使得一些半自然、高多样性的生境类型及相应的植被类型得以保持和发展;但过度的干扰势必造成植被的单一化和贫乏化,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保存和保护。当今的中欧植被格局总体上是近几个世纪,某些地区甚至是上千年来,人为干扰叠加在气候变化影响之上的综合产物。中欧大部分地区的潜在植被多为森林,如果没有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除了岩石、水体、海滩、林线以上的高山以及高位沼泽等特定生境的分布区域以外,当今中欧的大部分地区应当仍覆盖着郁闭的阔叶林,而不会表现出今天的多样性景观。因此,自然保护的对象不应当仅仅是“纯自然”植被,保护手段也不仅仅是“清除人为干扰”。在保护多样性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典型植被类型都是值得保护的,除了高自然度的自然生态系统外,栽培植被也应当被保存和保护,否则,它们会随着特定耕作或管理方式的消失而消失。同时,既应保护“当前植被”,也要恢复“潜在植被”,使目前多样的景观类型、植被类型和栖息地类型得以维持和发展。本文结论为解决当前欧洲自然保护中的争议性问题提供了依据,也可以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提供参考。
    大型海藻的营养盐代谢及其与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的关系
    邹定辉,夏建荣
    2011, 30(03):  589-595. 
    摘要 ( 1768 )   PDF (461KB) ( 959 )  
    大型海藻是近岸海域重要的初级生产者,近年来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大型海藻在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生物修复中的重要性,同时,富营养化也可能招致某些机会主义大型海藻种类的爆发生长,因此,进一步理解大型海藻与营养盐供应变化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从大型海藻营养盐代谢与海水中营养盐供应变化(主要是富营养化)的生理生态关系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评述,主要包括影响大型海藻营养盐吸收特性的重要因素、海水中营养盐的供应及大型海藻对营养盐的细胞贮存、大型海藻对营养盐的生态需求、大型海藻对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的生态响应等问题。文章还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污染土壤淋洗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李玉双,胡晓钧,孙铁珩,侯永侠,宋雪英,杨继松,陈红亮
    2011, 30(03):  596-602. 
    摘要 ( 1617 )   PDF (499KB) ( 1702 )  
    土壤淋洗修复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污染土壤治理技术,适合于快速修复受高浓度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土壤与沉积物。本文综述了土壤淋洗修复技术的特点、技术流程、土壤淋洗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指出异位土壤淋洗修复技术因修复效果稳定,易于实现系统控制和废弃物减量化等优点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天然螯合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等环境友好型淋洗剂正逐渐取代人工螯合剂和化学表面活性剂成为土壤淋洗剂研究的主流方向,而现代超分子化学的引入和发展有可能对复合污染土壤的高效淋洗修复研究产生新的影响。
    大沙鼠行为生态学研究现状
    乔洪海,刘伟,杨维康,徐文轩,夏参军,David Blank
    2011, 30(03):  603-610. 
    摘要 ( 1336 )   PDF (548KB) ( 783 )  
    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属啮齿目(Rodentia)仓鼠科(Cricetidae)沙鼠亚科(Gerbillinae),广泛分布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伊朗、阿富汗、蒙古和中国等国,是沙鼠亚科中体型最大的鼠种,是中亚荒漠区的重要建群鼠种。大沙鼠为建立定居点而挖掘复杂的洞穴系统,生活在此洞穴系统内的一个家族通常由2~3代大沙鼠组成。大沙鼠采食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柽柳(Tamarix chinensis)等植物,强烈影响荒漠植物的发育和外貌,以及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文对大沙鼠栖息地、采食、储食、警戒、领域、社群、扩散以及昼间活动节律等行为的研究作以综述,分析了亟待深入研究的内容,以加深对该物种生物学特性的认识,并为有效控制该物种、维护荒漠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发展以及荒漠化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南方森林雨雪冰冻灾害的特征
    吴可可,彭少麟,陈蕾伊,徐雅雯,朱丽蓉,林真光
    2011, 30(03):  611-620. 
    摘要 ( 1643 )   PDF (700KB) ( 789 )  
    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各地的雨雪冰冻灾害受到广泛关注。极端的雨雪冰冻灾害作为一个重要的扰动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冰雪天气少有发生的南亚热带地区。2008年1-2月中国南方遭受了一场低温雨雪冰冻综合性极端天气灾害,其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对中国南方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国内对此次雨雪冰冻灾情概况、林木受损情况以及雨雪冰冻灾害程度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而现有的研究对受损林木评定的标准主观、粗略不全或是概念混淆,造成各研究结果难以比较。为明晰分类标准及相关概念,本文在总结雨雪冰冻灾害发生的气候与生物学特点、整合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雨雪冰冻灾害中林木生理冻害分类标准以及林木机械损伤分类标准,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总结分析雨雪冰冻灾害中导致森林受损的各影响因素,并将众多的因素总结归纳为影响凝雪冰凌重量及林木自身抵抗力2个方面。最后,针对灾害的影响因素以及灾后森林易发生的次生灾害,提出灾后森林恢复与重建的建议。
    方法与技术
    城市生态化水平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徐志虎,白庆华
    2011, 30(03):  621-628. 
    摘要 ( 1391 )   PDF (692KB) ( 831 )  
    从城市生态系统的5个能力支持子系统方面建立城市生态化综合评价的基础变量指标体系,提出了动态筛选核心评价指标的技术方法;定义城市生态化指数(UEI)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设计城市生态化状态识辨盒状图,构建了城市生态化水平定量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对上海城市生态化状态进行定量评价,指出上海当前阶段城市生态化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生态化发展正面临整体性、结构性双重挑战。